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学习心得

时间:2019-05-12 14:3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学习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学习心得》。

第一篇: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学习心得

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学习心得

这学期因为阴差阳错在选任选的时候,选到了《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这门课,作为一个西医的学生去学习,或许对我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但是因为我本身就对中医非常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感受颇深。

首先介绍了中医学思维,什么是中医思维,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作为一名中医,没有养成中医的思维方式,那就谈不上是真正的中医,只能算是类中医。中医思维模式的核心就是“天人相应”,“取类比象”。将“天人相应”,“取类比象”和中医的基本理论结合起来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中医学者在学习实践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思维和意识水平的提高。中医要发展好,其重点环节就是每个中医都要建立自己的中医的思维方式,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的方法或思维模式取代中医思维。虽然听不懂老师上课的讲的什么阴阳,虚实。也不懂同学在回答老师所说的阳虚,或是散寒止痛。但是我却明白了,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学一门就要精一门,掌握一门的思维模式与学习技巧的重要性。

就如同中医学的思维特点是个性化,细致,活络。结合中医的特点,对于每一个病人都有他所独特的病情与独特的处理方法,这就是中医的个性化。虽然西医并不像中医中药方的多变,但是我们在面对病人的时候,同样应该细致独特的对待每一个病人,而不是用统一的药方草草了事,毕竟医生是一个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行业。学习要求的就是要融会贯通,能把学到的每一个都能合理的使用和学会相应的思维方式。

而且我们作为现代人去学习前人留下来的东西,从小就学简体字,白话文,操作系统已经和古人的操作系统不同,因此如果想学好中医,需要先更新操作系统。更新这个操作系统,要回到以前的时空中,用古人的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并且相信古人然后去践行,再自己验证。更新操作系统中需要注意的是,要用古人的思想来解释今人所讲的东西,而不是用今人的思想来解释古人。我认为现代人的知识虽多,但智慧太少,缺少了智慧的知识反而会成为路上的绊脚石,就像古人所讲,执方欲加,为之下工。不明医道,死守方药的不会有太大的除夕,而明医道的人就不再受方的桎梏,信手拈来,万物均可为药,均可为方。但反过来,医道又岂是那么好明的?这需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要用这种思维去训练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

中医理论建立在中国文化体系上。中国文化系统中, 易学、阴阳学、五行学、儒学、道学、墨学、甚至兵学都或多或少的成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即使用现代的说法来看待中医理论,中医也包含了生物节律学、社会学、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人体学、哲学等等知识范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那么,我们就要首先学习传统文化国学体系的东西。阴阳五行是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总结。中医借用阴阳五行,来描述人体的运行规律和状态。五行不是五种物质,而是五种运行规律。行:走也。行:人之步趋也。——《说文》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人们通过五行的生克,来阐述事物间的辩证关系,事物间是对立统一关系。用行阐述事物是普遍运动的。如果说阴阳是对世界二进制的编码,五行就是五进制,它代表了阴阳转换之间的状态。从而避免了非黑即白的绝对。人们从此可以类推世间万物。所以五脏有五行,季节有五行,还有五音,五味,五气等等。这种高度抽象宏观的总结,让我们非常方便的记忆和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所以,阴阳五行不仅仅存在医学,也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以阴阳金木水火土命名天上的星星.管最近的恒星叫做太阳,管月亮叫做太阴。没太阳叫阴天。管男子叫阳刚之气。管女子叫阴柔之美。阴阳五行是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我们带着这基因已有数千年, 无时无刻都耳濡目染.不仅如此, 但凡接受中国文化传承的国度,也都无法抛离.即便是今天, 日韩等国也以七曜为一周的称呼。何谓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理解了阴阳五行,才算是中医理论摸到了门边。这就如同在学习西医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去吸收外界的知识,学会最根本的西医思想,就像学习中医的一定要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一样。

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也介绍了众多的中医大家的成功之路。通过对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李东恒等人事迹的学习,明白就如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也不是一个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事,在学习的路途上,个人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有的老师的指导,离成功就会近一步。纵观历史,每一个伟人的成功,都是因为个人的努力,这几位中医大家是一样的,他们自小就是交友谨慎对自我严格要求的人。一个不能对自我严格要求的人是不能成功的做成大事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都应该严格要求自我。而且应具备个人良好的素质,忠诚守信,与人交往应该诚信友好。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停止寻找名师的脚步,老师是任何比我们优秀的人,都能让我们学习到经验和长处的人,遍寻名师是这些中医大家能成功的另一个方面。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二篇: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 经过本学期学习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我对学习中医更有兴趣,对未来的从医之路抱有极大的信心。中医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思维方式。中医的很多东西不是用文字能过表达的,例如脉象,何谓之数脉,何谓沉脉,并非只靠理论便可掌握。读完了中医的课程,并不等于懂得了中医,这仅仅只是半只脚踏进了中医大门。中医很多东西是要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去体会,去领悟的。中医的东西是一种积累,是多代人承上启下的积累。只有深刻认识了中医,才能沿着中医自己的方向去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存在的价值意义,但总得有个基础,有方法。

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古代每一位名医的背后都有一位值得我们去永远怀念的师父。传统学习中医的方法,如师带徒,临床经验、优秀病案的总结都是经过实践考验、符合中医特点的学习中医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不可轻言放弃的,也是培养名医的必经之路。中医如果没有了名医,就会失去中医在群众中的影响,就会逐步失去中医的生命力。中医来源于群众,又服务于群众。

现在的我们一直都在提中医现代化,越来越多的人用现代科学试验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这无疑在中医药的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取代不了中医自身的发展。中医有其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天人相应、取类比象。比如:看见天寒地冻,大地结冰。想到人体心肾阳虚,手足冰冷,腰背疼痛。然后再想到中医理论:寒性收引,就明白痛痹的治疗原则为什么是散寒止痛,而不是查类风湿因子,查血沉,再想哪位中药具有抗风湿小体的作用。现代中医的科研多以生物或化学因素刺激诱导的病为基础,以不辨证型,似像非像的动物做模型,实际造成中医理论与中药实践想脱离。如我前面所说,是以西医的理论去指导中药的使用,当然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没有效果的,这样又反过来造成了群众对中医的误解,认为中医无用。现代科学实验的方法,如重复、对照、随机、盲法等原则的本质是追求共性的东西,而人与人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就一个外感风寒造成的感冒而言,因人而异,有人表现出来的感冒时风寒感冒,而有的人却是风热感冒,辩证不同,治法不同,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追求个性化的东西,追求差异性,这是中医赖以发展的基础。

中医与西医的理论指导不同,中医对西医而言是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待人和病,那么仍然用研究西医的思维来研究中医,显然有不足之处。中医要发展必须坚持自己的方向,才能保持独特的风格。

古代的名医几乎没有一个是在皇家的御医院里培养出来的,他们个个出身于市井,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学好中医,造福人类,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过。他们成功中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坚定而执着的信仰中医,为了学习某一种手法不惜远赴千里去拜师求技。然而在现代社会里,各种欲望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充斥着,这些存在于物质与精神领域的需求,驱使着我们无止境地追随在它们身后。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新科技的出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它是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浮躁。所以,对中医的坚定与执著在很多人心中被冲淡了,蛰伏于小医院的那份忍耐在与物质利益的竞争中被无情的击败了,对比前人的成功,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加了很多。

正如国际社会所坚持的那样,人类是不能克隆的一样。我认为,名医同样是不能克隆的,而且也是克隆不出来的,因为,人类拥有优越其它低等动物的最基本原因是精神品质。精神品质是无法复制的。很多中国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的社会中已被渐渐冲淡,想法和实践是两码事。像我们知道的不耻下问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但现代的人又有几个能够真正做到不耻下问。在一般人眼里,名医和庸医绝对是两回事,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其实,在我看来,名医和庸医也就只是一步之遥。一个名气很大的专家,只要他工作不认真,检查不仔细,考虑不周密,他就会立马出现诊断错误、治疗失当、手术失败。他就会从名医之巅掉到庸医之谷。同样一个无名小卒的医生只要爱学习,肯钻研,认真仔细做好每一件事,他也可以逐步成熟起来。很多名医都是一战成名的,但如果没有以前的努力奋斗,即使给了他这次机会又有什么用呢。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从普通医生到名医需要千百次的锤炼,需要多年的积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要从名医到庸医完全可能是顷刻之间的事。

医圣张仲景说:医本仁术,精术而显德。精湛的医术是一个医生赖以生存的本领,当然仅有这个还不足以,还得时时处处小心谨慎、戒骄戒躁、认真诊疗,善待患者,热情服务。只要我们想从事医疗行业,就没有任何理由放松自己一天,要想不做庸医,就得年年如此、时时如此。

名医之路是遥远的。但对每一位中医医学生而言,名医之路就在每个人自己的脚下,对中医坚定而执著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是成为名医的关键,也是唯一的成功之路。从微观角度看,名医之路,是中医学子未来的发展之路,而从宏观角度上看,名医之路是中医之路,是中医未来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医是复兴这条路上的环节,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发挥他们各自的力量。

第三篇:制定中医师承与名医工作室计划

制定中医师承与名医工作室计划

制定中医师承与名医工作室计划

为促进我院中医药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我院“三名工程”的进程,为促进中医名师学术经验发挥与继承,以推广中医和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中医治疗率为目的,制定中医师承与名医工作室计划如下:

一、名中医工作室的组织结构

1、名中医工作室主任:

2、名中医工作室副主任:

3、名中医工作室秘书:

4、名中医工作室成员:

二、名中医工作室职责

1、承传工作:采用承师方式,聘请xx.教授分别为xx师傅。邀请教授定期来我院指导临床工作,授艺带徒,并在学徒所在诊室临床应诊,为人民群众提供的最好的中医诊疗服务。

2、规划工作:协助院领导作好医院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本院中医药发展计划”,“本院名中医培养的实施方案”、“本院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实施方案”;

3、宣传工作:协助宣传本院中医特色的工作,到相关单位进行健康讲座和本院周六的健康讲座工作,以提高和扩大医院的声誉和知名度;

4、临床工作:“名中医工作室”集中本院的多位专家和省名中医定期在我院门诊相关专科诊室临诊,开展教学查房、疑难病例会诊、讲座,为市民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5、科研工作:名中医工作室计划每年承担一定数量的科研项目。

三、名中医师承与中医工作室开展计划

1、师徒应诊场所安排:

邀请师傅来院应诊方式包括专科门诊座诊和住院部特殊病例会诊。

座诊场所安排:

⑴针灸科:

⑵门诊骨伤科1室:

⑶专科专家门诊5室:

⑷门诊肛肠科:

⑸妇科门诊:

⑹皮肤门诊2室:

住院部会诊安排:

⑴组织人:由所跟徒弟负责,收集需要会诊的病人信息,报医务科备案。⑵陪同人:所跟徒弟、所属科室主任、主管医师负责,其他相关人员。⑶会诊记录:由主管医师负责。

⑷会诊费:按500元/人收取后给付专家教授,作为会诊劳务费。

2、专家座诊时间安排:

为了充分发挥师傅们在传承中医,授艺带徒,交流临床经验,促进师徒之间的学术交流,视医院具体情况,计划每年分别邀请专家教授到我院指导和徒弟登门跟师各一次。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表

邀请与拜访对象

邀请师傅时间

拜访师傅时间

师傅

徒弟

每年5月至第二年2月底之前(不少于3天)

1、瑞午节前后

2、中秋节前后

3、春节前后

(视具体情况,分批次错开安排)

3、每次名师来院指导后及徒弟登门跟师后均要写出学习心得体会,交医教科备案。

4.专家接送安排:

专家接送统一由医院安排。如果邀请教授或徒弟登门拜访的时间已经计划好,请徒弟负责到名医工作室领取与填写《名中医工作室邀请专家教授接送计划》,填写后报医院备案,由医院安排专车接送。

在接送师傅过程中,徒弟在不影响临床工作的前提下应争取全程陪同。

具体出发车时间由主任负责安排落实。

4、专家接待安排:

⑴食宿安排:由徒弟提前3天报黄社坤主任,并负责安排落实。

⑵食宿陪同:在院院长、副书记、主任、徒弟。

⑶食宿标准:住本院招待所或附近宾馆。

中医院

第四篇:中医食疗与保健学习心得

中医食疗与保健学习心得

中医养生和保健: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保健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医养生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历代医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反复探索、求证,逐步认识与实践后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有说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食物好比是皮,营养则好比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中医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假设将阴阳五行再概括一次,我感觉就两个字---平衡。西治疗病的基本大法实践上就是“调节”。就是将不平衡的形状调整到新的平衡的形状。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谋求的是一种平衡。生理平衡了,病自然也就消除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饮食方 面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我国传统的中医药膳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认为,在药膳的真正含义及如何更好地达到对人身的养生保健作用等方面,尚需提高人们对药膳的理性认识。

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药食同源之理,将适当的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适当的中药相配伍,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和特定功效的食品。同时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药膳对于人体的健康和和谐确实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要使用药膳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同时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药膳文化。

学完这门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自己以后健康的生活能有所帮助。可以为自己安排一个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上,注意饮食起居的合理安排,正所谓早睡早期精神百倍,合理膳食不要挑食,注意饮食的均衡,通过身体的全面检查,给自己指定相应的食谱,身体虚弱就要注意对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的摄取量。再就是适当的体育锻炼,这个也是很关键的问题,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锻炼是绝对能真强一个人的体制的。主要是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起居、运动都要有规律。心血来潮的健身还不如过猪一样规律的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再就是不要偏食,什么都吃一点,不论别人说应该吃的,不该吃的,只要是平常的食物,健康的,我们都要摄取一点。健康的心态是重要的,我们要有积极向上的心理,要学会面对失败和阴霾,要踩在他们身上前进。总结;养生和保健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利用科学的方法,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细节,进行持之以恒、全方面的调养,而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珍惜生命,首善健康!

第五篇:自认辩证法与中医学习心得

自然辩证法与中医 以前我一直埋头学习中医,只身在其中,未曾探究中医的本身如何。也知道很多人质疑中医,但没有研究过那些人为什么会质疑,只是觉得可笑,没啥好质疑的。自从学习了《自然辩证法》,听老师讲课之后,我对中医本身稍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自近代以来一直有部分人质疑中医,百余年来争吵不休,但是中医学承载着千年文明流传了下来,即便在即将被取缔的情况下仍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中医始终坚挺地在为国人健康服务。不过很明显的是中医渐渐势微,失去了明清以前那种一统天下的伟业。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随着国际化,众多海外学者来我国学习中医。不禁想为什么外国人都追求向往的东西,很多国人却弃之不顾?不学、不用也就算了,甚至还有一些人攻击我们前辈们辛苦留下来的好东西!中医本有自己的领土,却沦落到今天这样一种被解释、被验证、被改造的对象而存在,确实挺悲哀的。

记得上课时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一段话: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问题研究所所长波克铁教授指出:“中医是中国人对人类知识宝库的最辉煌的贡献之一。但是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毛泽东提倡的明智而令人鼓舞的政策,如今缺少一种始终如一的方法学概念,而是以令人惊异的速度从内部腐蚀下来。主要表现在全中国的中西医之间的令人十分痛心的不平衡,„„本质和内在的不平衡是,两个医学体系在方法论上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对中医的歧视。”“„„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从十九世纪到现在完全没有作出决定性的努力,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评价确定中医的价值。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的消没和模糊中医的信息。”的确,在现实中,研究者们大都是试图以西方科学中产生的只适用于西医的方法来评判中医学,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必然导致对中医的误读。中医就是中医,不能用只适用于西医的方法来解读中医。感触最深的就是在我国的中医教育模式上。多年以来,我国中医院校没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体制,却本着与国际接轨,一直奉行着“削中医之足”以“适西医之履”的教学理念,教育模式“西化”,没有凸显出中医学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在本科教育阶段,完全摒弃了中国传统的师带徒模式。经历过的同学都知道,中医院校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时不肯好好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还未熟读,更不说背诵,以致毕业时基础知识相当不牢固,中药的功能主治,方剂配伍等记不清楚,致使临床实践能力低下。到了毕业实习阶段,却不幸的被分配到西医院实习,就这样曾好不容易积累的中医皮毛知识在强大的西医面前被磨没了,又一个中医学生被埋没了。一些幸运的在中医附属医院实习的同学平时也在抱怨接触的中医不够,各科室纯西医的医生不在少数,西医的设备,西医的诊断,西医的治疗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更可恨的是有些中医医生不开中药。我很想替患者问一句:我要是想开西药的话我来你中医附院干嘛。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学生的我们又能真正地学习多少中医呢?这种临床教学模式不改变,如何能训练中医学生辨证论治的能力呢?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中医学毕业生中医不精,西医不行,在毕业后随潮流在一家中医院工作。试问一个优秀的中医师从何而来?又如何更好地用中医来治病救人,发扬中医?

中医的教育是个的大问题,最基本的教育不抓好,其他的就更不必说了。大家都希望按照中医自身规律特点培养人才,着力培养既有深厚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和四诊技能,又掌握现代医学技术,具有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人才。全国知名的老中医邓铁涛教授说过:“我们不能硬把具有五千年经验的中医往只有二百年经验的西医中去塞。中医已经有五千年的经验,这不能丢。中医应该‘卓然自立’。”有识之士也摸索了数十年,中医的教育模式也一直在改进,但效果却不理想,但又找不出更好的替代方法来,这就像高考一样,明明知道有很多缺点,有很多问题,但没有更适合的办法只好继续。面对现实,优秀的中医师数量在减少。中医从业人员不少人因各种原因已经落入西医的步调。建立符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迫在眉睫。更可悲的是,在西医学如潮流般侵袭下,一些中医人也开始不那么自信中医了,这才是最危险的。就像电影《特洛伊》中所演一样,一座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克,中医人自身产生信仰危机,生存危机,那么中医真的就危险了。庆幸的是,这些人还只是极少数。但不可否认,现在的中医面临十分尴尬的地位,真正从内心热爱中医,并愿意为中医奋斗一生,将中医发扬光大的人实在是越来越少了。虽然中医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精粹,但现在很多搞中医的人并不是沉心中医研究,当然就不会学到精华。我认为老祖宗的东西不能随便丢的。当然不只是中医,现在又有多少搞西医研究的人是真正地在搞学术研究呢?我想很多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了文章,为了晋升吧。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一个伟大的事实摆在眼前,千百年来,中医以其“简、便、廉、验”的优点,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凭借其强大的临床疗效,仍然对国内外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国内外众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中医药在治疗月经病、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炎症等妇科疾病方面,在解决其复发问题与安全性等方面都具有西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国际医学界公认,中医药在治疗癌症、肾病综合症、糖尿病等众多疾病上均有其独特的优势,运用中医药治疗,标本兼治,既可以缓解症状,在防治并发症上有一定的优势,且医药费用较低。中医的临床疗效不胜枚举,千万病例不是用言语能表达尽的。

纵然目前中医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小失大,不能由此否认中医的临床疗效,排斥中医。很喜欢一句话:“医无中西,唯效是尚;学无古今,唯真是存。” 目前社会上对中医药的质疑也促使中医药界直面中医药的现实问题,深刻思索、探求中医药创新发展之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植根于我们自己的土壤,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探索出一条与西方科学不同的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的科学的道路。那时中医理论以及中医价值中的科学内涵是一定能够逐步被揭示清楚的。一旦被揭示清楚,中医学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全人类去接受它,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下载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学习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饮食与健康学习心得

    姓名:马杰 系部专业:计算机科学系网络工程一班学号:201014160105 中医饮食与健康学习心得 众所周知,饮食与健康与生活息息相关。中医饮食调补学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

    中医学习心得杂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中医经典》读后感 中医经典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是构祖国医学灿烂史的主要部分,是推动促进医学发展史的生力军! 学习中医经典是......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读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12级中医专升本班 62号 张海东 自上《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以来,各门中医课的老师都在不断的提起《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等著作是我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这四部巨作却是为中医学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奠定了基础。......

    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

    赵思杨201050404051 10级康复治疗学 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运用中医理论体系研究小儿时期生理病理、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医疗和护理的临床学科。中医儿科学......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之养生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精华版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