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觉醒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3:4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父母的觉醒学习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父母的觉醒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篇:父母的觉醒学习心得体会

父母的觉醒心得体会

最初拿到《父母的觉醒》时,我并没有多么兴奋,只是把它当做一本普通的育儿书来读。但是读着读着,我却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震撼。甚至,我开始深深的感激这本书的作者——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教育专家莎法丽.萨巴瑞。感谢她将智慧的结晶凝结成册,打开了大洋彼岸的我的育儿心结。

什么样的育儿方式才是正确的?才是有益的?才是对孩子好的呢?社会上充斥着种种理论,甚至理论之间也不乏相互矛盾之处。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却深深明白了,最美的方法原来是最简单的——无为而治,让孩子跟随心灵的本真找到自己,并成功的做自己。

首先请允许我提出一个问题:育儿和养花一样吗?也许很多人不屑一答:肯定不一样啊。大家会异口同声的说。育儿岂非比养花难多了?但实际看来,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育儿的方式还不如养花来的科学。

不论是养松、竹、梅、兰,育花人肯定会去了解它们的特性。是喜阴还是喜阳?是多水还是少水?多久灌溉一次为好?把这些特性了解清楚了再去育花,必然事半功倍。可是养孩子呢?很多家长不试着去发现孩子的特性: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气质是胆汁质还是多血质?爱好是什么?擅长做什么?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孩子。父母没有上大学,那么一定要培养孩子上大学。父母没有艺术熏陶,所以学习琴艺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殊不知,孩子自有孩子的喜好,怎么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生活呢?

不论是养松、竹、梅、兰,育花人肯定会希望它长成一株茁壮的松、竹、梅、兰,从来没有人想着要把松培养成竹,把梅培养成兰。可是养孩子呢?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标准是完全按照普罗大众的想法来要求,一定要各科优秀,一定要有兴趣上的特长,一定要„„各种要求,不胜枚举,难以罗列。殊不知,每个人生下来皆不相同,怎可整齐划一,分毫不差呢? 由此看来,养孩子和养花从本质上也没什么不同:即每个孩子生下来都像各色花朵一样,具有独特的基因,有专属于自己内心的种子——即生命规划图。父母如果可以像阳光,水,空气一样:只有付出,不求回报;只有接纳,不带期望;那么每个孩子都可以长成自己那本真的模样。

所以,育儿,不去干涉孩子的本真;育儿,不去控制孩子内心的追求;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努力的做自己。父母只是陪伴,只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伙伴,不强求,不期待,不控制,不焦虑,就是最好的。——这就是《父母的觉醒》给我的最大震撼。

原来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株株的松、竹、梅、兰。是松,便可以终年葱绿;是竹,便可以随风摇曳;是梅,便可以傲雪枝头;是兰,便可以散发淡淡幽香。他们本可按照内心的律动来自由的生长,最终长成他们本质的模样。但是因为父母过多的干涉与控制,于是松、竹、梅、兰都长成了父母“期望”的模样,甚至如加工厂生产出的一般,如流水线上作业的一般,全部一模一样,毫无特色可言。那么,也许有的家长会追问,如果不管孩子,孩子岂非就难以优秀,甚至还会有变差的可能性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俗语告诉我们,因为家里穷没人管的孩子,反而早早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早懂得了何为责任。这种孩子,往往更有担当。

如果不控制孩子,不强求孩子,如果真的不去“管”孩子,那么我们这些父母,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我想书中的这段话也许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孩子在模仿父母。教导孩子的最深刻的方式,莫过于父母先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孩子总是看到父母在回避自己;发现父母不敢坦然地面对生活、拥抱生活,那么他们也会模仿父母的优柔寡断。因此,父母应该先做出表率。

如果父母不把自身的快乐之源建立在孩子身上,懂得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坦然沉静的同内心交谈,善待自己的身体,安排好自己的饮食与锻炼。如果父母能够自然平静的料理自己的生活,那么就是教育孩子重视自己身心的最佳方式。”所以,作为父母的你,懂得控制自己的焦虑吗?明白不能将怒气施加给孩子吗?你还记得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吗?你有没有想过做回本真的自己?你还记得儿时的梦想吗?如果不能,那就尝试着做一个对自己情绪负责的人;如果不能,那就尝试着找回本真的自己;如果不能,那就尝试着追寻自己的梦想吧。

相信,如果你是个对自己情绪负责的人;如果你是个能到自己本真的人,如果你是个有梦想亦努力追梦的人;那么你的孩子,肯定也会在潜移默化下模仿你,他会找到自己的本真,他会追寻自己的梦想。

他,自然,就能长成一株美丽的松、竹、梅、兰。

第二篇:《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梦蓝山

“觉醒”和“改变”

“父母首先努力做到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轨迹里生活;如果父母想做到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须抛弃自我的优越感;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和孩子们和谐相伴”—— 《父母的觉醒》

每一句话,每一个含义都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内心,震撼了内在的自我。作为新一代的父母,自认为比我们的父辈更专注于孩子的教育、更懂得亲子的互动、更愿意强调尊重和平等。可是当读完这本书,按照作者对于父母的建议去觉醒时,才发现作为一个普通的,出生在那个时代的我,在自身成长的过程里,从原生的家庭环境、父母和兄弟姐妹当中,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了家庭的文化,携带了家庭成员的基因,也塑成了当下自我的性格(这就是本我);可是由于自身在学校、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和成长,在改变性格的同时,更多的是隐藏了很多自己都不了解的本我。所以觉醒就是去发现和寻找潜意识的自我,让潜意识走向前台,勇敢的去面对和提升自我,既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成长的根本,也是我们确保孩子们能够寻找到自我的保障。

作者萨巴瑞博士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经验,以及多年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案例,首先强调了父母应该从心理上发现自我,才能真正的感受孩子、尊重孩子;从父母情感上追根溯源,才能够好建立和孩子之间的深入感情,并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的教养孩子,并且成就自我。

“控制”和“接纳”

“一旦开始追求长幼互动当觉醒和意识,我们就会感受到,无论我们到意图有多么的,以往我们的旧模式仍然会出现。”“觉醒”就意味着对我们和孩子之间发生及经历的事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纳和应对而不是尝试去控制和改变。

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再看孩子一路的成长,我们曾经都是父母拥抱在怀里的宝贝,天真稚气、纯洁可爱、对大人依赖有加;再后来他们迈开小腿,在现实世界里前行探索,满腹狐疑的不断追寻着为什么;最终离开父母,走向学校和社会,逐步形成了自我的性格和自我……父母见证了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曾几何时,父母为了孩子的第一声爸爸或者妈妈而热泪盈眶,为孩子们人生迈出的第一步激动不已,为孩子收获的第一个奖励而兴奋的夜不能寐,为孩子如愿的进入理想的中学而欣喜若狂…….但在更多现实的生活和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定伴随着更多的不满和失望,尤其是当他们计划的成长之路远离了轨道:他或她,因为没有得到满足,而引发当着朋友的面顿足大哭时;他或她,把功课搁置一边,却沉醉于游戏或者电视屏幕前时;他或她,因为不专心上课或者逃课,父母被叫到学校的时……另一方面却是当我们在工作上面临了压力,生活上又要面临更多的忙乱时,于是身心疲惫,一路拥堵至家,辛苦的做好晚餐,然而孩子们却一边玩耍,一边把饭菜搞的满地皆是时……

有多少次我们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用一种觉醒的态度告诉自己,我不是一个受害者“为什么生活会让我如此不幸”,而更是一个幸存者“我怎么样利用这些不幸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样在调整决定命运的人生态度上就寻找到了自我觉醒的力量。如何放弃虚荣心、控制欲去影响和改变孩子,()而是更好的接纳和接受一个孩子们的本性,并且用一种积极和“觉醒”,这样才是真正教育的开始。因为只有父母能够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孩子去成长。

终于找到了,让我慰籍自己的学术理由:在任何时刻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对待和接受孩子的好与不好,而无需再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意愿行事。

自负和平等

“我们的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那时候,他们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在他们的眼里,有没有优异的成绩和特长,浑然不觉。孩子不会心思沉重的看待世间各种事情,只会扎进经验的王国里,对任何冒险都愿意放手尝试一番”。

是啊,就是因为我们一路走来,也许遇见了非常多的困难和问题,也许走了很多的弯路和挫折,也更因此收获了知识和财富,所以我们在孩子面前就有了更多的自负。自负的我们,期望孩子能够达到预期中的那个他,期望孩子能够避免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理由是因为我们的深爱,可是这种不对等的爱、充满期许和回报的爱,恰恰让我们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关系,也造就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无形的沟壑,沟通的障碍就此形成。

即使我们有最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可是我们越想帮助孩子,自负感超强的我们就越想控制孩子的思想、行为和做事情的方式和计划,失衡的天平即刻会阻碍我们和孩子的良好沟通,因为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真正的灵魂,否则长幼关系每每会被封锁,而不是激发和激活了孩子的精神。

综述:和孩子一起成长

多年前,我不太想要孩子,一方面自己没有长大,贪玩;另一方面,感觉要了孩子感觉比较麻烦,读书、教育持久并且繁琐。后来要了孩子之后,读了多本育儿的书籍,尤其是William Damo的儿童心理学手册,发现对孩子或者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塑造,原生家庭的文化和父母的影响是及其深刻和重要。读完,才发现我坚持的好个性和爸爸的性格紧密相关,急躁的脾气也在成长的过程里,模仿和学习我的爸爸。那时才猛然发现,与其说培养和教育孩子,倒不如陪伴孩子事实上,就是一个自我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所以那时我的MSN的名字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也许,就是特别认可《父母的觉醒》这本书的中心含义吧,所以阅读之后,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因为本书直击我的内心,再次激发了早期为人父母时的冲动。

成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变化的速度和改进的节奏是相当的缓慢,就复杂而言,从个人素养、工作的环境、经济的状况、生活的氛围、家庭的压力等;但简单的讲,懒惰是人的天性,改变和成长就意味着从舒适区走到另外一个陌生,甚至需要痛苦的付出的过程,所以自己在随后为人父母的多年经历里,工作、创业、移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形成的无形的焦躁,让我成为一种不愿和孩子一起成长改变的理由,感谢《觉醒》这本书,重新唤醒了沉睡和懒惰的我,重新审视,自我进化。

孩子们已经在长大,但是我的人生之路还充满了很多的期待和精彩,所以多一份变化和付出,就多一分收获,更何况能够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去成长、去变化又是多么的美妙和令人期待啊,《觉醒》給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继续前行和修行。

反馈:

也许因为读书和理解的功力不够,也许是功利在作怪,总想从书中发掘一些改变和改进的方法,好像是本书中比较欠缺的地方。另外,本书虽然用词精准,文采超越一般学术文章,可是总体感觉全书的结构和逻辑上没有特别的清晰。

第三篇:《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母的觉醒》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父母的觉醒》,上好成长这堂必修课。

与《父母的觉醒》这本书分离已经是两周以后了,这也是我第三次提笔企图写下我当下对《父母的觉醒》这本书的读书体会。第一次是现场的分享,第二次是卫老师催交作业的时候趁兴写下了两段文字后夭折了。事不过三吧,今天有时间坐在键盘前敲打敲打,说说此感。

去读书会是蓄意已久的一种想法,看段老师每周发出的读书会邀请,也看到段老师在追名逐利的今天能对心理教育如此的用心,卫老师的亲身经历又和这些附中版本的妈妈们如此吻合,而那些时间也正是自己空虚之余内心表现一片慌乱。终于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那一天缘份般地走进了读书会,这段缘绵长情深。

初进读书会的忐忑,没有一个熟悉的面孔,不知道如何开始自己在这个团队的重新呈现,遮掩着自己内心情绪的翻江倒海,终于很快就在第二次读书会分享时含着焦虑和不安表露出来,情绪是不会骗人了,只有情绪才是你真实的表达。到第三次再来读书会的时候,已然不是原来的满怀期待,竟然在来的路上会徘徊,他们是否觉察到我的情绪,他们一定会笑话我的不成熟,我不知道该如何再次融入。正如卫老师说的,收费本身也是一个约束,既然交了钱,也是应着自己的初衷而来,还是要面对的。有了这样的想法,在以后的交流中,没有了太多的顾虑,真诚地表达自己所想,共情于书友的分享,这一面面的镜子在逐渐照亮我平淡的心灵,真的真的慢慢地会和这个团队融为一体。

接下来剧透一些自己的经历吧,人生匆匆四十余载,经历于各种亲情、友情、爱情,更多的是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当亭亭玉立的十八少女展现于面前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你不知道如何面对她,你不再了解她更多,她似乎已不再想依靠你的肩膀,甚至你画下的路对她来说已不再宽广。

孩子的彷徨和妈妈的无奈,甚至自责于自己曾经有无数次不经意中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的伤害。这些日子过得确实是有些落魄,卫老师提醒我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我努力把自己打开,找大学同学畅聊,找卫老师解疑,更多做的是充分的思考,我在很短的时间内象饿极了一样在心理学知识里寻找我想要的,也是对心理学的一种喜欢吧,曾奇峰的精神分析课程、《父母的觉醒》解读、如何消除原生家庭的影响、杨澜说、开讲啦等有声书籍。

我用行动告诉女儿妈妈在学习,妈妈在努力,每天装出一副内心充实的样子。可是当每一次关系的'转机又会迎来一些新的小矛盾,就和考前突击一样,临阵磨枪,看来还是会显得不足,火候还是得慢慢的炖。当然我也不是不讲道理的妈妈,能被女儿做为知己深夜谈话到二点,这真的是很难得的相处机会,平常里性子急的我也需要在和女儿交流的时候大脑飞快运转,体会她的不易和难处。看到女儿最近状态越来越好,但对学习却似乎没有那么上心了,一次次的想试探也被老公及时的制止了,我们要的是孩子真正的快乐和来自于她自己内心充沛的精神动力。于是我还需要不断温柔,耐心等待这香花开。

当孩子们都奋斗在高考前线的时候,我于上周带女儿去了美丽的威海,刘公岛上空蓝蓝的天,坐上缆车一览城市与海的风景,和女儿提着鞋子来回走在海边的浴场,现在想起来会激动起眼眶的泪花,这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有我,有女儿,有海,更重要的是还有无尽的言语。随后,我带女儿在济南参加了大学毕业二十周年的同学聚会,我感动于当年的宿舍、食堂和小路,甚至我们在原来的教室、原来的位置召开的一场别开心面的主体班会,还有骄人的同学们一个个发自内心的感慨和祝福,女儿一直参与其中为我们拍照,聆听和体会于我们的感受之中,相信她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所以此行无悔。

所有这些都和读书会密不可分,两个半月的时候足够让我发自内心的一些觉醒。女儿问我醒了没有,我答,我会一直走在觉醒的路上。早上听书的时候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家长迷乱,孩子如何清醒?所以我们学习,我们觉醒,我们努力,改变会慢慢的到来。很期待我们一起走在少有人走的路上的风景,携手同行,来日方长,愿你我如愿前行。

第四篇:《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范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父母的觉醒》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1

拿到这本书,我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专业媒体权威推荐”,其中有一句“别奢望做完美无缺的父母”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里。是啊,在孩子面前,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父母,“我们对孩子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无非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即使我们最有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很多时候仍旧会落入俗套,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需要觉醒,我需要改变,我需要好好学习这本书的精髓。

在第一章节中,“自负感”一词贯穿全文。开始,我把“自负感”当成“自负”的词意理解,读完整篇章节,我才弄明白作者所提出的“自负感”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感觉,它主要是基于他人的意见而形成的,它是一种膨胀的自我感觉,近乎于虚荣。

回想这几年在潇然的教育上,我有没有这种“自负感”?答案是肯定的。幼儿园时期,我盼着他能独立,能自己穿衣,吃饭,上厕所。然而对于动手能力稍差的潇然来说,妈妈的“期盼”是巨大的压力,我常常因为他不会穿衣,不会用筷子或是尿裤子而耽误上学时间去责怪他;学前班时,他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中稀里糊涂,完成不了作业,因此我批评他上课不专心听讲;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又常常因为他字迹不工整、不好看而责备他。

现在回想这一切,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我“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潇然的身上,我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我却没有意识到,把我的思维强加给潇然,对他的精神其实是一种桎梏。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这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

《父母的觉醒》给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让我在如何为人父母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和修行。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2

我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父母的觉醒》这本书是针对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父母,全书都在讲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做,是在唤醒父母建立一个观念即:家庭教育不是针对孩子的教育,而是针对父母的教育。一提家庭教育,许多父母的误区是:家长如何采取种种措施来教育孩子,使孩子成才。的确,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教育,但是,父母们要觉醒——家庭教育中更需要教育的是父母!古语说:“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

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孩子的教育不是父母对孩子的说教,而是指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无形的影响。换言之,就是父母要活成孩子的榜样,时时处处做好自己,想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有专家讲:“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把自己修炼成什么样的人,孩子不听你怎么说,而看你怎么做。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父母需要觉醒,不仅要活成孩子的榜样,还要时时处处学会放手。让孩子活成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而不是父母希望成为的样子。

很多父母心疼孩子,爱孩子,对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造成了“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使孩子失去了自我,变成没有手脚,没有嘴巴,没有自信,没有能力,更没有思想的活植物人。变得麻木不仁,甚至没有人性。这时,父母反过来抱怨孩子,这个不会,那个不行,甚至口不择言乱给孩子贴标签,什么“笨蛋、废物……”之类伤害孩子自尊的词语一股脑往孩子身上贴,有的孩子默默承受着父母对他们的指责,抱怨;有的孩子就显露出各种问题,变成问题孩子,令老师头疼,家长痛苦。所以父母要觉醒,要学会放手,尤其在家庭里,要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一员,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务,在承担家务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把孩子推到前边,父母在后边跟着,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及时鼓励帮助孩子,而不是包办代替。

父母需要觉醒,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需要父母的呵护和尊重,作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出来,孩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有自尊心的孩子才有羞耻心,有了羞耻心才会有敬畏心,人有了敬畏心害怕他做坏事吗?害怕他将来不能成为大人、君子吗?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言行,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而不是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这样的父母怎么可能培养出有良知的孩子?所以父母需要觉醒,不断地学习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素养,用自己的.改变来带动孩子的改变,用自己的心来唤醒孩子的心,用自己的灵魂来唤醒孩子的灵魂。

父母需要觉醒,学会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父母不能因为孩子优秀就是我的孩子,就很爱孩子,孩子有问题了,他就不是我的孩子了,父母就讨厌他,嫌弃他。父母要明白,孩子选择我们做他们的父母,在某些方面是来唤醒我们的。父母们要明白,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只有父母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改正过来,孩子才会改变。“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所有的结局”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爱来化解。如果孩子的问题没能解决,说明父母没有了解孩子,不是这个孩子所需要的,孩子没有接受到父母的爱,缺爱的孩子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世界上没有标配的父母,也没有标配的孩子,因此,父母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给到孩子所需要的,而不是父母自己想给的。

父母需要觉醒,孩子来到父母身边,需要父母的陪伴,使孩子有安全感。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父母陪伴孩子要像《牵着蜗牛去散步》一样,以一颗悠闲地,宁静的心来欣赏路边美丽的风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不断的鼓掌、赞美、欣赏、鼓励……给孩子自信和动力,不断地让孩子丰富和强大自己的内心,慢慢地就变成了生活的强者。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还怕他不优秀吗?

以上的一切都需要父母的觉醒,身为父母我们没有受过任何培训,也没有合格证,但是,我们要觉醒,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父母,在孩子人生道路上,不但给孩子创造丰富的的物质条件,更要通过不断的修炼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孩子的精神领袖,做孩子一生的。榜样,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3

文中最重要的道理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即如果不经觉醒,那么你童年时在父母那里受到的伤害会进入你的潜意识,让你失去真实的自我,而后,当你有了孩子,这些伤害又会在你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再现。因为一旦孩子的某些行为不幸触到了你的痛点,你就会不自主地用失控的情绪去伤害孩子,而实际上让你受伤的并非孩子本身,而是你自身潜藏的伤痛。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的拖延症会让你大发雷霆,那么你最好审视一下你自己是不是拖延症患者,如果是,那你要意识到你真正受不了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个你不敢面对的自己,如此,你就应该知道,孩子的拖延症是需要纠正的,但你中立公正地去纠正即可,而不用对着孩子发怒————当然,你还要去纠正自己的拖延症。你发怒只会让孩子受伤,如果孩子成年后也未觉醒,那么这些伤痛就只好一代代蔓延下去。

实际上,潜意识里的伤害不仅会伤害孩子,在此之前,它往往已先行伤害了我们的情侣、配偶,然而,因为孩子的幼小和无助,他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摆布,也更容易受伤。但换个思路想,如果对觉醒认识地够及时,我们其实可以在孩子来临之前,在与情侣、配偶的亲密关系中就开始自我疗伤,因为我们与伴侣来自不同的家庭,如果我们的伤痛点恰好不相同,能通过沟通互补疗愈对方的伤口,那是再好不过的。然而有时情况并非如此,也许宝贝在你觉醒前已降临人世,也许你和对方的伤痛点几乎一致,也许你的配偶已经帮你治愈了一部分心结,然而更深的部分还隐藏在你的心中,直至孩子出世。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孩子来为我们疗伤,因为刚刚出世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最原初,也最本真,借着这面最纯真的镜子,通过努力觉醒,我们也可以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通过孩子找到真实自己的具体做法有些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尊重孩子”,但实际并不一样,“尊重孩子”是我们拿捏着家长的权威,有意识地去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自行发展;而书中“觉醒”是指在精神层面上完全让孩子自由发展,家长只观察和陪伴,却不以权威去指导孩子什么。请不要误解,这里说的自由发展指的是精神层面,如果孩子的具体行为有偏差,那么父母必须及时纠正,比如你的孩子欺负别的孩子,比如偷东西,不按时睡觉等,那你必须立刻马上拿出家长的权威,当即制止。而在面对爱好、专业、信仰及伴侣的选择时,你应当相信孩子的本真,相信他们会选择最好的,不要让他们丢失真实的自我,并通过观察他们找回自己的真实,从而形成父母与子女之间觉醒、良性互动的长幼关系。

实际上,在我看来,对于专业、信仰及伴侣的选择是可以通过从小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慢慢引导的。你可以在孩子初中的时候就告诉孩子每个专业大致是学什么的,对学习者有哪些要求,以后可以做什么,发展前途在哪儿,如果转方向大致又可以转向哪里,等等。而对于伴侣的选择,他青春期的时候你们就可以多少观察下周围的亲戚朋友,看他们的夫妻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然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他们有些人是非常幸福的,有些人却只能以分道扬镳收场,有些人又是貌合神离,这样孩子到了婚龄至少不会受骗。至于宗教,你当然也可以告诉他它们好的地方与不好的地方,然后让他自己做选择。

“我们接纳孩子的程度同接纳自己的程度成正比”,接纳孩子,就是接纳自己。挑剔孩子,实则挑剔的也是我们自己。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事实上也是我们对自身错误的应对。

正如作者例举的,无论是对于我们“形象的、完美主义的、身份的、规范的、渴望控制的”种种的自负感,还是面对孩子“幼年期”、“可怕的两岁”以及初中、高中的挑战,父母的觉醒能够使得孩子与父母的视线由对外在的关注与需索,走向内心的宁静与强大。

现实就是现实。无论好坏。世上不存在“好运”与“不幸”,“生活中的一切境遇都是在为精神的进化提供条件”。

“生活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战斗和逃避的。”

当我们能够超越“有所作为”的生活形态和教养方式,不在汲汲于茫然的忙碌中时,不执着于生活“应该怎样”的时候,生活的真相就渐渐浮出水面,与孩子一同享受、感受当下的幸福就来了。

而孩子,具备强大内心与精神动力的孩子,终将找到真正的自己。

悟到此节,如作者所言,书中的后半部分的应对策略反而不重要了。大乘在前,小乘就任意撷取罢。

父母觉醒的一刻,在每一个当下与孩子和谐相伴的宁静从此开启。

第五篇:《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

《父母的觉醒》是201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译图书,作者沙法丽·萨巴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1

拿到这本书,我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专业媒体权威推荐”,其中有一句“别奢望做完美无缺的父母”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里。是啊,在孩子面前,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父母,“我们对孩子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无非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即使我们最有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很多时候仍旧会落入俗套,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需要觉醒,我需要改变,我需要好好学习这本书的精髓。

在第一章节中,“自负感”一词贯穿全文。开始,我把“自负感”当成“自负”的词意理解,读完整篇章节,我才弄明白作者所提出的“自负感”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感觉,它主要是基于他人的意见而形成的,它是一种膨胀的自我感觉,近乎于虚荣。

回想这几年在潇然的教育上,我有没有这种“自负感”?答案是肯定的。幼儿园时期,我盼着他能独立,能自己穿衣,吃饭,上厕所。然而对于动手能力稍差的潇然来说,妈妈的“期盼”是巨大的压力,我常常因为他不会穿衣,不会用筷子或是尿裤子而耽误上学时间去责怪他;学前班时,他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中稀里糊涂,完成不了作业,因此我批评他上课不专心听讲;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又常常因为他字迹不工整、不好看而责备他。

现在回想这一切,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我“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潇然的身上,我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我却没有意识到,把我的思维强加给潇然,对他的精神其实是一种桎梏。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这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

《父母的觉醒》给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让我在如何为人父母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和修行。

《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2

我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父母的觉醒》这本书是针对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父母,全书都在讲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做,是在唤醒父母建立一个观念即:家庭教育不是针对孩子的教育,而是针对父母的教育。一提家庭教育,许多父母的误区是:家长如何采取种种措施来教育孩子,使孩子成才。的确,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教育,但是,父母们要觉醒——家庭教育中更需要教育的是父母!古语说:“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

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孩子的教育不是父母对孩子的说教,而是指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无形的影响。换言之,就是父母要活成孩子的榜样,时时处处做好自己,想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有专家讲:“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把自己修炼成什么样的人,孩子不听你怎么说,而看你怎么做。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父母需要觉醒,不仅要活成孩子的榜样,还要时时处处学会放手。让孩子活成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而不是父母希望成为的样子。

很多父母心疼孩子,爱孩子,对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造成了“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使孩子失去了自我,变成没有手脚,没有嘴巴,没有自信,没有能力,更没有思想的活植物人。变得麻木不仁,甚至没有人性。这时,父母反过来抱怨孩子,这个不会,那个不行,甚至口不择言乱给孩子贴标签,什么“笨蛋、废物……”之类伤害孩子自尊的词语一股脑往孩子身上贴,有的孩子默默承受着父母对他们的指责,抱怨;有的孩子就显露出各种问题,变成问题孩子,令老师头疼,家长痛苦。所以父母要觉醒,要学会放手,尤其在家庭里,要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一员,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务,在承担家务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把孩子推到前边,父母在后边跟着,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及时鼓励帮助孩子,而不是包办代替。

父母需要觉醒,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需要父母的呵护和尊重,作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出来,孩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有自尊心的孩子才有羞耻心,有了羞耻心才会有敬畏心,人有了敬畏心害怕他做坏事吗?害怕他将来不能成为大人、君子吗?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言行,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而不是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这样的父母怎么可能培养出有良知的孩子?所以父母需要觉醒,不断地学习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素养,用自己的改变来带动孩子的改变,用自己的心来唤醒孩子的心,用自己的灵魂来唤醒孩子的灵魂。

父母需要觉醒,学会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父母不能因为孩子优秀就是我的孩子,就很爱孩子,孩子有问题了,他就不是我的孩子了,父母就讨厌他,嫌弃他。父母要明白,孩子选择我们做他们的父母,在某些方面是来唤醒我们的。父母们要明白,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只有父母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改正过来,孩子才会改变。“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所有的结局”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爱来化解。如果孩子的问题没能解决,说明父母没有了解孩子,不是这个孩子所需要的,孩子没有接受到父母的爱,缺爱的孩子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世界上没有标配的父母,也没有标配的孩子,因此,父母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给到孩子所需要的,而不是父母自己想给的。

父母需要觉醒,孩子来到父母身边,需要父母的陪伴,使孩子有安全感。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父母陪伴孩子要像《牵着蜗牛去散步》一样,以一颗悠闲地,宁静的心来欣赏路边美丽的风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不断的鼓掌、赞美、欣赏、鼓励……给孩子自信和动力,不断地让孩子丰富和强大自己的内心,慢慢地就变成了生活的强者。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还怕他不优秀吗?

以上的一切都需要父母的觉醒,身为父母我们没有受过任何培训,也没有合格证,但是,我们要觉醒,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父母,在孩子人生道路上,不但给孩子创造丰富的的物质条件,更要通过不断的修炼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孩子的精神领袖,做孩子一生的榜样,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3

文中最重要的道理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即如果不经觉醒,那么你童年时在父母那里受到的伤害会进入你的潜意识,让你失去真实的自我,而后,当你有了孩子,这些伤害又会在你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再现。因为一旦孩子的某些行为不幸触到了你的痛点,你就会不自主地用失控的情绪去伤害孩子,而实际上让你受伤的并非孩子本身,而是你自身潜藏的伤痛。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的拖延症会让你大发雷霆,那么你最好审视一下你自己是不是拖延症患者,如果是,那你要意识到你真正受不了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个你不敢面对的自己,如此,你就应该知道,孩子的拖延症是需要纠正的,但你中立公正地去纠正即可,而不用对着孩子发怒————当然,你还要去纠正自己的拖延症。你发怒只会让孩子受伤,如果孩子成年后也未觉醒,那么这些伤痛就只好一代代蔓延下去。

实际上,潜意识里的伤害不仅会伤害孩子,在此之前,它往往已先行伤害了我们的情侣、配偶,然而,因为孩子的幼小和无助,他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摆布,也更容易受伤。但换个思路想,如果对觉醒认识地够及时,我们其实可以在孩子来临之前,在与情侣、配偶的亲密关系中就开始自我疗伤,因为我们与伴侣来自不同的家庭,如果我们的伤痛点恰好不相同,能通过沟通互补疗愈对方的伤口,那是再好不过的。然而有时情况并非如此,也许宝贝在你觉醒前已降临人世,也许你和对方的伤痛点几乎一致,也许你的配偶已经帮你治愈了一部分心结,然而更深的部分还隐藏在你的心中,直至孩子出世。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孩子来为我们疗伤,因为刚刚出世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最原初,也最本真,借着这面最纯真的镜子,通过努力觉醒,我们也可以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通过孩子找到真实自己的具体做法有些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尊重孩子”,但实际并不一样,“尊重孩子”是我们拿捏着家长的权威,有意识地去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自行发展;而书中“觉醒”是指在精神层面上完全让孩子自由发展,家长只观察和陪伴,却不以权威去指导孩子什么。请不要误解,这里说的自由发展指的是精神层面,如果孩子的具体行为有偏差,那么父母必须及时纠正,比如你的孩子欺负别的孩子,比如偷东西,不按时睡觉等,那你必须立刻马上拿出家长的权威,当即制止。而在面对爱好、专业、信仰及伴侣的选择时,你应当相信孩子的本真,相信他们会选择最好的,不要让他们丢失真实的自我,并通过观察他们找回自己的真实,从而形成父母与子女之间觉醒、良性互动的长幼关系。

实际上,在我看来,对于专业、信仰及伴侣的选择是可以通过从小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慢慢引导的。你可以在孩子初中的时候就告诉孩子每个专业大致是学什么的,对学习者有哪些要求,以后可以做什么,发展前途在哪儿,如果转方向大致又可以转向哪里,等等。而对于伴侣的选择,他青春期的时候你们就可以多少观察下周围的亲戚朋友,看他们的夫妻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然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他们有些人是非常幸福的,有些人却只能以分道扬镳收场,有些人又是貌合神离,这样孩子到了婚龄至少不会受骗。至于宗教,你当然也可以告诉他它们好的地方与不好的地方,然后让他自己做选择。

“我们接纳孩子的程度同接纳自己的程度成正比”,接纳孩子,就是接纳自己。挑剔孩子,实则挑剔的也是我们自己。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事实上也是我们对自身错误的应对。

正如作者例举的,无论是对于我们“形象的、完美主义的、身份的、规范的、渴望控制的”种种的自负感,还是面对孩子“幼年期”、“可怕的两岁”以及初中、高中的挑战,父母的觉醒能够使得孩子与父母的视线由对外在的关注与需索,走向内心的宁静与强大。

现实就是现实。无论好坏。世上不存在“好运”与“不幸”,“生活中的一切境遇都是在为精神的进化提供条件”。

“生活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战斗和逃避的。”

当我们能够超越“有所作为”的生活形态和教养方式,不在汲汲于茫然的忙碌中时,不执着于生活“应该怎样”的时候,生活的真相就渐渐浮出水面,与孩子一同享受、感受当下的幸福就来了。

而孩子,具备强大内心与精神动力的孩子,终将找到真正的自己。

悟到此节,如作者所言,书中的后半部分的应对策略反而不重要了。大乘在前,小乘就任意撷取罢。

父母觉醒的一刻,在每一个当下与孩子和谐相伴的宁静从此开启。

下载父母的觉醒学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父母的觉醒学习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推荐阅读]

    《父母的觉醒》这本书,仅仅是刚开始的两章就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原本浮躁的心变得沉静,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什么是自负感?我要在这本书中寻求答案。教养孩子的过程就好比走钢丝,一......

    学习致___同胞觉醒书心得体会

    学习致___同胞觉醒书心得体会基层党员干部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所写的《致___同胞觉醒书》发出了对党、对宏大祖国的感恩之声,对宏大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之声,和坚决与“三股势力'作......

    父母课堂学习心得体会:父母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父母课堂》心得体会范文(1)不学不知道,原来教育孩子有多样化,通过这次阅读了《父母课堂》我受益匪浅,发现自己教育孩子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次阅读了《父母课堂》,为我将来教育孩......

    学习父母课堂心得体会

    学习父母课堂心得体会 学习父母课堂心得体会一:学习父母课堂心得体会 很高兴能来到包钢二十小家长课堂接受专家的指导。通过这次专家的讲解指导受益匪浅,发现了自身教育孩子......

    学习《父母规》心得体会

    学习《父母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父母规》,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父母是孩子的影子,今为父母,责任重大。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责任更加重大。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学习《父母课堂》心得体会

    学习《父母课堂》心得体会 学习《父母课堂》心得体会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做为父母,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我们感觉需要学习的 知识太多,压力也很大。阅读各类教育书刊、与老师沟通......

    学习《父母规》心得体会

    . 学习《父母规》心得体会 学习《父母规》令我耳目一新,好多内容与我产生共鸣,更有些内容让我感到一种能量,一份责任,一份使命。 一个家庭孩子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父母问......

    学习《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习《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心得体会 《致维吾尔族同胞觉醒书》发出了我们的共同心声。我们要向吾布力喀斯木•买吐送学习,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发声亮剑,争作讲党性敢担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