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分析与感想
《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论文概述与感想
该论文发表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2005年第2期,主要观点阐述并论证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两个原则的可行性,即“区分频度原则”和“语素分析原则”。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列出了大量的统计数据,用数据说话,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围绕字义与词义的关系,语素与词汇出现的频度,贯彻“常用先教”,“字词同步”的教学方法。
关于“区分频度原则”的论述中,本文通过分析《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常用汉字的使用频率,“2500个常用字覆盖率达97.97%,1000个次常用字覆盖率达1.51%,合计(3500字)覆盖率达99.48%”,可见在汉语实际应用中,不同汉字的使用频率差别可能很巨大。因此在教的过程中,孰重孰轻也是应该有所差异的。另外在常用字中,我们还可以继续分级,通过对其构词能力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前100个汉字„„累计频率为47.5%,出现在245次以上的前1000个高频汉字„„累计覆盖率达91.2%”。可见不同汉字的构词能力也是有巨大差异的。最后再分析高频汉字的难易度,可见高频汉字笔画数往往较少,生成能力最强的汉字,不但在语料中使用频率高,在形式上也是最简单易学的,这部分汉字应该先学,也容易掌握。在词语频度分析部分,《频率词典》8548个高频词中“出现1000次以上的词共175个„„累计频率为48.8%,出现100次以上的词共1678个,„„对语料的覆盖率为80.1%”,前5000个词“对语料的覆盖面达到91.6%”。也可以看出词语的使用频度同样遵循高频低频差异巨大的规律。在其后还有“义项频度分析”,“多音字音项频度分析”,根据论文中的数据,基本也都符合这一规律,数据就不再一一列出。
在关于“语素分析原则”的论述中,本文主要重点分析了“语素在构成词语的时候基本意义产生变化的频率”。从文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语素在构词时,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乙两级词汇为例,使用其直意或近似直意的转意的,概率占接近90%。由此可见,通过语素分析延伸到词汇教学的教学思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行的。在语素分析法的运用方面,作者强调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从字到中心语素再到常用词义再到其他语素最后到其他词义的过程。同时强调语素教学法不是万能的,也不能生搬硬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阅读论文后,对我的启发还是挺大的。词汇教学首先需要选词,就是说哪些词要讲,哪些词可以不讲。我本人从前的观念是根据课本和大纲来就好,也没有思考过课本选词的原则,课本的选词也是有讲究的。事实上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难免会涉及很多课本之外的词汇。那么这些词汇的选择就得依据频度原则来选择。即使全部是课本或大纲规定的词汇,什么词重点讲,什么词略微带过即可,还是要根据频度原则来。面面俱到很可能会遇到时间限制问题。其中,特别是义项的频度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最为重要。对于留学生来说,学汉语最急需的能够使用。汉语词汇有的义项很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我们自己也很少用。如果每一个都讲,除了时间问题,还可能会增加学生的负担,造成困惑。即使学生完全掌握,却难以使用,实际上的教学效率是不高的。对于常用的义项精讲多练,而略过不常用的义项,对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作用。当然,哪些是常用义项,哪些是不常用义项,还是需要语料库的数据分析。最后关于多音字的音项,文中举出了“便”这个例子,在读pián时,几乎只有两个词“便宜”和“大腹便便”可用。而“便宜”确实是留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因此,音项(包括义项)的使用频率不是根据可组词的多少,而是根据实际使用来划分。
在语素分析方面,通过语素来讲解词汇有效率高的优势。几个常用语素就可以概括很多常用词,比一个一个词汇讲解效率高很多。然而文中提到并不是所有词汇都使用语素的基本含义,有的甚至与基本含义毫无联系。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情况存在,但是并不常见。因此从语素方面讲解词汇可行,也是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的。但是,正如上面所说的,反例的数量少,并不代表这个反例就不常用。因此语素教学法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很多特殊情况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教师来说,什么情况下能使用语素教学法,什么情况下要具体分析,还需要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摸索。
第二篇:教育改革与感想论文
教育改革与感想论文
(姓名:刘平班级: 09222班学号:13号)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也凹显出了它重要的一面,就从我国现在教育的发展看,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教育公平问题突出;教育产业化;应试教育;扩招争议等。
【关键词】教育;改革;发展;感想
引言:教育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整个民族的进步,抓好教育的质量,重视教育问题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研究制定一个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重要性
1、研究制定《规划纲要》是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美、日、俄等国家也把本国的教育问题放在了首要问题,要发展经济的前提是要有人才。但是从我国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教育的问题有待解决。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国家的竞争力,制定《规划纲要》成为了教育上的迫切需要。
2、需要。
进入2010年第二季度后,我国经济增速开始出现回落趋势。4月份我国出口销售继续上升,但增速已从3月份的接近历史最高记录放缓至2009年七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我国PMI指数已经持续16个月保持在50%以上,显示经济增速出现减缓迹象,预示中国经济增长在一季度强势冲高之后出现平稳回调。又随着四月到五月份长达184天世博会的召开,在一定方面预示着我国对人才需求的迫切,加深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迫切需要。
3、研究制定《规划纲要》是教育自身改革创新的迫切需要。制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迫切
一个东西要想发展与创新,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还要靠一个纲领的指导,此时研究制定《规划纲要》似乎就是教育自身改革创新一个迫切的需要。
4、制定《规划纲要》是顺应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我国的人民把孩子送入学校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学到很多东西,能够有所作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孩子不仅是祖国的未来,而且也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此时为教育制定一个专门的纲要就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一个行为准则,它也是人民群众迫切的需要。
二、教育改革工作的发展
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优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1、我国教育工作的发展应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社会要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工作上也如此。
2、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只有教育抓好了,才会有高素质的人才,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在实质上也是把国家的进步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3、4、5、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三、我国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优点
1、全民上下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随着国家和公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
越高,教师和教育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教师福利待遇比起以往也有了提高。
2、素质教育迈开步伐
社会对多素质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只是光懂得书本上的知识,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国家对多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多,前几年提出的“阳光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国家对素质教育上的改革。另外,随着家长自身思想意识觉悟的提高,对自己孩子素质教育的问题也很重视,在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报各种兴趣班。
3、实行义务教育“免费”
为了让我国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而且上得起学,国家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并且还给予贫困学生一定补助的政策,给了每一个学生实质性的帮助,又特别是给山区等边远地区的孩子带去了福音。
4、高等教育的成就
现在我国高校在每年的招生工作中基本上都有加名额,扩招的实行,让很多学生圆了自己大学梦。另外,无论是名牌大学、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方面的教育也进行了很多的改革,比上中学时的教育,高校多了很多空间供学生自己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打好了一定的基础,大学是青年一代踏入社会的跳板,在这里也为很多同学踏入社会做好了一个心理准备。
四、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公平问题突出
我国的教育,无论是普通中小学校还是高校都存在教育公平问题,政府官员、企业高干等有权、钱、势家庭的孩子,交上“则校费”就能够上理想的学校。而贫困家庭孩子则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让自己发光,在以后的就业问题上,前者家庭的孩子凭借关系似乎也可以有好的工作,而后者家庭的孩子即使有很好的能力,都有可能被好工作栏在门外。
2、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扩大了教育的产业属性
我国还存在很多民办高校,不少“企业家”也想在教育这块宝地上分一杯
羹,于是很多跟风的后者也就出现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产业化了。
3、高等教育合并、扩招存在争议
一些地方的政府为了自己的地方能够有一个很有名的高校,于是牺牲一些好的大学,把它们都合并在一起,这样就有很多好学校被世人所遗忘,另外高校的扩招虽然让很多大学生圆了大学梦,但由于人数的增加,很多招进来的学生还有很多地方有所改进,对人才质量的重视,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共同的话题。另外,由于扩招,在校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社会失业问题空前突出,大学生就业率也随之不断下滑。
4、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
在当前高校的教育形式下,很多学生似乎都在应付最后的那一次期末考试,所以平时上课就很多睡觉,或者干脆不来上课的学生,学校和老师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的出现,积极采取一些措施。
五、自己的一些感想和建议
1、高校可以多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比如说建立一个专门的舞蹈室,可供
爱跳舞的同学在有空的时候练习。另外,我觉得高校也可以设置专门的声乐室,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弹奏古筝、吉他、钢琴等。
2、高校也可以多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专科学校和工科学校的学生来说就很重要,每一个高校都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建立一个可供学生自由实验的专业地方,这里可以免费为学生提高一些实验器材。
3、我觉得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可以多费一点心,多联系一些企业给
毕业的同学参考,只有就业率高了才可以取得同学们对学校的信任也会提高以后同学选择此学校的概率。
六、结后语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要使教育的发展则需要进行好的改革,上面的很多都代表我个人观点,如果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还望老师批评纠正。
第三篇:区域规划与分析论文
乌苏市区域分析
摘要:在峻秀雄奇的天山北坡,辽阔富饶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巍然矗立着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被誉为边塞新“西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乌苏市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县(市), 区位优势突出, 水土、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乌苏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首先,介绍乌苏的总体情况;其次,对该市进行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和区域发展优势分析,;再者,总结区域发展的机遇、问题和对策等;最后,对区域重点产业规划与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乌苏市 资源 优势 问题 产业 1.基本情况
乌苏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居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之要津,是通往霍尔果斯、巴克图、阿拉山口口岸的重要门户,与国家石化基地独山子、新型商贸城奎屯市形成北疆“金三角”,国道312线、欧亚第二大陆桥(铁路)横贯东西,奎—赛高等级公路从境内穿过,国道217线、奎北铁路贯通南北,东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260公里。乌苏市东西宽约148公里,南北长约199公里,介于北纬43 °29′-45°16′,东经83°15′-85°08′之间。乌苏市区域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37万余人,是国务院批准对外国人开放城市之
一、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扶优扶强、优先发展的县(市)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优质棉基地、粮食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之
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形成石化、煤炭、电力、水泥、纺织、啤酒、淀粉、农副产品加工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
2.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1自然条件分析
(1)气候水文
乌苏市地处北温带,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北疆光热资源最为丰富和无霜期最长的区域之一,全年日照2600-2800小时,年平均气温7.6℃,年均降水量165.8毫米,相对湿度58%,平均无霜期在187天,年均积温3707.4℃。境内气温由南向北形成明显垂直分带,具体分为:山地气候区、山麓气候区、平原气候区、荒漠气候区。乌苏市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奎屯河(工业园区紧邻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年径流量共12.53亿
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34亿立方米,总水资源量为16.87亿立方米。
(2)地形地貌
整个地形受天山山脉影响,乌苏可分为南部高山区、南部中山区、南部低山丘陵区及冲积平原区四大地貌单元。海拔1500-2200米左右的地带为南部低山区及山前倾斜洪积地带,地形以沟谷地和坡地为主,分布有山地草原草场和荒漠草场。海拔500米以下为冲积平原及沙漠,冲积平原区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河水灌溉便利,地下水位高,是乌苏市主要的农业区。西北部分有沙丘、沙漠,其生长的沙生植物作为冬季放牧草场被利用。
(3)土壤、土地资源
乌苏市域内的土壤呈较明显的带状分布规律,农区土质较好,盐碱较轻,土壤中富含铁、铜、锰、硼等微量元素,但有机质含量低,普遍缺磷。土地资源总面积为2145.63万亩,土地的后备资源情况为:尚未利用的土地为668.12万亩,其中可利用的宜农地为65万亩,宜林地为12万亩,宜牧地为190万亩。全市天然草地总面积1456万亩。
(4)矿产资源
乌苏市辖区辽阔,跨重要的西天山成矿区,即国家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点区域之一,以其显著的板缘活动带位置,显示出良好的成矿背景和成矿条件,具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较突出的资源开发优势。已发现矿产种类有能源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冶金辅助原料、建材原料、地热等七类二十五种最具优势和潜力的矿种有煤、金、石灰岩、陶粒泥页岩和膨润土等。
2.2社会经济条件分析(1)通讯:乌苏市具备国内光缆通讯、宽带网络等各种先进通讯设施,乌苏市政府网站已接入国际互联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已建成新疆第一家数字电视无线传输系统。
(2)金融:金融保险体系健全,信誉优良,实力雄厚。金融产品功能齐全,业务范围广泛,可为海内外投资者提供安全、便捷、通畅的存贷、结算、理财、融资等服务。
(3)基础设施:乌苏市有水电、热电,总装机容量7.24万千瓦,并可使用新疆大电网电源,电力充足。水资源可满足全市需求,全年总供水1168万立方米;污水厂日处理污水3万立方米;实现了天然气入户工程,市区集中供热128万平方米。
(4)交通:乌苏市交通便利,乌奎高速公路和奎赛高等级公路、国道312、217线、欧亚第二大陆桥、奎北铁路等交通主干线横贯境内,是连接北疆西北部塔额盆地和阿勒泰地区,北疆西部地区伊犁州、博尔塔拉州以及兵团农四师、农五师各团场与天山北坡经济带发达地区的重要枢纽,也是从欧亚大陆桥通往中亚、西亚、俄罗斯等国的必经之地。
3.区域优势
3.1交通发达,地缘优势明显。
市内有312、320、217三条国道在境内纵横交错,北疆铁路横贯东西,向东可达首府乌鲁木齐市直通内地,向西通过阿拉山口口岸可达哈萨克斯坦、欧洲。境内过境铁路98公里,设有6个车站;即将开通的乌奎高速公路,距乌苏仅20余公里;规划中的奎屯至赛里木湖高等级公路,将穿过乌苏;境内乡村道路密如蛛网、四通八达。过境公路和市、乡道路及县区公路共1633.6公里。这都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
3.2自然资源丰富。
乌苏土地辽阔,耕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潜力巨大。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有22种,现已开发利用的主要为煤炭、石灰岩等少数几种;煤田分布在四棵树河中游,已探明1.43亿吨,远景储量4亿吨。此外,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很大。
3.3区位优势突出,具备发展融合经济的良好条件。
市内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所属的6个农牧团场,且石化基地克拉玛依市和独山子工业区及奎屯市,同乌苏市相互辐射、吸纳,优势互补。
3.4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
长途通讯传输实现数字化,方便快捷,市直各企事业单位和乡镇全部接通电话、传真,部分单位已实现计算机上网,大大加强了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水电供应设施完善,自治区电网可通达各乡场镇,完全能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3.5具有大开发所依托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
建国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我市各族人民的努力,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农业连年丰产丰收,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工业初步形成了啤酒、煤炭、电力、棉纺、蕃茄酱、乳制品等门类比较齐全、结构趋向合理的工业体系,具有大开发所依托的经济基础和综合经济实力。
4.目前乌苏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乌苏市传统产业比重大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小, 城乡发展不协调, 多年来都是第一产业占据重要位置,工业化水平低。
4.2 城镇化率低。
一是城镇化率低, 特别是中心城区, 缺乏产业支撑, 没有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 同时, 也缺少具有辐射和带动力的大市场。二是城镇基础设施薄弱, 服务功能欠缺, 城镇化质量不高。三是城镇面貌单一, 文化品位不高, 城镇特色缺乏。四是非农产业拉力偏小, 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缺少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导致城镇的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不高,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动明显不足。
4.3 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业结构单一, 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77.4% , 畜牧业仅占19.3%;基础设施薄弱,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农业科技含量低, 高新节水26.88 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24.69%;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滞后,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有限;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公共服务能力滞后。
4.4 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较低。
一是工业联动机制不够协调。2010年, 全市乡及乡以上重工业完成值20.27 亿元, 轻工业完成值5.97 亿元, 这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相对较低;联动机制不够协调, 工业与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结合度偏低, 工业的辐射拉动作用得不到发挥。二是人才匮乏。全市各类人才总量占总人口的3.73%, 较全国平均人才密度5.3% 低1.57 个百分点, 与东部发达地区18% 的人才密度差距较大。
5.加快乌苏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立足资源优势,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做大做强四大产业,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围绕中电投资热电联产项目, 认真抓好以煤、电等高载能及石化项目的研究和引进,着力发展高载能及化工产业,尽快形成高载能、化工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围绕独山子、克拉玛依石油化工产业,中电投煤电基地及延展产业,北疆机械、交通运输业及中亚市场的需求,认真研究和引进机械加工项目,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围绕丰富的农业资源, 着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尽快形成以棉花、玉米、番茄、粮食、蔬菜、油脂、饲料及肉产品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 培育知名品牌。围绕区位优势, 着力发展现代仓储物流产业, 努力把乌苏建成东联西出的物流中心和区域农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5.2 全方位经营城市, 形成城市(镇)建设管理新格局。
坚持规划先行,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新疆支持力度的有利时机,严格按照乌苏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和经营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整合城市资源。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经营权转让,加快资金积聚,促进县城建设滚动发展。建立土地收购储备机构,通过土地整理和综合开发,以涵养土地级差收益,营造土地卖方市场,并通过依法管理城市土地,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实行招标、投标、拍卖或挂牌出让, 使土地获得最大增值,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大力发展旅游业。要按照整合资源、挖掘潜力、突出文化、塑造特色 的思路, 以乌苏啤酒节为载体,突出城市休闲游、生态观光游和民俗风情游,认真研究200 公里的旅游半径和目标群体,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5.3 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要始终坚持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原则, 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做大做强玉米、番茄、瓜果蔬菜特色产业。要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要创新金融担保机制,加大信贷资金的扶持, 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外来资本投资畜牧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强化科技支撑,依托奥良科技,加快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进畜牧良种化进程。
5.4 统筹兼顾, 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要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以农牧区为重点, 健全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加强乡(场)镇卫生院的改造和建设力度, 强化卫生机构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提升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
5.乌苏市经济发展的战略走向及其产业定位
5.1关于工业化
乌苏市未来工业发展走向是:挥区位优势,聚合要素资源,突出产业特点,按照做大做强的要求,重点发展高载能和化工、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药品制造、建筑材料生产和加工等四大产业板块,以此为支撑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一是,重点在于矿产金属冶炼、电石及下游产品开发,紧紧依托独山子大石化、大炼油和克拉玛依大油田千亿元规模的经济背景,秉承“服务大油田,牵手大石化”的理念,积极介入其上、下游产业,努力发展地方炼化及相关产业。
二是,推进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重点是按照“高科技含量、高
科技装备、高附加值”的原则,大力开拓疆内外和中亚两个市场。
三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药品制造产业。未来发展:延伸玉米加工产业链,稳定番茄加工能力,扩大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及范围,优化啤酒产品的结构,并按照“突出民族特色、发掘中药资源、开拓制药产业”的思路,探索制药业的发展。
四是,建筑材料生产和加工产业。深入研究中央即将开展的大援疆工作带来的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由此而形成的建设热潮,以及中亚及俄罗斯未来发展的巨大需求,按照“前沿技术、节能环保、优质美观”的要求,做好建材产业。项目定位:水泥、型材、管业、装饰材料、保温节能、容器等产品。
5.2关于现代农业的问题
乌苏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市,未来应大力推广应用高新节水技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力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乌苏市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大农业城市,发展以农区畜牧业为主、草原畜牧业为辅的大农业的条件已然具备,时机已然成熟。未来应努力实现草原畜牧业向农区畜牧业转变,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最终实现以种植业为主的大农业向以现代畜牧业为主的大农业转变。
5.3关于三产服务业的问题
三产服务业的高度发达,是城市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工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阶段乌苏经济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极其需要三产服务业的有力支持。在发展三产服务业方面,未来思想是:发挥区域优势,围绕发展需要,按照做大做活的要求,努力提高三产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为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提供可靠而优质的保证。
6.结尾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吹响了新时期新阶段新疆大发展的号角,全国上下情寄边陲,天山南北激情涌动,乌苏市人民一定会为把乌苏建设成富裕,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而不懈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乌苏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以实现“工业优先、富民强市”为目标,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全力打造更加优良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创造乌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四篇:论文感想
作者:刘灵芝 ,陈志刚
题名: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期刊名: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2006年7月 卷刊号:34 卷 7 期
页码:1422-1424
读书笔记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刘陈的这篇文章也是从现状开始说起,然后讲到微生物在污染治理的作用。首先,这篇文章正文部分总共分了3部分,包括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优势,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关于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优势,我认为主要得益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和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位置。文中提到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主要是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来降解污染物。据了解,生物降解指材料在生物体内通过溶解、酶解、细胞吞噬等作用,在组织长入的过程中不断从体内排出,修复后的组织完全替代植入材料的位置,而材料在体内不存在残留的性质。生物降解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适应性强、代谢强、繁殖快等特点,在水体自净和污染物的降解转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用于污染物治理的生物降解技术具有成本低、消耗低、效率高、作用条件温和及不产生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
关于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其主要的治理过程是:①高效生物降解能力和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筛选、鉴定;②污染物生物降解基因的分离、鉴定和特殊工程菌的构建;③生物恢复的实际应用和工程化。其主要应用在污水治理,固体废弃物治理,重金属污染治理,毒害性化合物污染治理,石油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
应用于污水治理的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发酵技术、生物强化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以及活性污泥等治理技术。对于污水处理,生物技术既有成本低,可以产生利用的沼气等优点,也有产生污泥,缺乏稳定性等缺点。固体废弃物严重影响环境,之前的填埋,焚烧方式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假期实习我们也参观了垃圾处理厂,厂内垃圾产生的黑水,异味,对土壤,空气带来严重的污染。所以,微生物降解在处理固体废弃物方面就有了很大优势,但是反应速度慢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在重金属污染方面,已经发现了许多微生物能在较高浓度的金属离子环境中生存并解除重金属对自身的毒害作用。毒害性化合物污染治理,由于微生物的生长离不开碳源和能源 ,因而大多数污染物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分解作用,可作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构成微生物食物网的一部分,重新进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达到净化目的。应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石油污染,是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性终产物的有效方法。该技术虽然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其优点是成本低 ,工程规模小,可将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缺点是难以治理复杂的混合污染物 ,难以将实验室条件转化为大规模实践,治理过程较为缓慢。在大气污染方面,应用微生物技术去除空气和废气中污染物的工艺 ,如生物过滤,生物除污已取得较好效果。以上是我通过文中内容摘出及总结的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可以看出,微生物靠着其存在广泛,参与物质循环,降解物没有二次污染等优势,在治理污染方面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了解到在环境微生物方面我国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总之,作为一个环境专业的人,要努力学好微生物,希望将来有机会在环境微生物方面有所突破。
第五篇:论文减灾与防灾的感想
有关减灾与防灾的感想
摘 要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一直以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十分安逸的世界,以为灾难只是个遥不可及的话题。可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加之玉树,云南的地震。暴风雪,沙尘暴,洪水,这一个个的自然灾害,让我们有点心惊肉跳,可是,逃避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学好减灾与防灾的知识,在灾难面前学会自救!关键字:减灾;防灾
一、我国防灾减灾基本情况
中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年 来,每年 由气象、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几年 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配合,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我国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问题
1、财政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管理混乱,各部门工作不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3、科技资源没有有效利用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领域,技术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科普教育宣传不到位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三、当前可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减灾工作机制
我们要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防灾减灾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把减灾防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应急协调联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实行集中统一指挥、统一领导、协调一致、科学处置。成立创建防灾减灾示范工作领导小组,逐步健全防灾减灾救援组织机构,构建救助平台,形成灾前灾后工作指挥体系。成立防灾减灾指挥部,制定工作规划,全面规划科学防为减灾方案,落实各关门和各单位工作职责,明确任务和目标。同时还要建立例会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通过编制应急预案,基本摸清了辖区内灾害点、危险源分布情况,建立了应急信息动态管理、灾害点及危险源监测预警、应急资源及队伍等应急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灾害点、危险源查。2.融合资源,夯实减灾基础设施
抓人防,建好应急队伍。坚持把建设应急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作为社区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做好应急队伍的规划、组织和建设工作。按照先期应急处置的要求,坚持分类建设、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了综合应急队伍、志愿者队伍和兼职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一支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分队,提高先期应急救援能力,负责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先期应急救援,专职人员平时分散在社区和各个单位,一旦有事,可迅速投入到应急救援之中,为成功处置赢得宝贵的时间。二是组建一支应急志愿者队伍,主要由社区工作者、物业小区保安、社区医护人员、待业的大学生、离退休职工、低保人员等组成。根据志愿者的职业、特长和身体状况,分成了抢险、转移、医疗、后勤等小组,协助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负责传达预警信息、指引居民疏散、提供后勤服务、伤病人员转移等工作。
抓技防,实行科技减灾。一是策划建立一个防灾减灾救援网站。利用互联网的普及性、方便性,策划建立一个防灾减灾救援网站,初步拟订方案,聘请网络公司策划和建设,做好网站建立前的资料收集、框架设计、内容安排、居民疏散路线图计、紧急避难场所地图、紧急联系电话等网络准备工作,为网站的构建提供数据库信息等,明年将全面进行网站建设并对外开通。二是初步创立一个信息库。初步掌握辖区内房产、居民等情况,制定各类信息、统计、汇总表格,组织人手填写、校对、整理,建立各类信息档案文件夹,建档造册,分类管理,初步建立数据化的信息系统,逐步创建危房灾害信息库,形成上下一致的危房网络构架,逐步收集和完善数据资料,为减灾救援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数据依据。
抓物防,完善基础设施。在各单位、各居民小区、各物业小区、民营企业等重点单位,要求统一配置灭火器、防烟面具、照明灯、防寒衣、氧气包、药品、食物、食用水等,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及时应急解难。设立避难场所,建立小型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储备一定数量的救灾应急物资。如防汛用的纺织带、救生绳、铁锹、手电筒、橡皮汽船等;防火用的灭火器等;救灾应急用的衣被、简易床、帐蓬等。设置明显的应急标识或指示标牌。在适当位置设置固定的应急标识或应急指示牌,注明安全转移路线、避难所位置、救灾物资储备地点、常识性的自救措施等。
3.强化宣传导向,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为营造一个减灾自救互救的良好氛围,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救援意识,把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列入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构建富有特色的防灾减灾文化氛围。
先是要加大防灾减灾宣传力度。注重提高居民在灾害发生时自我保护的意识。将防灾减灾教育引入课堂,在中小学开设了防灾减灾辅导课程;将减灾教育引入社区,在社区设立了减灾公益广告牌、减灾宣传栏、宣传橱窗;将减灾教育引入家庭,把防灾减灾知识印制成册,发放到千家万户,通过积极的宣传,提高了居民防范灾害的意识。我们把每年的“世界减灾日”作为“社区减灾宣传日”,使广大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
其次是强化防灾救灾技能培训。注重培养居民的安全行为规范以及自救互救和应急逃生技能。定期对救灾志愿者队伍和居民进行灭火、逃生、抢救和自救互救等方面的培训。开办自救互救知识培训班,提高干部和群众的防灾减灾整体素质,增强了人民应对灾害的自救互救能力。
最后是组织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救援演习。组织开展包括民警治安演习、紧急疏散演习、互救方案演习、救援儿童、老人、病患、残疾等弱势群体演习、民兵救援演习、应急器材使用方法演习、危房倒塌搜救演习等内容的一系列应急演练活动。通过救援演习,建立起民众合力互救的防灾减灾机制,做到消防、民警、救灾、自愿者队伍和群众之间能配合,熟悉防灾减灾紧急预案的具体实施细节,掌握灾难预防避险的实用技能,增强灾难防御和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援能力。
四、结论
中国现有的防灾减灾体系是在经济不发达、技术起点低的困难条件下形成的。灾害管理法制尚不健全,国家尚缺乏防灾的总体规划,灾害管理体系与制度建设,以及协调运作机制均有必要加强。
公民对于减灾与防灾的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位公民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及自救互救技能关乎国家防灾减灾演练等活动的开展,而这些活动的开展就是为了让越来越多的公众以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居安思危,警惕身边的灾害风险,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防灾减灾能力和效益。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2]百度百科
[3]《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