如何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时间:2019-05-12 13:2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第一篇:如何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一、课题确立的依据和意义

该项课题的确立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和需要: 第一、基于农村初中美术课教学实际.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正经历一场建国以来最大最深的课程改革。但中小学美术教育实施“标准”的步伐迟缓,传统教育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在学校仍占主导地位。为促进我县美术教育加快改革步伐,实现“标准”的全新教育理念,改造和变革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因素,使中学基础美术教育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转变角色,成为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第二、着眼于提高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需求.美术就象生活中的阳光和水一样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色彩更是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色彩,新教材把手绘线条和色彩搭配做为造型的基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恰恰忽视了色彩搭配的教学知识,教材中从13册到18 册中安排了一系列的色彩搭配的知识,有《生活中的色彩搭配》14册《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15册《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居室的色彩搭配》16册《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现代产品的色彩搭配》17册,《公共设施的色彩搭配》《环境设计的色彩搭配》18册《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建筑艺术的色彩搭配》其中13册中的《生活中的色彩搭配》是这6册系列色彩学习的引导课共同围绕色彩搭配带领学生进行探究,突出的特点是把对色彩知识和规律的学习生活化,实践化,学习的重点从色彩写生训练,变成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从建筑------居室-----环境----公共设施----现代商品------商品包装------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每一课涉及的色彩知识都与生活紧密相连,都和我们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学以制用学起来也非常感兴趣,在每一节美术课上几乎都涉及到色彩可是我们教师恰恰忽略了色彩教学的学习,所以我们今后应该将色彩搭配作为重点来研究和学习。第三、着眼于培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目前,国内的美术教育研究仅仅限于理论领域的探讨,并未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实践中展开研究和实验,没有丰富的实践很难形成科学的理论。同时,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又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现行教育中,由于旧教育观、旧教学论的束缚,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仍较偏重从概念、原理灌输知识、技能。这种成人化、专业化的教学模式,使美术教育功能未能发挥其特有的美育作用。

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对我国现行教育改革予以了有力启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美术教育早已融入于培养人才的大教育之中,教育的宗旨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教育将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联系,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视野来确定教育目标。由于教育的成功,对经济腾飞发挥了巨大作用。该项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借鉴国外教育之长,改革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因素,使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发展为培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为中华民族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范围: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内容:

一形象演示,让学生认识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客观存在。

二、注意生活积累,熟悉条件色的变化规律。

三、有的放矢,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四、感觉与理解相结合。

五、观赏优秀作品,树立条件色观念。

六、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活动中,边实践边研究,按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探索课题研究对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能真正接受色彩感受的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一是对学生对色彩的了解掌握程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调研美术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制定实施课题研究的计划。

二是经过实践研究后,运用一系列辅助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反思,及时调整完善研究的实施计划,在领导、同事、学生的支持配合下,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研究的辅助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过程: 针对学生实际,讲清色彩原理。初中美术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初学者,色彩知识欠缺,固有色观念牢固,这是教学的最大障碍。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学生明确大自然中色彩产生的原因。可采用“演示”、“谈话问答”等方法,让学生知道:“光是色彩产生的源泉”,明确“没有光线就没有色彩”的道理。还要让学生明确五彩缤纷的色彩都是光反射的结果。光的特性是能传播、能反射、能折射。客观物体对光既能反射又能吸收;不同物体反射和吸收的色光不同,所呈现出的色彩也就各异。红色物体,只所以是红色,是因为这种物体吸收了其它色光、反射出了红光,这种红色光使我们的视觉产生作用,因此这种物体是红色。其它物体以此类推,其道理相同。至于白色和黑色物体,是由于物体对光全部反射和吸收的结果。搞清这些“光”、“色”关系,就为进一步研究色彩奠定了基础。

一、形象演示,让学生认识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客观存在。

由于光线及环境等原因,光源色、环境色往往不是那么的显著,对于色彩经验少的学生,更是不容易发现。这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演示教学,用比较方便的发光体(如手电筒),蒙上不同的透光色布,照射在底色比较浅的物体上,运用易反光的物体作背景或台面,将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物体放置在上面,使其反光面出现明显的色相变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亲眼看到这些色彩的客观存在,明确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是物体色彩的基本因素。运用图示,引导学生理解明暗调子中的色彩因素。素描画是运用线条、明暗、块面塑造形体;色彩画,却是运用色彩塑造形象、表现空间。为使学生了解明暗调子中的色彩成分,可将物体画成剖面图圆形在圆周上分段标出明暗调子的部位,在圆的左上或右上确定一个光源,物体受光情况可由光线到物体表面所成的角度不同来表示。要让学生明确物体不同部位与光线所成的角度不同,它的色彩成分也不同。如高光与光线成直角,它是光源色的直接反射;亮面,与光线成小于九十度大于四十五度的角度,以光源色为主,固有色较少;灰面,与光线成小于四十五度以至平角,光源色少,固有色占主导地位;明暗交界线,光线照不到,环境色影响几乎是零。所以,它的色彩是固有色加深;暗面,已经有少量环境色的影响,它的色彩是固有色加深和环境色;反光面,是环境色的反射;投影,是投影着落面固有色加深和少量的环境色。这样进行图示分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体色彩关系的理性认识。

二、注意生活积累,熟悉条件色的变化规律。就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研究色彩的变化。概括地说,要使学生掌握:“物体的色彩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有机组合,物体的色彩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具体地说,要使学生明确三个方面:(一)色相、明度、纯度相同的物象,距离我们眼睛越近色感越强,越远则弱;(二)明度相同、距离相同、暖色强、冷色弱;(三)物体色彩对比大的强,反之则弱。

三、有的放矢,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学生对色彩判断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观察;针对这一问题,要使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体观察。要将光源、对象、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找到物象的色彩关系,把握其基本色调。二是比较观察,就是在把握好大色调的基础上找出物象不同部位的色彩变化。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其一是当色相相同时,比明度、纯度和色性;其二是当明度相同时,在色相、纯度和色性上找差别;其三是当纯度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冷暖;其四是当色性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纯度;三是素描与色彩相结合。就是既要把物象的色彩和形体紧密结合起来;又要把物象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结合起来。任何色彩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形体。离开形体的色彩是不存在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是一致的;在此,要注意防止只注意素描关系而陷入“有色的素描”;又要防止只注意色彩而忽略素描关系,缺乏立体感、空间感和质量感,堕入“为色彩而色彩”的境地。

四、感觉与理解相结合。

所谓感觉,就是指对客观物象色彩的直观感受;理解是指对物象色彩经过分析、研究后的理性认识。单凭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出物象的色彩关系。

五、观赏优秀作品,树立条件色观念。

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艺术家艺术修养的浓缩。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对色彩表现成功的名作,可以使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从而树立起条件色观念。

六、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一个技术熟练的纺织工,可以辨认出几十样黑色的布种;同样,一个绘画经验丰富的画家,可以对色彩进行极尽的刻划和表现。在美术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搞清色彩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写生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四、课题研究价值与成效 本课题在一年的研究中,探索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色彩感受能力培养的研究;探讨了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方式方法,总结其特征,构建多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色彩感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自由而理想的发展。挖掘了初中美术欣赏教材中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内涵,理清其表现特征,以教材中的色彩内涵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使色彩教育成为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美术教学中的色彩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情感、文化底蕴、创新意识、民主法制观念和科学精神。现在的美术课堂一改以画为主的沉闷乏味,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畅所欲言,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感受。学生普遍喜欢上美术课,认为美术课没有压力,轻松愉快,而且大家都有成功的体会。一部分学生成了校本教研美术课的活跃分子,积极参加各种美术竞赛活动,有三十余名学生获奖。我本人在2006年承担美术学科小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公开课,并荣幸参加县级学科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同年被评为农安县中学美术学科“十佳”教师。2007年荣获长春市中小学第二届骨干教师专业发展论坛金星奖。2008年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获得长春市初中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论文《创造新型美术课堂》在《美在课堂》上发表,同年获得县里小课题评比一等奖。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实效。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信息少,资源稀缺等原因,对课题研究的深入还不够,准备的不是很充分。

2、本人的课题研究知识和能力待于进一步提高,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继续认真学习科研理论,提高科研能力,把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课题名称:《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

二、问题的提出:本班幼儿都是刚入园的新生,他们对于色彩的认识仅仅是表面的认识,许多幼儿连色彩的名称都不知道,只知道他们好看。

幼儿具有好奇的天性,他们对于不知道、不认识的事物都很感兴趣,小小的一盒油画棒里蕴藏了无穷的乐趣,吸引他们想要去认识、寻找与发现。幼儿园美术活动很大一部分都与如何运用色彩有关,而此时又是本班幼儿认识色彩的关键时刻,基础打好了他们今后将收益无穷。所以我们选择了幼儿喜欢的色彩,将《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列为本班的美术课题研究。

三、研究对象:小二班全体幼儿

四、研究时间:2005年9月-2006年6月

五、研究方法:以实验研究法为主,观察法、操作法、调查法、谈话法、文献法等方法为辅。

六、研究的目的:

(一)让幼儿认识各种常见的色彩,学习正确的涂色方法,对多种色彩感兴趣。

(二)通过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感知,诱发幼儿兴趣,陶冶幼儿情操,开启智力,在获得美感和喜悦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

(三)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想象—表现—创造”来开展活动,让幼儿观察、游戏、创作等具体实践活动来进行,学习色彩的运用。

七、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5年9月

1、认真学习《纲要》精神,学习有关美术教育方面的文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以幼儿为主体,贴近幼儿实际,注重活动的操作性和启发性,循序渐进、由潜入深,促进幼儿运用色彩能力的发展。

2、对小二班幼儿进行认识色彩、运用色彩水平的测试,为开展《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课题做准备。

3、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6月 第一阶段(2005年9月——2006年1月)

1、收集有关作品,组织幼儿共同欣赏,以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2、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运用色彩绘画的教学,初步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收集相关材料,阶段小结。

第二阶段(2006年2月——2006年6月)

1、调整策略,选择适合小班幼儿运用色彩绘画的教学内容进行指导,提高幼儿运用色彩绘画的水平。

2、启发引导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选择各种内容,运用各种手段,开运用色彩绘画教学,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富有个性的表现自己,在活动中展示出天真稚拙的美、大胆的创造,增强幼儿的兴趣和自信心。

3、对幼儿进行后测,并收集相关材料。

(三)总结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

1、做好总结工作,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总结。

2、收集幼儿的作品,布置作品展。提高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几点体会 色彩,是高中美术加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难点所在。我们学校每年学习美术的学生,90%都是初学者,色彩知识欠缺,固有色观念牢固,这是教学的最大障碍。现就我在色彩课教学中提高学生感受能力的几点体会分述如下: 一形象演示,让学生认识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客观存在。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学生明确大自然中色彩产生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光是色彩产生的源泉”,明确“没有光线就没有色彩”的道理。还要让学生明确五彩缤纷的色彩都是光反射的结果,搞清这些“光”、“色”关系,就为进一步研究色彩奠定了基础。

由于光线及环境等原因,光源色、环境色往往不是那么的显著,对于色彩经验少的学生,更是不容易发现。这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演示教学,分别改变光源和环境的颜色,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变化;再改变所要观察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质地的物体在不同的光源和环境下所呈现的不同色彩变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亲眼看到这些色彩的客观存在,明确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是物体色彩的基本因素。

二熟悉条件色的变化规律,克服固有色的观念。条件色包括光源色和环境色,一般说来,物体受光后,亮面主要受光源色的影响,暗面主要受环境色的影响,中间色则以固有色为主,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随时随地都要研究色彩的变化。要使学生掌握:“物体的色彩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有机组合,物体的色彩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具体地说,要使学生明确三个方面:(一)色相、明度、纯度相同的物象,距离我们眼睛越近色感越强,越远则弱;(二)明度相同、距离相同、暖色强、冷色弱;(三)物体色彩对比大的强,反之则弱。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对色彩判断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观察;针对这一问题,要使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是整体观察。要将光源、对象、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找到物象的大的色彩关系,把握其基本色调。

2是比较观察,就是在把握好大色调的基础上找出物象不同部位的色彩变化。例如,人的面颊、嘴唇、孤立起来看也许都是红色,但是与红色的衣服相比,从整体上看就不一定是红色,甚至倾向橘红,或者带有紫色倾向。两个不同空间位置的梨子,如果不加比较,很难确定其色彩的倾向。通过比较后,就会发现或许前者偏黄、后者偏绿,从而在各自的黄色中加上某种倾向的颜色,也就得到了比准确的色彩,这两个梨子的颜色也就容易调出来了。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其一是当色相相同时,比明度、纯度和色性;其二是当明度相同时,在色相、纯度和色性上找差别;其三是当纯度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冷暖;其四是当色性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纯度;比较是鉴别的前提,要学生养成画主体看背景,画远景看背景、画右边看左边、画上部看下部的习惯,以及主体与邻接色之间,对象本身的明暗冷暖关系中,远近层次,上下左右的反复比较中把握和摆正色彩关系的习惯。才能逐步提高对色彩的识别感受能力。

3素描与色彩相结合。就是既要把物象的色彩和形体紧密结合起来;又要把物象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结合起来。任何色彩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形体。离开形体的色彩是不存在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是一致的;

4是感觉与理解相结合。所谓感觉,就是指对客观物象色彩的直观感受;理解是指对物象色彩经过分析、研究后的理性认识。单凭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出物象的色彩关系。

四临摹优秀作品,树立条件色观念。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艺术家艺术修养的浓缩。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对色彩表现成功的名作,让学生临摹,使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从而树立起条件色观念。

五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一个绘画经验丰富的画家,可以对色彩进行极尽的刻划和表现。在美术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搞清色彩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写生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色彩,是职中美术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难点所在。现就我在色彩课教学中提高学生感受能力的几点体会分述如下:

针对学生实际,讲清色彩原理。职中美术专业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初学者,色彩知识欠缺,固有色观念牢固,这是教学的最大障碍。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学生明确大自然中色彩产生的原因。可采用“演示”、“谈话问答”等方法,让学生知道:“光是色彩产生的源泉”,明确“没有光线就没有色彩”的道理。还要让学生明确五彩缤纷的色彩都是光反射的结果。光的特性是能传播、能反射、能折射。客观物体对光既能反射又能吸收;不同物体反射和吸收的色光不同,所呈现出的色彩也就各异。红色物体,只所以是红色,是因为这种物体吸收了其它色光、反射出了红光,这种红色光使我们的视觉产生作用,因此这种物体是红色。其它物体以此类推,其道理相同。至于白色和黑色物体,是由于物体对光全部反射和吸收的结果。搞清这些“光”、“色”关系,就为进一步研究色彩奠定了基础。

形象演示,让学生认识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客观存在。由于光线及环境等原因,光源色、环境色往往不是那么的显著,对于色彩经验少的学生,更是不容易发现。这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演示教学,用比较方便的发光体(如手电筒),蒙上不同的透光色布,照射在底色比较浅的物体上,运用易反光的物体作背景或台面,将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物体放置在上面,使其反光面出现明显的色相变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亲眼看到这些色彩的客观存在,明确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是物体色彩的基本因素。运用图示,引导学生理解明暗调子中的色彩因素。素描画是运用线条、明暗、块面塑造形体;色彩画,却是运用色彩塑造形象、表现空间。为使学生了解明暗调子中的色彩成分,可将物体画成剖面图圆形在圆周上分段标出明暗调子的部位,在圆的左上或右上确定一个光源,物体受光情况可由光线到物体表面所成的角度不同来表示。要让学生明确物体不同部位与光线所成的角度不同,它的色彩成分也不同。如高光与光线成直角,它是光源色的直接反射;亮面,与光线成小于九十度大于四十五度的角度,以光源色为主,固有色较少;灰面,与光线成小于四十五度以至平角,光源色少,固有色占主导地位;明暗交界线,光线照不到,环境色影响几乎是零。所以,它的色彩是固有色加深;暗面,已经有少量环境色的影响,它的色彩是固有色加深和环境色;反光面,是环境色的反射;投影,是投影着落面固有色加深和少量的环境色。这样进行图示分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体色彩关系的理性认识。

注意生活积累,熟悉条件色的变化规律。就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研究色彩的变化。概括地说,要使学生掌握:“物体的色彩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有机组合,物体的色彩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具体地说,要使学生明确三个方面:(一)色相、明度、纯度相同的物象,距离我们眼睛越近色感越强,越远则弱;(二)明度相同、距离相同、暖色强、冷色弱;(三)物体色彩对比大的强,反之则弱。

有的放矢,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对色彩判断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观察;针对这一问题,要使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体观察。要将光源、对象、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找到物象的色彩关系,把握其基本色调。二是比较观察,就是在把握好大色调的基础上找出物象不同部位的色彩变化。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其一是当色相相同时,比明度、纯度和色性;其二是当明度相同时,在色相、纯度和色性上找差别;其三是当纯度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冷暖;其四是当色性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纯度;三是素描与色彩相结合。就是既要把物象的色彩和形体紧密结合起来;又要把物象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结合起来。任何色彩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形体。离开形体的色彩是不存在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是一致的;在此,要注意防止只注意素描关系而陷入“有色的素描”;又要防止只注意色彩而忽略素描关系,缺乏立体感、空间感和质量感,堕入“为色彩而色彩”的境地。四是感觉与理解相结合。所谓感觉,就是指对客观物象色彩的直观感受;理解是指对物象色彩经过分析、研究后的理性认识。单凭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出物象的色彩关系。观赏优秀作品,树立条件色观念。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艺术家艺术修养的浓缩。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对色彩表现成功的名作,可以使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从而树立起条件色观念。

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一个技术熟练的纺织工,可以辨认出几十样黑色的布种;同样,一个绘画经验丰富的画家,可以对色彩进行极尽的刻划和表现。在美术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搞清色彩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写生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美术课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和创造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教师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感受形式美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教师可从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结构等)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认识线条的流畅美。在中国画中,各种不同粗细、疏密、轻重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事物。如齐白石画的虾,笔法流畅,线条柔美,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在西方绘画中,线条不仅是用来勾勒轮廓,还是用来表现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如达•芬奇画中细腻的线条、凡高笔下粗犷的线条、毕加索描绘出变形的线条、马蒂斯表现疯狂的线条,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2.感知色彩的绚丽美。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观察、练习,使其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色方法,感受色彩的魅力。如学生通过学习《民间艺术的搭配》一课,从民族服饰、壁毯、工艺品等作品中,会感受到色彩的装饰美、韵律美。从喜庆的红色、生命的绿色、洁净的白色、沉稳的黑色等,体会到色彩的象征美、寓意美。

3.体验结构的韵律美。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素描中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规律,让学生体验到立体结构的美感。另外,教师还可通过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图案设计让学生了解对比、统一、变化、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

二、体验造型美

造型美大都体现在雕塑作品中,如雕塑《维纳斯》女神的造型匀称和谐,神态庄重典雅,她的外在形体美和内在精神美,赢得多少人赞慕;泥人张的泥塑作品形神兼备,出神人化;铜像《马踏飞燕》,无论从力学角度还是从美学角度,都值得欣赏。工艺品的造型也很美,如庆阳民间香包工艺,造型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做工精细。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制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设计作品来进一步感受造型艺术的美感。在教学《用废旧材料制作装饰画或小摆设》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蛋壳制作玩具小人,做成纸盒动物、布贴画、植物种子贴画、线材折动物、折纸动物、泥塑动物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节约、环保的意识。

三、感悟内涵美

美术作品的内容有的包含一定的人文科学涵义和象征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内涵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以写实的手法表现新中国的成立,举国欢腾的场面。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对这幅壮丽的图画会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展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诗一般的意境,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神话传说i寓言等等。如《最后的晚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各自的神态表情来分析人物形象,总结出犹大出卖灵魂的小人形象和耶稣胸怀宽广的高大形象,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人文素养。

四、激发创造美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用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改造生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如教师可让学生将美术与音乐、体育结合,为音乐会、运动会等活动设计、制作会标和海报等;可让学生根据语文、英语、历史课的内容来制作面具、服饰等;可以让学生结合数学、物理、化学课程中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来美化校园环境。

教师可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如可引导学生观察纸盒包装(商品包装)、广告招贴,让他们学会思考、总结。教师还可以开展壁挂设计、服饰设计、校园模型设计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改造自然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学生色彩感知的培养是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关键之一。尽管学生审美的对象不局限在视觉的世界里,但是色彩感知却是一个高水准的审美者的根本条件之一。色彩艺术大师的色彩感知是非常独特而神奇的,这种特殊的技能是任何人都难以体会的,也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的眼睛能看到的一切都是有色彩的,所以色彩感知的培养在审美培养里面极为重要。

色彩感知属于视觉感知的一部分,除了色彩感知,视觉感知的对象还包括形体、结构、造型、空间等等。但是色彩感知在视觉感知里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因为世界上的万物是五彩缤纷的。无论西方绘画或者东方绘画,无论是黑白墨色还是多彩油画,他们都需要色彩的表达。感知色彩,必定涉及光学原理,同时要以个人色彩视觉经验和审美素养为依托。色彩感知作为中学生的一种审美能力来培养,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指导学生去探究:人为何能看到物体的色彩。

物体的色彩是受制于光源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物体表面色彩是由光源(发光体)照射而产生的。为了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和体验到光源对我们人类视觉影响的决定性,可以在晚上的时候讲解这个内容。开灯的时候看到物体和色彩,而关灯的时候看不见、漆黑一片,反复几次,让学生自己去加深体会和理解光对我们视觉色彩的绝对影响。另外,光源的颜色也极大的影响我们的视觉,影响感知色彩。为了让学生能够加深理解,可以通过以下的试验来完成。晚上,用红、黄、蓝三种不同光色的霓虹灯,先后打开不同颜色的霓虹灯,然后观察灯光照射下的周边物体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结果是:红灯照射下,物体颜色偏红;黄灯照射下,物体颜色偏黄;蓝灯照射下,物体颜色偏蓝。这样学社就更加理解和认识到光源颜色的变化会极大影响我们的色彩感知。除此之外,鼓励学生自己积极的去探索试验,了解更多的知识。

二、帮助学生了解色彩感知的差异性。每个人形成不同的色彩感知,主要是与感知色彩的视觉器官的生理特征有关。这些生理特征主要是指眼睛的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黄斑、盲点、视网膜与中央凹等,还有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主要集中在眼球中央凹内,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边缘,由于每个人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多少不同,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色彩感觉。同一色彩会因不同观者、不同条件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引发出色感、对色彩的好恶、色彩的意义等问题。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证明。在操作上,以班为单位,每位学生都发一张问卷,提问是“现在,红色让你想起了什么?”,要求学生真实的填写,最后由学生代表来进行统计分析,并汇报结果和结论。这部分主要研究在特定条件下色彩与观者的感受、情感的关系。它是以个性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的。

三、在色彩写生训练中感知色彩。

色彩写生训练是培养学生色彩感知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色彩写生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以及色彩创作的能力。

目前,我校暂时还没有专门的美术室,但是学生人数比较多,色彩写生训练又需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平时的课室里,很难或者根本不能进行色彩写生的训练。所以,我们在进行这项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到分组进行。以组为单位,几个人一组,组内学生要互相合作交流,共同进步。这样做不仅能够可行,而且有效,并且还能提高除色彩感知以外的能力,比如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另外,鼓励学生在家里,有时间有兴趣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行进行色彩写生的练习。长期的写生训练使得我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审美情趣就是在(训练——提高——再训练)这样的不断训练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在写生训练中,老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色彩、熟悉了解色彩规律;并鼓励学生多做试验,多尝试。

四、观赏名作,体味色彩的表现力和综合应用技巧。美术是一门看的艺术,观者通过看来激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通过观看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我们学校现存的教材里面有中国古现代名画和西方古现代名画,这是非常好的资源,不能浪费了。上课时,老师要经常利用多媒体,用图像展示名家名作,引导学生体味名作的色彩表现力和综合应用技巧。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画院中去,目睹原作,毕竟图片与原作是有很多差距的。我校学生的美术创作欲望不高,艺术氛围也不是很好,所以校内的交流是比较少的。学生有条件要经常去观看艺术展览,有可能的话由学校和老师组队观看。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好的艺术杂志或报刊等,使得自己的视觉经验得到更多的丰富,视野更广阔。“看”不是为了看而看,为了交流而看,当自己对色彩的感知存在模糊不清的时候,一幅好的作品就能让你更清楚的认识,并激发着你的色彩感知热情。

五、尝试进行色彩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是学生在审美培养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审美培养的更高阶段的结果。提高审美是为了能够懂得欣赏和评价更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也是为了提高创作水平。在我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空闲的时间少,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喜欢或者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艺术创作上。但是作为审美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又如何具体操作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怎么样才能够实际可行呢?这是课题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障碍,似乎是一个完全不能够解决的问题。但不管怎样我觉得通过以下几点的做法应该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六、组织开展展览、讨论会等交流学习的活动。在课题研究活动中要注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举办校内美术作品展览和座谈会,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带动校园文化的气氛。首先,以班为单位,每个月在班里举办一次班级艺术创作展,可以邀请他班的同学过来观展,最后老师和学生评委选出优秀的作品,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在班级的优秀作品里通过审核筛选更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期末举办全校优秀学生作品展,并给予奖励和证书。我想这样做,在不久我校的校园文化气氛就会好起来了。我个人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造成我校艺术文化氛围不浓厚:一个是学生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太少,另一个是教育工作者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很少。所以在我们这次的课题研究活动中,适当的组织一些美术展览和座谈会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互相的学习交流中,丰富自己的视觉经,提高色彩感知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整体的提高。通过上面的各个部分的培养后,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也都会得到提高。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的方法和方式,注意正确的引导学生。另外学校也要多为这项活动提供方便,不然的话,一切活动都难以开展,有如纸上谈兵。当然每项的科学研究和尝试都很难预料到其最终的结果,因为这有很多的可变的因素在里面,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更不应该以其研究的结果作为评价标准。我们注重结果但更注重过程,因为过程是很有意义的,很有激情的,并且能让我们从中得到很多的快乐。1.突破对概念色的认知心理,提高对环境色和光源色的感知。

学习色彩的第一课首先应从概念色和固有色入手。我们知道,儿童在作画的时候,通常老师会问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回答道:“红色”,那香蕉是什么颜色的呢?“黄色”。这种对物体整体色彩相貌的概念化描述即为概念色。其实不同的香蕉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差异,新鲜的会偏黄偏绿,熟透的会偏褐偏深黄,而香蕉的颜色还会因周围光线的明暗而产生不同变化。又如,我们看白墙的顶角,三块墙面的颜色因为受光面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冷暖色彩倾向。所以,我们认识色彩首先要跳出对概念色和固有色的樊篱,而是运用环境色和光源色等色彩理论来体会色彩的变化规律。在上第一堂色彩写生课时,要尽量利用白色的同类色物体来训练学生的色彩感知力。比如在一块白衬布上摆上石膏几何体、白瓷盘、一杯牛奶、报纸等浅色静物,让学生在微妙的色彩环境中训练敏锐的色彩感觉。就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研究色彩的变化。概括地说,要使学生掌握:“物体的色彩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有机组合,物体的色彩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具体地说,要使学生明确三个方面:(一)色相、明度、纯度相同的物象,距离我们眼睛越近色感越强,越远则弱;(二)明度相同、距离相同、暖色强、冷色弱;(三)物体色彩对比大的强,反之则弱。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材“应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开放性„„„鼓励教材编写的多样化,以适应各地的美术教学实际。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教材结构强调探索性,采用全新的设计思路。教材内容和活动方式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美术教材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美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神木一小 李琪

感觉和知觉是小学低龄段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渠道。因为有了感觉和知觉,低龄段学生才能从各种感官中(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及空间时间等)获取各种信息。相对来说,视觉对于低龄段学生特别是低龄段学生在美术创作的作品中对色彩的感知尤为重要。因为色彩是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低龄段学生美术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针对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创作中,如何对低龄段学生进行色彩感官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课堂内外开展了探讨。

据有关资料表明,低龄段学生从环境中获得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传递给大脑的,而色彩感知能力在视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那些对色彩敏感的低龄段学生,往往对色彩辨认的感知觉度也较强。这类低龄段学生往往也在性格上表现热情大方、开朗,对周围事物感兴趣,并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控能力。同时,性格也影响着孩子对色彩的偏爱。如性格洗活泼开朗热情、奔放的孩子,大部分偏爱暖色等。因此根据低龄段学生不同时期的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色彩的感知觉能力,对于培养低龄段学生良好性格和智力的发展,即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对低龄段学生美术作品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语言和表现手段。低龄段学生在美术作品中情感的表现主要是运用色彩来表现的。所以我们在向低龄段学生进行美术活动教育时应注意低龄段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从低龄段学生对感知发展的顺序看,低龄段学生对颜色的认识是从辨别颜色开始的,然后才逐渐发展到颜色配对指认颜色,最后才掌握颜色名称,进行颜色命名,我根据低龄段学生这一心理规律,从以下四方面下工夫,使低龄段学生低龄段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以下是我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对美术材料的体验,促进低龄段学生对颜色的认识

低龄段学生的美术活动是与游戏分不开的,他们对随手画的、折的、捏的树叶和小棍都极感兴趣,对每一种新材料或新式样的接触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在创设美工区域时,为低龄段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美术材料:各色橡皮泥、各色彩色纸、十多种色彩颜料等。当然,我并不只是让低龄段学生认识颜色,而是让低龄段学生通过玩色知道世界上色彩很多很多,色料很美很美,从而对颜色产生兴趣,产生美的情感。我班“娃娃家”的窗帘就是孩子们用各种彩色纸剪成的,当我把剪好的窗帘挂起来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说:“真漂亮呀!”在这种体验中萌发了美的情感,我抓住机遇,赶紧让低龄段学生认识各种颜色,这样既激发了低龄段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低龄段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通过在“玩中学”(美术活动角)使低龄段学生更好地感知色彩的丰富变化

好玩、好摆弄是低龄段学生的天性。每天孩子们都会到自己喜爱的活动区玩耍。喜欢手工、画画的小朋友都会乐此不疲地去调各种颜色。红色加黄色、蓝色加红色、蓝色加黄色,这些美丽的颜色一旦进行了混合到底变成了什么色彩?孩子们还用鲜艳的颜色用小手、小脚丫往墙壁的瓷片上涂,用手指、手掌蘸色印画。这些活动都能激发低龄段学生对色彩的强烈兴趣,还能了解一些简单的色彩知识,还有孩子们最喜爱的吹画活动,吹泡泡,孩子们通过吹出五彩缤粉的颜色去感知颜色相混时的变化,让低龄段学生儿解三原色及间色、复色产生的过程,从而使低龄段学生更加能感知到色彩丰富多样的变化。

注重美术教育的趣味性,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对颜色的兴趣,在低龄段学生玩颜色过程中因势利导。例如:结合目标“辨别明亮与暗淡色彩带给自己的感受”让低龄段学生自己动手,充分玩色,在玩中辨别颜色,其程序是找色—玩色—认色。如:认识红色,首先让学生在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找出那些东西是红色的,体会红色带给自己的感觉,然后用白纸剪成各种款式的服装,让低龄段学生用红色去装饰,小朋友有的用彩笔涂,有的用蜡笔涂,还有的用棉签描,有的干脆将自己的小手蘸上颜色印在了纸上,然后穿上自己装饰的衣服,举行别开生面的红色毓服装展览会,他们个个神彩奕奕,信心十足,将玩色推向高潮,达到了认红色的目的,也激发了低龄段学生认识其它颜色的兴趣。当认识到第二种颜色时我们将已经认识的颜色同新认识的颜色同一使用,以利于低龄段学生复习巩固。又如:为了加强低龄段学生感受色彩的美,并让低龄段学生将学到的加以运用,教师特意制作“红、绿、蓝、黄”的彩色人,让低龄段学生在玩中区分准是“红色人”,谁是“蓝色人” 等。

三、激发和培养低龄段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对色彩的愿望和感受能力 利用低龄段学生喜欢大自然的心理,让低龄段学生走进大自然,感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与色彩,激发和培养低龄段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对色彩的愿望和感受能力。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美妙的景象:高山、河流、植物、动物„„孩子们对这些美妙的现象往往会产生好奇、幻想,如何引导低龄段学生去感知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与色彩呢?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带小朋友到公园、动物园、博物院、科技馆、游乐场等地,让孩子们去感受蔚蓝的天、白色的云、高高的山、奇妙的景、美丽的石雕、玉雕到公园去再带上一只漂亮的风筝去放飞,那风筝在蓝天中会变得更生动,更富有美感。又如,雨后带小朋友去看挂在天边的七色彩虹,小鸟和蝴蝶带着鲜艳的色彩四处飞舞,在天气晴朗的春秋,我们带孩子们在绿绿的草地上,孩子们在奔跑、打滚,草地与小朋友的服装交错在一起形成的色彩斑斓,富有动感的画面。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的交替过程中,同样让小朋友观察到各种不同的色调,这冷暖不同的色调,表现在孩子的画纸上都有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充分利用大自然素材的美丽,去引导低龄段学生去感受、去发现、并用彩笔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有助于低龄段学生形成色彩美感。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更好地培养低龄段学生创作作品的色彩意识 多媒体上的色彩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非常鲜艳夺目的。随着高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打游戏机是孩子们充满幻想、充满喜悦的高级玩具之一。在低龄段学生园开展多媒体教学,特别是孩子们利用鼠标直接在电脑上画画,增加了孩子们创作美术作品的兴趣和创作作品的色彩意识。小朋友通过多媒体电脑色彩的观赏与操作,增强了他们的创作美术作品色彩的意识。

第三篇:如何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学习阶段)

色彩是美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难点所在。现就我在色彩教学中提高学生感受能力的几点体会分述如下:

1、针对学生实际,讲清色彩原理。

美术专业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初学者,色彩知识欠缺,固有色观念牢固,这是教学的最大障碍。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学生明确大自然中色彩产生的原因。可采用“演示”、“谈话问答”等方法,让学生知道:“光是色彩产生的源泉”,明确“没有光线就没有色彩”的道理。还要让学生明确五彩缤纷的色彩都是光反射的结果。光的特性是能传播、能反射、能折射。客观物体对光既能反射又能吸收;不同物体反射和吸收的色光不同,所呈现出的色彩也就各异。红色物体,只所以是红色,是因为这种物体吸收了其它色光、反射出了红光,这种红色光使我们的视觉产生作用,因此这种物体是红色。其它物体以此类推,其道理相同。至于白色和黑色物体,是由于物体对光全部反射和吸收的结果。搞清这些“光”、“色”关系,就为进一步研究色彩奠定了基础。

2、形象演示,让学生认识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客观存在。

由于光线及环境等原因,光源色、环境色往往不是那么的显著,对于色彩经验少的学生,更是不容易发现。这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演示教学,用比较方便的发光体(如手电筒),蒙上不同的透光色布,照射在底色比较浅的物体上,运用易反光的物体作背景或台面,将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物体放置在上面,使其反光面出现明显的色相变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亲眼看到这些色彩的客观存在,明确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是物体色彩的基本因素。

3、运用图示,引导学生理解明暗调子中的色彩因素。

素描是运用线条、明暗、块面塑造形体;色彩却是运用色彩塑造形象、表现空间。为使学生了解明暗调子中的色彩成分,可将物体画成剖面图圆形在圆周上分段标出明暗调子的部位,在圆的左上或右上确定一个光源,物体受光情况可由光线到物体表面所成的角度不同来表示。要让学生明确物体不同部位与光线所成的角度不同,它的色彩成分也不同。如高光与光线成直角,它是光源色的直接反射;亮面,与光线成小于九十度大于四十五度的角度,以光源色为主,固有色较少;灰面,与光线成小于四十五度以至平角,光源色少,固有色占主导地位;明暗交界线,光线照不到,环境色影响几乎是零。所以,它的色彩是固有色加深;暗面,已经有少量环境色的影响,它的色彩是固有色加深和环境色;反光面,是环境色的反射;投影,是投影着落面固有色加深和少量的环境色。这样进行图示分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体色彩关系的理性认识。

4、注意生活积累,熟悉条件色的变化规律。

就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研究色彩的变化。概括地说,要使学生掌握:“物体的色彩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有机组合,物体的色彩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具体地说,要使学生明确三个方面:(一)色相、明度、纯度相同的物象,距离我们眼睛越近色感越强,越远则弱;(二)明度相同、距离相同、暖色强、冷色弱;(三)物体色彩对比大的强,反之则弱。

5、有的放矢,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学生对色彩判断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观察;针对这一问题,要使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体观察。要将光源、对象、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找到物象的色彩关系,把握其基本色调。二是比较观察,就是在把握好大色调的基础上找出物象不同部位的色彩变化。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其一是当色相相同时,比明度、纯度和色性;其二是当明度相同时,在色相、纯度和色性上找差别;其三是当纯度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冷暖;其四是当色性相同时,比色相明度和纯度;三是素描与色彩相结合。就是既要把物象的色彩和形体紧密结合起来;又要把物象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结合起来。任何色彩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形体。离开形体的色彩是不存在的,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是一致的;在此,要注意防止只注意素描关系而陷入“有色的素描”;又要防止只注意色彩而忽略素描关系,缺乏立体感、空间感和质量感,堕入“为色彩而色彩”的境地。四是感觉与理解相结合。所谓感觉,就是指对客观物象色彩的直观感受;理解是指对物象色彩经过分析、研究后的理性认识。单凭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出物象的色彩关系。

观赏优秀作品,树立条件色观念。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艺术家艺术修养的浓缩。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对色彩表现成功的名作,可以使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从而树立起条件色观念。

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一个技术熟练的纺织工,可以辨认出几十样黑色的布种;同样,一个绘画经验丰富的画家,可以对色彩进行极尽的刻画和表现。在美术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搞清色彩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写生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2013.10

音体美工艺学科中心组

第四篇:培养小学生美术的色彩感受能力

培养小学生美术的色彩感受能力

摘 要:很多家长认为让小学生在小时候学习美术,是为了将来成为一名画家,其实这种情况是很少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美术呢?这是因为美术不仅仅是教小学生画画,更是教会他们如何欣赏美。美术和色彩是息息相关的,或者说美术的一部分就是靠色彩来表现的,所以对于小学生美术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理论;色彩感受;生活元素

对小学生美术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从理论出发,而是要根据他们感官能力强、好奇心重的特点,并结合游戏、音乐、生活等元素去培养他们的美术色彩感受能力。

一、要引导小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色彩

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老师都可以问这样的问题:“它是什么颜色的?”久而久之就会在孩子们的心里形成各种颜色的概念。对于色彩的对比,也要融入生活,要告诉孩子们哪些颜色在一起搭配才会好看。比如,今天有学生背了一个新书包,那么作为老师就可以说:“大家来看,他的书包多好看啊,是黄色和蓝色搭配的呢!”这时候一定会引起大家对自己书包的关注,这样就能够让孩子们了解怎样的色彩搭配才是最棒的,能够增强孩子们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二、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造色彩

比如,使用水彩笔的时候,在一张白色的纸上涂上一种颜色,然后再在这种颜色上涂上另一种颜色,那么大家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的色彩消失了,出现了一种不同的颜色。这种神奇的变化一定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即使他们不懂得其中的道理,也能够对这些创造的色彩印象深刻。

当然,在引导孩子们的色彩感受时,也要尊重孩子们自己的色彩喜好。每一个孩子都是会创造的天使,他们心里有稀奇古怪的想法。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时候不能抹杀他们的天性,如果他们说的这些颜色不漂亮,那么你就可以说:“你的这个颜色是不错,但是如果把它涂成这个颜色会不会更好一点呢?”不管最终他有没有接受这个建议,都在他的心里形成了一种观

念,“大家觉得另一种颜色更好一些。”

三、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来培养小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拿一幅作品到课堂,供孩子们进行欣赏,之后让他们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老师最后的总结非常重要,可以告诉他们“大部分同学都说这幅画让人感到温暖,那是因为作者采用的是暖色调”。这样一来,冷暖色调就能够解释清楚了。其他的色彩元素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介绍。

|编辑 李建军

第五篇:培养孩子对色彩的感受能力的教案

活动内容:美术:快乐的洗衣机 活动目标:

1、整理益友的蜡笔涂色经验,把握短线连接的涂色方法。

2、有兴趣地选换颜色,发展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活动准备:模拟洗衣机的纸盒三个,蜡笔、纸剪的各式服饰:衣服、背带裤、连衣裙、袜子、手套等。

活动过程: 1.观察讨论

(1)导入语:这二天,天气非常的热,每天小朋友都有许多的脏衣服要换下来去洗,洗衣房的阿姨为了把小朋友的衣服洗的干干净净,想去买一台非常好的洗衣机,她呀来到了百货商场,看到商场里放着3个不同的产品(出示三个不同色的纸盒),可是究竟哪台洗衣机好呢?不能看外表,所以,阿姨决定试一试,她邀请我们小朋友帮她一起挑选。(2)先来试试兰色洗衣机 师:“洗衣机洗的时候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好,我们一起来学学。洗衣机开始启动(幼儿模拟洗衣机的声音)“滴、滴、滴”“哦,衣服洗好了”,并从“洗衣机”里拿出一件衣服。“哎呀!怎么回事?噢,甩水有问题,肥皂水没有冲洗干净。”(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上有许多白点,并讨论:怎样才能把肥皂水冲洗干净,使衣服上没有小白点呢?(线条要排得密)(3)再用同样方法试绿色洗衣机 师:“我们再试试绿色洗衣机”。同样,从洗衣机里拿出一件衣服。教师:哎哟,绞干有问题,新衣服上一丝一丝的,抽丝,变成了旧衣服了。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上的线条太长,造成杂乱,“怎样才能不绞坏衣服,使得衣服光亮?你们说说该怎么办呢?” 2.操作尝试

我们来试试红色洗衣机,开前与幼儿共同试涂一件衣服。师:“请小朋友一起来涂色。”师生一起涂色,然后如前放在红色洗衣机里,取出后说:“洗衣房的阿姨非常满意,就决定买这台红色洗衣机。

下载如何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寒坡小学王小阳 许多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

    色彩感受能力研究 方案(合集五篇)

    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研 究 方 案 成都市三圣小学 周晓华 本课题侧重研究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的美术特长得以更好的发展,......

    感受色彩

    课题:感受色彩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 灵活的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色彩要素的了解和对不同颜色不同情感的表达,感受色彩......

    色彩感受

    红色: 是火与血的颜色,最引人注目。象征热情、朝气、喜庆、幸福,另一方面又象征危险、俗艳等。在色彩的配合中常起对比调和的作用,是警觉点缀之色。橙色: 秋天收获之色,象征温暖、......

    幼儿色彩作画能力的培养

    幼儿色彩作画能力的培养 赛歧中心幼儿园 黄玉容儿童画包括的内容广泛,题材多样。不论是国外儿童抽象、夸张的绘画手法,还是国内幼儿所创作的细致精美的装饰画,其共同之处是......

    如何培养学生音乐的感受能力(优秀范文5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侯芳玲 一是教育者应重视每一受教育的个体。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启蒙教育要有耐心,要从学生对音乐的最初的感知水平开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否定......

    低段数学课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几点感受

    低段数学课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几点感受 梅洲中心小学 吴炳林 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现代社会对我们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说话要严密,以最少的语言表达......

    感受识字乐趣 培养识字能力

    感受识字乐趣 培养识字能力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想,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就得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