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具有长久的理论生命力,毛泽东的矛盾论发表于七十多年前,是毛泽东针对当年的历史现实的作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具有重要地位。《矛盾论》倡导的矛盾分析法具有长久的历史生命力,不仅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对我们当前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具有强大的方法论启示。
一.《矛盾论》发表的背景
1.现实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挫折, 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在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状况上,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两种错误倾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矛盾论》就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高度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产物。自中国共产党 1921 年到 1937 年,连续经过两次胜利两次失败,也就是说两个方面的丰富经验需要加以总结,并且有利于开创抗战的新局面。从 1936 年开始,国内阶级矛盾下降而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上升,为了全面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去研究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各种问题,总结两次革命战争的经验,把握中国革命运动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和策略。《矛盾论》正是适应革命形势的新发展、新特点应运而生的,它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理论背景 世纪 30 年代初,中国学术界爆发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讨,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与有关社会性质的论战相呼应,中国的学术界展开了有关辩证法的论战。这场论战首先是由张东荪等人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开始的,随后,叶青等人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对张东荪进行所谓的批判,散布了许多具有欺骗性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艾思奇等人又针锋相对地批判了张东荪、叶青等人对唯物辩证法的批判和歪曲。这场哲学论战扩大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中国革命是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十月革命为中国共产党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革命。但是,面对一系列复杂的现实斗争和残酷的革命实践使中国共产党人清楚的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没有马列主义是不行的;有了马列主义,不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是不行的。中国革命在不断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观错误和失误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毛泽东写作《矛盾论》的最重要的实践来源。
二.《矛盾论》的主要内容
《矛盾论》是专门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论文。它开篇就指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地位:“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因为它是客观世界本身的根本规律。毛泽东指出: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辩证唯物主义是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对立统一规律在客观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中的核心地位。所以,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毛泽东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重要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石。学习唯物辩证法,要紧紧抓住对立统一规律这个核心,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一切事物。要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既反对唯心主义,又反对形而上学。要把握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区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并注意它们的转化;全面把握矛盾双方之间既同一又斗争的关系,反对只讲同一不讲斗争或只讲斗争不讲同一的片面性,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
三.《矛盾论》中的主要观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中指出:人类有两个统一的认识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有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两个过程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前进、不断提高和不断深化的。教条主义者的错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又不懂得在认识了事物的共同本质后,还必须研究那些尚未深入研究过的或是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不懂得人类认识的这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们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根据对立统一规律法则揭露了两种错误思想在方法上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指出,“左”右倾机会主义在思想方法上的错误,一是割裂对立性与统一性、斗争性与同一性的辨证关系,因此,在对待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的关系问题上,要么一切联合,否认斗争,要么一切斗争,否认联合,始终不能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割裂整体与部分、本质与现象的辨证关系,所以,他们看待事物的方法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和内在规律;三是机械性、死板和僵化,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也不知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具体矛盾和问题,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在对矛盾的同一性的分析中,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事物不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相互转化”。由此,毛泽东具体地分析了“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经过革命转化为统治者,原来是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却转化为被统治者”,“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等重大现实问题。在对矛盾的斗争性的分析中,毛泽东则突出地提出和回答了“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问题。毛泽东提出,“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并以如何看待和对待“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为例,深刻地说明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同”的道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论》在继承马克思列宁的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吸收中西方古代哲学和同时代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优秀成果,通过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大量宝贵经验,深刻系统地论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出色地完成了列宁提出“需要说明和发挥”的任务,因而在许多方面都继承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论》以矛盾的特殊性为其着重点,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为主线,形成了相当完整而严密的逻辑体系,阐发了“矛盾普遍性”概念的含义,将矛盾特殊性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加以重视。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既明确肯定了矛盾的普遍性,又系统阐发了矛盾普遍性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论》”还特别强调重视矛盾的特殊性,认为它是矛盾规律中特别重要的内容。指出把握矛盾特殊性是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的基础,“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此外,毛泽东还科学地论述了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通过各种具体事物的矛盾表现出来的。各种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要认识事物的矛盾,必须分析矛盾的特性。毛泽东很重视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五种情形。他指出矛盾的特殊性就是“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分析“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的特殊性。这五种情形实际上就是从各个矛盾的存在、发展及其相互联结上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因此,在《矛盾论》里,毛泽东从理论上论证了认识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性,强调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不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3.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论》系统论述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毛泽东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矛盾特殊性的重要问题加以全面系统论述,指出:“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区分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各种矛盾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 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并继续指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前者起领导、决定作用,后者处于服从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决定事物的性质问题上所处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前者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毛泽东特别强调,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指出,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不正视它,注意它,就不能避免机械论和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变化。即在诸多矛盾中,矛盾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有处于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有处于非重要的地位的次要矛盾,在的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会发生地位的转换;而在矛盾大两方面中,其地位也是不平等的,其中一方是决定矛盾性质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也是会发生相互转换的
4.内因和外因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对内因和外因关系的不同看法,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互对立的重要表现。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而不在事物外部。发展之所以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就是因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自身而不在他物。强调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排除外部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排除外因的作用,就否认了事物之间的联系,陷入了孤立的观点。内因和外因不是互不相干而是彼此关联的,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事物内部矛盾的变化而发生的。所以,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是事物发展中内因和外因之间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即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既统一又斗争,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任何事物或现象又总是和它以外的其它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着,与别的事物和现象不发生任何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而现实存在的相互联系,总是通过联系着的诸对象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就是说事物在自身内部矛盾推动下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还要受到它本身以外的其它事物即外因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事物和现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既离不开内因,也离不开外因。
四.读《矛盾论》的心得体会
毛泽东的《矛盾论》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紧迫问题而写作的。它是从哲学高度对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理性反思和深刻总结,不是经院派哲学家们在象牙塔中雕琢出来的,而是在血与火的革命实践中铸成的,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独特的形式和体系,深刻地阐发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对立统一规律,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中国革命十几年宝贵经验的哲学总结和概括,也浓缩着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思和理论升华。《矛盾论》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它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要正确认识学习《矛盾论》进而妥善解决当代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在矛盾的不断揭露和不断解决的过程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书中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则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作为思想指导,它不仅仅帮忙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从书中我更深刻理解到我们生活中充满着各种矛盾,运用矛盾观点看问题对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主要内容:
1、书中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矛盾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一般和个别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并提出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
3、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
4、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就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5、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阅读感悟:
任何一个社会都充满各种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十九大前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然而,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显然已经无法包含今天人民群众的主要诉求。除了“物质”已相对丰富,人民群众如今在生态环境、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安全稳定等方面都抱有强烈期待,而这些都远远超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2010年中国就以近40万亿元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现在约占全球的15%,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均超过30%,居世界第一位。天宫、天眼、蛟龙、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毫无疑问,再把“落后的社会生产”冠之以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服务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已不合时宜。因而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征。这恰恰证明了我们社会建设、国家建设方面离不开矛盾的观点,离不开矛盾的方法论。
在我们学习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矛盾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矿物辰砂,它也叫作朱砂,就是古代皇帝用来批写奏折用的“红墨水”,朱批一词就由此得来。同时,古时人们为追求长生所制的长生不老的丹药中就以辰砂为原料,可当时的人所不知道的是,辰砂含汞量极高,所以很容易导致食用丹药而汞中毒,因此丧命。尽管如此,但倘若我们对辰砂使用得当它对我们人体也是有益处的。辰砂作为中药材就具有镇静、安神和杀菌等功效。可见矛盾在我们生活中存在是多么的广泛。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矛盾论》中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一样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我国各种文学作品中也都蕴藏着矛盾特殊性。比如古诗中的:“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又或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描写了108 个英雄好汉,“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我们能够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决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试想如果没有事物和各种人物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怎么能够创作出这些代代流传的文学瑰宝。
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也应该牢牢把握住矛盾的特殊性。针对不同领域矛盾就应该采用不同的矛盾解决方法。政治领域矛盾、经济矛盾和思想领域的矛盾是不同的,其解决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假设用政治的方法解决思想领域的问题会造成更大的问题,用政治的手段去推动文艺的发展,结果会适得其反。虽然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但是政治矛盾和经济矛盾还是有差异的。这就涉及到公共权力运用领域与方法适当的问题。我们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就是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因此,在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更多地应该通过市场的手段加以解决,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司法途径加以解决。动辄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解决市场矛盾,在短时间内效率提高,但是并不能作为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在很多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
《矛盾论》中说:“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 殊的本质”。比如我们现今所追求的中国梦。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指导思想使它与其他一切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有相通之处,又不全然相同。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不同,“中国梦”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列强走野蛮掠夺、强权政治的路径实现损人利己的梦想不同,“中国梦”的实现走的是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道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梦”不同于“他国梦”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走中国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正确认识事物矛盾,掌握矛盾分析法,运用正确方法解决矛盾,让其为我们的中国梦、现代化建设助力,是我们新时代新青年所肩负的使命,也是我们实现美好未来的重要道路。
第三篇:矛盾论读书笔记,两篇
读《矛盾论》有感
偶然的机会,让我上网看到一则报道“在“中国书店2010年秋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一册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以21.28万元成交。”在当时,这则新闻同样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从我的角度,我并不能随意评价这是“物有所值”还是另一个炒作的结果,但这则报道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全本《毛泽东选集》收编了毛泽东从抗战开始到1944年6月间的著作29篇,约五十万字,分成五卷:第一卷五篇,关于国家与革命的论著;第二卷十一篇,关于统一战线的论著;第三卷三篇,关于战争与军事的论著;第四卷三篇,关于财政经济的论著;第五卷七篇,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著。其中包括:《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持久战》、《论合作社》、《反对自由主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其中《矛盾论》让我印象深刻。
写作背景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在当时,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又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花费一番大的力气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为此,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统一全党的思想。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对建党16年来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我们党从她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不可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特别是中国革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死板教条式的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更不能照抄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做法,只能在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出适合中国革命的路子来。主要内容
1、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该书从 5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并提出了“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
3、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
4、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5、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阅读感悟
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我便喜欢上了毛泽东的文章,首先是因为他的行文用笔,简单却深远;朴实兼明了;灵活又明辨。过去,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中,涌 现过一批农村老太太学习积极分子,人手一本《毛泽东语录》,老三篇甚至是老 五篇都能背诵,而且毛主席语录可以背诵许多,其实农村的老太太有多少文化呢?原因也就是毛泽东的言语结构简单,但说的道理却非常的深远。“动笔皆因问题起,笔墨尽为民用。满篇全是活思想,历史发展靠群众。五帝三皇骗过客,千古英雄惟陈胜。仙山琼阁南柯梦,人生快乐是斗争。”正因为这样,看起来总有那份共鸣。中近代的白话文运动中,虽然毛泽东不是发起者,但他的白话文我以为是最。读完《矛盾论》这份感觉更加强烈。
参加过四六级考试的人都知道,在写议论文时,我们们通常会用到这么一句话, “As the saying goes, „Each coin has two side.‟ Nothing would be the exception.”同样的,在世界上,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从种种历史教训中总结出经验,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形而上学那一套,因为它是不切合实际的唯心主义的理论。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看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再有,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就决矛盾,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从内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句话,毛泽东同志说道了点子上,“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不是吗?在旧中国,由于大官僚、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诞生了代表全中国全体受剥削、受压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给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这些都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说过:“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王道。
这一观点同样可以为我们所运用。正因为我们的世界充满矛盾,我们存在与这个世界,必然要适应世界的矛盾,接受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句不可忽视的话。
正如,我们从小有很大梦想,当上音乐家、科学家等等很伟大的职业。但随我们慢慢长大,不难发现,有些梦想会与我们愈行愈远。实践与理想的矛盾也就在这时展露无疑。在这个时刻,摒弃死脑筋,从实际出发,考虑自身能力即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付诸努力拼搏,成功那只是早晚的事。
另外,不要因为别人的成功而心存羡慕,更不用嫉妒,一切跟着别人的步伐走。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有差异性,适合他的方式或者机遇并不一定正是你所需要的,只有不断的领悟事物所存在的矛盾,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到适合自己实际的一种状态,才能适宜地解决矛盾,获得人生的进步。或许,进步只是一点点,但在不断遇到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总有一天会有质的飞跃。
读完这本书,或许我所感悟的毛泽东“矛盾论”思想并不全面,或许还很是肤浅。我领悟到或许尚且与别人不同,与毛泽东同志的初衷相背,但我所想表达的是,只要我的认识对与我的发展有所帮助,我就没有白读这本书。《矛盾论》对于我以后的人生也会有很深远的影响。
《矛盾论》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毛主席在1937年8月写的文章,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今天,对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很大的帮助。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就是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与统一法则。要想深刻的理解矛盾论,就要理解矛盾论的诸多特性,包括: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一 两种宇宙观
两种宇宙观,历史上人们对宇宙发展法则有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
形而上学是指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就是说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二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强调所有的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矛盾决定的;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每个事物生命周期内都包含着矛盾,例如:人的一生中充满了矛盾,人年轻的时候没有钱,等岁数大了,有了钱,却没有了青春。这就是说,我们思考任何事情,都要从两方面来看,即看到有利的方面,又看到不利的方面,这样看问题就比较全面了。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除了具有普遍性之外还具有特殊性和相对性,每棵树不一样,每个人不一样,每件事情当然就更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毛主席提出总的解决办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文中提到的矛盾的普遍性是隐含则矛盾的特殊性中的。
就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从实际中积累经验,形成理论。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从而不断完善丰富理论。矛盾特殊性包含的5点内容:
1、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例如:猫与狗不同,就是因为这两个动物彼此具有特殊的矛盾。正是因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因此研究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就有了不同的学科,研究物理和研究化学的方法就有很大差别。人和动物的矛盾就不一样,人要考虑学习,事业,婚姻,子女教育。动物则不需要,吃饱了不饿就行了。
2、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人的一生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同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矛盾,例如: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等,这些都是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
3、每一矛盾的包含的两方面都有其特殊性。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否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是指不去研究矛盾的各个方面。唐朝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有现代价值。
4、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这一点和上面的第2点是有关联的。如果说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过程的话,那么自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就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以人为例来说明可能更清楚一些,人在青年的时候最要考虑的是事业和婚姻,当然,对不同的人而言可能结论不一样,有的人认为事业优先,有的人认为婚姻优先,还有可能原来认为事业有限的,因为家里老爸老妈的催促,必须将婚姻放在优先上,因此在青年这个过程中,可能还会分为事业优先,婚姻优先两个阶段。这个没有统一的答案,正因为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我们构成了一个活生生,完全不一样的人。
5、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个就不必赘述,上面已经提到。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上面所提到的关于人的矛盾,在20岁以前主要矛盾是学习,在20-30岁主要主要矛盾是事业或婚姻,再以后可能是子女的教育,不同的矛盾所占据的位置不一样,因此重点关注程度也就不一样。俗话说要事第一,也是这个道理。
五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所谓同一性,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所谓斗争性,是指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了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所谓量变到质变就是对矛盾的斗争性最好的诠释。六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只有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双方才会采取对抗的形式。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原来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阶段,国共合作,虽然存在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并没有激发,蒋介石上台之后,残酷镇压共产党,因此矛盾激发,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来解决矛盾,这就是对抗。
毛主席的矛盾论是对唯物辩证法最好的诠释,所谓哲学就是研究科学的科学,因此这里面的规律对于事物的发展,人的思想都是试用的。光研究哲学是没有实际价值的,只有用哲学的思想去知道其他学科的研究才能发挥哲学的价值。
第四篇:矛盾论读书笔记
读《矛盾论》有感
偶然的机会,让我上网看到一则报道“在“中国书店2010年秋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一册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以21.28万元成交。”在当时,这则新闻同样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从我的角度,我并不能随意评价这是“物有所值”还是另一个炒作的结果,但这则报道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全本《毛泽东选集》收编了毛泽东从抗战开始到1944年6月间的著作29篇,约五十万字,分成五卷:第一卷五篇,关于国家与革命的论著;第二卷十一篇,关于统一战线的论著;第三卷三篇,关于战争与军事的论著;第四卷三篇,关于财政经济的论著;第五卷七篇,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著。其中包括:《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持久战》、《论合作社》、《反对自由主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其中《矛盾论》让我印象深刻。
写作背景
主要内容
1、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该书从 5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并提出了“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
3、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
4、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5、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阅读感悟
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我便喜欢上了毛泽东的文章,首先是因为他的行文用笔,简单却深远;朴实兼明了;灵活又明辨。过去,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中,涌 现过一批农村老太太学习积极分子,人手一本《毛泽东语录》,老三篇甚至是老 五篇都能背诵,而且毛主席语录可以背诵许多,其实农村的老太太有多少文化呢?原因也就是毛泽东的言语结构简单,但说的道理却非常的深远。“动笔皆因
问题起,笔墨尽为民用。满篇全是活思想,历史发展靠群众。五帝三皇骗过客,千古英雄惟陈胜。仙山琼阁南柯梦,人生快乐是斗争。”正因为这样,看起来总有那份共鸣。中近代的白话文运动中,虽然毛泽东不是发起者,但他的白话文我以为是最。读完《矛盾论》这份感觉更加强烈。
参加过四六级考试的人都知道,在写议论文时,我们们通常会用到这么一句话, “as the saying goes, ?each coin has two side.? nothing would be the exception.”同样的,在世界上,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从种种历史教训中总结出经验,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形而上学那一套,因为它是不切合实际的唯心主义的理论。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看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再有,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就决矛盾,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从内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句话,毛泽东同志说道了点子上,“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不是吗?在旧中国,由于大官僚、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诞生了代表全中国全体受剥削、受压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给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这些都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 进步。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说过:“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王道。
这一观点同样可以为我们所运用。正因为我们的世界充满矛盾,我们存在与这个世界,必然要适应世界的矛盾,接受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句不可忽视的话。
正如,我们从小有很大梦想,当上音乐家、科学家等等很伟大的职业。但随我们慢慢长大,不难发现,有些梦想会与我们愈行愈远。实践与理想的矛盾也就在这时展露无疑。在这个时刻,摒弃死脑筋,从实际出发,考虑自身能力即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付诸努力拼搏,成功那只是早晚的事。
另外,不要因为别人的成功而心存羡慕,更不用嫉妒,一切跟着别人的步伐走。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有差异性,适合他的方式或者机遇并不一定正是你所需要的,只有不断的领悟事物所存在的矛盾,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到适合自己实际的一种状态,才能适宜地解决矛盾,获得人生的进步。或许,进步只是一点点,但在不断遇到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总有一天会有质的飞跃。
读完这本书,或许我所感悟的毛泽东“矛盾论”思想并不全面,或许还很是肤浅。我领悟到或许尚且与别人不同,与毛泽东同志的初衷相背,但我所想表达的是,只要我的认识对与我的发展有所帮助,我就没有白读这本书。《矛盾论》对于我以后的人生也会有很深远的影响。
《矛盾论》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毛主席在1937年8月写的文章,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今天,对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很大的帮助。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就是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与统一法则。要想深刻的理解矛盾论,就要理解矛盾论的诸多特性,包括: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
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一 两种宇宙观
两种宇宙观,历史上人们对宇宙发展法则有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
形而上学是指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就是说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二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强调所有的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矛盾决定的;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每个事物生命周期内都包含着矛盾,例如:人的一生中充满了矛盾,人年轻的时候没有钱,等岁数大了,有了钱,却没有了青春。这就是说,我们思考任何事情,都要从两方面来看,即看到有利的方面,又看到不利的方面,这样看问题就比较全面了。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除了具有普遍性之外还具有特殊性和相对性,每棵树不一样,每个人不一样,每件事情当然就更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毛主席提出总的解决办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文中提到的矛盾的普遍性是隐含则矛盾的特殊性中的。
就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从实际中积累经验,形成理论。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从而不断完善丰富理论。
矛盾特殊性包含的5点内容:
1、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例如:猫与狗不同,就是因为这两个动物彼此具有特殊的矛盾。正是因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因此研究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就有了不同的学科,研究物理和研究化学的方法就有很大差别。人和动物的矛盾就不一样,人要考虑学习,事业,婚姻,子女教育。篇二: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通过网上自主学习,我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矛盾论》,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得以发扬和光大。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当时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得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又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花费一番大的力气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矛盾论》是继《实践论》之后,为着同一目的,即主要为着反对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重要的哲学著作。《矛盾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时间,深刻、系统地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因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关于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从《矛盾论》中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毛泽东并非是要建立一种自己的哲学,而是在于阐述马列主义的哲学。将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的理论原则说成是唯物辩证法,是强加给马克思和列宁的。从《矛盾论》引述的列宁的话就可以看出斗争哲学的基本原则首先是来自于对列宁的误解。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决不是列宁的意见。为什么说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呢?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最根本的,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特别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否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去理解事物的运动,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以如此,最根本的是缺乏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能够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发展变化,最根本的是它抓住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能够从事物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相互联结上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
事物的矛盾为何能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呢?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各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既互相斗争,又互相联结。“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属性,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时,没有统一性也不会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也是矛盾的相对绝对、个性共性的关系,“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事物矛盾各方面既相对立又相统一,既相斗争又相同一的这种矛盾情形,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时,每一事物和事物的每一发展阶段以及事物矛盾的每一方面在矛盾关系中的具体链接又各有其特殊性。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或共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已成为各门科学研究所证明。《矛盾论》所说的差异,是指事物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就是矛盾。矛盾只有差别性的问题(即在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矛盾的情形有所不同),而没有有无的问题。这就有力地反对了否认矛盾普遍性的形而上学思想。懂得了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我们就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矛盾分析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法,就是具体地分析矛盾的共性、个性及其相互联结。
《矛盾论》提出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极大贡献,它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和整个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理解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3-篇三: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说起伟人的著作名篇,总感觉太深奥、太抽象、太遥远,其实不然。就拿毛泽东的《矛盾论》来说,以前,听我父亲谈论的较多,说他们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从小时起读毛泽东的著作多。我则是在高中和大学时期知道了哲学中的矛盾概念,知道有《矛盾论》,但对其中的主要思想则知之甚少。今天读了《矛盾论》,细心地品味其中的精华,顿觉其辩证法的光辉对人生、对社会、对事物发展的精辟指导,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其方法论意义莫大精深。
一、辩证法是宇宙的最根本法则
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现实中,我们总不希望看到矛盾,不希望有矛盾是不现实不客观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是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二、坚持“两点论”、“重点论”,坚持和谐、全面发展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指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等重要论点和思想。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都不是孤立的,因此,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只及其一,不及其余是错误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告诉我们
必须坚持“两点论”这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这就是两点论。而一点论与此相反,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只看到一种矛盾情况或一个矛盾方面,而忽视甚至抹煞另一种矛盾情况或另一个矛盾方面。这种观点从根本上否认了矛盾的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把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起来,要抓住制约矛盾发展变化的关键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现实中,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社会和国家,万事万物,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学会弹钢琴,坚持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平同志讲的“两手抓”和“两手都要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要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大学生,也是如此。不同课程要兼顾,知识与素质、能力综合,德、智、体、美要全面和谐发展。,找到学习重点,解决制约自身发展的关键点,坚持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全面素质和能力。
三、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注重从我做起
毛泽东同志在本文中还着重指出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毛泽东正是坚持了这一思想,在中国革命时期,有利在抓住了世界革命的时机,充分学习外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坚持了自己工革命主张。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提出 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路线。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党和政府始终强调“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原则。这是国家发展和强大以及政治独立的根本。
在学习和工作中,无论做事还是做人,也必须坚持这一思想。凡是要多找自己的原因,少强调客观,解决问题首先在自己,在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搞好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关键要从自身做起,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根本原因和动力。
四、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实际出发
《矛盾论》中指出了矛盾的普遍性,更有特殊性,“不同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才能解决”。矛盾是发展变化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一刀切”,也不能“胡子眉毛一起抓”,比如说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而我们党内的矛盾,还有人民内部矛盾,就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绝大部分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处在贫困线上这样就出现了贫富之间两极分化的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不能靠别的,只能靠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的岗位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解决贫富不均的矛盾。
这一思想告诉我们,做任何任何事情约不能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要从国情、单位情况、个人自身条件和学情出发,不分具体条件的照抄照搬和墨守陈规于事于己都 是有害的。王明的照搬照搬苏联的革命道路,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导致大革命的失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符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将中国引向了繁荣富强、健康发展的方向。我们在校学习,也要分析专业的特点、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善于从矛盾发展变化中发现积极因素,乐观自信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指出了矛盾的运动是其存在形式,矛盾始终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之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产生,新的矛盾也成为解决旧的矛盾的方式。恩格斯说:“运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毛泽东还指出:“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还论述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是可以转化的。
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要正视矛盾,不要惧怕矛盾,因为矛盾是普遍的,旧的矛盾解决了,还会有新的矛盾产生,同时会形成新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运动是其存在方式。因此要勇于接受挑战,增强克服矛盾、解决问题的信心。矛盾是发展运动的,可以克服的。要正确认识积极与消极、优势与劣势、进步与落后等问题,正确把握它们的转化规律,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劣势为优势,乐观、自信、阳光、积极,成为主导学习、生活、工作和生活的基调。篇四:《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莫靖新
《矛盾论》是继《实践论》之后,为着同一目的,即主要为着反对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重要的哲学著作。《矛盾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时间,深刻、系统地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因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关于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一)《矛盾论》继列宁之后,再次强调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矛盾论》就是对这一法则的深刻而系统的阐述,它完成了列宁关于要具体阐发和说明对立统一规律的遗愿,在辩证法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意义。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呢?最根本的,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特别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否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去理解事物的运动,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以如此,最根本的是缺乏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能够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发展变化,最根本的是它抓住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能够从事物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相互联结上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毛泽东指出:?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趋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这就是说,事物的运动,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内部原因,即事物的内在矛盾性;二是外部原因,即一事物与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也就是外部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但又是互相联结、同意不可分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毛泽东把第一位的原因叫作根据,第二位的原因叫作条件,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 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的理论,是对唯物辩证法的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在理论上,它深化、完善了列宁关于事物自己运动的深刻思想,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在实践上,它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的哲学理论依据。
(三)事物的矛盾为何能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呢?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各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既互相斗争,又互相联结。?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矛盾各方面的相互对立、排斥、否定,就是矛盾的斗争性,它普遍地无条件地贯串于失误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当唯物辩证法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是矛盾的共性、普遍性时,这是指矛盾斗争性的抽象方面,即强调一切矛盾各方都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一般性方面,而不是指矛盾斗争的具体性、特殊性、个性方面。就具体事务的矛盾斗争情形来说,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矛盾双方的统一、联结,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论》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有两方面意义。同一性的第一种含义,就是指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的每一方都依赖于对方而存在,失去一方,另一方即不能存在。这就是说明,凡矛盾都不可能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就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互相渗透。?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总之,?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矛盾的同一性有没有统一的、根本的意义呢?我们可以把?互相联系?或?互相联结?看作是矛盾联系、联结的不同表现。《矛盾论》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就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矛盾
同一性的条件性,说明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还表现在矛盾同一性的暂时性、变动性,即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不是永恒的,而是暂时的、课变动的。当唯物辩证法说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时候,这是指矛盾同一性的具体性、特殊性、个性。任何具体的矛盾,其矛盾双方的具体的同一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可变动的。如果就同一性的抽象意义而言,即仅顾及这些矛盾和矛盾的不同过程中的同一性的具体条件、具体差别,那么,也可以说这种同一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那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属性,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时,没有统一性也不会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也是矛盾的相对绝对、个性共性的关系,?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四)事物矛盾各方面既相对立又相统一,既相斗争又相同一的这种矛盾情形,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时,每一事物和事物的每一发展阶段以及事物矛盾的每一方面在矛盾关系中的具体链接又各有其特殊性。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矛盾论》以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矛盾的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联结。
矛盾的普遍性或共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已成为各门科学研究所证明。为了进一步说明矛盾的这种普遍性,《矛盾论》提出和分析了差异的问题,提出了?差异就是矛盾?的著名命题。不能把任意的一种差异都说成是矛盾。《矛盾论》所说的差异,是指事物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就是矛盾。矛盾只有差别性的问题(即在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矛盾的情形有所不同),而没有有无的问题。这就有力地反对了否认矛盾普遍性的形而上学思想。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这一矛盾普遍性、绝对性的思想,要求人们善于去发现和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而不要否认和回避事物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有种种的表现。?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
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都带有特殊性。《矛盾论》指出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意义。第一,只有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区分不同的事物,因为特殊的矛盾是不同事物得以区别的特殊的本质。第二,只有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区分科学研究领域,因为每一科学研究领域都把自己研究的特殊的矛盾作为自己区别于另一科学的特殊对象。第三,只有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识认识运动的秩序。认识运动的秩序表现为两个过程的循环往复:?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第四,只有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做到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第五,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可以克服研究问题中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第六,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可以指导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划分出不同质的阶段。?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怎样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结的特性。它们的联结表现在:第一,普遍性存在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没有特殊性即五普遍性,当然,没有普遍性也无所谓特殊性。第二,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即是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而矛盾的特殊性即是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毛泽东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概括了全部矛盾问题的根本道理。不仅事物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的道理,是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而且矛盾各方的斗争性、同一性及其相互联结的道理,也就是皮鞭特殊、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矛盾的斗争性是共性、普遍性、无条件性、绝对性,它们也都是矛盾的抽象性,而矛盾的同一性即是矛盾的个性、特殊性、条件性、相对
性,它们都是矛盾的具体性。?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在具体性中存在着抽象性,在条件性中存在着无条件性,在暂时性中存在着永恒性,在有限性中存在着无限性等等,?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样,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就概括了矛盾问题的所有各种关系,抓住了这个道理就抓住了矛盾问题的根本和精髓,就从根本上懂得了辩证法。《矛盾论》往后所讲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条件性、相对性问题的神话;对抗问题也是矛盾斗争性的特殊情形。它们都没有超出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
懂得了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我们就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矛盾分析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法,就是具体地分析矛盾的共性、个性及其相互联结。
《矛盾论》提出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极大贡献,它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和整个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理解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五)在一般地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以后,《矛盾论》特别研究了矛盾特殊性的三种具体情形,它们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为您提以及矛盾的对抗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事物矛盾地位的特殊性问题。在复杂的事物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这些矛盾在事物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平衡的,?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前者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的就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问题是矛盾的各方地位的特殊性问题。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差别、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差别,都是矛盾力量不平衡性的表现,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平衡是相对的、篇五: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后有感
——应用英语学院0807班张倩
很久以来,认为毛泽东的很多著作是写得非常好的,尤其善于用朴素易懂的语言把道理讲透彻,视角也甚为高远。看一看可以理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大方面清楚了,事情的全局和方向就容易把握,免得陷入困惑和焦虑之中。晚上看了一遍《矛盾论》,感觉启发还是很大的,虽然都是小时候政治课背过的东西,再读仍有收获。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 我们要考虑个人发展问题,这个也要有清楚认识。巴基斯坦市场竞争充分,同类运营商过多,相对而言我们目前过于弱小,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是外因。我们需要想清楚,我们内部的矛盾性和我们与整个市场环境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关系是影响公司发展的原因,而且前者是第一位的。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德波林学派...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
必须正视和珍惜我们内部的矛盾,因为它是发展的动力。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需要罗列面临的诸多矛盾,找出其主要矛盾。比如....,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决定取舍,展开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主要矛盾也会变化,需要时时保持清醒判断。需要站在高处向下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革命斗争中的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候,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
我们目前就处于这个阶段,但是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可以转化的,这个转化的速度、时机、外部条件配合、节奏需要在实际中掌握。人最不愿意生活在困惑中,有些书籍就可以帮助我们,尤其是那些经典。而且真正好的还都通俗易懂,不那么神秘兮兮,他写的时候就为着说服别人写的。网上见到好些写到自己的不开心和迷惑,其实睡一觉,睡醒想想到底要什么--主要矛盾--好些都可以想开了。世上万物道理相通,革命战争如此,公司经营如此,教育孩子,买萝卜也如此。这是一篇毛主席在1937年8月写的文章,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今天,对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很大的帮助。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就是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与统一法则。要想深刻的理解矛盾论,就要理解矛盾论的诸多特性,包括: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下面将这边文章的要点抽出来,供大家研究。
一 两种宇宙观 两种宇宙观,历史上人们对宇宙发展法则有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而上学是指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就是说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二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强调所有的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矛盾决定的;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每个事物生命周期内都包含着矛盾,例如:人的一生中充满了矛盾,人年轻的时候没有钱,等岁数大了,有了钱,却没有了青春。这就是说,我们思考任何事情,都要从两方面来看,即看到有利的方面,又看到不利的方面,这样看问题就比较全面了。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除了具有普遍性之外还具有特殊性和相对性,每棵树不一样,每个人不一样,每件事情当然就更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毛主席提出总的解决办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文中提到的矛盾的普遍性是隐含则矛盾的特殊性中的。
就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从实际中积累经验,形成理论。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从而不断完善丰富理论。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上面所提到的关于人的矛盾,在20岁以前主要矛盾是学习,在20-30岁主要主要矛盾是事业或婚姻,再以后可能是子女的教育,不同的矛盾所占据的位置不一样,因此重点关注程度也就不一样。俗话说要事第一,也是这个道理。
五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所谓同一性,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谓斗争性,是指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了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所谓量变到质变就是对矛盾的斗争性最好的诠释。
六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只有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双方才会采取对抗的形式。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原来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阶段,国共合作,虽然存在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并没有激发,蒋介石上台之后,残酷镇压共产党,因此矛盾激发,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来解决矛盾,这就是对抗。
毛主席的矛盾论是对唯物辩证法最好的诠释,所谓哲学就是研究科学的科学,因此这里面的规律对于事物的发展,人的思想都是试用的。光研究哲学是没有实际价值的,只有用哲学的思想去知道其他学科的研究才能发挥哲学的价值。
本文对毛主席的矛盾论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当然如果想更好的学习,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仔细阅读原文,这里面有很多非常好的例子和比喻,对于深刻理解矛盾论会非常有帮助。
矛盾孕育和存在于世界上一切事物之中,在我们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出现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到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
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占据中央统治地位,致使第四、五两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等等吧,可以说我们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也是充满曲折,也是在充满矛盾和解决矛盾中度过的,不然的话,能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次又一次地从危亡中挽救了我们的党,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沿着正确的航向驶向胜利的彼岸。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救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是啊,世界上无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这我们党内的矛盾,就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绝大部分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处在贫困线上这样就出现了贫富之间两极分化的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不能靠别的,只能靠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的岗位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解决贫富不均的矛盾。另外,这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我们居民所食用的粮油实行的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也就是半斤油和二十七、八斤的口粮。特别是象大米白面这样的细粮,每个月加在一起也超不过那么五六斤,可以说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过得是相当的苦,虽然每斤粮的价钱超不过两三毛钱,价格较低,但是人们却吃不到更多的细粮,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取消了“粮食本”,粮油敞开供应,这下子人们的餐桌上可再也见不到高粱米和苞米面这样的粗粮了,可这好了好了,人们却又开始抱怨上了,抱怨什么呢?原来呀,是买粮食虽然不用粮食本了,可以敞开量地买,但这价格却上来了,而且这段时间是这个价,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却又是那个价,弄得人们是人心荒荒,一个劲儿地抱怨说:这还不如有粮食本哪会儿呢!虽然人们对这件事的认识有所偏激,但是它也确实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人们只好吃定量供应的粮油,而且每个月根本吃不上几斤大米和白面;而到了市场经济时期,这个问题虽然是解决了,但粮油的价格却又上来了,这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正常的,但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产量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收入,使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只要这样,才能解决老百姓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的矛盾。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第五篇: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通过网上自主学习,我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矛盾论》,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得以发扬和光大。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当时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得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又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花费一番大的力气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矛盾论》是继《实践论》之后,为着同一目的,即主要为着反对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重要的哲学著作。《矛盾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时间,深刻、系统地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因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关于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从《矛盾论》中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毛泽东并非是要建立一种自己的哲学,而是在于阐述马列主义的哲学。将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的理论原则说成是唯物辩证法,是强加给马克思和列宁的。从《矛盾论》引述的列宁的话就可以看出斗争哲学的基本原则首先是来自于对列宁的误解。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决不是列宁的意见。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呢?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最根本的,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特别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否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去理解事物的运动,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以如此,最根本的是缺乏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能够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发展变化,最根本的是它抓住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能够从事物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相互联结上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
事物的矛盾为何能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呢?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各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既互相斗争,又互相联结。“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属性,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时,没有统一性也不会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也是矛盾的相对绝对、个性共性的关系,“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事物矛盾各方面既相对立又相统一,既相斗争又相同一的这种矛盾情形,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时,每一事物和事物的每一发展阶段以及事物矛盾的每一方面在矛盾关系中的具体链接又各有其特殊性。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或共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已成为各门科学研究所证明。《矛盾论》所说的差异,是指事物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就是矛盾。矛盾只有差别性的问题(即在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矛盾的情形有所不同),而没有有无的问题。这就有力地反对了否认矛盾普遍性的形而上学思想。
懂得了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我们就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矛盾分析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法,就是具体地分析矛盾的共性、个性及其相互联结。
《矛盾论》提出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极大贡献,它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和整个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理解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