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高中新课程音乐鉴赏模块教学体会
谈高中新课程音乐鉴赏模块教学体会
高中音乐的课程改革,通过不断学习,使我收获受益非浅,让我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有这样一句话:“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我想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认识高度、文化素养,才能去开阔学生的视野;只有站在学生学习、发展的角度去备课、研究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的新观念;只有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动态、学习的尺度,才能使学生感到音乐与人生的美好情结。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引领学生有效的鉴赏音乐是我们每位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更有责任做好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下面从三个方面总结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对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过程。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制定目标、实施计划。
(一)学习中应抓重点、记纲要,积极调整观念、逐步提升认识。在《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除掌握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模块内容和学分分配、课程目标等内容外,要深刻的领会“音乐鉴赏模块的内容标准”。牢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发表独立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在普通高中《音乐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又指出:“在信息量较大的鉴赏模块教学中需要教师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联想与想象,鼓励学生,交流鉴赏心得与体会,要求上好每一课,确保教学质量”。通过学习,我们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积极调整观念,逐步提升认识。
(二)领会新课程教学的关键,只有领会其目标意义,才能增强对新课程教学的信心,才能为新课程鉴赏模块的教学做好准备。要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制定出与之相和的音乐本组教学工作计划、鉴赏模块教学进度(计划)等。为新课程的实施做好时间和目标上的准备。
二、认真备课、激情课堂、反思教研、促进教学。
(一)课前备课
首先要明确单元目标,细化课时目标;围绕目标,探究目标过程的实施;紧紧围绕教学的时效性,探讨教学的方式、方法。
1、找出你所理解的教材思路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该作品,目的用意所在,说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对于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例如:《音乐与人生》这一课。为什么把“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一主题音乐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放在同一课题中?从他们的音乐中能感受到什么?音乐的语言又都有那些特点?音乐用怎样的表现手段实现了情感的传达、体验?……
2、提炼出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要求教师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确立目标,应具体、易于操作,明确方法,要能体现出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等,所定的目标要起到导向、激励、调控的作用。希望教师能对音乐作品的人文内涵、情感意蕴、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目标做一些创新挖掘和提炼。
3、设计出目标过程及教学策略、方式方法;所谓目标过程,就是实现学生――目标学习的过程。即是为哪一个目标学习进行的铺垫,结合的又是哪一个音乐作品等。采用的教学策略、方式方法是什么,是否体现出体验、比较、探究、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自主参与探索等等,要有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每一环节的教学中所体现出的学生的学法过程是什么。
(二)课堂教学实践-激情课堂
怎样教学才能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把学生学习目标变成一种情境、一种挑战、一种发现或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并以此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呢?。
首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发现学生兴趣与学习目标的结合点,努力营造最佳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氛围。
其次,教师课堂的导语、连接语、证据、表情等,是否能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
3、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表现和回答问题中看是否抓住了音乐内容所在。
4、在教学中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方法是无效的。
5、课件制作是否科学合理、有实效性。
6、要看老师在教学中,是否具有独创性,能够激活课堂教学,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生成、开放、发展的活动过程。这也是鉴赏模块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用反思性教研提高教学
反思性教研,是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制定与实施的检测,更是对有效教学提出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指导建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反思性教研应关注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你认为最佳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2、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有无效、低效或资源浪费的情况?是否需要有补充目标?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新的生成目标。
3、对教学内容、容量有无增减、补充意见?
4、存在困难和问题是什么?
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反思性教研,使其对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对教学策略、方法、学生心理、情感、意愿要求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学习了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经验,并把反思中的收获,转变成教学行为落到实处,形成教学教研的宝贵资料。
三、考核评价、完善机制、关注学生、检验教学。
随着教学的深入,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的关键一环。鉴于学校的考核办法,考虑音乐学科特点,具体考核如下:
(一)出勤考核:记录学生的缺课的原因、次数、学号、姓名。
(二)学习态度考核:通过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感认知、价值取向、理解想象、实践运用及联想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
(三)作业考核:由于音乐学科特点没有固定作业要求,但由于新课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深层性,课后的一些具有情感认知价值取向意义的拓展与探究题有时在课堂难以完成,若作为课后作业,是很好的教学延续。每半学期可留2-3次作业。另外,也可将校本教学所探究的内容留为作业。(本学期我们留了两次作业,效果较好)
(四)期末试卷考核:音乐鉴赏模块,除考核学生应知应会及具有独立见解的问题外,更应注重考核学生对音乐的听辨、比较、感悟与理解能力。因此在音乐试卷中,要设计好听音乐回答问题。试卷中所设计的听音乐回答问题,学生感到很新奇,答题很有兴致,90%同学达到80分(良好)以上。
(五)鉴赏模块学分考核成绩认定。
(六)通过对学生的各项考核,教师应对比、分析,评价自身教学,形成经验总结。
以上就是我在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还有待于改进和深入研究。
第二篇:高中音乐鉴赏
高中音乐鉴赏 第三十节
祖国颂歌
平山中学
陈姬
一、教学目标
1、聆听《忆秦娥·娄山关》、《祝酒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社会内容,进而了解当代创作歌曲的基本特征。
2、在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认识歌曲的体裁及风格,掌握艺术歌曲及群众歌曲的基础知识。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专业创作歌曲的繁荣景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欣赏《忆秦娥·娄山关》和《祝酒歌》。2,掌握艺术歌曲及群众歌曲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列举几篇读过的毛泽东诗词,如《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等。2,播放《忆秦娥·娄山关》的朗诵,请学生讲讲“娄山关”战役的简单过程,教师补充说明:此战虽成功,但长征的战略任务受到挫折,毛泽东的心情不免有几分沉重。3,全体师生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毛泽东诗词,让学生感受毛泽东诗词的独特魅力。4,欣赏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女声独唱。简单介绍作曲家陆祖龙先生。
问:诗词的结构?旋律上采用了我国哪些音乐素材?
5,教师补充说明: “忆秦娥”词牌在结构上由上片和下片组成。曲作者在音乐上也随之而布局。在旋律上,曲作者吸取了我国民族音乐中戏曲与曲艺音乐的素材,以及进行曲的要素进行创作。歌曲的前奏是全曲的概括,长短、强弱错落有致的音调、三连音的号角声与连续附点马蹄声阵阵响起,一下子把我们的听觉视野引入紧张的战斗场景之中。上片描写的是大军过娄山关的情景,下片描写的是大军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6,对比欣赏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合唱版本。
问:同一作品的独唱与合唱不同演唱形式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回答:独唱表现的较为细腻、清晰;而合唱的表现气势、音色丰满都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同一歌曲不同演唱形式的听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表现力。
7,在十六节——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讲到了艺术歌曲,它源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特点是歌词常用著名诗歌,着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内心体验的揭示,曲调与歌词紧密配合,伴奏不只是作和声的衬托,而常在渲染意境和刻画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回顾歌曲《魔王》,教师弹奏前奏部分,让学生了解艺术歌曲的伴奏音乐在歌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问:判断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体裁(艺术歌曲)。
8,新中国建立后,一种通俗易懂、易传唱的群众歌曲也大量地出现。如《歌唱祖国》(教师弹伴奏,学生哼唱第一部分),这种群众歌曲的曲调以雄壮豪迈者居多,音域不宽,结构整齐,节奏鲜明,易于上口。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1980年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的《祝酒歌》。9,听赏歌曲《祝酒歌》。
简单介绍曲作家——施光南,并列举他的部分作品。如《希望的田野上》等。问:歌曲的音乐情绪?从歌词中寻找当时创作歌曲的社会背景(粉碎“四人帮”)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从歌曲中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欣赏歌曲的能力。10,学生学唱《祝酒歌》的部分段落。
11,小结:今天我们各欣赏了一首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但从歌曲的本身来说,并无截然不同的明显界限。一般来说群众歌曲多为分节歌,歌曲音乐通常是概括表达歌词的思想,而艺术歌曲则词曲紧密、细致地结合在一起。
12,布置作业:完成“拓展与探究”第五题。13,下课。
第三篇: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中西方经典音乐课堂教学
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中西方经典音乐课堂教学的激趣导学
现阶段高中音乐教学、教材和实际操作间的问题
现在我们高中音乐教师面对的问题是种种原因造成的现态高中生与新教材的衔接。初、高中教材体现了教改理念但有些内容衔接不够紧扣,其他学科也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共性的问题:内容多、容量大、跨越大。
另外由于长期以来“课程定位”、“学时及开课率”、“ 应试化倾向”、“ 传承式教学”等原因,(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讲解音乐、分析音乐的传承方式进行教学几乎是普遍的做法。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承式教学泯灭了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不利于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使得学生喜欢“音乐”(局限在他们自己的范畴内)而不喜欢音乐课。当然这个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客观性,因为音乐毕竟不同于音乐课,音乐课是一门学科,是一门让学生掌握、了解更多的音乐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审美修养和情趣的一门学科。要达到课标的较理想化的目标,针对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音乐鉴赏”内容的主流部分是一个重点。而现行高中音乐新教材“音乐鉴赏”内容的主流部分落在“古典音乐派系、民族音乐文化”上,在一般的城市或农村,面对普遍音乐修养只来源于生活媒体的积累,音乐欣赏的兴趣点落在时尚、通俗层面的高中生,如何让他们有兴趣去接受要达到理想化的课标所必须的教材主流部分内容呢?在欣赏上对于喝灌了水和饮料(通俗和流行)的现高中生来说,如何让他们与酒(古典)衔接,慢慢接受酒的醇美与芬芳呢?一般平时能听到看到的公开课均是精心设计,内容完整(至少单独成品),创意鲜明,选材个性的一堂课。而学生的修养不来源于一时的公开课,是在于日积月累,这是一个天长日久的工程。新课标、新教材、怎样让学生通过音乐课喜欢更多更高更广的音乐,怎样让喝惯味觉直观的饮料的学生有兴趣来品陈年老酒,此时的教师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导演和角色,古典音乐的教学是让学生积累音乐文化提升音乐欣赏修养,音乐鉴赏能力,培养较高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过程,日积月累,教师的这块工作讲得大一点,关系到民族情趣、品质、修养的树立,有意义,有挑战,可塑可造,任重道远。
古典音乐之所以未被历史的洪流淘去,保留至今,必有其独特的、永恒的魅力所在。而解读音乐之高雅,我想,不仅仅在音符、旋律、节奏中,更多的是音乐中所体现的人文的精神力量、作曲家内心的情感、时代的缩影。在高中新课改的进程中,高雅艺术,也是音乐鉴赏模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新教材中,从第七单元到十二单元,就是围绕西方音乐为主线展开了一个丰富的西方音乐文化的历史画卷。通过一段长时间的学习积累把学生引进高雅艺术的殿堂。而高中生,无论是学业还是情感上,都属于萌动、困惑、倍感压力的时期,流行音乐的浮躁或许能让他们精神上有一种宣泄和释放,而古典音乐,在我看来,可以抚平一些狂躁,带来心灵的安慰,或是有一种激昂的振奋与鼓励的作用。“让学生接受不同的声音,让他们自由的选择,让音乐成为快乐,让艺术成为品味。”如何把学生带进古典音乐这个芬芳醇美的经典世界是我的努力也是本新教材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一、良好开端——西方经典音乐六个单元课程的总启始课
首先,我是创设了一堂启始课,此启始课开在进入西方经典音乐六个单元之前,本着两个目的:
一、“炫” ——让学生对西方经典音乐的大致发展过程、派别、地位、名人名著有个初步地印象;融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印象主义、20世纪现代主义等派别于一体,让学生胸怀一个即将要进入高层次、大规模的经典艺术领域的宏大激情。此课应该是一堂跨越三个世纪,纵贯世界古典音乐各大派系,集大量音乐名人名著,华丽丰富,用经典、著名、个性、魅力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在进入西方经典音乐大门前热血沸腾的一节课。象古典主义部分,教材中只用贝多芬来覆盖,而贝多芬是一个很个性化的代表,并不能涵盖古典主义,所以在这个启始课中可以把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和特征提到,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派别印象,而在贝多芬一课中就贝多芬对古典主义的发展,立足于他的精神境界来感受作品,有了进一步展开的铺垫。
二、“悬”——运用最个性、经典、传奇的一些典故、作品等制造悬念,“且听下回分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用通俗钢琴音乐《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和人声版的这个作品导入到巴赫的原作,可以在这节课中埋下伏笔,让学生有期待着在巴洛克时期音乐这堂课中听到原作,听到管风琴的演奏,有欲望去接受老师所说的原作浓郁的宗教色彩和巴赫的天才创作,为欣赏用了两个合唱队,几个乐队的《马太受难曲》埋下笔伏,为对主、复调音乐和24平均律的了解打下基础。(附:在主、复调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最通俗的谱例来说明,例《射雕英雄传》之《铁血丹心》,比较容易接受)。甚至可以利用一些音乐笑话刺激学生进入古典音乐大门的兴趣;也可用音乐笑话来激发学习热情,学生觉得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没有一定的音乐修养会影响自己的形象、交际等等,也许这样的手段似乎不是很正点,但只要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未尝不可的。亦可用一些名人(不可思议,常人无法理解)的感受、评价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热情》的创作背景:据高尔基回忆说,有一次列宁听了《热情奏鸣曲》以后说:“简直不知还有什么能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真想每天都听它一次。真是了不起的、超凡绝俗的音乐。我一直自豪地、也许是天真地在想:人们竟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由这样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想到底什么东西,有那么大魅力,有那么夸张吗?为进入轨道式教学作绝对的积极的铺垫。可以说这是在给学生一个大概里程框架的同时又哗众取宠的一堂课。
二、趣导的多种手段
如何让高中生在经典音乐中体会音乐的真、善、美,潜移默化地培育他们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其实,在课程中,每一位音乐大师,他们丰富的阅历、创作的激情、高尚的人格和不屈的意志等都能或多或少地影响或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讲述音乐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逸事、个性、经历,除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想要了解他们作品的兴趣。用作曲家人格的魅力和艺术的魅力来感染学生。由趣味渐渐转向品味。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也是欣赏音乐最好的老师。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从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从听赏音乐到鉴赏和评价音乐。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上,兴趣是一个前提式的亮点。摆噱的趣导是使一节课成功的良好开端。例如:●浪漫时期的“钢琴音乐”一课,可以上成是集视听欣赏、师生现场表演的一堂精彩、共振、热闹的课(曾听过宁波陈华老师的“非常键盘”、无锡一中刘晓鹏老师的“肖邦与钢琴”,均有这样的成功尝试。)赏析、记忆、感受、知识、评价等都融合在一个热烈的情态中,这两堂课中,共同的一个亮点是教师都结合了自己的钢琴演奏,亲自弹奏了《革命》等作品,现场的音乐比音响资料更容易抓住学生,使得学生对钢琴、对肖邦的作品有一份更高的欣赏激情。对教师本人能够胜任,可以完成的一些东西,教师亲自登台绝对胜于视听资料的运用;再如●象标题音乐一课,如果由文字的设悬,在听赏的兴趣上会增加很大的魅力。例如,对伯辽兹《幻想交响曲》,可用总谱扉页上的文字说明(幻想交响曲于1832年出版时,总谱上附有如下说明:“一个具有病态神经质和炽烈想象力的年轻音乐家在一阵失恋的绝望中吞服鸦片企图自杀,但因分量不足,未致死亡。在陷入沉重的昏迷中,梦见许多光怪陆离的幻影,而他的感觉、情感、记忆全在他病态的头脑中转化为一些乐思与形象。那恋人本身对他来说也成为一个旋律,就象是一个固定乐思,到处都看得到听得见它。)(哟,一个神经病的幻想啊,怎么样的音乐啊?)埋下伏笔来激发学生的体验欲望,但要把握住这节课所设计的认知目标,(即标题音乐)使其穿插于情感目标中完成;对于●民族乐派的作品,风格相对比较统一,可窥斑见豹,抓住其优美如诗的主题旋律,感受、哼唱、让学生在音乐的听觉享受上产生一个亮点是一个很简易的手段;(例如:《沃尔塔瓦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芬兰颂》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对于民族乐派,因为风格相对统一,所以我觉得根据教师本人的意向和学生的状况更换部分作品也未尝不可,这样在教师操作设计、学生接受的能够方面都能从实际状况出发。而对●德彪西和他的印象主义音乐,又是一个较前面古典主义、浪漫、民族的基础上全新的派别,对于这个章节,鉴赏立足于感受,有必要采用一种个性的手段来加强学生的体验参与,一种针对这个派别作品风格更合适的感受方式,如:“涂画感受”——在一张白纸上表现由听觉产生的通感体验,这是一个留给学生空间很大的表达感受的方式,又可抓住这个派别音乐非语意性的瞬间感受的特征、“色彩背景”——闭目静听,结合印象主义音乐与绘画中色彩、光线的关系,有指向性地寻找色彩通感等(详见案例)。而对●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不必强调作品的完整性,用这个时期音乐的非传统性、独特、不可思议甚至神经质特征吸引学生去听赏,所以可利用非常的一些片段介绍(比如:凯奇的《4分33秒》、勋伯格的《一个华沙幸存者》等)。这个章节的一个目的就是了解这种标新立异、个性夸张、打破传统、追求极端的音乐风格,并了解其来源于怎样的创作手法,怎样的派别(象偶然音乐、原始主义、表现主义等),又可从另一个侧面谈到这个时期音乐对后期音乐发展的推动,极端而非传统,但尚有着不可抹杀的积极作用,当然评价自可留给学生自己,不需要结论。另外,教师的自身魅力也相当重要,专业、知识面、个性、语言风格、教学风格、教学设计等等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辅助手段
除上述趣导方式外,校园广播、音乐角、乐队、社团研究、参与交流、自主自导性学习等都是增加学习兴趣的辅助手段。在讲述西方音乐流派时,通过一系列作曲家的作品介绍赏析,除了完成课标的要求——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之外,可以补充介绍一下不同时期音乐家对交响乐发展的贡献和地位;引入交响乐及交响乐队的介绍;可以通过不同交响乐器组的乐器的音色差异、表现出的独特个性,让学生除了了解之外,懂得辨听,帮助他们丰富自己的视野,更好地理解音乐大师的作品内涵;比较一些音乐大师的原作和经典作品,在有一定欣赏基础和兴趣之下,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好的、较为经典、雅俗共赏的交响音乐会给学生欣赏,并教授一些观看音乐会的礼仪礼节;多读报、多了解音乐资讯,提供给学生最前沿的音乐信息;自制经典音乐音响资料库,可由学生自行点击欣赏;组织一些切实可行的欣赏并走进高雅音乐的活动,如: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都会由中央电视台直播,可提前在学校的公告栏公布这个信息,在此之前,可在课堂上简单介绍一下施特劳斯家族的成员、音乐,以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传统和历史。后续可以组织课堂上观后感的评论或讨论活动等等;再比如: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组织器乐的比赛或是铜管乐队的演出,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其中,让无论是演奏或是观看的学生,更贴近高雅艺术,让古典音乐离我们不再那么遥远,而是就在学生的身边。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可以辅助我们的教学,让课堂上的知识,不再那么教条,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运用在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走出听不懂或是不愿意接受高雅艺术或古典音乐的心理误区。趣导对于西方经典音乐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个达到成功所必备的良好开端,体现学科魅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课程与现阶段高中生课堂学习的和谐的桥梁。
第四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总结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总结
(一)关于音乐鉴赏课的思考:
1、首先高中学生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经历,还有十六岁的阅历,“鉴赏”更多的是理性学习,和用自己积累的知识进一步学习,通过比较、对照、知识的联系、评价,进行自我的判断。“鉴”字古时是一面镜子,对照,有别于欣赏。
2、重在心理感受与联想,重在内心参与。
(二)什么是音乐?
音乐是一种音响,是人类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聆听她的形式美。人类通用的“第二种语言”,是非语义性的、非具象性的、情感的、心灵感受的。二种音乐情感不同的:激越的与悲哀的。
(三)用音乐的思维方式学习音乐
1、音乐的基本语汇 音乐要素、音乐语言
2、物理的思维方式可以判断音高、音长、音强、音色,这些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形成了音乐的形式要素。
3、音乐要素: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等。
4、用这种语言表达人类情感
(四)、音乐鉴赏学习的主要内容
1、记住主题(大多数是旋律)
2、听出主题的变化:音色的变化等
3、听出体裁、结构:体裁、曲式
4、学会用音乐的术语描述、解释音乐主题:比如说说感想;引导学生用音乐术语来描绘,如速度加快,情绪高涨,情感更加细腻
5、感知音乐风格(主题的特点、要素的使用):地域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作曲家作品风格,南北地域风格;长调与短调;
6、作品产生的背景:可让学生课后完成,让一二个学生轮流完成。滚动向下的旋律,《1812年序曲》,老柴的作品。人们虔诚祈求和平,同样的旋律会长生不同的效果。
有个老师讲民歌,从旋律的流淌来讲,《小白菜》课例,从下行的音调,进一步分析歌唱着的状态分析,从《白毛女》分析,让学生分析以小白菜作为素材,下行的音调,有悲凉的情绪。
(四)、探寻从源头开始
《孟姜女哭长城》——河南民歌:学生一听原生态的民歌,原汁原味,采编后的版本,听出起承转合的旋律走向。你能听出起承转合的音乐逻辑吗? 创作歌曲《孟姜女》
宋祖英的版本听民歌的旋律,试着体会原有旋律的新发展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性的”,让学生寻找哪些歌曲里有民歌的素材,原生态是最民族的,学生应做民歌的传承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第五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总结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首先高中学生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经历,还有十六岁的阅历,“鉴赏”更多的是理性学习,和用自己积累的知识进一步学习,通过比较、对照、知识的联系、评价,进行自我的判断。“鉴”字古时是一面镜子,对照,有别于欣赏。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因此,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 “听 ”的习惯,提高 “听 ”的效果应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
怎样听?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听的耐心和自制力,听的主见和选择,听的积累和基础,听的接受和自我的理解能力,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针对教学对象设计听的方案。要避免以 “说 ”干扰 “听 ”、支离破碎的 “听 ”、匆忙应付的 “听 ”、稀里糊涂的 “听 ”等做法。音乐的内涵都渗透在其鸣响着的声音里,只要会听,就能与自己的心灵产生对应和共鸣,就能享受到音乐的愉悦感和美感。教师始终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听觉的渠道接近音乐、走进音乐,进而感受和理解音乐。
始终以审美体验为核心。音乐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这些 “美 ”的东西展现给学生。
首先是声音美。音乐中的声音则不同,它注入人们的听觉以 “天籁 ”之音的全新感受,进而,使听众在声音美的享受中得到极大的满足,而这种满足也只有在音乐的声音中得到实现。
其次是形式美。负载了大量的美学信息,渗透了大量的潜在内涵。正如汉斯立克所说: “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失,—— 这些东西以自身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 音乐的形式反映在音乐的各种曲式结构中。黑格尔把结构的美分为四个等级:即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在音乐的各种曲式结构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不同的结构美,其中体现最多的就是,对立中求统一、同一中求差别、变化中求平衡、和谐中求发展。
第三是意韵美。这是一种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美。旋律自然和谐、优美动听;节奏平稳抒缓、富有韵律;和声简练协和、富有动力;音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表现手法准确贴切、协调统一;音乐情绪真挚感人、富有感染力等,它是一种来自心灵的感受,一种源于情感的共鸣,一种意境的再造,一种理念的深化。尽管它发聩于耳,由听觉来接受,但它却震颤于心,由心灵予以照应。在教学中,有三种情绪一定要注意:一是教师自身对音乐、对音乐教学、对学生的热情和真情的流露;二是教师对内含于音乐作品本身的深情与激情的发掘和演示;三是教师对学生音乐兴趣与爱好的动情与愉悦的激发和调动。这三种情绪的融合与渗透,必将产生相互间的情感共鸣,必然引发整体音乐氛围与教学氛围的互动。始终以鉴赏感悟为目的。“ 听音乐 ”、“欣赏音乐 ”与 “鉴赏音乐 ”对于音乐学习者而言,是三个递进的层次,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是三个进化的阶段。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一定要在 “鉴 ”字上下工夫,要引导学生从感受音乐的层面向理解音乐的层面深入,要培养学生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音乐认知能力,这是高中音乐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此过程中要 重点把握四点:
第一、学习和掌握音乐本体中各种要素的表现形态及作用(音乐语言、结构、形式、情感信息、表现手法等);
第二、了解与音乐相关的人文背景(民族、地域、文化、历史、时代以及音乐家个人因素等);
第三、启发学生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积极思考和探讨(引导、体验、感悟、联想、升华);
第四、运用各种教学手法和手段挖掘音乐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艺术教学需要教学艺术,需要创新手法)。始终以实践活动为过程。活动性和实践性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突出特点。趣味化、生活化和快乐性与愉悦性是贯穿音乐教学始终的关键问题。枯燥化的理性说教和学术般的灌输讲授只能将音乐教学引向 “纸上谈兵 ”的误区。音乐是感性的和实践的艺术,试图去说教音乐或讲解音乐的做法,只能降低音乐的艺术魅力而适得其反。音乐的教学过程必须要遵循音乐的自身规律,将其融入在参与性、实践性和活动性的学习过程中。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说不如做,看不如动。因此,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嘴唱,调动全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教学中,可 “动 ”的环节和方式与方法很多,关键是怎样动?在什么时间动?用什么方式动?以及动到什么程度等,这些都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教科书内容,精心设计,认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