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4:2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

第一篇: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

读《中国家规》有感

家训家规是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古人的家教特别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引导,尤其突出传统美德的教育,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家族的有序和谐与繁衍发展,而其实际具有教化功能,包括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古人如此,现代人更亦如此。

家庭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场所,家训家规充满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坚持文化自信是坚持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走出适合自己历史和国情的发展道路。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仅决定了我们今天的发展道路,也为我们提供了最根本的自信。文化自信就是相信中华文化的伟大生命力和创造力,就是充分肯定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独特魅力,就是确信中华优秀文化包含的跨越时空的魅力,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也必将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不断发扬光大。读《中国家规》,讲述家规故事,展现家国情怀,从中汲取规矩意识、纪律意识。

——吴松超

第二篇:读“中国家规”

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

《中国家规》是一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传统美德,展现了家国情怀的好书。本书讲述了50个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故事、家族经历、家规内容及对后世的传承影响,从春秋时期的至圣先师孔子,说到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其中还包括了陶渊明、范仲淹、包拯、司马光、朱熹、顾炎武、纪晓岚、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名人故事。

《颜氏家训》《治家格言》等家规经典之所以流传千百年却依旧醇香,鲛珠百年愈发夺目,不仅仅是因为家规展现出家族的契约精神,更是因为这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通过历史沉淀和甄别,获得绝大多数族人认同,是约定俗成规矩。家规家训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家族式道德教育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族人希望通过制定家规,树立“道德标杆”,划定“道德红线”,形成家族式“公序良俗”,让家族成员明白有所为之,有所不为,为而有序。家规不是家谱中冰冷而生硬的条条框框,而是先辈温柔的耳边呢喃,蕴含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和人生期盼,它既是“言传”,又是“身教”,温暖的让人愿意自觉维护和遵循。先人们的家规家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于所刻于的石碑上、镌于的牌匾楹联或传唱的诗词之中,相反它们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发挥出了令人惊叹的力量。后辈子孙人才辈出,终不负先人期望,在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中,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了家族的兴旺发达。

拜读《中国家规》,可以发现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规,直接决定了家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不仅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名成员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如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崇勤俭、尚廉洁等,以家庭伦理为主体,以勤俭持家为根本,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成德。

从“四知拒金”到“以荻画地”,再到“孟母三迁”,充分说明家教是一个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家风,即是良好的门风,是调整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是社会美德的一种展现方式。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把道德规范、原则传递给家庭成员,是家庭成员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从而对后辈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规始之在于“言传”。家之兴替,在于礼仪,不在于富贵贫贱。中国传统社会历来讲求格物致知,从“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到西花厅的家规家训。无一不是口口相传,潜移默化的结果,言传好的家规,以润物无声的地内化人们的精神意识,成为人们的社会意识追求。

家规行之于“身教”。“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好的家风要言传更要身教,需要传承更需要垂范示例。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家人、约束自己,让好的家风真正得到发扬。领导干部只有“身正”才能“清廉”,最终才能“齐家”,才能严格要求配偶、子女,才能不放纵、不默许、不姑息。才能让好的家风教有其果,行而有效。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不仅关乎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更关乎党风、政风、民风。正可谓:家风正,民风纯,政风清,社风好。家风传承的好,树木就会成为森铃,涵养出宜人的气候;家风传承的好,民风就会更加纯朴,汇聚出更好的风气。对于社会来说,我们需要倡导一种核心价值观,这其实就是社会的“家风”。好的家风犹如一场春雨,能够滋润一个人的心田,从而犹如阳光一样温暖整个社会;不好的家风会促使个人养成不良品行,让其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由此可见,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也可以说,我们必须重视家庭建设。而在家庭建设的过程中,家风的建设至关重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祖辈们的磨炼提升而形成,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印证了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

这种传统的精神和美德,不仅体现于圣人和伟人身上,还广泛地存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普通人的中间。而且,这种美德,只要有一定的氛围和环境,就能在普通人中生长起来,发育起来,光大起来。当然,这需要我们千千万万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共同营造。

第三篇: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

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

(一)弘扬好家风 传承好家训

我按要求阅读了《中国家规》一书,此书是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全书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了杨震、王羲之、范仲淹、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试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

通过这次学习《中国家规》一书,深刻认识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家风对每个人都有着潜移默化而重要的影响,家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无数好的家风必然可以引起好的社会风气。燃气公司按上级要求大家组织学习家风、家规,就是为了在我们燃气公司形成一股从善如流的好风气,来维护好燃气公司的形象。

我们家的家风体现在“孝顺”上,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要孝敬长辈,主动跟长辈打招呼,不能做让长辈生气的事情,无论是在家还是单位,都要尊重比自己年长的人。我的家风还体现在饭桌上,一家人吃饭都是等人到齐了,要长辈动筷子了我们才可以动筷子,不知不觉的这个现象已成为了一种习惯,这个习惯也影响了我的小孩,我相信这样的习惯会一直保持下去的。

我们家的家训也同样体现在“勇敢自信、敢于承担”上,我是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的大家庭,我的父母一辈大部分都从过军,从小就要求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要自信和勇敢的去面对,办法总是比困难多。也可能正因为这一点,我很小也去了部队锻炼,一干就是16年的时间,可以说基本做到了父母亲的要求,不论什么时候都记得,不与他人比较吃穿,不贪慕虚荣,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就是做错了事情也要敢于面对错误,做一个勇敢而又有文化素养的人。

此次通过这次《中国家规》的学习,我一定把同事们好的家风、家训加以学习,来结合自己家里的家风、家训,再把这种好的风气带到我的工作中去,全力维护好燃气公司的形象。

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

(二)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曾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正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引导与修正,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方式,严谨家风,管好家人,以良好的家风引领党风民风向善、向上。

家风是什么呢?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人的心灵,塑造年轻人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年轻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个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家风的影响力有多大呢?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习近平表示,95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所以,可见,家风影响的不仅仅是年轻人,更重要的是通过年轻人会影响到国家的未来。

什么是良好的家风呢?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就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本书一共精选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通过阅读《颜氏家训》、《诫子书》和《治家格言》,我们可以发现,良好的家风并不是一个人定下的规矩,而是通过全族之力经过长期实践、育人治家、生产生活和做人做事而总结出来的。好的家规与其说是规矩,不如说是智慧的结晶。好的家规规范了人的道德准则,通过一言一行规范了家庭成员的行为举止,从而在修身中得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而影响后辈和他人,并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如何树立好的家风呢?“荣辱两世界,贪廉一念间。”立好家风须“廉”字当头。现实中常有“一人当官全家涉腐”的现象,今年大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是说明了老百姓希望惩治腐败的愿望多么强烈。好的家风,不是要把家风写到纸上,而是警钟长鸣。把良好的守则记在心里,()用良好的家风影响教育下一代。

“你若盛开,清风徐来”。《中国家规》探寻中华家风文化和历史的过程中,介绍了满满的正能量。我们要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当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汇聚清正廉洁的正能量。正如王锡爵家族家训的跋中所说,“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生动显示出本源于一家一族的训规可以成为后世社会教育的普遍方案。

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

(三)历史与传统,家风与家规,是一个民族、一个家庭心灵所系;也是让美德生生不息、世代传承的根本。《中国家规》一书,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选取了历史上有影响的50位人物故事、家族经历、家规内容及对后世的传承影响。是一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传统美德,展现了家国情怀的好书。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祖辈们的磨炼提升而形成,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如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等,这些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丰富的道德资源,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始终保持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不断与时俱进,是割不断的民族精神命脉。

《中国家规》中的人物故事或家族的家规告诉我们,这种传统的精神和美德,不仅体现于圣人和伟人身上,还广泛地存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普通人的中间。而且,这种美德,只要有一定的氛围和环境,就能在普通人中生长起来,发育起来,光大起来。当然,这需要我们千千万万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共同营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场所。作为一种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家风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家规》每个故事所传达的家风,如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崇勤俭、尚廉洁等,以家庭伦理为主体,以勤俭持家为根本,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成德,就非常有现实教育意义。

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风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这种规范和准则,就是要求每个人养成“爱”的习惯。

爱可以很小,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次真心的谦让,一抹淡淡的微笑和一场真诚的对白都可以使人们感到爱的存在。爱也可以很大,可以胸怀天下,为了他人、为了集体而无私奉献,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牺牲自我,这是人生之大爱,是我们应该终生追求的目标。

爱就像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为世界留下一些美丽的东西,世界一定会更美好。

这是我读《中国家规》所获。(阿克苏地区纪委 粟新)

第四篇:读中国家规有感

读中国家规有感

(一)最近公司组织开展“读书思廉”教育月活动,正好我也想读点什么,好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从而更好的指导日常行为。受公司纪委推荐,我细细品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全书讲述了从春秋时期孔子到晚清梁启超等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读后深有感触。

书中人物之一杨震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一生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就是他“四知拒金”的故事,讲的是他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推荐之恩,特备黄金十斤,趁深夜无人之机,打算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接受,还严厉批评了王密。王密辩解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人品。”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从此“四知拒金”的故事,就传为千古佳话。杨震在廉洁自律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他不肯为子孙置办产业,在他看来,始终保持清白廉洁的形象和节操,就是他留给后世子孙最好的遗产和礼物。在杨震的直接要求和影响下,其子孙为官清廉,世代杨氏后裔也以杨震为榜样,以“清白传家”作为家规祖训不断传承。

如今,虽然历史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杨震为后人留下的“清白家风”,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杨震的为官品德和治家理念,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镜鉴。廉官清白,大多能荫泽后代;贪官敛财,从来都祸及子孙!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领导干部的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习近平同志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

家风也叫门风,是调整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情感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良好的家风是社会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家风的形成主要依托家教,也就是通过家庭里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对晚辈们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从而把道德规范、原则传递给家庭成员,使家庭成员的行为合乎道德要求。家教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中国传统社会高度重视家风家教,“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的故事广为流传,《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温公家训》、《袁氏世范》等备受推崇。可以说,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家风家教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而对于领导干部家庭而言,家风更是至关重要。清廉勤政之家风,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会对家人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从而从根源上拒腐防变、不踩红线。如若家风不正,歪风邪气侵入,则会引发家族式的贪腐现象,在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同时,也会将全家引入歧途,那些“贪腐父子兵”、“受贿夫妻档”便是极佳的例证。

因此,家风与政风需要相互滋养、相互校正。“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党员干部需要认识到家风建设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建设得好不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现状和未来、一个民族的传承与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人们要遵规守道、循规蹈矩,要做到这些,除了国家法纪的刚性要求,再就是一个家庭的家规、家风所熏陶的品德约束。古往今来,家风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内核,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心灵,它是最无痕却又刻骨的教育。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家训家风,良好的家风,能使人积极向上,走向成功。良好的家规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绝对不做违反道德与法律的事,不做伤害他人的事。家风也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家族文化风格,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家风对家族的精神文化传承至关重要,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家风纯正,则润人无声;家风不纯,则定有余殃。对于普通家庭而言,纯正的家风,或纯善、或笃学、或勤劳、或诚信,这些无不是引人向上向善,自是福泽子嗣;但若家风不纯,或投机取巧、或游手好闲,定会扭曲家庭的价值观、财富观,进而影响一家之兴衰。

家风之基在于正。“家之兴替,在于礼仪,不在于富贵贫贱。”好的家风,无关乎财富多少,而在于知礼仪,懂道德,守底线。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处,教子有方,从而教出一代圣贤;今有焦裕禄教育家人不搞特殊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影响世人传承至今。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个细胞,只有每一个家庭都拥有着优良的家风,薪火相传,才能影响社会,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家风之传在于教。现代社会已经进“小家庭时代”,需要“家风”的熏陶、规范和引导。家风的传承在于家庭的教化,自古书香门第多出勤学之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父母要在言传身教之中教化子女,弘扬正能量,树立好家风。同时,家风教育也是一个互为促进,相互监督的过程,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同时,子女也会对父母的行为进行监督,互相督促,摒弃不良作风,不断净化家风,形成教学互长的良性循环。

家风之意在于行。“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好的家风需要言传更需要身教,需要传承更需要垂范示例。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家人、约束自己,让好家风真正起到好作用。以领导干部只有自身清正为“齐家”树立标杆,才能严格要求配偶和子女,不放纵、不默许、不姑息,才能对身边人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只有身正,才能让家风正,有其意,教有其果,真正发挥家风的教化之功,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中国传统家风家教的理念并不仅限于个体人格的养成,更为重要的旨趣在于治国平天下。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修身齐家,而修身齐家的起点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因而,中国传统社会的家风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同生共体的,与政治文化是休戚相关的。许多政治文化理念原本是家风家教中对个人美德的赞誉,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倡导,通过各种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逐渐演化而成的。它们润物无声地内化为人们的集体意识,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社会政治理念,构成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教育资源。()这也使中国传统社会家风培育的影响远远超出家庭范围。对个人而言,良好家风家教具有使人安身立命、被社会所接纳的意义;对家族而言,良好家风家教具有荫泽后代、光宗耀祖的意义;对社会而言,良好家风家教具有使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发展的作用;对国家而言,良好家风家教具有礼治天下、约束为政者行为的功能。中国传统家风家教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家风正则民风醇,民风醇则政风清。家风聚为国风,国风细为家风。每个家庭的家规和家风都有所不同,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是家规延续和家风传唱的载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生活的点滴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从而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人们常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就是说,没有好的家规家风,既难以清白做人,也无法专心做事。社会虽在不断进步,但家风建设并没有落伍。只有先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只有正家风,传家风,行家风,才能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建设和谐社会。(榆林销售公司副总经理 周翔)

读中国家规有感

(二)祝桑桑

毕业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现就职于旅游投资公司综合部。爱好:旅游、写作、跳舞,座右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每月都会阅读一本书籍并写读后感,规律性地给大脑充电。现在生活节奏快了很多,性子也变浮躁了些,难得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中国家规》这本书主要讲述中国历史上50个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用家规生动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内容博雅,文辞隽永,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思想性、知识性。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般来说,现代社会家庭明列条文的家规,并不多,大多是口头上的家规、家训。我家的家规家训也多是口头上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拾金不昧等等。记忆犹新的还是父亲说的,关于我名字的寓意“桑,叶子可以喂蚕,果穗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家具,皮可造纸,叶、果可入药,全身都有价值。”父亲希望我长大以后人如其名,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像桑树一样有奉献精神,要热爱国家,服务社会和人民,我把这个寓意当做是一条家规家训一直牢记在心。自工作起,一直活跃在后勤服务工作领域,爱岗敬业,踏实干事。父亲的话对我影响很大,犹如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所说,好家风就像春风春雨,也许在一两件事情上很难体会它对自己有多大影响,但是随着时光流逝,这种影响、积累就会慢慢显现,影响一生。

我认为,一个企业也需要好的“家风”,“家风”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导”,企业有了“家风”,犹如有了方向,大家都不会迷路,企业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其实,立家规、正家风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当下旅游投资公司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阶段,责任担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公司的中坚力量更应当提高大局意识,增强责任担当,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

家风家规还连着党风党规。党员干部学习家规家训不仅是要学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孜孜教诲,更要从传统家规家训中汲取家风滋养和廉洁正能量,做培育良好家风的表率。

正家风、立家规不是形式,不是做表面文章,重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头为家人树立清白做人、踏实干事、不谋私利、敬畏纪律的榜样。好的家风、家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是社会正能量,是必须要传承的。今后,我将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读中国家规有感

(三)传承优秀品质 树立良好家风

华赣传媒集团第二党支部书记、旅游投资公司副总经理 卢永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意家教、注重家风”,我深刻意识到,作为党支部书记更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做到修身慎行、怀德慎重、清廉自守,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同时深知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最近我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全书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

我个人认为家规、家训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是族人认同了的,是需要普遍遵循的规矩。家规家训诞生的过程就是家族进行道德教育和形成共识的过程,也是很多优秀品质代代相传的一种载体。

古人云,“治家平天下”,家庭关系的处理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一个课题,我本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深受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是非常本份、勤劳、厚道的农民。传承给我们兄弟姐妹五字家训“仁、义、礼、智、信”,印象中我的父亲影响我最深的优秀品质是厚道和勤奋。例如,在礼节方面要求我们在外作客主人不动筷坚决不能先动筷。我印象中非常深的是当年父亲因每天要6点赶早工,只有晚上有空闲时间。他每天利用深夜时间山地上开荒,整整用了三个月才开垦出一块一亩田地。我的母亲是非常善于思考的人,曾经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鱼钩,后来在当地使用覆盖人群将近10万人。我们兄弟姐妹继承了父亲的厚道、勤劳和母亲的智慧,在80年代初全部考上了大学,这在当时的农村是非常罕见的。现在我们在行政、企业各单位都小有成就,我们也将把这些优秀品质传承给我们的儿女。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传承不仅关乎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更关乎党风、政风、民风。正可谓:家风正,民风纯,政风清,社风好。家风传承的好,树木就会成为森林,涵养出宜人的气候;家风传承的好,民风就会更加纯朴,汇聚出更好的风气。家风传承的好,人才会更加健康,点亮品德的明灯。

读《中国家规》有感

(四)最近我在阅读一本好书,名叫《中国家规》,这本书讲述了五十位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以及浙江郑义门、山西乔家大院、福建客家等知名族群,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岳母刺字到西花厅的家规家训,无不体现了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鞭策,同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淳朴的家风家规。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或是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小时候,父母就要求我们遇到长辈要主动问好;互相尊重;我父亲曾经跟我们兄弟说过讨便宜就是吃亏的“后门”,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要占有的贪欲之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娱乐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勤俭节约,碗里的饭必须要吃完等。大凡出人才的家庭必有好的家风,不好的家风必然导致家庭的不幸。孟母为保家风纯正三择其邻,又断机杼,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孟子刻苦攻读,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思想家。位列三公的曾国藩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允许高人一等,提倡节俭持家,使其子女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读书感悟

书中我最喜欢的是书中梁启超的家规,“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堪称父亲的表率,他的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满门俊秀的背后,是梁家感人至深、令人钦佩的家教家风。在1910年至1928年间,梁启超把思成、思永、思忠、思庄送往国外学习,这期间梁启超与子女有密切的书信往来,共给他们写了400余封家书,对子女们的为人、治学、立业等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他既是孩子们的慈父,又是导师、密友。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成,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一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对我国建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看完梁启超的家规我感触颇深,2016年的年底,我搭上了16年的末班车,成为了一名市政人,刚开始我满怀信心,工作热情空前高涨,然后发现其实工作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现在在同事的帮助下工作也慢慢进入了轨道。集团最近也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树家风家规的家访活动,积极响应中央纪委的号召,努力汲取《中国家规》中的知识,现在集团人手一本《中国家规》,以点带面,通过每一个人影响整个家庭,然后影响社会,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只有通过家风树立正确的三观,家训家规来约束自身,我们才能变得越来越好,集团也会日益壮大,实现打造千亿百年企业的伟大目标。

第五篇:读《中国家规》有感

读《中国家规》有感

(一)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有人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者,只有两人:一是明朝王守仁即王阳明,一是清朝曾国藩。毫无疑问:王阳明乃一代旷世圣哲。所以看书的时候,通过网上查询,我重点研究了一下,从中也能感受到承上启下的一种传承。

王阳明家教的核心,既是良知教育,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阳明曾经讲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

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静物,如石头、桌椅。植物,如柳树、杨树。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就像一朵花,你看他时,此花便在你心。你不看时,此花便与你同寂。

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你所知道的要和你的行动统一,用现在的话说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习、总结和自省,然后再去实践,如此反复。千万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所谓知行合一,是知与行要统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古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吟罢,王阳明仰首向天,大笑之间飘然离去: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天泉论道”.这一首诗、一句话就是王阳明对自己心学的最简练的归纳,也是王阳明对怎样成为圣贤的个人认识。我想他这里的善恶并非单纯的道德上的善恶,善恶也就是道教中所指的阴阳,不仅指狭义的善恶,也指才愚、美丑、凡圣等等所有人品性的两个好坏的对立面。

对一个人来说,人本没有善恶、才愚、凡圣之分,思善、行善即为善,怀恶、行恶即为恶,只要你当前能做到“知善知恶”、并能“从善去恶”,那就是圣贤。

这个道理虽然是王阳明的感悟,但也并非他的独创,古今中外都有阐述,只不过是他真正理解、领悟、并践行而已。他的心学上承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再往上就要追溯到《礼记中庸》。西汉戴德和戴圣将战国和秦汉的儒家思想汇集、编注成《礼记》。《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它其实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二人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也就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用极为简练的语句提出了如何达到中庸的境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们可以看出这其实就是上面王阳明天泉论道诗句中暗含的思想:知善知恶对应“明辨”、从善去恶对应“笃行”.从人性来讲,人性的本原就是有善、有恶或者说是不善、不恶,中间的“临界点”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行善即为善、行恶即为恶。人要明辨善恶并从善弃恶,这就是中庸包括王阳明倡导的修身、成圣之道。

儒释虽非一家,但一些思想还能通融到一块,天台宗释智圆对中庸倍为推崇,隋末唐初禅宗北派神秀的“身是菩萨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实也是阐述的这种修身观念。

我很赞同中庸的思想或者王阳明的心学,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抗争,自私与博爱、懦弱与坚强、虚荣与实干、贪婪与节制、懒惰与勤奋、放纵与进取、不懈与满足、情绪与理性、消极与积极的抗争,也就是善与恶的抗争,不同的是,有人不辨善恶、有人能辨却不能行,有人行却而不坚,有的人能有意识的去做,有的人无意识的、凭着感觉去做。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人生就是在善和恶的反复斗争中度过的,忽而行善、忽而从恶。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其实是不好评价他到底是善、是恶的。这种评价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的善恶都是动态的,你说他是好人,他可能明天会做些损人利己的事,你说他是聪明人,他明天又可能会做些蠢事,不管昨天怎么样,关键你现在是否知善知恶、从善去恶。

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们的其实是:只要做,现在就做圣贤做的事,()你现在就是圣贤。做什么你就是什么,而非因为你是什么所以做了什么!不要费心于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个天才还是蠢材、是凡夫俗子还是什么圣贤、是无可救药还是前途不可限量;也不要费心于到底在别人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还是多么的卑鄙、是多么的值得敬仰还是多么的令人唾弃、鄙夷。

人生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你应该抱定坚定的向善之心,其次去努力的明辨是非,而后坚定的去从善去恶,去摈弃自私、懦弱、虚荣、贪婪、懒惰和放纵以及所有可能属于恶的一切。

这样的人生就是一个值得提倡的人生、一个近乎完美的一生!当然,还是那句话,这里的善不仅单指伦理道德的善。这样的人生很难达到吗?其实不难,路就在你脚下,立即行动,那么你就已经走在了通向这样的“完美人生”的途中,你只管做好自己,其他的事不归你管,你也管理不了。

你感觉什么是好的,就去做什么,你感觉自己不自信吗,那么你就相信自己,你感觉自己懦弱吗,那你就坚强些,你感觉自己是不是太贪了,那你就放弃一些不属于你的东西,你感觉自己的表情肌非常僵硬吗,那你就放松放松、微笑一下,你感觉自己紧张吗,那你就从容一些,如此恶就在瞬间就转向了善,就是这么容易。

为什么?这可能吗?这么容易吗?不为什么!就是可能!就是这么容易!因为“行善即为善”!

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立即行动,立即去做你想成为那种人该做的事,那么你就成为了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就是这么简单,善恶、成败的转换就在你当前的选择、就在你当前的行动中!

这也是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军事学家、成为一代圣贤的秘诀!最后还是用他那句经典的、回荡千古的名言来总结自己的感受: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榆林销售公司地销管理部部长 王强)

读《中国家规》有感

(二)不学礼,无以立

季民静

简介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主编的《中国家规》一书是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栏目《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基础上,历时一年,精心打造的历史文化精品读物。

全书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详细梳理了中国传统家规家训的发展脉络,既讲述人物经历、家族变迁、家规传承,又大量摘编历史文化知识点和人文地理信息。本书由中央文史馆馆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作序,二月河、冯骥才、唐浩明、王跃文等几十位专家学者对家规进行了精彩点评。

说起家规,你的第一联想会是什么?比如我,一提及“家规”二字,条件反射般稍不留神就会脱口而出的,是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到哪应该怎么做,哪些千万不能做……紧接着,儿子那些厌恶至极的表情,立刻浮现眼前……肤浅的我,以为这些日复一日颠来覆去的唠叨就是家规。

直到最近,我静心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彻底颠覆我对家规的理解。全书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无一不展现着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的传承发展,无一不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风范及文化内涵。

孔子——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长盛不衰的儒家学派,被后世尊为“圣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家规庭训,被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秦时的孔鲋,面对惨无人道的“坟书”,毅然舍家弃业,投入到抗暴的义举之中,践行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祖训;东汉的孔融,四岁时的谦让之举早已成就了一段流传至今的“孔融让梨”的佳话。长大后的他,因与兄长孔褒冒死收容被宦官迫害的张俭,又与母亲合演了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门争死”的壮举,以此实现家规中“君子喻于义”的叮嘱……学诗学礼的祖训,重视教育的传统,礼门义路的家风,加之当时朝廷给予的种种优待,致使孔氏家族科举兴盛、文化繁盛,学术发达。

富贵似烟云,道义须永恒。孔氏家族的家风家训,在今天同样适用。这道义,于公,是工作环境下人人都需共同尊守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于私,是家庭熏陶下人人都该被从小灌输的个人秉性、行为操守……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既是说儿时的性格会影响其一生。任何一个生命主体,他受教育受礼训的初始殿堂,终究是生他养他的家宅大院。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不仅关乎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更关乎党风、政风,民风的传承。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必定是从小受教于优良家风,成年后又被党风党纪优化提高。历史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更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将家规家训家风引入党风廉政教育,容易触目惊心,提高党员干部严于律己、洁身自好的自觉性。在当下,党员干部学好家规家训,就一定要从传统正气之风中汲取滋养廉洁奉公的正能量,将邪恶之污浊,在萌芽之初就狠狠消灭。

“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孔氏家族最常用的春联内容,由此可见,孔子的后代至今仍在恪守学诗学礼的祖训。一个人走的再远,最初的能量无不来自家庭。让淳朴之风轻抚面颊,让正义之风陶冶情操,让和谐之风净化心灵!到那天,社会怎能不美好?

下载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中国家规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中国家规》有感800字

    读《中国家规》有感800字《中国家规》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通过讲述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

    中国家规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中国家规心得体会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住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家训家规是古代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

    党员读中国家规有感1500字

    党员读中国家规有感1500字乐陵站-李晶晶最近公司组织开展“遨游书海”读书活动,正好我也想读点什么,好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从而更好的知道日常行为。通过推荐,我细细品读了由中......

    读《中国家规》有感:家风的魅力专题

    家风的魅力——读《中国家规》有感一段时间以来,公司纪委组织开展了以“旗帜鲜明讲政治,身体力行作表率”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在此期间,笔者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

    读《中国家规》有感:父亲的家规(含5篇)

    读《中国家规》有感:父亲的家规佘振琼最近阅读了纪检部门推荐的《中国家规》,感受了中国历史上50名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想起了已经离开我四年的父亲,想起了普通父......

    《中国家规》读后感(大全)

    家风持正,雨润万物 -------读《中国家规》有感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示,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中央纪委监察部响应并由其网络中心组......

    中国家规读后感

    中国家规读后感(一)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的国度。从“国家”一词的表面上看,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也同样不会有国。“国家”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

    【心得体会】优秀《中国家规》读后感选编

    【心得体会】优秀《中国家规》读后感选编关于研读《中国家规》一书的几点感触——孙海民近日研读了《中国家规》一书,对我启发教育颇深。《中国家规》共选取50个历史上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