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云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XX云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为艺术战!云南社会实践有感
7月13日,我随团队一起出发前往云南昆明。大伙逃离杭州的酷暑,两天后到达四季如春的花城。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追寻我校先辈的足迹。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此行让我更加铭记历史,敬仰先辈:在当年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们被迫从美丽的西子湖畔一路西迁,途经多地,来到云南昆明;在途中播下了艺术的火种,浇燃了中华大地。
19日,我们来到当年艺专先辈求学的地方——昆明晋宁县安江村。寻访校址,当地老人给我们指认出唯一一处当年的房梁。新校址之后的面貌在解放后有所修整,但是基本保持了原貌:不大,由左右两排长房围合一座木质庙宇而成。围墙外,也有一方池塘。夏日湖面的绿草青青,犹如西湖的碧绿荷叶。遥想当年那些青年学子或许在这里游泳嬉戏,也或有些青年坐在岸边,描绘当时的一草一木。眼前的一切,不禁让人感慨今昔岁月的变迁!
当天院党委胡书记的讲话,提及罗工柳、吴冠中等几位赫赫有名的校友。我看过一些吴冠中关于西迁校史的回忆。回忆的细节生动,特别是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无疑成为了他记忆的一部分。想当年战火纷飞,学生们依然投身艺术创作,校方面对散乱的时局坚持办学。让我体会到先辈们艺术精神。
重走西迁之路,面对往昔校史,我不免把我辈国美学生与战争年代的先辈联想在一起。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在队伍回杭的火车上,队员海龙无意中聊到对国美的热爱,因为美院的学生有种“二”的情结。回到杭州,我对这个“二”一直印象深刻,时常想起。我想他说的“二”应该是活泼,是自由,是幽默„„但是,我们只是小“二”,遥比先辈们对于艺术的执着才是大“二”。在战争年代,无暇顾及个人的幸福自由,而更多的投身救亡图存的浪潮,从美育的角度唤醒国民的救亡意识。他们手中的笔杆就是枪杆,他们同样投身在抗战救亡的阵地上。
先院长林风眠所题写了“为艺术战”的口号——如今我辈当不断地努力践行着这种精神。继承先贤对待艺术的激情与执着。在这个平和的时代,我们美院学子当有超于小“二”之大“二”的情怀,星火以向承。毋多言,让我们:为艺术而战!
云南行
得知云南红色寻访这个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我与好友闲聊时提起我想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想法时,好友介绍给我的。由于在这个团队里大都是硕士研究生,都很有能力;而我之前并没参加过此类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经验;平时也没参加过什么展览,因此简历也写得很简单,报名确实压力很大。但在看了这次活动的简介之后,我确实觉得很不错,加上我一方面想借此机会多结交朋友,一方面想要锻炼一下自己,于是鼓起勇气报了名。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没想到竟然真的被选上了,深感十分荣幸,也非常感谢老师能给我此次锻炼的机会。
我们此次红色之行踏出的第一步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要坐36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大家满身的激情并没有被这巨大的困难所压倒,大家虽然疲惫却依然活力四射;有人盘坐在地上为大家朗读文字、背诵诗词缓解压力;有人深夜兴致爆发,安静的画速写;有人实在疲倦,躺地睡去;也有人因怕睡在地上的人被路人踩伤而一直保护着她;还有在队友困倦和饥饿时分享自己的靠枕与食品。虽然已经过去多日,但这些事情依然历历在目。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团体里挺过这艰苦的36小时的。
15日上午到达昆明安顿下来后,大家稍作休息,下午便跟随老师们前往纪念馆,去参观当年各路豪杰们在艰苦条件下用功读书报效国家的西南联大旧址。当时天气不好,小雨持续不断,摄影们扛着笨重的机器永远努力奔跑在队伍前面,就为抓拍到更好的镜头,女摄影更是如此(我很是佩服);
当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宁可自己淋湿也要为摄影师撑好伞的同志们,还得时刻集中注意力,否则一不留神,摄影师就不在跟前了;非常感谢他们。后面几天也是参观各种遗址纪念馆,由于我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拍照上,所以对这些天的其他记忆并不是很深刻。
转眼就到了18号,后面这两天大家主要分成两个小分队,一队是创作组为当地政府画墙绘,另一队则是影视组与寻访组一起去采访抗战老兵,而我虽然是影视组成员,由于创作组需要摄影师拍摄场记,自然是不能跟随组长前去拍摄老兵了。
经过这些天的相处,由于大家大越来越熟悉,越来非常团结,特别是画墙绘的这两天,由于大家的团结一致,使这个工作量巨大的墙绘创作在短期内顺利完成。
而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最我记忆深刻的是队伍里的女同学们,由于画幅很大墙面很高,不得不借用高高的脚手架,虽然站在上面一摇一晃有些害怕,却始终没有退缩,直到墙绘工作完成,还有人在大家都觉得墙绘已经完成没事情做的时候,默默地收拾着垃圾。
在这个团队里面,即使我这些天每天都睡得很晚,起得很早,确实有些累,却依然感觉我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开心,我想是因为我认识了这一群能体贴入微,能苦中作乐,能战胜恐惧的人;也是因为这些过得很充实,收获很多欢乐。
我的云南行记
我想象中的云南是一个美丽宛然的女子,它有着浪漫的情怀也有着自由的思想。但经过这次红色寻访,我发现云南有一颗坚强抗战的心。
7月13日,17个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3名女老师,一列火车,我们开启了云南红色寻访之旅。在这个团队中,我有着陌生和不确定,不知道能否忍耐36个小时的火车,不知道能否可以融入这个大家庭,不知道一路上我们能否完成任务。
所有的未知也恰好让我们更加真诚地交流,躺开心扉容纳对方。我们分享着各自考学的经历,分享着带过来的零食和水果,一起玩游戏,一起讲故事。因为这些,长久的硬座火车似乎也没那么难熬了。
7月16号,阴雨绵绵的天气放晴了,蓝蓝的天空飘着白白的云朵,有一种说不出的心旷神怡。在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拜访了抗日将领的后人杨毓骧老先生,又前往金陵园烈士陵园,缅怀先烈。那时候的金陵园有点冷清,零零星星的几个人在门口停车处。
走进金陵园,绕过许多小道,到了烈士的墓碑前。甘老师向我们一一介绍每一位烈士的英勇事迹,包括他的祖父祖母外公外婆,都为国家付出了珍贵的生命,做出了杰出贡献。听着听着,眼角不知不觉的湿润了,为他们伟大,为他们的勇敢,为他们的无畏。天空突然变得没有了味道,心情也没有了来时的轻松。最后,我们给所有的将军战士敬香,但却并不能够充分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敬意!
7月18号,长长的100米,高5米的墙绘在短时间内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我们并没有退缩,从定稿,艰难的打形到均匀的涂色,我们相互帮忙,相互合作,最终在晋宁县昆阳镇留下了我们的笔墨。在这个过程中,其实都充斥着欢声笑语,各种搞怪合影,是我们生动的记忆。
7月22日,晚上10点50分,我们要离开云南了。很多不舍,巴不得提前两个小时到火车站把火车票延后几天,为了的就是能够多看这美丽的云南几眼。可惜延后再多也终须一别,不过总有一天我们会再次回到这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云南。
7月24日,中午,火车到达了杭州东站,又要离别了。十几天的友谊,难以言语的对大家的喜欢,不知道下次见面的时间,不知道我们是否会在时间长流中消散。
第二篇:云南 社会实践演讲稿
社会实践演讲稿
(彝语)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彝学学院暑期实践服务团队成员洛伍拉卓。很开心也很荣幸在这样一个凉爽的秋日里能代表彝学学院暑期实践服务团队一行13人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此次云南之行的收获。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西南部云贵川三省,目前史学界有一种观念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传世13代的南诏国也是由彝族建立的。且彝学学院今年恢复了在云南和贵州的招生。鉴于上述情况作为‘世界唯一,中国第一’的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云南之行势在必行。我院在考虑了学院实际情况和当地民情后,决定在2015年7月4日组织暑期实践服务团队以“走进彩云之南、传承彝族文化”为主题赴云南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由彝学学院院长罗庆春教授任随团专家顾问,副院长子莫伍果老师为领队,团委书记杨彦老师为指导老师。面向全院公开招募选拔出一批同学组队,根据学科特点还特别邀请了川学文学人类学研究生张琴加入团队。在前期的筹备中,我们结合校团委的要求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团队指导老师给大家开了行前准备会,在团队中设队长、副队长、宣传员、记录员、管理员各一名。在暑期实践后我们也分别撰写了实践报告,最后汇总为2015年彝学学院赴云南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同时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在审阅后多给与我们宝贵的意见。
回望来路8天,192个小时,两千多公里路,长路漫漫、收获多多,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们的脚步,一同重走彝学的彩云之南实践之路吧!
2015年7月4日实践小分队整装出发,在经历了近30个小时的长途奔波之后到达云南楚雄,经过一晚的休整。第二天一早小分队来到楚雄州彝族文化研究院,院长肖惠华老师等引导我们参观了彝族毕摩文化研究室、社会历史调研室,双方就如何有效开展合作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并达成共识。
彝医药学是我院新设专业,为加强院地合作,争取专家资源助力彝学办学。7日小分队前往我院实习实践就业基地——“老拨云堂彝医馆”参观学习,李副馆长带领我们参观了彝医馆各特色诊疗室,并介绍了彝医药学独特的医药观与疗法。
7月8日全体队员乘车前往巍山县,在当地我们参观走访了等觉寺、星拱楼等彝族古建筑。并与当地的艺术家、文学家一起交流凉山与巍山彝族传统文化不同的魅力,学习了巍山彝族民间舞——打歌。9日我们前往南诏国发源地——巍宝山。参观了南诏土主庙,去到了彝族祭祖大典的现场,在毕摩喃喃的经声中,我们共同祈愿在我们这一辈人的努力下国家能繁荣昌盛、民族文化源远流长。10日到达石林彝族自治县,我们与来自当地知名的彝医药专家及各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下午2点,我们来到石林县民族中学进行招生宣讲,队员们还和石林民中的同学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友谊赛。11日小分队来到石林风景区,我们在参观的同时加深了对彝族撒尼人经典传说《阿诗玛》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当地民俗旅游发展的状况。
在这8天中我们行走、调研、思考,实地感受了目前云南彝区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在云南彝区彝族文化发展遭遇瓶颈,服饰等民俗手工艺出现断代,彝族传统文化、语言文字等诸多文化元素正在逐渐消逝。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艰难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流失,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和民俗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点点滴滴我们无不是看在眼中记在心里。我们能做的就是无论在何处都以身作则、认真学习、积极向上。因为我们清楚的记着罗老师说过的那句话:你站在哪儿,彝族就站在哪儿!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民族的脊梁和民族的未来,站立在我们身后支持我们不断前行的是逾千万的民族同胞。在云南我们踏实调研、真诚相待,全面了解云南彝区文化的多样性,并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可。实践归来后,我们及时开展暑期实践分享会。通过参与队员精彩的分享,让同学们在了解云南彝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发展现状的同时,也树立“大彝族”的观念。
此次彝学学院赴云南之行受到了国家民委、中国财经网、昆明官网等关注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西南民族大学和彝学学院的良好形象。
学院领导于9月前往石林县民族中学拟定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之挂牌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上周我们还邀请了楚雄州彝学研究院院长肖惠华老师来我院举办了“彝族文艺”专题讲座。在这说长不短几天里。从昆明到楚雄,从巍山到石林。我们一路走走停停,感受到云南彝族同胞家人般的热情接待、了解了云南彝族与四川大小凉山彝族不同的风俗风貌和开发完善的民俗旅游和文化产业。我们在楚雄探讨彝族文化的传播及未来发展前景、在巍山感叹彝族历史的源远流长和先辈们的英勇善战、在石林畅谈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阿诗玛文化的传播。从大小凉山到金沙江畔,从乌蒙山脉到红河两岸,作为当代彝族大学生的我们热血沸腾、激情高涨,我们真切期盼着民族美好的未来!作为彝族青年,我们承诺一定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好彝族文化这面旗帜,为建设美丽家乡,建设伟大祖国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我的汇报到此结束,兹莫格尼,卡莎莎!
第三篇:云南培训心得体会
赴云南学习心得体会
姓名:*** 单位:**
0
赴云南学习心得体会
2017年7月16日,我有幸参与了为期5天的在云南省昆明市开班的石嘴山市初中骨干教师培训班。7月14日,我们乘火车从银川出发,16日早晨5点抵达昆明。简单吃过早饭后,我们就进行了开班仪式。随后,班主任卢教授就安排了专家授课。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有学员的互动讨论,还有学校的观摩学习。通过理论的培训学习,学员间的相互讨论及学校教学的观摩,还有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升,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总而言之,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现就本次培训作如下总结,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理论导航,更新教学理念
培训过程中,我在认真倾听专家的专题讲座中获取了不少新的理论知识。班主任卢朝佑教授的《学习中心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分析》和张承明教授的《有效教学与科学助考》不仅让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师生关系的建构,而且教会我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法及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特级教师唐朝霞老师题为《解读教师人生,感悟教师职业》让我明白了教师的本质是一个带有浓重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一个太讲实际、过于功利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的。不仅如此,我还认识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是懂得竞争与合作的人生。没有了危机和竞争,任何事物都会萎靡懈怠,从而走向颓废甚至灭亡。但同时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
二、上机操作,理论用于实践
本次培训活动一改往常只听讲座,实际操作培训格局。不仅安排了精彩的专题讲座,而且就信息技术如何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行了上机培训。陈彬老师首先介绍了教师上课和备课常用的网站,为我们以后备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就如何录制微课对我们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对我以后录制微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观摩,增长教学技艺
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教学理论的感悟需要在相应的实践中融会贯通,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的生命舞台。培训期间我们有幸到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进行观摩学习。此行让我零距离的走进名校,感受名校的文化氛围,学习名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班级管理制度。
该校的校训“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以及让学生“生态成长”和“雅行立德”的教育理念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
这次培训,我们还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谷润老师的精彩演讲《做一名阳光、幸福的教师》,让我对一直敬畏的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为如何对班级管理支了很多招。其中,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诚实》的故事让我铭记于心。让我明白,正确引导学生要以第一次召见为契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慢长的内化和外显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的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长期尝试。然而本次学习培训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操作,再加上我近几年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使我的自身素质又一次得到质的飞跃。大大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尝试时间。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不仅让我丰富了知识储备,夯实了教学基本功,并且在与几位专家和各位同仁的“零距离”接触中,我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反思能力得到了提升。虽然是短期培训已经结束,但教学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此次培训所学到得理论知识、教学技能创造性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我校的数学教学增添一抹亮色。
第四篇:云南之旅心得体会
云南之旅心得体会
云南的景色的确很美,到处是山青水秀,那里没有受到现代工业的污染,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很古朴的生活方式,所以那片红土地,那片蓝天,那山、那水、那景是我百去不厌的地方。
到云南之前,就听说那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到了之后,对那里的阳光、月亮和气候有了亲身的体会,实在是印象深刻,因此作为心得的开篇来写。
先说说明月。我们一行是2011年7月10日晚上00:00左右乘飞机抵达昆明,我在这里感受到不一样的月亮,这里的月亮似乎要比我们那里要大、要亮一些。我想恐怕是昆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度近1900米,比庐山还高,所以月亮看起来是那么近,那么明亮啊。此外,有几个上午,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我还看见了难得的月亮和太阳同在的自然景象,一边是月亮当空、一边是太阳高照。
再讲讲阳光。这次旅行,让我们的旅程一路阳光普照,也带给大家一个愉快的心情。这里的太阳感觉特别火辣、晒人,云南盛产香烟、茶叶、鲜花、水果,却不出美女,恐怕就是太阳晒多了,一个个都黑不溜秋,脸上也凹凸不平。要是想自己的皮肤健康好看,在那里多呆一段时间就会黑啦。
最后谈谈气候。气候的变化,让我深深体会到云南十八怪之“四季衣服同穿戴”的含义了。云南的温差较大,我们旅游的这几天,早上、夜晚的气温一般在10度左右,而到中午以后,气温可达20多度。难怪这里还有“早穿棉袄、午穿衫”的说法。特别是太阳出来后,你在阴凉处就会感到很凉爽,而在阳光下就会感到热乎乎的。这种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云南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所决定的,地处云贵高原的云南,其气候特征是“河谷盛夏山区春,高原艳秋雪山冬。”滇西北的梅里雪山还是白雪皑皑的时候,滇南的河口则早已是春行夏令了。云南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于是在街头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形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人们都说,云南气候宜人,景色秀丽,犹如人间仙境。趁着寒假的大好时光,我们三人随着旅行团到云南旅游。我按奈不住自己的兴奋心情,心思早已飞到了美丽的云南。
7月10日下午,我终于坐上汽车,开始了我的云南旅游。
我们终于到了这次旅游的第一站——大理古城。刚下车,天气就开始放晴,心情一下好了很多,至少没了那种阴沉,虽然有点晒。首先我们经过著名的洱海。也许你会问这是一个海吗?不是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湖,它位于点苍山脚下,被称为“高原明珠”。极目远眺,远处的群山在云雾的包裹下若隐若现,仿佛一位位身穿白纱的少女在借洱海作镜子梳妆打扮。的确,洱海的水清澈,湛蓝,湖面上被风吹起一圈圈涟漪,阳光洒在湖面上,像是谁向上面洒了一层碎金纸,金光闪闪。真不愧为“高原明珠”!我感觉自己已经全身心融入了奇妙的大自然之中,真想高歌一曲,抒发我满心的欢畅!
第二站——丽江
这天,我们来到了丽江旅游——这座有着悠长历史的丽江古城,游览这里著名的玉龙雪山下的黑龙潭。
玉龙雪山海拔有五千多米,山上空气稀薄,氧气少,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对登山者的身体素质是个不小的考验。而且山上温度低,天气也变化无常,令人捉摸不透。
走进大门,首先吸引我的是水泥大道两旁的松柏,以及大片的草坪。树不高,但十分苍翠;草很绿,显得生机勃勃。沿着大道一直往前走,三塔高大雄伟的形象毅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听导游介绍,三塔中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塔高69.13米,为十六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两座小塔分列南北,均高42.19米,为十级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算起来,三塔离今天已有几百年历史了,如今仍能屹立不倒,实属罕见。
我们拾级而上,来到了三塔背后,这里有一块石头,名叫蛙鸣石,石上有两个小洞,只要用石头向小洞用力凿三下,就会听到呱呱的蛙叫声。我将信将疑地试了一下,远处果然传来一阵蛙叫声。后来听导游解释才知道这是由于三塔的回音造成的。哦!看来这三塔也有许多奥妙呀!
我们离开了三塔,一天的行程令我疲惫不堪,回到宾馆,躺在床上,我想明天又会是怎么样的呢?一定会是十分有趣的,我期待着。
第三站——石林
每逢节日庆典,或宾客到来,热情奔放的彝族儿女要献上大三弦舞。届时,刚健豪迈的舞步震动着大地,厚重朴实的大三弦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舞者清脆有力的吃喝声响遏行云。那热烈的场面使舞者和观众都热血沸腾,给人欢乐,催人向上。
石林到了。其中景观最典型、最突出的350平方千米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包括“二林、二洞、二湖和一瀑一山”8个景区。若要把所有景区走马观花式地看一遍,至少花三天三夜的时间,而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是“二林”中的李子管石林。
石林神奇迷人的自然风光与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的完美结合,象磁石一样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中外宾客,旅游者纷至沓来,或观赏它的壮美、领略它的风情;或吟诗作赋、歌咏它的史迹;或研究考察、探索它的奥秘。石林就像一座巨大优美的艺术迷宫,激发着无数文人墨客的灵感,公刘、季羡林、冯牧、流沙河……一个个借景抒怀,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诗篇;石林,确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奇境,到过这里的国家领袖、世界名人,无不叹为观止,豪情满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一个个留连忘返。
第四站——西双版纳
踏上那陌生而又美丽的西双版纳,天空是那么晴朗。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她是人间另一块仙境,是我心中的伊甸园!古老和现代、文明与传统、人与自然和谐在这里得于充分体现。带着新奇,在驱车到勐仑热带植物园的路上,望着车窗外的田园山水和芭蕉树、橡胶林、吊角楼,三三两两的路上行人,以及那望天树,让我思绪万千。来到勐仑热带植物园,我仿佛来到一个世外桃源,目不暇接地浏览山、水、树;急不可怠地呼吸那从原始森林绿色宝库中开释出的清鲜地空气,其迷人秀丽的景画让人陶醉。那人、那水、那山、尤其是那树无不透着灵气。真不愧是树绿、山净、水秀,美丽富饶的植物王国。这里植物类型多样,热带雨林遮天蔽日。林间小溪流水潺潺,山涧参木蔽天,林中很多附生的花卉植物,自然组合成“空中花园”,间或跑出几只野生动物,赢得游人惊诧和好奇。
据说,傣族保持最完好的古老的村寨在版纳有好几处,每年4月12-15日是傣族泼水节,泼水节相当于傣族的新年,是版纳州一年中最盛大的民族节日。只见橄榄坝广场中心的喷泉四周游客如织,他们换上傣族服装与当地傣族人每人手中拿着盆子,舀着喷泉池中水相互对泼,有的分成两组接成对手打起水仗来,个个淋的像一只只“落水的孔雀”嘻闹着,尽兴的玩耍着,沉醉在欢乐之中,把一切烦恼和忧愁泼到九宵云外,留下的是幸福和欢乐,也是傣家人给予我们游人的吉祥祝福。
西双版纳行程结束了,似乎还感受着那儿的清新空气,热带雨林及鸟语花香,让人不禁流连忘返。
第五篇:云南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云南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成为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编辑了云南民族团结心得体会,给大家提供个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我局开展的学习“民族团结团结教育条例”教育活动中,我认真学习了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内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阐述了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全面介绍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有助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树立“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凝聚起各民族团结一心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主要体会如下:
回顾历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自古以来融合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民族。新疆各族人民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在新疆搞民族分裂活动的是极少数,他们不能代表任何民族,是各民族的敌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
我们也清楚看到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由来已久,新疆解放以来,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在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与相应历史时期的国际大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具有特殊的复杂性。严峻复杂的对敌斗争形势决定了新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也促使我们迅速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使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认清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真实面目,认清与“三股势力”斗争的实质,增强应对复杂政治斗争的能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与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作斗争,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坚决维护新疆稳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改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新疆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新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半个多世纪以来,新疆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改变落后面貌。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大力建设,在国家的关心支持和各省市区的援助下,现在新疆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辉煌成就。
当前新疆进入了历史上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党始终是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始终是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谋利造福,没有共产党领导就没有新疆的稳定发展,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对此,我们援疆干部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立场,全力维护好社会稳定。
从全国来看新疆地区相对边远、区情和周边情况复杂,经济相对落后,少数民族聚集,这些年来,境内外“三股势力”也一直借口区内一些边远、局部地区的贫困问题,对我大加攻击,煽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因此,只有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大力改善人民生活,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对周边国家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优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各族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感,从而压缩“三股势力”的活动空间,实现长治久安。
在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我认真研习了新疆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并将之与援疆工作、新疆及泽普的发展等结合起来,在思想上和认识上获得提高。主要体会如下:
回顾历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自古以来融合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民族。在西汉时期,当时的西域已经完全纳入西汉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即使到了腐朽的清王朝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新疆也没有从祖国怀抱中分裂出去。新疆各族人民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在新疆搞民族分裂活动的是极少数,他们不能代表任何民族,是各民族的敌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新疆半个多世纪以来形成的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新疆当前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各民族和谐共处局面必须十分珍惜和坚决维护。我们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珍视民族团结,自觉地为维护民族团结作贡献。
我们清楚看到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由来已久,新疆解放以来,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在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与相应历史时期的国际大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具有特殊的复杂性。严峻复杂的对敌斗争形势决定了新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也促使我们迅速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使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认清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真实面目,认清与“三股势力”斗争的实质,增强应对复杂政治斗争的能力。我们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与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作斗争,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坚决维护新疆稳定,坚决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读史而知新,回顾新疆的历史,新疆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新疆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可比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改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新疆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新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半个多世纪以来,新疆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改变落后面貌。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大力建设,在国家的关心支持和各省市区的援助下,现在新疆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辉煌成就,这可以与周边国家进行对比,毫不逊色。
随着新疆工作会议的圆满结束,新疆尤其是南疆三地州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为了新疆的发展尤其是南疆的快速发展献计献策,齐心协力谋发展。党始终是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始终是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谋利造福,没有共产党领导就没有新疆的稳定发展,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立场上,全力维护好社会稳定。
从全国来看新疆地区相对边远、区情和周边情况复杂,经济相对落后,少数民族聚集,这些年来,境内外“三股势力”也一直借口区内一些边远、局部地区的贫困问题,对我大加攻击,煽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因此,只有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大力改善人民生活,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对周边国家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优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各族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感,从而压缩“三股势力”的活动空间,实现长治久安。
加快经济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由此,我们要认识到担负的历史使命,坚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等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动真情、办实事、出实效等,围绕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坚持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有力推进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且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人民群众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