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制药感想
生 物 制 药 感 想
从第一家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的成立(1971)到2009年,生物技术制造工业已走完38年 的路程,全球研制中的生物技术药物共有2200多种,进入临床试验的1700余种,已投放市场的约140种,预计5年内投放市场的药物将达到200种以 上。生物药品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多发性硬化症、贫血、发育不良、糖尿病、肝炎、心力衰竭、血友病、囊性纤维变性和一些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已经上市的生 物药品一般分为三大类:即:重组的治疗用蛋白质,重组疫苗和诊断或治疗用的单克隆抗体(Mabs)。2000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医药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战略性发展方向,生物制药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真正立足于生物制药业并有一定高技术产品支持的医药企业已表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预计在今后几年,我国生物制药业将会保持20-30%的年增长率,到2010年生物制药业的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60-190亿元,利润将达到45-55亿元。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国内生物医药技术仍存在明显的差距,但生物医药业无疑正处在加速上升阶段,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中国国内已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经济中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 中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在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了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比如上海浦东生物医药开发基地,广东中山健康产业基地等,在深圳、上海、长春、厦门、杭州等地,一些生物技术骨干企业已经迅速崛起。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如资金投入少,研制开发力量薄弱,技术创新落后;
在药品开发与生产上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力量分散,企业规模小,整体生产现代化水平不高,设备落后;市场开发理念失常,缺乏品牌意识;企业管理相对滞后,技术兼经营性人才匮乏;企业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和合作。
第一课、知识融合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被誉为 “朝阳工业”的 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众多投资者与企业家特别关注的热门领域之一。有识之士竞相投资兴办药厂,通过采取购买具有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参与生物医药产品 的前期科学研究等举措,以求获取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然而面对竞争强手的挑战,其经营者必须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将企业的发展与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融合,探索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道路。
融合五大新技术
近年来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给医药研究与生产领域带来了一系列近乎革命的变化,传统的研究思想与技术已远远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高新技术已成为日常科研、生产的常规手段。
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在药物分子设计、分子结构优化等方面,应用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和理论化学计算方法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进而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 设计新的高效、低毒药物分子,极大地提高了科研速度与成功率。在有效化学成分的发现过程中,应用计算机辅助筛选新技术、已知结构模拟技术、立体结构对接技 术、分子量能量计算、分子相互作用力预测等手段,寻找能与特定药物作用靶点有效结合的分子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使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大大提高。
与生物芯片技术的融合。随着人类基因组的研究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逐渐成为可能。已有的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组织芯片 以及其他多种由生物材料制成的信息芯片。目前生物芯片主要应用于疾病的分析与基础研究,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基因药物的研究、疾病预防与治疗等方面 必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组合化学合成技术的融合。组合化学是采用适当的化学方法,在特定的分子母核上加入不同的基团,在同样条件下产生大量的新化合物。组合化学技术的发展为药物的发现提供了大量的化合物,扩大了药物发现的范围,提高了成功的可能性。
与纳米技术的融合。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可概括为:纳米药物载体、生物学分析、基因工程、矫正技术。其中纳米药物载体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最为广泛,有关技术和临床应用已比较成熟。利用纳米科技将兼备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聚合物制成的药物载体和微型器械,为疾病治疗、诊断、组织修复、人造器官等方 面带来了新的突破。采用纳米材料或纳米磁性技术作为载体的靶向药物制剂已经在癌症的治疗中成为现实。纳米技术在生物大分子物质装配中的应用使我们可以改变 细胞表面层的蛋白晶格,在疾病诊断、免疫疫苗、仿生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中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与高通量筛选技术的融合。药物发现是药物研究的基础,药物筛选就是对有可能作为药物使用的物质进行药理学和生理学的价值评价,进而发现药物。增加筛选速度和 规模是提高药物发现数量和质量的前提。高通量筛选技术结合了分子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人类基因组学和分子病理学的发展,应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研究方法探讨药物的作用,增加了药物筛选的手段,使我们可以不完全依赖动物实验来评价药物。在样品用量和实验体系极大缩小的同时,大规模地进行药物筛选。
融合知识产权保护
面对医药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创新是我国医药产业的最终出路,而创新必须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才能巩固自身市场,保障规模—效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技术壁垒、技术标准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将是加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不应该是权宜之计,而应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与知识产权保护手段的融合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 是新医药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新产品的研究过程中,应当根据进展情况,选择适当时机提交专利申请。研制完成后,凡是具备专利申请条件的应及时提交申请,如化合物专利、用途专利等。对已有的化合物专利,应尽量取得相关的从属专利。
二 是已有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不仅限于品种创新,已知产品的新用途、新质量指标、新的外观包装均可申请专利保护。仅从外观专利而言,就可以是药品本身的色彩、形状、图案或其组合,也可以是直接与药品接触的内包装的色彩、形状、图案或其组合,还可以是外内包装的色彩、形状、图案或其组合。此外,企业还可以对产品外形的构造依据专利法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保护。
三 是充分利用多种手段保护知识产权。如对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国家行政保护为主流措施,但这种保护不具有排他权。由于专利审批耗时长达数年,中药专利很容易在公开阶段被他人模仿并取得行政保护。
最后是必须注意防止企业员工流动对知识产权造成的损失。
当然,与国际巨头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无论资本实力、研发能力还是市场控制力都差距悬殊,更缺乏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 重拳品种。因此,我们必须准确定位,加快进行产业调整。在初始阶段,可通过国企改革和重组实现规模经济,也可考虑发挥自身优势,选择有利项目,积极主动参 与跨国公司的结构调整。总之,医药企业要融合各类先进知识,跟踪科学发展的前沿技术,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课、生物制药技术: “物以稀为贵”
生物制药技术因为技术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研发困难,不易仿制和产业化,技术成果相对较少,所占比例不足技术交易的6%,但又因其产业成果的高科技含量能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好的生物制药技术项目一直是技术市场不可多得的“珍宝”,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等因素,交易并不活跃。
——品种少 交易少 价格高
据统计,2000年9月~2008年9月,我国共有108个批准文号的生物制品进行了补充申 请,但涉及的主要品种都是重组人干扰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重组人生长激素等仅有的几种。申报新药临床研 究的有175个,涉及的主要品种只有以下几个:流行性感冒病毒裂解疫苗、注射用重组瑞替普酶(TPA)、重组人干扰素β1b。拿到申请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的有230个批准文号,但包含的主要品种只有人神经生长因子、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白介素-11、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NC等几种。可见,目前我国生物制药技术申报貌似“活跃”,实际上完全创新技术很少。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受技术条件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国生物技术市场交易也不活跃,但由于生物技术新药研发的技术要求较高、研发经费较高,所以,单项生物 技术新药的技术转让价格相对较高。据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介绍,国内一个生物新药临床批件的技术转让价格大约为1200万~2000万元人 民币,新药证书的转让价格大约为2500万~5000万元人民币。而欧美一个生物制品在我国的专利许可价格一般为500万~600万美元之间。
——产业化与全球差距拉大
在我国,生物技术被片面的理解为基因治疗、基因药物或多肽、蛋白质药物等概念,由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引起的制药领域经营及科学模式的改变,在我国仍未能得到重视,芮国忠总结了生物技术新药的研发和技术产业化主要的3种模式:
模式一:政府主导型。这种模式是由政府作为主要力量整合或重组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协助 组建生物制药公司,从而对一些有前景的项目进行研发并实现产业化。起源技术一般是高校或政府下属的研究院所的技术成果。这些成果以技术转让或技术入股的方 式为企业所拥有,而政府也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将一些生物技术的研究中心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企业与研究所两套机构并存的特殊组织结构。
模式二:自主成长型。这种模式是指产业中的企业从风险企业起步,依靠自有核心技术,经历封闭公司、公众公司等阶段发展起来。在上海市生物制药产业中,“海归”派 和科研院所专家的创业是自主成长型模式的典型。这种模式的技术来源一般是创业者通过多年研究获得的技术成果,大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模式三:转化型。这种模式是指一些传统制药公司或非制药行业公司,为了寻找新的成长空间,通过投资或技术引进方式进入生物制药行业。其对应的技术来源呈多样化,可以通过技 术模仿、技术引进、并购生物技术公司等多种渠道获得。
由于我国医药生物技术成果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目前我国生物制药公司中技术和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也仅有北京天坛生物、深圳康泰生物、深圳科兴、长春金赛等少数几家企业,产业规模较小;而一些传统型的制药企业由于受技术条件等影响而难以迅速进入生物制药领域。
——研发和技术产业化的3种模式
到2009年初为止,全球研制中的生物技术药物共有2200多种,进入临床试验的1700余 种,已投放市场的约140种,预计5年内投放市场的药物200种以上。以上2200多种药物中,80%与免疫学相关,50%与肿瘤相关。相比之下,截至目 前,我国只有20个生物技术药品投入市场,十余种生物技术新药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另有40多种基因工程药物处于研发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技术 实验室技术差距不大,但在产业化方面与世界的差距正在逐渐加大:当世界有20多种畅销生物药时,我国能生产10种;而现在世界上有140多种时,我国却只能生产20多种。芮国忠分析认为,造成如此大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生物制药产业链的技术水平发展不够均衡,有些技术产业化所需的工艺和设备达不到标准;第二,产业内企业决策层的产业化意识还不够强,管理层对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经验不够丰富;第三,由于缺乏对高投入、高风险的回报机制,所以对生物技术领域比较陌生的传统制药企业进入制药领域的信心不足;第四,目前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内专利的占有量比较低,仍以仿制生产为主,缺乏竞争能力;第五,我国生物制药技术下游工程技术的发展落后于生物技术的发展,不能满足生物技术产品工业生产的需要。可见,我 国国内生物制药产业化还没真正形成气候。
第三课、生物制药产业分析报告
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是指对生物有机体在分子、细胞或个体水平上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设计操作,为达到目的和需要,以改良物种质量和生命大分子特性或生产特殊用途的生命大分子物质 等。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媒工程、发酵工程,其中基因工程为核心技术。由于生物技术将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健康、环境、能源等开辟广阔 的前景,它与计算器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被列为高科技,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目前生物技术最活跃的应用领域是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制药被投资者认为是成长性最高的产业之一。世界各大医药企业瞄准目标,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开发生物药品,展开了面向21世纪的空前激烈竞争。
一、生物制药行业特点:
(一)行业进入壁垒高:
1、高技术:
主要表现在高知识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方面。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例,上游技术(即工程菌的构建)涉及到目的基因的合成、纯化、测序;基因的克隆、导入;工程菌的培养及筛选;下游技术涉及到目标蛋白的纯化及工艺放大,产品质量的检测及保证;药物的申报要求极为严格,包括临床实验及申报文件的编制等。
2、高投入:
生物制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方面。美国 93年对生物工程业的开发投资约40亿美元,94年达到77亿美元,96年研究经费为79亿美元,并从股市增资45亿美元,97年风险资本投资者又向美国新的生物技术公司投入10亿美元以上。通常,一个新药的开发生产,有55%的工时用于研发,10%用于销售,19%用于生产还有其它。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开发费用平均需要1-3亿美元,并随新药开发难度的增加而增加(目前有的还高达6亿美元)。显然,雄厚的资金是生物制药开发成功的必要保障。另外,生物制药对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要求很高,且属于一次性投入,这又需一大笔资金。在中国国内,由于大多生物药物都属仿制,因此研发费用就很低。
3、政府直接干预:
药品作为一类直接涉及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其开发、生产、定价、销售、进出口等均受到严格的特殊法律的规范、控制和管理,没有药证和生产许可证、GMP等规范认证的药品和企业不能合法进入医药市场。
(二)长周期:
生物药品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I、II、III期)、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以及监督每个环节的严格复杂的药政审批程序,而且产品培养和市场培养较难;所以开发一种新药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12年的时间。
(三)高风险:
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孕育着较大的不确定风险。产品开发风险:研制开发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关键,一节败下将前功尽弃,并且某些药物具有 “两重性”,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而需要评价;一般来讲,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仅有5-10%。市场竞争风险:“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则全盘落空,尤其是国外产品的冲击长期来看在所难免。
(四)高收益:
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报率很高。一种新生物药品一般上市后 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美国Amgen公司1989年推出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1991年推出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1997年的销售额已分别超过和接近20亿美元。仅仅是一个人体肥胖相关基因的克隆,便可以2千万美元的身价卖给Amgen公司,且随该基因的临床应用,Amgen将为之继续投资8千万美元;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将获暴利。
二、中国国内生物制药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1983年国家科委建立了生物工程开发中心,“七五”期间又投资成立了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制品和疫苗等3个研究开发中心,专门从事生物工程产品的研究开发,并有计划地实施产业化;1993年生物工程学会的建立和中国国内最大的基因工程生产企业--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在深圳的落成,标志着中国国内已具有一定的生物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已掌握了最新的基因工程技术和下游生产纯化技术等。国家科委“九五”期间特别制定了“1035计划”,用以切实推动新药的研制与开发:“10”即研究开发出10个创新药物、10个首次上市的新药、10个基因工程药物;“35”即5个新药筛选中心、5个GLP(实验室质量规范)中心以及5个GCP(临床试验质量规范)中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国内目前有300多家单位从事生物工程研究,有200余家现代生物医药企业,50多家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公司,其中有30余家已投入生产。
目前,中国国内已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经济中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中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在 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了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比如上海浦东生物医药开发基地,广东中山健康产业基地等,在深圳、上海、长春、厦门、杭州等 地,一些生物技术骨干企业已经迅速崛起。
中国国内生物医药产值 “八五”期间每年保持15.8%的增长速度,几乎是每四年翻一番。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中国国内生物医药的年平均增长率也将不低于12%,高于国家8%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生物工程产业的崛起必将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的增长点。
三、中国国内当前生物制药产业开发的几大误区:
由于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基础研究、试验设备、人才队伍落后)、投资风险意识的淡薄(资金投入不足、投资前期研究少,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瓶颈效应)、科研成果产业化存在着较大的制度缺陷(尚未建立起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融资体制、对高新技术保护不足等),使得中国现有的生物医药企业多未形成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创造少、引进多,随着“入关”的临近,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国外产品的冲击将越来越严重。具体表现为:
(一)对知识产权、专利制度的认识十分薄弱: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仿制过多,创新不够:
目前中国国内新药开发一般走 “国外组件、中国国内组装”的道路,仿制或直接引进专利保护期外的产品。目前,中国国内已批准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中只有重组人-1b干扰素(rhu IFN-1b)、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FGF)和重组链激(r-sk)是国家I类新药,其余基因工程药物均仿制而来。
2、缺乏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专利申报意识:
从表面来看,“仿制”一改药物“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资高、风险大”的“不足”,使中国国内“新药的研制”低投入、低风险、高收益、短周期(国外研究一个新药要花费8-10年的时间,平均花费3亿美元,而中国国内仿制一个新药仅需要几百万人民币,5-8年的时间);但事实上,新药开发是制药产业的生命线,新药专利的研制只要1-3年,一旦有了高价值的专利,所有投资的回报都可以在新药获准上市前通过出售该项专利获得(或将公司上市获得)而中国国内政府和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报重视不够,使得大量的科研成果和遗传资源发生外流。
(二)各自为政、重复现象严重:
“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风险低”的仿制道路,吸引着众多厂家“趋名逐利、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违背了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是创新药物的发展规律。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最为畅销的几种药物在中国国内重复现象严重:干扰素(IFN),20多家;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5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产企业已有六家,正待申报的10多家并还有不少厂家准备投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中国国内现只有杭州九源98年获准正式生产,另有35家正申报同种基因药物(仅此一项就浪费数十亿元);与G-CSF效果类同的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也有8家生产;白细胞介素-2(rhuIL-2),仅是一种癌症辅助治疗药物,却批准了至少9家的产品上市,结果导致该产品1997年 陷入困境。可见,中国国内的新药开发工作缺乏重点和创新,缺乏综合协调作战的能力,重复开发现象普遍,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并使同类产品竞相降价竞争、利润趋薄;而且,新药开发后继乏力,企业难以形成专利产品,所能获得的垄断性利润很少,一旦产品更新换代或市场出现变化,企业的生产将极为被动,根本无法 适应竞争。
(三)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化、规模化较小: 目前中国国内各类生物医药公司 200多家,其中取得基因工程药物生产文号的约30家,1997年只有“深圳科兴”和“沈阳三生”两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亿元;全中国所有生物技术药品的生产规模和总销售额不及美国或日本的一家中等公司。企业小而散,生产水平低,单位成本高、利润摊薄、规模效益差、市场占有率低,因而受国外产品的冲击较大。
中国国内在生物技术产品方面重科研轻开发(研究开发领域中的“上游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仅落后3-5年,但下游技术却至少相差15年以上),各种环境条件不尽人意,60%的投资用于附属配套工程,公用设施利用率低,固定资产周转率低。
第四课、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目前,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越来越引人瞩目,再加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年多来,全球化的市场日益真切地呈现在中国生物制药企业面前。生物制药企业如何有效参与竞争?生物产业能否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些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
生物技术药品市场现状分析
1997年全球生物技术药品市场约为150亿美元,之后每年保持着12%甚至更高的增长速度,2007年达到900亿美元,占同期世界药品市场总销售额的10%以上。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种主要有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占全球整个生物技术市场的28%,其次是重组人胰岛素占18%,干扰素及集落刺激因子各占15%,生长激素占11%,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占4%,其他药品类占9%。目前,国际生物技术产业呈现如下特点:
(1)投资热;
(2)战略联盟日趋频繁;
(3)生物技术新药不断出现;(4)R&D投入持续上升.我国生物制药的研究和开发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到了90年代已有许多产品步入产业化并陆续上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近16个产品投入市场,有20多种基因工程药物处于开发阶段。1996年我国生物技术药品产值约为18亿元,实现利润5亿元,到1997年底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有12种,年产值达30亿元,2000年产值则达到69亿元,2003年达到99亿元。有关专家预测,未来的若干年内,生物制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不会低于12%,发展前景广阔。
企业规模小,市场相对容量小,厂家众多,产品重复,是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的特点。现在国内有200多家生物技术工程制药企业。目前在沪深股市中,涉足生物制药产业的上市公司共有67家,总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不超过4家,过千万元的也只有十多家。全国基因工程药物总销售额不及美国甚至日本一家中等公司的年产值。从企业自身研发投入上看,多数跨国公司开发费都占其销售收入的1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0%。从筹资规模上看,欧美国家的风险投资机制较为完善,外国公司实行资本化运营,筹资能力较强。截至1997年,美国对生物技术的投资已超过500亿美元,而且还在以每年追加50亿美元的速率促进生物技术的发展,而我国总投入只在60亿元人民币左右,还不及国外大公司一个基因药物_年的销售收人。另外,无论是在销售网络的建设、运行机制和效率,还是在市场渠道的开发经验方面,国内制药企业都与国外公司存在较大差距。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几年国内部分制药企业已加大投入,具有独立研发能力。尽管我国生物制药业起步较晚,但起点相对较高,关键性设备均从国外引进,特别是在上游、中试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小,这些为我国生物制药企业提供了可利用的客观条件。
现对国内销量大、有较好临床疗效的重点产品重点进行分析:
(1)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临床疗效最显著、销售额最可观的一种生物技术产品。这几年销售额﹁直列该类产品的前3名,年增长率超过10%。国内已有近10家企业开发成功,并获准进入临床试验。但该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没有在西方国家大,估计在10亿~20亿元人民币。现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占主导地位的厂家为美国安静公司和日本东凌公司。该领域的主要利润被规模化生产的外资企业获取。
(2)干扰素:目前国内有20多家公司从事基因工程干扰素的生产和销售,全球的销售额在20亿美元左右。由于国内干扰素市场已趋饱和,因此今后几年可能会出现弱增长或负增长,但由于适应症不断增加,仍会给商家带来较大的收获。我国生产规模大的企业为民营企业沈阳三生、科兴集团和海王生物。该领域的主要利润被有规模化生产的民营企业获取。
(3)人胰岛素:该产品1982年上市,是最早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市场容量巨大。据保守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3000万,且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人胰岛素比从动物脏器提取的胰岛素疗效更确切,市场前景光明。通化东宝是首家在中国生产基因人胰岛素并率先成功出口基因工程药物的公司,也是国内独家规模化生产基因人胰岛素的公司,该产品将给公司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4)集落刺激因子(GSF):从国内情况看,GSF系列的市场预计大于EPO,市场前景非常乐观。国内大约有十几家企业拿到了GM-GSF生产批号,市场竞争激烈。但该产品市场容量较大,前景仍可看好。
(5)人生长激素:该产品属上市较早的生物技术药物,但由于适应症范围较小,市场也较小,近年来的销售额一直较稳定。
(6)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国内主要有天坛生物和深圳康泰公司具备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生产技术(从美国默克公司引进),两家公司的规模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其他生产厂家生产技术与规模较小。合资企业史克必成在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市场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
国内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出路(一)强势和机会
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的生物制药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我国生物制药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已初步具备产业规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并出台相应的政策,给我国生物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机遇。去年发生的SARS疫情也促进了我国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给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目前相关企业正在加紧研发对病毒感染有效的干扰素新剂型,给因为价格战而蒙上阴影的生物技术板块带来一些新的希望。
(二)弱势和挑战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如资金投入少,研制开发力量薄弱,技术创新落后;在药品开发与生 产上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力量分散,企业规模小,整体生产现代化水平不高,设备落后;市场开发理念失常,缺乏品牌意识;企业管理相对滞后,技术兼经营性人才 匮乏;企业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和合作。
目前,全世界排行前十位的制药公司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排名前25位的制药企业中有15家在中国设有办事处机构。这些企业在中国加入WTO后,从政策上可能获得“准国民待遇”,对我国生物制药行业造成冲击。
(1)进口药品。从进口关税看,目前药品制剂的进口关税为20%。加入WTO后,10年内将降低到6.5%的水平,国内生物制药企业将逐渐失去靠关税政策保护的竞争力。
(2)外资企业的直接进人。国外生物制药企业在国内独资或合资建厂明显增多。他们依靠资金和技术优势,对我国正在发展的生物制药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3)国外的新药开发。由于我国新药研制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新产品的研制缺乏竞争力,新药开发进展缓慢。同样研制一种新药,一旦国外竞争对手抢先申报药品专利权,就会使国内企业的前期开发投资落空。
(4)国外公司市场开发的优势。国外许多大公司在新产品进入市场头几年都以巨额投资培育市场,并且可以在长时间不盈利的情况下继续生存,这是中国公司无法相比的。
(5)知识产权纠纷。由于我国大多数生物药品为仿制品,加入WTO后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品出口受限;二是仿制专利产品的做法将会受到限制。
(三)风险
(1)我国生物制药行业最大的风险是如果不能及时开发出自己的产品,就会沦为国外企业产品的出口国。
(2)据权威专家预测,自从加入WTO后,我国生物技术药品的发展趋势是国内生物制药企业将逐渐失去靠关税政策保护的竞争力。
(3)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生物医药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从而使生物技术板块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研究发现,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由于生物技术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具有知识产权的独家产品少,因此市场很快就陷入了价格战,给生物制药企业以沉重的打击,生物制药板块也一蹶不振。人们对生物技术的投资兴趣明显减弱,2002年风险资金对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更是降到了近5年的最低点。
(四)发展方向
进行创仿结合,才有可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国内生物制药企业应该立足创新,从以下方面加以突破。
(1)草药有效生物活性成分的发酵生产。中草药经发酵、酶化后,其有效成分能被充分分离、提取,使其更具有生物活性,服用后能被人体大量、快速吸收,达到祛病、健体、双向免疫调节功能。因此,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大规模工业化提取中草药的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 的生物技术前景广阔。
(2)改造抗生素工艺技术。目前各类药物中,抗生素用量最大,应研究采用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技术和传统生产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培育优良菌种,研究并尽快使用大规模生产技术――青霉素酰化酶固定技术工艺生产半合成青霉素,加快应用现代生产技术生产高效低毒的广谱抗生素。
(3)开发活性蛋白与多肽类药物。这方面的开发重点是干扰素、生物激素与TPA等。
(4)开发靶向药物。以开发肿瘤药物为重点,解决目前治疗肿瘤药物“敌我不分”的问题。
(5)发展氨基酸工业。主要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应用微生物转化法与酶固定化技术发展氨基酸工业。
(6)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开发。目前单克隆抗体多为鼠源性抗体,注射人体后会引起抗体(抗抗体)或“激发”免疫反应。目前国外已开始研究噬菌体抗体技术、嵌合抗体技术、基因工程抗体技术以解决人源化抗体问题。
(7)血液制品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由于人血难免被各种病源体污染,如艾滋病毒及乙肝病毒等,所以,利用基因工程开发血液替代品的市场前景引人关注。
第五课、生物制药:春天还有多远?
当网络经济到底是不是泡沫的争论逐渐平息之后,人们开始关注下一个风险投资的热点,生物技术由此浮出水面。正如比尔 盖茨的预言所说:下一个首富可能是从事生物技术的投资者。
我国的生物技术特别是在产业化水平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不少业 内人士认为,只要国家相关政策制定者、金融投资者、产业内部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产品营销和市场整体运作水平等方面逐渐成熟,若干年后生物技术产业将有可能成为最先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一个经济领域。
差距带来发展机遇
在发达国家,医药工业已成为蓬勃发展的庞大产业,而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愈来愈成为医药产业中的焦点。目前美国和欧洲分别拥有生物技术公司1300家和 200家,有人预测到2025年美国生物技术市场的贸易额将达到25200亿美元,欧洲国家在5 年内也将达到3360亿美元,日本到2010年将达到2080亿美元。
国际医药产业巨大的经济效益来源于创新,发达国家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都拥有自己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通常每年投入的经费占全部销售额的15%-20%,而美国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生物药品的投入占总投资额的60%-70%。每个大型医药公司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单个产品的年销售额就可达到十亿至几十亿美元。公司拥有这些产品的知识产权,国家给予专利保护,产品可以在10年或更长时间内独占市场,一个产品就可赢得丰厚的利润,再从利润中拿出巨额资金投入研究开发新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
我国的医药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基本不具备自己创新药物的开发能力,生产的产品基本是引进仿制产品,重复开发投资现象也非常严重,恶性竞争必然带来效益低下的状况。我国药品进口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三资企业产品销售额也在逐年增长,一份国外研究报告中指出: “如果政府不干预,中国的医药市场将在5年内完全被国际医药大公司操纵。”
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娄丹在谈到这个话题时说,有差距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三生很早就看到了国内研发能力与国际现代生物技术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所以他们把目光转向与国际合作,并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这一举措使三生公司受益匪 浅。该公司在国内独立开发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时,分别用了9年和11年时间,而三生设在美国的研究开发中心开发成功重组红细胞生成素,耗时仅4年半。现在三生正在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血小板生成素已与美国的开发进程齐头并进。
据北京大学副校长、从事生物工程研究的陈章良教授分析:政府从上到下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支 持和政策扶持;国内各大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对生物技术的关注和资金投入;我国金融界积极参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许多上市公司都参与了生物技术的 开发;而我国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目前已经汇集了一批自己培养和从国外归来的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科学家和企业家,这四方面的因素对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 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生物制药如何体现产品价值
生物技术产业从研发直至产品上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和懂得“经营”的 科学家共同完成才能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美国大洋生物技术公司董事长兼金赛狮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放博士将生物技术产业形容为一个链条,他说,整个链条应相互适应,任何环节存在限速因素都将导致整个系统的减速。作为生物制药企业的决策者的任务就是如何使自己的企业与整个链条匹配,找到“出口”和“入口”。该公司副总经理卓冰认为,生物技术产品在整个链条的不同环节有相应的市场定位,一是产品市场,即出售最终的生物医药产品;二是技术市场,即通过转让、贸易等手段,投资获得回报;三是资本市场,通过上市等方式体现公司的价值,而投资家、风险投资公司就是这个市场的顾客。
北京北医联合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宋东光女士把生物制药产业的链条更具体地加以了表述。在不同时期注入资金以及获得的回报都会不一样,总的来说,越早进行投入的资金要求越小、承担的风险越大、获取回报的周期越长,但收益也有可能最大 种子期与创立期投资比例为1:100。宋总认为,种子期是生物医药企业投资的最佳时机,而券商投资比较好的时机在创立期。
风险投资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意义重大 在世界各地的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中,风险投资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医药行业是北京科技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点投资领域之一,该公司副总裁张小军先生在分析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前景时认为,我国的研发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非常薄弱
第二篇:浅谈生物制药
浅谈生物制药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生物制药60年的发展,总结了我国生物制药的成就和我国生物制药的现状及我国面临的问题,并对我国生物制药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做出展望。
关键词:生物制药,生化制药,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
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空前的进步。生物制药就是把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药物制造领域的过程。广义的生物制药产业包括与药品(包括医疗器械)研制、生产、流通有关的所有集合;狭义的医药产业仅指生物制药工业。目前生物制药主要应用在肿瘤、神经退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冠心病、银屑病等疾病的治疗上。
1、我国生物制药在过去的成就
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走过了不平凡的、传奇性的60 周年。前30 年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主要是从牲畜原料中提取天然生化药物,并在多肽合成,微生物发酵等方面也获得很大进展;后30 年则处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迎来了世界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的新势态。1982年我国第一个重组基因药物牛胰岛素上市;1989 年我国自行研制采用中国健康人血白细胞来源的干扰素基因克隆表达IFN A1b 获得成功, 1993 年上市。之后我国生物制药产业飞快发展,在微生物制药方面,中国己经成为抗生素生产大国。
2、世界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几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应用,生物制药产业快速发展。目前,世界上生物制药公司数量与日俱增,全世界从事研发工作的生物技术公司已有6000多个,其中以医药产品研究占有三分之二。而世界上生物制药的高新技术比较集中于西欧、美国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占据的份额较大。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医药的需求不断提高,这对于医药行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3、我国生物制药的进展
我国生物制药的起步和开发较晚,直到国家“863”、“973”高技术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出台,才有了快速发展,在近30 年的时间里逐渐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特别是功能基因组研究、干细胞研究、生物芯片研究等技术更是已经跨入了国际一流的行列。2006-2010 年,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总产值保持了年均25%左右的快速增长趋势。2008 年生物制药产业总产值768.7 亿元,同比增长了30.60%,高于整个医药行业的增长率,占全部医药产业产值的8.9%;2009 年总产值达到了887.2 亿元,同比增长29.1%。
我国在生物制药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化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和细胞工程药物。
3.1生化药物
生化药物是指在生物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体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种基本物质,通过一定的提取、分离、纯化等手段研制出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辅酶、多糖、核苷酸、脂和生物胺等,以及它们的衍生结构。目前,我国对于生化药物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进展:在抑制肿瘤生长、抗血栓、脑出血临床应用、抗疲劳、治疗骨关节炎等方面都获得了一些科研成功。
3.2基因工程药物
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一般是通过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利用限制性内切酶,从外源基因中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目的基因取出来,再通过DNA连接酶把目的基因与载体(质粒、噬菌体、病毒)DNA 连接,接着转入微生物或细胞内进行克隆,并使目的基因最终在宿主细胞内成功表达,获得所需的蛋白质。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效能,是治疗乙肝的有效药物,也是国际上批准惟一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它是一种常见的基因工程药物,我国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因为只有在发生病毒感染或受到干扰素诱导物的诱导时,人体内的干扰素基因才会表达产生干扰素,而且数量微乎其微。而利用基因工程可以大量的生产干扰素,所以基因工程的优势就显而易见了。
3.3细胞工程药物
细胞工程药物是根据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定向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从而获得新型生物或特种细胞产品的一门技术,它是细胞工程技术在制药工业方面的应用。目前全世界生物技术药物中使用动物细胞工程生产的已超过80%。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集中体现在大规模植物细胞培养生产药用成分和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物两个方面,同时植物生物反应器在国外的生物制药领域已经开始发展,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功,而国内也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目前我国在细胞融合、核移植、植物药物提取等方面已经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制是最被看好的一个细胞工程制药方向。早在2005年中国农业大学李宁教授等人首次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人乳铁蛋白转基因克隆牛和人ɑ-乳清白蛋白转基因克隆牛,该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4、生物制药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由于新药研究的成本的增加,为了减少资金投入,增大消费群体,很多大的医药公司把目光投向了发展中国家,开始了向发展中国家进军。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了新药研发的热点地区。从相关数据与统计得知,世界500 强的制药公司中绝大多数都在中国建立了各种类型R&D机构。尤其是近年来,这种趋势正日益增强。
5、我国生物制药存在的问题及意见
5.1我国生物制药存在的问题
尽管外界的环境很利于我国生物制药的发展,而且我国也在这方面得到了较大的进展,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1)用于研究的投入资金不足且结构不合理。生物制药研究所需的投入是惊人的,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限的生物制药研究投资使得新药开发缓慢,缺乏竞争力;(2)科研成果缺乏创新性。我国的生物制药研究现在仍然处在模仿阶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3)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力度不够。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由于不能顺利产业化,无法达到生产刺激科研、科研带动生产的目的;(4)国际合作渠道不畅。虽然我国的生物制药科研水平在一些领域上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总体上和美国等比较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打开国际合作的渠道、学习国外相关领域的经验,全面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十分必要的。
5.2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意见(1)实现研发和产业化的无缝对接
虽然在我国高校和研究院有着很大一批人从事生物制药方面的研究,但是很多研究成果并不能迅速产业化。而生物制药企业也不能高效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水平相媲美。所以,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合作,企业可以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具有市场价值的知识,高校可以获得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的支持,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赢。
(2)加快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核心是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现今,很多规模小的企业频频出现基础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应不足和产业整体大而不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加速行业整合、兼并和重组,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力。在医药行业中,产业升级包含三个层面的意义:产品种类的升级、产品标准的升级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升级。为此,监管部门应加快对新药的审批速度,提高新药创新的门槛,使得新药可以获得价格优势,得到相应的回报。而整个生产体系和行业也应该提高质量保障体系,使得缺乏竞争力的小企业退出市场,加快产业升级。
(3)制定专利战略
所谓专利战略,是指企业从长远战略目标出发,充分有效地利用专利制度、专利技术、专利情报信息,研究分析竞争对手状况,为取得专利竞争优势,以求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采取的综合性对策。在生物制药企业中,专利已经取代设备、厂房等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在生物制药知识产权保护中,专利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生物医药企业价值评估的核心指标,只有拥有大量高质量的专利技术,才能形成技术、市场优势,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制药企业通过专利战略可以减少资金和时间的投入,避免重复研制,更可以针对竞争对手的专利作出调整来获得市场的主导权。
6、生物制药的展望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物芯片等常用技术,在将一些疾病的发病机理的认识清楚的基础上,针对生物制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综合研究是生物制药发展的趋势。同时,和生物技术相关的许多领域也能也对新药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如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这一技术很可能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另外,人类的遗传信息也是医药的宝贵资源,对以后生物制药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总之,通过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利用新技术,一定会使我国的生物制药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梧桐,王友同,吴文俊.持续快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产业[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4):1881-1888 [2] 赵立希,孙晶晶,蒋永平.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9,29(9):996-998 [3] 靳珅,李洋,李乾,范一文.我国生物制药研究进展及展望[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370-372 [4]李云静.浅谈生物技术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0,34:182 [5] 逢春华,董海霞,包艳玲.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及药品生物的测定[J].黑龙江医药,2011,24(5):759-761 [6] 王友同, 吴梧桐,吴文俊.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药物生物技术,2010,17(1):1-14 [7] 陶然, 余正.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药房,2012,23(37):3463-3465
第三篇:生物制药技术
08药学***3陈省委
组合生物合成药物进展
摘 要50年来抗生素在人类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的几十年里它们也将是关键的治疗剂。尽管在过去的20年中通过靶向筛选发现了一些微生物药物,但是这种筛选方法很难发现新类型药物。组合生物合成可以弥补这种不足,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改造微生物基因和酶,产生新的抗生素,发现那些在自然界中不能发现的药物。
关键词 基因工程合生物合成新抗生素
微生物种类繁多,其产物化学结构丰富多彩,生物活性十分广泛,是开发各种新产品的丰富资源,但是传统的筛选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组学、代谢组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也有了显著进展,已经阐明了许多与微生物代谢有关的生物合成基因,为微生物组合生物合成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背景
自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和1942年瓦克斯曼发现链霉素以来,微生物药物在疾病防治和拯救人类生命中起着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抗生素被国外科学家誉为20世纪医学领域的皇冠宝石。微生物药物一直是临床最常用的药物,在西方发达国家,抗生素占临床处方药物的20%以上,在中国约占处方药物的30%。但自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脊髓灰质炎、天花、麻风等传染性疾病先后在全球范围内被消灭,国家对微生物药物研究的支持逐渐下降,抗传染病药物研究进入了困难时期。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在已有亿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基础上,又出现了100万以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者。2002年末以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ARS)的出现使我国的传病控制告急,不得不重新思考微生物药物的研究策略在新的时期里,微生物药物研究再度升温,原因
①新病原微生物不断出现,如SARS、艾滋病(AIDS)疯牛病等;②生物武器的使用,如炭疽等;③各种耐菌株在世界范围的传播;④许多传染性疾病,如肺核、血吸虫病等的死灰复燃。目前国内外侧重研究的生物药物,主要有抗新病原微生物,抗耐药菌,抗病毒,抗肿瘤抗生素以及微生物来源的生理活性物质。微物药物的研究主要
包括以下内容:①抗新病原微生药物的寻找与开发;②细菌耐药机制及其抗耐药细药物研究;③微生物药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研究;④组生物合成微生物药物研究。其中组合生物合成微生药物是近年发展较快的研究领域,将在创新药物研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组合生物合成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生物医药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所得到的药物也在临床治疗某些疑难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义,基因工程产品分为两类
①单基因直接产物。通常是指单个基因编码序列的翻译产物(蛋白质),它们一般是生物大分子如干扰素和单克隆抗体,目前生物医药领域中开发的多数产品均属于此类,其中包含有效地用于临床治疗的如重组人胰岛素、干扰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我国在此领域独创的药物不多,而且这类药物的一个突出缺点是它们比较容易被仿制,只要有了相应的细胞系即可利用基本设备进行生产。
②多基因间接产物。是指由多基因编码的多酶体系介导而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多肽,包括自然界由微生物和植物产生的天然产物,如抗生素、生理活性物质或萜类化合物等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它们品种繁多,性能各异,仅就目前研究得比较深入的聚酮体和萜类化合物,就包括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阿霉素、紫杉醇,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FK506、西莫罗司,具有降血酯作用的洛伐他汀、银杏内酯,具有抗结核杆菌作用的利福霉素,抗疟药物青蒿素等。
组合生物合成(combinatorial biosynthesis)是在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和酶学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组合生物合成的概念是结构不同但生物合成途径相似的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之间可以进行重组、组合或互补产生新结构的化合物。尽管微生物药物的结构多样,但形成这些产物的主要生化反应机制却基本相同,它们通常是由非常简单的化学物质,如小分子羧酸和某些氨基酸作为合成起始单位和延伸单位,通过由一系列基因编码的多酶体系参与的生物化学反应(构成一个合成途径)而形成的,参与这些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多酶体系是由多个结构明显分开的功能区域所组成。研究表明,参与这类小分子生物合成的基因通常是连锁或邻接而构成一个基因簇(cluster),这为基因的克隆和操作提供了方便,同时由于参与
次级代谢生物合成酶系对底物的特异性,专一性要求不是很严格的,对结构相类似的底物均可识别,这一特点为不同基因组合产生新的化合物创造了条件。因此,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基因进行操作,如替换、阻断、重组以及添加、减少组件等,均有可能改变其生物合成途径而产生新的代谢旁路(metabolic pathway),继而形成新的化合物,这就为组合生物合成提供了基础,国际上已有通过这些手段得到多个化合物的报道。
三、研究的科学意义
开展微生物基因工程组合生物合成创制新型药物研究,具有如下意义。
1、利用组合生物合成体系,完成化学方法不能完或难以完成的活性化合物的合成,如抗癌药物紫杉(taxol)等;这类活性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含量少、需要大、医学价值高,而且通常化学合成困难(成本高,难大,环境污染严重),为了确保红豆杉资源的可持续用,除正在开展的苗圃栽培,并以苗圃作为紫杉醇提的原料之外,通过生物合成来使它们具最终的商业值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手段。例如,与抗癌药物紫杉醇用相似的埃波霉素(epothilone)已在链霉菌中通过合生物合成方法获得表达,现已进入开发研究阶段。、对一些现有的结构复杂的天然产物如青蒿素银杏内酯等有效组分进行定向合成,对临床用抗生品种进行有针对性的修饰和改造,如对红霉素进行造产生酮内酯型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获得对临床药菌具有活性的抗生素衍生物;或者通过对现有天产物或抗生素的结构改造,获得具有全新活性的或化性能有明显改善的天然产物或新抗生素。、组合生物合成产生新化合物的潜力很大,化合数是以可操作基因的指数方式形成,如设R为可利的基因数,n是每个基因的不同等位形式(即不同天产物来源的数目),从理论上讲经过基因组合可得Rn种排列组合,即得到Rn个化合物。通过组合生合成,获得一大批新化合物,作为高通量药物筛选样库的来源之一。、由于多基因组合操作的平台是以易于大规模产的微生物体系为基础,使创制新型药物的研究便产业化。、组合生物合成的研究,必将推动我国在基因水对天然资源的利用,更好地利用植物代谢产物,挖掘前实验室条件下无法进行培养的生物体,包括海洋的生物体。随着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植物和海洋生物级代谢产物的组合生物学研究,也将蓬勃
发展起来。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1985年,Hopwood教授[4]在世界首次报道用遗工程的手段合成“非天然”的天然产物isochromanequinone,该工作为后来的组合生物合成奠定了础。在以后的十几年里,这一领域成为天然产物代工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许多微生物次级代谢研的专家都加入这一领域的工作,因为组合生物合成潜力制造出很多先导化合物。目前的发展趋势由最初的基础研究逐步演变为基础与应用兼顾,有的地向产业化迈进。该领域的研究也同样得到工界的重视,美国加州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研制的埃波素(epothilone D)已进入III期临床评价阶段。埃霉素原来由纤维堆囊黏细菌产生,其产量低,繁殖时间长,产品无法进行产业化生产。该公司利用基因组合技术使纤维堆囊黏细菌的埃波霉素生物合成基因在链霉菌中得到表达,并通过酰基转移酶域替换及羟基化酶基因的阻断,获得了主要产生埃波霉素中抗肿瘤活性最好组分的epothilone D的基因工程菌。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以多基因组合工程技术研制新药的研究,在聚酮类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利福霉素、安莎霉素及抗生素产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国家重大专项支持的基因工程必特螺旋霉素己进入临床研究,基因工程必特螺旋霉素的研制为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应用于小分子化合物的创制中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经验。我国微生物代谢产品研究历史悠久,已形成多学科协调合作的体系,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该体系已得到一定的发展,加强了微生物及代谢产物资源的开发。我们已逐步建立难培养极端微生物和未培养微生物资源及海洋微生物的挖掘工作,建立并完善从土壤或其他来源直接分离DNA技术。我国有很强的有机化学合成能力,可以合成进行组合合成的起始单元,开展前体介导的组合生物合成(precursor-directed biosynthesis)研究。我们已建立并不断完善多种生物活性筛选模型,有天然产物化学分离鉴定及药理、药效、毒理评估的配套学科。
目前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在单基因操作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在多基因操作层次上虽然技术难度相对比较大,但近年来在此研究领域已有了迅猛的发展,已积累了较好的研究基础,许多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已得到克隆,基因结构与功能已得到阐明,并且发展了一系列大容量载体和合适的宿主表达系统。组合生物合成已形成国际药物领域研究的热点和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五、研究方向与前景
我国天然微生物及植物资源丰富,以微生物作为平台的药物生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利用这一宝库开展组合生物合成研究,建立新型化合物库,作为新型药物或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组合生物合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热点,我国也有一定工作基础,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利于加深对次级代谢生物合成机理的研究与应用、促进生物技术新药研制中的作用,对发展我国新药有重要意义,并推动新药研究中高通量筛选技术与方法的建立与善,筛选出有价值的新药。
我们要重点加强难培养微生物及海洋生物资源挖掘工作,建立并完善从土壤或其他来源直接分DNA技术,以丰富组合生物合成基因资源;加强微物天然化学研究,建立微量、快速、高效鉴定天然产化学结构的技术和方法;充分利用我们已经建立的种生物活性筛选模型,通过广泛地联合与协作,扩展合生物合成技术在创新药物中的应用,建立我国基工程微生物组合生物合成创制新型药物或先导化合研究的技术平台。该研究将有助于开拓和促进我国新技术在新药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对创制具有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将会有积极推动作用。
对本课程的意见:
1、可能是因为选课人太少的问题,上课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听课气氛,不过主要
还可能是自己的原因,自己不能集中精神听讲。
2、以后只要选课的人比较多了,应该会好一些,上课的人少了,总是觉得就像
这门课不重要,老师讲的很清晰,主要是我们上课时常开小差。自从上了大学,就没太有人管了,有时听起课来就爱听不听,这倒是对每门课都差不多的。
3、课堂上可以稍微提问一下,因为提问往往可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这样走神的情况可能会少一些。
4、课堂中还可以穿插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历史、说一下那些地方比较适合做研究、考研究生去哪里比较好啊什么的,这样既可以对现在的科研大环境有所了解,课堂内容也不至于太单调。
最后谢谢老师兢兢业业地为我们把课上完,尽管上课人数少,你还是把课完整地给我们讲完,谢谢老师为我们的付出。
第四篇:生物制药如何写论文
生物制药
如何做好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选题—获取信息—方案设计与实施—撰写论文等4个阶段。
一、选题
(一)选题的意义
选题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是毕业设计论文首要问题。选择题是完成毕业设计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选题正确与否决定着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的新颖性和毕业设计论文意义,甚至决定着完成毕业设计撰写成败的关键。因此,选择题目时,一定注意题目要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创造性和可行性的辩证统一。
(二)选题要求
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写作和答辩
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我们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和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完成毕业设计撰写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
发展,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理论与实践的需要,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具体地说,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首先,要从现实的生物制药研究领域弊端中选题。
其次,要从寻找生物制药技术、方法和检测等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生物制药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采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我们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
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如在前人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善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
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设计。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
与开展很有帮助。因此,选择的设计题目要在查阅一定量参考资料,或有前期实
验数据,或生产实践基础上确立。
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
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同学们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三)选题的范围
1、糖类药物
2、脂类药物
3、氨基酸类药物
4、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
5、维生素类药物
6、激素类药物:
7、酶及辅酶类药物
8、核酸类药物;
9、动植物类药物分离提取
10、发酵类药物
11、生物制品类药物
12、细胞因子类药物
13、基因工程药物研究
14、生物检验制剂盒的研究
15、生物制药新制剂的研究
16、生物制药新方法的研究
二、获取信息
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实验验证。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一、课题研究的基础工作——收集资料
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和网络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
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越细致越好,最好把搜集到的资料或文献列成目录,详细资料汇编一起。
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
我们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对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等报道,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等,好的见解和主张等,要完完全全摘录;对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的论据、好材料,要不加改动地摘录;对过长的资料,可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对这些资料都要分类整理。特别是对自己选题有用的方法、见解、主张和数据,要重点标记。
三、方案设计与实施
在研究资料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自己的材料与方法,设计研究实施方案,安排实施计划。在设计方案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创新,结合已有的资料报道和自己的设想要突出创新性;二是要分析方案实施时预期结果、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然后进入实施阶段,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安排实验时间,有条不紊地完成研究的过程。此过程要求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动脑分析,详细记录。这个阶段,很可能出现预想不到的现象或发生突发事件,头脑要冷静,要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并找到合理解决的方法。对于观察时应注意系统、客观和准确的记录。在进行实验时,实验记录的格式也同时要设计好,不至遗漏重要的观察项目,便于整理统计分析结果。方案设计后要进行研究,此阶段要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
四、撰写论文
生物制药设计研究论文写作应该在作者从事研究、生产或实习的基础上,并且经过充分地收集数据、资料和查阅文献之后,才开始进行的。
生物制药设计研究论文的写作程序通常包括写作构思、拟定提纲、起草成文、修改誊清等几个步骤。
第一写作构思
写作构思俗称“打腹稿”,即作者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对文稿的设想和设计。俗话说“三思而后行”。在动笔写作前,对于文稿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以及文稿的内
容层次、结构等都应有缜密的考虑。
第二拟定提纲
本科生设计论文应该概念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文章层次的安排及各层标题的设置在生物制药设计论文写作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拟定提纲有助于作者理清写作思路,有助于文稿中各部分内容的合理衔接。多数作者都习惯于采用“标题式提纲”,即把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成该部分的标 题,并安排好文章的层次。
基本格式:一般毕业设计由标题、摘要(含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五方面内容构成。
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
摘要即摘出论文中的要点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关键词是选择最能反应论文内 容的词语。
正文是毕业设计的核心内容,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三大部分。
对于正文中层次编排格式要求为:
(1)正文部分的层次分级一般不超过3级;
(2)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各级序码之间加一圆点,末尾一级序码后不加小圆点;
(3)各层标题均另起行,其第一个序码左顶格书写,最后一个序码后空一字距接排标题。例如:
文题——转移因子制备与检测方法的研究
第一层次——1材料与方法
第二层次——1.1材料
第三层次——1.1.1仪器设备
1.1.2试剂
论文各层次的标题应能准确而简明地概括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并且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在结构、形式及意义上具有一致性。
第三起草成文
在论文起草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论文必须以足够的和可靠的实验数据或所观察到的现象为立论的依据,而不能凭主观想象随意取舍素材或得出结论,实验过程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论文应该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推断合理。
(3)论文应该文字通顺、用词准确、层次分明、图表精致、表达规范。
第四修改誊清
对于论文草稿应该在文字上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精益求精。此外,还有这样几方面的修改:①专项修改——主要解决诸如“前后文或图(表)与正文数据是否相符”,“统计方法使用是否得当”,“量和单位及名词术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参考文献著录是否完整,格式是否正确”,“文章附件(图、表)是否齐全”等最容易出纰漏的几方面问题;②最后的检查。
论文誊清应该按照毕业设计的要求,进行打印。
第五修改定稿
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富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措词是否正确妥当,文面是否合乎规范。生物制药本科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
(一)毕业设计一律B5纸打印,左侧装订。
(二)文中所用的符号、缩写词、制图规范和计量单位,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本学科通用标准。作者自己拟定的符号、记号缩写词,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说明。
(三)撰写3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正文字数不能少于5000字。
(四)上交初稿一份;正稿一式三份(正式一份,复印件两份)。
(五)毕业设计论文格式:
中文摘要300字;关键词3~5个
摘要的编写要求:
(1)摘要应具有四要素:文的摘要主要应具备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目的——研究、研制、调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程序等。结果一实验的、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结果,得到的效果,性能等。结论——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假设,启发,建议,预测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不要在摘要中分项列出,只需涵盖这些内容即可)。
(2)摘要应以第三人称来撰写:为保持摘要在文体上的独立性和表述的客观性,应该采用第三人称来撰写摘要。I(3)摘要中对论文的内容不应加以评论和注释。
(4)摘要中不应使用图、表或化学结构式,对于邻近专业读者所不熟悉的简称、缩略语、代号,在首次出现时应加以注释。
目录
正文
1前言
前言(又称引言或序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在概要介绍本领域前人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进而引出论文研究的目的、理论依据和选用的技术方案等,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的问题。
前言部分多写成一个自然段,内容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前言与摘要不同,也不应与正文的主体部分重复,前言只起引导作用,其重点是阐明论文的研究目的。
写前言时应注意:①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切忌随意使用“文献未见报道”、“首次报告”、“国内领先”、“国内外先进水平”等,更不应该自我吹嘘、贬低他人;②要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避免过多地旁征博引,将前言写成综述的倾向,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将会产生头重脚轻、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情况;③对于同行所熟知的、教科书上讲过的理论和方法,甚至某些常识,前言中不应赘施。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1)研究对象及其选择标准与分组
1)实验研究论文研究对象指实验动物,关于实验动物的描述应该规范、详细,为读者复制动物模型提供依据,应该描述实验动物:①品种、晶系,主要的生物种应注明其拉丁学名,对于不常涉及的生物,还应注明其属、科、目或纲名;②来源,遗传背景,合格证号码及颁证单位;③性别,年龄,体重,等级;④数量;⑤饲养环境与方式(如饲料类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湿度要求);⑥健康状况。
2)药物临床研究论文研究对象是病例,应提供病例的:①一般资料(例数、性别及年龄分布、病例来源、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实验室和特殊检查结果、既往治疗情况、既往病史及家族史、职业史等);②临床研究的疾病诊断、分型标准、病例选择标准、观察方法及疗效评定标准。
(2)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名称、生产国别、厂家、牌号、型号、精度及操作方法。
(3)试剂、药品的化学名称{不用商品名)、生产厂家(或提供单位)、生产日期、出厂批号、成分、规格、纯度、浓度、数量;配制方法等。
2.2方法
(1)实验对象分组原则、标准及方法,包括是否随机分组、每组例数、是否设对照组及每组实验环境和条件是否一致等;
(2)实验研究论文应描述动物模型的形成、实验环境、方法与步骤(包括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观察指标、测定方式等;药物临床研究论文应描述临床研究的治疗方法等。
(3)统计学处理方法。
通过这一部分应反映出作者的科研设计与研究过程,并向读者提供样本的合理性及组间可比性、研究指标的精确性、实验的可重复性等信息。
3结果与讨论
3.1结果
“结果”部分是论文的关键部分,并为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提供依据。所以说,论文的“结果”部分体现了文章的研究水平与价值。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应该真实、准确、客观地描述实验观察到的结果,并提供所测定的具体数据。对于实验所观察到的结果,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叙述,无论正面或反面、阴性或阳性的结果,均应客观报道,而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取舍。
但也要避免将所有数据和盘托出、简单罗列的做法,对于实验数据的叙述要分清主次,并应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以找出规律性的信息。必要时可以利用图或表格作为文字叙述的必要补充。文、图、表三者之间的内容应避免重复。
3.2讨论
“讨论”部分应就论文所述的科学研究的结果阐明:①其所揭示的原理;②与他人工作比较,找出异同,突出论文的创新性与先进性;③指出论文在理论与实用方面的价值;④客观地反映论文的局限性,包括研究中有无例外或相互矛盾的现象,本论文尚难解决的问题等;⑤对进一步研究工作提出建议,指出方向。
“讨论”部分的写作一定要掌握以下原则:
(1)紧紧围绕论文的主题,避免离题或过多地引用文献。
(2)要言之有据,只有在实验或观察所得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只有引用科学界所公认的原理、理论作为依据,才能使论文有说服力。要避免缺乏证据的推理。
(3)要避免与前言内容的重复,也不宜过多地重复叙述结果;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足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录参考文献的要求:
(1)只著录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公开发表过的原始文献:为保证引用的准确性,所
著录的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而且应该是原始文献,不宜引用二次文献。我国医学期刊大多数规定早能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献,个人通讯及内部资料一般不作为参考引用。报纸和非学术、技术类期刊资料不能作为专业凭据,故不能引用。
(2)只著录确有必要的近期文献:有的作者误以为文献列得越多越好,其实不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科技文献的半衰期也越来越短。因此,为了提高科研水平,应注意最新的信息,尽量引用处于文献价值高峰期的文献。
(3)参考文献的著录文字:应该与文献本身的文字一致。
(4)文中引用过参考文献的地方要用上角标标注。
(5)参考文献应列出格式
[期刊文献]:编号、作者、文章题目、刊名、年份、卷期、引用页码
[图书文献]: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引用页码
5致谢
致谢并不是论文的必要部分,只是在确有必要时单独成段。致谢对象应该是那些文章作者以外的对文章内容或写作提供过帮助的人或机构。应事先征得被致谢人同意,然后方可致谢。致谢的内容必须属实,对被致谢人的贡献应有确切的表达。
*参加毕业设计答辩者在考核中有抄袭、替考等舞弊行为按《吉林省自学考试考生违纪处理规定》执行,取消其答辩成绩,延期半年毕业。
*毕业设计必须经过答辩才能评定成绩。答辩时间为每人讲l0分钟、提问5分钟。
设计论文注意事项
(一)不要写成综述
近两年来,有些考生没有按设计要求进行,写成了综述性文章,结果不符合要求,设计成绩为不合格。
(二)有些考生好高鹜远,选题不符合实际。有的考生选择研究生或博士生的论文题目,结果不能把握研究的情况,答辩时理论不支,成绩也不合格。
(三)有些考生文不对题。文中阐述的内容,与选择的题目不相符合。
(四)要实事求是。有些考生没有实验条件,得不到实验现象和结果,就原封不动地抄袭文献资料,或历届毕业设计,或在校生论文。这种按抄袭处理。既然叫“设计”,不是要求全部考生都要亲自实验后完成,你可以结合自己学的理论知识、文献方法对某些工艺、方法等提出改进的见解,并能用理论加以合理的解释,有科学依据就可以。
(五)格式和字数要符合要求。有些考生不按照设计论文要求的格式整理,而自行安排;有些考生字数不够,有些考生字数不足就硬凑,把与论文无关的数据、文字搬来。这种情况均要扣成绩。
最后,祝各位考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顺利通过答辩!
论文封面样本:
第五篇:生物制药专业英语
Sample must be treated with some organic solvent, previous to or simultaneously with
saponification or extrac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disrupt the structures where vitamin E can be associated to(membranes, lipoproteins, fat droplets...), to eliminate interferences from big molecules such as proteins or carbohydrates, that are non-soluble in organic phases, and to provide a medium in which analytes can be freely soluble.样品在皂化或提取的时候,或在此之前,必须用某些有机溶剂进行处理,其目的是为了破坏VE和细胞膜、脂蛋白、脂肪滴等之间的结合;消除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等大分子的干扰,这些大分子在有机相中都是不可溶的;以及为被分析物提供能在其中充分溶解的介质。5 Transported outside the nucleus to the cytoplasm,the mRNA is translated into the protein that
it encodes by an organelle known as a ribosome,which strings together amino acids in the order specified by the sequence of elements in the mRNA molecule.mRNA被传送出细胞核到达细胞质,然后被一种我们称之为核糖体的细胞器翻译成它所编码的蛋白质,该细胞器把氨基酸以mRNA分子中碱基的序列所规定的次序串联在一起。
7The physicist rightly dreads precise argument,since an argument that is convincing only if it is precise loses all its force if the assumption on which it is based are slightly changed,whereas an argument that is convincing though imprecise may well be stable under small perturbations of its underlying assumptions.(作业题)
物理学家不敢做精确的论证,因为一个只有当它是精确的时候才令人信服的论证,如果作为它的基础的假设发生了一点点变化,就失去了其全部的说服力;而一个尽管不很精确但是令人信服的论证,当作为它的基础的假设稍有波动时,仍有可能是稳定的。
8Gene engineering is on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ments in recent years,because of it’s applicability to many fields of bioscience and it’s applicability to practical uses.基因工程是近年来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因为它可以应用于许多生命科学领域,也适合各种实际应用。On the completion of translation,the ribosome is released from the membrane.翻译结束,核糖体就从膜上脱落下来。The addition of small quantities of so-called surface active compounds brings about considerable reduction in surface tention
添加少量所谓的表面活性化合物能引起表面张力显著降低。Sine Pasteur’s recognition of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microorganisms,knowledge of their
capabilities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flourishing branch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自从巴斯德认识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以来,关于微生物能力的知识已逐渐发展成为化学工业一个繁荣的分支。Adenosine phosphates are relatively small molecules that function as chemical messengers within and between cells,and as energy carriers.磷酸腺苷分子量较小,它的功能是在细胞内及细胞间作为化学信使,并作为能量的载体。12 Protein synthesis in eukaryotic cells differs from that in prokaryotes in that the primary
transcript from the eukaryotic chromosome is not mRNA but a high molecular weight 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真核生物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与原核生物中的区别在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初级转录本并不是mRNA,而是一个高分子量的不均一核RNA。The Kjedahl method is less general than of Duma’s, but it is useful for the rapid analysis of specific groups of low nitrogen content,for example protein.Kjedahl法的通用性不如Doma法,但对于迅速分析某些低氮含量的物质,例如蛋白质则是有用的。
14An important aspect of protein synthesis is the secretion of proteins across the cytopalsmic membrane of bacteria or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of eukaryotes.蛋白质合成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蛋白质穿过细菌的细胞膜或真核生物的内质网膜而分泌出来。Carbohydrates are usually defined as polyhydroxy aldehydes and ketones or substances that hydrolyze to yield polyhydroxy aldehydes and ketones.碳水化合物指的是多羟基醛、酮,或那些水解能产生多羟基醛、酮的物质。
16By studying such molecular interactions,researchers hop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body’s chemical feedback mechanisms——systems of two opposing but interacting forces whose balance depends on how much of the appropriate stimulator or inhibitor chemicals are present.研究人员希望通过研究这种分子相互作用去更好地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反馈机理,即由两个方向相反、相互作用的力构成的体系,这两个力的平衡取决于体内存在的化学抑制剂或促进剂的数量。
16This review briefly describes the areas where in silico approaches are already operating in early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drug discovery.计算机方法现已运用于早期的药物研究,并为新药的发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就是对这一领域作一简单的介绍。
17Any part of a plant which are found to have been discolored or attacked b insects must not be used as medicinal herbs.植物的任何部分,只要发现变色或已受虫蛀,就不得入药。(条件状语从句)
18Radioactive isotopes,which may detect cracks and faults in metals,are usually used as tracers.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探查金属中的裂纹和缺陷,所以常常用作示踪剂
19Scientists have developed a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 blood substitute that solves the problem of blood storage.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第二代血液代用品,从而解决了血液的贮存问题。
20This technique will help to minimize any increases in product costs which are inevitable in the present circumstance.虽然产品成本的增加在目前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技术却有助于将其降低至最少限度。
21The heat that warms a body does not change either the weight of the body or its inertia.热在加热物体时,既不会改变物体的重量,也不会改变物体的惯性。
22The yeast produces a mixture of enzymes which bring about this fermentation.酵母产生的酶混合物能引起这种发酵作用。
23There are some microorganisms which grow at extremely high temperatures
有些微生物在非常高的温度环境中也能生长
24When you eat too much sugar,enzymes in your liver cells act on the excess,converting it first to glucose and then to glycogen or fat.如果你进食的糖分太多,那么肝细胞中的酶就会将这些多余的糖分先转化为葡萄糖,然后再转化成糖原或脂肪。
25Chondroitinases could b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injuries where they promote regeneration of injuried spinal cord.由于软骨素酶能够促进受损脊髓的再生,因此它已被用于治疗脊骨损伤。
目的(objective):主要说明本文主要目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或研究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方法(method(s)):说明作者的主要工作过程及使用的方法。
结果(result(s)):指实验研究的结果、数据、、观察结果、得到的效果性能、被确定的关系等。结论(conclusion(s)):指结果的分析、评价、应用、比较。是这些“结果”的价值、意义与用途,也可以是各种假设或建议。
Abstract:
1Objective : The immobilization condi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ynthesis of salidroside were studied by using chitosan and sodium alginate as carrier for the immobilization of β-glucosidase.2Method: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immobilization were obtained through orthogonal experiments and the synthesis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with the conversion rate as an index.3Result : The highest recovery activity of immobilization β-glucosidase(74.38 %)was obtained with chitosan concentration of 1.5 % , adsorption time of 9 hours , cross-linking time of 12h, glutaraldehyde concentration of 1.0% and adsorption temperature of 0℃.The research on synthesis reaction conditions also showed that the conversion rate of salidroside could reach 71.9% at the pH 5.8 acetate buffer/tert-butyl alcohol(1:9)system when reaction time was 50 hours ,reaction temperature was 50℃, tyrosol concentration was 5g/L and substrate molar ratio(D –glucose/tyrosol)was 1:1
4Conclusion : The conversion rate of salidroside was enhanced so that this paved the way for Industrial-scale production
1Thispaper /report/thesis/work/presentation/documentStudys
The aim(purpose,goal.etc.)of this study(investigation,test,experiment,paper,etc.)is to
摘 要:目的:研究从酵母中提取多糖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乙醇溶液提取,再用活性炭脱色和离子交换树脂纯化,最后用乙醇结晶,确定最佳工艺。结果:酵母用70%乙醇在70℃提取1.5h,随后再用1%活性炭在pH4.8和50℃下脱色,再用711和122阴阳离子树脂串进行离子交换层析,洗脱液用97%的乙醇结晶,其最后的得率可达11%,纯度在98%左右.结论:该工艺条件为酵母多糖分离的几个关键步骤的最佳条件,并且简化了整个工艺.Abstract:Purpose To investigat the extraction process conditions of polysaccharide from yeast.Methods: Yeast was extracted by ethanol and then extract was decolorized by activive carbon and purifieded using the ion exchange resins.The eluent was crystallized by alchol.Results:yeast was extracted with 70% ethanol solution at 70℃ for 1.5h,and decolcrized with 1% active carbon at 50℃ and pH 4.8,then purified by 711 and 122 ion exchange resins.The final yield of polysaccharide was 11% with purity of 98%.Conclusion Such conditions are optimal in the key steps of extration and the whole process is simpli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