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幸福了吗?》的感受
幸福很简单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前段时间在上人人网的时候,无意之间看到朋友们分享的一个视频,是白岩松在某个大学的演讲。出于好奇便看了看,不看也罢,一看则让我欲罢不能。他的字字都具有穿透力,就像一把锋利的倚天剑,深深的插入我的内心深处。给我心灵的震撼。在我不算上进的大学生活中,给了我一剂兴奋剂。让我明白何为大学?何为学习?何为价值观?之后便有幸拜读了《幸福了么?》。
《幸福了吗》是白岩松写下那本著名的《痛并快乐着》十年之后的最新随笔作品。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全纪录。开篇作者便借用六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诗,勾勒出了全书的轮廓——如何寻找幸福和信仰。这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之后,白岩松用他惯有的犀利文笔和审视的目光,回顾了自己十年来在CCTV、名利场的起伏,发表了自己对近年社会大事件的看法,记叙了差旅各国报道采访的台前幕后故事,也和读者一起分享了书籍、音乐、电影等等他自己的心灵营养品。《幸福了吗》其实是“不惑”而“惑”的白岩松又一次对人生的思考。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幸福。
在现代这个喧嚣声不断的时代,我们很难再静下心来,去读读书,听听音乐,看看电影。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这也不能怪我们,真如白岩松所说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易。只不过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可以随心所欲的去抱怨,去哭诉,去埋怨。因为有更多的人会听我们的种种抱怨,但是抱怨之后还得从头再来。只不过是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心理有种安慰,别无他处。
我现在还在美丽的象牙塔中,可以尽情的享受着大学的美好时光,但是现在的大学已经与父辈们的那个时代的大学不一样了。现在的大学不再有学者教授搞研究,不再有老师兢兢业业传道解惑。学生也不在是求知若渴,而是得过且过,能混一天就是一天。看到白岩松写的他们的大学生活,虽然艰苦,简陋。但是却潇潇洒洒,一声兄弟一辈子。喝酒玩耍样样不少。这和我在家乡的生活如出一辙,我能体会得到那种欢乐与笑语。只有真真彼此相知相识的伙伴才能做到那样诚挚。而我家乡的伙伴、兄弟、同学、知己边就是这样的一帮人。但是我的大学生活,相比却逊色了不少。不过也不能完全否定,有句话说的好: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确实虽然现在的大学生活没有家乡的花天酒地,灯红酒绿,潇洒自在的爽快。但是少有的宁静,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博览群书。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密,格物之学使人深沉,道德哲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熟读各路经典名著,人物传记,武侠言情。都在不知不觉中使得自己的内心慢慢的强大了起来。问渠哪得清如许?放有源头活水来。此乃读书之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乃读书之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此乃读书之不足。就如白岩松所言,能够平平淡淡的,自由自在的读读书,人生不亦乐乎。
白岩松老师在文中提到的好多事情,对我们这些90后来说都是特别的新奇,不过有些却与我儿时的记忆有几许相似之处,比如在农村的学习,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读来感觉此曾相识,很是亲切。但是更多的则是让我明白了祖国一路走来时多么的不易,历经千难险阻。尤其是说道香港回归,申办奥运,众志成城抗洪,三峡截流等等一系列的大事件,我之前都从未细听别人说过。看的我是心潮澎湃。但是当他讲到制度的不完善,贪污腐败,社会不公平,人人不平等等等一些弊端时,我有愤愤不平,当即说出不少脏话,因为这样才能泄我心头之恨。但是他讲到朱镕基总理与小平爷爷的时候自己心中又是一暖,对于以上二人,我们的记忆中不是很清晰,只知道在小时候的六一儿童节上,我们手举鲜花,大声的说着:坚持改革开放,牢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当时的我们无从得知这些口号的内在含义,只知道老师让我们这样说,我们就这样说了。但是对于小平爷爷的崇敬确是通过父母的讲述慢慢的形成的。当时父母告诉我,没有对小平,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所以当时很感激他,让我们又好日子过。只用于真正的知道他,了解他,就是上中学了。
说了那么多,不管是感慨身在大学的我们,还是感激已近逝世的小平爷爷,无论是祖国的强大还是社会的种种不公平;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我读完《幸福了吗?》的最大的感触就是:幸福很简单!幸福真的很简单,只要自己多多留心自己身边的一些小事,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是那么的幸福。中国有句俗话叫做“骑着毛驴找驴”意思就是说明明自己已经拥有某种东西了,可是自己还要千里迢迢,万里昭昭的去苦苦寻找。幸福就是这样的,其实我们现在就是很幸福的,家人健康,合家欢乐。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快乐,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欢笑,只不过各自的出发点不一样罢了,但是期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要幸福。“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幸福很简单,只要我们简单视之,幸福之门就会为我们而开!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幸福的本色亦是如此!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愿幸福伴你左右!
第二篇:读《幸福了吗》(精选)
读《幸福了吗》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困惑。这个人,也是你。
——白岩松
这本书出版于2010年10月,算是对于2000年1月出版的《痛并快乐着》之后又一个十年的总结。
看过此书,多数人肯定会说,白岩松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评论某一个人很有思想。但“有思想”是一个很抽象的判断,白岩松对“有思想”有一个自己的认识:“思想并不是最重要的,它就像真理一样简单,并没有多到满地都是的地步,好的思想也如此,做一个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敏锐、勇气和方向感。缺了这三样,你毫无价值;而这三样,我想都与常识有关。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努力地去发明常识,而是捍卫常识。”白岩松在这本书中多次提到“捍卫常识”,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标准,却在刘翔退出比赛,郎平带领的美国女排赢得比赛之后陷于崩溃。的确,常识很简单,但捍卫常识不简单。
生活本来就不容易,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每天生活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似乎更是艰辛。别人会把你的贡献,放在显微镜下甚至忽略,因为再别人眼中,那是理所当然;而你的任何一个小的错误,却会在放大镜下,无限放大。还经常会遇到“被自杀”之类的事情。但如果一直做一位“听话”的主持人,或许工作会基本顺利。但老白二十年过去了骨子里似乎依然带着些叛逆,他跟很多届领导都有过争吵。他做制片人的时候就告诉他的晚辈们,一定要敢于说出自
己的想法,敢于向所谓的权威说“不”。他有他的轻狂与不羁,热爱足球的他,南非世界杯只有一场没看;他也会因为前一页因喝得不省人事而错过第二天的飞机。但看得出,他始终以一个新闻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很羡慕他的阅历,因为他的阅历所以才有了《岩松看台湾》《岩松看日本》《岩松看美国》等,他习惯于从被人的身上去发现优点,从而学习借鉴。即便是对于很多国人痛恨的日本,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日本的仇恨使得我们不愿意去了解日本,在2010年中国的GDP超越了日本,越居世界第二,但不可否认日本在很多方面走在中国的前面。他们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他们的抗震减灾意识等是我们现在或将来要面对的问题和榜样。他总是能很全面的看待问题,比如抵制家乐福,比如国外的游行示威等,这就他提出的第二点“建设理性”。当然,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激情,但很多时候激情只是青春时的一种荷尔蒙,激情过后,还要收拾自己的烂摊子。我们更需要理性,这样才能走得稳健和长远。
我们之所以能够忍受生活的苦难,是因为生活中还有很多好看的好听的。我想我们只有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感,才能活得更加有劲。当有一天,我们厌倦了这个世界,大概就到了生命的尽头。而在面对名与利的时候,白岩松母亲的一句话或许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人的一生,不管贫富贵贱,最后加减乘除,一算分,都一样。”
白岩松提出的第三点就是“寻找信仰”,既然是寻找,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信仰应该是根深蒂固的东西,几千年来,在中国并不缺
少信仰,只是很多随着时代的更替和一次又一次革命的“洗礼”,信仰渐渐的模糊和扭曲。书的题目与幸福有关,但幸福似乎还很遥远,就像信仰一样,这不知道还要多少年才能真正找得到。但至少是希望吧。今天看到时晴时阴的天,我突然感觉,希望就像是太阳,虽然因为是黑夜或是被阴云暂时的掩盖,但我深信黑夜过后乌云散去,太阳一定会出现,从某种程度而言,太阳自从后羿留下那一个之后再不可能离开我们,就像是希望。
今天,你幸福了吗?幸福与内心相连,与你很多所谓的“幸福”无关。你懂的~
第三篇:读幸福了吗 有感
读 《幸福了吗?》 有感
假期读了本书,《幸福了吗?》,读罢此书,感触颇深,“我从不知道我是如此得幸福——年轻,有个活泼健康的儿子,善良的妻子,有一份好工作,有一颗好心。当我拿着一篮子的鸡蛋,我知道我拥有着满满的幸福。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于幸福的诠释:孩子或许会因为得到一件心爱的玩具,一套漂亮的衣服而感觉幸福;少年或许会因为自己成绩的优秀,人缘的良好,师长的赞赏而感觉幸福;青年或许回因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恋爱的顺利而感觉幸福;中年人或许会因为家庭的和睦,达到事业顶峰而感觉幸福;老人或许会因为子女的孝顺,身体的健康而感觉幸福。这都是平凡的幸福。相比与科学家实验成功的幸福,相比与澳门回归后的幸福,它或许显得微不足道,但是谁能说这不是真正的幸福呢?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不可能都成为名人或伟人,这群人也只是人类中的一小部分。如果说只有他们才能感觉到幸福,那么大数人不是就将活在痛苦之中?
卖火柴的小女孩抱着一把希望的火柴,在圣诞节的夜里,躲在“节日气氛”外的角落,慢慢地划着一根根火柴,她没有美味的烤鸡,没有别致的圣诞礼物,但在火柴的微光中找到了外婆的微笑,微笑带着她幸福地去找回最亲的外婆……
我想我可以为幸福下一个定义了,珍惜你所拥有的每一样东西,陪儿子练琴时幸福的,给学生批改是幸福的,同孩子游戏是幸福的,和同事聊天室幸福的……你会发现,幸福包围着你,幸福简单地让人无法置信。
读 《幸福了吗?》 有感
逸夫小学
孙树鹏
第四篇:读《幸福了吗》有感(模版)
读《幸福了吗?》有感
白岩松在去年下半年出版的书,我在今年下半年才拜读。免不了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当我看了十几页之后,就觉得自己深深被它吸引,感觉里面的内容就是我心中所需要的。离家奔上大学的旅程,自己就像刚从象牙塔走出来一样。但是新世界虽然新奇,却有很多让我无法适应,比如一些事的不公平和我信奉的礼仪却被别人觉得很俗,甚至瞧不起。加之我的专业,有时候更多的是对社会批判的幼稚拔高,于是有时候会迷茫,是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还是不甘的随波逐流呢?曾跟老师交流过这样的情况,敬畏和独立是老师希望我能做到的。当这本书读得越多,就越能更好的理解这两个词。
因为白岩松作为记者型主持人,经历了那么多,所见所闻所感典型且透彻,在这本书中让我流连忘返。在他的采访中有名人也有普通人,但都给予了他感动和力量。回首往事,他希望自己老了之后能成为一个有趣的老头,因为有对黄永玉的敬佩,在他眼里黄永玉文字第一,木刻第二,画画第三,能占有他写的几本书并因此分享他的智慧、思考与幽默本事,算是“便宜占大了”;参加了黄苗子与郁风这对经历苦难的神仙伴侣的生活幽默,对这对将近九十的夫妻的尊敬和感动是不由而生的;这都是缩影,在他的参访记录上有更多的有趣的人给了他想成为有趣老头的原因。他参与了《感动中国》的创办,在领奖台前后他都曾被主人公的事迹感动的落泪,这泪水,让他想到了中国在感动背后应思考的问题;在台湾采访证严上人后,让他有了这样的感慨,“不要怕被磨,被磨的那块石头是会发亮的,魔人的更辛苦,他是会消耗的,所以人生哪里有什么敌人„„”;在非典疫情中忙碌,在四川汶川地震中奔波,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游离于这本书中,在他的字里行间感受他的情怀,世界的美好其实更多,向着心最初的方向,带着对生活对生命的敬畏,扬帆起航。敬畏,在乎心的感受。
刚进入媒体,白岩松也有对世态的愤怒和与理想偏离的惆怅。在不断地前行中,也有对体制的无可奈何。然而想到自己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何况帝王也不是总是随心所欲,他开始用幽默旁敲侧击,有时也会与人争论的“面红耳赤”,但讨论完大家仍是掏心窝的好友。在这本书中他为水均益伸冤,因为在伊拉克战争中,水均益被大众误会,“把女人(当时闾丘露薇坚持前线报道)留在战场,男人却退缩了,还算什么男人!”也许他在暗示,如果是他接到撤退的“命令”,现在被误会的对象就是他白岩松了,其实,每一个被公众所知的“名人”都有着这样的压力。再被体制和各种压力长时间的压力下,他们会通过年会用文艺节目的方式为自己“呐喊”,以高笑的方式向领导“申诉”,“发泄”对领导的不满,甚至恶搞与
“折磨”领导,在大家高兴的不亦乐乎时,这些却成为“罪状”,“一点正经都没有,哪像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样子”,当同事为这解压的方式被推翻而沮丧时,白岩松便安慰道:“并不是现在不正常,而是现在正常了,过去才不正常,我们恰巧并赶上了那段不正常的日子罢了。”而后来的惯有模式的年会,他自己也不曾参加过几次。白岩松让自己做一个“不顺从的群众”,各种奖杯和殊荣属于他后,他却感觉“有些干不下去了”。他放弃了改版的《东方时空》总主持人,关掉手机,开始对一个新栏目的研发,波折太多,最后让他离开主持台进一年的时间。对于那段“放下”的日子,白岩松总结为“杯满则溢,先倒了”,对于名与利,他想的透彻;对于压制与压力,他活的淡然。他把自己融入社会,国家,却保持着自己的那份独立,迷茫中的独立,生活与工作中的独立。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对自己童年和青春期的回忆,让我更真实的认识他,一个鲜活的他。成绩不是一如既往的好,但对自己喜欢的却很执着,喜欢收藏关于自己喜欢的事物的一切。在书中体会到他对足球的狂爱,因为我也有自己特别喜欢的;能体会到他对音乐的喜爱,因为比不及他对CD的珍藏,对音乐家的了解,对音乐的诠释;还有他也爱看书,难怪他知识的渊博。
他并不是一直严肃的人,也有调皮可爱的一面。他在想着几十年后自己这个老头会怎样?他希望“是古典音乐摇滚乐都听;老夫聊发少年狂,半夜拉着夫人去吃一回冰激凌的事还得干;在年轻人面前永远是笑容是宽容甚至是纵容,多欣赏多为他们搭台,不固执并继续学习,不对过去抱怨,而只对未来露出笑脸,绝对不摆出这个瞧不惯那个瞧不起的老夫子样;更重要的是不能成为时代前行的阻拦者„„”读了这些,不禁让我想希望自己年老后成为一个有趣的老奶奶,呵呵„„
以书为友,确实不亦乐乎!多读书,读好书,享乐趣!
第五篇:读《幸福了吗?》有感
金雅玲
匆匆(读《幸福了吗?有感》)
白岩松喜欢胡德夫,一架钢琴,唱《匆匆》,“初看春花红,转眼已成冬,匆匆,匆匆,一年容易又到头,韶光逝去无影踪……匆匆,匆匆,莫等到了尽头,枉叹此行成空……”听着这首歌写读后感,仿佛能揣摩到他过往的日子里的一些心情。
十年前白岩松写《痛并快乐着》的时候他还没有白发,还是个疯狂地热血的男人,生
活虽然痛苦但却是快乐的。如今,十年之后,《幸福了吗?》已不再是一个肯定的句子,而是迷茫,对于过去的岁月,对于即将到来的未来,对于当下„„大街上的男男女女或多或少的带着小链子,中国有多少人是真正的信徒?那么为什么人们都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寻求安定的慰藉,这个时代已给不了我们幸福了吗?社会上有很多的丑陋的现实,然而当你深入得去了解他们,其实多少人是没有苦衷的呢。我相信人性的美好,但是身处在这样的现实中,许多事都是不由自主的。当年疯狂的年会,能把台长的皮夹抢过去,然后空中洒满现金。可是后来连这样一个放松激情的年会也被限制最终只变成一个形式,钦佩他,能在年会上说出“我们忠诚的是新闻,不是任何领导”。底下坐的都是领导,悄然无声。他有斗士一样的勇气。
中国的新闻界,遵循的太多是领导的命令而不是新闻本身。所以才有了9.11第二天
全世界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都是关于9.11的报导时,中央电视台是唯一波澜不惊的媒体。失掉了的不仅仅是一个特大新闻,更是新闻人对职业的忠诚。而事实上,当晚白岩松早早地打电话给台长,自告奋勇地愿意做这个专题,可是等待,等待,等到是上级的否定,“这个话题太敏感了”领导说。所有的记者主持人都再等待指示的时间里慢慢绝望。新闻的价值就在于与时间的赛跑。所以当汶川地震时,央视首先公布了实时信息并跟踪报导,赢得了国内外媒体的一致好评。作为一个新闻人,他是又良心的,他也是有勇气把他的良心拿出来给大家看的。高中时代每周老师都放他主持的“新闻周刊”给我们看,对于各种社会问题他的直言不讳,他的调侃。让我们随着他平静而有波澜的话语一次次审视我们的社会,剖析问题,嘲讽政府负责人的托词与借口。每次看着节目上“CCTV”的字样,都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在央视啊,恐怕没有比岩松更大胆的新闻人了。他在书里写到他的节目《新闻1十1》,“多简单的名字,1十1=2,谁都知道,但环境稍有改变,仅仅是有利可图,就会在一瞬间,让相当多的人脸不红心不跳地脱口而出1十1=3.” 所以他说的捍卫常识,其实是要用千斤之力来扭住的同时又不由得为他擦一把汗,生怕他的哪一句话之
后,他就再上不了央视了。中国从来不是一个民主的社会,言论的自由从来都不是绝对的。
“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改革这么多年过去了,成果斐然。然而那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同样是有目共睹的。有人说功绩那么多,有一点负面的效应又又什么关系呢?可是存在的就不能无视。我们每天在和各种奇怪的化学名词打交道,我们面对混乱的交通永远不知道那段半小 时的路提前2个小时到不到得了,我们面对垃圾围城,面对浑浊的空气把我们的肺锻炼的无比强大,可是这样的强大我们苦笑着去适应。我们的年轻人每天面对那么多的压力,房子、车子、职场的游刃有余,他们已没有未成熟的疯狂岁月去谈一场真正的恋爱,他们的父辈也许没有互联网、没有到处旅游的机会,没有感受全球化的气息。但是一个小镇一场邂逅就是一段美丽的年华。现在,他们有的是贫富差距下的巨大压力,是女友嘲讽的眼神下慢慢地习惯卑微。我们的年轻人没有错,错的是这个社会。如今,我是否还可以寻道一张安静的书桌,来慢慢地舒展心灵。
国人造字“盲”的上面是亡下面是目,那么忙呢?是不是说我们的心都死了。大学以
来很多时候发现忙是一个通病,是一种不正常的生存状态。上苍既给我们生命就同时赋予
金雅玲
了我们成功的权利,一辈子那么长,何必匆匆。赶路的中国,停下来收拾一下旧伤口再上路吧,一切何必匆匆。莫等到了尽头,枉叹此行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