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
土木1102班
学号:
11101140228
姓名:
余叙
系列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列入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正是基于对生态持续优化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2002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力度,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从人类发展的连续性出发,尊重并维护后代人所拥有的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用永恒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求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中,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决心和信念。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必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方式、发展成果的分配等方面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可以相信,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中国一定能够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目标,美丽中国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二、建设美丽中国,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紧扣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这个主题,从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作用出发,提出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战略部署,这是省委对省情认识质的提升,更是对未来发展更高层次上的谋划,符合党和国家对青海的殷切期望,体现了省委对发展大势和全省人民期盼的准确把握,凸显了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
青海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和巨大生态环境价值。青海位居我国内陆腹地,接近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之源”。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全球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高原独特的生物源系,其基础性生态效益直接维系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所以,青海被认为是对全国、全球大气、水量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全国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及调节区、全球高海拔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因此,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青海生态不仅关系到青海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甚至世界的生态平衡,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生态系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青海就本着保护和建设好美好家园的目标,实施了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植树造林、中小型水利、工业“三废”监测和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草原围栏建设等一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成立了孟达、青海湖、隆宝滩、可可西里、三江源、可鲁克湖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的自然保护区。进入新世纪,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经过全省上下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三江源草地系统退化趋势初步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强,水土保持能力明显提升,荒漠化面积正在减少,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为青海加快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区系和植被类型,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环青海湖地区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的基因库。祁连山冰川冰雪融化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是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的水源基础,更是遏制中国沙尘暴策源地的关键所在。所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就是要形成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青海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我国重要水资源涵养区和产水区,是世界上湿地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地区。全省水资源总量629.3亿立方米,每年向下游地区输水量占水资源量的97.7%。保护好青海的水资源,稳定江河的基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对青海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对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等流域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把青海建成全国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地,必将对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要着力把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区。2011年底,国务院批准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是国家是对加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必须先行先试、勇于创新,探索建立符合功能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和科学发展手段,完善有利于促进试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统筹实施民生改善、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财税、投资、金融、产业、人口、对口支援、人才等支持政策,研究制定三江源生态保护条例,推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上新台阶。
四是要着力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工业“三废”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确保新上工业项目能耗、技术、环保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推进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大湟水流域、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切实守住耕地红线,为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天蓝、地绿、水净”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这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对于减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从自身做起。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低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地球变暖的‚祸首‛,却也是受害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减少碳的排放量。然而我们每天都要呼吸、上网、用电、坐车,这些都能造成二氧化碳点的排放。如果减少碳的排放量会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要成为低碳一族,必须学会计算碳排放量。
消耗100度电=78.5公斤碳排放量=1棵树 消耗100公升汽油=270公斤碳排放量=3棵树......这是由一套精准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它反映‚公众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碳补偿‛的环保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引出了一个新词——碳足迹。它
标示者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的‚碳耗用量‛,是一种新的用来测量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环境影响的指标。碳耗用量越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就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种树就是碳补偿,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也是碳补偿的唯一办法,一棵树生长40年,平均每年可吸收465公斤二氧化碳,平均每天吸收1.27公斤的二氧化碳。
依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根据每天不同的耗电量、耗水量、汽油消耗量以及肉类食用量等来计算出碳足迹以及需要的相应的碳补偿
或许每个人的数据不同,但平均算下来需要的碳补偿所需每天的种树量去世不低于50棵。可见我们按照目前能源的消耗程度,碳补偿对于维持生态环境只是杯水车薪。那如何从身边做起,来减少我们碳排放呢。
我们正需要低碳生活这种以生活作息时尽量减少耗用能量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主的新绿色生活型态。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身边很多地方注意保护环境。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
讨论主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小组成员:余兰凤(2013224650)王晓丹(2013224610)洪丽君(2013164105)
就图书馆的自主学习,我们翻阅资料,了解到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随着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是2015年地方两会的热点话题。在两会现场中,以生态建设成共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为主题进行讨论,有效的在未来几年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什么是生态文明,在当今社会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落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怀着这样的疑问往下探讨。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因此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4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议中指出,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扩展区域后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贯彻“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率先挖掘改革潜力,破解改革难题。并在会议中强调:
一·4省市党委和政府及中央有关部门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统筹谋划、加强协调,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方案,抓好各项改革开放试点事项实施工作,有效防控各类风险。要及时总结评估试点实施效果,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二·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全面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重点工作,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近平同志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第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第三,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第四,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第五,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第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一直都在我们身边。例如湛江市,即将作为省运会东道主的二、三线城市。为了更好的迎接运动会,生态环境旅游建设成为重要的项目。市级领导为了更好的改善环境,开始执行了各种方案。比如市区开通绿色环保自行车,有效的减缓了出行交通阻塞;县区考察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对旅游区的宣传工作,为省志愿者提供美好的旅游景点:近期“特呈岛”海岛旅游景区全国竞选火爆进行中,这更好的促进了海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旅游经济。同时大学生对这个话题也十分关注,最近我校生科院于2015年04月18日开展生命科技文化节,宣传生态平衡对生命的重要性。还记得记者蔡静的采访报告《穹顶之下》吗?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雾霾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巨大,却无法控制。国家强烈要求保护生态,由于经济发展,地方生态的污染却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随着世界地球日的到来,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建议。
丽君作为参考
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必须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会议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与推动地方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全党上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部署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明确哪些突破口
会议要求,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会议明确,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1、本次班会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生态环保知识,逐步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2、通过搜集资料、观察讨论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搜集、积累、整理、运用资料等能力
3、通过班会让学生理解:节约资源必须从我做起,让学生真正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自觉性,提高环保实践能力,增强环保责任感,激发热爱共有家园的情感。
4、为环保问题出谋献策,培养主人翁意识。活动重点:
通过班会让学生理解:节约资源必须从我做起,让学生真正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自觉性,提高环保实践能力,增强环保责任感,激发热爱共有家园的情感。活动步骤:
一、地球在哭泣。
二、生态文明我们在行动:
1、元旦前组织一次义务活动,班级卫生做好。
2、安排学生收集低碳生活小窍门,选择几条让学生讲讲。让他们在班上讲述环保真实故事。
3、班主任老师讲一讲我省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治常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三、低碳环保倡议。班主任小结: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的真好!搜索了这么多环境污染的资料,也在资源的节约上作出了表率,特别是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方面,制作的既美观又实用,真正做到了节约资源,减少能耗。的确,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需要我们每一人去维护。同学们: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下面由我们班所有班委向大家发出倡议。
四、班委发出倡议
绿色环保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绿色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今天的地球已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提出倡议:节水为荣、节约粮食、节用电器、珍惜纸张、保护动物、回收资源、植树造林、少吃口香糖、不盲目攀比、不乱扔废弃物、选购绿色食品、不购买过分包装物品、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做环保宣传者、做环保自愿者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科学系13级网络(2)班
2014年12月19日
第四篇: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
一.是什么:
二.为什么:
1.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3.有利于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4.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有利于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6.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7.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8.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时政术语)
三.怎么样:
国家:
1.加强国际领域有关节能减排的经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
2.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
4.又要加强宏观调控,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控资源。制定财政措施,利用经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杠杆,引导全社会节能减排
5.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扭转粗放型发展方式,形成资源节约型发展方式
6.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时政术语)
7.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8.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9.引导公民树立环保意识,绿色消费
10.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企业:
1.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设备
2.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产业结构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树立正确的生产经营战略,循环利用资源,创立企业自主品牌,生产适销对路环保产品,生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品,提高竞争力
个人:
1.消费者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坚持科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2.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增强消费者的责任感。积极参加节能减排活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3.保护环境,倡导绿色消费,转变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活质量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理论历程与生态文明建设思路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他认为,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生态指的是生物群
落的生存状态,包括一个生物群落与其他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
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勒进而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生态环境。
1944年,日本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学者梅棹忠夫,多次在亚洲、非洲、欧洲各地从事民族学考察,是世界上最早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的学者。1957年,他利用考察获得的资料,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一文。1967年,《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出版,他提出的生态史观,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的重要作用。1988年3月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了王子今译的《文明的生态史观》中译本。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1962)可以说是一座丰碑,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标志,是生态学新纪元的开始。
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等教授撰写《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引发了增长的极限大讨论。
1972年,约瑟夫•密克尔(Joseph W.Meeker)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1972)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主张“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要“细致并真诚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格尔摩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
1978年,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中首先使用了“生态批评”这一批评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的观点。
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4年前苏联环境学家首先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共产主义》第2期《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一文),但他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仅仅是人类进一步发展到重视我们生存的生态状况。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该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在中国首次明确“生态文明”的概念,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刘思华提出“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内在统一”的观点。
1988年,刘宗超、刘粤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一文中首次从天文地质对地球表层影响的角度提出要确立“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此文发表在《自然杂志》1991年第6期;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
1992年,中国国家级《21世纪议程》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
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的概念,真正把生态文明看作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式。
1996年,“九五”计划(1996~2000年)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科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的两项基本战略,并以这两项战略来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存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997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刘宗超主持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生态文明丛书》第一册《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一书,首次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
1999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刘湘溶的《生态文明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蓝红主编的《生态文明论》,《当代生态农业》。
2000年第1期发表王如松的“论生态革命走向生态文明”,200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刘宗超等人的《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这些均对生态文明理论的不断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
2000年12月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透过生态学的视野,运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就文学艺术与自然生态、文学艺术家的个体发育、文艺创作的能量和动力、文学艺术的地域色彩与艺术物种的赓续、文学艺术精神生态价值的开发、文艺批评的生态学内涵、文学艺术史的生态演替等问题进行阐述。
2002年中共十六大会议上强调:要走“生产发展、生态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将其确定为建没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刘宗超在2002年8月10日出版的《中国财经报》发表了“生态文明——21世纪人类的选择”的宣言论文。在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的基础上,于2002年发起筹办、2003年经国家批准正式成立了“全球首家生态文明专门研究机构——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2002年8月,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产生了《行动计划》和《政治宣言》两项重要成果
2003年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积极倡导建立一种宏阔的开拓建设的生态存在论审美观。他认为,生态美学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必将有助于我国当代美学学科的突破。
2003年6月25日发表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全国生态文明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他指出,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2007年4月,我国人学家张荣寰首次将生态文明定性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提出中国需要“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世界需要“生态文明进程”,理论模式为“全生态世界观”做为全逻辑的参照系,将人定位在全生态世界中最高全息的物种,提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概念和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文明环流体系作为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人格、生态、产业的不断上升,以实现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为生态文明奠定了哲学依据和理论体系,在新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上有了更切实的把握,为生态文明建设打开了逻辑思想与实践之门。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2013年2月,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上,通过了宣传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被正式写入决定案文,这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在国际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同与支持。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同期中央批准“生态建设示范区”项目更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14年04月2日联合国文明联盟生态文明委员会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宣布成立。在当天于此间召开的联合国文明联盟“和平共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会议上,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总干事蒋明君呼吁国际相关各方通过文明对话,采取协调行动解决全球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并宣布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与联合国文明联盟已于日前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批准成立“联合国文明联盟生态文明委员会”并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囯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是由中国倡议发起、在联合国机构的支持下并由主权国家参与创建的全球性囯际组织,其宗旨是加强与各国、政党、议会、智库的合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