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几点体会范文
关于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几点体会
针对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
高中音乐鉴赏课与其他文理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音乐鉴赏课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而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多年来,我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里就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谈点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形象
要上好音乐鉴赏课,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形象,如果离开这个前提,音乐鉴赏课将背离审美核心而变成空洞无物的说教课。一般来讲,根据形象特征可将艺术分为两大类:“情态的艺术”和“情感的艺术”。音乐与美术相比,美术多侧重于“情态”,并通过“情态”曲折地表达“情感”;而音乐多侧重于“情感”,并通过“情感”曲折地表达“情态”。关于音乐的情感表现性和情态“描绘性”在音乐美学界一直是一个非常富有争议性并富有魅力的话题。强调音乐 “表现性”的人们认为:
音乐的所谓“描绘性”的真正意义在于音乐的审美体验是音乐激发的情感间接地通过“统觉”和“通感”所引起的联想而实现的。这种联想其本质是由音乐的情感内容引起的,因而所谓音乐的情态“描绘性”其本质还是音乐的情感表现性。强调音乐“描绘性”的人们则认为:一连串的声音组合是没有任何感情意义的,但音乐
能感动人,其秘密在于声音触动了人类模糊记忆中的视觉表象,这些视觉表象虽不 一定构成情节,但却是人类情感体验的源泉和依托。
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既要重视音乐的情感表现性,又不可忽略音乐的情态“描绘性”。虽然,音乐的所谓“描绘性”并非音乐美的本质,但对于学生而言,用音乐来表达情感这是不足为怪的,但音乐能“描绘”情态和情节似乎显得不可思议,这也就为音乐的表现性增添了巨大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把握音乐教材的形象时,不管音乐是在“描绘”某个具体的形象,还是在表现情感或理性内容,都需要教师正确把握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即正确理解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和声、配器等音乐诸要素的表现意义。音乐正因其具有非语义性和非描绘性特征,所以,我们对音乐的所有“技术性分析”和“戏剧性分析”以及所有的“语言启发”和“非语言启发(如视觉形象启发)”,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音乐作品的形象激活。正如费尔巴哈所说:“感情的对象就是对象化的感情。当音调抓住你的时候,是什么抓住了你?你在音调中听到了什么?难道不是听到你自己心灵的声音吗?”是啊!到底是什么抓住了我们听赏者?„„ 课本第一单元首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这个问题如同费尔巴哈所问的 “你在音调中听到了什么”一样。我们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
教学案例:
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第一部分赏析: 在《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里,当宣叙调找到《欢乐颂》的动机后,低音弦乐奏出《欢乐颂》主旋律,这是《欢乐颂》主题第一次呈现,音乐低沉、沙哑、悲怆、凝重,仿佛是描述英雄身经百战、遍体鳞伤之后,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通往自由解放的道路)。此时,喜悦伴随着伤感,欢乐伴随着痛楚,希望伴随着委屈。总之,一种难以言状的复杂情绪由低音弦乐慢慢地诉说。当《欢乐颂》主题第二次演奏时,主奏乐器换上了中提琴。委婉深沉的旋律仿佛在表现英雄正在沐浴欢乐的阳光,正在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当《欢乐颂》主题第三次演奏时,小提琴如梦如幻的旋律宛如欢乐女神时隐时现、稍纵即逝。当《欢乐颂》主题第四次演奏时,铜管乐队奏出辉煌壮丽的旋律,仿佛是欢乐女神降临人间,金光灿烂,普照全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痛苦走向欢乐,从斗争走向胜利。
其实,这么多的形象比喻,其真正的目的就是努力让学生的心灵最大限度地贴近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二、音乐教师要不断积累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
音乐本身就属于人文科学,音乐所表达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要上好音乐鉴赏课,教师就必须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积累。现代的音乐鉴赏不同于以前以欧洲音乐为核心的音乐欣赏,其本质上已成为以音乐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离不开其自然环境及文化生态的影响,其音乐文化与本民族、地区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绘画、建筑、雕塑以及科学是融为一体的立体文化生态系统。
人类文明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东西两个文明形态,其本质区别在于对主客体关系的态度上。西方文明在“人天对抗”哲学思想背景下出现“神权”与“人权”的长期斗争,体现在音乐上就是“禁情”与“表情”的斗争。近代以来,西方音乐从神权的奴隶地位发展为人文主义表情艺术。所谓“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就是指音乐从“禁情”走向“表情”的过程。而从古典到浪漫、从印象到现代都是表情性音乐审美情趣在人文主义背景下的继续发展。
欧美近现代音乐在西方人文主义的旗帜下逐步发展形成几个具有区域人文特征的亚文化生态体系。法兰西文化的“浪漫”,意大利文化的“洒脱”,德奥文化的“凝重”,俄罗斯文化的“深沉”,美国文化的“自由”,都体现在其音乐、文学、绘画、雕塑以及哲学、科学等诸多领域里。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春》具有典型的意大利文化特征,宛如色彩绚丽的拉斐尔油画、形象生动的米开朗基罗雕塑以及线条流畅的罗马风格建筑。就连生活在列宾、托尔斯泰故乡的柴可夫斯基在《意大利随想曲》中也一反其“深沉、伤感”的音乐风格,表现出“艳丽、挥洒”的意大利音乐风格。贝多芬交响曲也就是在德奥文化的哲学、文学、美学、科学背景之下才赋予了音乐超越时代的深刻哲理。而《蓝色狂想曲》出自拥有“自由”土壤的美国作曲家格什温之手也并非偶然。倾听西方音乐最好是能将音乐置于西方文明生态环境之中,更好地体现音乐的人文特征。
与西方音乐不同的是,中国古代音乐是建立在中华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之上的,具体就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儒家所主张的“美善合一”思想是“礼乐治国之道”的核心内容。道家文化多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多要求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自然冥合,以达到“辟除功利、脱却尘俗、自然关照、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学、绘画、雕塑、园艺等都追求这种“情景合一、物我一体”的高远意境,其本质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在艺术审美上的一种表现。倾听中国古代音乐,如《酒狂》、《阳关三叠》等作品最好将音乐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生态系统中,更好地体现东方文明的人文特征。
中国近现代音乐多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以及中国革命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中第一乐段第一、二两个乐句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近代小资产阶级追求光明、追求进步而四处碰壁的“革命者”形象。《黄河大合唱》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向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倾听中国现代音乐应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中国现代人文特色。
其他诸如亚非拉民族民间音乐鉴赏多建立在对其生存环境、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等人文知识的拓宽基础之上。
总之,当今的音乐鉴赏教学要求音乐教师将“地球村”的历史与现状都装在头脑中,并不断从人类文明中汲取营养,不断开拓文化视野,提高思想修养,丰富情感体验,完善人格形象。
教学案例:
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欢乐颂》的思想价值分析:
本教材的赏析涉及到贝多芬精神观念成长的历史:主要体现在《英雄》、《命运》、《田园》、《合唱》四部交响曲中。还涉及到欧洲思想发展史,如:“人文主义”者打破僵化的基督教神学,席勒提出“美育代宗教”学说,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诞生。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诞生的时代正是基督教信仰被推翻,科学思想尚未取代僵化的神学,人类思想没有了精神寄托的黑暗时期。作品在形式上迎合了席勒“以美替代人们心中失去的上帝”的美育救国思想,在内容上又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理想。是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学说诞生前人类思想的精神寄托。
这个观点就是在反复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并广泛阅读西方哲学著作的基础上,对欧洲思想史、艺术史作长期思索之后得出的。
三、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听赏音乐的三个层次
审美心理学认为:人类听赏音乐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体验和理解三个阶段。“感知”,即“音响感知”,是通过听觉器官对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的感性认识活动。“体验”,即“情感体验”,是通过对音乐的音响感知,体验到作品的情绪情感特征,并深受感染,这是倾听音乐的最重要的过程。伴随着情感体验,听赏者基于音乐的情感特征而引发联想。一般来讲,标题音乐往往引起“定向联想”,这就产生音乐的情态形象。非标题音乐没有任何文字提示,对于音乐想象完全取决于听众感情体验的深度和生活体验的广度。“理解”,即“理解认识”,是听赏音乐的一种理性行为,除了对音乐音响表达的理解外,更重要的是对音响内涵的理性认识,也就是对音乐作品的社会含义和其他社会意义的理解。
科普兰将倾听音乐的三个阶段称为美感阶段、表达阶段、纯音乐阶段。有的学者将听赏音乐划分为三个层次:感官欣赏、感情欣赏、理智欣赏。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这三个过程:
第一,我们可以理解为听赏某一个音乐作品的三个阶段,即从浅层到深层,从感性到理性的赏析理解过程。第二,我们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听赏者理解音乐的三个不同层次。处在“感官欣赏”层次的听赏者只停留在生理感官感受音乐的“形式美”阶段。他们判断音乐美的标准是:音乐是否“悦耳”,是否“好听”。他们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倾听音乐时所引起的“快”感。处在“感情欣赏”层次的听赏者发展到在感情上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阶段,他们判断音乐美的标准是:音乐是否“感人”,是否“动听”,他们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倾听音乐时所激起的“情”感。处在“理智欣赏”层次的听赏者则上升到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的境界来理解音乐,在这个层面上不仅了解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态度,还通晓作品的内在意蕴。它超越了“形式美”,在道德感和理智感的境界中感受音乐的“意蕴美”。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至高无上的“美”感。其实,这才算是真正进入了音乐世界,也就是科普兰所说的听赏音乐的最高境界——“纯音乐阶段”。在这个层面上再来体会快感,将超越单纯的生理刺激而获得快感,达到高品位的身心愉悦感。陶冶人类高级情感是音乐教育的崇高目的之所在。其实在人类高级情感中,美感中的“美”,道德感中的“善”,理智感中的“智”,其本质是一体的,不可分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美善同体论”,苏格拉底的“和谐美学治国论”,孔子的“礼乐治国之道”,席勒的“美育思想”大概都是站在这个层面上讨论音乐美的道德作用的。
教学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彻底明了倾听音乐的这三个层次,学生往往会突然感悟到学习音乐的崇高目标,对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席勒的思想学说以及对圣洁高贵的音乐殿堂顿生敬仰与向往之情。
教学案例:
舞剧《红色娘子军》之《英勇就义》审美分析:
学生提问:《国际歌》既然属于“崇高美”,那为什么出现在“悲剧美”的《英勇就义》之中? 答:与优美、欢乐美、喜剧美(柔和之美)相比,壮美多展现正义力量的强大,崇高美多展现精神品质的高尚,而悲剧美则显示邪恶的力量暂时压倒了正义。三者共同之处是都表现了矛盾斗争的偏激状态,因而其本质是相通的。《国际歌》既有信仰力量的强大感,又有精神品格的崇高感,还有在邪恶力量压迫下的悲愤悲壮感。《英勇就义》用悲伤的旋律描绘了娘子军政委洪常青就义时的悲壮场景。《国际歌》的出现,既是烈士就义时的挽歌(悲剧美),又是烈士崇高精神的颂歌(崇高美)。在这里,正义的毁灭越发增加了作品的悲剧感。《国际歌》片断的最后一个音不是落在稳定的主音上,而是落在上中音上,使我们仿佛看到(实际上的剧情也就是)大榕树下熊熊燃烧的烈火。
以上的分析就是建立在道德感与理智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的。
四、教学中要提供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辅助手段
感官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渠道,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除了调动听觉感受音乐外,调动其他感官参与音乐鉴赏,对培养以音乐为核心的综合审美能力以及培养艺术统觉具有良好的作用。作为音乐鉴赏的辅助手段,最有效的就是视觉形象(绘画、雕塑、摄影)的参与。尽管当今音乐教育界有“画面容易界定学生思维,不利于激发想象”的说法,但笔者仍然坚持认为:以视觉形象辅助学生听赏音乐,一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可以深化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三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好地体现音乐作为人文科学的特征。其依据的心理学理论是“统觉”和“通感”理论。
从人类感受事物的类型方面看,人类认识事物相对来讲可分为“听觉型”、“视觉型”和“综合型”。“听觉型”的学生擅长通过听觉感受器认识事物,“视觉型”的学生擅长通过视觉感受器认识事物,“综合性”的学生擅长通过视、听多种感受器认识事物。“统觉”理论告诉我们:一种形象感知通过“统觉”“通感”后会衍变为另一种形象感受。例如:看一幅画面或雕塑,人物的情态逼真生动,欣赏者仿佛能听到说话的声音(如闻其声);听一首描绘性的音乐作品仿佛看到音乐所描绘的形象(如见其形);有人说:触摸维纳斯女神的大理石雕像仿佛能感觉到有人体的温暖感。这些都是“统觉”“通感”现象。音乐上常用“音色明亮”来表现声音特点,绘画上常用“色调明快”来表现色彩风格。其实,“音”有什么“色”?而“色”又是什么“调”?“音色”与“色调”都是表达视听通感现象的词汇。
基于“统觉”“通感”理论以及音乐文化的人文特征,我们可以将辅助音乐听赏的视觉形象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背景式画面。听赏少数民族及亚非拉欧美民族民间音乐,其画面设置可展现该地区风土人情、自然环境以及民族服饰、舞蹈动态、常用乐器、日常用品等,以丰富学生文化视野,体现该地区人文特征。根据歌曲的歌词内容选配的画面也属于背景式画面。特定风格的音乐作品可设置特定风格的视觉形象,如: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海妖》,以印象主义画派的绘画作品为视觉背景最为确切。
第二类:情态式画面。对于那些情态“描绘性”较强的作品,其画面设置可根据音乐主题的特点设置音乐所“描绘”的具体形象,画面形象应尽量与音乐形象相接近。如: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年序曲》,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曲》等叙事性的音乐可以情态式画面为主。
第三类:寓意式画面。对于那些情感表现性较强的作品,其画面设置可根据音乐主题的情感特征或思想内涵设置成与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与思想相近的画面或场景,画面与音乐的契合点不在内容上,而在于意境或思想的接近。如:钢琴曲《少女的祈祷》与罗丹的雕塑《思》都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少女内心世界的秘密。但对于视觉型学生来讲那沉思的少女形象往往更具有启迪心灵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另外,画面设置什么时候要大,什么时候要小,什么时候要实,什么时候要虚,什么时候要彩色,什么时候要黑白,都要根据音乐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不负责任地胡乱设置与音乐形象相违背的视觉背景。
如前所说,视觉形象作为辅助手段参与音乐鉴赏,其目的就是让视觉形象通过“通感”激活音乐形象,以揭示语言所无法描述的音乐内容。
教学案例:
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年序曲》呈示部“俄国民歌主题” 画面设置。
民歌Ⅰ,ABA曲式,A段:随着优美、深情的旋律发展,展现一个美丽的冰雪风景图,寓意深刻。B段:随着音乐变得宽广而舒展,慢慢地展示出一个色彩艳丽的森林风景图:湛蓝的湖水、蔚蓝的天空、茂密的森林……与美丽如歌的旋律一起,共同表达出俄罗斯军民热爱祖国的深情。当A段旋律以梦幻的色彩再现时,出现一幅朦胧的画面:象征和平的小天使从天而降……,密林深处的和平女神似乎在纵情地歌唱(歌唱的声音恰似正在欣赏的音乐旋律)。当音乐继续以梦幻般的色彩引出舞蹈性较强的民歌Ⅱ时,设置情调虚幻的舞蹈画面,如同梦境一般。象征俄罗斯军民面对残酷的俄法战争而表达出对祖国胜利的热切期望和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当发展部“战斗主题”再次以强力度出现时,画面格调突然反转,展现惨烈的俄法战争战斗场景。音乐与画面都与呈示部“俄国民歌主题”形成强烈对比。在这里,画面与音乐一起营造出“视听交融”、“情景合一”的听赏氛围,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以上的画面设置,既有情态式内容,又有寓意式内容。配合技术性赏析(音乐表达)语言、戏剧性赏析(形象分析)语言、思想性赏析(思想感情)语言,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形象,体验思想情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语言和文字
从理论上讲,音乐正因为其非标题性、非描绘性,所以才成为“神的语言”。也就是说任何的语言文字解释音乐都属于多余,都不能代替音乐的情感表现。但是,语言文字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媒介,在音乐鉴赏中,仍然是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情感、揭示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同形象感知的“听觉型”、“视觉型”与“综合型”一样。人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可分为“语言感知型”、“文字感知型”与“综合感知型”。因而语言文字的合理运用有助于照顾到全体学生不同的认知要求。这里以语言为例谈谈语言和文字在音乐鉴赏课中的应用。
一般来讲,作品最好能听三遍,完成从感性感知到理性认识的听赏过程。第一遍分段赏析,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表现方法和音乐形象,完成从感官感知到情感体验的提高。第二遍综合赏析,主要任务是在分段赏析音乐的基础上挖掘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完成从情感体验到理性认识的提高。第三遍综合欣赏,主要任务是巩固业已取得的教学成果,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强化对重点音乐主题的理解和记忆。开拓艺术视野,并实现审美感受在学生心理的内化过程。
音乐赏析的教学语言在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分析音乐的表达方式(技术性欣赏分析),二、提示音乐描绘的形象(戏剧性欣赏分析),三、揭示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思想性欣赏分析)。一般来讲,戏剧性赏析最易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技术性赏析最能提高学生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思想性赏析最能加深学生的美感体验。在综合赏析阶段,语言应侧重于哪一个方面要视音乐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理解情况灵活决定。如若不然,单纯突出技术性赏析则会将音乐鉴赏课上成作品分析课;单纯突出戏剧性赏析则会将音乐鉴赏课上成历史课、地理课等;单纯突出思想性赏析则会将音乐鉴赏课上成政治课、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些都违背了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根本目标。
另外,音乐赏析的语言组织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准确:要选择提炼最适合作品意境或表现手法的词汇。
二、简洁:提示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切忌繁琐。
三、适时:提示语言要在最恰当的时机表达出来。
四、注意语速和语调:要根据作品灵活把握语速和语调。
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之我见
盐城市时杨中学
严明森
【摘要】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基础性模块,是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化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化修养。在音乐鉴赏模块中,要坚持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为主的原则下,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达到上好音乐鉴赏课的目的。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家园,这就是所谓“乐则是乐的道理。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
【关键词】和谐 探究 交流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基础性模块,是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化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化修养。在音乐鉴赏模块中,要坚持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为主的原则下,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达到上好音乐鉴赏课的目的。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家园,这就是所谓“乐则是乐的道理。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
我们在传统的高中音乐欣赏中,音乐欣赏课形成一种古板的标准教学程序:①介绍作者生平;②介绍作品时代背景;③练唱主题音乐(可先聆听一遍);④介绍作品结构;(按段落聆听);⑤完整欣赏全曲。这种讲解音乐,分析音乐;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承式教学泯灭了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不仅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甚至恐惧、苦恼、丧失了学习兴趣,极易造成学生的“情感营养不良”。
但是,我们并不能对传统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一概否定。比如:介绍作者,介绍作品时代背景,练唱主题音乐等都是必要的。只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该如何运用各种新颖有效的方法,创设出愉快学习的情境,融知识技能的学习于审美活动中。并且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状态下愉快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愉快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音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对作品的各种理解、想法和问题,教师以鼓励支持的态度来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合作解决。教师可在课堂中说“大胆说出来吧,让我们共同来解决”。教师放下威仪的外表和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让他们都乐于畅所欲言。艺术鉴赏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要给学生有视觉上的和谐和美感。教师的衣着要得体,美观大方;教态自然,示范动作有美感;要进行“微笑教学”,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尽可能喜欢你。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友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育家杜威说过:要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真正愉快合作的相互的过程”。
二、创设课堂情境,体验愉悦教学,让学生融入音乐 由于受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学生大多热衷于流行音乐,追星现象屡见不鲜,而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京剧,却知之甚少,甚至有陌生感和距离感。例如:在京剧欣赏梅兰芳的代表作时,课前老师在教室里张贴几幅剧照,在教室里营造出戏剧院氛围。请部分学生跟随锣鼓的节奏简单的模仿一下戏曲的动作。动作虽简单,但学生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在快乐体验的同时又学到了相关的知识。无论学生的即兴表现效果如何,对于他们的积极表现,老师都给予肯定。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享受表现之乐,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感。
三、探究多种课堂途径,鼓励交流合作分享,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改的目标也是学生获得愉悦体验的过程。曾经通过和学生交谈了解到,他们实际上并不满足于只是聆听音乐,他们更乐于动脑动手,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留一点给他们自主活动的时间和展示他们才艺及个性的空间,以此来体验音乐的奥妙和创作的乐趣。
(一)分组交流
老师可以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六至八人,要求他们共同完成一些既定目标。在创作、表演、讨论过程中,让学生们各自发挥聪明才智。因为他们在小组中容易产生集体荣誉感,从而变得主动与活跃。
(二)故事引入 在鉴赏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老师播放音乐,学生思想开小差的局面。其原因是:学生听不懂旋律,感受不到音乐形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办法之一就是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心理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生动有趣或曲折的故事中愉快地学习。
1、可以结合故事欣赏音乐。例如在欣赏古曲《流水》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了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通过小故事,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2、也可以利用音乐来创编故事。
(三)游戏介入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它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又能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高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而显得沉静些,做做游戏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游戏形式,都要掌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
我认为,遵循愉悦原则有一个度的问题,不能盲目考虑学生的愉悦心境,否则很容易形成一个误区。例如: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愉悦气氛,准备了大量的同学们比较喜爱的题材做铺垫,有时会让学生莫名其妙,甚至还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如果一节课只是华而不实,对该学习的知识没有掌握,对欣赏的音乐没有领悟其内涵,最终会冲淡教学目的。音乐鉴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既要有声色等感观的愉悦的教学,又要有兼含美育和认知,情智统一的审美态度,这样才能有效地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课程改革是一种逐步探索的过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鉴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张 莉 山东省昌乐二中 262400 摘 要:上好一节高中音乐鉴赏课包括:1.设计明确实用的学习目标;2.大量鉴赏音乐;3.培训及评价学生;4.良好的教师基本功。关键词:三维目标 培训 评价 教师基本功
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师,我认为在新课改下要上好一节高中音乐鉴赏课必须从以下几个环节做起:
一、设计明确实用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学习线索,是学生在本节课要学什么、怎样学的明确要求,要从三维目标出发。如鉴赏外国音乐的学习目标可以是:
1.学习西方音乐发展的脉络,了解音乐家、主要作品及其风格。
2.小组成员积极合作,鉴赏、体验,探究鉴赏外国不同时期音乐的方法。
3.听赏音乐作品,感受外国音乐的魅力。
二、大量音乐鉴赏是课堂的重要环节 高中音乐课程中明确说明: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大量的鉴赏是一节好的音乐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1.精选音乐。
如鉴赏外国音乐,各时期的经典音乐多如繁星,如古典乐派可以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是“乐圣”贝多芬的经典之作,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代表着贝多芬的最高成就。这部作品能让学生准确了解古典乐派的音乐,又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2.鉴赏的内容必须是乐曲最有代表性的主题。
如《命运》交响曲中阴森恐怖的“命运”主题和明亮坚定的“胜利”主题,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类在面临苦难的命运时,要勇于斗争,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
3.鉴赏可分为初听、复听和再听。
初听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最直观的感受;复听可以结合文字材料、老师的讲解聆听;再听时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充分感受乐曲给自己带来的震撼,与乐曲产生共鸣。要让学生真正在美感阶段、表达阶段、纯音乐阶段等三种不同的阶段上倾听音乐(美国音乐家艾伦.卡普阿)。对于鉴赏音乐,仅听一遍,既不能完整地感受音乐形象,更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培训及评价是上好一节课的有力保障
对于一节好的音乐课来说,班级学习小组的培训及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
1.培训方面
每个小组要有学科小组长,即有一定音乐基础或者有较高音乐素养的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培训内容
(1)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该学什么、怎样学。
(2)本节课的各个环节,让小组长带领组员积极主动推进课堂进程。
(3)学科小组长带头营造高效激情的学习气氛,督促小组成员积极投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4)展示,如“民族音乐”一课中,可以培训有民族舞蹈基础的学生进行课堂展示。
(5)培训形式不拘一格,可以进行课前培训,也可进行课中培训。3.评价方面
小组评价包括即时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即时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参与度和表现质量、社团活动及兴趣小组的参与度。
(2)终结性评价。学期末进行音乐鉴赏测评,用计算机测试的方式,如听辨乐器音色、音乐情绪、经典主题辨析等等,考查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结果折合成学分计入学生基础素养评价中。
四、良好的教师基本功是上好一节的前提
1.一节好的音乐课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
如在欣赏中国古代音乐《十面埋伏》时,教师要把作品反映的历史背景、作品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这首乐曲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一把小小的琵琶形象地再现了垓下之战从列营、点将、排阵、埋伏到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乌江自刎、得胜回营等情景,营造出古代战场金戈铁马的肃杀气氛。
2.小细节决定成败,优质课堂从细节做起。
(1)导课:开门见山,精练、点到为止,形式多样。
(2)预设问题:听前必问,有问必答,有答必结。
(3)环节:没有环节痕迹,过渡语言精练。
(4)知识传授:知识传授可以在体验感受中穿插,让学生理解总结。
(5)语言:教师语言生动形象(肢体语言、表情)、激情投入,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展示。
(6)驾驭课堂能力:教师引导、点拨、评价及时到位,赏识鼓励,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7)学生素养构建:从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等,多让学生在鉴赏、体验中感悟,从而培养音乐素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相信经过我们音乐同仁的深入研究、精心准备和无数次实践后,一定能够上出学生喜欢的音乐鉴赏课,为学生音乐文化的终身发展奠基。
第二篇:浅谈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浅谈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摘要]: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鉴赏为主,大量的图象和专业知识加之繁重的学业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必然会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学生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在课改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如何与时俱进,上好一堂美术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关键词]:角色观念;因材施教;互动;结合实际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这就是说。跨入新世纪,社会发展对未来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年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作为处在改革阵地前沿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参与课的能力,如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爱上美术课,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方面来谈谈笔者的见解与体会。
一、转变教师角色与观念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前提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被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可以做出相应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我对每个要点都尽可能的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学生:例如在《原始人的创造》一课中,当我问到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劳动,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游戏,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巫术,你倾向于那种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时?有的同学说:“游戏”也有的同学说:“巫术”还有同学说:“劳动”。突然我听到有个同学轻声到:“也许三个可能都有”。是呀,为什么不可能是三个都有呢?他们是相辅相成,共同催近的呢?这位同学看似不太守纪律的话到提醒了我,这样的问题他们提的多好呀?于是我马上微着鼓励那个提问题的同学把刚才的问题再说一遍,请其他同学也回答一下,结果一些同学都认同他的观点,因为游戏也存在于劳动中,劳动的丰收又和巫术紧密相连,巫术又是可能通过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等他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与他们一起来分析原因。通过这些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我感觉首先,教师要把主要精力转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习能力上来,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的,活泼的,兴奋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的下一代。
二、结合实际,教学形式多变以吸引学生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保证
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为保证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的持久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笔者多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其一、教师授课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在欣赏过程中,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观、历史等等有机组合在一起,再配上当地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其二、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光唱独角戏,做好师生互动。
在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而不能从头讲到尾,即便教师运用动听的语调,做到声情并茂,学生还是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效果。
其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强化美术作品相关故事情节的讲述,以此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
在美术欣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引入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利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拓宽知识面。例如《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的教学活动是“尝试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并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从相册中挑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自己个性特点的一张或几张照片,谈谈自己喜爱的理由”,按旧的标准来说,这样的课根本没有“知识点”。我认为它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每一个人个性化的审美观。又如《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中我要求学生以毕加索《格尔尼卡》为参照,以南京大屠杀为题创作一副作品。学生通过作品表现了对战争的反思,表达出如何才能让惨剧不在重演,让和平永驻人间的美好情感,绘画的训练要求为这种情感提供了表现和宣泄的载体。再如《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这一课的标题就很能说明编者的意图,每个学生的眼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他们在欣赏艺术作品中寄托的情感就很不一般,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个性审美和想象的肯定与自信。
三、以点代面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是上好美术课的最终目的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乃至法”。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活动;在欣赏教学中必须采取合适的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一定的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中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要教会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去学习对美术品的欣赏,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评价,最后教会学生掌握欣赏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欣赏,以此达到提高审美的教学目的。
一句话:只要用心,我们一定能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课堂效率的提高
在高中课程中,美术鉴赏课的开设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后,美术鉴赏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体现了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学生整体的多元化,美术鉴赏的高效课堂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并反思研究。
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术教育中最能普及、最现实的教育方式就是美术鉴赏课,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一下几方面来提高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美术的基本知识薄弱,知识结构狭窄,因此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不大或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不能长久保持,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不感兴趣,被动地学习,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获取知识是发展自己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所以,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主动去学,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关键,美术鉴赏是一门以美术作品为主,其他学科知识综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这门课的性质给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辅助教学。相传狂草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提高了书艺;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夜闻江涛,启发了书法艺术的灵感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可以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达到欣赏的目的,更是激发了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也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同时还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美术教育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广泛地了解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感受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丰富性;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创造能力的目标。而在以往的美术课堂中,大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研究或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想象,这样的上课方式学生会慢慢失去兴趣,难以达到美育的目的,所以在美术学习中,需要学生将所有的感知、情感和智慧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显得很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使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问,主动探究还有一定难度。所以老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逐步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提问。
一堂高效率的美术鉴赏课,首先要有个很好的开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非常重要;导入新课题时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主动想象,主动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引出新的课题研究,这样就极大地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课题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其它学科的知识(如音乐、历史、语文等),旁敲恻隐,更形象、更具体地了解立体的美术知识,达到鉴赏的目的,而不是仅停留在欣赏的阶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美术鉴赏更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掌握,而不是纯知识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
三、教学中要以活动为中心
美术鉴赏的内容是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是静态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它不像音乐作品那样是动态的,较容易提起课堂气氛,所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以活动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
美术鉴赏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艺术美、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理论性的问题,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以防在非常有限的课堂上,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授理论知识,因为过多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兴致。美术鉴赏是陶冶人情操的一种活动,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也应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愿。教育学课程设计理论中提到,中学美术教学,适宜活动课程模式,即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能针对具体范例加以评论和阐述,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本质特征加深领悟。如在讲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时,可以结合当地的一些雕塑或校园里的一些雕塑具体讲解,我在讲解雕塑知识时,以学校里的一尊雕塑为例,结合雕塑的形态、摆放的位置还有它的含义,一一列出来,让学生讨论,再加以讲解,然后以此为例让学生再来分析其他的雕塑。这样以学生身边的美术作品为例来进行分析,不但提起了学习的兴致,更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把握发展性评价
美术鉴赏的探究性学习,不是要求学生像艺术家那样,要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而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至于在探究过程中,是否真的探究出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学生学习的过程才是最有意义的。
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美术鉴赏课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即反映学生成长发展的历程,也就是说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调节,以达到预期目的,这样就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美术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综上所述,美术鉴赏课的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从始至终起到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在探究中学习,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让高中美术鉴赏课在真正意义上存在。
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有效讲授探究
讲授作为最古老、最传统的教学行为,至今仍然普遍使用。课堂讲授是学校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方法出现了,但旧方法不一定就过时了,只要我们注意扬长避短,就同样能发挥它的优越性。下面,笔者就以高中美术鉴赏为例,谈谈有效讲授的策略。
一、讲授要有内容逻辑
教师思维缺乏逻辑性,他在讲授时就会出现语言混乱,出现说词义不清的现象。因此为了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课中避免出现此种现象,做到讲授内容逻辑,一方面应该认真备课、备学生,尽可能多地准备本节中涉及到的内容,尽量使自己成为本节课的“专家”,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才能做出肯定回答。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师而言就是在课堂中的“讲述”能力。作为美术教师如果能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很容易就把我们想表达的意思讲清楚。即使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清晰的点拨、引领、启发、强化,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过去,没有先进的多媒体工具,有的教师靠“干讲”,还是迷住了全班学生。同样的课,同样的授课方式,有的教师上课就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我觉得这个吸引力主要源于教师的知识含量与对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央视播放王立群讲《史记》、鲍鹏山讲《水浒》、钱文忠讲《三字经》……这些老师凭借什么只是站在讲台后“干讲”就创下了那么高的收视率呢?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课中的讲授部分。我觉得,首要条件还是知识含量与对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讲授要符合教学规律
第一,美术教师的讲授方法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热情,通过新奇、有趣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例如丁原美老师在讲述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时,用《SK状元榜》中某环节的做法,让学生根据描述猜作品——借助多媒体课件依次对作品进行了下列描述:这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发烧友的一幅画,不要说艺术界,单就政界要员对它的迷恋就令人诧异:拿破仑拥有它时,喜欢把它挂在卧室内,每日早晚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竟能面对画面伫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记一切;大名鼎鼎的戴高乐总统每当心绪烦躁时,必驱车前往卢浮宫欣赏它,出来后便满面春风,原先的烦恼荡然无存;蓬皮杜总统则公开承认无法克制对它的心驰神往之情。世纪伟人邱吉尔曾经沧海,可他晚年有幸用消毒过的手指亲抚它时,竟无法控制颤抖的手指;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亦对它情有独钟,无缘享有真迹,就收藏了4幅赝品……这幅画是什么呢?
第二,讲授要突出重点,对关键的内容要讲清楚,让学生明白。例如,我们在美术中讲文艺复兴,主要讲美术作品怎样体现人文精神,但文艺复兴实际跨度之大,涉及国家之广,我们在一节课中不能一一讲述,只能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我们重点欣赏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被缚的奴隶》。中世纪的绘画女人不能有表情,女人表情的外露是对神的亵渎。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了人的微笑与痛苦,反映出人的内心情感。与中世纪的干瘪的圣母相比,女人有了肉感,变得丰满。人是有感情的,人是有欲望的,人性需要被解放,这就是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这样,学生就对文艺复兴的作品清楚明白了。
三、讲授应浅出
有的教师很有学问,读书很多,讲课以展示前沿的、深奥知识为能事,可学生听不懂,听不懂就不再听,学生就没收获。所以怎样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通俗易懂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是好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美术鉴赏中有效教授的目标。那么怎样做到浅出呢?如讲“浪漫主义”,它的定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果如此解释浪漫主义,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必须进行“翻译”转换成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这样,学生有了直观体验,就很容易明白浪漫主义是靠动荡的构图与颜色的冲突来表达作者主观感受的。再如讲文人画,先给学生几个关键词:职业画家、业余画家、宫廷画家。职业画家:以卖画为生,由买家决定绘画风格。业余画家:坚持自己的理想,为理想奋斗一生。如朱耷的鸟雀都是白眼向人,实际是朱耷自己看不起清政府,蔑视清政府。宫廷画家:为皇室贵族服务,服从于皇帝意志。如黄荃的《写生珍禽图》具有皇家的富贵气。这样,学生对文人画就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总之,讲授法虽然不是新方法,但只要我们高中美术教师认真思考,不断探索,旧方法也能收到好效果。
第三篇:浅谈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浅谈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摘要]: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鉴赏为主,大量的图象和专业知识加之繁重的学业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必然会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学生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在课改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如何与时俱进,上好一堂美术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角色观念;因材施教;互动;结合实际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这就是说。跨入新世纪,社会发展对未来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年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作为处在改革阵地前沿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参与课的能力,如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爱上美术课,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方面来谈谈笔者的见解与体会。
一、转变教师角色与观念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前提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被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可以做出相应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我对每个要点都尽可能的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学生:例如在《原始人的创造》一课中,当我问到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劳动,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游戏,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巫术,你倾向于那种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时?有的同学说:“游戏”也有的同学说:“巫术”还有同学说:“劳动”。突然我听到有个同学轻声到:“也许三个可能都有”。是呀,为什么不可能是三个都有呢?他们是相辅相成,共同催近的呢?这位同学看似不太守纪律的话到提醒了我,这样的问题他们提的多好呀?于是我马上微着鼓励那个提问题的同学把刚才的问题再说一遍,请其他同学也回答一下,结果一些同学都认同他的观点,因为游戏也存在于劳动中,劳动的丰收又和巫术紧密相连,巫术又是可能通过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等他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与他们一起来分析原因。
通过这些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我感觉首先,教师要把主要精力转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习能力上来,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的,活泼的,兴奋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的下一代。
二、结合实际,教学形式多变以吸引学生是上好美术课的重要保证
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为保证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的持久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笔者多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其一、教师授课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在欣赏过程中,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观、历史等等有机组合在一起,再配上当地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其
二、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光唱独角戏,做好师生互动。在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而不能从头讲到尾,即便教师运用动听的语调,做到声情并茂,学生还是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讨
论问题,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效果。
其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强化美术作品相关故事情节的讲述,以此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
在美术欣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引入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利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拓宽知识面。例如《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的教学活动是“尝试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并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从相册中挑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自己个性特点的一张或几张照片,谈谈自己喜爱的理由”,按旧的标准来说,这样的课根本没有“知识点”。我认为它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每一个人个性化的审美观。又如《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中我要求学生以毕加索《格尔尼卡》为参照,以南京大屠杀为题创作一副作品。学生通过作品表现了对战争的反思,表达出如何才能让惨剧不在重演,让和平永驻人间的美好情感,绘画的训练要求为这种情感提供了表现和宣泄的载体。再如《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这一课的标题就很能说明编者的意图,每个学生的眼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他们在欣赏艺术作品中寄托的情感就很不一般,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个性审美和想象的肯定与自信。
三、以点代面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是上好美术课的最终目的“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乃至法”。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活动;在欣赏教学中必须采取合适的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一定的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中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要教会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去学习对美术品的欣赏,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评价,最后教会学生掌握欣赏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欣赏,以此达到提高审美的教学目的。
一句话:只要用心,我们一定能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第四篇:高中音乐鉴赏课德彪西
高中音乐鉴赏课: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高中音乐鉴赏课《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七个环节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一个独立的“印象主义——德彪西”单元,专门介绍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结合欣赏他的作品交响音画《大 海》的第一乐章,介 绍
有
关
印
象 主 义 音
乐
知 识,加
深
对
印
象
派 代 表人物——德彪西的认识。德彪西是印象主义的代表,现代音乐的先驱。而印象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桥梁。在前面几个章节,学生已经逐一认识了从巴罗克时期的巴赫、到古典主义时期的贝 多 芬、再 到 浪 漫 主 义 时 期 的舒 伯 特、肖 邦、李 斯 特,这一单 元 的 出 现正好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把握欧洲音乐的历史脉络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课程观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的思想,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印象主义音乐文化;开拓视野,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感受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比较、探究、合作,让同学们对印象派风格有所把握。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应用其他艺术形式(图画、散文等)表现音乐 ;通过音乐基本表现要素的对比,比较分析音乐。
三、说教学重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赏析交响素描《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从旋律音色等表现要素上感受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表现音乐。理论依据:新课标中“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和“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教学难点:如何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正确把握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理论依据:新课标中提出“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
四、说教法:律动法、对比法、迁移表现法、讨论法
五、说学法: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采用探究性音乐学习法、参与音乐体验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钢琴 音响设备
七、说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节的总体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充分挖掘探究性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以音乐为本,在体验聆听的基础上,设计具有探究性还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并用多种形式表达鉴赏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
师生双向互动和教学相长的过程。
(二)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是: 导入新课,揭示主题→交流探讨,展示主题→走进音乐,深化主题→拓展探究,表现(拓展)主题→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主题
1、创设情景:播放张雨生《大海》音乐片断。请学生用一些词或句描述印象中的海。
2、播放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一乐章的音乐片断,思考问题:音乐片断描写的是怎样的大海?
这段音乐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引出课题:①、什么是印象主义音乐?②、谁是德彪西?
让学生以收集到的关于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的相关资料为基础发言和展示。
3、学生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式交流,学生代表发言
二、走进音乐深化主题
4、播放《大海》第一乐章音乐片断,对比赏析《黎明前的大海》乐段与《中午时分的大海》乐段,并附两幅大海图。
学生思考:
(1)、判断两幅图片分别对应哪个音乐:根据具体的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并做引导分析
(2)、德彪西描写大海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是什么因素引起大家的联想分析主题音乐
(3)、分析主题音乐
(4)、完整听赏《大海》解说版(5)、再次聆听听《大海》
学生从音色、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列表比较分析音乐是如何表现平静与波涛汹涌的大海(课件展示)。在学生复听音乐的过程当中,分做画、写散文诗、律动三组 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比较法是音乐教学的一种特殊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的能力。同时,根据课标中“坚持以聆听为主”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实现了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5、完整听赏《大海》解说版
6、复听《大海》
三、扩展探究,表现主题
7、对比欣赏德彪西的《月光》与贝多芬的《月光》
8、让学生课前收集两个作曲家作品《月光》相关资料
3、印象主义音乐特点的归纳判断题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9、再次提出课题什么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的个性特点?师生交流总结,结束本节课。
第五篇:高中音乐鉴赏课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课教案
厦门市集美区乐安中学黄聿芬
课题:走进荧屏 感受音乐 授课教师:黄聿芬 教学课时:课时1 教具:
1、硬件:多媒体电脑系统;
2、软件:PowerPoint 教学思路与设计:
1、教学思路:
★ 虽然教材只安排一课时,但我觉得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可安排 两课时。因为大多数影视歌曲浅显易懂,琅琅上口,主题明确,健 康向上,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是学生喜听乐唱的歌曲,因此第一 课时以鉴赏为主,第二课时可安排学生介绍与展示并学唱喜欢的影 视片主题歌或插曲。
★第一课时只鉴赏影视音乐中的情景音乐和主题歌,其余种类安排学 生回去收集在第二课时介绍并展示。
2、课堂设计:
由于影视资源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更易使学生在观赏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和审美的愉悦感,并由兴趣产生情感,由情感上升为审美,由审美积淀为高尚情操,从而升华为人格,这符合音乐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也推动了音乐学科的深化改革。因此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我心永恒》、《地道战》中的情景音乐、《康熙帝国》、《霍元甲》的主题歌,其中有学生喜欢的演唱风格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有意识地告诉学生平时应该选择内容健康、旋律优美的流行歌曲听唱,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分析评价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影视音乐的体裁种类,了解各自在影视剧中的作用,在教师引导下分析音乐表现要素更深层理解音乐作品。
2、了解和熟悉经典的影视音乐,激发学生对影视音乐的进一关注。
3、注重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教学重点:
对乐曲由感性到理性认识过程的引导。
教学难点:
比较分析电影《霍元甲》和电视剧《大侠霍元甲》主题歌,领会歌曲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音乐
(一)情景开课:背景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我心永恒》,使学生情绪稳定下来。
(二)赏前谈话:大家知道这首歌曲是由谁演唱的吗?(生:答)
这首歌曲经由加拿大著名歌手席林·迪翁的深情演绎,风靡全世界,令本片的电影原声带唱片卖出了千万张。同学们是否同意我的看法优秀的影视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影的票房和电视剧的收视率?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别急着回答。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荧屏去感受影视音乐的魅力吧!
(三)引出课题——《走进荧屏 感受音乐》
(四)了解影视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以师生交流的方式介绍)
(五)影视音乐的构成
(六)过渡导入:现在请同学们观看一部电影片段,看完能够用
最简练的语言描述一下故事情节,仔细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在剧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1、《老忠叔敲钟报警》
a、让学生仔细观看影片,看后请一个同学描述故事情节,其他同学评价并补充;
b、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分析这段音乐的特点并试着分析这段音乐在影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学生自由谈)c、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 ▲
故事情节
▲
音乐分析: 这段音乐由板胡与乐队演奏,它吸取了高亢、激昂的北方梆子音调,配合画面,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刻画了老忠叔急切的心情。▲ 情景音乐是在电影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音乐,除了片头音乐和
片尾音乐,其它音乐都属于情景音乐,在影视剧中运用最广泛,这些音乐在影视剧中配合画面的故事情节,发挥器乐的渲染功能,有效地推动剧情的发展.2、《康熙帝国》主题歌————《向天再借五百年》
a、让学生仔细聆听和观看画面谈谈剧情并评论康熙的政绩 b、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这首歌曲的看法和感受。c、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分析 ▲ 故事情节:简要描述康熙的政绩;
▲
主题曲在影视剧中的作用:对影视剧内容的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浓缩。一部影视剧的主题思想与精神内涵,都可以在主题歌中反映出来。它可以展现特定的历史气氛、揭示影视片的内容,传达凝练的情感表现。由于主题歌充当概括、总结的作用,一般出现在影视片的开头或结尾。
3、比较分析电影《霍元甲》和电视剧《大侠霍元甲》的不同歌曲特点和演唱风格。
▲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剧情。
▲
观看和聆听《霍元甲》主题歌片段和聆听电视《大侠霍元甲》的主题歌。
▲
让学生试从配乐、演唱风格上来分析这两首主题歌哪一首更符合剧情的需要、更适合表达影视剧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涵? ▲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电影《霍元甲》主题歌的歌曲特点和演唱风格:以中国大鼓气势磅礴地开场,运用古筝、笛子等大量古今乐器,是一首中国风的嘻哈歌曲,歌词富有武术精神,以正面讯息宣扬给青少年,唤醒青少年珍爱生命。在演唱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如“男女声的自然转换”、“跳武扇舞”、“甩三节棍”能够迎合大多数年轻人的口味。
电视《霍元甲》主题歌的歌曲特点和演唱风格:旋律激昂、节奏铿锵有力,从歌词看这首歌曲象征着中国人民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给人力量、激人奋进!这支歌也成为中华民族——中国功夫的精神象征而响彻全世界,成为一支永不言败的精神赞歌。从演唱风格上来说能够唱出人们心中的民族豪情和英雄气概。
二、知识小结:影视音乐一般由片头音乐、情景音乐、主题歌
(音 乐)、插曲、片尾曲构成,是影视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影视音乐一定要以视听结合为主,并考虑与剧情、画面与人物塑造以及情感表达的关系。
三、师声互动,唱一唱熟悉的影视剧主题歌;
四、课后作业:
1、了解世界电影之最及中国影视音乐的发展;
2、收集喜爱的片头音乐、插曲、片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