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献总结
关于个体生理特征、能力以及学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的文献研究 30805022 周莞尔
组织绩效问题一直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中心问题。从组织的微观层面来看,在个体层面分析绩效水平,主要从个体特征、个体能力和个体的学习程度三方面对各项文献进行总结归纳。
一、个体特征
个体是组织组成的最小单位,组织目标的实现最终取决于组织成员的个人努力。个体的需要产生个体的行为而组织是让个体得到需要的基础场所,个体在这个场所展现自己,付出自己的努力,为组织做出自己的贡献。个体行为直接影响着组织的活动,从而影响着组织绩效。
由个体特征因素方面看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点:
1、性格因素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性格已不仅仅是影响绩效的因素,它更可以直接影响每个人的命运。性格是长期习惯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所以了解个体的性格,根据其性格的优缺点合理安排工作;根据团队性格的特点合理配伍团队构成;根据性格特质选择良好的合作者,这些都会使得个体及组织绩效得到一个较好的发展。
2、动机因素
动机观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能或组织影响)来解释个体的行为。因此,动机观特别重视从个体层面研究人的各种需要,以及确定这些需要的主次顺序或结构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动机观对绩效研究侧重于个体行为,并把绩效看作是个体能力和动力的函数,并认为组织是由个体构成,个体是形成组织绩效的关键,组织绩效实质是个体绩效的综合体,因而绩效管理离不开个体因素的影响。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映证明行为的产生是需要诱因的。在组织中的个体的工作动机不仅仅是物质条件那么简单。动机对人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些人甚至认为个体绩效=能力+动机,可见动机在个体绩效提高方面的作用。一个组织的动机实践就是要制定一个良好的激励体系,围绕所要鼓励和倡导的主题开展工作。在一个组织中要了解每个个体的动机,尤其是工作的动机。现今不少企业都在制定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较为持久的动机支持体系。
3、价值观因素
每个人均会有自己不同的价值取向,大体有理论型、经济型、艺术型、社会型、政治型、宗教型。价值观就会指导思维产生行为。价值观是会随着时间及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所以调整个体价值观的取向对整个组织绩效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价值观的培养就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使每个在组织中的个体都有组织的烙印。
4、态度因素
个体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直接影响了个体的工作态度。而个体工作态度的不同会直接导致组织绩效的高低。需要意识到只有员工的满意,才有客户的满意,才有组织的满意。增加个体对组织的归属认同忠诚和投入,是组织绩效提高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
5、压力因素
压力是个体对某一没有足够能力应对的重要情景的情绪与生活反应。每个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个体,都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工作与生活不是孤立的,工作与生活的相互融合性与影响力都是十分明显的。压力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同样也是正负参半。要懂得趋利避害。
二、能力因素
一个企业的经营与价值,主要来自于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创造出来的综合效用。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1954)所言:在所有资源中,唯有人力资源才能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要因也在于“人才”本身所拥有与具备的各项才能。Morf(1986)也提出绩效会等同于才能再加上工作环境,而绩效是会受到个人和其工作环境而产生一种互动的函数。Ducker(1977)也认为管理才能发展为组织所具有的功能或活动,其旨在促进企业的健全,生存与成长,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激励主管成为明日经理人,发挥潜力,以提高组织效能。虽然拥有好的人力资源,企业不一定就会成功;相对来说Ducker提出在二十一世纪,将会是一个以知识工作者主导的产业,而一个成功的企业,势必一定拥有着具有专业知识与真正具有管理才能的人才。换言之,员工的才能是会影响组织绩效的优或劣。
因此,能力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无须质疑的是能力的大小对绩效的提高的确起到关键作用,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但是在工作中“能力”的定义为一个人身体致使与工作任务的匹配性。通过这个定义可知:“匹配”才是“能力”是否对工作绩效有影响的主要因素。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这就需要个体管理能力的要求。所谓管理能力,就是一个人为了有效达成卓越的工作绩效,所需具备的能力项目及行为表现。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格特质研究法(TraitApproach)和功能研究法(FunctionalApproach)研究成果,管理能力应由人格特质(Personality)和管理技能(ManagementSkill/Ability)两部分组成。其中,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发展、成就能力、激励能力(Ghiselli,1971),管理技能包括概念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行政能力、专业能力(Sandwith,1993)。Arch,Daniel,&Rando(1999)则指出部门主管在规划、分配的技能将影响部门员工的专业技能、管理预算及形象,进而对部门的获利与顾客满意产生影响。因此能力表现与工作绩效具有正面的因果关系,而部门主管在团队中扮演的是领导者的角色与职务,因此,须具备应有的管理能力,以带领或导致卓越的绩效表现。
三、学习因素
学习因素可以主要分为吸收与整合两方面。个体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建立在个体自身吸收能力的基础上。Cohen & Levinthal(1990)认为吸收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个体的吸收能力越强 ,对于外界环境的经营掌握能力也就越高 ,就越能辨别外界有用信息的价值 ,进而吸收与应用知识于创新之中。同时 , 个体的吸收能力有利于丰富组织的知识资源 ,促进组织知识存量的增加 ,这就为知识取得后的整合利用创造了条件。尽管知识吸收能力对组织绩效有重要的影响 ,但知识本身并不必然产生价值。若是纯粹地大量积累知识 ,却无法把这些知识整合为有机的知识体系 ,实现知识中所蕴涵的价值 ,则会造成知识的浪费。因此 , Grand &Nayyar(1994)提出了整合能力以弥补吸收能力的不足。整合能力是基于企业内部机会持续重新定义产品组合的能力。陈力与鲁若愚(2003)也认为 ,知识整合不仅可以很好地利用专业分工的模式而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 ,还可以利用共同学习的方式来增强研发能力 ,并通过持续的整合和创新 ,塑造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 ,吸收能力和知识整合都是个体提升组织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而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反映在组织绩效提高上。
Cohen & Levinthal(1990)最早提出不同的组织同化与复制外界新知识的能力,称之为吸收能力(Abs orp tive Capaci2ty)。吸收能力特别强调企业对外部创新机会的认知、掌握与运用开发。个人层次的吸收能力为个人接触的相关知识及不同的背景领域,但是个人层次的吸收能力存在着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现象:个人先前的知识会影响未来获取与累积后续知识的能力。
新知识必须通过整合后融入现有知识结构中才能发挥作用 ,知识整合就是将个别知识系统化 ,或是将集合起来的知识内化到组织成员的心智系统中。个体欲强化本身的能力 ,除积极吸收外界信息外 ,还要有整合知识的能力 ,但这种整合能力主要取决于组织是否有效搜集信息以及是否有效地在组织内各部门间扩散信息。Grant(1996)指出 ,在知识整合过程中 ,所拥有的相关知识存量越多 ,就越能将知识以共同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而促成知识的整合应用。因此组织绩效的高低还受到个人学习的吸收和整合能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组织绩效微观影响因素研究评述 蒲德祥 1990.2
2、W.E.Deming,Out of the Crisis.Cambrige,MA:Center for Advanced Engineering Study,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86
3、组织行为学-论个体群体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杨晗 2008.12.9
4、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梁建(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王重鸣(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2001 第9卷第二期175页
5、浅谈领导风格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董正刚 2007.2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96页
6、认知冲突和情绪冲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陈捷 1998 第5页
7、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 简兆权,吴隆增,黄静 2001.7 81-97页
8、管理能力、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间的关系研究 赵伟军 刘莉 《 经济师》 2 0 0 8 年第3 期 193页
9、团队间知识分享对知识资本及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 左惟 李丽 1998 91页
10、智力资本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金峻岭 硕士擘位论文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5.
11、网络结构与成员学习策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 张华,席酉民,曾宪聚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2008年11月 第22卷第2期 67页
第二篇:—文献总结
文献总结
一、前言部分
温湿度是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的参数,用新型的智能温湿度传感器DHT11主要实现对温度、湿度的检测,将温度湿度信号通过传感器进行信号的采集并转换成数字信号,再运用单片机STC89C52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为显示和报警电路提供信号,实现对温湿度的控制报警。报警系统根据设定报警的上下限值实现报警功能,显示部分采用LCD1602液晶显示所测温湿度值。
二、主题部分
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是一款含有已校准数字信号输出的温湿度复合传感器。它应用专用的数字模块采集技术和温湿度传感技术,确保产品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与卓越的长期稳定性。传感器包括一个电阻式感湿元件和一个NTC测温元件,并与一个高性能8位单片机相连接。因此该产品具有品质卓越、超快响应、抗干扰能力强、性价比极高等优点。每个DHT11传感器都在极为精确的湿度校验室中进行校准。校准系数以程序的形式储存在OTP内存中,传感器内部在检测信号的处理过程中要调用这些校准系数。单线制串行接口,使系统集成变得简易快捷。超小的体积、极低的功耗,信号传输距离可达20米以上,使其成为各类应用甚至最为苛刻的应用场合的最佳选则。连接方便,特殊封装形式可根据用户需求而提供。产品为 4 针单排引脚封装。DATA 用于微处理器与DHT11之间的通讯和同步,采用单总线数据格式,一次通讯时间4ms左右,用户MCU发送一次开始信号后,DHT11从低功耗模式转换到高速模式,等待主机开始信号结束后,DHT11发送响应信号,送出40bit的数据,并触发一次信号采集,用户可选择读取部分数据.从模式下,DHT11接收到开始信号触发一次温湿度采集,如果没有接收到主机发送开始信号,DHT11不会主动进行温湿度采集.采集数据后转换到低速模式。
三、总结部分
对于国内外对温湿度检测的研究,从复杂模拟量检测到现在的数字智能化检测越发的成熟,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对于温湿度研究,检测系统向着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发展为体积小、操作简单、量程宽、性能稳定、测量精度高,等诸多优点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文献
《新概念C51单片机》郭天祥著2006电子工业出版社 DHT11中文说明书
DHT11温湿度传感器51单片机在LCD1602显示程序
BH1750光强传感器
第三篇:文献总结
关于个体生理特征、能力以及学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的文献研究30805022周莞尔
组织绩效问题一直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中心问题。从组织的微观层面来看,在个体层面分析绩效水平,主要从个体特征、个体能力和个体的学习程度三方面对各项文献进行总结归纳。
一、个体特征
个体是组织组成的最小单位,组织目标的实现最终取决于组织成员的个人努力。个体的需要产生个体的行为而组织是让个体得到需要的基础场所,个体在这个场所展现自己,付出自己的努力,为组织做出自己的贡献。个体行为直接影响着组织的活动,从而影响着组织绩效。
由个体特征因素方面看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点:
1、性格因素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性格已不仅仅是影响绩效的因素,它更可以直接影响每个人的命运。性格是长期习惯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所以了解个体的性格,根据其性格的优缺点合理安排工作;根据团队性格的特点合理配伍团队构成;根据性格特质选择良好的合作者,这些都会使得个体及组织绩效得到一个较好的发展。
2、动机因素
动机观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能或组织影响)来解释个体的行为。因此,动机观特别重视从个体层面研究人的各种需要,以及确定这些需要的主次顺序或结构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动机观对绩效研究侧重于个体行为,并把绩效看作是个体能力和动力的函数,并认为组织是由个体构成,个体是形成组织绩效的关键,组织绩效实质是个体绩效的综合体,因而绩效管理离不开个体因素的影响。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映证明行为的产生是需要诱因的。在组织中的个体的工作动机不仅仅是物质条件那么简单。动机对人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些人甚至认为个体绩效=能力+动机,可见动机在个体绩效提高方面的作用。
一个组织的动机实践就是要制定一个良好的激励体系,围绕所要鼓励和倡导的主题开展工作。在一个组织中要了解每个个体的动机,尤其是工作的动机。现今不少企业都在制定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较为持久的动机支持体系。
3、价值观因素
每个人均会有自己不同的价值取向,大体有理论型、经济型、艺术型、社会
型、政治型、宗教型。价值观就会指导思维产生行为。价值观是会随着时间及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所以调整个体价值观的取向对整个组织绩效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价值观的培养就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使每个在组织中的个体都有组织的烙印。
4、态度因素
个体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直接影响了个体的工作态度。而个体工作态度的不
同会直接导致组织绩效的高低。需要意识到只有员工的满意,才有客户的满意,才有组织的满意。增加个体对组织的归属认同忠诚和投入,是组织绩效提高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
5、压力因素
压力是个体对某一没有足够能力应对的重要情景的情绪与生活反应。每个生
活在现实社会的个体,都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工作与生活不是孤立的,工作与生活的相互融合性与影响力都是十分明显的。压力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同样也是正负参半。要懂得趋利避害。
二、能力因素
一个企业的经营与价值,主要来自于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创造出来的综合效用。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1954)所言:在所有资源中,唯有人力资源才能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要因也在于“人才”本身所拥有与具备的各项才能。Morf(1986)也提出绩效会等同于才能再加上工作环境,而绩效是会受到个人和其工作环境而产生一种互动的函数。Ducker(1977)也认为管理才能发展为组织所具有的功能或活动,其旨在促进企业的健全,生存与成长,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激励主管成为明日经理人,发挥潜力,以提高组织效能。虽然拥有好的人力资源,企业不一定就会成功;相对来说Ducker提出在二十一世纪,将会是
一个以知识工作者主导的产业,而一个成功的企业,势必一定拥有着具有专业知识与真正具有管理才能的人才。换言之,员工的才能是会影响组织绩效的优或劣。
因此,能力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无须质疑的是能力的大小
对绩效的提高的确起到关键作用,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但是在工作中“能力”的定义为一个人身体致使与工作任务的匹配性。通过这个定义可知:“匹配”才是“能力”是否对工作绩效有影响的主要因素。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这就需要个体管理能力的要求。所谓管理能力,就是一个人为了有效达成卓越的工作绩效,所需具备的能力项目及行为表现。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格特质研究法(TraitApproach)和功能研究法(FunctionalApproach)研究成果,管理能力应由人格特质(Personality)和管理技能(ManagementSkill/Ability)两部分组成。其中,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发展、成就能力、激励能力(Ghiselli,1971),管理技能包括概念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行政能力、专业能力(Sandwith,1993)。Arch,Daniel,&Rando(1999)则指出部门主管在规划、分配的技能将影响部门员工的专业技能、管理预算及形象,进而对部门的获利与顾客满意产生影响。因此能力表现与工作绩效具有正面的因果关系,而部门主管在团队中扮演的是领导者的角色与职务,因此,须具备应有的管理能力,以带领或导致卓越的绩效表现。
三、学习因素
学习因素可以主要分为吸收与整合两方面。个体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建立在个体自身吸收能力的基础上。Cohen & Levinthal(1990)认为吸收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个体的吸收能力越强 ,对于外界环境的经营掌握能力也就越高 ,就越能辨别外界有用信息的价值 ,进而吸收与应用知识于创新之中。同时 , 个体的吸收能力有利于丰富组织的知识资源 ,促进组织知识存量的增加 ,这就为知识取得后的整合利用创造了条件。尽管知识吸收能力对组织绩效有重要的影响 ,但知识本身并不必然产生价值。若是纯粹地大量积累知识 ,却无法把这些知识整合为有机的知识体系 ,实现知识中所蕴涵的价值 ,则会造成知识的浪费。因此 , Grand &Nayyar(1994)提出了整合能力以弥补吸收能力的不足。整合能力是基于企业内部机会持续重新定义产品组合的能力。陈力与鲁若愚(2003)也认为 ,知识整合不仅可以很好地利用专业分工的模式而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 ,还可以利用共同学习的方式来增强研发能力 ,并通过持续的整合和创新 ,塑造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 ,吸收能力和知识整合都是个体提升组织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而组
织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反映在组织绩效提高上。
Cohen & Levinthal(1990)最早提出不同的组织同化与复制外界新知识的能
力,称之为吸收能力(Abs orp tive Capaci2ty)。吸收能力特别强调企业对外部创新机会的认知、掌握与运用开发。个人层次的吸收能力为个人接触的相关知识及不同的背景领域,但是个人层次的吸收能力存在着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现象:个人先前的知识会影响未来获取与累积后续知识的能力。
新知识必须通过整合后融入现有知识结构中才能发挥作用 ,知识整合就是
将个别知识系统化 ,或是将集合起来的知识内化到组织成员的心智系统中。个体欲强化本身的能力 ,除积极吸收外界信息外 ,还要有整合知识的能力 ,但这种整合能力主要取决于组织是否有效搜集信息以及是否有效地在组织内各部门间扩散信息。Grant(1996)指出 ,在知识整合过程中 ,所拥有的相关知识存量越多 ,就越能将知识以共同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而促成知识的整合应用。因此组织绩效的高低还受到个人学习的吸收和整合能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组织绩效微观影响因素研究评述蒲德祥1990.22、W.E.Deming,Out of the Crisis.Cambrige,MA:Center for Advanced Engineering Study,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863、组织行为学-论个体群体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杨晗2008.12.94、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梁建(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王重鸣(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2001第9卷第二期175页
5、浅谈领导风格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董正刚2007.2市场周刊·理论研究96页
6、认知冲突和情绪冲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陈捷1998第5页
7、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简兆权,吴隆增,黄静
2001.781-97页
8、管理能力、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间的关系研究赵伟军 刘莉《 经济师》0 0 8 年第3 期193页
9、团队间知识分享对知识资本及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左惟 李丽199891页
10、智力资本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金峻岭 硕士擘位论文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5.
11、网络结构与成员学习策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张华,席酉民,曾宪聚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2008年11月第22卷第2期67页
第四篇:文献总结
Age Differences in Three Facets of Empathy: Performance-Based Evidence 研究目的
该研究探讨了共情的认知成分(共情准确性)和情感成分(情绪一致性和同情)的年龄差异性。
问题提出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提出本研究的问题:研究范式和理论观点
1.研究范式:基于自我报告的测量方式和任务表现的方式的局限性,我们开发一套出新的实验范式。
自我报告测量方式的缺陷:首先,很多自我报告的测量方式不能够对共情的某一具体方面进行单独的分析;其次,用自我报告研究的结果是混乱的、不一致的(大多数横向研究支持下降而不是稳定,而纵向研究支持到老年共情仍然保持稳定);最后是自我报告的测量方式容易受到社会赞许的影响,效度不高。
基于任务表现的方式(情绪识别任务):情感识别任务缺乏生态效度以及只是测量共情的某一方面。具体表现为:情感识别任务只是孤立地呈现面部表情、声音等,而没有涉及到情境因素(任务的意义性、指导语等)。其次,情感识别任务只是让被试去辨识情绪,而没有真正的情感体验。
综述以上测量方式的局限性,我们开发了高生态效度的共情任务,即基于视频呈现的任务是与被试的年龄相关(情境因素)的实验范式。2.理论观点
动态整合理论(DIT):该理论认为,个体认知-情感复杂性的发展从青少年期到成人中期会逐渐增长和趋向平衡,而到成年晚期则会下降。所以,尤其是共情准确性会有与年龄有关的差异。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ST):该理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加关注寻求当下亲密的社会关系和情绪幸福感,所以会在情绪调节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情绪共情会保持相对稳定,甚至是增长。虽然这两个理论都能够解释共情某一方面的发展轨迹,但是二者都忽略了情境因素,而情境因素也许会调节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年龄发展差异。有研究表明,如果任务和指导语设计的适龄和有意义,那么认知功能的年龄缺陷就会减少。另外也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情绪反应依赖情境因素,如:情绪诱发物的年龄相关性。
所以基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和理论的不足,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1.根据DIT理论,以及先前研究表明如果任务和指导语设计的适龄和有意义,那么认知功能的年龄缺陷就会减少。我们假设,如果目标人物谈论的话题与老年人无关,那么当要求被试正确识别目标人物的情感时,年轻人表现的要比老年人好。然而,如果话题是与老年人高度相关,那么两者的共情准确性没有年龄差异。2.根据SST理论,老年人会提高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增强社会性动机,所以,我们假设当目标人物谈论的是年龄相关性的话题时,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能够更好的分享目标人物的情感和表现出更多的同情。
实验
被试:
总共153个成人被试(M=44.8, SD=15.1, 年龄范围21-71岁),其中80名年轻人(M =32.1, SD = 7.2),73名老年人(M = 58.6 , SD =7.1)。实验设计:(age group: young vs old)×2(age-relevance of the film-topic: young vs old)的混合设计。
因变量:共情准确性(Empathic accuracy),指标为被试对目标人物的情绪评定与目标人物的自评,两者之间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
情绪一致性(Emotional congruenc),被试的情绪自评与目标人物的自评,两者之间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
同情(Sympathy),两种测量指标:1.自我报告;2.行为指标(同情性性倾听行为)。实验材料: 视频时长:75s 视频内容:
视频描述的是一个目标人物(老年人or年轻人)正在谈论一个情感性话题。视频材料制作:
根据Baltes & Mayer(1999)的研究,相对于年轻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一些社会损失的主题和老年人更加相关,如:死亡、疾病等。鉴于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更少。所以相比于老年人,生活变化的主题更多与年轻人有关。社会损失的视频主题内容(sadness,悲伤的情绪):一位妇女在哀悼她的在车祸中丧生的丈夫和女儿。
生活变化的视频主题内容(amusement,高兴的情绪):一位妇女从束缚的婚姻中得到解脱,搬到另外一座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首先,让目标人物看上述不同主题的视频。
其次,看过视频之后,让目标人谈论他们的所想和所感,并对他们进行录像。最后,谈论结束之后,目标人物完成情绪形容词量表(只有7个情绪形容词的分测验)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评定。视频材料筛选标准:
1.目标人物自我报告的情绪要和视频诱发的情绪一致。2.目标人物的面部表情要和视频主题一致。3.目标人物口头报告的语调要和视频主题一致。情绪形容词量表:
共20个情绪形容词:包括目标情绪:amusement,sadness.1个empathy-related emotion(sympathetic).5个amusement-related positive emotions(cheerful,pleased,exited, interested, and slaphappy).7个 sadness-related negative emotions(burdened, depressed, sorrowful, dejected, worried, touched, and gloomy),5个negative emotions unrelated to the present target emotions(fearful, dull, angry, hostile, contemptuous).然后对情绪词进行 0(not at all)to 6(extremely)的等级评分。
实验程序:
本实验包括9个视频,其中1个是中性基准视频(一名年轻女子在谈论她的日常工作方式),作为控制视频。另外8个是共情视频.首先,被试观看一个中性的视频,让被试熟悉试验程序。然后,依次观看共情视频(视频呈现顺序得到平衡)最后,完成情绪形容词量表。
其中,每看完一个视频之后,都要通过情绪形容词量表来评定自己的情绪和目标人物的情绪。
结果
操作检验:
1.运用多元方差分析统计方法,结果表明:视频的显著效应以及视频和情绪的交互效应。
2.运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和视频主题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共情准确性: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视频主题的年龄相关性具有主效应。即相对于谈论生活转变主题的目标人物,被试评定谈论社会损失主题的目标人物的情绪更加准确;年龄组和主题具有显著地交互效应,即在生活转变主题下,共情准确性有年龄差异(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加准确),而在社会损失主题下,两者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
情绪一致性: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视频主题的年龄相关性具有主效应。相对于谈论社会损失主题的目标人物,被试对谈论生活转变主题的目标人物,体验到更多的情绪一致性。年龄组和主题具有显著地交互效应,即在社会损失的主题下,老年人比年轻人体验到更多的情绪一致性;而在生活转变主题,两者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
同情: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最后结果表明老年人无论是自我报告还是行为测量,都要比年轻人报告和表达出更多的同情。
总结
1.问题提出的方式比较清晰、有条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范文,首先针对先前研究共情年龄差异采用的范式(情感识别任务)的局限性,从实验范式上的改进和创新着手,提出自己新开发的任务方式。其次,从理论的不足(没有考虑情境因素),提出这种情境因素(年龄相关性)对共情的年龄差异影响很大。2.研究范式:情境信息(年龄相关性)丰富和情境信息贫乏这两种不同背景的实验任务,可以作为研究年龄差异机制的一种方法,也能够动态的、综合的考察共情不同方面的年龄差异。
3.是否能够设计实验分离任务的动机卷入以及任务的熟悉性对共情年龄差异的不同影响。
4.把这种范式迁移到对从事不同职业人群的研究,如教师共情,考察老教师和青年教师、职前教师年龄差异的影响;差异的机制。
5.这篇文章对我正在修改的论文启发也很大。如文章的格式布局、问题提出、引用的一些参考文献等。
Nice to Meet You—Adult Age Differences in Empathic Accuracy for Strangers
实验目的:
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共情准确性涉及对来自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整合,于是本研究想探究在更接近现实情境中这种能力的年龄差异。
问题提出
内容方面: 先前研究共情准确性大多是从孤立的技能(情绪识别、心理理论)进行研究。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际互动和交往,都是需要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整合,如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谈话的内容、周围的环境等等。但是目前几乎没有研究考察老年人的共情准确性是从对复杂信息的整合来开展的。
其次,以往研究共情准确性年龄差异的关注点几乎没有想法方面,而对推断情感的能力研究又是有限的,另外任务的不同特点也许会调节情感共情准确性的年龄差异。
最后,对于引起年龄差异的原因还不太清楚,如:与年龄有关的认知和生理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对面部线索识别的差异等常常被讨论,但是对这些因素的实证研究很少。方法缺陷:
情感识别任务和心理理论任务在测量共情准确性方面都有缺陷,主要表现在:缺乏年龄公平性和生态效度。
所以,针对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缺陷,我们用配对互动任务来考察陌生人共情准确性的年龄差异,并且能够同时来评估想法和情感共情准确性。基于对情感共情准确性的年龄差异、情感识别和心理理论的实验证据,我们假设:对于一个陌生的互动伙伴,年轻人在推断他们的想法(假设1)和情感(假设2)时要比老年人更加准确。另外,有研究表明,在情境信息丰富和高生态效度实验任务中,老年人和年轻人在面对积极效价的刺激材料,两者共情准确性水平是相等的。而在消极效价任务中则不是。解释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老年人想维持情绪幸福感这一动机过程。于是我们想验证在与陌生人互动交流中,维持维持情绪幸福感也是一种目标,并且这一过程在更加现实的交流任务中也能得到证实。
被试:
总共208名互不认识的女性被试,其中102名年轻人(age range 20–31 years, M = 25.95, SD =3.06),106 名老年人(age range 69–80 years, M = 72.94,SD= 2.52)。然后进行配对,其中52对混合年龄,52对同质的年龄(25对年轻人,27对老年人)。实验程序:
类似于Ickes测量共情准确性的非标准配对互动范式。
被试有5分钟的时间相互介绍彼此,并适应录像。然后要求他们回忆一件最近让自己感到特别糟糕的(angry, tense, sad, or unhappy)个人事件和一件让自己感到特别良好的(excited, happy, content, or balanced)事件。并告诉被试,接下来他们谈话的主题就是围绕这些事件。谈话顺序随机安排,但先以消极事件开始,然后彼此轮流谈论自己的事件,倾听者可以提问或者发表评论,每个事件3分钟,谈话过程总共持续12分钟。谈话结束,然后休息片刻后,让被试看他们交谈的录像,实验者已经把这些录像预先确定好8个节点,被试要在每个节点报告他自己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想法和情感。接着第二次看录像,这次是报告彼此的同伴在同一个节点时的想法和情感。
其中推断想法是用一种开放式的问题形式;推断情感用的是情感量表,对每一个情绪形容词进行评级。
实验
结果
在配对互动中,对想法和情感的评估会受到同伴间的相互影响,于是我们用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APIM)来分析数据。因为它能够考虑到同伴内相关的因变量,所以APIM能够控制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
想法共情准确性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只是在高于平均水平的消极情感想法情况下,年轻人比老年人表现的要好,而在积极情感想法方面,两者没有年龄差异。为了检验分组时同伴的年龄或者年龄的组成是否与共情准确性有关。我们进一步控制了同伴组的年龄以及共情者和同伴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对消极情感的想法,共情者的年龄效应仍然是显著的,而积极情感的想法仍旧不显著,共情组和同伴组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这说明了只有共情者的年龄组能够预测想法共情准确性。
情感共情准确性的年龄差异:
1.个人水平的方法(Person-Level Approach)
结果表明只是在推断消极情感的情况下,年轻人比老年人表现的要好,而在积极情感方面,两者没有年龄差异。
2.情形水平的方法(Situation-Level Approach)在这次分析中,我们使用了修订的APIM,并且为了测量年龄差异我们还使用了truth and bias model。共情者的自我报告是bias,同伴的自我报告是truth.共情者的推断是通过同伴的自我报告来预测的。于是我们把共情者的自我报告和同伴的自我报告作为预测因子,共情者的推断作为因变量,来检验同伴的自我报告和共情者自我报告的交互作用。
结果表明共情者自身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的情感推断。同样,同伴自我评定的情感也能够预测共情者的推断。这两者对消极情感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积极情感则没有。表明年轻人对消极情感的共情准确性要高于老年人。另外,消极情感推断的截距显著地小于0,这说明共情者都低估了他们同伴的消极情感。
总结
1.对实验方法的比较、总结及统计技术的掌握比较薄弱,这些技术和方法需要恶补;另外需要找些资料学会对这种开放式问题的答案进行编码,转化成可进行量化分析的数据。
2.从这篇文献了解到不是谈话内容本身,而是谈话内容中附带的不同情绪造成了不同的年龄差异。
3.本研究的被试都是陌生人,彼此互相不认识。那么情侣、朋友、家人等不同熟悉程度、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年龄差异如何,是因为不同的社会关系诱发的动机或者意愿不同,还是因为彼此之间的熟悉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
Age Differences in Empathy: Multidirectional and Context-Dependent 研究目的:我们复制了先前的实验结果,并且利用一个新的研究范式扩展了先前的实验。想探究共情的年龄差异,主要聚焦在共情准确性(正确知觉他人情绪的能力)、情感一致性(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和同情(共情关注)。
问题提出
首先,我们开展这个研究室是基于先前研究的一些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前研究呈现给被试的视频片段的年龄相关性和情绪品质是混淆的。具体来说,先前研究与老年人相关的视频主要诱发的是悲伤情绪,而与年轻人相关的视频主要诱发的是愉悦情绪。因此,我们不能排除视频的情绪品质调节年龄对共情的影响。
2.先前我们对视频片段年龄相关性的检验是间接的。也就是说,我们先前是根据对视频情绪反应强度的年龄差异为衡量指标,情绪反应越大表明年龄相关程度越高。
3.先前的研究没有探究共情反应年龄差异的机制。其次,研究假设的提出。
根据Baltes(1987)提出的发展过程的情境概念化(contextual conceptualization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es),以及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如果任务或者指导语被设计的对老年个体来说更有意义和适龄,那么他们的基本认知功能缺陷就会减少。(Fung & Carstensen, 2003;Hess, Rosenberg, & Waters, 2001;Rahhal, May, & Hasher, 2002;Zhang, Fung, Stanley, Isaacowitz, & Ho, 2013)。Baltes(1990)提出的选择、优化和补偿模型认为,当老年个体面对更加复杂、需要消耗很多认知资源的任务时,想要达成目标,老年人需要有选择性的把认知资源分配到对他们更重要的任务上。Hess(2014)同样也认为,老化和增加的认知资源选择性有关。
所以,我们提出假设1:老年人的共情准确性受到任务的年龄相关性的影响,并且只有在任务与老年人无关联的条件下,共情准确性的年龄差异才能被证实。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认为,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个体知觉到未来时间是有限制的。相比于年轻人,他们更加关注情感方面的幸福感,努力提高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积极寻求亲密的社会关系。此外,相比于认知资源,社会和情绪资源直到老年期也是会维持的很好,可能没有必要对这一领域增加选择性。
所以,我们提出了假设2:老年人的情感一致性和同情不受任务的年龄相关性的影响;老年人的水平相似甚至会高于年轻人。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共情准确性涉及到对于情绪有关的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加工和整合输入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解释的高阶认知过程。(Adolphs, 2002;Preston & de Waal, 2002)。另外,共情准确性也和流体智力呈正相关(Adolphs, 2002, 2006;Richter et al.,2011)。
于是我们测验了流体智力的一个替代性指标---知觉速度,于是我们假设3:知觉速度和共情准确性有关,而和情感一致性、同情无关;在任务与老年人不相关的条件下,知觉速度的年龄差异和共情准确性的年龄差异有关联。
实验
被试:
young women(19–30 years, Mage =23.99, SD =3.42)and 101 older women(59–82 years, Mage =68.45, SD=5.72).实验设计: 2(age group: young vs old)×2(age-relevance of the film topic: young vs old)×3(Emotion: anger vs.sadness vs.happiness)mixed design 因变量:
Empathic accuracy(被试对目标人物的情绪评定和目标人物的自评之间的一致性)
Emotional congruenc(被试的自评和目标人物的自评,两者的一致性)Sympathy(对 sympathetic的评定等级)
此外还测量了 Perceptual speed(信息加工速度测试);Personal relevance of the film topic(你认为这段视频与你有多大的相关?0-6级评定)实验材料:
情绪形容词量表;信息加工速度测试(Zahlen-Verbindungstest Test)视频材料的制作:
我们使用的是由 Levenson, Carstensen,Friesen, and Ekman(1991)开发的情绪再体验任务(relived-emotion task)。首先,招募一批目标人物(视频主角),要求他们回忆并记住一段自传体情境,以及在此期间所体验到的情绪(愤怒、悲伤、高兴)。对每一种情绪,他们被要求描述情境周围的环境,并且要关注目标情绪体验强烈的时刻。然后让他们叙述、谈论这种情境,并进行录像。最后,过了几天之后,主角回到实验室并观看编辑好的视频(约1分钟),看完之后,用情绪形容词量表评定自己当时感受到的情绪。
对视频材料有效性的评定:1.根据埃里克森人生各个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两组评定者根据一套编码系统对与年龄相关的视频主题进行分类,检验主题是否和年龄段相关。2.为了确保视频主角叙述的、自我报告的情绪和面部表情、姿态表情相匹配。也是请编码者进行评定。
最终,选取6个最符合标准的视频作为实验材料,年轻人主题:初恋的结束、申请奖学金受到不公正的拒绝、成功的找到工作。老年人主题:多年老友的去世、工作受到年龄歧视、和子孙在一起的时光。
程序:
1.要求被试完成一份人口统计学问卷,收集被试的基本资料。2.看一段中性视频(描述的是一位女性在谈论她每天的工作方式)3.看不同的共情视频。
4.用情绪形容词量表评定自己的情绪和目标人物的情绪;然后完成一个项目:你认为视频主角的经历与你有多大的关联?来测量视频主题的年龄相关性。5.最后完成信息加工速度测试。目的在于测量知觉加工速度。
结果
操作检验:
1.是否成功的诱发目标情绪: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视频的主效应显著;视频和情绪的交互作用显著。说明对共情视频的情感反应要大于中性视频,并且共情视频都成功地诱发出了目标情绪。
2.是否成功的设计了不同年龄相关性的视频:2×2方差分析(年龄组×视频主题)。结果表明,视频主题的主效应显著;年龄组和视频主题的交互作用显著。老年人主题的相关性要高于年轻人;老年人相关的视频与老年人更相关,年轻人相关的视频与年轻人更相关。说明了成功地设计了不同年龄相关性的视频。共情准确性的年龄差异: 运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视频主题、情绪三者都有主效应,即年轻人的准确水平要比老年人表现的好;相比于年轻主题,对老年人主题的共情准确性更低;识别生气和悲伤的要高于高兴。年龄和主题的交互作用显著,年龄和情绪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即与年轻人相关的主题,年轻人的共情准确性要高于老年人,而与老年人高相关的主题,两者表现没有差异。说明了情准确性受主题的年龄相关性的影响。
情感一致性的年龄差异:
运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视频主题、情绪有主效应;年龄和视频主题没有交互作用,但是年龄、视频主题和情绪三者具有交互作用,主题和情绪也有交互作用。即与老年人相关的主题,情感一致性要与与年轻人相关的主题,对高兴的情绪一致性要大于悲伤和愤怒。在对与老年人有关的悲伤视频的一致性要大于与年轻人有关的。总的来说,视频的年龄相关性对情感一致性没有影响,并且老年人的一致性高于年轻人。同情的年龄差异:
运用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的主效应显著,年龄和主题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了老年人比年轻人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同情不受视频年龄相关性的影响。知觉速度:
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能够预测共情准确性和知觉速度,知觉速度能够预测共情准确性,而对情感一致性和同情没有影响。此外,知觉速度能够显著预测与年轻人主题相关的共情准确性。
总结
1.同情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但情绪一致性基本上保持稳定。在本研究结果中也表明同情水平相对较高,与共情准确性无关。而情感一致性相对较低,与共情准确性有关,而两者都不受知觉速度的影响。可能是因为任务太容易出现天花板效应,以后可以通过变化不同的任务难度来考察情感一致性的年龄差异。2.在与老年人相关的主题,老年人的共情准确性和年轻人表现的一样好,而在与老年人不相关的主题时,年轻人表现的要好于老年人。不能够区分是动机因素还是因为老年人积累了很多的知识经验,增加了对任务的熟悉度引起的呢。3.在本研究中,只考察了流体智力的一个指标--知觉速度,未来还可以考察更多的认知资源对共情的影响,如工作记忆,抑制能力等,但要考虑任务的难度。4.自我报告的测量方式和基于视频任务的范式综合起来测量共情的不同成分。此外,横断设计的研究受到组别效应的影响,只能考察个体间的差异,个体内共情水平的变化无法测量,所以接下来可以用纵向研究的设计来探究共情不同成分的发展轨迹。
Greater Emotional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Late Life 研究目的:考察情绪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从年轻人到老年人的变化趋势。
问题提出
一些关于成年期发展的理论认为,如,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尽管认知领域会有与年龄相关的下降,但是社会情绪领域也许会有与年龄相关的增长(Izard, 1977;Magai, 2008)。并且会优先选择社会性和有利于繁殖的目标(Carstensen, Fung, & Charles, 2003;Erikson,1982)。实证研究也表明,在一个需要帮助的情境条件下,情绪反应无论在主观、行为还是生理反应都会表现出与年龄有关的上升。如涉及到损失(Kunzmann& Gruhn, 2005;Seider, Shiota, Whalen, & Levenson, 2010),遭遇痛苦(Kliegel, Ja ¨ger, & Phillips, 2007),以及不公平(Charles,2005;Phillips, Henry, Hosie, & Milne, 2008)。另外也有研究表明,老化与向更亲和的情感转变有关(Charles,Carstensen, & McFall, 2001;Carstensen, Gottman, & Levenson, 1995)。
研究表明,繁殖是成功老化的一个关键因素(Antonovsky & Sagy, 1990;Erikson, 1982;Fisher,1995)。和这个观点一致是,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会产生更多的繁殖性目标和更加关注解决他人问题(Hoppmann, Coats, & BlanchardFields, 2007)。此外,Weiner and Graham(1989)也发现,自我报告的同情和助人意愿会随着年龄增长。
研究表明情绪共情在诱发亲社会行为中起着特殊的作用(Batson, 1987;Coke,Batson, & McDavis, 1978;Eisenberg, 2003;Eisenberg et al.,1989;Eisenberg, Fabes, Nyman, Bernzweig, & Pinuelas, 1994;Eisenberg & Miller, 1987;Toi & Batson, 1982)。所以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假设1:情绪共情和亲社会行为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个体时,两者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鉴于情绪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两者紧密的关联性。我们假设2:情绪共情的年龄差异能够部分的解释亲社会行为的增长。
实验
被试:
older(60-80 years, M = 66.43,SD = 5.40), 72 middle-aged(40-50 years,M = 44.58, SD = 2.90), and 71 young(20-30 years, M = 23.07, SD = 2.65).实验设计:
2(film:uplifting vs distressing)×3(age group:older vs middle-aged vs young)mixed design 因变量:
Emotional experience:情绪形容词量表(1-5评级),共情关注(―sympathetic,‖ ―moved,‖ ―compassionate‖)和个体忧伤(―disturbed,‖ ―upset,‖ ―worried‖)计算每个项目的平均分。
Physiology(心搏间期、心率)Prosocial behavior(捐款的数量)
除此之外,还测量了对捐款和慈善的看法(操作检验)、过去的捐赠行为(报告过去一年捐款的数量)、特质共情(IRI)、社会赞许性(Marlowe-Crowne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这些作为控制变量或者操作检验的指标。实验材料:
1.共情视频:(1).令人鼓舞的视频(116s):视频首先是对自闭症的一个简介,然后是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一个叫Surfers Healing非盈利行组织资助下,学习如何冲浪。描述了患有自闭症儿童在冲浪时,体验到的快乐和力量
(2).令人悲伤的视频(117s):视频首先是对苏丹达尔富尔危机的一个简介,然后是受伤和瘦弱的男人、妇女和儿童在接受援助。描述了达尔富尔人民体验到的恐怖和非人道的境遇。2.情绪形容词量表 3.问卷包,包括测量人格和情感体验的问卷 程序:
1.实验之前的3-7天,被试将会完成一个问卷包,包括人格和情感体验。2.来到实验室后,要求被试看两段视频,每看完一个视频后,用情绪形容词量表进行自评,并且在观看视频期间会对他们的生理反应进行测量。3.看完视频后,进行捐款,最后完成一份问卷(对捐款和慈善的看法)
结果
操作检验:
运用t检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悲伤的视频,对令人鼓舞的视频报告出更高的积极热心的和自豪的分数;相比于令人鼓舞的视频,在悲伤的视频中,报告出更多的个体忧伤。这说明视频诱发出目标情绪。情绪共情的年龄差异 共情关注:
结果表明,有显著的年龄主效应和视频的主效应,年龄和视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即老年人报告出最多的共情关注、中年人报告中等水平、年轻人最低;在悲伤视频中比在令人鼓舞的视频中,报告出更多的共情关注。个体忧伤:
结果表明,年龄和视频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对令人鼓舞的视频没有显著的年龄主效应,而悲伤视频,年龄的主效应显著,并与年龄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老年人报告出最多的个体忧伤、中年人次之、年轻人最低。因此对个体忧伤,与年龄有关的情绪反应增加是特定于对悲伤的电影。生理反应:
结果表明,年龄的主效应显著,并与年龄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老年人比年轻人表现出更强的生理激活水平,中年人不同于任何一个年龄组。视频的主效应不显著,没有年龄和视频的交互作用。说明对两种主题的视频表现出相同的激活水平。亲社会行为 操作检验:
被试非常自信的认为他们的捐款会被给到慈善机构,并且没有年龄差异。被试大体上对慈善机构是积极地看法,这些评定没有年龄差异,没有年龄和机构的交互作用。但是有慈善机构的主效应显著。也就是说所有年龄组都评定 Surfers Healing慈善比Darfur 慈善更加积极,这也和视频的主题像一致。亲社会行为的年龄差异:
结果显示,年龄主效应显著,并且在三个年龄组中揭示出显著的线性关系。即老年人表现出最多的亲社会行为、中年人次之、年轻人最低。此外,慈善机构的主效应显著。相比于 Darfur charity,对Surfers Healing charity 捐赠更少。为了检测可能的因素对年龄差异的影响,我们又用多元回归模型来检验两种不同的变量:对视频的情绪共情和被试的个体特征。
首先,鉴于情绪共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关联,我们考察是否情绪共情的年龄差异对亲社会行为的年龄差异有影响。运用零阶和偏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亲社会行为和共情关注、个体忧伤以及更大的心搏间期。因为共情关注和心搏间期都和年龄。亲社会关联。所以我们又采用了Sobel 检验来考察是否两者在年龄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都是显著的中介因子,结果表明,只有共情关注是共情年龄差异的中介因素。
其次,考察了被试的个体特征(收入水平、社会赞许性、特质共情、过去的捐赠行为、对慈善的看法)是否能够解释亲社会行为的年龄差异。我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特质共情关注和过去的捐赠行为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控制被试的个体特征之后,对悲伤视频的共情关注、对令人鼓舞视频的生理反应(心搏间期)以及年龄仍然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所以,总体来说,个体特征的差异的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完全解释亲社会行为与年龄有关的增长。
总结
本研究选取三个年龄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情绪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验证了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老年人更加追求情感性幸福、亲密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繁殖性目标。老年人更倾向于关注他人所遭遇到的痛苦、损失和不公平待遇。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老年人会倚老卖老(公车让座问题)、不按秩序排队、讹诈扶她的好心人等行为,这种现象似乎和本研究结论又相悖。是否利益驱动会超越老年人对他人的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从而表现的更加利己?很多理论和研究表明,共情的认知方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是当任务是与老年人自身相关的条件下,老年人的共情准确性表现的和年轻人一样好,在竞争情境中,共情准确性的提高似乎更有利于他们的利己行为。
Emotional aging: a discrete emotions perspective 在情绪老化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也许是,在成年期情感体验的整体质量会稳步提高,并且可以保持到老年期。最近的毕生发展理论从动机和经验角度解释了这种现象。这些理论表明,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他们变得越来越主动并且更加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导致负性情绪的减少和积极情绪的增加。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提出一种离散的情绪观点来扩展已存在的情绪老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了说明这种方法的有用性,我们主要聚焦在讨论愤怒和悲伤的年龄差异。这两种负性情绪通常被归入到负性情感这一单一的概念中。然而从离散的情绪观点来看,这两种情绪是显著不同,并且表现出年龄差异的多向性。我们认为在特定负性情绪存在着显著的的年龄差异,这对理解成年期的情感幸福有重要的意义。
在情绪老化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也许是在成年期情绪幸福感不会下降。(Charles and Carstensen, 2007;Scheibe and Carstensen, 2010;Isaacowitz and Blanchard-Fields,2012).基于发展调节和情绪老化理论的研究,从广义的情感维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不同的解释。(Baltes and Baltes, 1990;Brandtstädter and Greve, 1994;Heckhausen, 1997;Carstensen, 2006).为了补充这些理论,考虑到特定的积极和消极情绪,我们提出了一种离散的情绪观点。为了说明这种方法的有用性,我们主要关注对愤怒和悲伤情绪体验年龄差异的讨论。这两种负性情绪通常被归入到负性情感这一单一的概念中。然而从离散的情绪观点来看,这两种情绪是显著不同,并且表现出年龄差异的多向性。我们认为在特定负性情绪存在着显著的的年龄差异,这对理解成年期的情感幸福有重要的意义。发展调节和情绪老化的理论
发展调节的理论假设,如果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策略,那么个体能够避免来自生活挑战、威胁和损失等不良情绪的影响。(Baltes and Baltes, 1990;Brandtstädter and Renner,1990;Heckhausen et al., 2010).虽然不同的理论对策略的本质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根据个体是否继续参与实现目标或者放弃那些不能实现的目标(Haase et al., 2013).,可以把这些策略归为一类。另外,这两种发展调节策略多大程度上能够维持情感幸福感是不同的。他们被认为是一种衡量控制机会和抑制的个体差异的一种替代指标。鉴于个体在成年早期影响自身环境的能力是相对较高,而在老年期就会下降,因此实现目标的过程在成年早期被频繁使用,相反,目标脱离过程在成年晚更加显著。大量的纵向和干预研究支持了这些理论主张。(reviews:Wrosch et al., 2006;Heckhausen et al., 2010).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ST;Carstensen, 2006;Scheibe and Carstensen, 2010;Reed and Carstensen, 2012), 关于情绪老化的一个理论。通过关注与未来相关的期望,特别是老年个体对他们生命剩余时间的评估,解释了在老年期情绪幸福感的维护。根据SST,因为年龄的增长理所当然的和结束、有限的一生相关联。老年人优先选择和当下即刻的情绪幸福相关的社会和情绪目标,而不是长期的旨在优化未来资源与知识相关的目标。(Carstensen et al., 1999).有大量的证据支持了SST的主要主张,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会更加有选择性的选择社会合作伙伴以及使他们的社会交往有更多的情感满足。(reviews: Carstensen et al.,1999;Fingerman and Charles, 2010).也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基本的情绪信息加工存在系统的年龄差异。通常情况下,老年人比年轻人似乎对积极信息更加敏感,而对消极信息更加不敏感。这种现象叫做“积极效应”(Carstensen and Mikels, 2005).SST认为积极效应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情绪调节分配了更多的认知资源(reviews: Mather and Carstensen, 2005;Kryla-Lighthall and Mather, 2009;Mather,2012).总之,尽管许多与年龄相关的生活领域会有损失,但毕生发展的理论对 老年个体如何维护或者增加他们的情绪幸福感还是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然而,独立于他们的特定的解释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情绪幸福感的看法是从一个广义的和多维的角度。也就是说,基于这些理论的研究通常是考察发展调节的过程、社会情绪的选择性,或者情感信息加工的偏向性和更广泛的情绪体验的关联,比如积极情感或者消极情感。因此过去的理论工作能够解释在更宽泛的情感维度上的年龄差异。但是他也许不能充分解释不同离散的消极或者积极情绪的显著性和功能。因此,提出一种离散的情绪观点来补充过去的理论工作。这样一种观点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短期情感反应和长期情绪幸福感多向性的年龄差异。此外,他可能会使人认识到情绪不仅影响认知和动机过程,而且会也可能导致有效的认知和行为。
情绪老化:一种离散的情绪观点
情绪功能理论强调情绪和情感倾向的适应性价值(Frijda, 1986;Campos et al., 1989;Lazarus, 1991;Izard, 1993;Levenson, 1994;Ekman, 1999;Keltner and Gross, 1999).根据这些理论,情绪给自我和他人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有助于引发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比如,一些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某种思想。记忆或者行为,而一些情绪使得思想、记忆或者行为产生的可能性更大。情绪的功能理论传统上主要集中在负性情绪的适应价值。从这个角度看,负性情绪的功能就是消除一个威胁或者消除个体和他所处环境的不平衡性。更具体的说,负性情绪被认为是经过时间检验的适应性行为和被具体的行为倾向(Frijda, 1986),、生理反应的模式(Levenson, 1994)、面部表情的结构(Ekman, 1999)和主观感受(Izard, 1993)支持的。情感功能的理论也强调了每一个负性情绪起着特定的和不同的功能。(fear creates the urge to escape,disgust the urge to expel;e.g., Frijda, 1986;Levenson, 1992).负性情绪的年龄差异:愤怒和悲伤的样例
为了探讨这种离散情绪方法的有效性,我们集中在愤怒和悲伤这两种情绪的功能。第一,检验离散情绪年龄差异的实验研究主要是聚焦在这两种情绪。第二,更重要的是,不同于其他的情绪,愤怒、悲伤和目标参与、目标脱离既密切相关又有差异。因此,弥补愤怒和悲伤显著性、适应性的年龄差异的理论框架似乎是为发展出一种更加全面的离散情绪的方法提供一个合理的起点。
毕生发展理论的一个中心观点是,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被特定的环境挑战和个人的需求、信念和未来的期望所表示。(e.g., Heckhausen and Schulz,.我们成立这个假设并认为特定年龄的任务可能会增加或减少具体情绪的体验和适应性(see also Haase et al., 2012).这种主张理论上为情绪功能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拓展。因为它表明不仅情绪本身而且个体特征以及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特定情绪的适应价值。首先,成年早期被描述为成长的阶段,在此期间个体比老年人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他们的潜能。因此,在成年早期成长和优化的过程而不是保持或者补偿的过程应给得到优先选择(Baltes and Baltes, 1990;Freund and Baltes, 1998, 2002;Ebner et al.,2006).和此观点一致,SST 假设相比于老年人的目标,年轻人的目标更加倾向于以未来为导向,并且更加关注获取新的资源,如知识或者信息。(e.g., Carstensen et al., 1999).其次,发展调节的理论(e.g., Brandtstädter and Greve, 1994;Heckhausen et al., 2010)认为在成年早期,高个人控制感以及对目标的顽强追求不仅非常普遍而且和幸福感密切相关。(Wrosch and Heckhausen, 1999;Rothermund and Brandtstädter, 2003;Lachman, 2006).最后,有证据表明当个体年轻的时候,他们更愿意参与和反思社会冲突(Labouvie-Vief et al., 1989;Birditt and Fingerman, 2005;Blanchard-Fields et al.,2007).鉴于年轻人通常追求很多与未来相关的目标并且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去实现他们,愤怒的诱发因素尤其在成年早期会更频繁和显著,如自己的目标被故意的忽视或者被其他人给阻碍而产生的评价。此外,相比于老年人,典型的愤怒情境控制评估、行为倾向和社会动机在成年早期可能会更容易发生。事实上,根据离散的情绪理论,愤怒一般涉及到高情境控制的信念(Lazarus, 1991), 激发出一种反对行动准备的状态(Frijda et al., 1989),和促坚持目标的持久性(Lench and Levine, 2008).此外,愤怒能够促进他人的行为和自己目标额一致性(Fischer and Roseman, 2007).因此,相对于老年人,年轻人体验到更强烈和更频繁的愤怒情绪,再者,因为愤怒有时也许会帮助年轻人克服障碍,从而实现本年龄段的发展任务。至少在某种情境下,愤怒是有适应价值的并且有利于年轻人长期的情绪幸福感(Haase et al.,2012)。
相比于成年早期,成年晚期被认为是一个损失和下降的阶段(Lindenberger and Baltes,1997;Smith and Baltes, 1997;Baltes and Mayer, 1999),在此期间,社会资源、认知资源、和生理资源变得越来越有限,并且维护和补偿的过程变得更重要(Baltes and Baltes, 1990;Labouvie-Vief, 2003).毕生发展的理论已经提出,鉴于老年期有限的资源、低个人控制感和目标调整更加变得越来越频繁和适应性
(Wrosch and Heckhausen, 1999;Rothermund and Brandtstädter,2003;Lachman, 2006).此外,根据 SST,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觉到未来的时间正在缩减,所以老年人更加倾向于目前导向的目标追求,更加关注于创造情感上有意义的体验,并且为了保持社会和谐,他们可能会避免社会冲突。(Birditt and Fingerman, 2005;Carstensen, 2006;Blanchard-Fields, 2007).相对于年轻人,鉴于老年人面临越来越多的基础资源的损失和更加倾向于调整目标。所以在成年晚期,悲伤的诱发因素会更加频繁和显著。此外,在老年期,与悲伤相关的情境控制的评估、行为倾向和社会动机可能比在生命的早期更容易发生。离散情绪理论表明,悲伤通常是和低环境控制感有关(Lazarus,1991),支持了这种假设。此外,悲伤情绪激发了适应性的目标脱离过程(Frijda et al., 1989;Nesse, 2000;Wrosch and Miller,2009)和亲近、同情和支持他人的需要(Andrews and Thomson, 2009).因此,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体验到更强烈的和更频繁的悲伤情绪。再者,因为悲伤更可能帮助老年人处理由从不能实现的目标中脱离和增加的社会支持产生的悲伤,至少在某种情境下,悲伤情绪也许有适应价值并且有利于老年人长期的情绪幸福感(see also Kunzmann and Grühn,2005;Haase et al., 2012).实验证据:
目前较少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悲伤和愤怒在生命过程中的发展轨迹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如,有研究显示在人际冲突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报告更少的愤怒和愤怒有关的调节策略(Blanchard-Fields and Coats, 2008).当老年人和年轻人在看一个老年妇女谈论养老院问题的视频片段(Charles et al., 2001)或者观看两个人表面上诽谤第三个人的谈话视频(Charles and Carstensen, 2008).,发现愤怒反应的强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相反,悲伤反应的年龄差异研究显示是反转的(在老年人中更高)或者没有差异不显著。(Charles et al.,2001;Charles and Carstensen, 2008).其他的研究也探究愤怒或者悲伤情绪反应的年龄差异。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对诱发愤怒情绪的刺激报告出更少的愤怒,但是报告出相等的或者更高的悲伤(Tsai et al., 2000;LabouvieVief et al., 2003;Kunzmann and Grühn, 2005;Kunzmann and Richter, 2009;Seider et al., 2011;Streubel and Kunzmann, 2011).一个覆盖大部分德国人的追踪研究已经研究了与年龄相关的愤怒和悲伤体验频率的差异(Kunzmann et al., 2013).更具体的说,这项研究的横断面和纵向面一致性的表明愤怒的频率从青少年晚期到成年早期是增长的,但是从中年到老年表现出稳定的下降。相反,悲伤情绪的频率在大部分的成年期仍旧保持稳定,在老年期会增长(Kunzmann et al., 2013).一项最近的研究通过关注某一天情绪体验的强度和频率和被试自我概念的内隐关联,考察了愤怒和悲伤的年龄差异。(Kunzmann and Thomas, 2014).和离散的情绪观点一致,老年人比年轻人体验到更少的愤怒。但是在悲伤体验没有年龄差异。研究进一步表明,愤怒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概念没有那么强,而悲伤则不然(Kunzmann and Thomas,2014).最后,有研究也表明,愤怒和悲伤对情绪幸福感的影响也有年龄不同。(Haase et al., 2012).在这项研究中,对具有模糊内容的中性视频的愤怒反应和中年人更高的情绪幸福感有关,而和年轻人或者老年人无关。相反,悲伤反应和老年人更高的情绪幸福感有关,但和年轻人或者中年人无关(Haase et al.,2012).这些发现支持了我们先前的预测,尽管根据我们的框架,愤怒应该适应在在成年早期。
结论和展望
毕生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于解释有年龄相关的情感体验整体质量的改变,不能够很好的解释具体情绪年龄差异的多向性和多功能性。因为离散情绪的观点允许更多差异化的预测,所以它补充了毕生发展理论。根据这个观点,所有的积极和消极情绪在特定的情况下,都是具有适应性的。因此,尽管大多数个体评价高的情绪幸福感(Tsai et al., 2006), 和报告更加频繁的亲享乐情绪调节目标(Riediger et al., 2009),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没有消极情绪的生活将会是贫困的、不健康的和短暂的。相反,消极情绪是有用的体验。如果消极情绪能让个体去管理重要的生活环境,那么他们就具有特定的功能和也许是具有适应价值的。
我们的方法是和离散的情绪方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是一致的。通过表明愤怒的显著减少,尤其是在中年和老年期。它说明愤怒体验多向性的年龄差异性。但是在老年期,悲伤的频率和强度仍旧保持稳定或者增长。此外,有证据表明情绪反应的年龄差异也许有助于个体的情感幸福。
为了进一步明确特定负性情绪的作用,未来的研究需要确定引起愤怒反应结果的条件(成年早期)和悲伤反应的条件(老年期)。可以肯定的是,在任何年龄段,慢性或者毫无根据的愤怒不太可能导致高情感幸福。相反,它也许是情境和情绪反应两者之间的匹配,能够决定与年龄相关的愤怒和悲伤体验的适应价值。通过情绪的交互来考察这种情境,未来的研究还应该包括不同长度的时间窗口,因为特定的负性情绪可能与高水平的情感幸福关联不那么密切。相反,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他们激发和促进行为过程,将会帮助个体成功地调整与年龄相关的机会和约束,那么某种消极情绪的体验可能恢复和优化个体的情感幸福,未来的第二个任务是,去探讨可以解释愤怒和悲伤年龄差异的进一步的机制。我们的理论框架在本质上是从动机性的,我们认为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的特征是有一种特定的发展条件的配置,来确定某种情绪更加显著和适应性。然而,认知和生理资源的年龄差异性的理论可能提供了额外的观点。(Labouvie-Vief, 2003;Cacioppo et al., 2011).比如,愤怒也许比悲伤会激活更大的生理唤醒,也许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这可能意味着相比于悲伤,老年人有更少的资源去体验愤怒。
最后,通过考察额外的不同的消极和积极情绪来扩展我们的理论框架将会很有趣。比如,有初步研究表明恐惧会表现出与年龄相关的增加,而厌恶则会下降(Kunzmann et al., 2005;Teachman and Gordon, 2009).未来的研究需要明确不同特定情绪年龄差异的机制。研究沿着这些思路也可以扩大调查的年龄范围,如另外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并且考虑个体的可用资源和目标类型差异的影响。从离散的情绪角度,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可能有助于我们对理解毕生成功发展的理解。
Multidirectional Age Differences in Anger and Sadness 试验目的:本实验探究了愤怒和悲伤情绪的年龄差异,主要聚焦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这两种情绪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和自我的内隐关联。
问题提出
1.先前有实验室研究表明(Charles, Carstensen, & McFall,2001;Charles & Carstensen,2008), Birditt & Fingerman, 2005;Kunzmann &Grühn, 2005;Kunzmann & Richter, 2009;Labouvie-Vief, Lumley,Jain, & Heinze, 2003;Seider, Shiota, Whalen, & Levenson, 2011;Streubel & Kunzmann, 2011;Tsai, Levenson & Carstensen, 2000),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报告更少的愤怒,但是报告出相同水平或者更高的悲伤情绪。而对情感频率的研究,其中一项横断和纵向研究都表明,愤怒情绪的频率从青少年晚期到成年早期逐渐增加,然后直到老年期表现出稳定的减少。相反,悲伤情绪的频率在成年期的大部分时间保持稳定,在老年期开始增长。
2.根据SOC模型、SST以及毕生发展的控制理论认为,在我们生命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由于具体环境的挑战、个人需要、信念和对未来的期望,使得我们体验到某种情绪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情绪。(Haase, Seider, Shiota, & Levenson, 2012).年轻人是处于增长的阶段,有很多机会去发展他们的潜力。因此,优化的过程而不是保持和补偿得到优先选择;年轻人追求更多的以未来为导向的目标,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知识,并且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去实现它;年轻人有较高的个人控制感、环境控制感以及对目标的顽强追求。所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愤怒的诱发因素如他人故意阻碍目标的实现等,在年轻时会更加显著和频繁。所以相对于老年人,年轻人体验到更多、更强的愤怒情绪。
老年人被描述为一个损失的阶段,认知、生理、社会资源不断变得越来越有局限性,维持和补偿的过程得到优先选择。由于资源的限制性,老年人拥有较低的个人控制感和环境控制感,需要老年人不断地灵活调整以适应逐渐增多的损失和不能成功完成目标产生的影响。所以,悲伤情绪的诱发因素,如对不可避免的损失的评价等,在老年期变得更加显著。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体验到更多、更强的悲伤情绪。
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过去实验室研究悲伤和愤怒情绪的年龄差异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标准刺激的研究,并且对情绪体验频率的研究很少。而本研究采用DRM的方法能够对同一个样本同时测量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到的情感强度和频率。我们假设(1):相对于老年人,年轻人体验到的更多、更强的愤怒情绪;相反,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体验到更多更强的悲伤情绪。另外,基于过去研究认为,在典型的一天中,年轻人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要大于消极情绪(Kahneman et al., 2004),所以我们想复制这个结果,检测是否能够扩大到老年人中。
3、根据毕生发展理论,某种程度上,处理某种发展任务会增加特定情绪的频率和强度,同理,相同的情绪也能够变得更加与自我相关。此外,在处理某种发展任务时,情感自我概念和情感体验也有积极的联系,能够相互促进。根据自我确认理论,个体选择和塑造环境使自己的体验和自我概念相符合。所以,我们假设(2)和情感体验的年龄差异一致,情感自我概念也体现出年龄差异,愤怒情绪与年轻人的自我更相关,而悲伤情绪和老年人的自我更相关。
实验
被试:46名年轻人(M=22.9 years, SD=3.9, 50% females)和50名老年人(M =70.5years, SD=5.4, 50% females)。方法:
1.对日常情感体验的测量(DRM)采用日重构法(DRM)能够同时评估情感体验的强度和频率。通过两个结构化的问卷让被试重构前一天的情形。首先,要求被试把前天(从起床到睡觉)想像成一系列的电影片段,然后给每一个片段命名,标明起止时间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其次,根据第二个问卷,针对每一个片段回答一系列的标准化问题。根据情绪形容词量表,被试评定在此事件中自己的感受;并报告他们正在从事什么活动,和什么人交往。
因变量:情感强度:针对每一个事件,被试根据形容词量表(4个与悲伤有关的词,5个与愤怒有关的词,5个积极情绪的词,5个其他消极情绪词)进行0-6的等级评定。
情感频率:报告事件的总量除以某一具体情绪事件的数量 活动和交往对象 2.情感自我概念的测量(IAT)目标词:自我与他人
属性词:情绪形容词(愤怒有关的、悲伤有关的、冷静有关的)步骤:1.通过按键对自我与他人目标词进行归类
2.通过按键对属性词进行分类
3.联合任务一:联合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
4.让被试对属性词进行分类,交换左右键的反应内容
5.联合任务二:再次联合呈现概念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与任务一的内容正好相反
因变量:反应时和正确率;D分数:所有反应时的标准差除以IAT效应分数(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的差值)
结果
运用多变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但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考察每一个具体变量的影响,所以用单变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1.情感体验的强度和频率的年龄差异: 情感强度:情绪的主效应显著;年龄和情绪的交互效应显著。
具体来说,交互效应显著表明,年龄对愤怒情绪影响显著,而对悲伤情绪和高兴影响不显著,说明年轻人比老年人报告出更强的愤怒情绪。年龄组内的分析揭示:在老年组,相对于愤怒情绪,老年人报告出更强的悲伤情绪,而在年轻组两者强度没有差异。此外,在两个年龄组,高兴权重显著大于愤怒和悲伤。
情绪的主效应显著表明,相比于愤怒和悲伤,被试报告出更多的高兴和快乐。针对情绪事件中体验到的最大强度情绪的年龄差异:
结果表明,年龄和情绪的交互效应显著。即年龄对愤怒情绪的影响显著(年轻人比老年人报告出更强烈的愤怒情绪),但是在悲伤和高兴强度无差异。进而对两个年龄组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悲伤,年轻人报告出更多最大强度的愤怒,并且差异显著。而相比于愤怒,老年人报告出更多最大强度的悲伤,但两者差异不显著。此外,在这两个年龄组,高兴的强度都要更高于悲伤和愤怒程度。
由不同活动和交往对象产生的情感强度的年龄差异:
结果表明,在三项活动中(吃、穿、教育),愤怒的年龄差异显著,即老年人比年轻人体验到更低程度的愤怒。在交往对象上,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在和亲属、朋友或者自己独处时,体验到更低程度的愤怒。在悲伤和高兴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
情感频率:情绪的主效应显著;年龄的主效应显著;年龄和情绪的交互效应显著。
年龄和情绪的交互效应显著表明,年龄对愤怒情绪影响显著,而对悲伤情绪和高兴影响不显著,说明年轻人比老年人报告出更多的愤怒情绪事件。年龄组内的分析表明,在老年组,相比于愤怒事件,老年人报告出更大比例的悲伤事件;但在年轻组两者没有显著差异。此外,在两个年龄组内,报告的高兴事件的比例要大于愤怒和悲伤事件。
情绪的主效应显著表明,相对于愤怒和悲伤事件,被试报告出更多的高兴事件。
年龄的主效应显著揭示出,年轻人比老年人报告出更多的情绪事件。2.内隐愤怒和悲伤自我概念的年龄差异 根据反应时的分析:悲伤和愤怒IAT的年龄差异
运用多变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揭示,block(相容vs不相容)、测验(愤怒vs悲伤)、年龄的主效应显著,即相容任务的反应时要快于不相容任务、愤怒的反应时要快于悲伤、年轻人的反应时要快于老年人。此外,block×test、block×age的交互作用显著。block×test×age三者的交互作用也显著。对三者的交互作用在每一个年龄组做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年轻人的block×test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在年轻组悲伤和愤怒的IAT年龄差异不显著;老年人block×test交互作用显著,说明,在老年组,愤怒的IAT效应显著大于悲伤的IAT效应。根据D分数的分析:悲伤和愤怒IAT的年龄差异
多变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揭示年龄和测试的交互作用显著,和反应时的结果一致,年龄对愤怒IAT有显著的影响,而对悲伤的影响不显著。具体是,年轻人的愤怒IAT效应是小于老年人。在组内分析表明,老年组的愤怒IAT要大于悲伤IAT.而年轻组两者没有差异。
最后,IAT和情感体验两者的相关分析结果不显著,即悲伤IAT效应和体验到的悲伤频率和强度无关,愤怒IAT效应和体验到的愤怒频率和强度也是无关。
总结
1、我们的研究发现,体验到的悲伤频率、强度和自我概念的关联在年轻人和老年人两者之间没有差异,和我们的假设(悲伤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不一致。但有研究表明,当刺激是涉及到老年期典型的损失时(与老年痴呆有关的损失),悲伤情绪会随着年龄而增长。所以情绪诱发物的年龄相关性对情感体验、情感自我概念的年龄差异产生影响。
2、先前看的文献都是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总体概念上考察年龄的差异性,最近看的这两篇文献是从离散的情绪观点来探究具体情绪的年龄差异和发展趋势。
3、悲伤和愤怒这两种情绪尽管有很多不同(诱发物、行为倾向、评估),但是两者的唤醒程度也是不同的,先前的研究表明,评定愤怒项目的唤醒程度比悲伤项目要略高。所以不能排除这个因素对情感体验年龄差异的影响。因此未来的实验可以通过变化情绪不同的唤醒强度来考察对年龄差异的影响。
第五篇:文献总结
一.论文名称:微小矩形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
1.研究内容
利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当量直径为0.633-1.079mm 的微小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特性,工质为液体水,雷诺数为 100-3000。最后通过数值方法对恒定泵功及恒定流量条件下不同结构参数的通道进行了换热计算,给出了最佳换热结构参数。
2.研究的主要成果:
3.1 层流表观摩阻系数和平均努塞尔数的试验值与常规尺度的数值计算结果吻合良好。数值方法完全可以用来预测该尺度下的流动与换热。
假设液体水流经恒定截面圆形管道,管径为d =0.667 mm,长度L为10 mm,流速u 为0.3m/ s。图2.10给出了局部摩阻系数沿流向的分布规律曲线。流体在离入口距离x =7mm 附近达到充分发展。流动充分发展后,壁面摩擦系数为 Cf=0.0795,与理论的0.0804相差无几。
假设矩形通道管长为50 mm,短边a =0.6 mm ,长边 b=3 mm,r = b/ a =5,工质为液体水,物性恒定不变。笔者利用数值方法计算出含进口段的管内摩擦阻力,并与Curr[45]的计算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见图2.12.由图2.16可以看出,在层流范围内,计算结果与文献的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两者最大误差小于10%。该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数值模型简化合理,模拟方法正确有效,可以用来对矩形截面通道的换热问题进行数值模拟。
3.2 对于当量直径较大的微通道,层流向紊流的转变发生在临界雷诺数Re =2000附近。而对于尺寸较小的通道,临界雷诺数约为1700,较常规尺度的转变点有所提前,这与管壁粗糙度有关。
3.3 利用数值方法优化了微小通道结构参数,给出了泵功恒定和流量恒定时换热器的最优结构参数。
(1)泵功恒定时,假设泵功为0.1W,a=0.4,r=5,w=0.1的通道参数可以得到最小的传热热阻。
(2)恒定流量时,假定质量流量G 为0.028kg/ s,优化结构为a =0.2,r = 5,w= 0.1 的通道参数可以得到最小的传热热阻。
二.论文名称:微小通道内低雷诺数流动的实验研究
1.研究内容
本文针对微型涡轮发动机流动问题研究的需要,发展了壁面微静压孔和微型单管总压探针测量技术。采用在沿程测量气流静压分布、在出口钡(量速度分布的方法,对高度0.5mm和1.0mm的13个微小直矩形通道的500多个状态流场进行了测量,研究了特征尺度、表面粗糙度、横截面宽高比等因素对微小等直通道流动阻力特性的影响。
2.研究的主要创新:
(1)对微流动的实验研究,由于微通道的特征尺寸很小,难以获得详细的流场参数信息。迄今为止,国内外多数微流动实验只是测量了通道进出口的压差,籍此得到的仅仅是微尺度流动的平均摩擦阻力特性,其结果不可避免的包含进、出口流动损失,影响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判断。本文工作旨在发展常规测量手段,获取微小尺度流场压力分布的详细信息,探索特征尺度,表面粗糙度,微小通道横截面积率等因素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N一S方程对不可压平面Pioseuille流动(图2.1)具有解析解。在流动充分发展以后,沿流向各截面上流体速度分布型相同。流动压力沿流向线性分布,其斜率恰与粘滞应力沿法向的梯度相平衡。由于流线平直,可以将壁面处静压近似为流管相应横截面上的压力,因而利用静压孔测压即可获得沿程压力的分布信息。
在综合考虑了各种方案的利弊及可行性以后,决定以两固定平行平板间的Poiseuille流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图2.1),在平板壁面上开微静压孔,测量沿程静压分布。通过在线流量计实时测量流体的体积流量,进而计算出流动Re数。通过调节体积流量,改变流动状态,即可非常方便的获取宽广的Re范围。
(2)微流体实验要求测试设备具有精确的空间定位和移动能力,因而三坐标精密移动平台不可或缺,然而这项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为此专门设计制造了一套位移机构作为微流动实验平台(图3.10)。本文结合厘米级MTE部件内部流场的测量要求和微小尺度流动实验需要,对微型单孔探针和三坐标精密位移机构提出外形尺寸和性能参数,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微细加工实验室一起完成了设计,并由该实验室完成了制造工作。
该移动平台能实现X、Y、Z三个方向上的精密移动,工作台的行程不小于30mmx3ommx30mm,各向最大行程4Omm,各方向移动的定位精度为0.01mm,位移显示分辨率为0.001mm,具有自锁功能,整体结构紧凑。Z向移动部件上设计图3.10三坐标精密位移机构有安装孔,以安装固定测量探针的支架,使探针能够到达指定的空间位置。移动平台的结构包括传动系统、导向系统、驱动系统、移动位移显示系统以及相应的支撑部件,X、Y、Z三个方向的传动都具有自锁性能。
3.研究的主要成果
1、在实验Re数范围内(300一5000)中,直径0.5mm以下微型静压孔的测量误差不超过5%0,各种尺寸小孔的测量误差随着流动Re数的增大而增大。最终确定直径0.3mm微静压孔作为微小通道流动静压测量孔。研制了微型总压探针,通过实验标定,探针标定压力与标准风洞的真实总压的误差在约1%,方向不敏感角为100。
2、通道高度1.0mm时流动仍然符合常规尺度流体力学理论,当通道的特征尺度 减小到0.5mm以后,可观察到明显的微尺度效应:沿程加速压降,层流区摩擦常数 显著低于常规尺度层流理论值。两种通道在雷诺数较大时(流动马赫数小于0.2),可压缩性效应明显。
3、在0.5mm的通道高度尺度上,当表面粗糙度指标Ra>0.5μm时,表面粗糙度对层流区摩擦阻力特性具有影响:层流区摩擦系数与流动特征雷诺数的乘积低于理 论值,其与理论值的偏差随雷诺数逐渐增大而增大;
4、在当前实验的尺度下,平面Poiseuille流动的转捩雷诺数(以通道高度和平均流速计算)为1200一1400左右。摩阻越小的通道发生转捩的雷诺数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