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生态文明
关于生态文明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并且完整、系统阐述了未来五年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什么、方针是什么、途径是什么、具体的目标是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着手,结合国内外生态文明的现状,以及18大中对生态文明的要求,提出自己对生态文明的见解。关键词:生态文明;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
1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在中国由当代人学家张荣寰于2007年4月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具体概念和相关理论,他认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必然实现的中国梦,中国必然会走向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为发展方向,走生态文明发展的国家发展道路。
早在几千年前,儒家认为,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天即自然界的功能,自然界是有生命的自然界,它本身就是生命整体。儒家倡导“知天命”,要求人们去认识、掌握自然的规律,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儒家还倡导“制天命”,就是人类可以在掌握自然的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使天地万物为人类发挥好的作用。道家也认为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的准则,以崇尚自然、敬畏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佛教也认为只有公平地对待所有生命及其权利,才能建立真正合理的生态平衡观,才能彻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他主张和谐相生,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在揭示世界,寻求人类以及人类与众生之间和谐生存方式,实现共生共荣。
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进步标志。生态文明的概念的提出与内容的发展,实现了对前人科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对人们进一步开拓视野。实现人类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国外对此也有不少研究。
2国内外生态文明的研究现状
2.1国外生态文明现状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寻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科学之路上,美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运用多种环境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包括环境税、排污收费、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等。同时美国也把生态补偿作为环境保护的一种选择。在能源战略方面,美国通过财政手段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政策倾斜,鼓励节能。【1】在遥远的欧洲,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如此理解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的概念关系到每一个人,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
在地球上以一种新方式生活。”近几年英国出台环保政策,从空气质量、化学品、土地、废物及再利用、噪声、水务、气候变化和能源到消费者产品和环境问题、农业与环境问题等,覆盖的非常全面。【2】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走进英国,立即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碧草连天、牛羊成群。整个英伦三岛,空气清新,花香鸟语,看上去像一个大花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历届英国政府注意出台、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结果。在德国,循环是一种社会责任。垃圾处理和再利用是德国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1996 年提出的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是德国建设循环经济总的“纲领”。目前,废弃物处理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410 亿欧元,并创造20 多万个就业机会。日本虽然是是一个小岛国,自然资源极度缺乏,但它却是一个资源消费大国。为了摆脱困境,多年之前,日本就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日本在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从1997 年开始,日本政府先后批准建设了26 个生态工业园区。采取政府主导、学术支持、民众参与、企业化运作模式,通过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生态城园区,将技术研发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形成了完整的静脉产业链,循环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3】
2.2 国内生态文明现状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2011年6月3日国家环保部公布了《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从整体上总结了我国在此期间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一是超额完成了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12.45 和14.29 ”;二是对重点工业区进行了环评,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项目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防火墙”;三是对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对重点河流集中进行了治理;四是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五是高度重视农村环境问题且治理成效显著;六是环境保护战略基础性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环保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等。【4】
但是根据2011年的监测结果《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表明,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形势依然严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报告显示,全国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稳定,但细颗粒物污染逐步凸显。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农村环境形势严峻。与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相比,如何能够更有效更合理的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系统,就是我们政府面临的比较重大的问题。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及实施: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六大, 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至此,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文明”载入党的文献, 极大地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内涵。【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历史的伟大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再也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传统的唯物质论的发展模式,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6】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将之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也是中华民族面对自身发展和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回答和解决的一个问题。【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有三个:一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二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顶层的科学完善,意义重大而深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阐述、强调、谋划,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揭示了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对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并且完整、系统阐述了未来五年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什么、方针是什么、途径是什么、具体的目标是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4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
远大计,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态文明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现在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的想尽各种办法使农民致富,因此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了好多工厂。这样既给周围的村民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使他们不用再去外地打工,在家里也能够挣到一定的钱,同时也就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面的影响出来了,一些化工厂会不定期的排放废水废气,周围附近农田里的农作物大量减产,村民害怕食用水收到污染,家家户户都又重新打了几百米深的水井,有时候清晨一大早起来首先呼吸到的是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气。因此,发展生态文明对于当地来说是非常迫切和继续的。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克服危机的明智之举。
中华民族富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等已经融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我们应当积极推动这些思想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与现代生态科学知识互为表里的现代生态文化,更加有力地支撑生态文明的建设。我们还应当积极推动先进的生态文化向全体民众素质的转化,使之由客观的知识形态转化为民众的素质,进而转化为民众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族的生态文明自觉。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 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9】
【1】今日浙江 2010年11月 《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袁涌波
【2】魏 磊(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021)《英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启示》
【3】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王 静(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5】“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意义张多来黄秋生
【6】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实现高栋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7】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分析》马娜,秦书生刊名:沿海企业与科技年,卷(期): 2008(10)
【8】“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意义 张多来黄秋生
【9】中国生态文明研究:回顾与展望 陈军1。成金华2
第二篇: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我叫***,我演讲的题目是“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伴着温和的春风,明媚的阳光和恩师们谆谆的教诲,我们成长在可爱的校园里。我们是祖国如花的未来,培养我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是我们人生课堂中重要一课。一个文明、优雅的校园环境,将为我们的成才搭桥铺路。
文明是什么呢?文明是清晨问候他人时的那抹温和的微笑;文明是上下楼梯人多拥挤时那个优雅谦让的身影;文明是捡起垃圾时的那个美丽弯腰;文明是看见老人上车时温情的让座;文明是面对红灯时温文尔雅的停步;文明是看到有人破坏环境时善意的提醒;文明是唇齿间声声的礼貌用语。
杰夫莱斯曾经说过: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我们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讲文明,懂礼仪”,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每一件小事的背后,都渗透着文明礼仪的本质。我们学校已经开展了“净校行动”,现在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来了,大家都来共同维护我们校园的卫生;“对不起”“没关系”的礼貌用语多了,同学之间多了一分谦让;放学排路队时,大家集合得迅速、整齐、安静,每个同学胸前的红领巾此刻显得更加鲜艳,路队能走很远不解散。只要你愿意去做,“讲文明,懂礼仪”将是一件极为简单、快乐的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我们要让文明之花常开心中,把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所长,日有所增。同学们,我们应秉承和发扬我校“讲文明、重礼仪”的朴素风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点滴小事,从我做起,以文明行为,促文明之风。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氛围,合力谱写文明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第三篇: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筑梦未来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建设;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建设;是一种可持续的、文明的和谐建设。去年11月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此写入党章,其意主要在于让我们重新审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鸦片战争砸开了封建时代的大门,国人匆忙迎接迟来的工业文明。漫长时期里,贫穷、落后与屈辱一时让人们变得迷惘而疯狂,开始不计后果地发展经济,而当全民族的灾难渐趋渐近时,我们该何去何从? 早在马克思时期,他就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诚然,大自然是孕育精灵的摇篮,是人类的根,华夏民族更是得天独厚从远古时期一直绵延至今,短短35年,比起五千年自是光阴一瞬,却能将昔日的美丽温床破坏殆尽。山河疮痍、毒田恶果、排污呼浊„„是我们种的因,迟早也会成为我们食下的果,借看那些工业先驱里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等等,无一不在向国人敲响着警钟——大自然在控诉,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迫在眉睫!
或许有人说,贫贱人家百事哀,贫穷落后的国家更是难以在世界之林立足,我们的史书时刻让我们牢记着当初落后挨打的耻辱,发展经济才是我们民族的头等大事,其他一切均可牺牲。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发展经济,本是向着让人们生活得更为舒适惬意的目的,我们希冀着光明美好的未来,这本身无可厚非。然,有俗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如果我们只追逐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惜以牺牲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无疑是在行掘根自毁之为。“揠苗助长”的故事,在我们农耕文化根深蒂固的世代中口耳相传,闻之者不乏嘲笑者,即便在如今我们依旧将之列为反面教材,提醒着我们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而从另一方面想,现在的我们不就是那无知的老农,单怀着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却在行毁灭之实犹不自知,这,实在是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再者,发展经济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完全矛盾的两个方面,如今已有不少发达国家实现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显著特点两全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美,是我们借鉴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上乘之策。总之,我们不应为经济的发展而搁浅生态文明建设的工程。
又或许有人说,目前的破坏是暂时的,我们可以等经济发展好了,再去治理环境。对此,如果说江河湖海的恶臭变色及大量水生生物的死亡没有让这类人觉醒,北京造访频率愈高的沙尘暴没有让他们觉醒,越来越多的新生儿畸形报告没有让他们觉醒,那么原本有“天堂”之称的苏杭持续近一星期笼罩在大片重度污染的雾霾中该让国人警醒了吧。“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们此刻一时的破坏,就可能耗费我们几百代子孙的时间和生命去治理环境,且当我们将恶行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恐怕整个民族都已没有未来可言。况且,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向来注重“流芳百世”而鄙“遗臭万年”,更讲究礼义仁孝,那一身切切的道德理念曾让往来宾客青眼有加,难道如今我们却要干起祸害千秋子孙的行当吗?难道一句“法不责众”,就真的没有人为我们如今的错误付出代价了吗?现实是无情的,大自然候不起我们的持续破坏,只有立足当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筑梦未来,刻不容缓。
第四篇:生态文明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学号:
系别:
班级: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
二.目前我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出现了更严重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一下方面: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迅速的发展、草原退化加剧、生物物种逐渐灭绝、水体污染日渐严重、大气污染以及森林资源锐减等生态危机。
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缺少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其他各项建设必然会受到影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制度先行,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计划性。没有制度建设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完成。
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方方面面的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与观念滞后的矛盾。
2、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
3、现有发展格局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矛盾。
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动员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加以推进,因此我们首先要制定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规划,继而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要实施教育优先、规划优先、补偿优先三大战略;着力实现从现代化到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管理方式、创新方式四大转变。
参考文献:1.《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吉林网
2.《针对我国目前生态文明现状》百度文库
3.《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第二部分感想
一. 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我们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重要的是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我们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我们可怕的贪婪,因此节俭,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一名大学生,更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去盲目攀比,杜绝不必要的浪费,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二.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文化,在我们心中是多么神圣的,正是因为有了文化存在,我们的生活有如此多的美好的向往,同时,生态文化也很重要。在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我们首先要从本质上了解文化是什么,其次才能领悟到文化的精髓。生态文化,我们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三.建立生态保护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懂得大自然的喜怒哀乐,如果我们还是无止境的去贪婪,去夺取大自然的话,大自然总有一天会报复我们的,就拿现在的气候变化无常来说,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来说,我们都不能埋怨什么,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种下的恶果,为了现在,更为了未来,我们更应该要懂得与大自然相处。
四.政府对生态破坏的整治
俗话说:“亡羊补牢,尤未晚矣”,虽然我们国家如今面临许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整治等措施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政府应该对保护环境的公民给予鼓励,对破坏环境的公民给予惩罚,加强宣传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对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给予及时的整治。
五.发展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是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是有益于保护和合理应用生态资源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是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是有益于保护和合理应用生态资源的科学技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国家应该大力支持绿色科技的发展,培育绿色科技研究人才,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作为一名公民,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杜绝浪费,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政府,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及对生态的破坏给予及时的整治。作为国家,应该发展绿色科技,培养绿色科技人才。
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大到国家政府,小到社会公民,都要有责任有义务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小康社会努力奋斗,为子孙后代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五篇: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全体人民的共享生态权为其旨归的,是立足本国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既杜绝某些资本主义大国殖民主义性质的环境污染转移,也反对国家内部环境污染由发达地区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
党的十八大集中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成为党在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需要我们很好的学习领会与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论述的生态文明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形态,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新发展。
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超越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论完全是从中国的国情与实际出发的。众所周知,一种理论的提出都是有其现实基础的,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超越,从国际上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工业革命较早,所以其生态文明理论的产生一般在20世纪中后期。但我国作为后发展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进行了真正的工业现代化。但其发展速度之快是空前的,目前已经进入工业革命中期,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在这种情况下内在的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明显凸显出来,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
如果说,所有的文明形态的转变都是由资源的紧缺导致的话,那么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则是由于特殊的“源”与“汇”的紧缺。所谓“源”指自然资源,主要是碳石能源,而“汇”则指土地化解人类生产与生活废物的能力。这两方面的紧缺导致文明形态的转型,呼唤新的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可以说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正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及时之举。而且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还紧密结合中国的两个方面的实际。一个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以占世界9%的国土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其他资源也是相对紧缺。特别重要的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很重,完成现代化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与民族的大计。所以,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需要结合中国的现实,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形态。
特有的文明观、发展观与自然观
在内涵上,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有着自己特有的文明观、发展观与自然观。从文明观来说,我们一方面强调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有之义,同时我们也强调我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种生态文明是以全体人民的共享生态权为其旨归的,是立足本国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我国既杜绝某些资本主义大国殖民主义性质的环境污染转移,强调立足本国解决环境问题;同时也反对国家内部环境污染由发达地区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而是立足于发达地区以优质技术与资源支援欠发达地区,力倡一种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从发展观来说,我国力倡一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观。生态文明是融入一切领域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就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境界。所谓“发展是硬道理”已经不是过去所讲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指包括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是一种发展与环保相一致,“金山银山”与“青山绿水”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并且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张,这里的“美丽”既是环境的美丽,家园的美丽,更是国人的健康美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
从自然观来说,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既不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某些西方理论家所力主的具有乌托邦性质“生态中心主义”,而是统一调和两者的“生态整体主义”,或者说是一种“生态人文主义”。我们既强调“尊重自然”,同时强调“以人为本”,既强调“顺应自然”,同时也强调按照自然规律开发利用自然。在这里,我国的生态文明自然观充分地吸收了我国古代极为丰富的生态智慧,主要是“天人相和”的生态智慧。这是一种相异于西方主客二分与天人相分的混沌的思维模式,力主“天人合一”、“阴阳相生”,是一种人与自然生态相融相和共生共荣的自然观,成为解决当代人与自然对立的生态危机的良方,也成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古代资源。我国的古代生态智慧成为我们理解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参照。
这种生态文明理论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完全可以在世界生态文化学科领域独树一帜并处于领先地位。
用制度来确保目标实现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它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福祉。生态问题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亿万人民所应享受的生态权利。党的十八大不仅在其报告中写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目标与要求,而且将其写入党章,成为每一名共产党员所应尽的义务,具有极大的约束力,使之贯彻落实有了从理论到制度的保证。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但现代化只有在包括生态现代化的前提下才能成为现实,在党的十八大制定的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指引下,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定会走向繁荣富强,美丽如画,几代中国仁人志士一百多年为之奋斗的目标必将实现。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发展。1844年马克思在著名的《巴黎手稿》中预言在未来的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这一愿望即将在中国成为现实,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人类解放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与新实践,意义非同寻常。
反腐倡廉
古往今来,无论是经济落后还是发达,贪污腐败案件都是一直存在的。古语有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正是由于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观念在作祟,才导致了腐败贪污案件的屡禁不止,这也是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问题。习近平对干部的告诫“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但是细细想来,这种告诫对于每一个干部的成长来说都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坚守的承诺,“在其位,谋其政”,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用在人民身上,凡事以人民利益为先,决不允许私自滥用权力以谋取私利。作为一名干部要时刻坚守自己的承诺,自觉遵循各项规章制度,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不该拿的坚决不拿,不该用的坚决不用,同时还要与其他贪污腐败作斗争,维护好祖国和人民的财产安全,为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局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全面领会习书记对干部的告诫,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的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把握这个精神实质。把握了这个精神实质,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最本质的东西,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精神状态。正是运用这种思想方法,发扬这种精神状态,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反复强调“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我们党准确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创立和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形成,反映了我们党思想上的新解放、理论上的新发展、实践上的新创造,使党的理论和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贯穿科学发展观的始终。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每个组成部分、每个重要观点,都贯穿和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都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讲出了新话,体现了坚持与发展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使人们深深感受到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实践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科学理论也要不断前进。科学发展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既是我们推进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发展的事业,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还要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就能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勇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大的方面.(1)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又分为理想建设和道德建设两个方面.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政治立场和人生观,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道德,是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为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卫生事业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还包括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发展教育和科学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