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02:2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第一篇: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研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读后感《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教育什么时候有最大的教育效能?我想答案是:让师生双方产生心灵的共鸣!

真正的教学乃是以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非得要师生之间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将自己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将要耕耘的“学”一句话,是教师先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让教师了了解教师的“学”,然后和学生一起“学”。

向学生传授真正能触及心灵的“渔”,并因此让他们更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爱;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不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才是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另外,仅对学生的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越多越好,越能显示老师对学生的爱。

第二篇: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

这学期我读了周勇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回想,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的教学感悟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中国教师的“魂”。我们以他的精神为“魂”,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魂”,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教学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孔子的“因材施教”可谓独树一帜,令人敬仰。他不仅能因人施教,还能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更神奇的是,他还可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思维状态的特点而施教。孔子承认学生有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特点,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他能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作深入细致地了解,“柴也愚,彦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并能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发展各人之长,主张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授与不同程度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由于他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就能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教育,如不同的学生问“仁”、问“孝”、问“政”,他都根据不同的身份、性格、程度和对人的态度给予不同的回答。

有教无类——教育平等

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接收学生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只要“自行束修以上”,都来者不拒、“未尝无诲焉”。他打破教育的等级界限,使平民也能受教育,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最早提倡全民教育及教育平等。一生弟子三千,而绝大部分是出身“贫且贱”的人。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可见“有教无类”意义重大。现今,我们的教育思想也正是 “为了一切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贫富有悬殊、个性有差异、智力也有差

别,但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学习孔子的“大爱、博爱”,怀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去关注每个孩子,去细心呵护每一颗纯洁的心灵,给每个孩子最适合的教育。

这是作为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而作为一名老师更应严于律己。

加强学习,提高师德修养

教育事业是神圣光荣的职位,特殊和职位要求教师不但要教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要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事事、处处做学生的模范,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理论学习,勇于实践磨练,增强经验,虚心向他人学习、交流。提高师德修养,敬业尽职。专心致志做好教育人的工作,使自己诚信,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我校教师在工会的引导下,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助于诚信品德培养的书籍,经常阅读,了解伟大人物诚信品德的形成过程和高尚品德对人生的重要作用,开阔思想境界,提高师德修养。

在品行上诚实正直、为人师表

鲁迅认为:伟人的素养最重要的是个“诚”字,诚信是正直的基础,是心灵美的核心。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假象决逃不过学生的眼睛,故意表演出来的“榜样”一旦被学生识破,教师的形象将会大打折扣,造成恶劣影响。因此,一个教师在待人处世上必须做到“贵诚实,守信义”。学校要求教师在讲授知识,解答问题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为人师表,真正起到学生的表率作用。诚信从教师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生做错事,老师可批评学生。同样,老师做错了事,也应该接受学生的监督。老师有错,当学生指出来时,应该谦逊地说:“对不起,我一定加以改进。”千万不要认为学生敢指出自己的缺点而火冒三丈。相反,老师要为学生辨明是非,主持公道,敢于发表对处理事情的看法而高兴。这样,潜移默化,学生就会以老师为榜样,逐渐形成伸张正义,大胆认错,敢于改错的忠诚老实的好品德。

在言行上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不仅是衡量教师人品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言必行,行必果”,学生就会从中晓得怎样做人。言而无信,行而无果,装腔作势,弄虚作假,言行不

一、表里不一,不仅会失去学生的信任,而且会使学生对教师所给予的教育产生怀疑,直至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学生诚实的品格,需要言行来熏陶,我们要做学生的楷模,不要做学生讨厌的“变色龙”。教师一定要遵守诺言,不要说过头话。例如,有的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发现有学生经常旷课,就对学生说:“下次你还旷课,就通知你的家长来。”结果,学生不知旷课了多少次,家长还是不来。还有的老师往往给学生许愿:“要是我们班期末考试学习成绩争得全年级第一,就组织大家去„„”,结果最后又没有实现。老师这些做法将给学生留下什么呢?留下的是:老师说话不算数,欺骗学生的印象。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说话做事也会随随便便,形成表里不一的坏习惯。

在书中,还有几句话印象颇深:教学也是孔子的“恋人”,而且孔子痴迷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是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这样的境界固然我们难以达到,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去体会教育的幸福和快乐。跟孔子学当老师,不但学习他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在于学习他执著的探索和学习,学习他的全情投入。教师只有先丰富自己,才能教育好学生!

第三篇:《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我们教育学生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学术养育,更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熏陶,即所谓大教教心也。而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

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在朱熹看来,孔子堪称圣人。朱子所说的一切堪称完美再现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吾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朱熹。这种“仁心”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就是那种对学生无私的爱。中国式的大爱学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

孔子最喜欢的事不是“教”,而是“学”,他不停地“学”,藉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孔子是把自己研读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自己的“文”,换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学到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学问”。难怪他可以心情快乐、底气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来的“杏坛”上。“学”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确立人生第一乐事的过程中,孔子遇到的最

大诱惑是“思”。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思”作为第一乐事。“思”必以“学”为基础,否则“思”与“学”都无乐趣了。因此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能够当上教师,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够通过教学,通过与学生相处,品尝到类似与真正贴心的“朋友”或“知己”进行交流的幸福,全是来源于他的“学而时习之”。陶行知先生常说,当教师的,得先“学而不厌”,方可能体会“诲人不倦”的大乐。钱穆,朱自清们似乎没有这样说过,但他们的幸福教师生涯同样是建立在自己不断“为学”的基础之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不愠”与“乐乎”皆来自“学”,换言之,“学”实为教学或教师生活之本。只有先学了,才能教学,才能成为“不愠”与“乐乎”的教师。孔子即是先通过历史文化将自己所要教授的“义理”研究清楚,然后才来教学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以“学”与“思”作为“教体”的教师。

人类身上那些最优秀的品质:勇敢、执着、仁慈、洁净„„无论爱什么,在爱的过程中,只要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并将这些品质发挥出来,极可能成就并体验极致的爱情。

反观孔子,学问、人格与心意,这些能够赢得学生追随的“法宝”他一样也不缺,而且在学生面前,他历来都是“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所以他的教学以及孔门的师生关系实在值得长期地研究下去。

陈慧娜

第四篇:跟孔子学当老师

演讲稿——孔子——我们的精神导师

孔子——我们的精神导师

对于我们这些教书的人来说,值得学习的人实在是太多,多到让人觉得力不从心。即使有空去学,也难免因为所学之人的思想、观点存在差异,心头生起一团乱麻,乃至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既然如此,不如从中挑一个人,长期追随,直到他成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不仅工作上遇到困难,灰心丧气的时候可以“请教”,当人生及心灵陷入危机、迷惘的时候,也能够从他那里得到理解、安慰与前行的力量。

现实中,确实有许多“平凡”的教师都处在灰心丧气的精神状态中,许多人曾说自己实在不想教书,可又没有其他更好的谋生办法。即使那些看似“风光”的教师,也常常不过是被暂时的“风光”安抚了一下而已,身上的“风光”顷刻散去之际,或更大的“风光”得不到时,依旧得面对心灵深处的抱怨、苍白或空荡。

实在的,将消极的想法放入心中,或者希望有朝一日“风光”加身,都不是教师寻求心灵安顿的正途。正途乃是至少有一位能让自己的心灵“一片清明”的“精神导师”,进而像“精神导师”那样从容面对,使本无意义的日常生活,在经过自家心灵的过滤后,产生让自己感动的意义。

孔子堪当我们的“精神导师”。

那么,孔子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究竟应该向孔子学些什么?

有些教师说自己爱教书,乃至将教书视为唯一可以把握的“恋

演讲稿——孔子——我们的精神导师

人”。这确实表明这些教师已有了很好的起点,但一番追求之后,这些教师又难免以“想说爱你不容易”来形容自己的教书生活,就像现实中的恋人们常常发现,当初对异性的爱情,到头来竟是一场“错爱”。

教学也是孔子的“恋人”,而且孔子痴恋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不仅如此,孔子之于教书,似乎从未说过“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孔子心中,教学,远比让人中意的绝代佳人,更容易把握在心。对孔子来说,相恋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活,无论有多麻烦,有多变化无常,都像当初一般美好,无论何时想起它,孔子均会不禁感叹“不亦乐乎!”

光是这一点,孔子便值得我们这些教书的人好好学习。古往今来,多少英雄、美人都想追求“士为知己者死”的极致幸福体验,但“知己”并不常有。就孔子的人生而言,他苦苦寻觅了一生,也没有遇到什么“知己”,更不要说曾经体验“伯牙摔琴”的经典友情了,但他却为教学而死,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堪与“知己”伦比的学生。

我们这些正在教书的人,无论能否有幸经历“孔子式的爱情”,仅仅去感受一下“孔子式的爱情”,或许就足以让我们“不亦乐乎”了。

在著名的《孔子改制考》中,一心成就伟业的康有为曽视孔子为伟大的民间政治家,并将自己的“维新”理想托付给他。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想起孔子时,倾向于认为孔子是中国优良史学的鼻祖。国学大师钱穆则常常觉得孔子不仅是中国散文、小品文的创始人,而且是

演讲稿——孔子——我们的精神导师

一位心灵大师,总能使自己颠沛流离的日常生活充满道德气象与艺术情趣。我本人则喜欢认为孔子是“教学之王”之说。

诚然,我们拥有孔子所没有的东西:有稳定的工作单位、有月薪、有职称、有人还会有各种荣誉称号。这些足以让我们给自己及家人以安定的生活,会让我们从容地度过自己的教书生涯。可是,孔子没有这些,反而有时还会弄得自己和弟子们食不果腹,被迫流浪。甚至没有手机。那么,孔子又何以能成为“至圣”、“万世师表”,成为人们仰慕的先生?是我们的精神导师?

司马迁研究孔子时曾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孟子也曾感叹:“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但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人?

孔子是这样的人:有坚定执着的信念、有不畏孤军作战的英雄本色以及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

学者李零读《论语》的心得是这样的:“学《论语》,有两条最难学,一是”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二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钱宁在《圣人》一书中这样说:“孔子所以成为圣人,在我看来,是他能终身坚持一种信念。人类在历史长夜中,没有信念,一定会走失,尽管信念本身,就像火把或灯光,其自身的光亮,与茫茫黑夜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但我真的相信,正是因为有了信念,„„我们的生命才发生了基因突变,成为了人类,并一点点地进化。”

显然,我们有的,孔子没有,但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子有

演讲稿——孔子——我们的精神导师 的,我们没有。我们的心灵也已经因为这一点空白曾受到了不少或轻或重的惩罚。比如,因为我们几乎从未像孔子那样有着明晰坚定的信仰,更不要说曾用全部力量去追逐信仰,所以,我们也从未通过求知、教学,体验过什么刻骨铭心的教学之恋。

国学大师柳怡徵(zhǐ)认为,孔子及传统文化实有可资心灵栖身、获得光明的思想资源。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教学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是仅仅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

当然,我们不是要强求每个人都成为孔子那样的老师。说到底,我们不可能有孔子的人生经历,甚至也很难有他那样的学问和人格,但我们却可能拥有他的人生、学问与才华所蕴涵的种种情怀。例如,爱教学。哪怕自己爱的教学并不存在于现实中,只有一个抽象的理想,也足以让我们留恋终身。

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以我们已有的一切来说,即使没有能力将孔子的精神家园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也可以从孔子的精神家园中寻获种种让我们感动的人性力量,并因此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滋润,终有一天,美丽的精神之花会在我们的心灵中悄然盛开。

终有一天,我们会视教学为恋人,会感叹“不亦乐乎!”。孔子——我们的精神导师。

第五篇:跟孔子学当老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在《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的卷首语上这样写到: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在本书中作者用清晰活泼的笔调,对孔子的教学及《论语》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其间旁征博引,用钱穆、章太炎等学术大师关于孔子的研究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给人印象深刻,让人在会心的微笑中完成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

“大教教心”;学第一,教第二。对学生的爱,尽在“授之以渔”。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让我们有机会跟随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来审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老师,以及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

“心中有爱”。人活在世上,只要心灵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自己所爱做的事情。孔子的非凡之处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从三十岁执其教鞭开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教学。他对教学无限的爱超越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本身,让众多的弟子紧紧围绕在他的周围,努力求学。“学”仍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才会有很好的心去教。要培养学生学习,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习,并随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和自己的学生交流。“学而时习之”决不仅仅是让学生好学,而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如何“学而时习之”,用自己的努力求学和不息探索,为学生的求学、正心做榜样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人生道路。这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正确轨道。孔子快到五十岁时依然真诚地对学生说自己还没有明确人生的真谛,仍会犯错,所以要再积累几年,准备从五十岁的时候钻研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的《易》,使自己能够成为“在《易》里面读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教心”。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虽然孔子自己未提出“大教教心”这样的说法,但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培养“圣人之心”正是朱熹为什么从事教学的根本理由。真正的教学是从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

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用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

下载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跟孔子学当老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这一段时间看了周勇博士的著作《跟孔子学当老师》。周博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范文]

    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几个晚上仔细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跟孔子学当老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推荐5篇]

    学第一,教第二————《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这学期我仔细研读了周勇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回想,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的教学感悟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做教师若不学孔子......

    《我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合集五篇)

    教育“呼唤”诚信的教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湖洲小学肖国文 几个晚上仔细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两则(推荐5篇)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两则读后感之一:我们让学生收获什么孔子的弟子很多,记载中有鲜明性格特点的其实也就是那么几个,子路当然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人物。子路义气冲天,头脑简单......

    方明跃《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方兴小学方明跃 《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是本学期学校推荐教师阅读书目之一。这学期以来,我一直断断续续地在读《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完后,孔子的......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我 们 有 的,孔 子 没 有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一) “我们拥有孔子没有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其实已经很有价值,至少它们可以支撑我们从容地度过自己的教学生涯......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感悟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感悟 方兴小学 马永健 踏上教育这个工作岗位已将近二十个年头,回首走过的教育之路,我不禁有些失意,收获了什么,茫然……感受到只是职业的倦怠,生活的疲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