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观点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感想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论文题目: 课程论文及读书报告 姓
名:
学
号:
任课老师: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读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而两者主客体关系的产生,是由社会实践劳动来确定的,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主体性原则是认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指导性原则,也是我们认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由于人是主体,那么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就应当自觉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肩负起维持人与自然和谐的重任。人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生存家园,保护人类社会发展赖以需要的物质资源,更是为了人与自然能够更好地和谐相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生态环境 持续发展 实践方法
当今世界主要有十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危机,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近年来人们为了发展农业或为其他目的砍伐森林,造成世界范围的森林面积骤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的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1-10万公顷的森林被 毁。伴随着森林的砍伐,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现象日趋严重。目前全球沙漠化面积己达40亿公顷,100多个国家受到影响。全球的草原约占陆地表面积的20%左右,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各大洲均有分布。由于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开垦,引起草场退化,发生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并进一步荒漠化,并严重损害了草原
动物的生存。世界上的濒临灭绝的物种越来越多,有的物种还没有被人认识就灭绝了。物种的减少给生物圈和人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要知道,目前人类还不能做或做得很艰难的事情,可能在远古就被某个生物用效率更高的方式做到了。而我们将可能失去许多向生物学习或利用生物资源的机会。同时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等问题已对全球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谈及环境危机,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单纯的社会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甚至将其原因归结于科技的进步。这些说法都只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对生态危机做出的理解,均未触及到其深层原因。究其本质,生态危机源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即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化。它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其都十分关注。
1.马克思主义解读生态问题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大自然的运动并非是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可循的,应该科学地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并且尊重自然规律。马恩通过对19 世纪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指出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人类单纯的追求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却忽视了长此以往下去而产生的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环境代价所造成的结果。因此,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照事物自身运动的规律来进行实践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时,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要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首先,人在自然界中具有自然属性。马恩指出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不受破坏。其次,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自
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要解决生态问题,需要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把握,而不能抛开社会单纯地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对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工业文明时代属于典型的“资本霸权逻辑”时代,多数企业和组织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基本都忽略了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选择滥用环境的手段,向外部转移成本,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久而久之,生产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在环境中集聚起来,导致环境急剧恶化。现代工业文明的反生态性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生产过程中向环境索取太多,已远远超出环境的承载限度,并且是用一种有害的方式进行索取,造成大量物种消失,使人类日益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窘境;第二,社会产品生产需要的能源太多,每天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生产所烧掉的能量是我们这个星球用一万年时间才能创造积累出来的,且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和污染物过多;第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产品本身也产生超量的废物,有些甚至是地球需要经过万余年才能降解的废弃物,这严重危害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的现实安全以及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安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规定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共同构成了我们常常所说的“自然环境”。大自然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物质场所。因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必然会改变生态系统的某些方面,更重要的前提是,人类要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改造利用大自然,并使其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2.马克思主义分析现代生态问题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环境问题远不如今天严重,但两位伟人以辩证的思维透过现象抓本质,指出了正是资本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不相容性,带来了对人生存的威胁和伤害。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大中心的城市人日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根源的最深处挖掘导致上述丑陋现象产生的原因。他们指出,在“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具有了超级霸权话语,它对于利润的天然偏好,必然导致其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中疯狂地掠夺性使用资源,带来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环境公正是指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所有主体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有同等的义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时,负有防止损害环境的责任并尽力改善环境;除有法定和约定的情形,任何主体不能被人强加环境费用和环境负担:任何主体的环境权利都有可靠保障,受到侵害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对任何主体违反环境义务的行为予以及时有效的纠正和处罚。为了给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发展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调适人际关系,调整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使社会转型期与社会和谐时期的社会控制显得更为复杂,也更为重要。针对当前中国出现的环境公正问题,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环境保护是人类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类生态文明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将失去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机会,势必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享受先进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将成为一纸空谈,甚至连绵延数千年的人类文明都将断送。保护环境有助于夯实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根基。
3.如何依据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今生态问题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阐述,人与自然对立状态的消弭最终将取决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重塑。当社会利益被一部分人凭借资本所“强制和垄断”,而另一部分人不得不为此丧失自己利益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可能是合理的,因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满目疮痍的生态景象已经觉悟了一部分人的生态意识,一些国家和民族为了抑制资本逻辑的霸权话语,开始陆续引入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手段对现有的生产体制、流通模式、消费方式等进行调整。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对资本主义资本逻辑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21 世纪一开始,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指出和谐社会建设要遵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在这六点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关系。如果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建立和谐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追溯,表明两位伟人在他们那个时代已经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所内蕴的特点和规律,指出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对立同解决人与人之间对立的内在关联性,这些都将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提供宝贵的精神启示与实践指导。4.结论
伴随着人类社会面临全球性问题,人们在全面批判反省传统发展观的基础上,发展观历经多次演变,最终产生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上,我们要逐渐实现科学发展。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真正实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
参考文献:
发展"。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永恒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对待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新路。
[1] 刘思华.刘思华可持续经济文集[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2] 刘思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再探讨[ J].东南学术,2002,(6).[3] 黄正夫, 等.中国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 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1.[4]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文集[ C].内部印刷, 2004.[5] 王克英, 等.生态时代的城市抉择[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读《生态文明论》有感
《生态文明论》让我对生态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其实,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从中央到地方,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视的。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任务,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共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也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对如何推进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要求和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一起努力,形成凝聚力,把生态文明观念渗透到具体的实践中,促进生态型政府的构建,增强企业的生态责任意识,加强对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从观念到行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依赖政府、企业与个人等多方面利益需求的博弈与全社会主体生态意识的觉醒。经济发展是一个物质交换与能量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消耗和污染是不可能的,经济发展必然要以工业为主导。我认为对于城市建设而言,既要促进发展,又要保护生态,二者的结合点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导向的生态经济。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经济生态化为理念,以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加强生态项目建设,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建成一批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态建设与保护项目,利用生态优势,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让群众看到成效,得到实惠。加快推进生态空间开发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加快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扎实推进村庄整治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房改造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社会公共服务,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水平。加快推进生态保护项目建设。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也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基本要求。要围绕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生态文化的支撑。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一种伦理道德,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把建设生态文明有关要求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党员干部、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绿色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创建一批绿色社区、绿色村庄、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等绿色单位。要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引导鼓励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等交通工具出行,购买使用具有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一套长效机制来保障。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适应“生态文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有序推进。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探索建立污染治理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项目的政策扶持。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得益多”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力度。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污染减排等规定,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提高入园项目“三同时”执行率,确保实现“项目增加、污染减少”。
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生态问题的现实选择,是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生态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一种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求真、至善、达美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真、善、美落实到生态文明观念中,就是要做到生态规律之真、生态道德之善、自然诗意之美的和谐统一。具体而言,生态文明观念的内在规定性应包涵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遵循生态规律的观念。生态规律指的是生态系统中内在的本质的或必然的联系。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彼此牵连,相互制约,却始终处于一种稳定的生态平衡之中。正是稳定的生态规律促使生态系统各要素的有序发展。因此,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首要的是正确认识生态规律,形成生态科学意识,在生态规律的指引下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马克思始终以整体论的思维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自然又是经人改造后的自然,也就是“人化自然”。实践证明,过去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是不利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不仅被人类改造利用,更应该被人类尊重。把人与自然割裂开来,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恩格斯以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土地破坏的事例告诫我们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三是生态正义的观念。生态正义指的是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及生态责任的分担上体现公平,在行使正当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生态正义的观念要求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始终秉持生态责任、生态义务、生态治理的理念。生态正义始终以人类永续发展为目标,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也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四是生态关怀的观念。古代尚有尊重生命,仁民爱物,化育并进的思想。自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平等的,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我们应该平等对待。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在向大自然攫取资源的同时,我们更要以一种道德关怀对待自然界的每一位成员,不过分掠夺,尊重其本身的生态规律,适度利用。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前提,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生态问题的迫切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是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战略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时代课题,更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诉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生态文明观念、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生态环境等重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文明观念是价值取向,是实现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构建生态环境的思想前提。因此,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为生态文明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协调、共同进步、促进发展。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就是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自然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及利用,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由于受“资本逻辑”的驱使,我们在享受资本带来的巨大利润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生态问题。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平衡,是不利于人类永续发展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必然要求转变过去的错误观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实质上是对过去片面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某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长远发展的错误理念,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的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所谓“生态”就是指要维护生态平衡或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促进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的共生共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生态型政府正是应对生态问题的巨大挑战而提出的新型政府执政理念。所谓生态型政府就是指能够将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作为其基本目标,将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作为其基本职能,并能够将这种目标与职能渗透与贯穿到政府制度、政府行为、政府能力和政府文化诸方面的政府。更具体地说,生态型政府就是追求实现对一个政府的目标、法律、政策、职能、体制、机构、能力、文化诸方面的生态化。生态优先理应成为生态型政府的价值导向。由于生态环境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生态利益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发展,更关系到后代人,而政府又是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者,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调节者。因此,政府在理论宣传、制定决策、执行管理职能时须要融入生态文明观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环境最大的利益相关者,环境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生活质量。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政府、企业转变观念,更需要培养每个公民的生态道德自觉,引导科学的生态消费。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关注人们的生态利益诉求。因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须要加强对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主要是生态保护意识、生态责任意识、能源节约意识与生态消费意识的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公民在生活消费上选择自然、健康、绿色的食品;在生产消费上,注重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在生活品质上,追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低碳高效的生活方式。
中华民族历经千百万年,在东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古老文明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华民族欲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守护好自己的家园。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民族前途命运的真切关怀,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目前世界普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世界和谐的重要因素。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张与国际社会普遍主张的可持续发展,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各项举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和谐世界创造条件的重要途径。
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我们,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比不发展的问题还要多,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比解决不发展问题还要难。当前,生态脆弱、环境恶化的局面还没有改变,蓝天、碧水、绿地、新鲜空气竟然成了奢侈品。2003年中央9号文件首次提及生态文明,2007年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内容。这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大计,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可收釜底抽薪之效。
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穷山恶水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彰显了我党执政为民的先进理念,突出了改善民生的战略重点,增添了世界和谐的推动力量,展示了和平发展的坚定决心。
资源、能源消耗大是传统发展方式的重要特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继续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这是为农业生产留下更多良田的根本措施。要求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报告强调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林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林业产业是循环型产业,林业资源又是水土保持的重要依托。加快林业发展是增加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和增加淡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好兴林开源这条路,同时,林业全过程也需要节约资源、能源和水资源。必须认真落实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加强林地征占用管理,落实森林植被恢复的各项措施。
能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能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根本要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是从制度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的必要措施。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才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放慢,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放慢。同时,要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使之更加严格,更加有效。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制度也要进一步完善,形成各部门共同打击破坏自然资源的合力。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是促进资源节约的重要手段,但在资源产品价格形成上,长期以来,是以自然资源开发成本为基础的,忽视了资源本身的价值和资源赖以形成的环境的价值。报告明确,要通过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的根本原则是受益者补偿,受益者明确的,由受益者直接补偿,受益者为社会公众的,由公共财政给予补偿。涉及林业方面,要逐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依法尽快推行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全面落实湿地生态补偿,积极探索碳汇林价格形成机制。由于生态环境效益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改善环境者,全社会受益,破坏环境,全社会受损。虽然我们经常强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但环境外部性决定了受益和受害者不统一,不对待。牺牲环境的代价是全社会,获益的是局部和个体。除经济调节外,还必须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要加强森林、林地、林木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监管,建立乱批滥占林地、乱砍滥伐森林资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和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的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损害赔偿制度。这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的一件大事、一件要事和一件急事。报告提出,要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林业领域要像重视生态建设一样重视生态文化,像重视植树造林一样重视人的培养,把生态文化建设与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办林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生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大传播。
第二篇: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作者:许棕森
原本我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并不是因为这些思想离我们遥远,而是因为我的思想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相差太远....我的有我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总觉得马克思主义与自己的思想格格不入,所以也不太愿意去了解。不过看了这本《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后,我对与马克思主义又有了新的认识,也许马克思主义真的是能够创造未来的一种主义观呢.....我对于世界以及人类的看法与常人不一样,我个人不支持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我觉得人类只不过是地球孕育出来的一种生物罢了,与其他动物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我们应该依托于地球母亲而存在,而不该征服地球征服一切生物。如果把人比作毛,地球则是皮,如果皮损坏了,那么毛也无处而生,而我们现在却在不断的破坏我们的皮。如果不停止的话,总有一天,人类要毁灭在自己手上。所以,我个人十分反对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一切以人文本的话,其实会毁了人类自己。就像我们目前面临着沙漠化、森林覆盖率减少、冰川消融、水资源的污染和不断匮乏、不可控制的基因突变、空气污染、新型疾病、动植物的不断灭绝、资源的枯萎,大型灾难不断爆发等等.....这都是地球对人类的反作用,也许有一天,2012真的会到来。
但是我也不是“绝对生态中心”理论者,发展还是需要的,污染也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懂得控制...一切要以生态的平衡为主,不能以人类的利益为主,要和谐的发展,才能到达美好的未来。目前社会发展的形式相当不和谐,都在不断的搞发展搞建设,环境污染不断加重。这都是由于人类对利益的追求,所谓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是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制度,不考虑环境问题。所以我对于社会制度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马克思思想也几乎没有提到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所以我其实对于现代的社会制度十分不满。我认为,只有通过强制手段控制全世界,才有可能改变现代的发展模式。因为每个国家只关心其自身的、通常是短期的利益。就像一次次的全球环境会议,总是得不到预期的结果。记得美国总统曾在环境峰会上说过:“我不可能会做损失美国利益的事,因为我是美国总统,不是世界总统。”我们需要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超国家机构去通过强制实行这样的立法。不过,世界上并没有如此强大的立法机构,联合国也不过是个图有虚名的形式罢了,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我曾想过,也许只有征服世界的战争才能够达成这个目标,就如同法西斯一般....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生态文明。
不过,看到这本书《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里面的马克思思想的社会主义理论观,我觉得也许,生态文明可以从社会主义开始。
首先,本书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讨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三卷阐释了这个主题:“资本主义生产只有在已经耗竭并破坏了土地的自然属性之后才会转而重视土地。”表达了资本主义的自然稀缺性原理。资本主义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不可能为了环境而不去赚取自己的利益。这既是资本主义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由于利益的驱使,资本主义必然产生“以无限价值扩张为目的的它丝毫不考虑这种扩张所带来的政治的、经济的、地理的或生态的后果。”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不可避免。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无不陷入严重的认识误区,其突出表现就是将“发展”简单地等同与财富的“增长”,片面的追求GDP的高增长率以及超出必要生存需要的优质生活和物质享受,忽视或否认增长有极限,否认地球资源的不可代替性,以及由此必然导致的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的高增长。都陷入了“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模式中,可是经济上的模式仍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都说明旧的发展观已经破产,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宇宙间物种权利平等的科学发展
观。而那就是所谓的生态文明。
书中说道,要想实现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是必经的途径。起初我十分不解,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没有任何的生态学的痕迹。不过书上写出了生态文明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一致性:
第一,二者在使命实现的一致性——人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
观始终把个性充分发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劳动者的自由联合体”
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这个阶段也必然是环境友好型的支撑。社会主
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二者在关系处理上的一致性——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反对极端人类中心
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通过大量惨痛教训,人类终于认识到,人与
自然必须要有好相处、和谐发展,否则就要受到严重的惩罚。而科学社
会主义所追求的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
所以,它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观,是和谐发展观。
第三,二者在价值追求上的一致性——公平公正。社会主义靠得是制度的优越
性,比 资本主义制度更能带来公平公正、共同富裕,更能维持可持续发
展,更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文明倡导建立稳定的社会体系,所以它在价值追求上,具有一致性。
第四,二者在社会发展观上的一致性——可持续发展。生态主义发展观反对资
本主义利润最大化原则,提出符合社会生态要求的“生产的更少,但更
好”的新经济原则。新经济原则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采取最优生产
方式和手段,保证社会经济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与
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
看了本书对于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详细讲解之后,我对于社会主义又有了新的认识。虽然马克思没有对生态环境重要性进行多少讨论,不过在详细的思考之后,发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生态文明的发展还是具有相当多的共同点的。
我所希望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人类不再是地球的主宰,而是地球的守护者,人类能与动物和谐相处。不要把其他动物当作口中的食物,而是朋友。佛教、道教之类的东方文化也历来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的和睦的关系。按照这种观念,我们不能把宇宙中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非生物物种仅仅作为工具价值来对待,而应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非生物物种都有其内在价值。若就生存权而言,物种间权利平等。但是,伴随近代工业文明而来的世界历史与社会文化的一个突出主题却是所谓的“天人相分”、“人定胜天”。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其结果是整个世界苏沪成为了作为人脑、忍受之延长的机器支配和主宰的世界。然而这种控制、征服、主宰的最终结果是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系统的不断破坏,以及自然对与人类接二连三的无情报复与惩罚,人与自然间失去了本应维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发展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人类要想持久生存、繁衍和发展,离不开两大关系之和谐——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世界工业话的发展是征服自然的文明达到了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地球再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了,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而且最终将由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来完成。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编辑:admin 时间:2010-2-23 11:36:00
“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是古罗马鼎盛时期为世界所瞩目的写照。20世纪60年代末,全世界再次把目光投向罗马。几十名专家、学者成立了专门研究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的“罗马俱乐部”。他们指出:人类在对自然界的开发与征服的同时,正在侵犯自己的生存基地,并且在掠夺子孙,人类借以生存的整个生命圈正在缩小,自然灾害将空前地增多并趋向恶性,现代人和未来人的生存空间将被沙漠吞噬„„
20世纪90年代初,科学家联合会发起和签署了“世界科学家警告人类声明书”,在这份声明书上签名的有1575位世界顶级科学家。他们在声明书的最后告知人类:我们,声明签署人,作为世界科学界资深成员,在此郑重向全人类发出警告:我们正面临着巨大危险。
“罗马俱乐部”的告诫与呼吁已过去差不多有40年了,1575位世界顶级科学家签署声明也快有20年了。纵观整个世界,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在继续,并且在有的地区还变本加厉。人类仍然面临自然危机、生态危机的威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如此举步维艰?人类是一种有思想的存在物,人类的实践都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行动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人类之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如此举步维艰,关键在于缺少正确的理论指导。
那么,人类究竟到哪里去寻找这种思想武器呢?西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富有说服力地告诉整个人类:这种思想武器现成的就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就是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引出的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世界观是当今世界唯一能指引人们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在当今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态理论,但无数的事实证明,它们都不足以承担起指导人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唯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承担起这一重任。
从马克思的3部著作看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
下面首先分析一下马克思的3部著作,这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这3部著作是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主要著作。让我们看一看马克思在这3部著作中是如何阐述其生态世界观的。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提出劳动异化概念而闻名。但实际上,马克思是把自然异化与劳动异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自然异化之所以与劳动异化密切不可分,是由自然的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总是强调自然通过劳动产品直接进入人类历史,而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又总是把自然作为人类自体的延伸来看待,并称自然为“人的无机的身体”。
马克思强调自然异化是人为造成的,具体地说,是由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造成的。他引述托马斯·闵采尔的话来抨击私有财产的罪恶:“睁开眼睛吧!什么是罪恶?是高利贷、偷窃和掠夺,还是我们的贵族和王室把所有的财产据为己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表现出来的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揭示了“私有财产制度与自然的对立”的普遍性,即说明这种对立不仅发生在农业和大地产领域,而且也发生在大城市之中。按照马克思的描述,大城市中环境的退化已使工人的异化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在那里,光、空气、清洁都不再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黑暗、污浊的空气和未经处理的污水构成了他们的物质环境。从马克思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自然的异化给工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不仅使他们丧失创造性工作,而且丧失了生活基本要素。
《共产党宣言》常被一些人误解为是“反生态的”。这些人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的这种指责,实际上是站在后现代主义立场上来反对现代主义,即“隐含着一定的反对现代主义的假设”。这些批评《共产党宣言》“反生态”的人,抓住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话大做文章。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赞扬过对“自然力的征服”,对“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在这些马克思的批评者看来,这是马克思“反生态”的“铁证”。非常清楚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赞美“自然力的征服”、“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可是看不出他们祈求一种“普鲁米修斯主义”,即并没有推崇“毫无保留地”以牺牲农业、牺牲生态为代价的所谓机械化与工业化。
任何读过《共产党宣言》的人都应当意识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部分对资产阶级文明的赞美,并不是放弃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立场,而是借此导入对资本主义矛盾的思考。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特别是在第二部分的“十点计划”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生态矛盾问题已做出了简短的但又深刻的论述。
正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把关于建立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关系的思考作为“关于共产主义建设论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一些核心理论实际上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形成,这就是:所有生态问题都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起的。城乡对立的解决乃是超越人类对自然异化的关键因素,而要消除城乡对立,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论》公认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但人们往往忽视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所提出的“新陈代谢”理论。实际上,“新陈代谢”理论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正是借助于这一理论,马克思把他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以下三个方面的批判联结在一起:对直接生产者的剩余产品的剥削的批判、对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的批判以及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批判。也正是借助于这一理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深入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领域,从而展开了对“环境恶化”的深刻批判,而正是这一批判“预示着许多当今的生态学思想”。
研究马克思的“新陈代谢”理论,首先要弄明白马克思关于“新陈代谢”这一概念的含义,即要明了马克思所说的“新陈代谢”指的是“自然和社会之间通过劳动而进行的实际的新陈代谢相互作用”;其次要搞清楚马克思所说的“新陈代谢断裂”是什么意思,即要了解马克思用“新陈代谢断裂”来表述这样一个事实:“在相互依赖的社会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挽回的断裂,导致土壤再生产的必需条件持续被切断,进而打破了新陈代谢的循环”。
阅读《资本论》,特别是研究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所提出的“新陈代谢”理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马克思的如下告诫:“资本主义积累的逻辑无情地制造了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断层,切断了自然资源再生产的基本进程。”“新陈代谢断裂”这一概念已被马克思普遍地用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态问题,马克思对“新陈代谢断裂”根源的分析也从比较直接、表面的城乡分离、远距离贸易,深入到较为深层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大土地私有制。
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当今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第一,人类社会究竟向何处去?人类究竟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存在状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在人类理想社会中究竟居于什么地位?对此,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向着马克思所指引的方向前进。
既然在马克思那里,一方面人类属于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从而两者原本非但不冲突,而且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的关系是伙伴关系,它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马克思所说的理想社会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而且也是一个自然主义的社会。把自然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强调共产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最根本之处。
第二,我们正面临着生态危机,那么这一危机究竟对我们人类意味着什么?它究竟会把我们人类引向何处去?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态危机的本质,充分认识到生态危机对我们人类的危害的严重性。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将使我们人类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究竟能否继续下去,就取决于当今人类能否跨过生态危机这个坎。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生态危机将使我们人类丧失基本的生活要素,生态危机不消除,我们人就不成其为人,就是非人。如果我们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获取那种富裕的生活,那么这样的生活由于以人与自然相对立为前提,从而根本谈不上什么幸福。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人无止境地侵犯自然,自然界也会对人类做出报复,其结果是人类社会必然毁灭。
第三,当今人类重要的是要知道,生态危机究竟是如何造成的?是一些人所说的由于科学技术、现代性、工业化本身造成的,还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生态危机是人类追求现代文明的一个必然归宿,还是可以消除的?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最有价值之处,是论述了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资本主义的利润原则,由资本逻辑带来的。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就是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清清楚楚地告诉人们: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真正和谐的关系的最大障碍就是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对当今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如果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要摆脱生态危机就只能是梦想。
第四,当今人类究竟如何着手去消除生态危机呢?消除生态危机固然是一项综合工程,它需要各种因素综合地进行,但是其中最本质最核心的是什么呢?由于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归结于资本逻辑,从而它就必然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消除生态危机就是与一场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人类反对生态危机与反对资本主义应当是同步的。
当我们强调按照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是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以利润为宗旨的资本逻辑之时,还须指出,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逻辑决裂也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对当今的人类来说,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肯定是一个奋斗目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目标,但同样肯定的是,当今人类除了这一目标之外还有其他目标的存在。人类不可能为了一个目标而舍弃其他目标。当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目标需要人类与资本逻辑决裂之时,其他的目标或许还需要进一步实施资本逻辑。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使我们在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真正找到主攻方向,这就是把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与反对资本逻辑结合在一起,但在如何具体付诸行动时,我们必须持冷静、科学的态度。作者:陈学明
来源:《文汇报》
第四篇: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我叫***,我演讲的题目是“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伴着温和的春风,明媚的阳光和恩师们谆谆的教诲,我们成长在可爱的校园里。我们是祖国如花的未来,培养我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是我们人生课堂中重要一课。一个文明、优雅的校园环境,将为我们的成才搭桥铺路。
文明是什么呢?文明是清晨问候他人时的那抹温和的微笑;文明是上下楼梯人多拥挤时那个优雅谦让的身影;文明是捡起垃圾时的那个美丽弯腰;文明是看见老人上车时温情的让座;文明是面对红灯时温文尔雅的停步;文明是看到有人破坏环境时善意的提醒;文明是唇齿间声声的礼貌用语。
杰夫莱斯曾经说过: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我们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讲文明,懂礼仪”,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每一件小事的背后,都渗透着文明礼仪的本质。我们学校已经开展了“净校行动”,现在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来了,大家都来共同维护我们校园的卫生;“对不起”“没关系”的礼貌用语多了,同学之间多了一分谦让;放学排路队时,大家集合得迅速、整齐、安静,每个同学胸前的红领巾此刻显得更加鲜艳,路队能走很远不解散。只要你愿意去做,“讲文明,懂礼仪”将是一件极为简单、快乐的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我们要让文明之花常开心中,把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所长,日有所增。同学们,我们应秉承和发扬我校“讲文明、重礼仪”的朴素风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点滴小事,从我做起,以文明行为,促文明之风。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氛围,合力谱写文明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第五篇: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筑梦未来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建设;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建设;是一种可持续的、文明的和谐建设。去年11月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此写入党章,其意主要在于让我们重新审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鸦片战争砸开了封建时代的大门,国人匆忙迎接迟来的工业文明。漫长时期里,贫穷、落后与屈辱一时让人们变得迷惘而疯狂,开始不计后果地发展经济,而当全民族的灾难渐趋渐近时,我们该何去何从? 早在马克思时期,他就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诚然,大自然是孕育精灵的摇篮,是人类的根,华夏民族更是得天独厚从远古时期一直绵延至今,短短35年,比起五千年自是光阴一瞬,却能将昔日的美丽温床破坏殆尽。山河疮痍、毒田恶果、排污呼浊„„是我们种的因,迟早也会成为我们食下的果,借看那些工业先驱里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等等,无一不在向国人敲响着警钟——大自然在控诉,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迫在眉睫!
或许有人说,贫贱人家百事哀,贫穷落后的国家更是难以在世界之林立足,我们的史书时刻让我们牢记着当初落后挨打的耻辱,发展经济才是我们民族的头等大事,其他一切均可牺牲。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发展经济,本是向着让人们生活得更为舒适惬意的目的,我们希冀着光明美好的未来,这本身无可厚非。然,有俗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如果我们只追逐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惜以牺牲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无疑是在行掘根自毁之为。“揠苗助长”的故事,在我们农耕文化根深蒂固的世代中口耳相传,闻之者不乏嘲笑者,即便在如今我们依旧将之列为反面教材,提醒着我们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而从另一方面想,现在的我们不就是那无知的老农,单怀着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却在行毁灭之实犹不自知,这,实在是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再者,发展经济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完全矛盾的两个方面,如今已有不少发达国家实现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显著特点两全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美,是我们借鉴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上乘之策。总之,我们不应为经济的发展而搁浅生态文明建设的工程。
又或许有人说,目前的破坏是暂时的,我们可以等经济发展好了,再去治理环境。对此,如果说江河湖海的恶臭变色及大量水生生物的死亡没有让这类人觉醒,北京造访频率愈高的沙尘暴没有让他们觉醒,越来越多的新生儿畸形报告没有让他们觉醒,那么原本有“天堂”之称的苏杭持续近一星期笼罩在大片重度污染的雾霾中该让国人警醒了吧。“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们此刻一时的破坏,就可能耗费我们几百代子孙的时间和生命去治理环境,且当我们将恶行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恐怕整个民族都已没有未来可言。况且,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向来注重“流芳百世”而鄙“遗臭万年”,更讲究礼义仁孝,那一身切切的道德理念曾让往来宾客青眼有加,难道如今我们却要干起祸害千秋子孙的行当吗?难道一句“法不责众”,就真的没有人为我们如今的错误付出代价了吗?现实是无情的,大自然候不起我们的持续破坏,只有立足当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筑梦未来,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