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部观影总结
新生集体影片观看总结书
一、活动主题
一部电影,一段旅程。
二、活动目的
进入大学生活后,大家可能会变得迷惘,过去的梦想,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都会因为许多的不适应而被渐渐地淡忘,为了重树大家的信心,坚定信念,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心理部特地组织观看这场电影。让我们明白在面对未来的时候该用什么态度,在面对迷茫时应如何应对。
三、电影名称及简介
《三傻大闹宝莱坞》
故事以两个好朋友寻找多年不见的好兄弟兰彻的过程中展开回忆。兰彻在一个以成绩为第一的学校里,他并没有同流合污,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影响着周围的人,他打破成规,蔑视传统观念,用智慧证明了自己。
四、活动时间
2011年11月8日晚上6:30点。
五、活动地点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28教室。
六、活动对象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全体11级新生。
七、主办单位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会心理部。
八、活动内容
(一)前期准备
(1)七号宣传海报的张贴..(2)6号下午了发出新闻预告,介绍好活动的时间、地点等内容。
(二)活动中
(1)主持人介绍影片及宣布播放
(2)同学们认真观影
(3)同学们写下自己的心得
(三)活动后期
(1)11月11号每班交出五篇观后感
(2)从每班上交的五篇观后感中选出两篇进行了评奖。
九.活动心得
真是一部神奇的电影,《美国处男》式的无聊,《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红磨坊》式的歌舞。因为它,我们哭,我们笑,它融入到了生活,升华到了人性,把那些触动人心的东西演绎到淋漓尽致,我们跟着三傻踏上了一段神奇的旅程。11地信的王潞说: 这部电影百看不厌,每次都能给我力量,Believe in yourself and follow your heart.让我相信,All is well.11土管的孙东洋说:
It is crazy.以前只是听过,没看过,今天总算有机会看了,实在太精彩了!OK!
11地教的章莉说:
实在太精彩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主人公一直追求卓越……懂得了坚持,努力,奋斗才能获得成功,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同时,影片中的亲情,友情,人性让我感动,希望自己能向主人公学习。
11城规的郭丹萍说:
Aal izz well.(什么都好)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请大声地对自己说出这句话,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勇气去面对前方的一切阻碍。
没错,进入大学生活后,不习惯肯定是有的,但谁能最快最好地适应,才能成为胜者。坚持最初的梦想,燃烧未来的希望。主人公坚持用自己的兴趣去获得知识,讨厌无谓的竞争。故事主题或许老套: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功是在社会竞争的主流思想中奋斗获得荣耀感,还是在对于自己理想实现的快乐。我们为了不断向上攀登,苦苦在生命的竞赛中挣扎,因为我们知道,现实世界由不得我们作出那么多选择,社会很浮躁,我们更是浮躁,总想特立独行,但现实生活使我们不可能那样去做,很多时候只能活在轨道或牵着鼻子走。展现在我们自己身上的就是亲朋的期许,生存的必须,努力地艰难。故事中有亲情,友情,爱情,虽然很曲折,但最终近乎完美的实现,或许过于理想化,也可以看到我们的追求。笑中有泪,充满了人情味。
本次活动虽然只是一部小小的电影观看,但从前期准备到优秀观后感的评选,我们看到同学们的认真,我相信,电影带给他们的是更持久的动力………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会心理部
2011年11月
第二篇:观影总结
迎国庆观影活动总结
为了迎接我们伟大祖**亲的六十岁生日,我校举行了一次富有教育意义的观影活动,旨在让他们更加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自己,做一个新时代的好青年。
本次活动以组织全校同学观看爱国主义电影为主要内容,同学们围绕活动主题以及结合看完电影的观后感谈谈自己的理解。
活动虽然没有很丰富的形式,但是同学们通过这次观影受到了极大鼓舞。让生命充满爱,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自强自立,适用于任何人。人心本向善,善恶仅在一念之差,只要大家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心中充满感激,就会笑着面对每一个人,也会笑着面对世界。
1、我们只有爱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才可能去爱他人。现实的生活中,有的人看到自己的缺点,但是一直得不到改正,于是活在痛苦之处。诚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不足,但是不要因为这些不足就否定自己。正视它们并尝试着去改变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2、学会感恩父母与老师。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养大,但是多少同学不理解父母的辛苦。我们不仅要从心里感激父母,还应该要大胆的将我们对他们的爱表达出来。很多人感觉对父母说我爱你不好意思,其实那是虚荣心在作祟。老师为我们传道解惑,让我们拜托了愚昧和无知,教会了如何学习和如何做人,他们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做一个好老师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那意为着一辈子的奉献。我们应该尊敬我们的老师。
3、我们要胸怀我们伟大的祖国,为祖国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并立志为国家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让祖国因你而不同。
我们要让生活充满爱,让生命充满爱,只要心中有爱,寒冰百丈也会变为繁花万朵;只要心中有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学着去更加爱自己,关心父母,尊敬老师,热爱我们的伟大国家。
迎国庆观影活动总结
孙各庄中学德育处
第三篇:观影总结
观红色革命电影,忆党峥嵘岁月
——第三党支部观看《铁道游击队》电影总结
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90载艰苦卓绝,90载自立自强,90载壮丽辉煌!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重温那个时代的峥嵘岁月,再现革命先烈的坚毅不屈,本支部于2011年5月17日晚7点为党员同志们放映《铁道游击队》,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来提高党员同志们的爱国情操,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激励党员的学习热情。
第三党支部展开关于“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
在影片观看过程中,支部成员融入了电影情节,回顾历史,对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惨绝人寰的行径表示强烈的愤慨,对在抗战中牺牲的同胞表示沉痛哀悼,同时也对刘洪、李正等英雄人物捍卫民族尊严的行为表示尊敬和钦佩。这次爱党、爱国的“教育洗礼”很好地增强了
党员意识,丰富了组织生活,受到了广大党员的欢迎和肯定。
党支部成员观看红色革命影片《铁道游击队》通过此次观影,本支部也深受鼓舞,在今后将会为支部全部党员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进一步增强支部的凝聚力。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第三党支部
2011年5月18日
第四篇:观影总结
电影《无人区》观影总结
我们小组于本学期一起观看了导演宁浩的最新作品《无人区》。这部电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大家的观影感受中,探讨人性的善恶是一致的方向。而导演宁浩自己也曾承认,探讨人性善恶是这部电影的初衷。除此之外,同学们对于电影中使用的一些象征手法,以及电影本身艺术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有着不同的感受,在此进行分类总结。
感受一:电影中主人公们完成了人性的蜕变与升华。
有部分同学认为,《无人区》这部电影的主要脉络,是人性转变的过程。电影中所体现出的人性,是一个由恶到善的过程,或者说,是由动物性向社会性的的转变过程。电影中的鹰贩子,杀手等很多一直存在于无人区的人,是没有人性和道德的,来自文明社会的律师与舞女的角色则不同于导演设置的其他角色,他们来自无人区之外,他们经受了多年来的“人性”化教育,因此他们虽然在刚刚步入无人区后也曾一度迷失,但最终能够靠着后天对人性的认知与学习,完成自我救赎。虽然这救赎的过程非常痛苦,甚至还伴有牺牲,但是他们还是做到了,特别是当主人公最后领悟到动物与人的最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会用火时,他就已经完成了从肉体到精神上的升华,他也再不是那只猴子了。宁浩说:“那时候我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区拍电影,远离人群和现代文明的时间越长,我就越发明显地感到自己身体中某种东西得到了复苏,比如视力和听力越来越好,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力越来越强;而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却在变弱,甚至变得不那么必要。这些变化,迫使我对人之为人的特性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我意识到,人性是由动物性和社会性两部分构成的。动物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的思维和行为中的利己主义;社会性则更多地表现为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或者说是利他主义。不同的是,动物性是本能,是先天的;社会性则是人在成长中不断获得启蒙和培养才能得到的。我就想拍一部表现极端环境中人性的电影,表现人对其之所以为人的社会性的追求,也就是人性救赎的主题。”
感受二: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突飞猛进的超越。
同学们都表示早在看这部电影的几年前就听说过这部作品。它是著名后现代主义导演宁浩继“疯狂”系列的又一扛鼎之作(疯狂系列是指:《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甚至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他之前的作品,也超越了中国电影导演的作品。然而它还未上映就传出被禁的消息,时隔三年才得以面世。有人说,如果在中国一个导演的作品中没有一部被禁过,那么他一定不是个好导演。与此也说明,一个好导演最好的一部作品,往往是被禁过的。这部电影尽管被广电进行了大量的审查和删改,但仍旧是部值得我们期待这么久的好电影。
《看电影》杂志曾评价这部电影为“最好的坏电影”,这里我非常认同,因为在这部作品中,再也看不到一个过去意义上的所谓好人形象,更因为这部作品的本意应是想试图重新定义好人与坏人的标准。感受三:这部电影运用了许多含义深长象征手法
律师潘肖的箱子:里面装的一是打官司的合同 二是他要出的书 代表了世俗的名利 而他一开始喝茶时将茶杯扣在水印里 则告诉观众 他是个认准了方向 “不会出圈”的人(当然最后因为余男出圈了)一路上他都紧拎着这箱子 即便黄渤拿枪指着他 让他拿隼烧车时 他也不忘将箱子拎出来 后来骑马去救余男时 他也很别扭地一手拎箱一手骑马 直到最后 他将手机和箱子扔掉 体现出了人物的彻底转变。
西部公路:就像《红高粱》中那一片火红的高粱地,就像《泰坦尼克号》中即将沉沦的大船,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人与动物共处的方舟,宁浩的“无人区”选在了西部公路上——走私犯为贩隼,残忍撞死警察、撞残了杀手;律师潘肖为名利枉法,帮走私犯洗脱了罪名,又贪其车独自驶向西行路,没想到一路反遭走私犯算计,被利用被勒索被惊吓甚至丧命
隼:在一层层抽丝剥茧后可见,一切的源头极其简单,就是一只隼,而隼的一根根羽毛里承载的就是一捆捆的人民币;一个接一个悲剧的根源也极其明晰,就是贪婪。在如此动物性的环境中,放大的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利益驱动。
第五篇:电影的观影心理分析
电影的观影心理分析
作为审美客体的电影和作为审美主体的观影者之间,二者是相互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观影者对于电影的喜爱和观看程度决定了电影的发展态势。有些人热衷于爱情题材的电影,感受爱情带来的或悲或喜的身心体验;有些人对战争题材的影片情有独钟,喜爱那种英雄般的激烈的感觉;有些人沉迷于灾难题材的电影,时刻在内心安插一个拯救世界的心理。根据电影题材的不同,人们选择的心理倾向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但无论是哪一种题材的电影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观影者的心理倾向和选择动机。
一 电影心理学
电影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利用心理学原理研究电影影像特性、电影创作原理和受众观影经验的理论。早在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提出“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中”的立论,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做了电影心理学研究的初次尝试。在其后的近一个世纪里,专家们不断探索电影中的心理学应用,发展出了包括感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或精神分析学为代表的三大学派,为电影人在影片创作、观众心理分析方面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约翰巴克斯特认为:“人们在影院售票处摆脱心中的压抑就像甩掉了一件雨衣一样。有意营造的气氛,微弱的光线,影院里全是一个样子的氛围,剥去了心境中枢的层层包藏,使人感受银幕上闪光造成的生理镇静效果。”而受众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就好比是“跟着揭开一切屋顶、暴露出一切秘密的魔鬼阿斯莫提在空中飞行。”也就是说,电影可以提供给受众富有多种变化以及色彩绚丽的生活享受。研究电影心理学,最主要目的在于两点。首先,通过对于观众心理的研究,指导导演在影片创作中应用恰当的影像元素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影片主题,使观众保持与影片叙事者相一致的影像理解。其次,通过研究观众心理,了解观众观看某一类型影片的观影动机,从而更好地反馈给电影创作和营销发行人员,使得电影人有的放矢地进行影片生产和宣发,保证影片上座率和票房收益。
二 战争题材电影观众心理学分析
1.战争题材电影常规观影动机分析
电影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表面来看,是一个丰富的动作表象,而实际上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笔者认为,电影观众决定观看电影通常受到两个阶段的心理动机所影响,即常规观影动机和特定类型片心理动机。
21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所能参与的娱乐活动也丰富了起来。1979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才达到293亿,而2010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次只有2.8亿,还不到之前的百分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娱乐方式的多样性导致电影的替代性产品增多,分流了电影观众。因此在消费者做出行为决策之前,“消费者暗箱”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就更加复杂。不过归根究底,其选择的根本依据就是在于观影的常规动机。之所以称之为常规观影动机是因为无论电影观众决定最终决定观看何种类型电影,这些心理动机都或多或少地直接影响着观众,从决定选择观影的第一时间开始便作用于观众,直至观影行为发生作为结束,它们主要是:娱乐动机、宣泄动机、受教动机、品牌崇拜动机、从众动机、追忆认同。
娱乐动机
娱乐常常是电影观众选择观看电影的最主要动机,观众选择通过看电影,达到娱乐身心的目的。此种动机下,观众把电影单纯认作为一种简单的娱乐方式。
宣泄动机
电影还可以帮助观众进行情感的宣泄。借用弗洛伊德心理学术语,看电影与做梦一样,是本我冲破“自我”和“超我”牢笼的房价。电影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将“自我”转化成电影角色,因而以角色命运悲而悲,以角色命运喜而喜。这种内化的过程在潜移默化地激发着观众的观影欲望,因为在一切影像世界里的情感表达和宣泄是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且不计后果的。
受教动机
电影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集合了视听语言的艺术形式,因此,相较于传统书本知识,通过声画结合的影像表达所传达的知识更容易使得观众在无意识中获得信息。尽管电影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知识的传达,但一部堪称优秀的作品或多或少地会在影片题材、立意宗旨、时代背景、文学剧本等方面传播娱乐之外更深层次的观念。从战争片的角度来看,凡是经典战争题材电影中无不包含了对人类战争的反思以及反战精神的呼吁,这种上升到人性层面上的意识获取比书本知识更具价值。
品牌崇拜
斯皮尔伯格拍摄《拯救大兵瑞恩》,于是他的粉丝争先恐后地去影院观看,该片大卖;冯小刚拍摄《集结号》一改往日贺岁喜剧路线,国内观众仍然一如既往地前去捧场。若说这些影迷也都是战争电影迷,我看绝非尽然。这只能说明,足够强势的品牌效应从根本上会影响观众的观影选择。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繁荣,在以后的日子里,导演品牌、明星品牌、电影公司品牌将在常规观影心理动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电影观众选择电影的重要考量依据。
从众动机
口碑营销是电影上映后效果最为显著的营销方式,因为熟人之间的口口相传相比于其他营销方式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一部口碑很好的电影往往生命周期也会相对较长。分析口碑营销背后的观众心理,消费从众心理就是其根本原因。也就是说,许多观众选择战争片,并非本身就是战争迷,而是因为影片上乘的质量而已。
追忆认同
追忆认同因素也是观众选择影片的重要原因,这与每位观众的生活阅历有关。战争题材电影在追忆认同因素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诸如凭借“南京大屠杀”这一著名战争背景拍摄的电影《南京,南京》,正是利用了热点事件引发观众的追忆心理,从而在全国斩获一亿五千万票房,使得导演陆川成为首个晋身“亿元俱乐部”的第六代导演。
2.战争题材电影主要观影心理依据分析
视听愉悦 —— 身心的满足
电影观众作为一个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在无意识深处存在一定强度的感情欲望,这种感情欲望作为一种动态结构,总是要求得到满足和释放。而人的欲望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情绪就能得以释放,身体就会进入和谐状态,从而人的感官也会随之进入全面愉悦阶段。这就是人的精神心理的“愉悦原则”。现实生活的社会形态或多或少地对观众欲望加以限制,这种限制服从了历史的要求,在一定时期应合了发展的必然,任何人都无法挣脱,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现实原则”。不过,电影的出现让两种矛盾得到中和。电影可以让观众在影片中尽情地释放被压抑被约束的感性,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
这种身心的满足最为直接的呈现方式就是电影的视听效果。“窥视欲”是观众获得心理满足的根本原因。观看欲使被看的对象在好奇的目光之下,把被看所产生的快感转移到窥视者的身上,窥视者不但满足了自我的窥视欲望,同时也感受到了被看者享有的快感,形成一种叠加,并造成一种着魔似的窥淫者。而电影内的黑暗与银幕上耀眼的影响两种极端的对比,更有助于促进受众忽视周边他人的存在,窥视活动个体化这一幻觉的形成。因此,“视觉快感”心理学认为电影的魅力在于一种视觉的愉悦或观看的愉悦,因而“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正如相反的形态,被看也是一种快感。”
紧张刺激 —— 精神的满足
电影提供给观众的精神满足源于影片内容的紧张和刺激。人的满足心理不仅仅是由心理非平衡状态趋于平衡后才能获得。通过打破稳定、打破平衡的方式依然能够使观众获得心理满足,因为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人的生命在于运动。
影院观影时,如果整部影片都处于较为平淡的状态,那么观众往往会因为平淡感觉死气沉沉,百无聊奈。尤其对于战争片而言,与观众的期待视界所背离。选择观看战争电影的观众,通常不满足于平凡、单调、日复一日的常规生活,希望借影像而经历惊险、紧张、悬疑等种种情绪,希望人为地造成心理上暂时的惶恐和失衡,失衡的心理又会再生出深层的欲望和需要。随着影像的表达、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解决,这种深层心理又被逐渐满足,建立于表层心理的困惑也随之得到调整,暂时的心理失衡重新获得平衡。正如精神分析学派所言,“电影实质上是一种迎合了观影主体的内在欲望和需求的想象性构建。”
英雄情结 —— 自恋欲的满足
“自恋欲”语出希腊神话。相传,一位名叫纳齐苏斯的英俊少年,当他第一次看到水面上映出自己的容貌后,就疯狂地爱上了自己的“映像”。当他想贴近水面欣赏自己的映像时,不慎跌入水中,溺水身亡。现代心理学把那些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称之为自恋欲者。
受众在电影观赏过程中,就像人在梦中一样,始终是以自我为中心。所谓的“我”在电影中,既是指受众自身,又指被受众认同的对象,即银幕上的主人公或者某个形象,也即自恋着的“我”。电影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经过“二次同化”,便对影片产生某种精神依恋。这种精神上的依恋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确认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受众时长会借助于电影语言这一渠道假想自己成为电影中主人公替代者,这个心理位移过程就是电影受众与银幕形象的认同。在摄影机镜头的引领之下,观众进入到了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主人公视角,通过移情,不断地将自己投射到主人公身上,在一种梦幻的状态中获得心理情感的宣泄。
对于弘扬英雄主义的战争电影而言,观众更会在观看之中便下意识地将自我与“英雄任务”对位,在影像的世界里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完成现实中未完成之夙愿。这也正是符号学派美学家苏珊朗格将电影称之为“梦工厂”的原因所在。
审美升华 —— 人性的满足
电影欣赏中还存在着纯粹的审美愉悦,这种审美愉悦是观众潜意识里较高层次的追求,是一种无功利性的、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它不是对审美对象的占有,而是一种摆脱了占有欲的心灵状态。因为电影画面提供的仅仅是光影,而不是真的物质实体,电影美的真谛在于生动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而不是具体的人与事。当这种形式与我们生命的形式、生命的节奏、生命构造相对应时,我们灵魂深处就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情绪,情绪中蕴含着人生意味、高尚情操,我们在情绪中更深刻地体验人生、体会世界,达到一种超越自我的高远境界。
这种较高精神层面的满足要求电影创作过程中对影片内涵深度的把握。对于战争片而言,导演不能仅仅将影片的主题定位在“生死”、“输赢”、“胜负”之上,而应该更多地通过电影折射出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呼吁,只有这种普世价值观、人文关怀强的主旨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高层次审美追求,获得人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