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

时间:2019-05-12 14:0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

第一篇: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而发

浙江省瑞安玉海实验中学 林晓春(330325)

抽空读了几个晚上《跟孔子学当老师》佳著。无可讳言,的确受益匪浅。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做教师若不学孔子的精神乃是一种缺憾。这不单是因为他拥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可贺的他可成为中国教师的“根”。如我们都能积极借鉴他的精神,日常学会“做人做事” 便都有一个中心,自己的职业生涯也会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上的熏陶,使他们更明瞭中国文化的“根”,而不只是让他们通过 中考和高考的招生考试,然后就不知路在何方。

一、提倡’’ 以人为本,大教教心’’

大教教心,即是如何获得学生的“倾心”——对任课教师的仰慕之心,对所学文化知识的喜爱之心。“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或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渗入到时下这些千姿百态的当代学生的内心深处,那我们所谓“生动”的说教也只好算是徒劳。因此。我们教育学生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学术养育,更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熏陶。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在朱熹看来,孔子堪称圣人。朱子所说的一切堪称完美再现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以人为本,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吾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朱熹。这种“仁心”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就是那种对学生无私的爱。中国式的大爱学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大教教心,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一。

二、不懈追求 “学第一,教第二、’’ 教书不等于教学。教书是教别人的书-----自己不了解的别人编写的教材。教学教的是自己通过学习撰写出来的书,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或者是把自己的“渔”送给学生,而不是弄一盘“死鱼”给学生吃。所以在思考教学的时候,与其为了“趋新”或想出更动人并且更新颖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建构新概念,还不如冷静下来,想一想教学的永恒之道,让自己一下子安心算了,然后就去实践。大量的教学实践恰恰可以表明了孔子用其教学实践诠释的“教学之道”支配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最喜欢的事不是“教”,而是“学”,他不停地“学”,藉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孔子是把自己研读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自己的“文”,换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学到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学问”。难怪他可以心情快乐、底气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来的“杏坛”上。“学”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确立人生第一乐事的过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诱惑是“思”。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思”作为第一乐事。“思”必以“学”为基础,否则“思”与“学”都无乐趣了。因此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能够当上教师,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够通过教学,通过与学生相处,品尝到类似与真正贴心的“朋友”或“知己”进行交流的幸福,全是来源于他的“学而时习之”。陶行知先生常说,当教师的,得先“学而不厌”,方可能体会“诲人不倦”的大乐。钱穆,朱自清们似乎没有这样说过,但他们的幸福教师生涯同样是建立在自己不断“为学”的基础之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不愠”与“乐乎”皆来自“学”,换言之,“学”实为教学或教师生活之本。只有先学了,才能教学,才能成为“不愠”与“乐乎”的教师。孔子即是先通过历史文化将自己所要教授的“义理”研究清楚,然后才来教学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以“学”与“思”作为“教体”的教师..。可见,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一需要是: 要想赢得学生的钦佩与追随,哪怕只是少部分学

生的钦佩与追随,都得有真才实学和拿得出手的品行。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需遮掩,是一件多么体贴、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演戏”,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学”仍然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就会有很好的“心”与教。所谓的“艺高人胆大”一点不假。国学大师或那些真正有学问的教师如梁启超,章太炎等这些大先生,他们的底气实在太足了,以至那些不好学的学生也不敢诋毁他们的尊严,而那些好学的学生更是只能“仰之弥高”,心悦诚服地跟在后面,收获“从游”之幸福与快乐。“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

三、更新教学方式,构建生命课堂

由孔子缔造,并付诸实施的大自然中的“从游之乐”这一古典的教学形式其最基本的行动与观念乃是:置身于大自然中,这有利于师生美好的生命情怀得到释放与交融,进而又在天地之气的感染下,激发、巩固生命已有的美好情怀,或者养成更加美好的生命情怀。甚至连龌龊环境中污染的心灵都可以得到净化-----此即张载所说的“变化气质”。孔子之所以喜欢在大自然中教学,其最根本的考虑乃是通过对大自然进行审美,来达到其大教教心的目的。孔子总觉得,仁者、知者是那些爱山水的人,且能依靠对山水的审美来安端、加固自己的清澈仁心。在这一点上他就是榜样。他看见天体运行不止,就能体贴出其中的“健”美,看到大地的广袤无垠,就能感觉出大地具有滋养生灵、承载万物的至上仁德,所以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经常像他这样体贴天地之美。此即《周易》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实说到底,天地之所以美,是因为孔子的心美。长期来是带领学生做程式化的教学,实在难以将师生的生命情怀尽情展现,并达成交融。特别是现代学生知识面较宽,思想较活跃,对新事物渴求较高。因此,古板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学习的要求了。我们必须更新教学方式,创建高效生命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是故生命化教学势必成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课题。当然,对今天 “新式学堂”(即生命化教学),有的人会持怀疑的态度,但更多的教师与学生都在渴望乃至已在实践。他们都踊跃到大自然中去陶冶一下压抑已久的心灵。师生的美好生命情怀备受压抑的现代教学世界中创造大自然中的“从游之乐”, 曾经成为中国教师自19世纪末期就开始遭遇的一大难题。今天的教师同样无法回避它,因此它堪称教学领域的“世纪难题”。当代教师在面对上述“世纪难题”时,首先需要解决的依然是自己的心灵,要有一颗懂得欣赏大自然之美的心灵,这才是首要的功课,而不是将希望首先寄托于以技术的方式将大自然搬到教室来。能不能去大自然教学不是致命的问题,不过是为了品尝更好的教学形式。真正致命的问题仍是能否诲人不倦、授之以渔。所以,“学”仍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就会有很多的“心”与教。在此情况下,学生们也一定会谅解我们不能带他们投入真实的可以触摸到的大自然,而我们自己也不会为无法置身于大自然的审美熏陶而遗憾不止。

四、“授之以渔” 和“心灵的共鸣”

!向学生传授真正能触及心灵的“渔”,并因此让他们更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爱;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不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这至关重要。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才是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另外,仅对学生的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越多越好,越能显示老师对学生的爱。真正的教学乃是以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非得要师生之间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将自己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将要耕耘的“学”一句话,是教师先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让教师了了解教师的“学”,然后和学生一起“学”。,这样才能达到最大的教育效能。

五、教师“教学之恋”的终极命运

孔子对待教学的态度比喻成“孔子式的爱情”。“教学,有如柏拉图式的爱情”和“静心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认为孔子是把教学当作“恋人”一样看待的,孔子对教学的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把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在没有职称、没有工资,甚至连固定的教学场所也没有的情况下,孔子还是全身的投入和

付出,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也就是将灵魂中的爱,献给永恒的真理或美德,而不是世间其他任何可能变动、难以把握的存在。孔子曾有堪于柏拉图媲美的坚定执着、不畏孤军作战的英雄本色以及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孔子“终身坚持一种信念”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因为我们几乎从未像孔子、柏拉图那样,有着明晰坚定的信仰,更不要说曾用尽全部力量去追逐信仰,所以我们也从未通过求知、教学体验过什么刻骨铭心的爱情,即使我们将爱情寄托于求知、教学以外的人与事,也同样可能是失意而回。就内涵而言,孔子的教学之恋除了是以自己的爱学习、爱仁心和爱人生等等大爱作为基础,更表现为他对颜渊、子路、子贡等学生的无私忘我的大爱。孔子以其一生的经历证明,教学,绝对有如“佳人”一般,可以让深爱着它的教师体验到人间的极致情感。教师可能面对的命运有许多,但从孔子的经历来看,教师的终极命运乃是:倘若我们有幸能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包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除了我们的心灵需要坚定明晰的信仰,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的国家又何尝不是不能没有孔子或柏拉图式的理想来维系着,否则只有分数和琳琅满目的商品的话,也绝非真正文明、真正值得爱的教育和国家。而这种文明、可爱的教育和国家正需要每一位以传授文化为职业的教师一点一滴的努力。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情怀

孔子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同时有懂得以“礼”来升华自己的感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而使自己的感情释放出来,可以达到超凡脱俗的美,此即所谓“发乎情而止乎礼”。“理”他们彼此的关爱、尊重、理解与体贴正是这些人性力量构成了可以升华的“理”。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他从来没有一句教条,也全无道学气。他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学生的真实了解为基础。反观孔子,学问、人格与心意,这些能够赢得学生追随的“法宝”他一样也不缺,而且在学生面前,他历来都是“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所以他的教学以及孔门的师生关系实在值得长期地研究下去。倘若我们教了一辈子的书,连这样一点情怀都不曾真切地体会到,我们又有何底气可以让自己坦然地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更不要说去感受教学之恋的幸福与快乐。人除了吃饭工作之外,还要为爱而生。人活在世上,只要心灵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安顿自己的爱。圣人孔子亦是如此。但孔子的非凡之处在于,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而且倘若真如钱穆先生所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那么孔子还是第一位体验教学之恋的教师,因为所谓“职业”乃是“事业”,是可以视之为生命,将生命寄托于它。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孔子倾尽了自己的“深情”与“真气”,再倾下去,生命便要消失了,孔子的教学之恋即可以和人间任何一种之情媲美。

七.“科学的思维”“理性的思考”

能听使唤的。折腾了半天也没能前进一步。过了一会儿,青蛙哲学家恰巧又转了回来,看到蜈蚣在那里伸胳膊踢腿,就很奇怪:“蜈蚣先生,你在锻炼身体吗?”蜈蚣急了:“那里呀,我在思考你的问题,可是我越想越复杂,如今怎么也迈不出步子来了。”乍一听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笑,但是仔细体味起来,就能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教师的角色就好像是故事中的青蛙,蜈蚣是被青蛙给教坏了。如果联系我们的工作,教学中可曾有过类似的将简单浅显的问题教复杂了?可曾有过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可曾有过“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呢?在今天,教师的角色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了,时常难免不知所措。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它既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又给我们这样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人们曾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然而今天教师也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开平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恰如其分的说: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真正蹲下来看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走进学生的心田,播种知识的种子,才可能收获丰收的喜悦。我们的新课改已经向我们说明“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这也正体现了几千年前孔子曾经倡导的千年古训的深层含义了。其次,当代的教师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作者 林晓春(英语老师)

。联系号码*** 单位 浙江省瑞安玉海实验中学 公园路校区篇二: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

跟孔子学着当个好老师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 读周勇教授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他把“孔圣人”头上的光环遮了起来,聊天式地带我们走进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孔子的世界。结合着我记忆中《论语》的点滴感悟,我把读这个本书后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感悟理了出来。

一是有教无类——教育平等

子曰:“有教无类。”(15?39)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接收学生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只要“自行束修以上”,都来者不拒、“未尝无诲焉”。他打破教育的等级界限,使平民也能受教育,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最早提倡全民教育及教育平等。一生弟子三千,而绝大部分是出身“贫且贱”的人。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二是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1 孔子的“因材施教”可谓独树一帜,令人敬仰。他不仅能因人施教,还能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更神奇的是,他还可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思维状态的特点而施教。孔子承认学生有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特点,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他能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作深入细致地了解,“柴也愚,彦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并能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发展各人之长,主张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授与不同程度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由于他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就能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教育,如不同的学生问“仁”、问“孝”、问“政”,他都根据不同的身份、性格、程度和对人的态度给予不同的回答。

三是启发式教育——教育的灵活性

真正的教学乃是以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非得要师生之间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这就打破了我先前的认识,教学的任务并不是把讲义教给学生,因为讲义是我们教师的,是教育者的,把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来学讲义,背讲义,原来这是错误的。因为这些讲义的经验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的。要他们很好地理解讲义的内容,必须把教师的求学经验与心得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法,必要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一起来获得求学的体验。由此可见,孔子要授的“渔”,首先是教师的求学经验和心得体会。“授之以渔”和“教学相长”联系在一起,做了辩证的分析,学生学习了才知道学习的困难,教书了人后才知道教书的不足。知道了不足和困难,才能去反省,发奋去学读书,努力去学教书,这样才是“教学相长”。

四是诲人不倦——热爱教育和学习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2 在书中,还有几句话印象颇深:教学也是孔子的“恋人”,而且孔子痴迷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是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这样的境界固然我们难以达到,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去体会教育的幸福和快乐。跟孔子学当老师,不但学习他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在于学习他执著的探索和学习,学习他的全情投入。教师只有先丰富自己,才能教育好学生!

3篇三: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

感谢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用自己的言行风范为我们今天如何当老师上了非常精彩的一课。让我们从孔子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收获颇丰。

孔子的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多变而又风趣幽默。他教育学生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而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姿态,孔子就是这样,不多说一句话,更不动辄批评、呵斥,而是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师不经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应该如何定位和规范。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这种用心良苦的活动(谈话)安排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和深刻。对骄狂自负的子路,含蓄批评;对谦逊过分的冉有、公西华则委婉鼓励。启发引导,通情达理。这种立足现实,洞悉心理,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对于我们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有重要启示意义的。

鼓励个性。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从“子路率尔对曰”到“曾皙鼓瑟而谈”,我们分明看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接纳和鼓励。这种尊重个性,包容个性,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做教师的学习。

第二篇: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

跟孔子学着当个好老师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

读周勇教授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他把“孔圣人”头上的光环遮了起来,聊天式地带我们走进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孔子的世界。结合着我记忆中《论语》的点滴感悟,我把读这个本书后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感悟理了出来。

一是有教无类——教育平等

子曰:“有教无类。”(15•39)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接收学生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只要“自行束修以上”,都来者不拒、“未尝无诲焉”。他打破教育的等级界限,使平民也能受教育,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最早提倡全民教育及教育平等。一生弟子三千,而绝大部分是出身“贫且贱”的人。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可见“有教无类”意义重大。现今,我们的教育思想也正是 “为了一切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贫富有悬殊、个性有差异、智力也有差别,但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学习孔子的“大爱、博爱”,怀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去关注每个孩子,去细心呵护每一颗纯洁的心灵,给每个孩子最适合的教育。

二是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孔子的“因材施教”可谓独树一帜,令人敬仰。他不仅能因人施教,还能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更神奇的是,他还可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思维状态的特点而施教。孔子承认学生有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特点,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他能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作深入细致地了解,“柴也愚,彦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并能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发展各人之长,主张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授与不同程度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由于他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就能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教育,如不同的学生问“仁”、问“孝”、问“政”,他都根据不同的身份、性格、程度和对人的态度给予不同的回答。

三是启发式教育——教育的灵活性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就必须依靠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十分重视学生处理“学”与“思”的关系。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学”、“思”并举、缺一不可。他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才会不断有所收获。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真正的教学乃是以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非得要师生之间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这就打破了我先前的认识,教学的任务并不是把讲义教给学生,因为讲义是我们教师的,是教育者的,把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来学讲义,背讲义,原来这是错误的。因为这些讲义的经验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的。要他们很好地理解讲义的内容,必须把教师的求学经验与心得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法,必要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一起来获得求学的体验。由此可见,孔子要授的“渔”,首先是教师的求学经验和心得体会。“授之以渔”和“教学相长”联系在一起,做了辩证的分析,学生学习了才知道学习的困难,教书了人后才知道教书的不足。知道了不足和困难,才能去反省,发奋去学读书,努力去学教书,这样才是“教学相长”。

四是诲人不倦——热爱教育和学习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孔子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可见孔子像世人“追逐”金钱名利一样去“追逐”知识,他还活到老学到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以及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要学习他看到、听到、学到之后在心里反复琢磨、品味、消化、乃至吸收的毫不懈怠的学习精神。我们要象孔子那样,大胆质疑、合理探究,多读书又不惟书。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态度“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在这本书中,作者又再次强调了在孔子让我们明白了时间的珍贵时,又教会我应把时间用于学习,而在学习之后,又懂得思考,就在这些之后,他又告诉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还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思想。尽管孔子在2500年前所理解的终身学习内涵也不可能象现在的终身教育那样全面、丰富而深刻,但是孔子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在这方面,我们提出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强调要加强学习反思。我们应该具有一颗进取的心。我们给学生的除了知识,还应有“求学和探索”的精神。

在书中,还有几句话印象颇深:教学也是孔子的“恋人”,而且孔子痴迷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是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这样的境界固然我们难以达到,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去体会教育的幸福和快乐。跟孔子学当老师,不但学习他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在于学习他执著的探索和学习,学习他的全情投入。教师只有先丰富自己,才能教育好学生!

第三篇: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

感谢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用自己的言行风范为我们今天如何当老师上了非常精彩的一课。让我们从孔子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收获颇丰。

孔子的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多变而又风趣幽默。他教育学生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而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姿态,孔子就是这样,不多说一句话,更不动辄批评、呵斥,而是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师不经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应该如何定位和规范。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这种用心良苦的活动(谈话)安排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和深刻。对骄狂自负的子路,含蓄批评;对谦逊过分的冉有、公西华则委婉鼓励。启发引导,通情达理。这种立足现实,洞悉心理,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对于我们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有重要启示意义的。

鼓励个性。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从“子路率尔对曰”到“曾皙鼓瑟而谈”,我们分明看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接纳和鼓励。这种尊重个性,包容个性,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做教师的学习。

第四篇: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感悟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感悟

方兴小学 马永健

踏上教育这个工作岗位已将近二十个年头,回首走过的教育之路,我不禁有些失意,收获了什么,茫然……感受到只是职业的倦怠,生活的疲累。教育中我缺乏了什么?到底该怎样工作?我有些迷茫了,然而当我看到《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时,它犹如一簇灼灼燃烧的火焰,令我温暖,令我神往。众所周知,孔子是大教育家,是老师的老师,从事讲学活动四十多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人,我坚信他一定会给我指点迷津。于是我以从未有过的专注认真拜读起这本书来。

这的确是一本适合广大教师来阅读的优秀读本。边读边品味,它让我走入了孔子的教学生活,目睹一个个感人至深且意味深长的孔门教育场景,让我们了解了孔子即使在孤苦无助的处境中,也仍然能以上苍一般伟岸的师者尊严,来诠释他对教学及学生的忘我大爱。掩卷静思,有所感悟。

感悟

一、教育中我缺乏爱。书的目录有:‚教学,有如柏拉图式的爱情‛和‚静心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孔子是把教学当作‚恋人‛一样看待的,虽在从教中流离失所,颠沛流离,不能和家人朝夕相处,但他依然能坚持下去,正源于他对教育充满了爱,他对教学的痴迷程度。环顾我的四周,即使在国家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情况下,很多人还都处于灰心丧气的精神状态之中,教书充满了抱怨。是啊,我们现在能有多少人像孔子那样痴恋教学?想想自己以前也仅仅是把教学当工作,当谋生的手段,在这种想法左右下怎么会对工作有激情?对工作产生

爱?正是因为教育中缺乏爱,所以才缺乏工作热情,才会感到倦怠。真心真意谢谢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一点。

感悟

二、教育中我缺乏对学生‘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同样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孔子并未说过‚授之以渔‛的话,但是他的教学行为,可以让我概括出,他是一位推崇‚授之以渔‛的教师。孔子在教学时,将自己的‚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也能走上自己喜欢的为学之道。

孔子对教学的热恋,让我无限的感动;孔子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我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孔圣人的境界,但我会从孔圣人那儿得到教育,得到激励,走好教学之路的每一步。

第五篇:跟孔子学当老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在《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的卷首语上这样写到: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在本书中作者用清晰活泼的笔调,对孔子的教学及《论语》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其间旁征博引,用钱穆、章太炎等学术大师关于孔子的研究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给人印象深刻,让人在会心的微笑中完成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

“大教教心”;学第一,教第二。对学生的爱,尽在“授之以渔”。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让我们有机会跟随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来审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老师,以及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

“心中有爱”。人活在世上,只要心灵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自己所爱做的事情。孔子的非凡之处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从三十岁执其教鞭开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教学。他对教学无限的爱超越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本身,让众多的弟子紧紧围绕在他的周围,努力求学。“学”仍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才会有很好的心去教。要培养学生学习,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习,并随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和自己的学生交流。“学而时习之”决不仅仅是让学生好学,而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如何“学而时习之”,用自己的努力求学和不息探索,为学生的求学、正心做榜样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人生道路。这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正确轨道。孔子快到五十岁时依然真诚地对学生说自己还没有明确人生的真谛,仍会犯错,所以要再积累几年,准备从五十岁的时候钻研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的《易》,使自己能够成为“在《易》里面读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教心”。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虽然孔子自己未提出“大教教心”这样的说法,但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培养“圣人之心”正是朱熹为什么从事教学的根本理由。真正的教学是从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

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用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

下载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跟孔子学当老师

    演讲稿——孔子——我们的精神导师 孔子——我们的精神导师 对于我们这些教书的人来说,值得学习的人实在是太多,多到让人觉得力不从心。即使有空去学,也难免因为所学之人的思想......

    《跟孔子学当老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这一段时间看了周勇博士的著作《跟孔子学当老师》。周博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

    一个人 一种影响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doc

    一人一世界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 泽国小学 江丹平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研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范文]

    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几个晚上仔细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跟孔子学当老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 这学期我读了周勇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回想,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的教学感悟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

    孔子当老师有感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孔子估计是历史上最有名望的老师了。不但培养了三千弟子,而且超凡脱俗的有七十二贤人。而且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他的学生,他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