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新理念》有感1[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2 13:5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教育新理念》有感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教育新理念》有感1》。

第一篇:读《教育新理念》有感1

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对艺术教育和美育有了更深地认识。

中国历史上基本上没有美育的概念,虽然可以找到不少关于美育的言论和故事,但从总体上说,美育是被包容在德育之中的。只是到了近代,才有王国维先生关于美育的学理研究,有蔡元培先生石破天惊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但是这些都只是昙花一现,美育始终是德育的跟班,“寓教于乐”才是一以贯之的主导思想。

在相当多人的观念中,美育就是艺术教育。一提到美育,很多人想到的只是美术课、音乐课,把美育窄化为美术、音乐教育。接着,又把美术、音乐教育变成了乐谱的记忆课和横平竖直的训练课,美育进一步被降格为工艺训练。

美育不是德育,美育也不等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个方面,一种手段;美育并不以培养艺术家为主要目的,如同体育不以培养国家级运动员为主要宗旨一样。从美育的角度看,文学教育也好、艺术教育也好,注重的都不是掌握其技术的精湛程度,而是在于通过它们,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总之,在于孕育一种美的精神。只要有利于这种精神的培育,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艺术的交往,都是审美的对象,都是美育的素材。

先说感受。鲁迅先生的散文《秋夜》是这样开头的:“我家的院子里长着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从文学的角度看,这大概可以说是败笔——重复、啰唆,但从美学的角度看,它非常生动地表达了鲁迅童年的独特感受:一种孤独、寂寞但又不肯放弃希望的感受。如果把这句话写成“我家的院子里长着两棵枣树”,那就只有景而没有感受,就索然无味了。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本身无所谓美不美,自然是因人而美,是因人的感受而美;而对人来说,面对自然可能无动于衷,而“感受自然”才有美。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有无数精妙绝伦的散文,有无数动人心魄的绘画,都是描写自然的,但这些作品没有一件不是在描写自己的感受。不同的心情面对同样的自然现象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心情面对同样的自然现象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感受:比如同样是面对霜后红叶的景色,有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兴高采烈,也有《西厢记》里“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悲伤愁苦;相同的感受也完全可以借助不同的自然对象表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的名句。这里李白的人、月、影“三人”与鲁迅的“两棵枣树”完全是异曲同工之妙,完全不相干的景致却表达了同样的感受。所有对自然的感受,都是对生命的感受,是对生命存在价值和生命存在方式的感受。不进入审美的境界,便无法获得如此深刻的感受,更不可能创造性地表达这种感受。如何调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获得这种感受,是美育的基础。

美育活动可以丰富多彩,但如果不能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不能体验一种美的情怀,不能接近和进入一种美的境界,那只是活动,而不是美育。美育本质意义不在于技术层面,不在于获得一些技能技巧,而在于培育美的精神,即对美的境界的追求(这里丝毫没有看轻鉴赏美、创造美的具体能力的意思,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与感受、实践美的深刻性无疑是相辅相成的。)美的境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人生而具有追求美的天性,具有摆脱功利、超凡脱俗的意向:五音不全的人也会哼,色彩不辨的人也爱涂,大字不识的人也有诗;吝啬鬼也有破财助人的冲动。美育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升华这种爱美的天性进入美的境界。

第二篇: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本学期我拜读了袁振国教授编写的《教育新理念》一书,由于工作繁忙时间仓促,虽然未完全精读领会,但是书中很多东西还是令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特别是以下三个方面我的触动最深: 首先,书中提出的“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使我感触很深。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这种以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的能力在于学生,而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如果教师都是以问题来引导教学、贯穿教学,那么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

其次,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落到实处,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从教学观念到课前准备、学中点拨的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意识,确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具有对自身认识和掌握客体的活动的自主支配权的观念,并且落实到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发起和主动推

进的行动上。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并实践着参与学习的学生个体的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塑造学生独立人格,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一条件。“自主学习”也是学校一直以来积极提倡教师学习的一种先进教学思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在会议中阐述过它的优点,并且组织教师去其他学校观摩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先进的教学思路,在我校通过教师的学习和理解,已经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第三,袁教授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指出,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所以,在当今社会,良好而民主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包括平等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心理关系、公正的工作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平等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从传统的教育观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体现在控制与被控制上,并带有强烈的“支配—服从”的色彩。但是现在教师不再是高高的独裁者,而是去为学生服务的,给予学生帮助的。教师只有明确了这一点,学生的人格才能得到尊重。教师对学生教育控制的方式和手段,要有艺术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这就要求教师应摒弃说教、灌输的教育方法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教师还 要善于自我克制。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尊重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行为,往往是由“恨铁不成钢”时引起的盛怒或者是急躁之下发生的。这样做不仅对德育学生不利,反而导致师生关系恶化。这时,教师更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克制急躁情绪。

二是和谐的心理关系。建立和谐的心理关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一般就来,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联系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规律;接近阶段,由生疏到熟悉;亲近阶段,由被动接近;共鸣阶段,与教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信赖阶段,能主动与教师倾心交谈,在困难时期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这是师生心理和谐的最高境界。教师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在与学生交往中,就会针对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交往方式,从而建立起真诚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心理交往中,主动权在教师。教师要取得学生的信赖,关键是教师必须成为学生认可的权威,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还要有科学、公正的评价学生的手段和方法,并讲究表扬与批评的艺术性。教师只有掌握了交往的主动权,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三是公正的工作关系。师生交往中尽管各自的角色和所承担的任

务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使教育对象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为了目标的达成,教师必须宰与学生建立公正的工作关系。教师的工作作风要民主,要打破教师主宰课堂、主学生的观念。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要严而适度,符合学生年龄、知识的承受能力。教师要能公正地评价学生,不以自己的好恶来支配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不管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听话的程度,都能做到一视同仁。这样有助于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学生也会对你的判罚和处理心服口服,甚至可以令你更加有人格魅力,从而去感染学生。以上是我读《教育新理念》一书的个人收获及感想,我要把这些先进的理念用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武胜县普兴学校李联成

第三篇: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袁振国先生所着的《教育新理念》一书,是其近年来在国内影响颇大的“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之一,一直广受中小学教师的喜爱。该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用生动的故事讲深刻的道理”,以全新的视角扫描新世纪的学校教育,在教师的眼前展现了一个完全别样的教育新天地,给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带来了新世纪教育的新思考、新要求。其中,“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依托”一节,更是恳切地阐述了教师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学校建设教师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一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二是“形成教师讨论的气氛”,读来让人深受鼓舞和启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本人深刻感受到要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固然,袁文“教师文化”中所指“教师”,乃是集合概念;文中所说学校的“教师文化”一般理解为:以校园为背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被多数人认同的职业意识、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作风、生活信念、人际关系以及情绪反应等群体行为表现。但是本人本人以为,学校群体的教师文化是以个体的教师文化为基础和单元建设而成的,没有个体的教师文化,就没有群体的教师文化。学校个体教师文化的优劣影响着群体教师文化的优劣,乃至于影响整个学校文化的优劣。因此,对于学校任何一个教师来说,要对建设学校教师文化乃至学校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其选择莫过于--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说易行难。其中的“文化”,虽专指教师应有的文化,但依然涵义广泛。其中,既有狭义的学科知识修养,又含广义的道德理念、职业素养等等;既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又含现代教育所应有的科学思想等等,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容易使人望而生畏。但本人以为,牢记教育既有的普世原则,学习古今中外大教育家的言传身教,再结合现代教育的结构特点,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不妨从以下五个方面尝试修炼。

首先,崇尚无私奉献的教师道德。“德为才之首”,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首先要增进自己的教师道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正是凭着“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回”的道德精神,才筑起了高山仰止的教育大厦。如今,时代变了,但教育的真谛和精神未改。选择了教育事业,就是选择了无私奉献。因为我们相信“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师的风范对学生来说是就最好的榜样,教师崇高的品德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奠基作用。而崇尚无私奉献的教师道德,在今天说来,就是要爱岗敬业,就是要牢固树立对工作的责任感,就是要不断增强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烈使命感。

其次,培养灵魂塑造的教师理念。教育首先是“人文”的,而不是“科学”的。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清楚地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项无比崇高的职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注重学生思想的发展,灵魂的塑造,使学生首先成为明白事理、重情重义、思想独立、灵魂高尚的人。如今的教育,落后的“应试”模式泛滥,虽受社会诸多顽固势力所囿,但作为有独立思想的中学教师,如果屈服于落后思想或顽固势力,甚至受惑于片面的“分数的辉煌”,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来教育,其结果必然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巨人,灵魂的侏儒,从而彻底背离教育的真谛。

培养灵魂塑造的教师理念,眼下说来,重在三个“增强”。一是增强发展意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成绩和一纸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就业的需要,而是为了终身发展。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思想,变单向的灌输为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增强人本意识。新课标所强调的三个维度之一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要求在情感领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培养其热爱生活的情感,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三是增强民主意识。即所有教师都要创设必要的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放弃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倡导师生民主、人格平等、尊重主体的现代精神,“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环境条件”。

第三,提升厚积薄发的教师素养。俗话说,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坚持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达到专业精深、学识广博的固有知识素养。不仅懂得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懂得如何运用基本方法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具体地说,教师应掌握三个方面的知识结构:一是本体知识,即教师所具备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知识等;二是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如怎样评价学生;三是背景性知识,指教师特定知识以外的知识,如教师的生活阅历、实践经验甚至是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等。

第四,激发创新科研的教师情怀。我国正值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肩负着建设创新型社会的特殊使命。而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学生的创新学习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

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成为创新型教师,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努力: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来教育,造成学生成长的重大偏废。现代创新教育观念则追求学生的健康成长,即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和富有个性的而不是死抱教条和思想僵化的新人。这样势必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扬、个性得以张扬、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要培养创新精神,开展创新实践。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安全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学习动机。把继承性学习提升为创新学习。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应遵从创新教育的质疑性原则,让学生思维处于一定的疑惑状态,进而提出诱发创新思维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四要淡化学科本位意识。现代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需要教师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淡化学科间的人为差异,注重学科交叉、渗透。既要注意学科内部各教学内容间的纵向联系,还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

第五、强化合作发展的教师意识。

社会和教育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要求。无疑,这是教师时下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也是新时期教师文化的新增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强化合作发展的教师意识,注重内在学习需求和学习动力,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注重教师发展方式的“与时俱进”。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本人以为强化合作发展的教师意识,重在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沟通合作。不仅在教师之间沟通合作,而且在师生之间沟通合作。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可以是个人之间的沟通合作,也可以通过教研组、备课组或专门团队进行沟通合作。沟通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合作,合作带来每个教师的提高和发展;同时,沟通合作也是一个明确目标、相互激励、协调一致、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过程。

二是开展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即“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通过深入反思,有利于教师掌握实践性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可以说,主体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甚至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根本,而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

上述文字,来自于读袁振国先生所着《教育新理念》有感。“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要说的还有很多。自感探索尚浅,心得无多,只是以此表达自己的一个追求--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第四篇: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读《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我一直都在教毕业班,我就特别明显感觉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四、学会赞美他人

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淡泊名利,虚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们能够赞美他们,我们也必须赞美他们!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五、学会把握机会

我们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可以从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六、学会享受生活

我们活着,似乎成天在赶路,整天脚步匆匆,不敢稍停一下,生怕一旦懈怠便再也赶不上别人的步伐,“惶惶不可终日”是现代人普遍的心理病症。我们耳边一直回响着两个字“竞争”,将我们的生活“糟蹋”为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角斗场,自己则是一台疲于工作的机器,我们似乎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怎能教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怎么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妨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七、学会利用时间

课堂高效益令学生喜欢,学生坐在教室里,其实是在投资,投资为了回报,每个学生投资一样多的时间,可为什么这个班的学生学得很好,那个班却很糟糕?因为效益不同,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浪费生命。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我们要心向着孩子的快乐,那么学校就成了孩子延续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们自己流淌、享受着快乐,当然更需要学校这个快乐之地为他们创造快乐!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教育新理念》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了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卢霞

2013年1月4日

第五篇: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是其近年来在国内影响颇大的“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之一,一直广受中小学教师的喜爱。该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用生动的故事讲深刻的道理”,以全新的视角扫描新世纪的学校教育,在教师的眼前展现了一个完全别样的教育新天地,给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带来了新世纪教育的新思考、新要求。其中,“教师文化是学

校文化的依托”一节,更是恳切地阐述了教师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学校建设教师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一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二是“形成教师讨论的气氛”,读来让人深受鼓舞和启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本人深刻感受到要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固然,袁文“教师文化”中所指“教师”,乃是集合概念;文中所说学校的“教师文化”一般理解为:以校园为背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被多数人认同的职业意识、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作风、生活信念、人际关系以及情绪反应等群体行为表现。但是本人本人以为,学校群体的教师文化是以个体的教师文化为基础和单元建设而成的,没有个体的教师文化,就没有群体的教师文化。学校个体教师文化的优劣影响着群体教师文化的优劣,乃至于影响整个学校文化的优劣。因此,对于学校任何一个教师来说,要对建设学校教师文化乃至学校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其选择莫过于——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说易行难。其中的“文化”,虽专指教师应有的文化,但依然涵义广泛。其中,既有狭义的学科知识修养,又含广义的道德理念、职业素养等等;既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又含现代教育所应有的科学思想等等,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容易使人望而生畏。但本人以为,牢记教育既有的普世原则,学习古今中外大教育家的言传身教,再结合现代教育的结构特点,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不妨从以下五个方面尝试修炼。

首先,崇尚无私奉献的教师道德。“德为才之首”,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首先要增进自己的教师道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正是凭着“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回”的道德精神,才筑起了高山仰止的教育大厦。如今,时代变了,但教育的真谛和精神未改。选择了教育事业,就是选择了无私奉献。因为我们相信“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师的风范对学生来说是就最好的榜样,教师崇高的品德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奠基作用。而崇尚无私奉献的教师道德,在今天说来,就是要爱岗敬业,就是要牢固树立对工作的责任感,就是要不断增强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烈使命感。

其次,培养灵魂塑造的教师理念。教育首先是“人文”的,而不是“科学”的。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清楚地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项无比崇高的职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注重学生思想的发展,灵魂的塑造,使学生首先成为明白事理、重情重义、思想独立、灵魂高尚的人。如今的教育,落后的“应试”模式泛滥,虽受社会诸多顽固势力所囿,但作为有独立思想的中学教师,如果屈服于落后思想或顽固势力,甚至受惑于片面的“分数的辉煌”,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来教育,其结果必然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巨人,灵魂的侏儒,从而彻底背离教育的真谛。

培养灵魂塑造的教师理念,眼下说来,重在三个“增强”。一是增强发展意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成绩和一纸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就业的需要,而是为了终身发展。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思想,变单向的灌输为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增强人本意识。新课标所强调的三个维度之一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要求在情感领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培养其热爱生活的情感,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三是增强民主意识。即所有教师都要创设必要的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放弃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倡导师生民主、人格平等、尊重主体的现代精神,“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环境条件”。

第三,提升厚积薄发的教师素养。俗话说,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坚持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达到专业精深、学识广博的固有知识素养。不仅懂得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懂得如何运用基本方法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具体地说,教师应掌握三个方面的知识结构:一是本体知识,即教师所具备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知识等;二是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如怎样评

下载读《教育新理念》有感1[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教育新理念》有感1[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教育新理念》有感(精选五篇)

    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镇江市第十一中学韩萍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使自己的知识与观念不断地自我更新,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我认真研读了《教育新理念》。通过学习《教......

    读《教育新理念》一书有感

    读《教育新理念》一书有感《教育新理念》是一位优秀的理论导师。最近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感触颇多,因为它和我们的教学紧密相关。 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素质教育该怎样定......

    读《代教育新理念》有感(精选五篇)

    读《当代教育新理念》有感 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陈希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各种思潮此起彼伏,教育理念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教育事业重中之重的基础教育也出现了一......

    〈教育新理念〉有感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英语组 曹立丽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用符合教育发展的思想武装自己。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之《教育新理念》无疑......

    读《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读《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发布者:陈杰枫 发布时间:2013-07-05 17:32:14阅读了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我收获颇多。这本书主要从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

    读《教育新理念》体会

    读《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我看了《教育新理念》的许多篇章,深有感触。明确了很多道理。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

    读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读《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东安小学:刘汉东 我阅读了《教育新理念》,感受颇深,该书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

    用心教育,静待花开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用心教育,静待花开! ——读《教育新理念》有感 教育是一扇门,走进去吧,是一片蓝天,让智者尽情挥洒! ——题记 手捧袁振国教授编写的《教育新理念》,我如获至宝,废寝忘食读起来,恨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