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史听课感想
近代史听课感想
观中国近代百年之史,有识之士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皆愤而欲求救国之道也,浴火奋战,攘除奸凶,虽九死其尤未悔,然清府献谄于前,构恶于后,国事遂不可收拾。
众革命之士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其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从今而思之,痛何如哉,此浩然之正气,实乃我中华之幸也。可谓: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此时之清府,如朽本之木,末路已矣,列强如虎狼之徒,皆欲侵我中华之土也。辱我国民,杀我同胞,劫我财源,占我国土,清府愤而不奋,诚无可救者矣。
幸革命党人愈挫愈勇,日趋成熟,终于武昌暴发起义之壮举,经百余日倾覆满洲专制之制度,依国民之愿望,立民主之中华民国。剪发易服以破旧俗,民主思潮已入人心矣。
然国民革命之事实乃顺历史之洪流,清末之政府,内忧外患,其所谓之立宪,实则为其一己之私欲,内阁实为爱新觉罗一家之内阁,新军实为爱新觉罗一家之军。中华民族困于此,终不得行前进之法,然困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遂辛亥革命之成,满洲政权倾覆,诚乃天理所应,人道所依也。
苏洵曰: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此言得之。灭清者实乃清府之本身者也。曾国藩,李鸿章皆乃忠良死节之臣,怎可谓之汉奸,国贼,然则清府之腐败,累及众多仁人志士,使其无一不叹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向使清府能爱其民,能守其土,未行闭关锁国之策,开明教化,虚心求教,谁得而族灭也,是可谓;清府之灭,无可为他人之过也。
民主革命至今,已逾百年矣,然每思及此,可谓泣涕涟涟。中国之所以为列强所鱼肉,皆乃因国家积弱,民智不开。梁启超所作《少年中国论》有云:故今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想我五千年之中华富强之责,兴旺之任,吾辈实无可推脱,诚如周总理之言:为中华之崛起,读书!吾辈实应奋发图强,以求兴国之路也。
第二篇:近代史感想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感想
20世纪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来说,是开端的世纪,是转型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也是收获的世纪。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的屈辱史。“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从1840年到1919年,清政府又签订一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
中国的近代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中国近代史,更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感想
中国近代史感想
提到近代史,我想大家都会想到屈辱这词。号称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为什么会在近代被压迫成这样?任人欺凌,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偷偷地往中国运输鸦片,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大批中国人整天抽大烟,痛苦不堪。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中销毁了大批鸦片给英国沉重打击。于是,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尤其是三元里的群众,但英国先进的枪炮并不是靠人多就能打的过的。长期闭关锁国、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采取妥协的政策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清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与英国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就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没从第一次中汲取教训,依旧我行我素。认为中国乃堂堂天朝大国,西方的列强没有威胁到清政府的地位。最终被迫签署了一系列的不平等的条约。其中,清政府采取妥协投降等政策,甚至还和西方列强合作一起镇压中国人民让我们很是愤怒。是清政府和列强一起把中国推向了灾难与屈辱的无底深渊。近代,贫穷与落后一直伴随着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近代史就是铁一般的例子。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被镇压史,还是斗争反抗的历史。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顶上去。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支持着,战斗着。这是不可以妥协的事,也没有可以妥协的地方。全国各界人士纷纷站起来,誓死抗争到底。林则徐、关天培、丁汝昌等一系列爱国官员带头反抗,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争激情与勇气。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这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对国人的思想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并且它的失败意味中国想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如果当初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那么我们今天会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呢?还会不会直接跨过资本主义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呢?没有了入侵,近代的中国人民应该会生活好一点。但一样会遭到封建制度的压迫,可能十年、二十年甚至几百年都一直是封建制度。历史是客观实在的,尤其是屈辱的历史我们更不会忘记。牢记历史,警示后人。
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但在当时的摸索阶段,随又能说的清。于是,在孙中山的带领下《辛亥革命》爆发了,并取得了成功。但最终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给窃取了,并恢复了帝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一定的解放。也再一次的证明了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中国的道路究竟在何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接下来的道路更是曲折的、艰辛的。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一件件我们耳熟能详的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这些都是中国近代的血泪史,是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铁一般的证据。中国人们是不会被打倒的。在近代,我们的祖国忍受了太多的蹂躏、承受了太多的折磨,但她挺过来了。彩虹总在风雨后。看看现在中国的发展,你就知道她的坚忍不拔。
然而,总是有些人喜欢扭曲事实真相。现在的日本不仅没有对他们往日的罪行进行忏悔,甚至为了逃避罪责,把现在的教科书都修改了,不承认他们对中国进行的迫害。然而,历史就是历史,不是他想改就能改的。这种掩耳盗铃的可笑行为能掩饰得了他们昔日的罪责,能掩盖住他们的丑陋的脸面吗?不能。许许多多的照片、回忆录等都证实了种种罪行的存在。
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造成的创伤是永远弥合不了的。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30万同胞的惨死。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女、儿童他们都不放过,这还是人能干出的事情吗?不是。“江边
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道出了当时状况的凄惨绝伦。令人发指的是,有2个日本军官甚至以杀人为乐,进行“杀人比赛”。6个多星期的烧杀淫掠无所不为,是修改教科书就能掩盖住的吗?也有很多的日本人进行了忏悔,做了许多的实际行动。南京古城墙修复时就有很多的日本人自愿报名参加。
很多的问题都可以从历史中寻求答案,学习它是必须的。它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知道现如今的安定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使我们满怀激情的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
第四篇:近代史感想
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
开学第一课,《中国近代史纲要》的陈老师便让我们观看了“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现场视频,再次给每位同学上了一堂震撼人心的课。对于“感动中国“这个节目,已经没有必要多加介绍,当自己开始听闻这个节目后,每年的颁奖典礼便不再错过。
2012年,依旧如期而至,寒假在家里看了央视直播,近代史第一节课,是自己第二次观看,一样的人物,一样的事迹,留下来的,也是一样的感动与对感动人物深深的敬意。
每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或亲情,或奉献,或诚信……他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每一个感动。胡忠/谢晓君夫妇、张平宜、。。。十个平凡的名字,向我们讲述着不平凡的故事,我们记住他们了,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让自己内心最震撼的应该算是被誉为中国最美妈妈的吴菊萍吧。
颁奖词这样写道: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尽管素味相识,尽管自己可能就因此而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但她依旧挺身而出。事后,她只是平静的说道:“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是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平安成长,在孩子需要自己的臂膀时,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住自己的脚步,哪怕是自己的生命。最美妈妈,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全中国诠释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助人为乐。
而当我们看完最美妈妈的事迹静下心来之后,是否有想到过另一个恰恰与之相反的小悦悦事件?是否比最美妈妈事迹更震撼人心呢?
2俩车子碾过,18个路人无一伸出救援之手。人性的冷漠已经到达何许地步??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小悦悦事件中,还有拾荒阿婆陈贤妹,有了陈贤妹,我们才不至于输得太惨、才不至于颜面丢尽。我想,那时我们是多么的希望在18个路人之中有“吴菊萍”,但是,这个社会“吴菊萍”已经是少之又少了。。人性的缺失与冷漠不禁让每个人心寒,但每个国人也不要忘了自我反思。我们希望这个社会能多多涌现出吴菊萍这样的感动人物,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不至于遗失的太多!!
拒绝暗淡的青春
——《建党伟业》观后感
中国近代史,一部浩荡的史诗,沉淀了太多太多的故事与片段,点点滴滴的定格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大学教堂由于各种设备的先进,授课也变得多元化,比如,我们的近代史在讲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便以电影《建党伟业》来达到教学目的。《建党伟业》这部大制作电影我想就不用我多加介绍了,明星云集是最大的特点。虽然说很多人是冲着明星去看这部电影的,但是对于了解那段历史,也的确是个很好的方式。
整部电影下来,有很多镜头成为永恒。蔡锷与小凤仙火车站离别、毛泽东与工人的激情演讲交流、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嬉戏喧闹…….那些片段已深深烙在我的心头。但是,感触最深的还是五四运动爆发时期那段。。。
全国上下大学生游行示威反抗西方列强的无理判决与对腐败无能政府的制裁,他们说道: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来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革命。他们的青春是那么的激情,当时看这个片段的时候,我无意识的在qq空间里说了这么一条动态《建党伟业》„五四运动„看着那时年轻人的激情„我们的青春是那么的暗淡无光„的确,比起当时的年轻人的激清岁月,当今一代似乎已经遗忘了自己是年轻一代,我们需要激情需要疯狂,但现实呢?这个社会把我们彻底的改造了,时光的累计也把我们的棱角磨平。家里爸妈告诉我们说要听话才是个好孩子,学校老师告诉我们说好好学习才是好学生,我们内心告诉自己我们要听大人们的话,于是,不知不觉之中我们便不再拥有本该属于我们年轻的疯狂与激情,更多的是温驯与安静。
身边很多的年轻一代总是感叹自己老了之类的话,但是当他们看到五四运动期间同龄人的举动之后,是否能有所思,是否觉得自己的青春是那么的暗淡无光???
大学生的我们,年轻就是我们的资本,我们需要疯狂,我们需要激情,当我们要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却有人告诉我们这样是不听话的行为的时候,请告诉他:我的青春需要这份经历。
青春,我们正在青春。
第五篇:近代史实践感想
这是我第一次做课题。虽然我从没从事过,或者说是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但我还欧式用心去做了,因为人生总有这个那个的第一次。尝试过,才会有经验,才有下一次的熟练,后来的得心应手。
对于这个课题,我是完全陌生的。但是通过上网查阅,我了解到很多。首先,我确信了一句话: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真是个好东西,我多想在期末考卷上写满“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不过我猜下场绝没有挂科这么简单,搞不好我还要出名了。哎,有点跑题了,回到正题回到正题。
改革开放以来从交通工具的变化就可以明显的发觉我国经济发展迅猛。33年前,成立的上班族们骑着色彩单调的自行车在街道上穿行,数量不多的公交车,每遇风雨天常常人满为患。拥有一辆私家车代步,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33年弹指一挥,如白驹过隙,如今的交通工具意识花样繁多;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轿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手即停,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回首交通工具的变迁,我品出了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也品出了今日改革开放成果的甘甜。33年前,街上的汽车很少,自行车还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人们为了坐公交车经常咬走现在的两三站路。去一个远些的地方经常要倒两三次车。飞机更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见识到,更别说乘坐了。当时,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然而当时购买自行车都得凭票,能有幸分到票的人自然不多。“那时候如果家里能拥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是令人羡慕的。”一位过来人这么说。去查了资料我才知道当时自行车居然这么金贵。想想现在,突然发现私家车不过是33年前的自行车,尤其是骑“永久”就像开奔驰一样有面子,而一辆“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皇冠一样。唉。唉。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出了重新认识了百度之外,我还认识到team 的重要性!分工明确是必要的,而心怀团队精神则更为重要。幸运的是,我所在的团队很好,大家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兢兢业业,虽谈不上呕心沥血,但也付出了些许课余时间。虽然对课余时间恋恋不舍,但是我同样做了有意义的事——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说得真对,我切身体会到了。
我发现,我喜欢实践课了。不仅让我感受到team,学到课堂外的知识,而且对那些我想学的知识我能通过实践而不是书本说教获得,我喜欢这种自由的学习方式。因为在我看来,大学的学风是自由的,而且更注重实践,否则我就是高中毕业后读了另一所高中,这是悲哀的。
是实践课,让我看到了大学里我喜欢的一面。
是实践课,让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篇二:近代史实践心得体会 实践活动心得体
牢记历史,以史为鉴。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在屈辱中走过了百年,中华儿女不能忘。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明确使命,肩负责任,我们应积极响应“中国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除此之外,实践中,我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员,我们的实践就像一个机器,而我们就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虽然微小,但是缺一不可,少了一颗螺丝钉,机器的运转就不能正常了。篇三:近代史实践感想
实践感想
本学期的近代史课程,我选择了实践环节。从名字上看,近代史,似乎离我挺近的,但让我说个所以然来,我还是支支吾吾。从鸦片战争的软弱,到辛亥革命的反抗,再到国共两党的合作,时间一步步前进,历史一点点发展,跨度之大,纷繁复杂。在组长黄梓楠同学的协调下,我们选取“国民革命军的正面抗战”作为我们的课题,并选取灵谷寺的国民革命军阵亡烈士公墓和航空烈士陵园作为我们的实践地点。
我们先到达了灵谷寺。一进灵谷寺的大门,整体感觉还是很肃穆的。牌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殿前有一座五楹带顶的阵亡将士牌坊,中间坊额刻“大仁大义”,背面刻“救国救民”。坊前置一对貔貅。接下来是无梁无椽的无梁殿。无梁殿外部恰似巍峨的宫殿,内部却如前后回旋的涵洞,深邃幽静.而且无一根梁柱,全部用大型长方砖砌成拱圆殿顶。殿内墙上书刻孙中山的《总理遗嘱》,还书刻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名单。那一个个名字让我觉得心痛,他们为了革命为了百姓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殿内还有按照情景设置的蜡像。
出了无梁殿,是阵亡将士第一公墓,雨天泥泞,我们未能到墓跟前,远远地望着墓碑,耳边似乎还能听见战士们奋力杀敌的呐喊声。天气阴冷,小雨淅沥,似乎天都在为那些逝去的烈士惋惜。大家心情沉重,来到灵谷寺的标志性景点灵谷塔。塔底刻有“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让人感受到烈士对正义的渴望和对国家忠诚。塔共九层,里面是螺旋式台阶。到达顶层时,印入我眼帘的是满山的黄色。那满山遍野的树木,随风飘落的黄叶,都仿佛在告诉我们曾经发生的故事。
如果说上午的灵谷寺带给我的是历史的沧桑感,那么下午的航空烈士陵园则是悲壮。烈士陵园的地理位置很偏僻,我们走了很久才找到,参观者也是寥寥无几。飞机的模型,烈士的遗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在蓝空里,可悲!可敬!当我看到一篇刻有烈士姓名的墓碑时,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一连串的名字,他们的年纪,家乡??当一切都涌到眼前时,我问自己:这是真的吗?他们都牺牲了?他们都与我一般大啊!当我意识到他们都已经安静地睡在旁边的墓地里的时候,一股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就让他们一直安静地睡在这里吧,谁都不要来打扰,他们都太累了。
一天的实践很快就结束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近代史,有历史的地方都会有战争。一直觉得战争离我很遥远,忽然觉得,其实战争就反生在我身边过。有人说,没有战争就不会有和平。但和平来的方式是那么残忍。我很感激那些牺牲的烈士,那些为和平做出过贡献的人们,没有他们,哪来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努力生活!篇四:近代史实践感想
近代史实践感想
常建良 129074251 软124 也许是太久没出去尽情的玩过,也许是在学校呆的太久,也许是每天的学习生活太过无聊、太过烦闷。当我踏上车的那一刻起,我的心情就莫名的好,情绪就异常的高,就这样一路听着小歌、哼着小曲的来到了目的地。和秋景的萧条一样,当我们站在了纪念馆的门口,原先路上有说有笑的心情都忽然不翼而飞,剩下的只有满脸的肃穆、满眼的苍凉,似乎那口和平之钟的巨大回响在无情地震撼着我们的心。当看见黑色的大理石铸成的金字塔和雕塑后,大家便什么话都说不出了,似乎所有的话都被哽住,已经没有办法用言语形容当时的心境和复杂的心情,突然感觉到自己所学的一切所谓华丽的辞藻在此刻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走进大屠杀纪念馆,大家立刻被以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悲苍景象所震撼了。纪念馆前的警钟上镌刻着“敲世纪警钟,祈世界和平”的十个大字,提醒着每一名有良知的中国人勿忘国耻,兴我中华。纪念馆虽不很大,但我却走了很久很久,我不知道我是怎样走出纪念馆的,时间似乎在那一刻凝固,我们又似乎在那一瞬间走过春秋,走过寒冬,走到了世界的尽头??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绝不能患历史健忘证,决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血海深仇!决不能愧对无数先烈和死难的冤魂!一个人、一个民族,是需要有点精神的,如果自己不争气的话,怨天尤人没有任何意义!落后就要挨打,这历史的教训太沉痛太深刻。今天,我们祭奠南京大屠杀,不是囿于历史的伤痛中而不自拔,而是痛定思痛,反省自己,知耻而后勇,发愤图强!奋发图强!只有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只有我们强大了,我们才能站得直、立得稳。
然而,处在当今这个和平的年代,战争的伤痛正在慢慢地等待平复。但时间的流失并不意味着遗忘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是历史某一阶段的立体反映,是留给后人的一种把握未来的智慧。因而我也只能内心带着内心的不爽做着让人舒心的事,这就是中国的宽容,是中华民族内涵的体现,也是国家要走向世界,跻身大国行列的必需行为。为了中国梦,我默认“不为复仇誓言铭记南京历史教训,为了大爱志愿谋求世界和平”。篇五:近代史实践之感想
近代史实践作业 it1202班
成员:演讲游京翰(1211610212)
回答曹江涛(12116102)刘燕波(12116102)邱维超(12116102)肖进杰(12116102)周文轩
(12116102)
读《李鸿章传》有感
引言:有的人被千万人赞扬,但诋毁他的人也不下千万;夸他的人把他捧到极致,骂他的人也把他贬到极致;他今日所受到的诋毁也恰好可以抵消从前的赞誉,他所得到的赞誉也恰好补偿了从前所受到的诋毁。像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个非凡的人。——梁启超 在上大学前,我对李鸿章的了解,仅仅源自于中学历史书里,也仅仅是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寥寥无几的文字而已,无独有偶,这些文字给人的印象就仿佛李鸿章就是一个懦弱、无为的害国奸臣。然而历史上的李鸿章却并非如此。通过这两天读《李鸿章传》之后,我知道李鸿章是个极富有争议的人物,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我们应该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实,读懂李鸿章。
《李鸿章传》可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指出了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让人们对李鸿章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第二部分则是主要介绍李鸿章的活动,第三部分为结论,将李鸿章与中外重要历史人物对比,通过对比,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一部分也就是绪论中,作者表明了对李鸿章的态度:“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并对进进行了解释。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十一章作者对李鸿章的历史活动进行了介绍,并通过介绍,得出李鸿章在中国历史的位置,在这里作者先摆出结论,然后用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中作者在第二章、第三章对李鸿章所生活的中国及世界形势进行了介绍。通过对形势的介绍,可以让读者对李鸿章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从第四章至第六章,梁启超主要介绍的是李鸿章在军事上和洋务上的活动。从第七章开始,主要开始介绍李鸿章的外交活动,此时李的活动也开始遭到了很多人的否定。直至被后人骂为卖国贼。其实这对李鸿章是不公平,李鸿章已最大限度的维护国家利益,奈何国家实力落后,非李一人可以改变。最后一部分结论中,作者将李鸿章与中外历史人物相比较,得出结论:“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但同时也指出“今日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一人能及彼者”
作者将李鸿章的一生的活动,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在军事上,李鸿章开始被人所关注是因为他建立淮军、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并平定了捻军之乱。而李鸿章被人称作东方俾斯麦,是名不副实的俾斯麦,因为俾斯麦战胜的都是敌国,而李鸿章所战胜的都是同胞,从攻克松江崭露头角到后期与李秀成斗智斗勇,再到肃清捻军的残余势力,打了十五年的仗,从来没有吃过亏的李鸿章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的军事统帅。虽说其中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李鸿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他个人努力以及曾国藩帮助:首先,李鸿章的用兵之道是拟定详细策划后再行动,对敌人的了解判断十分精确;其次,李鸿章行军用兵时有曾国荃为之牵制附近敌人,抑或曾国藩在后方做好支持以绝后顾之忧;再者,李鸿章作为曾国藩幕僚的生活是锻炼他能力的最好的实验学校。第二是在洋务上,李鸿章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因为洋务,被全天下的穷酸读书人唾骂;同时他也因为洋务被全天下功利之徒吹捧。洋务运动贯穿了李鸿章的政治巅峰期。
第三是在外交上,李鸿章晚年代表清政府与外国侵略势力周旋,他的外交手段主要就是联合某国家来制衡其他国家。但他所谓的联合又只是临时唆使而已,先不说人家和不和我们联合,即使和我们联合,也只不过是做人家的奴隶而已。所以李鸿章虽最大限度上维护国家利益,但是“弱国无外交”,李不得不代表清政府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因此他也得到了不少的骂名。
纵观李鸿章一生,凡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不能避免看到李鸿章的名字。他的确有过人之处:李鸿章深知中国处于“三千年来一大变局”,因循守旧是无法苟且偷安的,希望找到安内制外地长久良方;如不变法维新,那么战和守都靠不住;抱定门户之见则积习难除,终将一事无成:偌大一个中国,越来越缺乏人才,将永无自强自立之日。同时,他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另外,在中日战争的巨大挫折面前,李鸿章以七十三岁高龄,在内遭受严酷的批评,对外还要勉强支撑局面,挺身而出去负责任议和谈判,在不幸被刺客击伤的情况下,还能从容办事,最终不辱使命。后来亲自前往德国,庆贺俄国皇帝加冕,出访欧美各国,就像前面的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这也是一般人所不能超越的。但是,李鸿章也有他历史的局限性。当时中国官员普遍流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次,李鸿章思想相对保守,没有取得必要的突破。和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相比,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所以李鸿章尽管是晚清有一定作为的封建政治家,他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的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这是因为李鸿章不知道国际竞争,不靠国家而靠国民;他不知道西方各国能够消除派系、消除旧习气,通过新政而富强的,那种改革的动力都是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当今的中国也面临着千年的变局,仔细重新阅读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对今天的人民来说,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尤其是梁启超先生在书中所说的“当今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当今中国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上要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而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替代。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应该树立
远大志向,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技术,实事求是,走好每一步,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