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写出了矛盾论,矛盾论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既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所以我们研究这个法则的时候要先弄清楚一些问题: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1)两种宇宙观
对立的两种宇宙观:辩证的见解和形而上学的见解。
前者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必然的自己的运动。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有力的反对了形而上学的理论,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后者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彼此孤立永远不变化的。数量和场所的变更是因为外力的作用。对社会的发展社会体制,他们简单的从事物外部找发展原因。因此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2)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3)矛盾的特殊性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这种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著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著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于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
(4)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结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
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著,事物的性质也就随著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则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5)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著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著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
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著的事物的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著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著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著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
(6)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在人类历史中,存在著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著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著,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阶级社会中,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也是如此。
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
第二篇: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通过网上自主学习,我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矛盾论》,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得以发扬和光大。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当时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得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又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花费一番大的力气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矛盾论》是继《实践论》之后,为着同一目的,即主要为着反对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重要的哲学著作。《矛盾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时间,深刻、系统地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因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关于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从《矛盾论》中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毛泽东并非是要建立一种自己的哲学,而是在于阐述马列主义的哲学。将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的理论原则说成是唯物辩证法,是强加给马克思和列宁的。从《矛盾论》引述的列宁的话就可以看出斗争哲学的基本原则首先是来自于对列宁的误解。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决不是列宁的意见。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呢?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最根本的,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特别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否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去理解事物的运动,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以如此,最根本的是缺乏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能够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发展变化,最根本的是它抓住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能够从事物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相互联结上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
事物的矛盾为何能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呢?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各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既互相斗争,又互相联结。“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属性,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时,没有统一性也不会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也是矛盾的相对绝对、个性共性的关系,“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事物矛盾各方面既相对立又相统一,既相斗争又相同一的这种矛盾情形,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时,每一事物和事物的每一发展阶段以及事物矛盾的每一方面在矛盾关系中的具体链接又各有其特殊性。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或共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已成为各门科学研究所证明。《矛盾论》所说的差异,是指事物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就是矛盾。矛盾只有差别性的问题(即在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矛盾的情形有所不同),而没有有无的问题。这就有力地反对了否认矛盾普遍性的形而上学思想。
懂得了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我们就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矛盾分析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法,就是具体地分析矛盾的共性、个性及其相互联结。
《矛盾论》提出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极大贡献,它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和整个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理解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三篇:矛盾论读书笔记
学号:B6124132姓名:俞新洋专业: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矛盾论》的读书笔记
应老师的要求,我读过毛泽东的《矛盾论》后,让我受益匪浅啊。让我更深的认识了有关哲学的问题,同时也让我对于矛盾的一些有关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正如列宁说的那样:“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所以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在毛主席的《矛盾论》中,主要的内容是:毛主席是在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后写的一篇论文,既是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在《矛盾论》中,主席是通过对以下问题的阐述来让大家明白的,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接下来,我将通过这几个问题来说说我的看法。
在两个宇宙的问题中,主席通过对形而上学宇宙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的比较,来说明唯物辩证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从而可以从唯物辩证法中,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如果遇到困难或者不好的事物时,要记住具体地了解困难或事物矛盾的这一法则,这样我们就能更好的解决困难或了解事物。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中,主席先是解释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涵,然后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进入以全新的环境中,可以从它的普遍性来了解,也可以从它的特殊性来了解。在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问题上,毛主席说过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所以我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搞清楚这件事的主要方面和它的主要实体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在事情的时候,才会不慌不忙的,才能井条有序,并且很大程度的提高事情的成功率。在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上,正如列宁说的:“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我们主席通过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等,总结出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给了我们的启发是,我在做事情的时候,既要考虑它的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的因素。在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的问题上,毛主席认为我们要准确的认识情形时,必须要了解清楚这种情形下的两种相对的事物之间的对抗在这
种矛盾中所占的地位。这正如我们做事情时它的成功及失败之间的对抗在你做这件事中所占的地位,你获利及亏损的对抗在其中的地位等等,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更好地完成这件事情。
最后,我想说的是,以上的观点只是我一点一点的个人观点及自己的看法。毛主席的《矛盾论》确实对于我这种理工科的学生来读,是有很大的吃力的,但是我还是读了下去,并且在不明白的时候会上网查查其出处。这样我读《矛盾论》就不会特别的吃力。通过这次的阅读,让我对马克思中国化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了。
第四篇:《矛盾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莫靖新
《矛盾论》是继《实践论》之后,为着同一目的,即主要为着反对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重要的哲学著作。《矛盾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时间,深刻、系统地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因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关于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一)《矛盾论》继列宁之后,再次强调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矛盾论》就是对这一法则的深刻而系统的阐述,它完成了列宁关于要具体阐发和说明对立统一规律的遗愿,在辩证法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意义。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呢?最根本的,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特别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否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去理解事物的运动,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以如此,最根本的是缺乏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能够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发展变化,最根本的是它抓住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能够从事物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相互联结上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毛泽东指出:‚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趋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这就是说,事物的运动,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内部原因,即事物的内在矛盾性;二是外部原因,即一事物与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也就是外部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但又是互相联结、同意不可分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毛泽东把第一位的原因叫作根据,第二位的原因叫作条件,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的理论,是对唯物辩证法的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在理论上,它深化、完善了列宁关于事物自己运动的深刻思想,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在实践上,它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的哲学理论依据。
(三)事物的矛盾为何能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呢?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各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既互相斗争,又互相联结。‚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矛盾各方面的相互对立、排斥、否定,就是矛盾的斗争性,它普遍地无条件地贯串于失误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当唯物辩证法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是矛盾的共性、普遍性时,这是指矛盾斗争性的抽象方面,即强调一切矛盾各方都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一般性方面,而不是指矛盾斗争的具体性、特殊性、个性方面。就具体事务的矛盾斗争情形来说,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矛盾双方的统一、联结,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论》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有两方面意义。同一性的第一种含义,就是指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的每一方都依赖于对方而存在,失去一方,另一方即不能存在。这就是说明,凡矛盾都不可能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就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互相渗透。‚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总之,‚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矛盾的同一性有没有统一的、根本的意义呢?我们可以把‚互相联系‛或‚互相联结‛看作是矛盾联系、联结的不同表现。《矛盾论》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就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矛盾同一性的条件性,说明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还表现在矛盾同一性的暂时性、变动性,即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不是永恒的,而是暂时的、课变动的。当唯物辩证法说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时候,这是指矛盾同一性的具体性、特殊性、个性。任何具体的矛盾,其矛盾双方的具体的同一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可变动的。如果就同一性的抽象意义而言,即仅顾及这些矛盾和矛盾的不同过程中的同一性的具体条件、具体差别,那么,也可以说这种同一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那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属性,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时,没有统一性也不会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也是矛盾的相对绝对、个性共性的关系,‚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四)事物矛盾各方面既相对立又相统一,既相斗争又相同一的这种矛盾情形,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时,每一事物和事物的每一发展阶段以及事物矛盾的每一方面在矛盾关系中的具体链接又各有其特殊性。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矛盾论》以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矛盾的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联结。
矛盾的普遍性或共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已成为各门科学研究所证明。为了进一步说明矛盾的这种普遍性,《矛盾论》提出和分析了差异的问题,提出了‚差异就是矛盾‛的著名命题。不能把任意的一种差异都说成是矛盾。《矛盾论》所说的差异,是指事物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就是矛盾。矛盾只有差别性的问题(即在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矛盾的情形有所不同),而没有有无的问题。这就有力地反对了否认矛盾普遍性的形而上学思想。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这一矛盾普遍性、绝对性的思想,要求人们善于去发现和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而不要否认和回避事物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有种种的表现。‚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都带有特殊性。
《矛盾论》指出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意义。第一,只有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区分不同的事物,因为特殊的矛盾是不同事物得以区别的特殊的本质。第二,只有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区分科学研究领域,因为每一科学研究领域都把自己研究的特殊的矛盾作为自己区别于另一科学的特殊对象。第三,只有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识认识运动的秩序。认识运动的秩序表现为两个过程的循环往复:‚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第四,只有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做到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第五,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可以克服研究问题中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第六,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可以指导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划分出不同质的阶段。‚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怎样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结的特性。它们的联结表现在:第一,普遍性存在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没有特殊性即五普遍性,当然,没有普遍性也无所谓特殊性。第二,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即是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而矛盾的特殊性即是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毛泽东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概括了全部矛盾问题的根本道理。不仅事物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的道理,是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而且矛盾各方的斗争性、同一性及其相互联结的道理,也就是皮鞭特殊、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矛盾的斗争性是共性、普遍性、无条件性、绝对性,它们也都是矛盾的抽象性,而矛盾的同一性即是矛盾的个性、特殊性、条件性、相对性,它们都是矛盾的具体性。‚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在具体性中存在着抽象性,在条件性中存在着无条件性,在暂时性中存在着永恒性,在有限性中存在着无限性等等,‚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样,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就概括了矛盾问题的所有各种关系,抓住了这个道理就抓住了矛盾问题的根本和精髓,就从根本上懂得了辩证法。《矛盾论》往后所讲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条件性、相对性问题的神话;对抗问题也是矛盾斗争性的特殊情形。它们都没有超出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
懂得了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我们就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矛盾分析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法,就是具体地分析矛盾的共性、个性及其相互联结。
《矛盾论》提出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极大贡献,它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和整个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理解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五)在一般地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以后,《矛盾论》特别研究了矛盾特殊性的三种具体情形,它们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为您提以及矛盾的对抗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事物矛盾地位的特殊性问题。在复杂的事物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这些矛盾在事物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平衡的,‚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前者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的就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问题是矛盾的各方地位的特殊性问题。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差别、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差别,都是矛盾力量不平衡性的表现,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认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问题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问题的意义在于:第一,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坚持辩证法的与两点论相结合的重点论。第二,认识事物的性质,主要地市要认识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第三,教导人们学会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四,努力工作,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矛盾地位的转化。
对抗问题是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问题。矛盾的斗争史普遍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但它的具体的斗争形式则是各各特殊的、有条件、相对的。对抗就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事物矛盾的性质,按照其最后解决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抗性矛盾,这是‚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一类矛盾。对抗就是对抗性矛盾最后获得解决的外部冲突形式;另一类是不必采取外部冲突的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一类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
关于矛盾对抗问题的理论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认识对抗之势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没有对抗,但不能没有矛盾及其斗争性。第二,区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第三,认识阶级社会中对抗之不能避免。
第五篇:矛盾论 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书笔记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
《矛盾论》一书让我知道,事物和事物的本质截然不同,事物属于直接的客观存在,事物本质属于间接的抽象存在。《矛盾论》是继《实践论》之后,为着同一目的,即主要为着反对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重要的哲学著作。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时间,深刻、系统地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因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关于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从《矛盾论》中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毛泽东并非是要建立一种自己的哲学,而是在于阐述马列主义的哲学。将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这一斗争哲学的理论原则说成是唯物辩证法,是强加给马克思和列宁的。“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
《矛盾论》提出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极大贡献,它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和整个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理解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
李彤
2010012244
信安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