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迅公园参观感想
鲁迅纪念馆参观感想
十月一十号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去参观了鲁迅公园,主要看了鲁迅纪念馆,鲁迅墓等地方,不仅看到美丽的风景,更进行了一次思想之旅。
在鲁迅纪念馆中,我看到了很多鲁迅著的书,学习的笔记,用过的东西,仿佛历经了他的一生。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留学,不仅学习了日本的医学,他更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在家庭条件窘困的情况下,在社会局面动荡的情况下,鲁迅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求学之旅,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在《致曹白》中写道:“我们总要争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到后来。”这句话诠释了鲁迅的一生,鲁迅正是这样一个在黑暗社会中不断寻找光明的文人志士。
回国后,鲁迅先生开始了战斗的人生。为了国民思想的解放,为了民族精神的觉醒,鲁迅用尽自己的一生在黑暗中摸索,为的只是探求一个救国救民的有效方法。他曾立志学医以此来拯救中国人,让同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可以及时得到治疗。但当他在日本看到麻木的中国留学生时,他明白了学医只能救治人民的身体的病痛却不能医治人民的愚昧,于是他弃医从文,拿起了最有力的武器,向旧社会作斗争。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正是这种大无畏精神让他在“枪林弹雨”中“不惮于前行”,让他在“禁锢的黑屋子中”高声“呐喊”。战斗中的他是真正的猛士,他率领着笔下的阿Q,祥林嫂,引导着润土,孔乙己,与无边的黑暗的恶势力作斗争。战斗中的他是真正的猛士,他不仅仅拥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更有极敏锐的理性力量。在他看似冷酷的理智分析里,又无不燃烧着爱憎的火焰。他让民众思想上得到解放,有所启发,并开始寻求精神的独立,进而拯救中国。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先生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把自己当做孺子牛,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他还帮助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学习,给她们以思想的指引。鲁迅先生一生同黑暗作斗争,同愚昧作斗争,不断给人们精神的食粮,让人们找到出路,让人们看到希望。
作为一名积极入党分子,参观鲁迅公园,不仅仅是纪念鲁迅,更要学习和发扬他的精神。做事先做人,做人要有好的思想,不断要求自己。我要好好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知识思想,不断提高自己,一步一步向合格的共产党员迈进。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不断坚持,奋斗不止。
第二篇:参观鲁迅公园有感
参观鲁迅公园有感
每次的党员培训之中都会穿插一次党员教育基地的参观,让我们对党性的认识从单纯的书面文字上升到生动立体的感性认识。
最早接触鲁迅先生是臧克家写的一篇《有的人》,而后,朝花夕拾是我接触鲁迅先生的第一部作品。这位弃医投文,以自己的笔杆子作为武器与那些对中国不怀好意的家伙作斗争,并激励一代代奋起上进的青年人。
中学时期接触的那些作品,不可否认,鲁迅先生的文章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甚至有些深奥难懂。此次活动让我对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的认识,从印在白纸上的铅字了解上升到视觉、听觉以及心灵感悟。
这座1951年1月建成开放的鲁迅纪念馆,馆内陈列品十分丰富,重点表现了鲁迅先生在上海10年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生活。其中含括鲁迅先生当年出版的文集、珍藏的版画、生前使用过的物品以及后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为他夺身塑造的蜡像与铜像……
在陈列厅中给我冲击最大的是:鲁迅先生和青年谈话的蜡像场景。逼真的蜡像,仿佛鲁迅先生还在我们身边,继续鼓舞着我们这代人奋勇向前。
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末期由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以及清政府的软弱无能造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尴尬的局面。而辛亥革命无疑便是那个光明道路最初的开拓者。就如同鲁迅先生所写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一大批的青年知识分子觉醒,加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的革命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
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7000多万党员的政党,谁会想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仅有13位代表参加一大会议,全国只不过53名党员。
当然,中国革命的成功也离不开无党派人士的支持,例如鲁迅先生,他以笔作为自己的武器与先进的知识分子并肩作战,并用自己的文字激励着大家,在子夜时分为大家照亮前进的道路!
第三篇:鲁迅博物馆参观感想
鲁迅博物馆参观感想
上周日是5月18号,我们党课课程组织去北京鲁迅博物馆参观,这次参观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我情不自禁的热血奋涌,想到了好多事情。
在纪念馆中,我了解到了鲁迅充满坎坷的人生。1898年5月,鲁迅离开家乡,独自去南京求学,这一年他18岁。1902年3月,鲁迅东渡日本留学,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在家庭条件窘困的情况下,在社会局面不稳定的时局下,鲁迅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学习之旅,这对于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在《致曹白》中写道:“我们总要争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到后来。”这句话诠释了鲁迅的一生,鲁迅正是这样一个在动荡社会中不断寻找光明的文人志士。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鲁迅先生战斗的人生。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自由,鲁迅用尽自己的一生在黑暗中摸索潜行,为的只是探求一个救国救民的有效方法。他曾立志学医以此来拯救病态的中国人,让同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可以及时得到治疗。但当他在日本看到麻木的留学生时,他明白了学医只能救治人民的身体却不能医治人民的愚昧,于是他弃医从文,拿起了最有力的武器,向旧社会作白刃战的,刀刀见血的斗争。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正是这种大无畏精神让他在“枪林弹雨”中“不惮于前行”,让他在“禁锢的黑屋子中”高声“呐喊”。
参观完后,我在想,是什么力量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这么一个身材弱小的躯体这么顽强地战斗的呢?我想答案应该是:信仰力!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贞不二的信仰!信仰力就是动力。这是鲁迅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为了革命事业他义无返顾,他愿意“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忘却了敌人无孔不入的侵蚀着正义之士,危险可谓在近尺之内。他依旧把生命的热血泼洒在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伟大事业中,决不退缩。
一个人若没有了信仰,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就不再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信仰就是旗帜,信仰就是方向。那么作为我,该拿什么作为自己的信仰呢?作为一名大学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应该面对未来,坚定信念,把自己的理想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人生与共产主义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只要有了这个信仰,那么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会不改初衷,矢志不渝。只有在为这个远大理想的奋斗过程中,我的生活才会有方向,事业才会有坚定的基础,人生才能无憾。
这不仅是对每个一心向党的人的要求,也是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恩格斯曾说过:我们在批判社会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应当学会善于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自己,然后再想想我们何不也拥有了一份飞蛾对油灯的那一份执着?
岁月这样度过,我渐渐从中悟到了人生有了信仰的那份幸福与无悔。我将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我对党的信仰,谱写自己的青春之歌。
1320042 13生工宋凡
2014年5月21日
第四篇:参观鲁迅公园有感(共)
参观鲁迅公园有感
工学部(学院)第 2小组
高利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此次我们一行于5月9号参观了上海鲁迅公园,上海鲁迅公园原名虹口公园,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甜爱支路280号,属于市中心,都说那里繁华,到达那里后我倒觉得除了楼高一点,路宽一点,人多一些之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的特别之处是蕴藏着鲁迅先生不朽的灵魂。
鲁迅公园园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鲁迅纪念馆,震撼近代史的尹奉吉义举纪念地梅园。有山有水有瀑布,山水之间,堤桥相连,鸟语花香,景色十分优美怡人。5月9号抵达目的地后,我们观看了鲁迅雕像、明清家具、关于鲁迅先生的书籍与照片,现在想来,只有先生的那一件长袍与那一顶礼帽给我的印象比较深,从那长袍的长短使我确证了先生没有我想像的高大,那件长袍的质量使我明白先生不是在优越的条件下同敌人作斗争的。再就是墙壁上雕刻的先生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座右铭,鲁迅先生的一生都是为人民奋斗的,而这句话是对他人生追求的写照。臧克家的那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对鲁迅先生的肯定,先生是一位巨人,而巨人虽然倒下,但是巨人的伟大精神却与世长存。
纪念馆里有一组根据先生的照片作成的腊像,腊像做的栩栩如生,好像一个活灵活现的鲁迅先生坐在那里与同事交谈一样,看过蜡像后,我的心有种被撕裂的感觉,人死是不能复生的,我没有多看,因为有许多像先生一样的人,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吃水难忘挖井人,我对他们是深深的感激。令我吃惊的纪念馆里竟有鲁迅葬礼的实况录像,惊讶之余颇为震动,观看时仿佛身临其境,为先生的英年早逝感到无限惋惜。鲁迅墓没有我想象中的平和和素朴。墓是1956年迁过来的,先前是周海婴的题碑,后来就变成了领袖的提笔。先生的墓碑是一面约两人高的石墙,墓前是一尊他坐在椅子上的塑像,端详着,思忖着,手里拿着一本书,似乎在思考救国救民的良方。
此外,鲁迅纪念馆拥有有关鲁迅的文物文献资料相当丰富,其中拥有大量珍贵的鲁迅手稿、遗物,文献照片,使人倍感亲切。其中有《藤野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手稿,《毁灭》的译稿等,鲁迅逝世前两天所写的未完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手稿,告诉我们先生真是用自己的笔战斗和劳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实在令人肃然起敬。展厅中还展示着鲁迅先生发表第一篇文章《斯巴达之魂》的《浙江潮》以及《孔乙己》的《新青年》杂志、刊有鲁迅致中共中央信件部分内容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等珍贵报刊。鲁迅的一些遗物、实物、照片也弥足珍贵,其中包括参加杨铨追悼会时用的雨伞,阅读过的马克思著作《史的唯物论》等,这一切都是鲁迅光辉人生的历史佐证。
从鲁迅公园归来,在地铁上我的心久久平定不下来,感慨万千,时代万变,公园内的每一步移动就像在过去的那个时代里穿梭一样,我每行走一步都在思考一下,是啊,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们留给了我太多的感想,是啊,有的人活着他真的已经死了,他没有为人民做过任何事情,有的甚至欺压人民,成了民族的罪人。人,就是因为精神与人格才显得伟大,同样是京剧名角,程砚秋与梅兰芳可谓一菊一梅,但是正是因为练画蓄须拒演的壮举,梅兰芳先生的更为人们所称赞所喜爱。活着的意义不只是简单的活着,要在活着的时候多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生于和平年代,我们虽然不用像鲁迅先生那样为了国民去奔波,但是我们有责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从小事做起,服务于人,实现自己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今后无论成为党员与否,我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事情,为两个一百年奉献力量,为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第五篇:鲁迅纪念馆参观感想(党课思想汇报)
鲁迅纪念馆参观感想
他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重量级的作家、学者和革命者;他的一生曲折波动但他却从未放弃;他用他的武器,那支生了锈的笔,写下洋洋洒洒的17万字的文章,唤醒了中国众多爱国青年,他就是一代作家的典范——鲁迅。
在纪念馆中,我了解到了鲁迅充满坎坷的人生。1898年5月,鲁迅离开家乡,独自去南京求学,这一年他18岁。1902年3月,鲁迅东渡日本留学,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在家庭条件窘困的情况下,在社会局面不稳定的时局下,鲁迅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学习之旅,这对于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在《致曹白》中写道:“我们总要争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到后来。”这句话诠释了鲁迅的一生,鲁迅正是这样一个在动荡社会中不断寻找光明的文人志士。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鲁迅先生战斗的人生。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自由,鲁迅用尽自己的一生在黑暗中摸索潜行,为的只是探求一个救国救民的有效方法。他曾立志学医以此来拯救病态的中国人,让同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可以及时得到治疗。但当他在日本看到麻木的留学生时,他明白了学医只能救治人民的身体却不能医治人民的愚昧,于是他弃医从文,拿起了最有力的武器,向旧社会作白刃战的,刀刀见血的斗争。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正是这种大无畏精神让他在“枪林弹雨”中“不惮于前行”,让他在“禁锢的黑屋子中”高声“呐喊”。战斗中的他是真正的猛士,他率领着笔下的阿Q,祥林嫂,引导着润土,孔乙己,与无边的黑暗的恶势力作斗争。战斗中的他是真正的猛士,他不仅仅拥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更有极敏锐的理性力量。在他看似冷酷的理智分析里,又无不燃烧着爱憎的火焰。
虽然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鲁迅在肉体上已经饱经了非人的遭遇,虽然沉睡中带着麻木和冷漠民众们常常在心里上给他带来痛苦,但是他不曾放弃过希望,他总是以最雄壮的词句才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劳动人民;用最坚韧的笔锋来批判黑暗的社会阶级。他曾鼓舞着广大失学儿童说道:“你们都是工人农民的子女,你们因为困苦所以失学。因此你们须到这样的学校来读书。但是你们穷的是金钱而不是聪明与智慧。你们贫民子弟一样是聪明的,一样是有智慧的。你们如果奋斗一定能够成功一定会有前途。”
参观完后,我在想,是什么力量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这么一个身材弱小的躯体这么顽强地战斗的呢?我想答案应该是:信仰力!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贞不二的信仰!信仰力就是动力。这是鲁迅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为了革命事业他义无返顾,他愿意“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忘却了敌人无孔不入的侵蚀着正义之士,危险可谓在近尺之内。他依旧把生命的热血泼洒在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伟大事业中,决不退缩。
一个人若没有了信仰,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就不再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信仰就是旗帜,信仰就是方向。那么作为我,该拿什么作为自己的信仰呢?作为一名大学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应该面对未来,坚定信念,把自己的理想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人生与共产主义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只要有了这个信仰,那么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会不改初衷,矢志不渝。只有在为这个远大理想的奋斗过程中,我的生活才会有方向,事业才会有坚定的基础,人生才能无憾。
这不仅是对每个一心向党的人的要求,也是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恩格斯曾说过:我们在批判社会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应当学会善于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自己,然后再想想我们何不也拥有了一份飞蛾对油灯的那一份执着?
岁月这样度过,我渐渐从中悟到了人生有了信仰的那份幸福与无悔。我将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我对党的信仰,谱写自己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