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探究性学习的学习心得(最终版)
我对探究性学习的学习心得
武丽娟
在假期里,我学习了有关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受益匪浅,使我明白了以下内容。探究性学习,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
2.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探究中与人交流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探究的结果等等。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重过程。---不求结果完美,但求过程精彩
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比如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2.重应用。
所谓的“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这个“笃行之”,就是勤于实践,学以致用。人不读书不行,死读书也不行。只有把理论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升华,才是学到真正的知识。如果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像王寿那样为读书而读书,更甚者像赵括那样一味的夸夸其谈,最后只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是更严重的后果。
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探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学习形式上,探究性学习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探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学习活动相比较,探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3.重体验。
探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传统的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然而现代学校教育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
4.重全员参与。-------一个都不能少
探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重过程而非重结果,因此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小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
5.重合作交流。
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探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中小学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三)、为什么要开展探究性学习
1.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教育要关注的是让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但在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是有困难的,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已成为定势,要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将探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快速转变。
3.原有的活动课实践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生长点。活动课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拓展了阵地,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探究性学习的设置,为我们活动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总之,探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必修课。
1、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探究性学习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2、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如《经济生活》中如何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会
探究性学习过程,也是情感活动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在自己或周围同学中现有基础上的创新,很少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不过在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会,可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4、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研究性学习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善于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只有把创新精神的培养同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
6、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一位大公司的老板曾经讲过这样的故事,有个人来他公司应聘,经过交谈,他觉得那个人其实并不适合他们公司的工作。因此,他很客气地和那个人道别。那个人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手指不小心被椅子上跳出来的钉子划了一下。那人顺手拿起老板桌子上的镇纸,把跳出来的钉子砸到了里面,然后和老板道别。就在这一刻,老板突然改变了主意,他留下了这个人。事后,这位老板说:“我知道在业务上他也许未必适合本公司,但他的责任心的确令我欣赏。我相信把公司交给这样的人我会很放心。” 由此可见责任心是一种习惯性行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是做一个优秀的人所必需的。责任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等,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第二篇: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之浅见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本着“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和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校的语言教研组对“探究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研成果。下面谈一谈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善于引导,强化探究的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从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探究,创新意识。
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我们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让学生划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小燕子为什么春天才来?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一下小燕子时常飞在麦田上,对庄稼有啥益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学习《燕子》这一课所得到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经验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利于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认知结构。通过这样的训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了探究的意识。
二、巧妙设疑,激发探究的兴趣
疑是一切发现和探究的基础,学生质疑是他们创造灵感的催化剂。新课改革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真正把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放到重要地位。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但能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起到帮助,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思考,乐于探究和讨论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1、设置的问题具有阶梯性。手指头有长短之分,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及认知能力也因人而异,参差不齐。因此,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做到难易适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学生乐于探究和讨论。如小学语文专家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惊弓之鸟》这课时,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张弓,让学生指出哪是“弦”接着又画了一支箭,这样有了弓,箭就能射鸟了。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赢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够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名家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具有鲜明的阶梯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引入新课,感知了课文大意,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在语文教学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教学古词《忆江南》时,我特意设置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春天对大家来说都很熟悉。一提到春天,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春暖花开,万木吐绿的景象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赞美过春天,描绘过春天,大家能回忆一下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来吗?霎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优美名句勾起了同学们对《忆江南》的相关问题深入思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建构模式,培养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渐渐走入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应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强化探究意识,激发探究兴趣为基础,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主动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自读感悟,生发问题。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和文本“交流“,在此基础上说出课文的精彩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有些课文在这一步骤前,可以加上”挑战式探索尝试“这一环节。如:下一课要学〈桂林山水〉,在此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描绘一下自己家乡的山和水,看看自己家乡的山水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文中的山水秀丽。经过尝试再去学习课文,自然就更容易体会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内涵。
2、分组品读,相互释疑。把自己的成果让别人分享,用有价值的“难题”挑战一下别人,通过给别人释疑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这是每一个学生怦然心动的,在分组活动中,局部“成果”巩固了,一些落差不大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的。
3、全班会战,再掀高潮。在教师的点拔下,各组代表提交成果和困惑,对于成果,教师要通过让“发现者”上台发布、领读、表演等多种有效方法,让全班学生受益。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探究。而对于那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应通过异组讨论、切磋或通过教师引导去深入探究。如在学习文言文《矛与盾》时,先让小组中感悟能力强的学生,即“发现者”到讲台上说出文言文的在大意,并用简单的道具表演一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全体学生领悟了课文大意。最后由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笑话?能举例说明一下吗?经常做这些拓展的练习,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第三篇: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学习心得(模版)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学习心得
学习了杨老师的《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专题讲座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讲座中提到“学文时,教学生不断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读懂、读好文本,准确领会词句内涵,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领悟段篇的表达顺序和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既是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也是将探究性学习引入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其意非常明显,在老师的引导下最终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第四篇: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心得体会
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心得体会
赵天浩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对于教学而言,作为结果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智力思考,让他们进行自己的探究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发展而教”已成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这种主体性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它是着眼于发挥学生的潜能,着眼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的教学。探究性学习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实践,更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主体精神的培养,是在“为学生发展而教”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新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主体性教学思想。因此,它不仅能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而且也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方式。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这个“动”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还在于课堂形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应当为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性学习而不断变化,正因为这样,数学课堂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绝对的“教”者,学生是绝对的“学”者,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发挥,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交互作用和创生能力。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而课堂上只有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才会认真学、主动学,才会真正进入乐学境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欲。
根据《课标》精神,教师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新的教科书有的章节如果创造性地使用,会提高教学的开放性、探索性,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有效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这一节时,我打破传统的讲、练、评的框框,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自已编写题目,课堂上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学生在课前参与和课堂讨论的积极性都非常高,编题时,学生善于思考、分析、变通、独创。提出的问题有创新的见解,具有创新意识、敏锐的洞察力。
(三)创造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 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创设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参与探究性学习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教学,它不能离开学生仅仅热衷于灌输现成的结论性知识的教学,而是通过“分析、分类、传达、实验、解释、数学推理、测量、观察、预测”[3]程序,从而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我们在学习二次函数y=ax2+bx+c利用图像判断a, b ,c,△和其他一些代数式的值的符号时,通过画图、比较、归纳得出判断c的符号方法后,教师在黒板上写上:y=2x2-x,y=2x2+x,y=-2x2+x,y=-2x2-x这四个二次函数并说:“请同学们寻找出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来判断b的符号。”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画出草图,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学习激情被激发起来。教师巡视时发现,有一个学习小组的四个学生画了一张纸的二次函数草图,不停地摆弄着这些图形:“用左手来判断行吗?”他们对画出的草图逐个用手去比划后说:“将左手放平,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大拇指指向直角坐标原点,四指指向抛物线开口方向,手背向人时b>0;手心向人时,b<0。”我请这个学习小组的一位同学上讲台来介绍探索的过程和判断b的符号的方法,受到学生热烈的欢迎。在接下来的相互交流中,该小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进行耐心地解说,帮助其他同学掌握他们发现的结论,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发展欲。课堂充满了学生的热情而不只是教师的热情。在确认这种方法后,他们把这个共同探究的成果取名为“左手法则”,积极主动去寻找有关习题进行巩固和编制习题。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整个人沉醉于学习之中,是知识的发现者,也是知识的应用者,他们对于获得的知识记忆深刻,也会自觉地复习或讨论已往知识,为进一步探索、学习作准备。知识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获得和巩固。
(五)教师要学会反思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 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要求
(一)学生要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性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获取,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探究学习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而且要求学习者
第五篇: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认真观看赵老师《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我收获颇多,从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来看,课堂一开始,赵老师采用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三个生活情境导入 :足球赛进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账目盈亏,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生活实际,让孩子在未知的前提下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文字、表情等记录相反事件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探究,让学生在探索、思考、动手动脑的探究中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价值。而在老师展示学生的各种表示方法和分析并寻求能使大家都明白的最佳表示法时,再次体现了探究设计充分体现了把探究过程、方法看比结果更重要的价值。再在师生共同比较验证下,适时引入正数负数的意义,意识到了“负号”的价值,孩子在探究中不知不觉就获取了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带着问题和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这做了类似于赵老师的设计,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并从实践中总结出探究学习其价值有:
一、探究性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探究性学习过程过程是学生主动突出问题及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过程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探究性学习过程有利于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