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最新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4:1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最新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最新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

第一篇:XX最新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

XX最新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

范仲淹教育子女一定要好好学习,哪怕是在艰苦的环境下;要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百姓的忧乐为忧乐;还要无私奉献,把自己的才华奉献给社会。下面是pinai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您!

根据上级法院部署,我院于近期组织开展了廉洁司法警示教育。通过学习文件、通报,观看道德宣传片《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让我获益匪浅。直面阴暗固然令人痛心,但以史为鉴乃强基所必需。在当前推进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中,乃至今后长期的司法活动和社会生活中,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作为一名正义化身的人民法官,我应当“后师不忘前车之鉴”,善于从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训,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

一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倡导终身学习的当今社会,学习几乎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故对于一名党员干部来说,尤应把学习作为必修课,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学习,思想就无法进步,能力就无法提高,方法就无法改进,做出的决策可能失之偏颇。说实话,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党员干部在学习上静不下心来,总以工作忙为借口推三阻四,走形式主义,结果是“只闻学习口号响,不见学习水平涨”。好多东西,只有静下心来细细研读,细细体味,才能有所思,有所获。大量反面的案例告诉我们,不学习,思想就得不到改造,心就容易浮躁,静不下来;而心不静,欲望就容易膨胀,就会拒绝不了诱惑,乱方寸,最终被诱惑的绳索绊倒。综观好多“倒下”的干部,在反省时都痛心疾首地提到把精力过多地用在“应酬”和“社交”上,而没有潜心攻读政治和业务书籍,以致最终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因此,作为法院干警,必须要坚持认真学习,从书本上学,从实践中学,既要努力钻研法律、钻研业务理论,更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学政治、学做人,这样才能求得真实学,增长真才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汪洋大海中常葆一帆风顺。

二要始终坚守廉洁自律的行为规范。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公正审判、清正廉明,这是一名法院干警最基本的行为准绳。组织上一直教育我们要廉洁奉公、严格自律,也时常为大家敲警钟,我们一定要铭记在心。党员干部不廉洁,不仅会破坏党群关系,败坏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更会严重损害党和国家的利益。有些党员干部并非学识不高,能力不强,就是因为未能廉洁自律,最后跌入犯罪深渊,给自己,给家庭,给社会,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因此,作为法院干警,特别是党员干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投身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群众观念、改造精神世界,勇于到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打拼磨练,到最基层、最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锤炼自己,干出一番业绩,增长自己才干。另一方面,要时时记得警钟长鸣,慎独慎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上不拘小节,在思想上放松警惕,就会不自觉放纵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应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用党章党纪严格约束自己,用先进的思想道德对照检查自己,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排除非份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三要正确行使手中的审判权,努力为人民把好秤,掌好舵。从历史渊源来看,我国是一个“官本位”社会,“学而优则仕”、“升官发财”等传统观念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有鉴于此,作为一名新时期法院干警,我们非常有必要从内心深处来抵御和摒弃腐朽思想的侵扰,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首先是要从根本上清楚手中的权力究竟从何而来。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任何一名干部,不管是由选举产生,还是由上级委任,都是受人民的委托或授权。因此行使审判权时要主动接受组织监督和群众、社会监督,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其次要懂得如何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人都说,不受羁束的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容易产生绝对的腐败。正因为如此,所以近年来我们党特别强调以法治国,强调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审判,以及对审判权运行的监督。对于领导和权力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曾精辟指出,“领导就是服务”,形象地表明权力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掌权只是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用权是为国家为人民造福祉谋利益。因此,我们要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廉洁司法,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真心诚意为党、为人民审好每一个案件。

从县纪委组织观看的“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范仲淹专题片中,我得到了以下的启示:

一、要加强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警示片中党员领导干部之所以走上违纪违法道路,根源在于他们背弃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思想上蜕化变质。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党的精神支柱和灵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才能抵御住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自己将要坚持对党性的深入学习和钻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注意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同时自己要按照党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确保不出任何违法乱纪的问题。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八项规定等武装自己,加强党性修养,时时处处严于律己,牢记党的宗旨,不断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二、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成好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最根本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要时刻注意树立警醒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确的立场和态度,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进一步加强世界观的改造。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判断,检验是非功过,正确行使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因此,要牢牢把握防线。要时刻警醒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夯实遵纪守法思想基础,时刻保持平衡的心态,在名誉、职位、报酬、个人利益等方面知足常乐,谨言慎行,规范程序,按制度办事,切实做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要谨慎交友,正确处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时时把自己置身于党组织和社会各级的监督之中。

三、始终坚持党的各项廉政建设的规章制度。将腐败份子绳之以法的事实,再次昭示世人,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脱不了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我们必须积极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时刻用宪法和法律来约束自己,同时也要用党章和党纪来约束自己,以实际行动带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特别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耐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因此,要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时刻提醒自己要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把制度付诸于行为,贯穿于工作始终,提高自身防腐能力。

四、要慎重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监督的实质是监督权力。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职责范围内正确行使权力,尽职尽责,对党、国家和对人民都是一种贡献,对自己也是一种肯定;反过来,如果滥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那就是对人民赋予的权力的一种亵渎,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犯罪。因此,自己必须明白权力是谁给的,就应该为谁谋福利。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滥用权力,必将受到人民的惩罚。要在自己的头脑中时刻绷着一根弦,时刻提醒自己不忘为民谋福利,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金钱的诱惑。因此,要认真履行职责。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不断提高工作能力,脚踏实地,秉公办事。要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把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牢记艰苦奋斗精神,切实做到反腐倡廉。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宝贵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在当今物质生活发达的环境中,能发扬这种优良传统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一定要能带头继承和发扬。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实就是一种廉政的表现。一些领导干部他们从开始不敢拿、不敢收、不敢吃,到拿一点、收一点、吃一点,最终,一步一步的、不知不觉地坠入了罪恶的深渊。由此可见,工作中的一点一滴才是最重要的,正是这一点一滴,才是防微杜渐必不可少的防线,它不得有任何忽视、不得任何含糊、不得任何放任。小节不保,大节难守。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平时一定要加强对党的认识,平时生活中一定要廉洁自律,从小节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时刻约束自我,坚持做到自控、自律、自尊、自爱,并不断加强自己世界观、人生观的学习,时刻牢记党的纪律。只有时刻自我约束,思想境界不受到任何干扰,道德水平才会日渐长进,工作起来才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点滴做起,做一名勤政廉政的党员,虽不能永芳百世,至少不会以权谋私、贪污收贿、慢慢地走上犯罪道路,给国家、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要从警示片中吸取教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勤政为民。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以此为警钟,牢牢树立执政为民,廉政为民的思想,以党风廉政建设和个人廉政自律的实际为出发点,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真正做到上不负党,下不负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为法官,一方面是“诉讼爆炸”带来的繁重工作,常常处于“案未结、情难稳、心难安”的压抑状态;一方面是有限的收入,有时还遭受当事人的误解,甚至诋毁;我们既能通过鲜活的案件亲眼目睹社会的阴暗面,还要应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和侵袭。面对这些,如何确保廉洁司法,不仅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更要把“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升华为“不愿腐”的自律机制。心灵不正,岂能正人?心灵既正,人自端正!因而说廉洁司法始于正心。

法官正心首先要清醒认识自己的职业风险。法官是一个与敬畏和光荣、神圣和崇高相连的职业,我们没有理由不为自己拥有这一职业而自豪和骄傲。但当今的法官职业具有着高危度的风险,因为刑事案件涉及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民事案件涉及当事人的财富得失,行政案件涉及公权力和私权力的强烈对抗,当事人都怀着对法官的莫大期望,有的当事人会动用自己的资源,或金钱、或权力、或名望、或人事关系,甚至无所不用其极,试图来影响法官,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投入未能换来预期的回报,其就会反过来狠“咬”一口。法官职业介入社会生活太广太深,与各类利益主体的关系太近太密,使得法官和当事人搞权钱交易容易便当,这对法官来说无疑是可怕的诱惑和巨大的陷阱,一不小心会被拉下水或者自蹈火坑。从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到基层人民法庭庭长徐峰,一个又一个的反面典型案例无不给予了引人深省的警示。但法官职业风险又是可以预防和排除的,这就要求法官正心,强化自身抗风险能力。只有心中充满无私无畏、光明磊落的浩然正气,我们的双眼才敢蔑视特权,我们的双手才勇于扶助弱小。

法官正心还要学会知足感恩。浩瀚宇宙,个体的生命不过一粒微尘,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古今中外有多少先贤圣哲为此而苦苦寻找着答案,对于深刻如斯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好高骛远,亦不能妄自菲薄。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拥有金钱的多少,职级待遇的高低。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求实实在在的奉献;没有万贯家财,但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养家糊口,都是一种人生价值。全身心地开好每一次庭,写好每一份文书,整理好每一件卷宗,办好每一起案件,又何尝不是我们法官的人生价值呢?“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皆有欲,欲望只要是正当的,就应该得到尊重和承认,但如果私欲膨胀、欲壑难填,就会为欲所惑,遑论幸福。当我们知足于自己拥有的法官职业,不盲目与他人作物质上的攀比,心无浮华必有正气,心有正气必走正道。知足倘需感恩。一流清泉,必有源头活水;一棵大树,必有根下沃土。一个人来到世上,每一份成长进步,无不倾注着家人、师长、同事和社会的关爱与帮助。当我们常思“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心怀感恩之心,自然就会产生对法官职业的敬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去逾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法官正心恒于内心的和谐。正心不仅在于一时一事,而且需要用一生一世来涵养。其出于内心而恒于和谐,要求明事理、知荣辱,对人生得失看得开,不大怒、不狂喜、不过忧,勇于争先而不计名利,品格高洁而不孤芳自赏,刚正不阿而与人和睦相处;又要求能守正心灵,爱岗敬业,演好角色,难不倒,夸不倒,诱不倒,心无旁骛,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作为法官,内心和谐体现在办案上就是待人平等,作风平易,“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谦恭地听、睿智地答、审慎地想、公正地判”,用心去探寻情、法、理的平衡;内心和谐体现在处人上就是要对上不媚、对下不威、对身边人不纵,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大家”出发,珍惜缘分,多沟通少误解,多信任少猜疑、多宽容少计较,以大度雅量来面对和处理矛盾、摩擦、误会和纷争。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我们在廉洁司法的道路上不懈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中体会人生的幸福、快乐!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我,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时刻不忘自己的教师身份,做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本学期,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廉洁文化进校园的有关活动,使我更深刻感受到了在当今社会进行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对自身的思想作风、廉洁自律、遵章守纪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廉洁文化有了很深的认识:

第一、献身教育,为人师表

教师工作的性质是教书育人,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把教育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放在首位,乐于奉献,为世人做出表率。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以“爱满天下”为座右铭,正是为了祖国未来无数的“瓦特”、“牛顿”、“爱迪生”,教师将满腔的爱尽情赋予了学生。论财产教师两袖清风,一无所有,但教师却富有,我们拥有无数学生对我们爱的回报。

第二、通过学习廉洁文化进校园的有关精神,我加深了对廉洁的认识:廉洁,即公正不贪,清白无污。廉洁是教师立教之本,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要带头宣传廉洁文化,把廉洁带进课堂,让学生从小树立廉洁意识,并且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时刻提醒自己要实实在在求学问、认认真真当老师、清清白白干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和工作中。唯其如此,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第三、自我约束、廉洁从教

教师廉洁从教,除了法规约束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引导外,主要靠教师用廉洁的标准来进行自我约束,自觉保持清廉纯洁的作风,这是廉洁从教的最深厚的思想基础。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看看他们的眼睛,如星星般明亮,如泉水般清澈,是那样的纯洁。在这样的纯洁面前,哪怕说错一句话都是对他们的亵渎;在清泉般的眼神里,更多的是对老师的执着和无比的信任。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品行和聪明智慧,教书育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将自己的美好形象永远留在学生的心坎里;使学生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逐步懂得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

第四、学习廉洁文化进校园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提高了我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了拒腐防变能力,使我们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社会确实还存在着腐败、分配不公、教师待遇偏低等问题,但教师作为社会上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群体,应以正确的心态来认识和对待这些社会问题,以坚定的立场来维护教师自身廉洁从教的形象,不能因为心理上的不平衡就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必须坚守高尚情操,传承和发扬奉献精神。

第五、公正执教,关爱孩子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公正执教,这是廉洁从教的基础。教师决不能因学生性别、智能、家庭状况、学生家长等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情感模式。教师从教的公正性,充分反映了教师人格的崇高性。尤其体现在对待后进生转化问题,我们一要有爱心,二要有信心,三要有耐心。只要我们用爱心、宽容、理解、人文关怀去善待孩子的每一点错误,适时表扬、鼓励,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会取得成功的。

我班上有50位学生,这些孩子是可爱的,我要爱他们;这些孩子是可敬的,我得欣赏他们;我得帮助他们。因此,他们思想困惑了,我促膝谈心;学习上遇阻了,我倾力相帮;经济上,家庭上少温暖了,我给以温馨的关怀。这是我的职责,澄清了自己的灵魂,摆正了位置,奉献,其乐无穷,精神的富有比什么都能使人快乐、欣慰,让人崇敬。

第六、通过学习廉洁文化进校园的有关精神,我决定在工作中,要筑牢反腐防线,吸取他人的教训,防患于未然,坚持防微杜渐,时刻为自己敲醒警钟,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安贫乐教,爱岗敬业。在与时俱进的今天,通过讲座、学习有关资料、报纸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警示教育,使自身的廉洁自律意识提高。

通过廉洁文化进校园的学习,身为学校教育者的我们,可以更好地把廉洁精神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从小就能树立廉洁修身的意识,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廉洁从教”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在工作中做到廉洁从教,保持廉洁自律,坚持高尚情操,抵制不良风气,保持教育公正。

第二篇:观《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

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不仅自己做了许多扶危济困的好事,还将其化为家风,开创了一个古代的“慈善基金会”,存在了数百年,所造之福,从宋朝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成为一大奇迹。他叫范仲淹。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一】

这么多年来,我在罗江这个地方工作接触了很多范氏的族人,不管他们是什么职业、什么岗位,他们都继承了这个家风,做出了很好的成绩。

千百年来,以“廉俭”为核心的范氏家风一脉相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耀眼明珠。范家大院石柱上镌刻的“自喜奂轮光世泽,还崇廉俭绍家风”楹联,映射的正是范氏家风中“以俭养廉,以俭助廉”的思想精髓。

在罗江县,范氏家风不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传承,而且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范氏后人还不断完善,先后制定了《范氏家规》十三条,《新定家规》十条。让一代一代身体力行。

如今的范家大院,已经成为范氏后人的精神家园,他们遵从祖训,默默地将“廉俭”的操守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感到有一种力量在召唤他们,让他们常回来看一看,回来喝一口老井里甘甜的家乡水,记住范氏血脉的源远流长。

【孩童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理想人格的精神典范,今天的范家大院,也早已超越了范家的院落,成为无数有识之士的精神家园。

观《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翻开历史的篇章,漫漫岁月,记载了多少圣贤大德的精彩和智慧;苍茫大地,书写了多少能人志士的雄韬武略。穿越千年时空,我们仿佛听见了“先忧后乐”的呐喊;掀开岁月的雾幔,我们仿佛看见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而优美的身影。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评价是:“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

毛泽东同志也曾这样评价范仲淹:“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是的,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范仲淹的文韬武略呢?是什么哺育了范仲淹高尚的精神品格呢?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因贫无依,改嫁进士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因继父为人耿直,不趋炎附势,一生不但没做多大的官,而且还被调来调去,范仲淹母子也就相随游居,颠沛流离。

后来,范仲淹来到山东章丘的醴泉寺求学。“断齑画粥”的典故就记录了当时的情形:范仲淹读书心切,他把醴泉寺丰富的藏书借了出来,然后把自己关在山洞里,足不出户,潜心阅读,常常看书通宵达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冻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就这样坚持三年,终于读完了寺院所有的书。范仲淹曾在《齑赋》中如此描述当时的艰苦生活:“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宋史》中有这样的记录:“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因规模宏大、藏书千卷,并有真宗皇帝亲赐“应天书院”匾额而名满天下,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南北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道、墨、儒三家文化故里不约而同聚合于此。

丰厚的文化积淀自然吸引范仲淹到此求学。五年书窗生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的“担当”精神在这里萌芽。这里是范仲淹思想起源的根本,也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他正是从这里开始踏上了实现人生抱负的道路。

范仲淹青年时期即已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他在应天府书院勤学苦读时,甘于清苦,有着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对于未来充满自信与向往。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现安徽广德县一带)的司理参军,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现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官从八品。随后,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范仲淹满怀文韬武略和治国为民的万丈豪情进入北宋朝廷,直谏朝廷的腐败和弊端,并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和当时的权贵集团就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尽管他屡屡受挫但不改初衷。这些正是体现范仲淹作为政治家敢于担当、敢于直言的为官之责。

北宋时期的开封是一个繁荣而复杂的地方,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权贵集团把范仲淹排挤到开封府任职,目的是让范仲淹诸事缠身,无法顾及朝中之事。然而,范仲淹不仅把开封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向皇帝递交百官图,揭发吕夷简等人把控官场的事实。

观《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通过观看《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专题片,我明白了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妥善应对考验、化解风险,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员干部做到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将其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基础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一要常葆“为民”情怀。首先,态度要亲民。力戒那种“坐着轿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看完回来吃顿饭”走马观花、隔靴搔痒般的“走基层”方式;要真正扑下身子,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农田,走进群众心间”,与群众平视对话,近距离聆听群众呼声,始终把群众最盼、最急、最怨、最难的问题铭记于心。其次,方式要便民。主动换位思考,多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少点“机关病”、“官僚态”,多点便民“直通车”和“微笑服务”,不作秀、不折腾、不扰民,切切实实为群众工作生活服务。最后,措施要惠民。想问题、做决策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衡量标尺,看老百姓究竟得了多少实惠,收入是不是增加了,生活是不是改善了,保证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二要常行“务实”作风。“古今兴盛皆成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党员干部坚持的群众路线,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上。一是重实情。真实、客观地反映工作的实际情况,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杜绝“假、大、空”,不蒙上欺下,不阳奉阴违。二是办实事。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乐打基础,谋长远、干当前,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和行动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三要常修“清廉”形象。首先,头脑要清醒。保持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时刻保持和党中央的高度一致;牢记党员身份,永葆党员本色,泰然面对外界诱惑,脑子绷紧一根“弦”,心房多长一只“眼”,舌头加上一把“锁”,任何时候都要稳住心神、管住行为。守住清白。其次,心界要清正。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始终保持浩然之气,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破“底线”,不越“红线”,不触 “高压线”。第三,社交要清净。多与普通群众、基层干部、先进模范、专家学者交朋友,拜人民群众为师,接地气,汲取力量;对那些“小兄弟”、“小圈子”要保持高度警觉,拉来必要距离。树立“阳光交往”意识,坚持君子之交淡如水,为政之道清似茶,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止陷入疲于应酬的泛泛之交、吃吃喝喝的庸俗之交、蝇营狗苟的势力之交。

本人通过参加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学习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一、利为民所谋是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执政,对共产党人来说,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这个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事事处处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在履行执政使命的过程中,每一个党的干部,都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自觉地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的要求,不断开拓为人民谋利造福的新思路和新境界,做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用不停顿;以甘为孺子牛的姿态服务人民,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必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操,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忧乐、安危挂在心头;必须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必须以艰苦扎实的作风真抓实干,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给人民群众看得到、摸得着的实际利益。要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我想,作为军休服务人员要牢记军休干部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始终把军休干部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贯彻落实好上级民政政策,合理分配运用财政资金来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此外,我们还要切实关心群众的疾苦,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好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把工作做细、做好、做实。

二、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军休工作主要是服务管理工作,因此,我们必须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来做好一切民政工作。一是要切实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谋事情抓工作的出发点,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也直接影响民政改革和发展大局。因此,我们应自觉站在党的事业、民政发展的大局上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当前需要与长远建设、重点工作与经常性工作统一起来。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民政改革和发展的事情,都要竭力去做。二是要下功夫掌握真情实况。“求真”与“务实”紧密相联。只有求得“真”,才能务得“实”。一定要深入一线,掌握真实可行的第一手材料。三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观《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翻开历史的篇章,漫漫岁月,记载了多少圣贤大德的精彩和智慧;苍茫大地,书写了多少能人志士的雄韬武略。穿越千年时空,我们仿佛听见了“先忧后乐”的呐喊;掀开岁月的雾幔,我们仿佛看见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而优美的身影。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评价是:“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

毛泽东同志也曾这样评价范仲淹:“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是的,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范仲淹的文韬武略呢?是什么哺育了范仲淹高尚的精神品格呢?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因贫无依,改嫁进士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因继父为人耿直,不趋炎附势,一生不但没做多大的官,而且还被调来调去,范仲淹母子也就相随游居,颠沛流离。

后来,范仲淹来到山东章丘的醴泉寺求学。“断齑画粥”的典故就记录了当时的情形:范仲淹读书心切,他把醴泉寺丰富的藏书借了出来,然后把自己关在山洞里,足不出户,潜心阅读,常常看书通宵达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冻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就这样坚持三年,终于读完了寺院所有的书。范仲淹曾在《齑赋》中如此描述当时的艰苦生活:“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宋史》中有这样的记录:“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因规模宏大、藏书千卷,并有真宗皇帝亲赐“应天书院”匾额而名满天下,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南北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道、墨、儒三家文化故里不约而同聚合于此。

丰厚的文化积淀自然吸引范仲淹到此求学。五年书窗生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的“担当”精神在这里萌芽。这里是范仲淹思想起源的根本,也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他正是从这里开始踏上了实现人生抱负的道路。

范仲淹青年时期即已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他在应天府书院勤学苦读时,甘于清苦,有着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对于未来充满自信与向往。

大中祥符八年(1020xx年)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现安徽广德县一带)的司理参军,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现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官从八品。随后,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范仲淹满怀文韬武略和治国为民的万丈豪情进入北宋朝廷,直谏朝廷的腐败和弊端,并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和当时的权贵集团就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尽管他屡屡受挫但不改初衷。这些正是体现范仲淹作为政治家敢于担当、敢于直言的为官之责。

北宋时期的开封是一个繁荣而复杂的地方,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权贵集团把范仲淹排挤到开封府任职,目的是让范仲淹诸事缠身,无法顾及朝中之事。然而,范仲淹不仅把开封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向皇帝递交百官图,揭发吕夷简等人把控官场的事实。

观《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范仲淹青少年时,冷头沃面,划粥为齑,刻苦攻读,誓“以天下为己任”。入仕后,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殚心竭虑、鞠躬尽瘁,始终把百姓的冷暖忧乐挂在胸怀。难能可贵的是,虽官居要职,他始终严于律己,注重家声,国财民脂秋毫不犯。逝世后,治丧无其所,“入殓无新衣”。

范仲淹二儿子范纯仁,娶妻王氏。王氏为朝廷重臣王质长女,在娘家舒适享受已成习惯,到范家后很不适应清贫生活。一天范仲淹看到这位儿媳从娘家拿来优质丝绸做帐幔,心里很不高兴,指责儿子和儿媳说:这样好的绸缎,怎么能用来做帐幔呢? 我们家一贯讲究清素节俭,你们如果把这些奢华的坏习惯带到家里,搞乱了我的家法家规,我就要在庭院里用火烧这些 绸缎!

其兄范仲温曾要求范仲淹给自己的儿子们谋个一官半职,范仲淹在《与中舍书》回信中,着重谈了对侄子们的教育问题,指出要督促二侄、三侄发奋学习,每天必令其钻研功课,苦读苦练,决不能让他们得过且过,混天度日。要让他们了解,只有等到他们学有所成,自己才能按规定向朝廷请示给他们安排职务。两位侄子在他的教导下,学业上进,品行端正,深受邻里乡亲的喜爱。后来经范仲淹推荐,朝廷按典章惯例给予恩荫入仕。此时范仲淹又马上给他们写来书信,提出了一系列做人做官要求:“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即与同官议……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范仲淹这一段语重心长教育侄子的话,得到了大理学家朱熹的赞扬,他说:范文正公写给侄子的信,语言朴实易懂,让人感到亲切。其要义在于“莫营私利”。

从五代起,范家世居苏州,先人陵墓多在天平山。范仲淹曾在苏州为官,兴水利,办府学,造福乡梓。据传,他在南园一带曾买下一片土地,阴阳先生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居之,必世出卿相”。范仲淹本来打算建房居住,听后却办起了学宫,苏州府学即自此开始。晚年,他又到苏州办起了义庄。至今,府学、义庄旧迹 仍在。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有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想来,这便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境界与品质。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传承范仲淹的家风和家教,尤为必要。作为人民公仆,要励精图治,“公”字当头。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三篇: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

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 1

翻开历史的篇章,漫漫岁月,记载了多少圣贤大德的精彩和智慧;苍茫大地,书写了多少能人志士的雄韬武略。穿越千年时空,我们仿佛听见了“先忧后乐”的呐喊;掀开岁月的雾幔,我们仿佛看见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而优美的身影。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评价是:“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

毛泽东同志也曾这样评价范仲淹:“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是的,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范仲淹的文韬武略呢?是什么哺育了范仲淹高尚的精神品格呢?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因贫无依,改嫁进士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因继父为人耿直,不趋炎附势,一生不但没做多大的官,而且还被调来调去,范仲淹母子也就相随游居,颠沛流离。

后来,范仲淹来到山东章丘的醴泉寺求学。“断齑画粥”的典故就记录了当时的情形:范仲淹读书心切,他把醴泉寺丰富的藏书借了出来,然后把自己关在山洞里,足不出户,潜心阅读,常常看书通宵达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冻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就这样坚持三年,终于读完了寺院所有的书。范仲淹曾在《齑赋》中如此描述当时的艰苦生活:“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宋史》中有这样的记录:“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因规模宏大、藏书千卷,并有真宗皇帝亲赐“应天书院”匾额而名满天下,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南北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道、墨、儒三家文化故里不约而同聚合于此。

丰厚的文化积淀自然吸引范仲淹到此求学。五年书窗生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的“担当”精神在这里萌芽。这里是范仲淹思想起源的根本,也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他正是从这里开始踏上了实现人生抱负的道路。

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 2

这一周学习了<<范仲淹的故事>>以后,受到很大的启发,特别是他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不但让我理解了内容,而且让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给了我极大的教育。

范仲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通过艰苦奋斗、刻苦努力做了大官,处处为群众着想,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让人最感动的是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表明了他的胸怀是多么宽宏,表现出对广大人民深厚感情的崇高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比较计较个人的利益,凡事都先要自己先得到满足,没有达到目的往往就会不高兴,有时候还会闹情绪。在家里常因为吃东西与小妹妹计较,甚至为了一个荷包蛋的大与小都要发牌气;在学校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争吵,弄得面红耳赤;有时还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顾同学的感受。

通过学习范仲淹的故事让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以后我要向范仲淹学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多做对人们有益的事,在家要对妹妹多谦让,有什么时候好吃的东西尽量先让给她,有什么家务要争取多做;在学校更要有谦让精神,对同学要团结友爱,思想上要为班集体多做有益的事情,不能做损害班集体的事。要真正做到忧愁在别人前面,享受在人家后面。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好的品质,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好孩子!

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 3

他,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曾经居住在现在的江苏吴县。他,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的求学经历十分坎坷。别别人在赏灯品酒中能够找到他们的欢乐,而他,只有在阅读四书五经之中,才能找到他的欢乐。范仲淹平时凌晨舞一通剑,糊糊涂涂的睡到半夜,吃几口饭,便开始研读一些经文和一些古人所留下的诗篇。对于读书,范仲淹是那么地如饥似渴,除了读书,范仲淹没有任何特别感兴趣的爱好。

范仲淹每天清晨都要煮好一盆粥,待粥冷凝后,便用刀割成几块,早晚各取两块,就就着咸菜下肚。夜深人静,窗外的星星一闪一闪的,而他,还点着一支蜡烛,他努力地使自己清醒一点,可阵阵睡意向他袭来……

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那个朋友见范仲淹过得实在不好,就派人端来了一些好菜。可是,几天后朋友又去看他,之见那菜丝毫未动,都已经发霉了。朋友十分生气,就说:“君子不吃小人之食,难道你在贬低我吗?”范仲淹忙说:“我不是那个意思,只是如果我吃惯了这些好菜,就吃不惯这些粗茶淡饭了。”

在苏州的天平山上,还有一个范仲淹的雕像呢!每每看见他的雕像,我对他的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范仲淹是一个逆境成才的典范。他的爱读书和不虚荣,终于让他成为了北宋的.大诗人。

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 4

暑假里我读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勤学自律的范仲淹》。

大概内容是这样的:范仲淹出生在江苏一个贫困人家,两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一户姓朱的人家。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继父实在也不富裕,范仲淹只有通过自学来识字。白天,他去别人家帮工,晚上就点上小油灯来读书。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免费招学徒的布告。就赶紧跑进去请求老师收他为徒,老师说我的学生必须很刻苦才行,你能做到我就收你为徒。范仲淹说老师我什么苦都能吃。就这样老师收他为徒了。

有一天晚上,范仲淹仍在挑灯夜读,老师见他很用功,晚上又没吃东西,就从厨房里拿了一张大饼给他。看到他专心致志的样子不想打扰他,悄悄地放到他面前石桌上就走开了。范仲淹一点也没有觉察到。当他起来踱步思考问题时候随手拿起了面饼,但又放下了。虽然肚子饿得咕咕叫但由于也不知是谁放在这儿的,他看了两眼又专心致志地读书了。

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 5

范仲淹青少年时,冷头沃面,划粥为齑,刻苦攻读,誓“以天下为己任”。入仕后,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殚心竭虑、鞠躬尽瘁,始终把百姓的冷暖忧乐挂在胸怀。难能可贵的是,虽官居要职,他始终严于律己,注重家声,国财民脂秋毫不犯。逝世后,治丧无其所,“入殓无新衣”。

范仲淹二儿子范纯仁,娶妻王氏。王氏为朝廷重臣王质长女,在娘家舒适享受已成习惯,到范家后很不适应清贫生活。一天范仲淹看到这位儿媳从娘家拿来优质丝绸做帐幔,心里很不高兴,指责儿子和儿媳说:这样好的绸缎,怎么能用来做帐幔呢?我们家一贯讲究清素节俭,你们如果把这些奢华的坏习惯带到家里,搞乱了我的家法家规,我就要在庭院里用火烧这些绸缎!

其兄范仲温曾要求范仲淹给自己的儿子们谋个一官半职,范仲淹在《与中舍书》回信中,着重谈了对侄子们的教育问题,指出要督促二侄、三侄发奋学习,每天必令其钻研功课,苦读苦练,决不能让他们得过且过,混天度日。要让他们了解,只有等到他们学有所成,自己才能按规定向朝廷请示给他们安排职务。两位侄子在他的教导下,学业上进,品行端正,深受邻里乡亲的喜爱。后来经范仲淹推荐,朝廷按典章惯例给予恩荫入仕。此时范仲淹又马上给他们写来书信,提出了一系列做人做官要求:“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即与同官议……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范仲淹这一段语重心长教育侄子的话,得到了大理学家朱熹的赞扬,他说:范文正公写给侄子的信,语言朴实易懂,让人感到亲切。其要义在于“莫营私利”。

从五代起,范家世居苏州,先人陵墓多在天平山。范仲淹曾在苏州为官,兴水利,办府学,造福乡梓。据传,他在南园一带曾买下一片土地,阴阳先生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居之,必世出卿相”。范仲淹本来打算建房居住,听后却办起了学宫,苏州府学即自此开始。晚年,他又到苏州办起了义庄。至今,府学、义庄旧迹仍在。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有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想来,这便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境界与品质。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传承范仲淹的家风和家教,尤为必要。作为人民公仆,要励精图治,“公”字当头。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 6

我们的范氏传统家风,第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第二个为人忠诚耿直,谦逊谨慎……今天带你来主要是看下我们范家大院,看下我们范氏的传统家风家规。今后你不管走到哪里,不要忘记你是范家的后代。

已经记不起从什么时候开始,范氏家族里谁家有孩子长大了,谁家有人要外出开创事业,他们的长辈都会把他们带到这里来,很庄重地给他们讲家族的规矩。

尽管这些道理他们从小到大都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但这样的仪式感还是让他们体会到一种特殊的意义。这里,就是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的范家大院。

200多年前的清朝雍正年间,范仲淹的第20代孙范养源携家人从广东来到这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家道中兴,买下田产,修建了这座大院。范家从此在这里开枝散叶,如今,散落在罗江的范氏后裔已有两万多人。

家风,是一个家族灵魂的延续。每年的春分时节,范氏家族的后人都会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范家大院,重温“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传承“廉俭一生”的范氏家风。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官几十年,几度沉浮,官职遍历朝中重臣和地方要员。但他一生清廉守正,持俭忍穷,乐善好施,被称为“大忠伟节,前不愧古人,后可师来者”。

身为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卓越的文韬武略,整顿吏治推行新政,建立功勋造福百姓。坚持做人、做官、做事上不欺骗君主,下不欺骗百姓,中不欺骗自己的良心。在他看来,既然享受俸禄,由民供养,自当勤勤恳恳、清清白白地为国分忧、为民办事。

范仲淹家规学习心得体会 7

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

书里讲的是: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幼年时,家境贫寒,两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了。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读书非常勤奋。由于日子过得很艰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读书。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他每天只能烧一锅粥,等粥凉了以后,用力划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吃两块粥。

后来,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决心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穷苦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后来,他进了南都学舍,继续食粥苦读。一个同学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诉了做官的父亲,这位爱才的官员叫儿子送给范仲淹许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谢绝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路过南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读书,不闻不问。一位同学特意跑过来叫他去看,可他却说:“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读书。见皇帝的机会多着呢,以后再见也不迟啊!可是书没读,时间浪费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时,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虽然生活艰苦,却不能磨灭他的斗志。一心读书,努力学习,终于功成名就。范仲淹这种艰苦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读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生活富足,条件优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第四篇:XX观看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

XX观看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

范氏传统家风一共有八条。第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第二个为人忠诚耿直,谦逊谨慎……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提供的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欢迎阅读!

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1】

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载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齐者,整治也。”古人认为,家与国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只有善治其家者,才会善于从政,善治其国。“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在治家之道上,有很多著名的家训,而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的《家训百字铭》则是家训中的突出代表。《家训百字铭》全文为: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末学最近研习佛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持家经历,再来看这段百字家训,不禁感慨万千,受益匪浅。现与众同修共同分享心得体悟。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美德。在佛教里,更是将孝道作为衡量学佛人修行深浅的度量,在经典中一再强调,如《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佛说盂兰盆经》、《孝子经》、《大方便报恩经》等。人之孝心,亦如法之正轨,孝道一行,家道全也。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人,必能惠及自身、周遭,乃至天下。古语说“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还需父子兵”,兄弟间理应相互帮助,相互关心。我们持家立业,必须得注重孝道,维系好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不遗余力。无论是孝道也好,丹诚也罢。都是慈悲的体现,慈悲是没有度量,没有尽头的。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注重孝道和慈悲,才能团结齐心,创建和美家庭。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我们平时能够勤学苦练,一旦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也不会惊慌失措。范仲淹在年轻时一度连夜苦读,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四书五经中寻乐,数年之后,他深谙儒家经典,吟诗作对,顺手拈来,成为一代文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读书很重要,尊敬师长更重要,我们应该向敬重父母一样尊敬师长。遵守礼仪,谦逊忍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一味疏忽,用狂妄的心态去为人处事,必将事倍功半,得不到理想的结果。“逊让敦睦邻”,即是说,唯有谦逊忍让,用宽厚和善的态度,才能促进邻里和睦。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谦卑宽厚,能够彬彬有礼、友好待人,才能广结善缘,赢得福报。

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尊老爱幼历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体恤鳏寡孤独与弱势群体同样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像现在在公交车上设有老弱病残席,在乘车时设有老弱病残孕专用通道,为百姓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就是“敬长怀幼”、“体恤孤贫”的直接体现。大至一个国家,中至一个团体,小至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种情愫,能够发扬“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的精神。“满招损,谦受益”、“公生明,廉生威”,我们为人处事,要具备谦虚与廉明的品质,千万不要骄傲自满、恃权傲物。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尊老爱幼、富有同情心,能够戒骄戒躁、谦恭廉明,才能树立威信,为人信服。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敬惜字纸是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之一,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出于对文化与文字的崇敬,古人认为应当对字纸,即写有文字的纸张表示尊敬和爱惜。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在《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中云:“字之恩德,说不能尽。敬惜书字,福报甚大。”即便是现在,珍惜字纸也是环保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方式。“五毂”即“五谷”,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最朴素、最自然,也是营养价值极高的传统食品。没有“五谷”,我们的色身就无法得到供养,我们的生命也就无法继续,所以我们应该报“五毂恩”。“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我们做事要顺应天理,做人要博爱一切众生,不能干出伤天害理、荼毒生灵的勾当,否则就会有恶报。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勤俭节约、怀着感恩的心,能够顺应天理、慈悲为怀,才能广种资粮,普利群荫。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何谓“八德”?即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处世的基本操守。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实际上,“八德”发展到现在,就成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字的公民道德规范。“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这两句是对前面家训的总结。“创业容易守业难”,这同样适用于持家,一个家业的操持与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后世如能谨遵前人教诲,以家训为戒,才能将家业继承得更好,将家庭操持得更好。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切记前辈训诫,精进勤勉,遍施善行,才能发扬祖业,有所作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一生坎坷,在仕途上也是几起几落,但其虚怀若谷、谦恭宽厚的品格一直为后世敬崇与效仿。这首《家训百字铭》以朴实无华、言简意赅的文字,总结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要点,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不愧是家训中的精华之作。

《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载曰:“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身持家,永全福禄者也。”家庭是一个小社会,能够操持好家务,继承好家业,打理好家事,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从这个角度来看,《家训百字铭》不失为一套助力于我们为人处世、操持家业的成熟理论。

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2】

范仲淹青少年时,冷头沃面,划粥为齑,刻苦攻读,誓“以天下为己任”。入仕后,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殚心竭虑、鞠躬尽瘁,始终把百姓的冷暖忧乐挂在胸怀。难能可贵的是,虽官居要职,他始终严于律己,注重家声,国财民脂秋毫不犯。逝世后,治丧无其所,“入殓无新衣”。

范仲淹二儿子范纯仁,娶妻王氏。王氏为朝廷重臣王质长女,在娘家舒适享受已成习惯,到范家后很不适应清贫生活。一天范仲淹看到这位儿媳从娘家拿来优质丝绸做帐幔,心里很不高兴,指责儿子和儿媳说:这样好的绸缎,怎么能用来做帐幔呢? 我们家一贯讲究清素节俭,你们如果把这些奢华的坏习惯带到家里,搞乱了我的家法家规,我就要在庭院里用火烧这些 绸缎!

其兄范仲温曾要求范仲淹给自己的儿子们谋个一官半职,范仲淹在《与中舍书》回信中,着重谈了对侄子们的教育问题,指出要督促二侄、三侄发奋学习,每天必令其钻研功课,苦读苦练,决不能让他们得过且过,混天度日。要让他们了解,只有等到他们学有所成,自己才能按规定向朝廷请示给他们安排职务。两位侄子在他的教导下,学业上进,品行端正,深受邻里乡亲的喜爱。后来经范仲淹推荐,朝廷按典章惯例给予恩荫入仕。此时范仲淹又马上给他们写来书信,提出了一系列做人做官要求:“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即与同官议……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范仲淹这一段语重心长教育侄子的话,得到了大理学家朱熹的赞扬,他说:范文正公写给侄子的信,语言朴实易懂,让人感到亲切。其要义在于“莫营私利”。

从五代起,范家世居苏州,先人陵墓多在天平山。范仲淹曾在苏州为官,兴水利,办府学,造福乡梓。据传,他在南园一带曾买下一片土地,阴阳先生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居之,必世出卿相”。范仲淹本来打算建房居住,听后却办起了学宫,苏州府学即自此开始。晚年,他又到苏州办起了义庄。至今,府学、义庄旧迹 仍在。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有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想来,这便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境界与品质。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传承范仲淹的家风和家教,尤为必要。作为人民公仆,要励精图治,“公”字当头。

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3】

通过观看《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专题片,我明白了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妥善应对考验、化解风险,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员干部做到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将其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基础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一要常葆“为民”情怀。首先,态度要亲民。力戒那种“坐着轿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看完回来吃顿饭”走马观花、隔靴搔痒般的“走基层”方式;要真正扑下身子,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农田,走进群众心间”,与群众平视对话,近距离聆听群众呼声,始终把群众最盼、最急、最怨、最难的问题铭记于心。其次,方式要便民。主动换位思考,多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少点“机关病”、“官僚态”,多点便民“直通车”和“微笑服务”,不作秀、不折腾、不扰民,切切实实为群众工作生活服务。最后,措施要惠民。想问题、做决策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衡量标尺,看老百姓究竟得了多少实惠,收入是不是增加了,生活是不是改善了,保证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二要常行“务实”作风。“古今兴盛皆成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党员干部坚持的群众路线,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上。一是重实情。真实、客观地反映工作的实际情况,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杜绝“假、大、空”,不蒙上欺下,不阳奉阴违。二是办实事。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乐打基础,谋长远、干当前,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和行动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三要常修“清廉”形象。首先,头脑要清醒。保持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时刻保持和党中央的高度一致;牢记党员身份,永葆党员本色,泰然面对外界诱惑,脑子绷紧一根“弦”,心房多长一只“眼”,舌头加上一把“锁”,任何时候都要稳住心神、管住行为。守住清白。其次,心界要清正。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始终保持浩然之气,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破“底线”,不越“红线”,不触“高压线”。第三,社交要清净。多与普通群众、基层干部、先进模范、专家学者交朋友,拜人民群众为师,接地气,汲取力量;对那些“小兄弟”、“小圈子”要保持高度警觉,拉来必要距离。树立“阳光交往”意识,坚持君子之交淡如水,为政之道清似茶,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止陷入疲于应酬的泛泛之交、吃吃喝喝的庸俗之交、蝇营狗苟的势力之交。

本人通过参加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学习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一、利为民所谋是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执政,对共产党人来说,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这个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事事处处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在履行执政使命的过程中,每一个党的干部,都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自觉地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的要求,不断开拓为人民谋利造福的新思路和新境界,做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用不停顿;以甘为孺子牛的姿态服务人民,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必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操,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忧乐、安危挂在心头;必须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必须以艰苦扎实的作风真抓实干,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给人民群众看得到、摸得着的实际利益。要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我想,作为军休服务人员要牢记军休干部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始终把军休干部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贯彻落实好上级民政政策,合理分配运用财政资金来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此外,我们还要切实关心群众的疾苦,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好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把工作做细、做好、做实。

二、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军休工作主要是服务管理工作,因此,我们必须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来做好一切民政工作。一是要切实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谋事情抓工作的出发点,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也直接影响民政改革和发展大局。因此,我们应自觉站在党的事业、民政发展的大局上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当前需要与长远建设、重点工作与经常性工作统一起来。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民政改革和发展的事情,都要竭力去做。二是要下功夫掌握真情实况。“求真”与“务实”紧密相联。只有求得“真”,才能务得“实”。一定要深入一线,掌握真实可行的第一手材料。三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对获得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这样才能对事物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第五篇:专题片《范仲淹家规》观后心得体会参考

范仲淹一生非常坎坷,两岁而孤。四岁时,母亲贫而无依,带着他改嫁给山东人朱文翰。此后的青少年时代,范仲淹便随父母四处漂泊。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片《范仲淹家规》观后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专题片《范仲淹家规》观后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一】

暑假里我读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勤学自律的范仲淹》。

大概内容是这样的:范仲淹出生在江苏一个贫困人家,两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一户姓朱的人家。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继父实在也不富裕,范仲淹只有通过自学来识字。白天,他去别人家帮工,晚上就点上小油灯来读书。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免费招学徒的布告。就赶紧跑进去请求老师收他为徒,老师说我的学生必须很刻苦才行,你能做到我就收你为徒。范仲淹说老师我什么苦都能吃。就这样老师收他为徒了。

有一天晚上,范仲淹仍在挑灯夜读,老师见他很用功,晚上又没吃东西,就从厨房里拿了一张大饼给他。看到他专心致志的样子不想打扰他,悄悄地放到他面前石桌上就走开了。范仲淹一点也没有觉察到。当他起来踱步思考问题时候随手拿起了面饼,但又放下了。虽然肚子饿得咕咕叫但由于也不知是谁放在这儿的,他看了两眼又专心致志地读书了。

专题片《范仲淹家规》观后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二】

范仲淹青少年时,冷头沃面,划粥为齑,刻苦攻读,誓以天下为己任。入仕后,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殚心竭虑、鞠躬尽瘁,始终把百姓的冷暖忧乐挂在胸怀。难能可贵的是,虽官居要职,他始终严于律己,注重家声,国财民脂秋毫不犯。逝世后,治丧无其所,入殓无新衣。

范仲淹二儿子范纯仁,娶妻王氏。王氏为朝廷重臣王质长女,在娘家舒适享受已成习惯,到范家后很不适应清贫生活。一天范仲淹看到这位儿媳从娘家拿来优质丝绸做帐幔,心里很不高兴,指责儿子和儿媳说:这样好的绸缎,怎么能用来做帐幔呢? 我们家一贯讲究清素节俭,你们如果把这些奢华的坏习惯带到家里,搞乱了我的家法家规,我就要在庭院里用火烧这些 绸缎!

其兄范仲温曾要求范仲淹给自己的儿子们谋个一官半职,范仲淹在《与中舍书》回信中,着重谈了对侄子们的教育问题,指出要督促二侄、三侄发奋学习,每天必令其钻研功课,苦读苦练,决不能让他们得过且过,混天度日。要让他们了解,只有等到他们学有所成,自己才能按规定向朝廷请示给他们安排职务。两位侄子在他的教导下,学业上进,品行端正,深受邻里乡亲的喜爱。后来经范仲淹推荐,朝廷按典章惯例给予恩荫入仕。此时范仲淹又马上给他们写来书信,提出了一系列做人做官要求: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即与同官议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范仲淹这一段语重心长教育侄子的话,得到了大理学家朱熹的赞扬,他说:范文正公写给侄子的信,语言朴实易懂,让人感到亲切。其要义在于莫营私利。

从五代起,范家世居苏州,先人陵墓多在天平山。范仲淹曾在苏州为官,兴水利,办府学,造福乡梓。据传,他在南园一带曾买下一片土地,阴阳先生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居之,必世出卿相。范仲淹本来打算建房居住,听后却办起了学宫,苏州府学即自此开始。晚年,他又到苏州办起了义庄。至今,府学、义庄旧迹 仍在。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有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想来,这便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境界与品质。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传承范仲淹的家风和家教,尤为必要。作为人民公仆,要励精图治,公字当头。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专题片《范仲淹家规》观后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三】

翻开历史的篇章,漫漫岁月,记载了多少圣贤大德的精彩和智慧;苍茫大地,书写了多少能人志士的雄韬武略。穿越千年时空,我们仿佛听见了“先忧后乐”的呐喊;掀开岁月的雾幔,我们仿佛看见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而优美的身影。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评价是:“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

毛泽东同志也曾这样评价范仲淹:“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是的,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范仲淹的文韬武略呢?是什么哺育了范仲淹高尚的精神品格呢?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因贫无依,改嫁进士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因继父为人耿直,不趋炎附势,一生不但没做多大的官,而且还被调来调去,范仲淹母子也就相随游居,颠沛流离。

后来,范仲淹来到山东章丘的醴泉寺求学。“断齑画粥”的典故就记录了当时的情形:范仲淹读书心切,他把醴泉寺丰富的藏书借了出来,然后把自己关在山洞里,足不出户,潜心阅读,常常看书通宵达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冻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就这样坚持三年,终于读完了寺院所有的书。范仲淹曾在《齑赋》中如此描述当时的艰苦生活:“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宋史》中有这样的记录:“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因规模宏大、藏书千卷,并有真宗皇帝亲赐“应天书院”匾额而名满天下,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南北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道、墨、儒三家文化故里不约而同聚合于此。

丰厚的文化积淀自然吸引范仲淹到此求学。五年书窗生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的“担当”精神在这里萌芽。这里是范仲淹思想起源的根本,也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他正是从这里开始踏上了实现人生抱负的道路。

范仲淹青年时期即已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他在应天府书院勤学苦读时,甘于清苦,有着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对于未来充满自信与向往。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现安徽广德县一带)的司理参军,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现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官从八品。随后,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范仲淹满怀文韬武略和治国为民的万丈豪情进入北宋朝廷,直谏朝廷的腐败和弊端,并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和当时的权贵集团就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尽管他屡屡受挫但不改初衷。这些正是体现范仲淹作为政治家敢于担当、敢于直言的为官之责。

北宋时期的开封是一个繁荣而复杂的地方,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权贵集团把范仲淹排挤到开封府任职,目的是让范仲淹诸事缠身,无法顾及朝中之事。然而,范仲淹不仅把开封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向皇帝递交百官图,揭发吕夷简等人把控官场的事实。

专题片《范仲淹家规》观后心得体会参考范文【四】

翻开历史的篇章,漫漫岁月,记载了多少圣贤大德的精彩和智慧;苍茫大地,书写了多少能人志士的雄韬武略。穿越千年时空,我们仿佛听见了“先忧后乐”的呐喊;掀开岁月的雾幔,我们仿佛看见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而优美的身影。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评价是:“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

毛泽东同志也曾这样评价范仲淹:“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是的,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范仲淹的文韬武略呢?是什么哺育了范仲淹高尚的精神品格呢?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因贫无依,改嫁进士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因继父为人耿直,不趋炎附势,一生不但没做多大的官,而且还被调来调去,范仲淹母子也就相随游居,颠沛流离。

后来,范仲淹来到山东章丘的醴泉寺求学。“断齑画粥”的典故就记录了当时的情形:范仲淹读书心切,他把醴泉寺丰富的藏书借了出来,然后把自己关在山洞里,足不出户,潜心阅读,常常看书通宵达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冻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就这样坚持三年,终于读完了寺院所有的书。范仲淹曾在《齑赋》中如此描述当时的艰苦生活:“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宋史》中有这样的记录:“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因规模宏大、藏书千卷,并有真宗皇帝亲赐“应天书院”匾额而名满天下,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南北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道、墨、儒三家文化故里不约而同聚合于此。

丰厚的文化积淀自然吸引范仲淹到此求学。五年书窗生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的“担当”精神在这里萌芽。这里是范仲淹思想起源的根本,也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他正是从这里开始踏上了实现人生抱负的道路。

范仲淹青年时期即已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他在应天府书院勤学苦读时,甘于清苦,有着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对于未来充满自信与向往。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现安徽广德县一带)的司理参军,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现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官从八品。随后,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范仲淹满怀文韬武略和治国为民的万丈豪情进入北宋朝廷,直谏朝廷的**和弊端,并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和当时的**集团就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尽管他屡屡受挫但不改初衷。这些正是体现范仲淹作为政治家敢于担当、敢于直言的为官之责。

北宋时期的开封是一个繁荣而复杂的地方,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集团把范仲淹排挤到开封府任职,目的是让范仲淹诸事缠身,无法顾及朝中之事。然而,范仲淹不仅把开封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向皇帝递交百官图,揭发吕夷简等人把控官场的事实。

专题片《范仲淹家规》观后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五】

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

书里讲的是: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幼年时,家境贫寒,两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了。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读书非常勤奋。由于日子过得很艰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读书。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他每天只能烧一锅粥,等粥凉了以后,用力划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吃两块粥。

后来,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决心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穷苦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后来,他进了南都学舍,继续食粥苦读。一个同学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诉了做官的父亲,这位爱才的官员叫儿子送给范仲淹许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谢绝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路过南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读书,不闻不问。一位同学特意跑过来叫他去看,可他却说: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读书。见皇帝的机会多着呢,以后再见也不迟啊!可是书没读,时间浪费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时,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虽然生活艰苦,却不能磨灭他的斗志。一心读书,努力学习,终于功成名就。范仲淹这种艰苦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读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生活富足,条件优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下载XX最新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最新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组织观看《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5篇材料]

    到了晚年,按照当时的官员风尚,大多要为自己养老找个好去处,一般都是去繁华的洛阳买下几处豪宅以及一些歌姬来养老。范仲淹的一些学生也劝他早作安排,还有人要出钱帮他在洛阳买下......

    2016关于《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专题》心得体会范文

    由德阳市纪委、罗江县纪委联合拍摄的《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专题》已在中央纪委网站、省纪委网站、市纪委网站播出,请各学校认真组织观看,撰写心得体会(学校存档备查),着力......

    学习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1000字3篇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评价是: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以......

    2016收看《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专题》心得体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前面一句讲的是做人,后面一句讲的是为官之道。有了这两个部分那么就把自己应该是怎样一个人,怎样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讲......

    2021年观看影片《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文本(精选多篇)

    比如饮食,他是很少吃肉的,只会在贵客来吃饭时才会难得地加上一道荤菜。他也没有“房地产投资”的爱好,官都当到宰相级别了,还住在简陋破屋之中,没有买田买地,更没有买“别墅”。那......

    党员干部观《范仲淹家规》心得体会范例(小编整理)

    人生于社会之中,终究需要基本的安身立命之地,先贤有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穷困潦倒之下,难免有违规之举,切莫苛求个个子孙都是圣人,那不是家庭教育应有的乐观精神......

    范仲淹材料

    范仲淹材料 一、秉公直言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

    家风家规心得体会

    家风家规心得体会王维家风家规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滋养。对人的成长而言,家风、学风、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家风主要是对人生的启蒙,学风是对人生的充电,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