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永康读《唐诗三百首》的心得体会
“读”《唐诗三百首》的心得体会
理科综合部 陈永康
暑假里,我孩子拿成绩单时,学校发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注音版,要求家长监督自己的孩子背诵,为了监督自己孩子背诵《唐诗三百首》,我也不自觉的跟着孩子背诵起《唐诗三百首》来。这一“读”还迷上了《唐诗三百首》,真是不可思议。
一首熟悉的诗《悯农》把我带回到儿时田间地头大人们劳作时的场景,这第一句就令我感慨大人们劳动的艰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们在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那滚滚汗珠像雨水一样滴进禾苗下的泥土里。第二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谁知道人们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凝结着农民们的辛苦劳动啊!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古代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不知为何,城市的喧喧攘攘,让我这个从农村出来的“城市人”,竟然特羡慕日出而耕,日落而作的田园生活。想着自己的家乡,能闻到清晨荷叶的清香沁鼻、沟里田间黄灿灿的水稻,夜间清凉的山风,知了和青蛙悠闲的叫声,还有那让人沉醉的乡间独有的泥土溪水的气息,一切是那么宁静和谐。
记得上学的时候就特别的喜欢唐诗,可是确从来没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唐诗三百首”的书籍,对于它永远都充满了神秘的感觉,所以我喜欢。走进唐诗,领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观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奇景,更钦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诚挚多情。走进唐诗,欣赏“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放浪不羁,“长风万里送秋燕,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率真自然,“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冲天豪迈,“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真挚情怀。
《唐诗三百首》描写了祖国山河之美,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叙说着悠闲的田园之乐,讲述着生活哲理。上至朝政国事,帝王生活;下至民生疾苦,儿女私情。种种悲欢离合都描述得诗情画意,诗中浮画,画中露意,意中达情。有人这样比喻说:“唐诗不愧是中外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是啊!唐诗令古今中外众人赞美不绝!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史源远流长,世世代代的许多中国人都喜欢诵读唐诗。因为从诗中,我们可以吸取养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鉴赏力,滋润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有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唐诗,让我熟悉和掌握了一种文学,在文学之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
第二篇: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界牌小学刘晓华
暑期学习时,听了李达武教授的《快乐国学与师德师风》,让我感受到古代诗歌的巨大魅力,碰巧的是女儿的暑假作业要求背诵古诗20首,以前逛书店买了唐诗三百首。在女儿背诵古诗时,我也跟着读背,吟诵。感觉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产生于这个时期的诗歌-----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宝贵的遗产。《唐诗三百首》全书选诗涵盖面广,所选诗作的体裁和题材非常广泛,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至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锐利的眼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蘅塘退士曾引用当时的民间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真挚质朴的人情味。杜甫赞美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自己却爱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爱“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爱举首狂饮时的长醉不复醒,却也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感叹。他曾为贵妃吟颂诗篇,曾凭自己的才华光耀朝野。他仕途坎坷,被一贬再贬。“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想必一定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吧。他朴素,他也崇高。朴素的明快和崇高的伟大就这样完美地统一在了李白的身上,塑造了千古屹立不倒的诗仙形象。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同样是盛唐时代的另一颗巨星。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不同的是,他忧国忧民,带有和李白不同的气息。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出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极其强烈的忧虑意识。因而他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
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在唐代杰出的诗人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孟浩然,还有刘长卿,李商隐等。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虽然自己读的诗仅是冰山一角,但求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第三篇:读书笔记-读《唐诗三百首》
为谁含愁独不见
——读《唐诗三百首》(孙洙编)
诗者,兴盛于唐,故后世以“唐诗”为大。清代孙洙因当时通行的《千家诗》“工拙莫辩”而采选编辑了《唐诗三百首》,广为流传。三百余首诗,或取之情真意切,或取之语言工丽,或取之音韵和美,为世人展现了由诗谱写的唐朝乐章。
大唐自乱世中崛起,太宗时期对外战争频繁,征戍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不少的佳作,都是源于诗人对离别的描写、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未来的期盼。如沈佺期之“为谁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如宋之问之“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无不使人叫绝。
唐初有开元之治,有张九龄这般“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贤明高尚之士,却也免不了受到“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的对待,被李林甫、牛仙客之流排挤诽谤。
边塞诗人岑参,诗句雄浑豪迈,笔力刚健,与高适并称“高岑”,代表唐诗中的边塞诗派。但就是这样一个多年生活在塞外,能高咏“君不见走马行船学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男儿,也有“誓将桂冠去,觉道资无穷”的抑郁情怀。
善于边塞诗的七绝圣手王昌龄,却并不提倡战争。他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黄沙老”,批评“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哀悼“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最爱那首七绝:“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不知愁却见愁。
著有《黄鹤楼》和《长干行》的崔颢,也曾“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大叹仕途坎坷。
王维在山水田园诗上的成就无人可比,其诗句中体现的洒脱与自得,受到很多人的赞赏。但事实上,王维并非全身心投入隐居,他仍在朝中为官,只是在蓝田南山置备有房产,半官半隐。早年他仕途不顺,安史之乱后险些被皇帝当做叛徒治罪。还好有弟弟王缙为他求情,皇帝才从轻发落。也就是这之后的诗,大都表现对精神解脱的渴求,主调消极厌世。若说喜欢,王右丞的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
起时”、“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等,哪个不是美不胜收。可惜食君禄而不为君忧,可谓是愧对了年轻时的抱负。
和王维比起来,孟浩然算是一位隐士。孟襄阳之山水诗不比王摩诘差。但这个长年隐居鹿门山的人,更多时候还是表现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寂。所以不难想象这位诗人写下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样对官场表示渴望的句子。不论他对仕途表现出多么大的反感,到底还是因为他求官不遂。后来受到张九龄启用,他仍是出仕,做了一个从事。
唐诗万首,李杜为尊。诗仙李白绝对是家喻户晓的,小孩子背唐诗大概也都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作为教科书上的风云人物,李白在官场倒并不得意。但他与大多数诗人一样,都希望入朝为官一展宏图平步青云,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见其豪情壮志。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更是风流倜傥。我也一度为李太白的豪饮而绝倒,认为能“斗酒诗百篇”才叫喝酒,否则就是在糟蹋酒。书中只录《月下独酌》中一首,但其二中的“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更让我觉得杜康酿酒,就只为了这个男人。可惜就像世人误以为“上船”就是“登上船只”一样,李青莲的豪迈也被误读。盛传的“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并非是藐视权贵的表现。如果他藐视权贵,也只是因为他不是权贵罢了。李白一生,空有一腔热血,并没有在政治上做出任何建树。留给后人的只是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又或者,只是穷极无聊,写诗发泄。我绝对是喜爱他的,因此才觉得他可怜。另外,“不上船”指的是敞开衣襟,不系上扣子。《康熙字典》有记载:“衣领曰船”,“或曰衣襟为船”。
而另一人杜甫,要说的就少多了。人称“诗圣”的他,让人第一想起的并非他的诗句,而是他端坐远眺的那张画像。这位一生多灾多难的老先生,笔下诗句大多是描写人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虽被称“诗史”,但鲜有人爱,毕竟还是《长相思》比《兵车行》更富浪漫主义色彩,更惹人喜爱。对这位“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老先生,只剩惋惜。
唐诗之美,绝非庸人三言两语可以尽述。还记得高中时,学的最好的是语文,但语文卷子里得分最低的就是诗歌鉴赏。让我写出那些死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的人的思想感情,曾经一度令我抓狂的想撕掉卷子。当初为了拿到分,读了无数诗词,还把打动我的全部抄下来。抄着抄着,就真的爱上。后来也不在乎得多少分,在别人背《高中生必背50篇》的时候,我拿着我抄的满满一本子,反复诵读。
如今也不用再在乎那些家伙的思想感情,却被俗世迷得乱成一团,很少再翻阅。但那个
本子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当我真正找不到依托的时候,翻开一看,读到那些被尊为神的人或为功名利禄或为红颜知己动了愁吟,就还明白,世间的人和事没有完美的,既然有人能愁的如此美丽,为何我的欢乐不能。
为谁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第四篇: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中,我读到了丰富多彩的唐诗、宋词,脍炙人口的元曲。在众多书籍中,我最爱《唐诗三百首》。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唐诗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烁在历史的长河里。读《唐诗三百首》,我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那样,尽情地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
唐诗里有许多大名鼎鼎的诗人,例如豪放、豁达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才华横溢的白居易.······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读到李白的诗,我眼前仿佛一亮,就像这位满腹经纶的诗人正向我走来。其中,让我感动的是他写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其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写出了李白一颗拳拳的游子之心。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诗仙”李白一个人静静地站在屋子的窗口,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想着其他人家都团聚在一起,惟独自己远在异乡,为什么命运如此的不公平······想着想着,便哭了起来。这情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苏轼的千古绝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在唐代,不但有豪放的诗仙李白,还有诗圣杜甫。
诗圣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诗词数不胜数。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四句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从这几句诗里,我仿佛看到了杜甫刚开始听到收复河南河北,十分高兴,激动地哭了,就连他手中的诗书也因为这而高兴地手舞足蹈。从这几句诗中,我更加体会到杜甫的爱国情怀,让我不由得想到了其他的爱国志士,如英勇善战的郑成功,爱民如子的岳飞······
唐代的诗人们,如果伤心失意了,会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然后哂然一笑,便心情好起来了。如果曾经大受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潇洒豪迈之情溢于言表。如果压力太大,被人排挤,会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如果看不惯有些人眼高手低,妄自尊大,会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这些诗句,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又是多么适用!正是这古今相通的人性,使得唐诗虽然和我们相隔了一千余年的距离,却仍然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让我们自他们的诗中找到一种寄托,一种鼓励。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辉煌的帝国渐行渐远,在它背后却留下了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些巨匠大师使唐诗迸发出最壮美的光彩,而盛唐气象,也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我因此而相信,即使这个世界在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依然会有像你我一样为他沉醉,被他启发。
感谢唐诗让我进入古代文学的殿堂,尽情地吸收着她的营养。唐诗,您让我为您骄傲、自豪!
第五篇: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岁月的记忆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你,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奋起直追的源泉,是魂牵梦萦的情怀,你用一叶方舟,承载者千年文化,坚强的意志,辉煌灿烂,驶向光明的远方……
一壶酒,一把剑,一轮弯月,一路征舞,一路豪饮,舞出一颗大唐的剑胆,饮出一位唐代诗坛的谪仙,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不为功名,沧海一声笑,散发弄扁舟,从此你踏遍祖国山水,纵情于天地间。李白爱酒,所以他的诗中融入了那道酒魂,一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倾倒了多少纵酒狂人。在大唐的诗卷上,留下辉煌的一笔。读李白的诗,就像饮下一坛烈酒,荡气回肠,满纸的豪放在腔中久久不散。我翻遍了整整三百首唐诗,再也没能找到一个诗人能与李白匹敌,他的直率,他的狂傲,他的激扬,绝无仅有,令人击节称赞,却有自愧不如。
浩荡的秋风,纷飞的茅草,破旧的草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杜甫啊,在饥寒交迫的生死关头心中挂念的依然是天下,那苍老悲壮的声音永远在天地间回荡。少年的你也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壮,故土的沦陷,生活的窘迫,岁月的沧桑终于将它一点一点地消磨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你的一字一琢千锤百炼,终于造就了一幅沉郁雄浑的诗卷。“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你爱的是天下,看到万里中华,哀鸿遍野,身无分文的你毅然拿起毛笔,用精炼的文字唤醒人类最后一点良知。读你的诗绝对没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激越,一个个平实的文字,却句句催人泪下,让人心酸,相比起来更像是嚼一枚青橄榄,需要细细咀嚼品味,方能真正地融入其中。
唐朝的田园诗人为数不少,但能如此清新飘逸,恬淡自然的,只有孟浩然一人。他的诗像新阳照耀下的禾苗泥土,始终散发着生动自在的田园气息。记得李白写过这样一句诗“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孟浩然也写过“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一对比,大家不难看出,李白学到了孟浩然诗的精髓,但仔细品味一下,就会觉得孟浩然的诗更有韵味,让人回味无穷。李白的田园诗就显得平淡无奇了。狂傲的李白难得有他佩服的人,就连孔子他也看不上眼“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就是对皇上他也不屑一顾“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对于孟浩然他却发出“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的感慨。由此可见孟浩然的非同寻常。
我轻轻地合上书本,端起一杯香茗,苦涩的茶水顺着喉咙滑入心中,正如历史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