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走十八军进藏活动心得体会
重走十八军进藏活动心得体会
2016年6月24日,我参加了昌都市举办的“重走十八军进藏路线”徒步活动。早上7点40分,所有徒步人员到达集合地点,8:30分,徒步活动正式开始。经过几小时的徒步,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以下是我徒步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昌都市委、市政府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活动中了解十八军进藏途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通过瞻仰遗址遗迹,充分体验6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领略十八军的伟大革命精神,取得的丰功伟绩。在徒步行军、休整过程中,要组织党员干部唱响革命歌曲,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继承革命遗志,争做合格党员,激励全市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中国梦,昌都梦。昌都市委副书记、市长阿布向徒步重走十八军进藏路领队授旗。据了解,此次重走十八军进藏路从昌都解放广场出发,全长10公里,终点为十八军进藏途径地达玛拉山。
以这种集亲身体验、革命教育于一体的纪念方式本人感触特别深刻。我们才走20公里,就已经全身乏力,遥想当年十八军忍受空气稀薄之苦,克服万水千山之险,真是自愧不如。革命先烈们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贞不渝,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当前西藏取得的沧桑巨变,离不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区党委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支援,更离不开无数为昌都解放、革命建设、发展进步、民族团结和维护稳定贡献智慧、心血乃至生命的先烈和英雄们,他们是党的事业一面光辉旗帜。开展这样的活动,是对英雄的铭记,是对英雄精神的弘扬,是一次“忆苦思甜”的感恩教育课。
经过95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伟大成就集中体现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理解这一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要求党和人民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面向未来,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毛泽东同志曾把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比作万里长征,指出新中国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到今天,我们又走完了第二步、第三步。展望未来,还要坚定地迈出第四步、第五步以至更多、更大的步伐。为此,党中央领导人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因此,我们党隆重庆祝建党95周年,其要旨既是为了继往,更是为了开来。
党的历程全面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对全党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提出新的要求。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宣传引导群众、真诚服务群众,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的好事实事,着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要紧紧依靠群众,把群众实践创造作为推进工作的源头活水,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使精神文明建设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要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增进群众感情、树立大众情怀,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着眼于继往开来,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此,我们只有牢记并坚定不移,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我们要继续以新的伟大实践书写未来美好新篇章,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十八军女兵进藏的难忘岁月
十八军女兵进藏的难忘岁月
十八军女兵进藏:最怕掉队 过冰河遭遇停经 2011-05-17 15:17 新华网 我说两句(加入讨论)新华网拉萨5月17日电(记者李柯勇、刘娟、文涛)今年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纪念日。抚今追昔,当年进军西藏的十八军女兵的故事,又重新被人提起。近日,新华社“进藏路上”采访小分队访问了几位老兵和相关人士,被他们用平淡的语气所讲述的故事所震撼!那些风中凋零的花朵
78岁的老干部陈良出了一本书,追述他上世纪50年代初随十八军进藏的往事。有个姑娘,大半个世纪后仍清晰地留在他的脑海中。
1951年3月的一天,陈良途经四川德格雀儿山,有个文工团小分队来慰问山间筑路的战士。正在演出时,忽然下起鹅毛大雪,白色的舞裙很快被打湿了,融化的雪水顺着舞者的发丝滴下来。
一阵急促的鼓点,一曲悠扬的冬不拉,一位身着维吾尔族服装的姑娘上场了。陈良记得,她是那么年轻,可能还不到20岁,稚气的脸上闪耀着青春健美的光彩,两眼炯炯传神。可是,刚旋转一会儿,她的动作忽然慢了下来,张着大口喘息,嘴唇变紫,随即昏倒在地。这是高山病发作的征兆,初到这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不能这么剧烈运动。
幸好,姑娘的病情缓解了,谁也没有料到还会发生更严重的情况。
暴雪不停地下。当晚,厚重的积雪压塌了一大片工房和帐篷,一死两伤,而死者就是那个跳维吾尔族舞的姑娘。我们把她从一米多深的积雪中挖出来时,她的胸部被一根木头击中,牙关紧闭,嘴角流出鲜血,脸色苍白。”陈良回忆,“生命是多么脆弱,一朵鲜艳的小花就这样凋谢了。” 大家含泪把这位小妹妹抬到附近的陵园安葬,站在墓前,人们还不知她的姓名,不知她家住何方…… 1950年初,党中央作出了“进军西藏”的决策。此后近两年里,以十八军为主力的人民解放军从四川、云南、青海、新疆几个方向,向拉萨挺进。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那次穿越“世界屋脊”的漫长行军以历尽艰险、挑战人类生存极限而闻名。
很少有人知道,在那支“钢铁”队伍里,还行走着1100多名不那么“钢铁”的女兵,作为文工团员、医疗队员、机关文书,承担着和男人一样的建设任务。今年4月下旬,在重走解放军进藏路的途中,记者来到四川甘孜县机场旧址。在旁边一座小山顶上,看见一个小小的墓园,这里安葬的是9位女兵。家住附近的藏族老人白玛告诉记者,60年前,十八军官兵历时8个月,建成了这座高原机场。当时这些姑娘正在读中学,听说进军西藏,满腔热血地报名参军了。她们先是步行,后来坐船,又在大卡车尘土飞扬的后斗里颠簸了一个星期,才到达这里。
吃野菜,住土坡挖出的窑洞,这些原本娇小柔弱的女生和其他数万名建设者一起,在高原烈日风沙中变黑,变瘦,脱了一层又一层的皮。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即使再累,每天清晨她们总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欢快地冲出门,像男人们一样挥起沉重的锹镐。她们心中激荡着改天换地的美丽梦想。又是一场大雪折断了梦的翅膀。一孔窑洞被压塌了,里面的9个女兵无一幸免。她们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14岁,无论年龄还是体力,都本该是在妈妈身边撒娇的时候…… 翻过雪山,涉过长河,记者很想问一问古老的青藏高原:你是否也把这些脆弱而坚强、平凡而美丽的生灵收入了漫长的记忆?
那些难以抹去的记忆
今年4月底,魏均儒在成都参加了一次十八军进藏老兵聚会。女兵来了十几个,有的坐着轮椅。去年还来了几十个呢,现在都哪里去了?
“一个一个都没啦!”眼角掠过一丝感伤,这位把满头银发烫成时髦卷发的76岁老军人说,大家一起吃吃饭、拉拉家常、谈谈身体,没有人提到过去,“过去太苦了,现在日子挺好,多想想开心的事情。” 这些日渐苍老的女兵深埋心底的,究竟是怎样一些往事?记者设法打开她们一扇扇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 “最怕的是掉队!”魏均儒说,“高原行军本来就消耗体力,女人比男人体力更弱。特别是爬雪山,到半山腰,男人们一个个都走到前面去了,我们累得恨不得就躺在那里。但是绝对不能坐下!在高原上,走几天也看不见一户人家,掉了队就是死路一条。” 那是一次生命竞赛,也是一次没有“性别分组”的竞赛。在那样的极端环境里,男人就是想照顾女人,也常常无能为力。在那个年代,女人把受到特别照顾看成“拖累集体”的耻辱,因此总是默默地忍受着。女人的经期,本是一个“隐私”话题。但是,不写出这一点,人们就无法理解进藏路上女兵们承受的艰难。1951年队伍离开昌都不久,十八军文工团女战士于德华来例假了。中午,一条大河横在面前。谁都知道,女人这种时候沾不得凉水,更何况是高山雪水。那种水冷到什么程度?脱掉鞋袜下到水中,脚底立即冻上小石头,这些石头还不能随便往下拔,一拔就会扯下一块肉来。站在岸边犹豫再三,17岁的于德华把心一横:“我不相信真有那么严重,我还年轻,身体好!”她扑通一声就跳下了河。
冰冷刺骨。她全身肉皮都在收紧,水里的大腿像被锯掉一般毫无知觉。咬着牙麻木地过了河,当晚她就停经了,一停就是几个月。数不清过了多少条河,终于到了拉萨,她经常头晕、腹痛,后来发现是卵巢囊肿,因为身体进了脏水。这样的经历,几乎是进藏女兵的集体记忆。
几个月不洗一次澡,甚至没法洗头和脸。女兵们身上糊满了汗渍、血渍。反复受凉落下的关节炎,死死地缠了她们一辈子。有的女兵在进军前怀孕了,途中受到损伤,导致流产,此后终身无法生育…… 由于显见的天然差别,进藏女兵的故事更令人感叹。她们的角色本来是女儿、妻子、母亲,本是最让人心软的群体,本该得到加倍的关爱,然而,她们超越了这一切,留给历史的只有一个形象--战士,一群更加坚韧、更令人敬重的战士。
那些蓬勃绵延的血脉
进藏女兵克服千难万险,终于随大部队到达拉萨。她们一放下背包,就拿起铁镐,和男兵一起,进行开荒生产。她们发挥女性的优势,和藏族群众唠家常,交朋友,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她们为藏族群众治病,表演节目,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被一些藏族老阿妈称赞为“文成公主”回来了。
进藏女兵除仍留在部队工作的外,相当一部分人因工作需要转到地方工作,西藏的各条战线都留下了这些开拓者的身影,她们为西藏的建设事业奉献着光和热。后来,她们中有的人调离了西藏,有的则留在了西藏。不管是走的还是没走的,对西藏的那份牵挂、那份关爱,伴随她们一生。
岁月悠悠。在女兵精神的感召下,后来又有不少女人前赴后继,沿着当年女兵们的足迹,演绎着进藏路上新的传奇故事。她的名字有点特别,让人一下就能记住--法国青。她很腼腆,一笑就泛起两朵秀美的红云。她有藏、汉两族血统,自幼在城市长大,刚从西藏昌都统战部下乡工作,平生第一次跟数百村民围着篝火跳锅庄,第一次被青稞酒醉倒在牧民家里。
提起60年前西藏和平解放时进藏的女兵们,她不太了解,只是“听说她们很苦。”这个“85后”女生还没有意识到,她已经融入了一首穿越两个世纪、浸透了血泪与柔情、交织着悲壮与豪迈的关于女人的动人史诗。
别看下乡还不到5个月,法国青已经跟八宿县邦达镇两个村的乡亲处得很融洽了。一开始,在牧民家里她住不惯。但很快,村民教会了她骑马、唱藏歌,两个小孩子跟她学汉语。她帮村民填写领取补贴款的表格,给村民讲法律课,村民都对她表示由衷的尊敬。
下乡生活让法国青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心,村民的认可给了她很大的成就感。这些天,她正精力充沛地东奔西跑,希望帮几户困难村民建起蔬菜大棚。
与法国青不同,在26岁离婚之前,阿珍只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在川藏线上当过养路工人,后来又到昌都汽车队食堂打杂,发油料,卖车票。上世纪80年代初,生活的变故深深刺激了这个女人。阿珍本身就有着汉藏结合的血统,此时,进藏女人一条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被唤醒了。
她当了5年“单身母亲”。那时她不识字,就让从小学放学回家的两个女儿当老师,教自己算数、写字。单位的废报纸,她每天都抱回家,用来练字,每张报纸正反面都写满了。在统计科登记名字,她就照着登记者的笔迹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我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多年后,她这样告诉记者,“自己拼,才能拼出一条人生路,不能依靠别人。” 开什么花,结什么果。20多年间,与西藏和平解放同龄的阿珍,从一个客车售票员成长为一名广受尊敬的企业家。川藏线上不少人都听说过,昌都顺康客运公司董事长阿珍把一家濒临倒闭的国企改造成了生机勃勃的新企业,还收养了一群孤儿,把他们变为成家立业的男子汉。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进藏路上的女人总有些与众不同。艰难环境的锤炼,让她们拥有更加顽强的意志;辽阔草原的视野,让她们拥有更加宽广的胸怀;蓝天白云的自由,让她们拥有更加乐观的天性。
青藏高原上,有无数动听的歌曲献给她们,最常见的比喻是“绽放的格桑花”。然而,一路走来,在那些五彩缤纷故事的背后,记者却仿佛听到了大地深沉的脉动。(责任编辑:赵栋)
第三篇:重走长征路活动心得体会
重走长征路活动心得体会
在2013年10月27日,作为一名党员的我,有幸参加了单位组织的重温长征路活动。我们一行人从于都开始,怀着满腔激情地参加了每一项活动,认真感受到了长征精神带给我们的震撼,仔细品味着每一次心灵交流的感动,切身体会着团队协作的力量。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长征精神紧扣着时代脉搏一起律动,将永远奏响出时代的最强音。
当代人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来自于影像和文字。这是一种缺憾,亦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淡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用如椽的大笔和包举宇内的诗情,为我们勾勒出当年的长征景象。然而诗歌毕竟是诗歌,多了分浪漫,多了些豪情,多了点希望。相信很多人都心存疑惑真正的长征到底是怎样的?长征途中的人们的心灵感受如何?历史是无法回溯的,记忆并不能复原历史,但“重温长征路”为我带来了希望,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长征中的艰辛。
也许重温“长征路”让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没意义”的感慨,但我认为重温长征路的意义不在于复制,而在于以当代的心灵和文化去体验当年的长征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亲身实践得出了“长征不可复制”的结论,并得以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感受历史。它能让我们接近真实地感受到历史。
第四篇:初次进藏注意事项
初次进藏注意事项
关于西藏的雄美,有数不清的话题;关于西藏的路险,有道不完的故事;关于西藏的魅力,只有你自己亲历才能领略……
对于每一位梦想游历藏区的人,我好想亲切地唤一声:朋友。给予你们的,只是一点小小经验,只想帮你们少花冤枉钱,少走冤枉路,完成这值得你毕生回味的遨游。
一、首先想对你们说,初次入藏,一定不要坐飞机。这就象爬山一样,坐索道上去的人永远不能体会山川的雄壮与秀美。坐飞机进藏的人也不能理解藏区的艰险与独特,迎接他们的往往是稀薄的空气和突如其来的高原反应。
二、初次进藏,比较理想的还是由西宁坐火车至格尔木,再由格尔木经青藏线坐汽车到拉萨。这是因为滇藏线、新藏线、川藏线都有太多不确定因素,有些地方甚至不通客车,只能搭货车前进。
三、在格尔木不要去买如下物品:1)氧气枕头或氧罐。2)红景天口服液、胶囊或葡萄糖口服液。这是因为我所看到的每一位买氧气枕的人都没有因为缺氧而吸用,他们进藏后往往带着累赘,扔掉又不舍得(60 align=70元/个),仅有的几位吸用者,也是为了减少一点氧气,可以舒服地垫在头下做枕头。至于红景天,临时吃一点是没什么作用的,而高原反应,适应几天都会过去。
四、在格尔木可以买一些开胃的水果和面包作干粮,还必须备好矿泉水。初次进藏,高原反应肯定会有,一路上会吃不下东西,即使吃下去也很容易呕吐,这时候水果真是好东西。
五、必须随身备好如下药品:感冒药、止泻药、消炎药、创可贴。你必须记住:感冒并不可怕,并不如传说中的感冒很可能死亡,但要及时吃药控制。(我们一行人中,几人都曾感冒发烧,但因为吃药及时,都平安无事。
六、在格尔木乘车,最好乘国营的卧铺车,在火车站对面有。每天下午四点发车,上铺170元,下铺180元。私人车130 align=140元,但较危险。卧铺车上的毯子很脏,你开始一定不会去盖,但到了傍晚天凉了,也就由不得你了。
七、停车时一定要去上一趟厕所,不管有没有排泻欲,因为下一个停车点可能是四、五个小时以后。停车点大都根本没有厕所,就地解决对于男士不是难事,可是真到了急处,女士也不能例外,这是我亲眼所见。
八、沿途不必洗脸刷牙了。水很紧缺,可能会有老板娘招呼你一下,如果实在想洗漱一下,她会提醒你付费3元。
九、到拉萨一般是半夜12点 align=3点之间,可以先在汽车站招待所住一夜。不要去相信什么刚进藏不能洗澡否则太耗氧之类的废话,那是乘飞机进藏的人说的。经过四天四夜的火车和汽车旅行,不洗澡就该臭了。有洗澡的三人间每人30元。
十、第二天可搬去八朗学旅舍,或吉日旅馆,或雪域饭店,那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方便找同行者。八朗学:双人间70元,三人间每人30元,四人间每人25元,统铺每人10
元,洗衣免费,24小时热水。
十一、拉萨必须游玩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罗布林卡、八角街。大昭寺傍晚到八点开放大殿,可感受不同凡响的宗教气氛。去西藏单玩拉萨太没意思,每一个有钱坐飞机的人都可来去自如。依我所见,玩好拉萨后可去日喀则,然后去定日看珠峰和羊卓雍湖,再去那木错湖看一下,或者去江孜看宗山遗址、白居寺和帕拉庄园。而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是无论如何也要去的。
十二、拉萨可坐班车到日喀则。在日喀则可找专做租车中介的介绍所,这样比找旅行社和旅馆便宜。(旅行社和旅馆起码多赚你三分之一。)一般可在拉萨贴纸条找同方向朋友。在日喀则租越野车每公里3.2 align=3.5元。(直接找司机,没有中介费。
十三、关于藏饰:所谓藏银就是白铜,戴了手会发黑,还会有铜臭味,藏胞自己是不戴的,千万别买。(可以买一些纯银的,但价格不菲。)藏刀一般卖给游客的都很粗糙。藏族人爱戴红珊瑚和绿松石,不过是真的就很昂贵。倒是可以买一些天珠戴,不同的纹理有不同的寓意,但也有假货,有木头做的和塑料的,但份量轻,质感也不同。好的天珠有天然的蚀纹。
十四、如果去看珠峰,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陷车是家常便饭,提醒司机和帮忙探路、垫石头、推车是你必须的责任。这时,团结就是力量,有一分力就出一分力吧,不过得当心,别把鞋子陷在泥里。
十五、酥油茶一大半人都喝不惯,可以少尝一点,如果行,那对你补充体力大有帮助,如果不行,就改喝奶茶吧,香香甜甜的,真不错。早饭可以吃稀饭加包子或面条,午饭和晚饭就凑和吃点川菜吧,量挺多,味道欠佳。酒可以喝,但少喝为妙。
十六、这里早晚温差大,早上要多穿,热了就脱,山上风一吹又凉了,那就再穿上,别怕麻烦,否则很容易感冒。帐篷和防潮垫用的机会很少,可以不必带了。你如果想睡自己的被子,就带睡袋吧。
十七、这样的一圈下来,从出发到结束也差不多要十二 align=十五天,体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回去就坐飞机吧。拉萨飞成都的飞机最多,每天两班,1200元/人。拉萨到贡嘎机场120元出租车费可找同行者分担。
想去西藏的朋友,你如果这样走过西藏,你就会有你自己心中的西藏,那里有蓝天,有白云,有你自己的艰辛和收获。也许,你一生难忘;也许,你还想再去。那么,下次让我们一起去转神山和圣湖吧。岗仁波齐山和玛旁雍措湖在那里静卧了千年。山高水远,路途艰险,让我们彼此说一句:扎西德勒,一路平安!
第五篇: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
【篇一】
在20xx年6月11日,作为一名今年刚被党组织讨论吸收的预备党员的我,有幸参加了单位组织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的来到单位院内,生穿红t恤,佩戴共产党员标志,乘车到六盘山山顶,参观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重走革命先烈走过的历程,并进行了宣誓,我满怀激情地参加了每一项活动,认真感受到了长征精神带给我们的震撼,仔细品味着每一次心灵交流的感动,切身体会着团队协作的力量。
这次活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效果良好,既对全体参加活动的集团干部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又增进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红色之旅”、“教育之旅”、“快乐之旅”和“团结之旅”。
长征是历史上第一次、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战胜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的英雄壮举,是无数红军烈士的鲜血铸成的历史,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今年是我们党成立90周年,是长征75周年的日子,但是长征精神永不落伍,依然散发着激荡人心的神奇魅力,它不仅激励着中国几代人,而且在全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长征精神紧扣着时代脉搏一起律动,将永远奏响出时代的最强音。
身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预备党员,我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来自于影像和文字。这是当代人的缺憾,亦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淡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用如椽的大笔和包举宇内的诗情,为我们勾勒出当年的长征景象。然而诗歌毕竟是诗歌,多了分浪漫,多了些豪情,多了点希望。相信很多人都心存疑惑真正的长征到底是怎样的?长征途中的人们的心灵感受如何?历史是无法回溯的,记忆并不能复原历史,但“重走长征路”为我带来了希望,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长征中的艰辛。
也许重走“长征路”,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没意义”的感慨,但我认为重走长征路的意义不在于复制,而在于以当代的心灵和文化去体验当年的长征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亲身实践得出了“长征不可复制”的结论,并得以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感受历史。
它能让我们接近真实地感受到历史。如果知道自己有多辛苦,你就能知道红军有多少倍的辛苦,从而明白社会的进步来之不易,如果能感受到作为个体在动荡年代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你就能知道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不能领会长征的精神,永远无法感到雪山的震撼之美,不能怀着感恩的心去体会,永远无法从那些日益荒芜的古战场上品咂出大喜大悲。重走长征路,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心灵选择,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神追溯,更是我们彰显民族精神的一次契机。
【篇二】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词句,描述了长征的艰难,抒发了决心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新胜利的豪情壮志。
8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是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长征是举世无双的,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
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不管你对长征的描述是悲壮的还是伟大的、是艰险的还是苦难的,也不管你从理论上对长征理解得多么深刻、对长征路线有多么的熟悉,如果你没有实地走一走,亲身去感受、去体验,那你的理解总是不全面的,你的认识总是肤浅的,你永远感受不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与苦难。
其间我也先后赴陕、渝、黔、赣等地区参观学习,走了部分长征路,实地感受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透过长征路线上的遗址、标牌、陵墓、纪念馆,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长征印痕。苍莽险峻的娄山关、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瑟瑟萧寒的泸定桥、荒无人烟的沼泽地、白雪皑皑的大雪山……
每个难关,都是一座丰碑,铭刻着红军先辈们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光辉业绩。
在这些红色“丰碑”中,更有令我留连忘返的赤水河。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驾驭战争、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他满腹韬略,沉着镇静,指挥红军时而北渡,时而南涉,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之中,穿插迂回,犹入无人之境。令军事专家叹为观止的四渡赤水之战就神奇地发生在这里。
当我来到元厚、土城、太平渡、二郎滩和茅台等渡口,站在岸边,仰望群山,我仿佛听见了马达声、马蹄声、脚步声、吼叫声和隆隆的炮声在山谷回荡;俯视河面,又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江水冲击着红军的竹筏、木船、浮桥,凛冽的寒风吹打着湿透衣衫的红军战士。我仿佛看见红军先烈殷切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和勉励,仿佛在告诉我们:打江山难,守江山难,建设江山更难。
战争年代的长征永远地完结了,但建设现代化军队和建设伟大祖国的新的长征已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高科技条件下,面对着“信息化”、“太空战”、“数字链”、“一体化”等深奥而又陌生的名词,我深深地感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要走好新长征之路,打赢未来战争,必须像先辈们一样付出更多的艰苦和努力。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在新长征路上记载下我们创业的足迹。
【篇三】
20xx年11月16日xx区工商局在xx副局长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重走长征路活动,在这次活动中,领导精心筹划,细心安排,在注意每一个细节的同时着重突出了此次活动的重大意义,他们希望,这次活动不单只是一次对革命前辈的纪念活动,同时这次活动也会是我们所有成员的一次踏实的自我践行,一次震撼的自我触动,一次全面的自我升华,希望我们大家通过这次活动对于习关于两学一做的精神有一个更加深入的学习。
通过重走长征路,我们在了解革命先辈光辉事迹的同时,也会让大家通过自身作为与革命先辈的事迹对比来对自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于如何做合格党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目标。什么样的党员才是合格党员?身处艰苦环境却依然坚定革命信念的才是合格党员,就如同革命先辈们面对雪山草地依然斗志昂扬;面对艰难前程依然坚持革命理想的才是合格党员,就如同革命先辈们面对二万五千里长路依然一往无前。所以,重走长征路,不光是为了纪念革命先辈,同样也是为了践行我们的革命誓言,以革命先辈为目标,做一个合格党员。
我们当然需要物资条件的满足,同样更需要精神信仰的追求和道德理想的抚慰。作为人类,我们要远离自残与战争。我们正在迎来一场新的长征,这场长征显然不是战争意义上的长征,不是所谓战胜“敌人”的长征,而是人类为改善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获得真正幸福与快乐意义上的长征,是建设与创新的长征,是和平与发展的长征。我们重温长征的丰功伟绩。我们提倡一种民族的凝聚力精神,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必经雪山草地,重走长征流血牺牲的道路。作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当年的长征己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纪念长征,纪念一代英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就是要提倡一种民族的凝聚力精神,这是一种信仰,正如十九大精神,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长征正是这种精神信仰。
二万五千里长征虽然结束了,但是革命的长征还在继续,我们今天的长征正是决战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继承长征意志,一路高歌前进,迎接最后的凯旋时刻。
【篇四】
长征,是一个可以经典永流传的历史,我们要铭记它;
长征,是一个连绵不断的精神河流,我们要传承它。暑假期间,我们的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云南省昆明市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在翠华乡、九龙乡、皎平渡乡等地,我们踏着先人的足迹,感受当年的情怀。
毛主席长征路居纪念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禄劝时,毛泽东主席曾在翠华办事处界牌村一汪姓农民家住宿办公。据当地乡镇府相关负责人介绍:1935年5月1日,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由寻甸柯渡出发,经鸡街进入禄劝到达翠华小仓。红军总部驻扎小仓村,朱德总司令曾在一户李姓家里住宿办公,毛主席在界牌小村汪家住宿。一张四方桌,一张门板床,毛主席也照样认真办公。嗒嗒嘟嘟的电报声,传出红军的坚定信念。
普渡河铁索桥
1935年4月底5月初,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及五军团由寻甸县柯渡镇经鸡街镇至禄劝县九龙乡三哨来到普渡河,跨过铁索桥,到达翠华界牌村宿营。1936年4月9日,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九龙乡三哨村委会至普渡河铁索桥。然而,铁索桥已被敌军占据封锁,给我军过桥造成极大困难。为避免伤亡,红军决定转至铁索桥下游的小河塘渡口渡河。在渡河中,被敌军发现情报,四师与之展开战斗。四师铁索桥战斗,虽歼敌一部,却也付出了较大代价。
九龙烈士红军洞
烈士红军洞,位于九龙金钟山,是一极深的落水洞。1935年5月红军长征路过九龙地区,留下了一部分伤员。5月3日,王其英等十七名伤员不幸被敌人抓捕,凶暴的敌人对他们进行了严刑拷打,但红军伤员无一屈服。最终卞邦友等五名战士被强迫带走当帮工,而其余十二位战士被带到落水洞进行“处决”。敌人“行刑”的时候,英勇的战士们不让敌人肮脏的树枝触碰自己,高喊“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先后纵身跳下落水洞。当地人民为纪念壮烈牺牲的红军战士,他们把这个落水洞命名为“红军洞”。
九龙木克壁画
1935年5月1日,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来到禄劝的宏德、木克一带宿营。红军在木克张有功家墙壁上留了许多革命宣传画,其中最著名的有《工农暴动起来,实行打土豪分田地》。九龙政府办公室的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更具体地介绍了木克壁画的由来:当红军在毛主席正确战略下成功从铁索桥撤离之后,敌人发现了这部分壁画并欲将其销毁,当地一个聪明的长工在壁画上糊上了仙人掌汁以保存壁画原状,再糊上了石灰将这些壁画掩盖了起来,直到改革开放后慢慢被当地村民发现。壁画深受群众的喜爱,并保护至今。
将军树和将军石
皎平渡,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北部皎西乡皎平村委会洪门产村,距县城140多公里。两岸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峰峦叠嶂,是云南与四川之间的主要渡口之一。来到皎平渡,我们参观了将军树、将军石、金沙江,并且采访了船工后人。
据皎平渡乡政府工作人员姚鑫慧介绍,当时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来到皎平渡,曾将战马栓到一棵杉乐树上。后人为了纪念,将此树改名为将军树。其外,姚鑫慧女士还向我们介绍,金沙江边上有个大石头,当年刘伯承就是站在这个大石头上指挥红军,使红军有条不紊地顺利渡江。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过云南时,三万多人靠七条木船,在37位船工七天七夜的奋力摆渡下,不费一兵一卒,毫发无损地顺利渡过金沙江,打破了“自古金沙夜不渡船”的传说。
据当年的船工张朝满的女婿向我们描述,当时37位船工运送完红军后,为了保证船工们的生命安全,红军决定把属于地主的船只炸毁,属于船工的船只保留。另外,红军经过皎平渡,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尽管自己的粮食短缺,仍然赠送粮食等物资给船工们。
尽管我们的活动只有短短几日,但我们立志为禄劝红色长征遗址的保护与传承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时间不会停下脚步,但我们可以慢下来,感受我们道路上发生的故事,一起为红色文化的保护和长征精神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五】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词句,描述了长征的艰难,抒发了决心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新胜利的豪情壮志。
8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是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长征是举世无双的,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
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不管你对长征的描述是悲壮的还是伟大的、是艰险的还是苦难的,也不管你从理论上对长征理解得多么深刻、对长征路线有多么的熟悉,如果你没有实地走一走,亲身去感受、去体验,那你的理解总是不全面的,你的认识总是肤浅的,你永远感受不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与苦难。
其间我也先后赴陕、渝、黔、赣等地区参观学习,走了部分长征路,实地感受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透过长征路线上的遗址、标牌、陵墓、纪念馆,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长征印痕。苍莽险峻的娄山关、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瑟瑟萧寒的泸定桥、荒无人烟的沼泽地、白雪皑皑的大雪山……
每个难关,都是一座丰碑,铭刻着红军先辈们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光辉业绩。
在这些红色“丰碑”中,更有令我留连忘返的赤水河。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驾驭战争、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他满腹韬略,沉着镇静,指挥红军时而北渡,时而南涉,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之中,穿插迂回,犹入无人之境。令军事专家叹为观止的四渡赤水之战就神奇地发生在这里。
当我来到元厚、土城、太平渡、二郎滩和茅台等渡口,站在岸边,仰望群山,我仿佛听见了马达声、马蹄声、脚步声、吼叫声和隆隆的炮声在山谷回荡;俯视河面,又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江水冲击着红军的竹筏、木船、浮桥,凛冽的寒风吹打着湿透衣衫的红军战士。我仿佛看见红军先烈殷切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和勉励,仿佛在告诉我们:打江山难,守江山难,建设江山更难。
战争年代的长征永远地完结了,但建设现代化军队和建设伟大祖国的新的长征已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高科技条件下,面对着“信息化”、“太空战”、“数字链”、“一体化”等深奥而又陌生的名词,我深深地感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要走好新长征之路,打赢未来战争,必须像先辈们一样付出更多的艰苦和努力。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在新长征路上记载下我们创业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