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念的力量著名劳模,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访谈录
信念的力量
著名劳模、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访谈录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省有这样一位老共产党员,她在家乡接待着一批批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一次次受邀到厂矿、农村、学校、部队、机关去义务讲课。不管是在太行山区的各县还是在省城,不管是普通党员还是高级别的领导干部,大家都习惯地说这是“听党课”。的确,她以半个多世纪亲身经历写下的“党课内容”深深地打动着、震撼着万千听众。
她是一个普通的山区农村妇女,她先后受到中央三代领导人的接见,她是全国惟一的一至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提到她,许多人就会去联想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
申纪兰,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纪兰现象”,一个让人热议而又深思的话题。几十年如一日,是什么力量支持着申纪兰一步一步走下来?前不久,记者来到平顺县西沟村,和这位老党员、老劳模进行了长谈。访谈实录如下———
话题之一 ———荣誉观 记者:老申,您忙着呢?
申纪兰:哦,有点事。来,快进来。(在西沟见到申纪兰时,她正好从大门里出来。见来了人,她忙拍打着洒落在身上的尘土,伸出满是老茧的手,边握手边往屋里让。纪兰昨天临时搬了家,刚才正在院里收拾东西。)
记者:搬这儿了。这是谁家的房子?
申纪兰:小叔子家的。他家住进了新房,我搬过来先暂时住。村里统一规划旧村改造,同一排的房子已经拆了。记者:墙上这些照片镜框的布置,还和原来的一样?
申纪兰:一样样。房子都是70年代初(上世纪)盖的,住人的家和那边一般大。
(这是一间20来平方米的屋子,是卧室,也是客厅,但更像一个陈列室。记者看到,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和纪兰的合影,由于时间离现在近,放得大。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纪兰在一起的老照片,则显得小一些。大大小小的照片、奖状,占满了屋内的墙壁。)
申纪兰:这是出席第三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时的照片。毛主席,周总理,朱德。这是我。
记者:您坐在第一排。这是邓小平吧,离得这么近。
申纪兰:这一张是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时照的(和江泽民在一起)。记者:您是全国人大代表中的老资格,一至十届全程参与,没有一次“缺勤”。这个家真是个荣誉室。
申纪兰:当一届代表对我来说已经很不容易,连续当10届是想也不敢想、梦也梦不到的事情。
(1954年秋天,当时只有24岁的申纪兰骑着毛驴走出大山,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谈到当年的情景,纪兰的心仿佛又到了北京。)
那时还没有人民大会堂,第一届人代会是在中南海怀仁堂开的。进京前连电灯都没见过,话也不敢说。会上见到毛主席,我的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见完之后高兴得饭都吃不下。只记得乡亲们的叮嘱,一定要把毛主席选上。那时我基本不识字,别人告诉选票上毛主席的名字,就在后面的方框里画圈。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记者:只有在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翻身农民才能有这样的机会。申纪兰:不容易啊!在旧社会,一个农民怎么能见得了领袖?妇女连自己的主都作不了,又怎么能管得了国家的大事?
记者:我查看过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的报道。您带头走家串户动员妇女出工下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特别是敢于为妇女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权利,建议后来写进了新中国的《劳动法》。向千百年的封建意识挑战,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先进性。
申纪兰:那时候,“好女走到院,好男走到县”,妇女不仅在家庭里地位低,参加集体劳动也得不到同等的机会和待遇。无论做多少活、付出多少劳动,在计算工作量时,习惯上是两个女工顶一个男工,当时叫“老五分”,还是记在男当家的名下。
记者:当时争取男女同工同酬,也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吧? 申纪兰:现在你体会不到当年的难。男劳力说女人不会耙地和匀粪,只能牵一牵牲口、薅一薅草,还说光比种地不行,要我赶着合作社的100多只羊,上山去放。放羊我也没胆怯,第二天便赶着羊上了山。经过一次次的劳动竞赛,终于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后来,事情的经过被登到了报上。
记者:当先进不容易,保先进更难。这么多年风风雨雨走过来,您有没有困惑的时候?
申纪兰:不是有没有,经常你就碰上了,特别是遇上大事情。“文化大革命”时,我们坚持带领群众在西沟打坝造地、绿化荒山。“革命小将”就责问:“人家都在轰轰烈烈搞革命,你却在偷偷摸摸搞生产,岂有此理!”我心里有老主意:农民打不下粮食,你们喝西北风?还去搞革命?我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锄、地里的活。你看那满山的树,许多是当时种的。
记者:事物是复杂的。是不是有时也会看不清楚?
申纪兰: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土地承包,开头就有些不适应,地是集体的,果园是集体的,西沟是搞互助合作出的名,看着要包要分,心里难过眼里落泪。不过只要西沟发展,群众好过,我不是那种光顾感情的人。联产承包联住了农民的心,等于家家有了生产队长,不用每天敲钟赶着人上地,没啥不好。
记者:听市委的同志讲,因为西沟是省里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您在全国很有影响,去年给您做了一个大铜像。您为什么没有让往出摆呢?
申纪兰:还是收起来好。要说,西沟的发展变化是不小。但是,领导是党,干是群众,自己起点作用也很有限。我天天生活在西沟,在群众面前塑一个铜像,不如在群众心里树好形象。
记者:有的人想出名,但出不起名。劳模里面也有这种情况,今天风风光光,过后就再没有下文,甚至有的戴罢大红花又去戴了手铐。
申纪兰:老百姓说,人怕出名。一出名大家都在看,看你是不是称职。当先进也好、入党也好、提拔也好,先得把心安好。再说,先进也不是固定的。任何荣誉都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今后。如果把“先进模范”当成一种资格和享受,放弃了继续奋斗,摆谱耍威风,伸手占便宜,或是横行霸道,群众还怎么拥护你,领导还怎么信任你?
话题之二 ———权力观
记者:我知道您曾担任过10年省妇联主任,后来主动坚持要求不再留任此职。辞掉一个正厅职位,您后悔过吗? 申纪兰:不后悔,我愿意。是有人劝说过,快离开这穷山沟吧,多少劳模都能出去当官,你比他们就不行?我不这么想。
记者:先进模范——入党提干——走上领导岗位,不少干部是这样选拔和成长起来的。您为什么不愿顺着这条路子走下去呢?
申纪兰:对我来说,在西沟干,比在城里更能出上力。别人进城当官,也许真能干,可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机关工作经验,省妇联主任不如让别人当更合适。
记者:组织定了,您怎么办?申纪兰:我提要求,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拿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劳动。
记者:“六不”是出了个小难题。听说您去了省里不想交档案? 申纪兰:我怕交了拿不出来,以后回不了西沟。记者:不要房子,您住在哪儿?
申纪兰:省妇联机关常委会议室是里外间,里边能当宿舍。有时间就回到西沟参加劳动。
(其实这10年中,纪兰没有真正离开过西沟。每次去省城开会,都是带着干粮步行走到县城,再乘长途汽车赶到太原。后来她在市里担任领导,遇到要参加会议时,同样是从村里赶到市里,散了会就又回到西沟。)
记者:有的人“官本位”思想很重,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而您不想进城做官,却也在正厅岗位上工作了10年。
申纪兰:5年头上满届,我想着该换换了,收拾好回家的东西,可是后来又选上了。
(1983年,申纪兰不再担任省妇联主任职务回到西沟,尽管一再申明“我识字不多,当好代表就行了”,最后还是连续四届以高票当选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记者:在长治市当选后,市里要给转户、定级、配专车,当时为啥您又全部推了?
申纪兰:我是太阳底下晒出来的,不是办公室里坐出来的。我的户口在西沟,级别在农村,又能走能动的,要那些用处不大!
记者:您现在还担任西沟村党支部副书记? 申纪兰:是。前两年还当过村办铁合金厂厂长。记者:不想出去,为啥反倒愿意在村里当干部?
申纪兰:比较适合我。改变贫困山区的落后面貌,需要带头实干。记者:创办企业不容易,为什么后来不再担任厂长了?是企业的效益不好吗?
申纪兰:不是。当时我不挑头办不起来,但要把企业办得更好,就需要聘请专门的管理人才,搞了两年我就主动退出来了。
记者:村里的群众说,承包果树时,大家觉得您在果园里流得汗最多,在西沟功劳最大,要承包该先尽您。为啥您没有包?(别人承包了果园,她督促搞管理,帮助找销路。承包户发了财,送几斤苹果尝尝,纪兰还硬要付钱。)
申纪兰:这种事情,有好处的事情,只能先尽群众,哪能先尽干部?啥叫模范,吃苦在前叫模范;啥叫干部,领先一步叫干部。打铁先要自身硬。如果说的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群众就会戳你的脊梁骨。
记者:了解底细的人都知道,从村里到省里,您担任过许多大小不等的职务,却从不为个人谋算。
申纪兰:为人民服务,有一百个理由;为自己盘算,没有任何借口。如果解决不好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的问题,能办的事也办不到、办不好。现在有些人一说到给群众办事,连系鞋带的能力也没有了,一说到给七大姑八大姨办事,就能长出三头六臂!当干部以权谋私最可耻,对不起大家的信任。
记者:人大代表出头露面的场合多,讲话的机会多,有直接的举手表决权,说话分量重。有没有人让您帮着打打招呼、疏通疏通关系,比如人事安排等等?
申纪兰:我不赞成这样。人事问题是组织上的事。一个老百姓,又不是管干部的。来考察征求意见,你说不说我都是公道话,从来不去瞎许愿。权力和地位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能用来为党和人民办事,否则就是犯罪。
记者:地方上总免不了有需要您出面协调办理的事情,您是如何处理的?
申纪兰:想叫办得特别多,实际上办不了多少,主要是有的不能办。要是为了工作,比如加快经济发展改变我们山区面貌,就尽力办,许多还都是自己主动提的建议。前一段,县里的制药厂被要求关闭,我就给上级部门提了“不要关停”的建议。
记者:那是一种什么情况?
申纪兰:这是个生产党参口服液的厂,本厂的产品没问题,但外头的联营者把假冒的东西混进来了,惹下麻烦。平顺县是有名的“潞党参之乡”,这个龙头企业能带动几千农户、上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的生产,是我们这个贫困县产业结构调整的大项目。所以,我建议整顿改进,扶持发展。记者:提建议后,现在这个厂怎么样?
申纪兰:得到了上级部门的积极支持,生产销售都好,有希望发展起来。话题之三 ———金钱观
记者:您曾多次说过,金钱像水一样,缺了它,会渴死;贪图它,会淹死。用老百姓朴素的语言说出这样的道理,一定经历过深深的思考。
申纪兰:说起来这是让人痛心的话题。像过去我们的同志在战场上被敌人打中一样,我们的共产党员、先进模范、领导干部,现在不断有被打中倒下的,有的我还认识。他们中了“糖弹”。
记者:以您的地位和影响,肯定也在被瞄着的范围。
申纪兰:对糖衣炮弹不能手软。那年,无锡几个人想做倒煤生意,但弄不到车皮指标。听说我认识许多大领导,便托人来找,要请去给他们当董事长,还拿出给印好的名片,说别的不要管,只要弄到车皮,每月酬金1万元。我越听越不对味,就以“顾不上”为理由推掉了。出去行贿买车皮,钱再多,我也不干。
记者:他们想利用您的名气。
申纪兰:也不想想,那是在给党抹黑。还有一个推销员来推销铜线,开口要给30%的回扣。一听有回扣,我就不跟他谈了。推销员以为嫌少,又掏出一沓现金。我说,这是干啥?买你东西还给钱?他说:“现在都是这样的。”我明白告诉他:“我就不是!”最后压价40%买了铜线。十几天后,那位推销员来了信,诚恳地作自我批评说:“你是共产党员,我也是共产党员,但你才是真共产党员。”
记者:他懂了———您是真帮了他。申纪兰:有时候,他们这些人嘴里说得还很好听,好像挺近人情。有一回,铁合金厂进了一批铜瓦,为了巩固业务关系,厂家派人悄悄给送来几百元钱,说是让补补身体。我说,我吃了一辈子五谷杂粮,身体蛮好,不需要补养。
记者:也许有的人是急于办事又办不成,不得已才这样。
申纪兰:确实有这种情况。一次,外地一个农民找到家里反映问题,临走非要留下钱让替他求人。自己有了冤枉事,想拿钱来摆平。都这样,还不成了谁有钱谁有理?
记者:后来呢?
申纪兰:我有事要出去办,把他推走了。没想到等我回来一开大门,就看见院里有一个包———趁我不在,他隔着墙又把钱扔进来啦!
记者:看这,麻烦不麻烦。
申纪兰:这件事让我很生气。过了不久,他来了。我说他,你受了冤屈要通过正常的渠道反映,不能违法乱纪。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是很坏的风气。这下他才服了。
记者:这次来,在村里、乡里、县里、市里采访时了解到,您家并不比别人富裕,前两年还照顾着90多岁、双目失明的婆婆,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但是,有的该您得到,您也放弃了。比如每年外出开会、为地方和乡亲们办事,乘车住宿花费不少,但从来没有在集体账上报销过一次差旅费、从没有领过一分钱的补助;经常被各地请去作报告、讲党课,不要报酬,不收纪念品,有的寄来了还再寄回去;获得全国“保护母亲河”奖金2万元,一分没有花,支援村里打了深井,使村民们喝上了自来水。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您是怎么考虑的?
申纪兰:就像吃饭,一碗正合适,吃多了就伤身子。真要见钱眼开,去哪里我还愁要几个钱?可我是党员,光顾自己吃饱了,喝好了,其他就都不管了,行吗?!
话题之四 ———苦乐观
记者:昨天吃了宋书记给的药,您好些了? 申纪兰:没事,好了。我身子骨结实着呢!
(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各地到西沟来的人多,纪兰的接待工作量大,家里又搬家拆房子,加上气候变化反复无常,她有些感冒了。在西沟乡政府———这次采访谈话的地点之一,乡党委书记宋忠义给她找了几样药。她接到手心也不细看,当下就着茶水一仰头,咽了,余下的说是晚上再喝。)
记者:您今年有七十多岁了吧? 申纪兰:可不是!
记者:看您走路还是挺快的。
申纪兰:我这个人办事性急。给你说,以前上台阶我从不一级一级走。记者:现在还参加劳动吗?
申纪兰:种着半亩口粮田。反正劳动已经是家常便饭,不劳动就有病了。记者:老了,还干得动吗?
申纪兰:手头活儿还可以,像田间管理啦,种个树啦,劳动有好处!(在著名劳模李顺达住过的老西沟窑洞门上至今留着“劳动起家”四个字,在新西沟的办公大楼门上雕刻着亮丽的大字仍是:“劳动起家”。这大概是申纪兰一生的座右铭。她种口粮地是当科技示范田来种的,算亩产玉茭能打一千七八百斤。)
记者:一辈子在深山沟里干活,觉不觉得苦?
申纪兰:说不苦不累是假的。多少回都累得浑身像散了架,爬也快爬不起来了。
(西沟村坐落在太行山脉的一个峡谷中,这里“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没水光石头,谁干也发愁”。申纪兰18岁出嫁到西沟,过门第6天就下地劳动。那时,妇女们还不敢扛着镢头下地。她带头挖坑栽树,挑土担粪,上山放羊、摇耧犁地。当了村干部后,纪兰带着乡亲们天不亮就上山,天黑了才回家,在332个干石山坡上植树造林,在230多条荒沟中筑坝造地,种了2万亩松树,300亩果园,还有3万株核桃。近几年,她又带领大家先后建起硅铁厂、磁钢厂、饮料厂等十多个企业。)
记者:有的农民一生都在山里,可能不觉得什么,而您不是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能一年一年坚持走下来,您怎么想?
申纪兰:人活精神。我觉得,有一股劲在催着自己。记者:那是一股什么样的劲?
申纪兰:这也是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得有理想信念。访问的人都少不了问我,为啥不歇歇脚,坐享清福?我不是劳模吗,我不是党员吗?当你心甘情愿去尽责任尽义务的时候,就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还很高兴。
记者:怪不得村里的人说,您学会了吃苦又学会了吃亏。
申纪兰:西沟村是培养我懂得社会主义和干社会主义的地方。老支书李顺达在世时,要求大家做到的,他先做到。他是我的入党介绍人。现在,老李是看不见了,但是入党的誓词我永远也不能忘。
记者:您多次引用一句老话说,我们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看了西沟村也的确是这样,越来越多的家庭盖起了漂亮的楼房,用上了时髦的家具,用上了现代化的家电,可您家里却变化不大,为什么?
(纪兰的家实在太简陋了。记者见到的都是老家具,五六个早已磨损掉色的木头箱子、不知哪个年代做的老式桌子、一台电视机、一张旧木床和供客人坐的几只木椅板凳。如果不是墙上挂着的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以及她参加全国和世界各种会议、活动的照片,真不敢相信这就是纪兰的家。)
申纪兰:主要是有很多事等着做,心思不在这上头,顾不上。1994年朱镕基同志(当时是国务院副总理)来西沟,说要到家喝杯水。让总理看这样子的家,我心里有一股说不上的滋味。来了,我给他解释:“我这家可反映不了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
记者:这次旧村改造,是不是该先进先进?建房您准备花多少钱? 申纪兰:不花多少。你都看见了,拆房刮旧砖,全是街坊邻家互相帮忙。各家也不扩基地,建二层楼一般的家户得花几万元。
记者:老申,我看您穿衣服总是热天一件白衬衣,冷天普通藏蓝西服。申纪兰:那是出去开会。下地的时候,有什么穿什么。
记者:年轻时候是不是也不讲究?上午在展览馆,看到一张特写镜头的照片,跟漂亮的电影明星一样,没想到是您。
申纪兰:啊呀,那时我才20多岁,是到丹麦出席第二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时照的。电影演员田华给我化的妆,工农兵代表,她代表兵,我代表农民,当时穿旗袍、穿高跟鞋,也涂口红„„ 记者:也描了眉?
申纪兰:不,我那时眉毛就好,挺黑。记者:旗袍还收藏着吗?申纪兰:没有了,早不能穿了。穿高跟鞋走不惯,路上就和雷洁琼大姐换了,她穿的半高跟鞋。(在1997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看见申纪兰,晚上专门打电话问:“纪兰妹妹,你还记得咱俩在哥本哈根换鞋穿吗?”近半个世纪的姐妹情,会上一时传为佳话。)
记者:那时候农民出国不容易,穿戴代表国家形象。
申纪兰:现在人们赶上了好时候,想穿什么穿什么,村里年轻人穿戴快赶上城里人了。不过,我还是愿意节俭,不赞成攀比摆阔。
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他是劳模,也是党员,竟然说种地没有意思,还夸耀他那身西服值多少多少钱,显出财大气粗的派头。劳模不劳动,叫啥劳模?有点钱就贪图享受,叫啥共产党员?(后来,这个企业家出了事,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已经成为纪兰生命的一部分,她以劳动为本,以劳动为荣。她认为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劳动才能不脱离群众,劳动才能改造世界观。)1954年9月27日,申纪兰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代表乡亲们为“选举毛主席”投下神圣的一票。
记者:村里群众的生活怎样?
申纪兰:现在吃得好了。西沟不出大米,家家都能吃到大米。玉茭面以前要掺糠,现在是脱了皮吃,比白面还贵。我反对(有些人)去了饭店吃一半扔一半,铺张浪费。
记者:县里的同志告诉我,以前您经常是煮一锅玉茭面疙瘩吃几顿,端着碗就忙开工作了,干完活回去热一热就是一顿饭。外出给村里跑项目,经常带着干粮带着水,中午有时就在树凉下靠着歇一歇。
申纪兰:这样的事过去多了,现在我也不午休。
记者:村党支部书记张高明给我说,一次您到省里开会,他也有事到太原。进城已经错过了会议开饭时间,他说在外面吃点饭,您说不用。结果,一人吃了一个面包,喝了一杯开水。
申纪兰:这比以前好得多啦!(采访期间,有三个晚上谈得太晚了,记者和老劳模一块用餐,都是一碗面条、两个小菜、一盆面汤。她热情地张罗,问少不少盐醋,吃得津津有味。记者则想听听她当年在周恩来总理家里作客、参加国宴的事,边吃边聊,话题不断。她说喜欢吃清淡些,因为血压高了。)
记者:据介绍,前些年您为村上办事,到县城经常是骑自行车。血压有问题,可不敢骑了。上面多次要给您配车,为啥不要?
申纪兰:配车是为了忙公事,而不是图舒适抖排场。当然,车还是进步的,再像过去那样走,就耽误了小康社会啦。不过,不能把坐什么车看得过重。我的工作村里市里都有,但主要在西沟,我就不让配专车。(去年,市里按规定给纪兰配了车并让村里接回西沟,这辆车在乡政府的车库里锁了三个月,村干部觉得无法向这位确实需要但又不要车的老人交待。)
记者:后来您知道了,咋处理呢?
申纪兰:隔了那么长时间市里的同志才说透这件事。当然大家全是为了工作,全是一片好心。现在,除了我出远门开会办事,这辆车大部分时间是为村里的企业服务。
记者:如果不太远,比如去县城,您咋办?
申纪兰:坐班车、搭顺车、拖拉机也坐,去了就行,能省些开支。记者:艰苦奋斗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为啥有的人能坚持有的坚持不了? 申纪兰:条件差的时候,容易艰苦奋斗;条件好了,有的就可能放弃。现在讲艰苦奋斗,不一定就像我们西沟过去那样干活扛石头。实际上我们要的是一种精神。人活着,什么时候都不能缺了精神。
话题之五 ———群众观
记者:在介绍西沟的情况时,您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您觉得,西沟有什么让您割舍不下?
申纪兰:离不开西沟的山,离不开西沟的群众。算上转户当家属,离乡进城有三次机会,我都放弃了。生活在最基层、最普通的人民群众中间,才能了解群众在想什么干什么,才能更好地为他们说话,给他们办事。
记者:我知道,有的地方干群关系不协调,甚至比较紧张。而西沟的乡亲们几十年来一直推选您当代表、当干部,您怎么想?
申纪兰:要搞好党群干群关系,最根本的是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鱼不能离开水。我们不脱离群众,群众就不脱离我们,就会把我们当亲人,真心实意疼我们、拥护我们。
记者:群众的利益和党员干部的个人利益,有没有不一致的时候? 申纪兰:肯定有,那就不能先替自己打算。比如说,村里有困难的人急用钱,借出去就等于资助了,这么大的村,这么长时间,有的连人都不在世了。有多少?记也记不清了。像“保护母亲河”的奖金,2001年全国只奖了几个人。在北京领上后,我一路揣在怀里,还光怕丢了。
记者:两万元不是个小数,放在贫困山区的农民家庭,能办很多事。申纪兰:可是西沟最缺水,这笔钱正好能用来给村里打井。我给你说,过去遇到天大旱,我们到漳河拉水有四五十里地,后来才是到县城去拉。这眼600米的深井打了一个月,终于出了水,一小时25立方米。
记者:党员干部身边有群众,体现出一种凝聚力。大家最希望党员干部做的是什么呢?
申纪兰:致富,发展经济,让乡亲们过上富裕生活是第一工程。这些年,我们带领群众在干石山上坚持植树,现在成材的已有1.5万亩,等于在山上建了一座银行。专家算过,西沟村623户,人均两万元。还有我们的企业,光缴税一年就是四五百万。群众过好了,就满意啦!
记者: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了,但干群关系还有不很和谐的地方。申纪兰:致富有先有后,但不能让一个人掉队。村民郭军显患小儿麻痹致残,家中生活艰难,我多次登门开导,鼓励他搞家庭养殖,还帮助他购来种兔、种猪,并给他找好了场地。现在军显养兔百余只,养猪50余头,年收入差不多上万元。当干部不能嫌贫爱富,对困难的群众特别要知冷知热。
(村民告诉记者,有一个“五保户”叫张买女,多年来,看她没粮了,纪兰便打发人买来并亲自给背去;看她衣服脏了破了,就为她拆洗缝补;看她病了,就为她找医送药。那时候,纪兰自己铺着破旧床单,却把家里的新床单拿去给她铺上;自己不一定每年都要置办新衣,却一定要为她买一套新外套,买两双新布鞋;每次外出开会回来,都要把为婆婆买的食品分给她。张买女去世后,纪兰亲自给她张罗安排后事。还有的村民说,无儿无女的老羊工张根则得了胃病,纪兰送他到县医院救治。老羊工去世后,她给老汉洗脸、剃头、穿衣。出殡那天,正下着大雪,村干部和乡亲们抬着灵柩向坟地艰难地行进,纪兰在灵柩上拴根绳子死劲地拉坡,不少在场的人流下了动情的眼泪。)
记者:村里的人说,一年四季您最忙。村民们想外出搞劳务,您便出去揽活计;村民们为党参积压发愁,您就上河北、到安徽找销路,村民们需要化肥、种子、农药,就外出去联系采购;谁家两口子生气打架,就到谁家去调解;有了婚丧嫁娶都想让您去,您只要在西沟总是挤时间去帮忙。家家户户的事加起来,有多少啊!
申纪兰:怕麻烦怕吃苦不能当干部。群众是相信你才找你,不能冷了大家的心。老天爷刮风下雨咱摸不透,老百姓喜怒哀乐咱看得清。村里2300多口人,谁家的炕盘在那头儿我都知道;谁家的孩娃该说婆姨了我也知道。有的事看起来鸡毛蒜皮,要推开不办也很省事,但小事不能小看,乡亲们的事就是我的事。
记者:听说还有不少外地的群众反映情况,让您帮助解决问题。申纪兰:这几年,山东、河南、河北、云南、浙江、四川、黑龙江等地都有人来信来电话,有的不顾路途遥远直接就找来了。
记者:从天南地北找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沟,他们怎么想到要见您? 申纪兰:他们大部分是遇上不好解决的难事,通过看报纸看电视,知道我参加了全国或省里的人代会,和中央的省里的领导在一起,想着找农民代表能说上话,人大代表是一条反映问题的渠道。
记者:面对素不相识的人们,您怎么办?
申纪兰:一次,有3个外地妇女找来申冤,一来就跪在地下,我安排她们吃饭,在村里住下。第二天早上一开门,见她们又跪在那儿,我急忙将她们扶起来说:你们不要跪,我是人,又不是泥胎。你们可以把材料留下,我一定帮你们反映。省里开会时,找到她们所在地的一位法官转交了材料。还有一次,吕梁山区有一位妇女,丈夫吃了冤枉官司,告状无门,在电视上看到我和省领导开会的镜头后,坐了两天一夜的车找上门来。我知道她实在没办法,不但招待吃喝,还给了些钱让路上用。
记者:材料转出去,能不能解决问题呢?
申纪兰: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对群众的问题是重视的。四川一位60多岁的农妇找来,说自己的女儿被县里一位领导的儿子霸占了,丈夫上访告状反倒被活活地打死。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上,我把她的告状信转交给了有关部门,不久,就收到了这位农妇的感谢信。当然,也有不好解决的。
记者:您接待了大量的来信来访,沟通党群干群的关系,有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长效办法?
申纪兰:全国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共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想到群众的利益、群众的疾苦、群众的需要、群众的希望。
记者:人民网上的《党员名言100句》,是从建党以来全国的党员言论中精选的。那上面有您说的一句话———
申纪兰:什么?
记者:您说,不论学问多大、地位多高,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申纪兰:这是在北京开会时对人民日报社一位记者讲的。说实话,没有群众的拥护、鼓励、监督,就没有今天的申纪兰。我的根在西沟的土地上,在西沟的大山里。
话题之六 ———先进观(“学习申纪兰,争当好党员!”伴着山风松涛,成排列队的党员举臂握拳在庄严地宣誓。队列中,我认出一位叫张美丽的姑娘。是她,刚才从停车点往西沟展览馆走的半坡上,瞅空让人拍了张和“纪兰奶奶”在一起的珍贵照片。她回答记者说,她在长治市科技局工作,今年20岁,是预备党员。)
申纪兰和乡亲们在一起商讨西沟如何发展。记者:市科技局的党员们上山了?
申纪兰:去栽纪念树了。他们自己带的树苗,有水晶梨、大红玉桃,好几个新品种哩。
记者:刚才您给他们讲党课,我坐在门外全听了,用大实话讲大道理,多次引起笑声、掌声。听说今年春天在省城,您讲党课讲得人们落了泪。面对不同的对象,开讲前是不是还得备课?
申纪兰:不用写,讲稿都装在心里,要用心想一想,说得要跟上时代。记者:您是去过前苏联的,像讲到“苏联解体了,老大哥下气了”,是不是别有感触?
申纪兰:当时在莫斯科参观红场,访问莫斯科大学,参观列宁格勒,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瞧了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各方面都很好。(前苏联)在世界上地位很高。想不到现在“老大哥”领不了头了,说垮到垮了。所以说,党也好,(党)员也好,必须始终代表先进。
记者:当全国人大代表,从当年只想“把毛主席选上”,到现在亲自写议案,您关注的问题早已经“出了村”、“进了城”,甚至许多都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完成这一飞跃,可能要比别人付出得更多吧?
申纪兰:现在人大会议也在不断改进提高。开始是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后来是差额选举、无记名投票,现在早就改成按电子表决器啦。代表们的文化程度和参政水平越来越高,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专家、教授,讨论议题、发言的水平比过去高出一大截。年轻代表有学问,见多识广,我都觉得有点插不上话。
记者:时代在发展,您觉得参政议政有压力吗?
申纪兰:真正当好人民代表,为中国最大的群体———农民说话,肩上的担子很重。可不是像当初,“开会举手,回家死受”。国家越来越民主了,人民的水平也普遍提高了,我这当代表的水平要是再不提高,就代表不了人民啦!
记者:代表人民说话,怎么才能说到点子上呢?
申纪兰:要关心国家大事,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每次参加代表大会前,要走访群众收集第一手材料。为给国有企业的改革提建议,我还到山西水泥厂、山西化肥厂(天脊集团公司),进行过实地调研哩。
记者:您提出或附议的议案很多,近几年重点关注的是哪些问题? 申纪兰:集中反映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解决农村干旱地区饮水困难、减轻农民负担、假冒伪劣坑骗农民、山区公路交通、发展农村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还包括加强执法监督和惩治腐败等方面。
记者:这些问题是如何提上去的?
申纪兰:有的是会上提议案,有的是当面提意见,包括直接向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建议。每次到北京开会还要跑到有关部委,具体落实群众的愿望。记者:西沟是建国初期就出了名的农业典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又勇立潮头。您亲历并参与推动这场巨变,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申纪兰:市场不管你原先有多典型,不赶紧往前走,人家都进步了咱就落后了。
(比起先进地区,差距在哪里?西沟怎么办?1984年冬,申纪兰和另外3个村干部打点行装,河南、江苏、上海郊区一路南下,眼界大开:河南新乡七里营,一个村就有27个企业,电脑指挥生产,产品出口海外。西沟人均才7分地,为人多地少发愁多年,穷就穷在这种粮“单打一”上。从此,“无工不富”的观念开始植入她那白羊肚毛巾裹着的头脑中。)
记者:硅铁厂就是南行归来后建起来的?
申纪兰:是的,1987年冬投的产。谁能想到西沟村也能流出铁水,垒猪圈的石头也能变成几千元一吨的宝贝,捏惯锄把子的手也能办成工厂。到第二年,硅铁厂给西沟带来了几十万元利润。
(接着,纪兰不顾年老体衰,带上干粮到处奔波,考察项目,筹集资金,购买设备,几年时间带领大家办起了一个又一个企业。现在,西沟村700多劳力,已有300多人进入铁合金厂、饮料厂、磁钢厂、焦化有限公司、纪兰产业公司、纪兰房地产公司等企业务工。)
记者:这么多企业,你们怎么管理呢?
申纪兰:谁也不是全才,我们管不好的就出钱聘请人才。村里还派张文龙和张富考到清华大学深造,学习经济管理,派王根考出国学习果树管理,邀请国内的有名专家来西沟帮助工作。现在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造,你入厂就要入股,大家都关心这个厂就能搞好了。记者:改制以后企业的情况怎么样?
申纪兰:像我们的核桃,过去是用麻袋装上卖,现在生产核桃露,成功打进了大城市,摆在了超市的货架上。
记者:对,我见过。核桃露还是以您的名字命名的呢!申纪兰:开头我还不愿意叫我这个名字。记者:挺响亮的,有什么不好呀?
申纪兰:我思想不够解放,觉得产品写上村名还可以,突出个人影响不好。但是后来想了想,要把东西卖出去,就得做广告,就得与时俱进。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牺牲了还不怕,写个名字怕什么?
记者:你们的“西沟人家”连锁饭店在省城是有名的。里面挂着五六十年代西沟人战天斗地的老照片,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您的合影。渴望回归自然、喜欢绿色食品的城里人,看了这些传统教育宣传图片,再品尝“西沟人家”的特色饭菜,感受西沟服务员淳朴真诚的服务,真是别有风味。
申纪兰:赚钱是一方面,更重要是农民的观念有了大改变,乡下人开始走出大山,带着农家人的粗茶淡饭,让城里人尝个新鲜。村里有20多户农民办起了以绿色为特点的家庭种植园、养殖园和特色加工项目。“西沟人家”用的野蘑菇、干酸菜、核桃仁、花椒、辣椒、山花野菜、五谷杂粮等等,都来自西沟。现在,“西沟人家”已经由一部扩大到二部、三部、四部,为村里安排了100多个剩余劳力。
记者:看了西沟的发展,确实令人鼓舞,下一步还有什么新打算? 申纪兰: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党的号召也是我们的目标。西沟正在朝着建设绿色西沟、工业西沟、旅游西沟、现代西沟的方向发展,省里已经初步同意我们的计划———建设省级“西沟森林公园”。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申纪兰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原因究竟在哪里?归结到底,就是她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她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忠诚无限,爱心无限,责任无限。与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的对话结束了,她的话音却久久地在耳畔回响,让人沉浸在无边的感染之中。纪兰精神,在感动着西沟,感动着上党,感动着三晋,感动着中国!
第二篇:学习申纪兰劳模精神方案
*********有限公司
学习“纪兰精神”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市委 《关于深入学习纪兰精神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意见》,激励全矿党员兴起深入学习全国老劳模、身边好榜样申纪兰同志的高潮,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党风及行风建设,结合我矿工作实际,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把握纪兰精神的内涵实质,以加强作风建设为主线,以实施效能问责为抓手,以提升职业道德和工作效能为目标,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党员学习和弘扬纪兰精神,着力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激发党员见贤思齐、争做申纪兰式优秀党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我矿经济发展环境优化,为全面落实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为加快我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二、工作重点
1.深化学习教育。由矿党委牵头,组织党员职工学习申纪兰先进事迹,参观西沟廉政教育基地,观看戏剧 《申纪兰》等,并积极引导党员谈学习体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勤廉守纪、爱岗敬业作出个人承诺,广泛进行“学习纪兰精神,加强作风建设”思想教育活动。
2.选树勤廉典型。由矿党委牵头,各党支部配合,围绕“学习申纪兰、勤廉树形象”,以申纪兰精神的“四个始终”,即始终牢记党和人民教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本色,始终争做无私奉献表率,始终甘当清正廉洁楷模为标杆,结合我矿工作实际在全矿范围内推选纪兰式先进典型,选树培育我矿勤廉敬业、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充满激清、争创一流的“纪兰式典型”,影响和带动全矿职工不断增强战斗力、执行力、创新力和自我净化力,集聚转型跨越发展的正能量。
3.实施效能问责。由矿党委牵头,各党支部及矿办配合,对推进活动开展、促进安全生产、提升职业道德、营造诚信环境等领域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进行通报和问责追究。
三、工作要求
深入学习纪兰精神是继承党和人民宝贵精神财富的需要,是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的本质要求。深入学习纪兰精神,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要做到五个结合,一要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励广大党员争做“为民务实清廉”式职工的表率;二要与认真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相结合,进一步严明党风党纪,坚决整治“庸懒散奢”不良风气;三要与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相结合,认真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四要与实施“五五”战略、率先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相结合,确保我矿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的开展;五要与落实党风廉洁建设和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相结合,严格日常督查和考评问责。
四、组织领导
为确保各项工作形成合力,落实到位,全矿“深入学习纪兰精神,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工作在矿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矿学习纪兰精神加强作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等
矿属各党支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深入学习纪兰精神、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当前促进我矿非公党建工作、推进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市委《关于深入学习纪兰精神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意见》精神和本方案要求,对各党支部的活动开展作出进一步安排部署,并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党支部书记要亲自抓、负总责,党员职工要具体抓、善落实。
广大职工有权对 “学习纪兰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工
作成效的监督检查。要拓宽投诉渠道,及时受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开展意见征集和考评问责,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为我矿发展提供坚实的基层堡垒和思想保障。
第三篇:学习申纪兰劳模精神方案
*********有限公司
学习“纪兰精神”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市委 《关于深入学习纪兰精神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意见》,激励全矿党员兴起深入学习全国老劳模、身边好榜样申纪兰同志的高潮,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党风及行风建设,结合我矿工作实际,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把握纪兰精神的内涵实质,以加强作风建设为主线,以实施效能问责为抓手,以提升职业道德和工作效能为目标,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党员学习和弘扬纪兰精神,着力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激发党员见贤思齐、争做申纪兰式优秀党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我矿经济发展环境优化,为全面落实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为加快我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二、工作重点
1.深化学习教育。由矿党委牵头,组织党员职工学习申纪兰先进事迹,参观西沟廉政教育基地,观看戏剧 《申纪兰》等,并积极引导党员谈学习体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勤廉守纪、爱岗敬业作出个人承诺,广泛进行“学习纪兰精神,加强作风建设”思想教育活动。
2.选树勤廉典型。由矿党委牵头,各党支部配合,围绕“学习申纪兰、勤廉树形象”,以申纪兰精神的“四个始终”,即始终牢记党和人民教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本色,始终争做无私奉献表率,始终甘当清正廉洁楷模为标杆,结合我矿工作实际在全矿范围内推选纪兰式先进典型,选树培育我矿勤廉敬业、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充满激清、争创一流的“纪兰式典型”,影响和带动全矿职工不断增强战斗力、执行力、创新力和自我净化力,集聚转型跨越发展的正能量。
3.实施效能问责。由矿党委牵头,各党支部及矿办配合,对推进活动开展、促进安全生产、提升职业道德、营造诚信环境等领域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进行通报和问责追究。
三、工作要求
深入学习纪兰精神是继承党和人民宝贵精神财富的需要,是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的本质要求。深入学习纪兰精神,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要做到五个结合,一要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励广大党员争做“为民务实清廉”式职工的表率;二要与认真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相结合,进一步严明党风党纪,坚决整治“庸懒散奢”不良风气;三要与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相结合,认真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四要与实施“五五”战略、率先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相结合,确保我矿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的开展;五要与落实党风廉洁建设和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相结合,严格日常督查和考评问责。
四、组织领导
为确保各项工作形成合力,落实到位,全矿“深入学习纪兰精神,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工作在矿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矿学习纪兰精神加强作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等
矿属各党支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深入学习纪兰精神、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当前促进我矿非公党建工作、推进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市委《关于深入学习纪兰精神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意见》精神和本方案要求,对各党支部的活动开展作出进一步安排部署,并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党支部书记要亲自抓、负总责,党员职工要具体抓、善落实。
广大职工有权对 “学习纪兰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工作成效的监督检查。要拓宽投诉渠道,及时受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开展意见征集和考评问责,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为我矿发展提供坚实的基层堡垒和思想保障。
第四篇:申纪兰个人事迹
附件:
申纪兰同志个人简介
一、简介
申纪兰历任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主任、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主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 主任、全国妇联第二至四届执委。1951年协助李顺达创办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带领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实行男女同工同酬。1952年第一次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经三十年努力,使西沟村成为山西省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的典型。1953年参加丹麦哥本哈根世界妇女代表大会。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79年、1989年两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从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到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是全国唯一的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被国际友人称为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申纪兰先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在周恩来总理家中作过客,和邓小平一起照过相,江泽民同志称她是‚凤毛麟角‛。胡锦涛、李鹏、朱镕基、薄一波还亲自到西沟村看望过她。申纪兰还代表中国妇女参加了1953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访问过前苏联首都莫斯科,前波兰首都华沙和前民主德国首都柏林等社会主义国家,还受到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等中外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二、光环下的平静
申纪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仍健在并活跃于政坛的最老资格的农业劳动模范,又是至今唯一从一届连任至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不愧为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见证人。
申纪兰的家坐落在太行山脉的西沟村。这里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为了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申纪兰带着‚娘子军‛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天黑了才回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光秃秃的荒山终于披上了绿装。
1950年,申纪兰联络了十多个要好的姐妹加入互助组,后来,她又与著名劳模李顺达携手创办了闻名全国的‚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并被大伙推选为副社长,从此,申纪兰的事迹逐渐传遍了全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席卷全国的农村改革大潮,申纪兰带头在西沟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村经济总收入、粮食产量、人均收入均有大幅度提高。
1953年是申纪兰风光的一年。这一年年初,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同年4月,申纪兰还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出席了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5月19日,申纪兰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妇女大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她与时为全国妇联执委的雷洁琼教授结为知己,并结下了近半个世纪的姐妹情。在1997年3月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看见申纪兰后,热情握手说:‚纪兰妹妹,你还记得咱俩在哥本哈根换鞋穿的事吗?‛朱总理称赞她不谋私利,走进申纪兰的家,人们都会在那满墙挂着的照片前流连片刻,这些照片几乎就是一部新中国的历史,群众所熟悉的国家领导人几乎都在其间,与这辉煌的经 2
历形成极大反差的是,这位老劳模的家实在太简陋了,屋内装饰既少又旧,甚至还不如普通农家。
1973年,申纪兰被任命为山西省妇联主任。毫无思想准备的她,总觉得这不合适,不愿去。她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机关工作的经验,让自己当省妇联主任不如让别人当更合适。‛她如实地向组织上反映了自己的想法,但最后还是服从组织决定。她上任后却不要级别,不要工资,不转户口,不要专车,还在西沟村参加劳动……不久,在她的再三要求下,最终还是辞去了这个正厅级职务。
1983年,组织上把申纪兰列入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候选人,她还是一再申明自己不合适,说:‚我识字不多,当好代表就行了。‛最后她当选了。市里要给她转户口、定级别、配专车,她又全部推辞了。她说:‚我的户口在西沟,级别在农村,能走能动,要那些用处不大。‛如今,她已是连续四届当选为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了。这些年来,申纪兰多次外出联系业务,坐的是公共汽车,住的是价格低的旅馆,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为了给村里出差办事,她每年的车费、住宿费少说也要花上好几百元,但她从未在村里报销过一次车票,领过一次出差补助,反而把国家每月发给她的生活补贴也‚赔‛进去了不少。有人说,你这是办公事,该报销就报了吧。她执意不肯,说:‚国家每月给我150元的补贴,这就都有了。‛
1954年,申纪兰以一个农民代表的身份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那年她25岁。在这次会议上,她感到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因为他是大救星。为了表达这一神圣的愿望,每天晚上她都要认真练习画圈圈,她决心一定要在毛泽东的名字下,把圈画得大大的,圆
圆的。申纪兰经历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十一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人。这也许是因为她淡泊名利,心里装着国家、装着群众、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和农民女儿的朴素本色的缘故。
三、感动中国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大地震给当地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情牵动着全国唯一的一至十一届人大代表申纪兰的心,作为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老劳模慷慨解囊,把自己积攒的1万元钱捐给了灾区人民。
2009年9月14日,她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全体常委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81岁的人大代表申纪兰,是中国唯一一位连任55年的人大代表,她自豪的说:自己55年来从来没投过反对票。(之后受采访时回应:不拥护就不投票)
四、人物特写
1、特殊的西沟村
鉴于太行山特殊的沟壑地貌,这个拥有600多户2000多人的村庄,自然生产小组曾散布于各个山沟,经过若干次合并,主村沙地栈逐渐发展成乡镇的中心。
与其说是村庄,不如说这里更像一个观光地。山坡下是花坛绿地的村中公园,山坡上依山势搭建了纳凉亭和座椅,还有大幅的山体壁画和一面白色的九龙壁。比乡政府还要醒目的建筑,是‚西沟展览馆‛。这个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2000年重修扩建过一次,从‚劳动起家‛的牌匾下,沿石阶直上约3层楼的距离,才能到达展厅大门。门口的半身塑像
是李顺达,两层展厅中,大幅照片和文字,记叙了以李顺达和申纪兰为荣的西沟历史。
这里的山绿得格外不同。石头垒起来的育苗坑,每个都像花瓣状,密布山体,树苗就在这些人工挖筑的土坑里,一点点伸展出枝干和叶子。那些已经染绿的山头,都是漫长时光的见证。西沟人管这叫‚鱼鳞坑‛,这是上世纪50年代,国家林业部专家郝景盛带来的植树方法,将镰刀挖坑直播改成刨鱼鳞坑栽种,在严苛的自然条件下,居然成功了。种树绝对是西沟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数十年下来,把荒山荒滩治理成1万多亩的苍翠,西沟村赢得了最直观的荣耀。
西沟村的符号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曾是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地图上唯一被标识出来的行政村。严格说,西沟村的名声从1943年李顺达的互助组开始。这是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响应了毛泽东和边区政府‚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号召。这个由河南林县逃荒人家落脚地发展起来的小村庄,由此抓住了时代的脉络。到了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发出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倡议书,倡议书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当时全国各地有1938个互助组和1681名劳模迎战,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爱国主义生产竞赛热潮‛。
从山南底村嫁到西沟村的申纪兰18岁,那是1947年。她刚好赶上了这个热血沸腾的年代。她和李顺达,都成为与西沟村紧密相连的另一种符号。就像西沟村人自己总结的那样,‚先是李顺达的时代,然后是申纪兰的时代‛。1983年李顺达逝世后,申纪兰就成了西沟村的‚唯一‛。
2、劳动者的荣耀
申纪兰崭露头角,是在李顺达的互助组发展成西沟农业合作社的时候。1951年12月,她说服了公婆,动员全家带头入社。合作社成立大会上,她当选为副社长,社长是李顺达。那时的西沟村,妇女的自我觉醒意识并没有普遍萌芽,传统习俗还是‚好男走到县,好女走到院‛。申纪兰的任务,就是动员村里妇女和她一样,下田劳动。
申纪兰不习惯谈论她的家庭,总不自觉地回避生活故事部分,尤其是面对陌生人。但真要说起来,她口中那桩‚半自由半包办‛的婚姻,其实是人生全新的开始。她童年生活坎坷,父亲宋进水在她出生后不久去世,1934年母亲武全香带着5岁的她改嫁到平顺山南底村。继父申恒泰是一名乡村郎中,她改了名字,随继父姓申,终于过上了能吃饱饭的日子。申纪兰的丈夫张海亮是军人,1951年从朝鲜战场归来,又被选派到南京炮兵学院学习。这个一直被遮蔽在申纪兰背后的男人,舍弃了更好的发展机会,留在长治,后来任长治市城建局局长。他和他的家人,从一开始就给了申纪兰最大的空间,从不干涉她的选择。
1952年4月,李顺达作为劳模代表到苏联,开始为期6个月的参观学习。申纪兰也展开了她的全村总动员,连裹了小脚的马顺召都被她动员起来。如今87岁的马顺召老人,颤巍巍地挪着小脚搬着椅子坐到墙边,回忆里最激动的部分,就是当年荒山植树和修大坝的场景。当时合作社规定,男人下田一天记10分工,女人只记5分。申纪兰带领妇女和男人们开展劳动竞赛,证明女人干活绝对不输给男人。她由此几次向社里提出要求,‚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该记一样的工分‛。论争后,西沟合作社重新制定了男女‚同工同酬‛的记工办法。当年秋天,长治地区召开互助合作工作会
议,申纪兰成为妇女代表。《人民日报》记者蓝邨敏感地报道了申纪兰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故事,写成通讯《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发表在1953年1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申纪兰的名字,也就从偏僻的小山沟,传到了全国各地。一个多月后,1953年3月,她当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参加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从西沟骑骡子到平顺,然后换卡车到太原,再换火车去北京。‛虽然社里替她刻意打扮了一番,但站在一堆代表中,她的‚蓝色掩襟布衫‛、‚宽腰大裆裤‛和‚绑腿‛还是格外扎眼。时任山西省妇联主任黎颖觉得,申纪兰要代表山西农民形象,就拿了一身自己‚最宽大的外套‛给申纪兰换上。
这次会议结束,申纪兰又当选为第二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代表,从北京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这次大会主题是争取妇女和男人享受平等待遇,争取一个和平的世界,保卫妇女、孩子和家庭。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正式的中国妇女代表团在国际亮相。如同一项政治任务,每人的衣着饰物都由国家配备,还要进行专门的外交礼仪训练,包括衣食住行、坐立行走等各种细节。最让申纪兰发愁的是化妆,好在代表团里的人很快意识到这个朴实姑娘的难处,尤其是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热情地主动揽下了帮她化妆的任务。
西沟展览馆里,保留了几张当年申纪兰出席世妇会的照片,那个一袭旗袍的短发姑娘,细眉弯弯,嘴唇红润,端庄典雅里透着几分羞涩,不输给任何一个大明星。当时的代表团团长李德全还开玩笑似的夸过,‚没想到西沟村来的小姑娘竟然长得这么漂亮‛。只是完成这项‚政治任务‛,回到西沟村第二天,申纪兰就把旗袍这些行头塞进了柜子里,此后再也没有穿过,也找不着了。
如今80岁的申纪兰,往事记忆很少停留在关于衣食住行的琐碎细节上,要通过当年的照片,再三追问,才会一星半点流露出两句当年情景。她的回忆里始终清晰和激动的部分,只有一种场景——受到领导人接见——那个年代至高的荣誉和骄傲。
从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始,申纪兰在后来的50多年里,不仅先后三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也受到了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那些合影,在申纪兰的家里满满当当地挂了两面墙。这些照片,取代了普通的全家福,成为申纪兰最温暖的财富。
3、人民代表的记忆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210人的名单里,山西代表团26人,只有4个女代表:劳模申纪兰、歌唱家郭兰英、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和基层干部李辉。申纪兰还记得,穿着裙子、烫了头发的郭兰英‚最漂亮‛。当时她的想法很简单,‚想参加一次会议,见见毛主席就行了,其他就不想了‛。当她知道代表的任务是要选国家主席,心思更笃定,‚一定要把毛主席选上‛。在选票上毛泽东的名字下面画上一个圈,成了申纪兰和许多人心中最神圣的使命。
申纪兰的青春,和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牢牢绑在一起。她的记忆,也更深刻地停留在那些时刻。她记忆深刻的是,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盛行时期,她和7个女社长到北京开群英会,周总理请她到家里座谈了3小时。‚他问我,你炼铁了没有?我说炼了,我是连长,我说还炼出来了,扇那个土风箱。‛‚总理说,哎呀不怎么样吧?我说周总理怎么知道这个?他说,机器炼还出废铁呢,你山上那个能炼好?我说也只能说是炼出来了。总理什么都知道。‛
还有1975年,第四届人大会上,周总理带病做最后一次报告。很多人都跟她一样,掉着眼泪听总理报告。‚瞧见他瘦成那个样子在那儿做报告,他坐下了,大家还鼓掌,一直鼓掌,这就是大家心里头的领导人呀。总理多好呀,我们流着眼泪,见了总理那一次,再也见不上了。‛
1978年之后,新的精神和决策,老人理解起来并不太容易,比如‚包产到户‛。西沟村的光荣来自合作社、来自集体。虽然起初内心充满疑惑,但申纪兰还是和年轻时一样,坚信党的方向,‚自己不能理解,那是自己的水平觉悟低‛。如果再追问,老人会慷慨激昂地把手扬起来说,‚就是党和毛主席,领导四万万人民翻身做主人,党不会错‛。那种发自内心的坚定不移,就像西沟接待中心党支部书记郭雪岗所形容的:‚她对党的感情,是掏心掏肺的真。‛正因为如此,连续11届的全国人代会上,申纪兰从来没有投过反对票。
从1978年的第五届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固定下来,5年一届,人大代表要承担的职责,也不再是画个圆圈那么简单,他们要拿出自己的议案或者建议。对1978年已经50岁的申纪兰来说,此后的30年,并不容易。这个从没念过书,不识字的劳模,由此开始认字写字,听新闻、看报纸,领会党的新文件、新精神。她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她还花了40天时间,每天早起,一字一句抄写完党的‚十七大报告‛。当年那个会为报告发言急得团团转的小媳妇,就这样,一点点成长为不用稿纸都能连续讲上几小时党课的模范党员。这些都让她身边的人感慨,‚虽说没念过书,理论水平高着呢‛。
老人也感慨,现在的全国人大会议‚变化太大了‛。如果一定要她列举一些具体细节,她想了想说,‚以前是举手
表决,现在是按键,电子计票,先进多了‛。还有,‚现在的代表都有文化,水平都很高‛。
4、农民本色的取舍
不管拿过什么荣誉,只要回到西沟村,换上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锄头一扛,申纪兰就回归了自己的本色。在她身边工作了近20年的郭雪岗觉得,这是申纪兰‚最了不起的品质和智慧‛。
早在1973年3月,申纪兰就被任命为山西省妇联主任。到了妇联,她发现,除了在公文上画圈签字,偶尔参加会议,自己这个主任基本上无事可做。她闲不住,只能每天早早起来打扫卫生,帮别人灌开水,或者留在食堂帮师傅们洗碗。
与她熟识的新华社记者冯东书出了个主意,这主任继续当,但只在开会的时候来,开完会就回村劳动,冯东书始终觉得,‚劳动才是申纪兰的长处‛。冯东书承认自己出的是一个‚歪点子‛,但‚让申纪兰当妇联主任本身就是个歪点子,以歪对歪,就不失为一个好点子‛。申纪兰跟人商量之后,也认准了自己的位臵,她说:‚我是太阳底下晒的人,不是坐办公室的人。‛
她真的用上了冯东书的办法,以后只到妇联来‚坐会‛,坐下开完会,就回到西沟村继续劳动。从1973到1983年,申纪兰就这样当了10年妇联主任,坚持着自己的‚四不‛——不定级别、不转户口、不要工资、不坐专车。她也总结出了自己的名言,‚不脱离农村,不脱离农民,不脱离劳动‛。
扎根在西沟村里的申纪兰,这些年里遇到过许多找上门来的人,包括全国各地喊冤的上访者。申纪兰问他们:‚为什么不找当地的人大代表?‛‚他们说,我们找不到呀,那些代表都是领导,我们找到也见不上。就你最好找,到了西
沟,一下就找到了。‛申纪兰说:‚他们大部分人都是遇上不好解决的难事,通过看报纸,看电视,知道我参加了全国、省里的人代会,和中央的、省里的领导在一起,想着找农民代表能说上话。‛她也因此对人大代表的身份多了新的理解,‚人大代表,是一条反映问题的渠道‛。
申纪兰坚持自己的原则,她相信党的组织程序,也告诉上访者们,‚相信党,走上访程序‛。她会收下那些材料,但绝对不同意以任何方式在材料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真冤枉还是告冤状,我不是法官,不能随便判断‛。可她愿意发挥渠道的作用,在开各级人代会的时候,把收到的材料,转交相应的部门。但她又恪守程序,并不会给相关部门施加任何压力。这些材料,有解决了的,也有没解决的,称赞和指责,申纪兰都遇到过。
申纪兰自己也分析过这些年转出去的材料,‚党还是好党,但因为治党不严,那些风气不好的人混了进来,办了坏事,造成了冤案‛。那些冤案里传递出来的贪污腐败现象,让她更坚信,‚作为一个党员,首先就要管好自己‛,‚管住自己的嘴,不吃请、不请吃、不乱说‛。她的严于律己,其实也成为内心深处对家庭、对子女们的愧疚,她说:‚瞧人家当娘的,再看看我,小平(长子)媳妇生孩子,我只伺候了人家三四天‛;‚我每天去长治,但半年多了,我没见过小娥(次女)‛;‚李珍(长女)在邯郸,我去过好几次,虽然见了人,但是在宾馆,也没有去她家一趟‛……
只有跟很贴心的人在一起,老人才会偶尔说起这些,说的时候噙着泪水。其实这3个子女都是领养的,她没有生育过。她疼爱3个孩子,但从来不会主动用自己的身份替他们铺平道路,相反,她还希望尽一切可能撇清这种影响。她的
子女,如今一个是河北某军医院的医生,一个是长治市粮食局局长,一个在长治市交通局,‚他们都是靠自己‛。对于孙子张璞,老人也是一样的标准。张璞大学毕业后在平顺县宣传部工作,每逢有关于申纪兰的重要采访,小伙子就要亲自陪同记者过来,他早就习惯了奶奶的公事公办。‚忙完了你就走吧。‛不管是在西沟还是在长治,申纪兰都绝对不会拉着孙子一同吃饭,‚不能占公家的便宜‛。可跟申纪兰吃饭,实在没什么便宜可以占,她在西沟村的一日三餐,都是在政府食堂,早晨吃粥和馒头,中午和晚上都是手擀面。一碗面,一碗面汤,跟大家一样。
5、闲不住的劳模
1983年申纪兰从妇联主任卸任的时候,已经54岁了,她想要闲下来,没人会反对。可那一年李顺达逝世,西沟村的包产到户也正式开始。从合作社身份里转换出来的申纪兰觉得,为村民们寻找新的致富方向,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1984年冬天,她带着几名村干部一路南下考察,从河南到江苏,再到上海郊区。河南刘庄支部书记史来贺的话让她大开眼界:‚老申,光靠种地富不了,赶快上工业吧,西沟石头多也是资源。‛这一路下来,申纪兰听得最多的就是‚无工不富‛。
申纪兰和西沟村新的创业史也就此开始。他们尝试过很多项目,1989年兴办了铁合金厂,生产硅铁。现任西沟村村主任王根考在厂里当过3年会计,他记得,‚刚开始运转很好,市场好,第一年纯利润120万元‛,‚从第二年开始,效益就不太好了‛。申纪兰要亲自出去跑销路,她的面子和影响,有时候还是管用的。长治钢铁厂先是买产品,后来干脆承包了这个村办企业一两年。1996年,上一任的村主任周
建红重新把厂子接了回来,转产生产电石。厂子规模扩大了两次,可是这个村办企业的现状还是令人有些忧虑,从去年8月开始,电石厂就停产了,原材料成本上涨和金融危机都是原因。
村里还有一个饮料厂,这是王根考1994年从日本接受果树管理培训后,回来接手的项目,村里出土地,某煤矿老板出资100万元。申纪兰最见不得建设肆意占用农地,因为没有地,农民就没有了根本。按她的要求,厂子建在以前的粮食仓库上,7亩地。饮料厂1997年开始投产,生产核桃露、酸枣汁等绿色饮料。同样是申纪兰的面子,北京市食品研究所为他们提供了免费培训和技术支持,还派了研究员下来实地指导。虽然这饮料用‚纪兰‛做商标,但没钱大做广告,销路并不理想。因为销量达不到一定数量,2004年,他们的产品全线撤出长治、晋城和太原的超市。当初设计的年产4000吨生产线,如今也就生产600~700吨的产品,‚多了卖不掉‛。
西沟村的地理条件太严苛,人均耕地如今只剩下一两分,最多的也不过五六分。年轻人早就外出打工去了。作为厂长,王根考觉得,办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给村里走不出去的那部分人解决就业问题。其实不管是电石厂、饮料厂,还是太原的‚今绣西沟‛酒楼,都是如此。目前这些产业的利润,只够维持自身运转,并不能充实村里和乡里的账户,直接让村民受益。
只是,只要申纪兰还在这里,西沟村的一切,无形中就都有了主心骨。申纪兰的时间,也因此被各种‚不确定‛占据着。我到达西沟村的第一天没能见到申纪兰,因为长治市人大刚好开例会,身为副主任的申纪兰需要出席。她已经连
任过好几届副主任,和以前一样,还是‚坐会‛。除了长治市人大的定期例会,还有太多不确定,‚省里、市里有什么事情,需要申主任出席的,一个电话来了,她就得随时走‛。但申纪兰几十年来的习惯,‚只要晚上赶回西沟,就一定要回来‛。
果然,第二天清早6点,电话就打了过来,‚申主任可以接受采访了‛。郭雪岗接待来访者已经太多次了,‚尤其是每年的‘五一’和‘七一’‛。除了记者,更多是省内外的机关团队,他们不仅要参观展览馆,还希望请申纪兰讲课,最后再拍照留念。郭雪岗实在有些心疼老人,‚你想想,几十个人轮着要跟她拍照,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就那样不停地站着‛,郭雪岗感叹,‚多累啊!‛
子女们拗不过她,只好每周末从长治回来看她一次。这也成了孙子张璞少年记忆里的特别时光,‚一大家子人,开着一辆借的小公汽过来‛。有时候即便一家人来了,申纪兰也只有1小时跟家人一起吃一顿饭。比起同龄老人,申纪兰虽然算得上还有一副好身板,可随着年事渐高,村里也越来越不放心。6年前,申纪兰74岁的时候,乡政府给她配了新的广本车和专职司机石永斌。石永斌的时间表,也从6年前开始,和申纪兰的不确定绑在了一起,吃住都在西沟乡政府,每周只有一个晚上能抽空回趟平顺县城的家。
6、道德模范
‚恪尽职守。是你们,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人民、尽心尽力、安贫乐道;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了坚守的动力,为社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根基——向你们致敬!‛
——首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对申纪兰的致敬辞
五、家庭生活
申纪兰儿子张江平说,母亲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谁家有了困难,母亲就到谁家去帮助解决;谁家两口子生气吵架,母亲就到那家去调解;谁家在外遇到了难题,母亲就出面疏通。一年四季,母亲在村里总是忙忙碌碌。村民们想外出搞劳务,母亲便出去揽活计;村民们为党参积压发愁,母亲就上河北、到安徽找销路;村民们需要化肥、种子、农药,母亲就去采购,只要是村里人找她办事,她总是尽力而为。
申纪兰在村里除了为集体操心外,还要种地做饭、伺候公公婆婆。
为了照顾好婆婆,申纪兰和婆婆睡在一个炕上。婆婆近80岁时因患青光眼双目失明,10年连床也下不了,全靠她一个人伺候,梳头、洗脸、穿衣、喂饭,甚至端屎、倒尿,她都毫无怨言。早上她给婆婆冲两个鸡蛋,自己却就着咸菜,喝着玉米面糊糊。九十多岁的婆婆,七十多岁的媳妇,这温馨与辛劳,就是这位著名劳模的家庭生活。申纪兰一直伺候到老人93岁去世。
不论是对家人,对乡亲,还是对亲戚朋友,申纪兰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别看她是个大名人,但谁也看不出她‚名‛在哪里,因为她和普通农民一样,踏实而勤恳地生活着。端上一碗饭进东家、出西家,和街坊邻居聊天儿,谁家婚丧嫁娶、满月生日,都能找见她的身影。闲下来,最喜欢的是打扑克,只是打着打着,她不知何时就会打盹儿,手中的牌散落地下。
申纪兰的歌唱得特别好听,一曲《清粼粼的水来蓝盈盈的天》总是引得满场叫好,据说这是在全国人代会期间,歌
唱家郭兰英教给她的,所以唱起来特别有郭兰英的味道。其实,唱歌、编歌都是申纪兰的长项。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领导姐妹们劳动中,她就编了好多歌:‚西沟妇女呀真是行,赛过宋朝的穆桂英,事事不离场场到,每次战斗是英雄……‛(1952年)‚走一山又一岭,小花背上去播种。‛(《植树歌》)‚红彤彤的太阳,蓝盈盈的水,照耀着我们来修田,不分女来不分男,三百亩河滩要修完。‛(《修地歌》)
六、金钱观念
家庭生活条件好了,但申纪兰多年养成的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却从未改变。她至今还住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农业学大寨‛时建起的排房里。有好多次,张江平向母亲提出翻修房子,村委会也觉得她住的房子太落后了,与她商量多次想重新建一处,但都被申纪兰借故推托了。就是家里的摆设也没有一件现代化的新式家具和高档电器:正墙根是一张旧桌子,一个旧式小柜子,一张老式木床占了半个屋子。床上铺的床单方方正正补了好几块补丁。惟一让儿女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迎面墙上挂满了她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等中央领导的合影,地下连个沙发也没摆,只有两条长长的木板凳。可这板凳却先后被朱镕基、胡锦涛坐过。有人问张江平:‚你母亲是正厅级干部,是不是和现在的某些官员一样有钱?‛这话让张江平哭笑不得,他回答说:‚是的,母亲不算穷。2001年6月,她受全国保护母亲河委员会表彰,李瑞环同志颁发给她奖金两万元,但她回村就捐给村里打了眼机井,让全村群众吃上了自来水;2001年7月1日,她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优 16
秀共产党员,当时的长治市委书记代表中组部发给她奖金5000元,她又毫不犹豫地把这笔钱交给了村集体。‛
这些年来,申纪兰多次外出为村办企业联系业务,坐的是公共汽车,住的是价格低的旅馆,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为了给村里办事,她每年的车费、住宿费少说也要花上几千元,但她从未在村集体报销过一次车票,领过一次出差补助,反而把国家每月发给她的生活补贴‚赔‛进去不少。
三十多年来,她不要厅级干部的工资,原来每月只拿村集体150元补贴,这两年才拿到300元补贴。
对于金钱,申纪兰的看法是:金钱就像水一样,缺了它,会渴死;贪图它,会淹死。用来为集体、为乡亲办事,金钱如命根一般;放在自己手中,则为过眼云烟。所以,乡亲们找她借钱,只要有,她便会慷慨解囊。能还她,就收下;还不起,她也从不要。邻居张根则大爷无儿无女患病住院,申纪兰不仅贴了住院费,张根则去世后,申纪兰又主持 在西沟教育基地里展给他操办了丧事。
七、记录片
《申纪兰》记录了全国劳模、全国唯一的一至十一届人大代表申纪兰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私奉献,带领西沟群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新西沟的动人故事。于2010年2月28日晚在山西卫视播出,每晚两集。
亲历者和见证人出的申纪兰第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历程。干净利落的短发,整洁的白衬衣,一双黑布鞋。从外表看,这是一位普通的山西农村妇女;满手老茧,脸上布满皱纹;待人亲切自然,又似是邻家老奶奶一般。就是她,申纪兰,80年的岁月,书写了极不平凡的人生。第一至十一
届全国人大代表、首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现在的身份是:山西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西沟村金星经济合作社社长。
1952年春,23岁的申纪兰带头动员和组织妇女参加合作社劳动,和男村民开展劳动竞赛。提出了妇女应该和男人一样享有工作权利和报酬。她的建议被采纳,还写进了劳动法。
1953年,作为新中国妇女的代表人物,申纪兰到丹麦哥本哈根出席了世界妇女大会。那一年,申纪兰在北京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从此之后,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握过她那双粗糙的手。
几十年里,申纪兰和西沟村人一起,肩挑、背扛、砸石头,在石头山上造林25000亩,在干石河滩上筑坝7座、造地900亩,创造了与自然斗争的生产奇迹,也创造了‚西沟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她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带领西沟村干部群众先后建成了铁合金厂、焦化厂等企业,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
第五篇:当代愚公申纪兰
申纪兰(全国劳动模范)
申纪兰,女,汉族,1929年12月出生于山西平顺西沟,历任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主任、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主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妇联第二至四届执委。1952年第一次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79年、1989年两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07年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称号。第一届至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6年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随团抵达北京,出席全国人代会。[1] 这是申纪兰第50次出席全国人代会,全国唯一一名连任12届全国人大代表。
见证历届人大的“活化石”
申纪兰受到过毛泽东的接见,在周恩来家中做过客,与邓小平一起照过相,被江泽民称作“凤毛麟角”。胡锦涛、朱镕基等领导人还亲自看望过她。
首次提出同工同酬更多
1956年6月,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申纪兰提出的“同工同酬”的建议被采纳。后来,该建议被写进新中国第一部劳动法。
人物经历
申纪兰现任山西省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3]。历任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主任、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主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妇联第二至四届执委。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申纪兰先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在周恩来总理家中作过客,和邓小平一起照过相,江泽民同志称她是“凤毛麟角”。胡锦涛、李鹏、朱镕基、薄一波还亲自到西沟村看望过她。申纪兰还代表中国妇女参加了1953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访问过前苏联首都莫斯科,前波兰首都华沙和前民主德国首都柏林等社会主义国家,还受到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等外国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年轻时的申纪兰在人民代表大会上
1950年,申纪兰联络了十多个要好的姐妹加入互助组,后来,她又与著名劳模李顺达携手创办了闻名全国的“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并被大伙推选为副社长,从此,申纪兰的事迹逐渐传遍了全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席卷全国的农村改革大潮,申纪兰带头在西沟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村经济总收入、粮食产量、人均收入均有大幅度提高。
1951年协助李顺达创办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带领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实行男女同工同酬。1952年第一次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53年是申纪兰风光的一年。这一年年初,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同年4月,申纪兰还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出席了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5月19日,申纪兰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妇女大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她与时为全国妇联执委的雷洁琼教授结为知己,并结下了近半个世纪的姐妹情。在1997年3月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看见申纪兰后,热情握手说:“纪兰妹妹,你还记得咱俩在哥本哈根换鞋穿的事吗?”朱总理称赞她不谋私利,走进申纪兰的家,人们都会在那满墙挂着的照片前流连片刻,这些照片几乎就是一部新中国的历史,群众所熟悉的国家领导人几乎都在其间,与这辉煌的经历形成极大反差的是,这位老劳模的家实在太简陋了,屋内装饰既少又旧,甚至还不如普通农家。
1973年,申纪兰被任命为山西省妇联主任。毫无思想准备的她,总觉得这不合适,不愿去。她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机关工作的经验,让自己当省妇联主任不如让别人当更合适。”她如实地向组织上反映了自己的想法,但最后还是服从组织决定。她上任后却不要级别,不要工资,不转户口,不要专车,还在西沟村参加劳动……不久,在她的再三要求下,最终还是辞去了这个正厅级职务。
1983年,组织上把申纪兰列入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候选人,她还是一再申明自己不合适,说:“我识字不多,当好代表就行了。”最后她当选了。市里要给她转户口、定级别、配专车,她又全部推辞了。她说:“我的户口在西沟,级别在农村,能走能动,要那些用处不大。”如今,她已是连续四届当选为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了。这些年来,申纪兰多次外出联系业务,坐的是公共汽车,住的是价格低的旅馆,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为了给村里出差办事,她每年的车费、住宿费少说也要花上好几百元,但她从未在村里报销过一次车票,领过一次出差补助,反而把国家每月发给她的生活补贴也“赔”进去了不少。有人说,你这是办公事,该报销就报了吧。她执意不肯,说:“国家每月给我150元的补贴,这就都有了。”
2016年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随团抵达北京,出席全国人代会。[1] 这是申纪兰第50次出席全国人代会,全国唯一一名连任12届全国人大代表。[2] 人物事迹 改造西沟村
鉴于太行山特殊的沟壑地貌,这个拥有600多户2000多人的村庄,自然生产小组曾散布于各个山沟,经过若干次合并,主村沙地栈逐渐发展成乡镇的中心。
与其说是村庄,不如说这里更像一个观光地。山坡下是花坛绿地的村中公园,山坡上依山势搭建了纳凉亭和座椅,还有大幅的山体壁画和一面白色的九龙壁。比乡政府还要醒目的建筑,是“西沟展览馆”。这个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2000年重修扩建过一次,从“劳动起家”的牌匾下,沿石阶直上约3层楼的距离,才能到达展厅大门。门口的半身塑像是李顺达,两层展厅中,大幅照片和文字,记叙了以李顺达和申纪兰为荣的西沟历史。
申纪兰
这里的山绿得格外不同。石头垒起来的育苗坑,每个都像花瓣状,密布山体,树苗就在这些人工挖筑的土坑里,一点点伸展出枝干和叶子。那些已经染绿的山头,都是漫长时光的见证。西沟人管这叫“鱼鳞坑”,这是上世纪50年代,国家林业部专家郝景盛带来的植树方法,将镰刀挖坑直播改成刨鱼鳞坑栽种,在严苛的自然条件下,居然成功了。种树绝对是西沟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数十年下来,把荒山荒滩治理成1万多亩的苍翠,西沟村赢得了最直观的荣耀。
西沟村的符号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曾是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地图上唯一被标识出来的行政村。严格说,西沟村的名声从1943年李顺达的互助组开始。这是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响应了毛泽东和边区政府“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号召。这个由河南林县逃荒人家落脚地发展起来的小村庄,由此抓住了时代的脉络。到了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发出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倡议书,倡议书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当时全国各地有1938个互助组和1681名劳模迎战,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爱国主义生产竞赛热潮”。
从山南底村嫁到西沟村的申纪兰18岁,那是1947年。她刚好赶上了这个热血沸腾的年代。她和李顺达,都成为与西沟村紧密相连的另一种符号。就像西沟村人自己总结的那样,“先是李顺达的时代,然后是申纪兰的时代”。1983年李顺达逝世后,申纪兰就成了西沟村的“唯一”。
出席世妇会
1953年申纪兰当选为第二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代表,从北京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这次大会主题是争取妇女和男人享受平等待遇,争取一个和平的世界,保卫妇女、孩子和家庭。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正式的中国妇女代表团在国际亮相。如同一项政治任务,每人的衣着饰物都由国家配备,还要进行专门的外交礼仪训练,包括衣食住行、坐立行走等各种细节。最让申纪兰发愁的是化妆,好在代表团里的人很快意识到这个朴实姑娘的难处,尤其是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热情地主动揽下了帮她化妆的任务。
西沟展览馆里,保留了几张当年申纪兰出席世妇会的照片,那个一袭旗袍的短发姑娘,细眉弯弯,嘴唇红润,端庄典雅里透着几分羞涩,不输给任何一个大明星。当时的代表团团长李德全还开玩笑似的夸过,“没想到西沟村来的小姑娘竟然长得这么漂亮”。只是完成这项“政治任务”,回到西沟村第二天,申纪兰就把旗袍这些行头塞进了柜子里,此后再也没有穿过,也找不着了。
人民代表历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210人的名单里,山西代表团26人,只有4个女代表 申纪兰接受媒体采访
:劳模申纪兰、歌唱家郭兰英、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和基层干部李辉。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盛行时期,她和7个女社长到北京开群英会,周总理请她到家里座谈了3小时。“他问我,你炼铁了没有?我说炼了,我是连长,我说还炼出来了,扇那个土风箱。”“总理说,哎呀不怎么样吧?我说周总理怎么知道这个?他说,机器炼还出废铁呢,你山上那个能炼好?我说也只能说是炼出来了。总理什么都知道。”
还有1975年,第四届人大会上,周总理带病做最后一次报告。很多人都跟她一样,掉着眼泪听总理报告。“瞧见他瘦成那个样子在那儿做报告,他坐下了,大家还鼓掌,一直鼓掌,这就是大家心里头的领导人呀。总理多好呀,我们流着眼泪,见了总理那一次,再也见不上了。”
1978年之后,新的精神和决策,老人理解起来并不太容易,比如“包产到户”。西沟村的光荣来自合作社、来自集体。虽然起初内心充满疑惑,但申纪兰还是和年轻时一样,坚信党的方向,“自己不能理解,那是自己的水平觉悟低”。如果再追问,老人会慷慨激昂地把手扬起来说,“就是党和毛主席,领导四万万人民翻身做主人,党不会错”。那种发自内心的坚定不移,就像西沟接待中心党支部书记郭雪岗所形容的:“她对党的感情,是掏心掏肺的真。”正因为如此,连续11届的全国人代会上,申纪兰从来没有投过反对票。
从1978年的第五届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固定下来,5年一届,人大代表要承担的职责,也不再是画个圆圈那么简单,他们要拿出自己的议案或者建议。对1978年已经50岁的申纪兰来说,此后的30年,并不容易。这个从没念过书,不识字的劳模,由此开始认字写字,听新闻、看报纸,领会党的新文件、新精神。她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她还花了40天时间,每天早起,一字一句抄写完党的“十七大报告”。当年那个会为报告发言急得团团转的小媳妇,就这样,一点点成长为不用稿纸都能连续讲上几小时党课的模范党员。这些都让她身边的人感慨,“虽说没念过书,理论水平高着呢”。
2012年3月5日申纪兰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采访
老人也感慨,2015年的全国人大会议“变化太大了”。如果一定要她列举一些具体细节,她想了想说,“以前是举手表决,现在是按键,电子计票,先进多了”。还有,“现在的代表都有文化,水平都很高”。
情系灾区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大地震给当地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情牵动着全国唯一的一至十二届人大代表申纪兰的心,作为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老劳模慷慨解囊,把自己积攒的1万元钱捐给了灾区人民。
个人生活 金钱观念
家庭生活条件好了,但申纪兰多年养成的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却从未改变。她至今还住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农业学大寨”时建起的排房里。有好多次,张江平向母亲提出翻修房子,村委会也觉得她住的房子太落后了,与她商量多次想重新建一处,但都被申纪兰借故推托了。就是家里的摆设也没有一件现代化的新式家具和高档电器:正墙根是一张旧桌子,一个旧式小柜子,一张老式木床占了半个屋子。床上铺的床单方方正正补了好几块补丁。惟一让儿女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迎面墙上挂满了她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等中央领导的合影,地下连个沙发也没摆,只有两条长长的木板凳。可这板凳却先后被朱镕基、胡锦涛坐过。有人问张江平:“你母亲是正厅级干部,是不是和现在的某些官员一样有钱?”这话让张江平哭笑不得,他回答说:“是的,母亲不算穷。2001年6月,她受全国保护母亲河委员会表彰,李瑞环同志颁发给她奖金两万元,但她回村就捐给村里打了眼机井,让全村群众吃上了自来水;2001年7月1日,她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当时的长治市委书记代表中组部发给她奖金5000元,她又毫不犹豫地把这笔钱交给了村集体。”
这些年来,申纪兰多次外出为村办企业联系业务,坐的是公共汽车,住的是价格低的旅馆,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为了给村里办事,她每年的车费、住宿费少说也要花上几千元,但她从未在村集体报销过一次车票,领过一次出差补助,反而把国家每月发给她的生活补贴“赔”进去不少。
三十多年来,她不要厅级干部的工资,原来每月只拿村集体150元补贴,这两年才拿到300元补贴。
对于金钱,申纪兰的看法是:金钱就像水一样,缺了它,会渴死;贪图它,会淹死。用来为集体、为乡亲办事,金钱如命根一般;放在自己手中,则为过眼云烟。所以,乡亲们找她借钱,只要有,她便会慷慨解囊。能还她,就收下;还不起,她也从不要。邻居张根则大爷无儿无女患病住院,申纪兰不仅贴了住院费,张根则去世后,申纪兰又主持 在西沟教育基地里展给他操办了丧事。
家庭生活 申纪兰
申纪兰儿子张江平说,母亲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谁家有了困难,母亲就到谁家去帮助解决;谁家两口子生气吵架,母亲就到那家去调解;谁家在外遇到了难题,母亲就出面疏通。一年四季,母亲在村里总是忙忙碌碌。村民们想外出搞劳务,母亲便出去揽活计;村民们为党参积压发愁,母亲就上河北、到安徽找销路;村民们需要化肥、种子、农药,母亲就去采购,只要是村里人找她办事,她总是尽力而为。
申纪兰在村里除了为集体操心外,还要种地做饭、伺候公公婆婆。
为了照顾好婆婆,申纪兰和婆婆睡在一个炕上。婆婆近80岁时因患青光眼双目失明,10年连床也下不了,全靠她一个人伺候,梳头、洗脸、穿衣、喂饭,甚至端屎、倒尿,她都毫无怨言。早上她给婆婆冲两个鸡蛋,自己却就着咸菜,喝着玉米面糊糊。九十多岁的婆婆,七十多岁的媳妇,这温馨与辛劳,就是这位著名劳模的家庭生活。申纪兰一直伺候到老人93岁去世。
不论是对家人,对乡亲,还是对亲戚朋友,申纪兰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别看她是个大名人,但谁也看不出她“名”在哪里,因为她和普通农民一样,踏实而勤恳地生活着。端上一碗饭进东家、出西家,和街坊邻居聊天儿,谁家婚丧嫁娶、满月生日,都能找见她的身影。闲下来,最喜欢的是打扑克,只是打着打着,她不知何时就会打盹儿,手中的牌散落地下。
个人爱好
申纪兰的歌唱得特别好听,一曲《清粼粼的水来蓝盈盈的天》总是引得满场叫好,据说这是在全国人代会期间,歌唱家郭兰英教给她的,所以唱起来特别有郭兰英的味道。其实,唱歌、编歌都是申纪兰的长项。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领导姐妹们劳动中,她就编了好多歌:“西沟妇女呀真是行,赛过宋朝的穆桂英,事事不离场场到,每次战斗是英雄……”(1952年)“走一山又一岭,小花背上去播种。”(《植树歌》)“红彤彤的太阳,蓝盈盈的水,照耀着我们来修田,不分女来不分男,三百亩河滩要修完。”(《修地歌》)
主要荣誉
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79年、1989年两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从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到2013年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是全国唯一的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二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2016年10月16日,获得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奖。[6] 外界评价
首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对申纪兰的致敬辞:“恪尽职守。是你们,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人民、尽心尽力、安贫乐道;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了坚守的动力,为社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根基——向你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