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教学管理规范学习体会
《小学教学管理规范》学习心得体会
在这次学习中让我深刻地明白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保证,是维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这次的学习,将使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变得加规范。教学常规在人们的心中,颇为反感,一说查常规,众人反对。大家开始补、写查缺补漏,忙了半天,效果甚微。不是人们水平太高,而是人们认识欠妥,没有认识到常规的重要性及考评的科学性。作为一项考评制度,他的执行与评估必须要严密。有了这项常规,执行就必须严格,不徇私情,这样才有说服力。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认识,努力提高理论上的修养,自觉的加强业务的锻炼,在钻研业务上狠下功夫。经常以教学常规为镜子,不断地审视自己。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认为教学常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
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熟悉教学大纲,明确考核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加强集体备课。针对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恰当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完成详细的教案,才能胸有成竹地应对学生各种动态的生成情况,才能对症下药,游刃有余。准备好学生上课所需要的材料,使我所教的科学课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有所收获。
2、认真上课,提高效率。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不能为了课堂气氛的调动而故意离题千里。真正的课堂活跃,让学生主动探究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课堂中建立在师生教学相长的基础之上的。精讲精炼,因材施教。
3、认真布置作业及时批改。
我们的作业的布置主要是课外观察和记录,和语文数学的作业是不同的,不是加重学生负担。而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同时也要及时检查作业,其实是观察记录的情况。要有鼓励与批评,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学习,我开阔了眼界,新的常规学习,使我在新的课标下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方向。它不仅告诉我,作为教师如何做好自己的“教”更使我懂得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去学、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角。展示学生的风采。让学生自导自演。老师旁观。多多的去鼓励学生,让学生演好。常规中还有很多条例学了以后让我深受体会,学常规不是多余的,而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学好常规,才能自觉地遵守常规,指导自己的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按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结合“以学为主,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积极吸收他人在教学常规中的先进经验,补充完善自己,努力缩小差距,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小学教学管理规范
小学教学管理规范_教学案例/设计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小学教学管理规范_教学案例/设计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小学教学管理规范 为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小学教学管理规范 为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小学管理规程》、《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 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等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小学教学 实际,特制订《肥城市小学教学管理规范》。
一、指导思想
1、科学性:符合学校管理规律、原则,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及时把握真实情况,发现问题,予以加强和改进。
2、导向性:有利于引领学校管理更趋规范,逐渐成为学校管理的自觉,教师日常 工作行为的自觉。同时,制度引领与思想引领相结合,调动全体教师的内心情感,发挥 其积极性、主动性。
3、全面性:管理内容涵盖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不留空白。同时,全 面贯彻与重点落实相结合,以“全面”促整体优化,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突出重 点工作。
4、灵活性:内容规定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实施中要根据学校实际灵活把握。同时,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坚持原则,照章办事,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 切。
二、实施原则
1、管理实施要夯实 常规管理,要符合实情,便于实际操作,在教和学方面收到显著实效。认真落实教 学常规管理的“六认真”要求,即认真抽查备课、认真抽查作业、认真组织课堂观察、认真组织课后反馈、认真组织学生考查、认真组织教师考核。
2、管理执行要落实 滴水穿石,靠的是一个“恒”字。抓教学常规管理最忌时冷时热,有始无终。首先,制定严格的制度,保证常规管理持之以恒地实行。其次,采取有效措施,从思想上引导 1 大家统一认识,使全校上下达成共识,逐步形成向常规要习惯、要品质、要质量的观点。第三,领导带头。为了使教学常规管理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 要做持之以恒的表率,以身作则。
3、反馈调控要快速 抓常规管理不是目的,是手段。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目的是更加有效地激发教和学 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管的结果必须及时反馈到教与学。反馈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当面交流,二是集体反馈。反馈快,能使常规管理及时调控,实实在在地逐步完善。
4、理念意识要创新 常规管理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优化的过程。一旦教与学的具体情况发生了变化,那 么常规的形式和内容就必须随之变化,就必须重新修订,有所出新。
三、教学管理内容及要求
(一)课程开设及减负工作
1、课程开设(1)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 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开展好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 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开发学校课程,形成学校特色。(2)学生自习时间不分配到学科。按照省规范要求,学生在自习时间可以做各个 学科的功课。为保障学生的自习秩序和安全,学校可安排部分老师值班看护学生。(3)实行调课、代课制度 课程表是全校师生教学活动日程表,是学校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教师的教学活动 应该严格按照课程表的安排执行,不得随意更改和变动。为规范教学管理,确保完成学科 教学任务,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所有任课教师未经教导处允许,不得私自调课。请假教师须到教导处进行调课。调课时,需办理相关调课、代课手续。教导处须将 代课教师安排落实到位,否则按规定追究教导处调课人员责任。对教师私自调课,或者不按照课程表上课的(包括同一教师任同一班级的不同课程 而没有按照课表上本科课程的),学校将给予相应处罚。
2、减负工作(1)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 2 每周上课 5 天。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超过 6 小时。双休日和其他法定 节假日不上课。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 1 小时。睡眠时间每天不少于 9 小时。学 生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 7:30,上课时间不早于 8:00。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实践性学习。按照规定安排寒暑假期和其他法定节假日,不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校上课或集体补 课,不收费上课和有偿补课。(2)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 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
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家庭作业每天不超过 1 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不允许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作业布置按照 总体要求要形式多样,科学性强,可读、可背、可写、可做手工等。(3)关于教材选用 在市教育局领导下,严格选用山东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规定的教材。学校开 发课程不编写和使用教材。不向学生统一征订教辅资料,不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推销的 省定教学用书目录以外的书刊和音像制品。
(二)课堂教学
1、听评课安排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与评价是教学评价的 主要方面。为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可根据实际开展如下活动:(1)每学期组织开展“人人参与”的课堂教学大展示活动。学校每学期对教师进 行课堂教学水平考核,考核成绩纳入教师业务档案。(2)组织中、青年教师校级(或镇级)优质课评选活动。(3)组织本校(本镇)名师上示范课活动。(4)组织教研组内教师互相听课活动。
2、听评课制度(1)学校校长、业务校长、教导处和教科室主任、级部主任和教研组长要经常不 定时听课,及时了解教师的常态教学情况。(2)听课形式:了解性听课(了解教师教学水平,教师的基本功,课堂常规和学 生学习气氛等);检查性听课(事先不通知教师,随时推门听课);邀请性听课(教 3 师有准备的请求指导);系统性听课(把备课、讲课、评课全过程听下来);对比性 听课(听同学科、同内容的课); 跟踪性听课(连续听一位教师的几节课,跟踪指导)。(3)听课节数:听课节数:所有中层以上教学管理干部每周听课不少于 2 节,其 他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 1 节。(4)听评课记录:记录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听课时要随时记录下所发现的闪光 之处或对问题的思考,做好旁评;要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综合分析,抓住主旨、突出重 点,分条列项写清优点、缺点及改进意见,并做好等级评定。(5)听课后务必与授课教师及时坦诚地交换意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与努力方 向,切实发挥听课对改进教学、指导培养教师的作用。
3、查课制度(1)查课人员:由校长、副校长、教导处、教科室人员或级部主任承担。(2)查课时间:一般是每天上下午各 1 次。(3)查课内容:①教师到岗情况;②学生课前准备情况;③学生是否准时进教室上 课;④课堂纪律情况;⑤教师授课情况;⑥教师施教行为;⑦课堂常规训练情况;⑧学 生习惯养成情况(听讲、坐姿、执笔书写等)。(4)查课情况由检查人随时填写,并纳入学校量化评价中。(5)查课发现的问题,由查课人员或年级负责领导与有关教师及时谈话,促其及 时纠正。(6)对查课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全体教师会议上通报,以防微杜渐。(7)查课形式:在教室外查课或进教室听课。
(三)教学常规检查 教学常规是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各科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常规要求做 好各项工作。学校应及时检查并记录检查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未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者,责令其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完成;多次故意不完成的,责令其写出书 面检查,考核定为不及格。
1、教学常规检查制度(1)为保证各项教学常规要求的落实,每学期学校至少组织两次全面的常规工作 检查。4(2)检查工作由教导处具体负责,检查内容包括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培优辅 差、业务学习、听评课、单元检测等。(3)教导主任要全过程亲自参与检查,切实掌握教学工作的全面情况;校长要做 好抽查工作,并听取每次检查后的全面汇报,从宏观上把握整体情况。(4)检查过程要做到“三有”。①有记录:除记录数量、格式外,重点记录优缺点,要有具体的典型例证。②有评价:每次检查都要有等级评定,要有形成性评价材料。作为期末对教师教学 工作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③有总结:每次检查结束后,要进行整体情况总结分析,形成书面材料。(5)教导处要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各科教师要对 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教导处要对教师的整改情况及时进行检查指导。
2、教学常规日查制度 根据省、市素质教育会议的相关精神,结合教育教学管理规律,为有效督促教师教 学常规工作的进度与质量,实行教学常规处室日查、级部日查两级教学常规检查制度。(1)关于处室日查 ①处室日查工作的责任人为教导主任和教科室主任,他们负责统筹安排各位副主任 和教务员具体进行检查工作。处室日查要设立专门的检查记录本,记录本由处室主任保 管。②负责日查人员要进级部,深入各办公室。日查内容为级部日查记录本和每位任课 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情况。③处室日查原则上要求每周至少不定期抽查每个级部 1 次及以上,检查后要对每个 级部和每个老师的情况做出详细记录,并对检查情况及时反馈通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 限期整改。(2)关于级部日查 ①级部日查的责任人为级部主任和教务员,级部日查的管理对象为本级部所管理的 各学科任课教师和任本级部课的教师。级部日查要设立专门的日查记录本,记录本由级 部主任保管。②级部日查的主要项目包括教师按时上课情况记录、教师体罚和家庭作业布置情况 5 记录、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情况(备课进度及备课质量、作业批改情况、测试卷使用情 况)。③级部日查原则上要求每天抽查一次,每周至少不定期抽查 2 次,检查后要对每个 老师的情况做出详细记录,级部主任要对出现的问题督促整改。
(四)教师队伍
1、师德承诺制度 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示范性和特殊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 成长。为此,学校要依据省市县关于师德建设的有关规定,制订师德承诺书,并与全体 教职工签定。
2、业务学习制度 学习内容主要围绕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组织。通过学习,努力转变教育理念和 教学方式。提倡教师每学年读一本教育专著。学习内容体现一定的价值性、前瞻性,与 自己的教学相适合。学习时提倡每位教师做好读书笔记、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摘记要 有所取舍,只摘记文章的重要观点,精华所在,把主要精力放在摘记后的思考和感悟。教师每学期摘记业务学习笔记不少于 10000 字,撰写随笔或心得体会不少于 2000 字。提倡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3、基本功训练制度 坚持抓好教师的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课件设计与制作等基本功训练。(1)要求教师每月坚持写一板粉笔字、一页钢笔字、一页毛笔字,备课中适当应 用简笔画。(2)加大青年教师基本功训练力度。采取分类推进、晋级达标等形式抓好青年教 师的“三字一话一画”等基本功达标训练。未晋级达标的教师每周加大练功作业量,确 保教师人人都有一手过硬的基本功。(3)加大青年教师计算机应用技能训练,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引导教师 参与网络教研,提高研究水平。(4)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基本功测试,组织一次教师三笔字竞赛和教师普通话演 讲比赛等活动,以活动促训练,并将教师基本功测试及比赛成绩纳入考核。
4、名师培养制度 6 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是学校教师队伍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 素质的重要举措。学校要评选产生一批为广大师生和社会认可的名师,着力打造一支品 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要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和辐射带 头作用,要让他们与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结对子进行帮扶,建立“师徒”关系,履行导师 资格,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熟,使帮扶对象能在县级及以上教学教研活动评比中执教 公开课、获奖,并能成为全市重点培养对象。每学年至少要组织名师进行一次全校范围 内的专题讲座或经验介绍,每学期至少上全校观摩课一节。在学科教学中,要让他们起 到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学校及上级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原则上都要担 任本学科专业引领人员。
5、青年教师培养制度(1)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成长档案中所存档案内容应客观、真实、全面。“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将作为青年教师个人工作业绩的主要参考资料。(2)开展“拜师结对”活动。青年教师在到校工作的一年内,由学校指定热爱教 育事业,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简称导师)。(3)组织青年教师上“达标课”活动。结合实际,在新分配青年教师中开展专项“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具体做法为:① 学校成立学科达标工作评审小组。②新分配教师申请讲课。新分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同年级组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精心准备出代表自己课堂教学水平的课。在个人充分准备 的情况下,向学科达标评审小组中的评审联络人提出讲课申请,然后由评审联络人通知 评审小组所有成员按时听新分配教师的课,听后给予评课指导。新分配教师每学期至少 申请讲两节达标课。(4)坚持重点培养。对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进行量体裁衣、因材帮教、精雕细 琢。
6、例会制度 学校根据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全体教师会、级部例会、业务学习、集体备课等会 议制度,并坚持落实。
(五)教学质量
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制度 7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学生学业成绩 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一般为 A、B、C、D 四个等级)。
2、考试管理制度 严格考试管理,不组织、不参加未经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种统考、联考 或其他竞赛、考级等活动。学科单元测验属于教学过程中的诊断性考试。由任课教师或教研组进行命题(也可 采用学生自主命题)并组织实施。每个学科每个单元可进行一次测验。小学不组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一般安排在学期末放假前一周,由学校组织进行,试题由学校命制。小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考查科目为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改革考试形式,鼓励采用开卷考试、实验操作、听力测试、辩论、情景测验、成果 展示、小论文以及面试答辩等多种考试、考查方式。重视过程诊断反馈与期末考试相结 合;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书面测试与口头测试、动手测试相结合;学科测试与 特长测试相结合;免考与重考相结合。各任课教师、各班级不允许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 次等。
3、关于期末考试(1)考试前或考试期间,教师不能为了提高学生成绩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在 考前不得泄露考题,不得在考试中给学生以任何暗示。(2)在考试期间,规范考试各环节管理。考试期间,考务工作人员和监考教师必须提前 20 分钟到达考场办公室,负责组织、分发、领取试卷。监考教师必须提前 10 分钟进入考场,组织考生进场,宣读考场规则 和考场纪律,并提前 5 分钟发放试卷。在考试过程中,监考教师应认真履行监考职责,严禁做与监考无关的事情,发现学生作弊应立即制止,并取消考试资格,考试结束后立 即报告学校按有关制度处理,不得隐瞒或私自处理。收齐试卷后应当按序清点,填写 “考 场情况登记表”,一并送交教务处验收。8(3)实行集中阅卷制度。考试成绩评定要公正、客观,评分过程要严格按评分标 准执行,不应受评分者的兴趣、爱好、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评分结果力求真实可信。期 末考试要制定明确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由任课教师提供,由教务处审核。在集中阅卷 评分的过程中,教研组长组织、监督、抽查阅卷评分情况,教务处负责阅卷评分的复查 工作。严禁在阅卷中舞弊。(4)考试结束后,要组织任课教师作出简要的质量分析和制定改进措施。
(六)学生习惯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引导学生学 会学习、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基本保障,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学习习惯养成标准 包括学生课前准备、坐立姿势、读书姿势、写字姿势、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标准。课前准备:(1)上课前将课本、练习本、文具盒及其他学习材料准备好,放在课桌一 角.(2)提前 1—2 分进入教室,静坐看书,等候教师上课。坐立姿势:(1)端庄坐正,抬头挺胸。(2)双脚平放,平视前方。(3)双肩放松,保持水平,手臂自然下垂,放在膝盖或桌面上。(4)回答问题,积极举手,站立端庄,声音洪亮。读书姿势:(1)身正肩平,双手拿书。(2)左右两臂,自然平放。(3)目光与课本,保持垂直。(4)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33 厘米)。写字姿势:(1)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足安、臂开”,一手执 笔,一手按住本子。(2)书写要注意保护好视力,要做到“三个一” :眼睛离书本一尺、胸膛离书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课堂学习:(1)课堂上认真听课,虚心接受教师指导,全身心地投入学习。(2)积 极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质疑问难,说话完整,口齿清楚。(3)善 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讥笑别人的错误。(4)善于合作 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过程性管理与检查制度 要求任课教师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注意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要在日常教学中加 9 强培养。每学期学校要组织对各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专项评比检查活动。
(七)教师和学生评价
1、学生发展评价 评价学生要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明确评价的目的、内容,采用开放、多元、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习惯、方法、知 识与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检测和评价。要淡 化评价的甑别、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功能。要重视过程性评 价,可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课堂即时评价、特长展示、作业批阅、实践操作、社会 调查、成长记录等形式考查和评价学生,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要充分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学期末的考 试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考试形式要多样化,如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平时,可依据教学需要由教师自主安排阶段性测验,测验次数要合理控制。教研室要加强考试命题的研究与指导,建立必要的审题制度以监控试题质量。其他 学科通过平时考查评定成绩。学校要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完 善好学生成长档案袋,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品德发展、学业进步、成长过程的资料,记录 情况要典型、客观、真实,体现诚信和各方参与验证的原则。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 价内容方法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个性、发挥 潜能,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发展。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各学科的学业 状况和教师的评语。评语应在教师对收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产生。评语应恰当运用描述性、鼓励性语言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客观描 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制,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
2、教师发展评价 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要遵循科学性,客观性、激励性、导向性的原则,10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让教师能从多渠 道获得信息,以利于反思、调整、改进工作方法,加快专业发展。学校要把教师的职业 道德、专业发展水平、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等情况纳入教师发展评价的主要内容。(1)职业道德的考评 要求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热爱 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公正、诚恳,具有健康的心态和团结合作 的团队精神。(2)专业发展水平的考评 主要从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交流与反思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评。专业素养主要考评教师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持续 发展的能力等。教育教学能力主要考评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了解和尊重学生,善于灵活利用各种教育资料、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反思与自我发展等方面。交流与反思能力主要要求教师能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同事、学校领导进行交流和沟通,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 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热爱学习。教科研工作主 要考评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案例研究、专题研究等几方面;可通过考查 教师的教研专题性发言、案例自我分析、评课、说课、撰写教科研论文以及教研成果,考查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考查对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考查与人合作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的能力等,对教师研究能力和教研成果进行综合评 价。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应当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真实记录教师 的专业成长过程和体现专业水平的典型作品。(3)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考评 教学行为考评主要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及改评、学习辅导、考试(考查)等一系列教学常规工作进行考评;考评既要重过程性,又要重创造性和实效性,力戒形 式主义,教学常规工作的考评可与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相结合。教学效果的考评主要通过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即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来评估教师教学工作的绩效:还可以举行由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听课、评议等 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11
(八)教学研究
1、校本教研制度 学校责任科室必须制定学期教研工作计划和学科教研课题,并加强对备课组及教师 个人教研、教改的课题指导。学校要建立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制度,有促进 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与措施,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从改革实践中提出教研课题。校 长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学 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要整合学校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 和课题组等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 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研专业人员等校内外各方面的作用;要形成对话机 制,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提供平台。
2、教学案例研究和专题研究制度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案例研究要以新的课程理 念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重点研讨课程实验中教师面临的各种具体问 题,把学习、设计、行动、反思贯穿始终。教师应当在案例研究中研究学生、反思自己,既要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又要借鉴、分享他人的经验,互助切磋,共同提高。学校要培养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课题组组长等,组织引导教师观察教育、观 察学校、观察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学校要 组织各教研组定期开展课堂观察、反馈会议,加大对研究过程的指导、检查、评价力度,切实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学校要组织好课题研究的阶段汇报活动,督查课题计划的实施 情况,落实阶段目标,为课题研究提供各种保障。案例研究和专题性的课题研究工作要 纳入教师的工作量,作为教师学年考核、职称评聘的一项重要内容。
3、校本研修制度 学校要加大对校本培训工作的投入,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大对教师 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研究的能力,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促进校本 研究的高效开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12
第三篇:小学教学管理规范
****学校教学管理规范
为了“深入贯彻创新教育管理,提高育人质量活动年”的相关要求,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明确教学职责,规范教师行为,我校依据《中小学教学管理规程》的相关规定,特制定教学管理规范。
一、晨读、晨写、晨练活动
1.学生到校后开始晨读、除校级运动员和扫除学生外,学生不得在操场逗留,要按照学校统一要求,开展晨读、晨写、晨练活动。班主任老师要组织好学生十分钟晨读,15.作业处理应贯彻“立足课内,减轻课外、优化处理、及时反馈”的原则。作业批改必须认真、字迹清晰、错漏要指出,评价要恰当,日期要注明,困难生要尽量面批。
16.教师将学生作业中重要错误随时摘记,以便进行作业评价。17.批改作业坚持用等级制,反对随意写“查”或“阅”字。
18.作业要及时批改、全批全改,对不按时交作业的学生查明原因,及时督促完成。19.作文批改要求所写作文全部达到详批,要有间批和眉批,作文批改须在一周内完成。
十分钟晨写,十分钟晨练活动。
二、备课
2.教研组长负责备课工作的指导、备课形式的确定,开学初制定教学计划。
3.提倡集体备课、电子备课和书面备课相结合、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实行个性教案与通用教案相结合的形式。要求每位老师人手一份教案。备课要符合教学实际,体现实用与创新。每个年组安排好集体备课日,上报教导处。
4.备课要有一周以上的储备课,逢月底主动将教案送教导主任查阅签字。
5.作文课要写教案,作文要按前一周作文指导、后一周讲评进行作文教学,不准随意放弃讲评课。作文教学要符合小学各年级作文要求,打好基础。在写作中要着重抓好写字规范,减少错别字。
6.随文练笔作为学校的教改内容。语文备课备出随文练笔点,每学期三至六年随文练笔不少于18篇。
7.每学期进行一次优秀教案评比。
三、上课
8.老师要按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上课。按时上课、下课,不迟到早退,不旷课、缺课、拖堂。不坐着讲课,在课堂上不随意接打手机,不随意乱借乱占课时。不得私自调课,如有需要,报教导处同意。老师外出,由教导处统一安排授课。
9.各科教师要认真组织上好每一堂课。自觉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得随意离开座位,不得大声喧哗,不准私自将学生放出课堂进行活动,体育课要严格控制学生自由活动时间。
10.教师要自觉完成一学期教学任务。
11.在课堂上要贯彻生本教育思想,讲究教学方法,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重视教法和学法的研究。根据教材内容,合理的使用教具和信息技术手段。讲课要做到声音响亮适度、言词达意,语言力求生动、板书工整、布局合理、符合规范。
12.课堂上,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仪表端正,教态亲切。要关心、爱护学生,要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评价,对违纪学生不准谩骂、嘲笑、挖苦、赶出教室及实施其它体罚行为,因失职而致学生受到伤害者要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四、作业布置及批改
13.教师对学生作业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量要适当,做到既达到教学要求,又不使学生负担过重。
14.各科作业有统一的规格和要求,要求做到整洁、规范。
20、教师要定期检查采蜜集,随文练笔,及时总结。
五、辅导
21.关注学困生,正确对待学困生,坚决反对厌恶、排斥、放弃学困生的做法,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2.热情关怀,耐心辅导学生,及时帮助他们找出后进的原因,帮助他们改进学习的方法,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3.在授课、提问、设计练习、布臵和批改作业等环节上,照顾学困生的实际,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学困生思考的问题和练习作业,引导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分层作业,照顾到个别差异。
24.充分利用自习课和课余时间,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对待学困生要坚持以鼓励为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优点和进步,要充分肯定,对他们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地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教育、纠正和辅导,引导他们不断改进。
25.在教学和辅导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26.对提差培优方面做出显著成绩者,学校每学期给予表彰奖励。27.各班要建立学困生档案,有记载,有分析,有评价。
六、考试
28.必须严肃考试纪律,端正考试风气,监考教师要认真负责,不看书刊,不随意离开考场,不允许学生以任何形式作弊。
29.每次考完试后,要认真做好试卷分析,填好上报表上交教导处,并及时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
30.改革考试的方法,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考查知识和考查能力相结合,课堂考试与课外表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七、学籍管理
31.严格执行《五大连池市教育局学籍管理办法》,严格履行学生转入转出手续,转入学生需经学校校长批准,由教导处统一安排班级。班主任不得私自接收学生和拒收学生。
32.转入学生需在一周内办理完转入手续。33.此规范自2012年3月1日开始执行。
五大连池市第一小学校2012年3月1日
第四篇:肥城市小学教学管理规范
肥城市小学教学管理规范
为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小学管理规程》、《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等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小学教学实际,特制订《肥城市小学教学管理规范》。
一、指导思想
1、科学性:符合学校管理规律、原则,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及时把握真实情况,发现问题,予以加强和改进。
2、导向性:有利于引领学校管理更趋规范,逐渐成为学校管理的自觉,教师日常工作行为的自觉。同时,制度引领与思想引领相结合,调动全体教师的内心情感,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3、全面性:管理内容涵盖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不留空白。同时,全面贯彻与重点落实相结合,以“全面”促整体优化,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突出重点工作。
4、灵活性:内容规定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实施中要根据学校实际灵活把握。同时,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坚持原则,照章办事,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
二、实施原则
1、管理实施要夯实
常规管理,要符合实情,便于实际操作,在教和学方面收到显著实效。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的“六认真”要求,即认真抽查备课、认真抽查作业、认真组织课堂观察、认真组织课后反馈、认真组织学生考查、认真组织教师考核。
2、管理执行要落实
滴水穿石,靠的是一个“恒”字。抓教学常规管理最忌时冷时热,有始无终。首先,制定严格的制度,保证常规管理持之以恒地实行。其次,采取有效措施,从思想上引导大家统一认识,使全校上下达成共识,逐步形成向常规要习惯、要品质、要质量的观点。第三,领导带头。为了使教学常规管理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要做持之以恒的表率,以身作则。
3、反馈调控要快速
抓常规管理不是目的,是手段。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目的是更加有效地激发教和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管的结果必须及时反馈到教与学。反馈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当面交流,二是集体反馈。反馈快,能使常规管理及时调控,实实在在地逐步完善。
4、理念意识要创新
常规管理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优化的过程。一旦教与学的具体情况发生了变化,那么常规的形式和内容就必须随之变化,就必须重新修订,有所出新。
三、教学管理内容及要求
(一)课程开设及减负工作
1、课程开设
(1)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开展好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开发学校课程,形成学校特色。
(2)学生自习时间不分配到学科。按照省规范要求,学生在自习时间可以做各个学科的功课。为保障学生的自习秩序和安全,学校可安排部分老师值班看护学生。
(3)实行调课、代课制度
课程表是全校师生教学活动日程表,是学校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严格按照课程表的安排执行,不得随意更改和变动。为规范教学管理,确保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所有任课教师未经教导处允许,不得私自调课。
请假教师须到教导处进行调课。调课时,需办理相关调课、代课手续。教导处须将代课教师安排落实到位,否则按规定追究教导处调课人员责任。对教师私自调课,或者不按照课程表上课的(包括同一教师任同一班级的不同课程而没有按照课表上本科课程的),学校将给予相应处罚。
2、减负工作
(1)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
每周上课5天。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超过6小时。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不上课。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睡眠时间每天不少于9小时。学生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7:30,上课时间不早于8:00。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实践性学习。
按照规定安排寒暑假期和其他法定节假日,不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校上课或集体补课,不收费上课和有偿补课。
(2)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
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
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家庭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
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不允许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作业布置按照总体要求要形式多样,科学性强,可读、可背、可写、可做手工等。
(3)关于教材选用
在市教育局领导下,严格选用山东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规定的教材。学校开发课程不编写和使用教材。不向学生统一征订教辅资料,不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推销的省定教学用书目录以外的书刊和音像制品。
(二)课堂教学
1、听评课安排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与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面。为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可根据实际开展如下活动:
(1)每学期组织开展“人人参与”的课堂教学大展示活动。学校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水平考核,考核成绩纳入教师业务档案。
(2)组织中、青年教师校级(或镇级)优质课评选活动。(3)组织本校(本镇)名师上示范课活动。(4)组织教研组内教师互相听课活动。
2、听评课制度
(1)学校校长、业务校长、教导处和教科室主任、级部主任和教研组长要经常不定时听课,及时了解教师的常态教学情况。
(2)听课形式:了解性听课(了解教师教学水平,教师的基本功,课堂常规和学生学习气氛等);检查性听课(事先不通知教师,随时推门听课);邀请性听课(教师有准备的请求指导);系统性听课(把备课、讲课、评课全过程听下来);对比性听课(听同学科、同内容的课);跟踪性听课(连续听一位教师的几节课,跟踪指导)。
(3)听课节数:听课节数:所有中层以上教学管理干部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其他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
(4)听评课记录:记录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听课时要随时记录下所发现的闪光之处或对问题的思考,做好旁评;要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综合分析,抓住主旨、突出重点,分条列项写清优点、缺点及改进意见,并做好等级评定。
(5)听课后务必与授课教师及时坦诚地交换意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与努力方向,切实发挥听课对改进教学、指导培养教师的作用。
3、查课制度
(1)查课人员:由校长、副校长、教导处、教科室人员或级部主任承担。(2)查课时间:一般是每天上下午各1次。
(3)查课内容:①教师到岗情况;②学生课前准备情况;③学生是否准时进教室上课;④课堂纪律情况;⑤教师授课情况;⑥教师施教行为;⑦课堂常规训练情况;⑧学生习惯养成情况(听讲、坐姿、执笔书写等)。
(4)查课情况由检查人随时填写,并纳入学校量化评价中。
(5)查课发现的问题,由查课人员或年级负责领导与有关教师及时谈话,促其及时纠正。
(6)对查课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全体教师会议上通报,以防微杜渐。
(7)查课形式:在教室外查课或进教室听课。
(三)教学常规检查
教学常规是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各科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常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学校应及时检查并记录检查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未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者,责令其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完成;多次故意不完成的,责令其写出书面检查,考核定为不及格。
1、教学常规检查制度
(1)为保证各项教学常规要求的落实,每学期学校至少组织两次全面的常规工作检查。
(2)检查工作由教导处具体负责,检查内容包括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培优辅差、业务学习、听评课、单元检测等。
(3)教导主任要全过程亲自参与检查,切实掌握教学工作的全面情况;校长要做好抽查工作,并听取每次检查后的全面汇报,从宏观上把握整体情况。
(4)检查过程要做到“三有”。
①有记录:除记录数量、格式外,重点记录优缺点,要有具体的典型例证。②有评价:每次检查都要有等级评定,要有形成性评价材料。作为期末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③有总结:每次检查结束后,要进行整体情况总结分析,形成书面材料。(5)教导处要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各科教师要对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教导处要对教师的整改情况及时进行检查指导。
2、教学常规日查制度
根据省、市素质教育会议的相关精神,结合教育教学管理规律,为有效督促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的进度与质量,实行教学常规处室日查、级部日查两级教学常规检查制度。
(1)关于处室日查 ①处室日查工作的责任人为教导主任和教科室主任,他们负责统筹安排各位副主任和教务员具体进行检查工作。处室日查要设立专门的检查记录本,记录本由处室主任保管。
②负责日查人员要进级部,深入各办公室。日查内容为级部日查记录本和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情况。
③处室日查原则上要求每周至少不定期抽查每个级部1次及以上,检查后要对每个级部和每个老师的情况做出详细记录,并对检查情况及时反馈通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
(2)关于级部日查
①级部日查的责任人为级部主任和教务员,级部日查的管理对象为本级部所管理的各学科任课教师和任本级部课的教师。级部日查要设立专门的日查记录本,记录本由级部主任保管。
②级部日查的主要项目包括教师按时上课情况记录、教师体罚和家庭作业布置情况记录、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情况(备课进度及备课质量、作业批改情况、测试卷使用情况)。
③级部日查原则上要求每天抽查一次,每周至少不定期抽查2次,检查后要对每个老师的情况做出详细记录,级部主任要对出现的问题督促整改。
(四)教师队伍
1、师德承诺制度
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示范性和特殊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为此,学校要依据省市县关于师德建设的有关规定,制订师德承诺书,并与全体教职工签定。
2、业务学习制度
学习内容主要围绕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组织。通过学习,努力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倡教师每学年读一本教育专著。学习内容体现一定的价值性、前瞻性,与自己的教学相适合。学习时提倡每位教师做好读书笔记、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摘记要有所取舍,只摘记文章的重要观点,精华所在,把主要精力放在摘记后的思考和感悟。教师每学期摘记业务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0字,撰写随笔或心得体会不少于 2000 字。提倡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3、基本功训练制度
坚持抓好教师的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课件设计与制作等基本功训练。(1)要求教师每月坚持写一板粉笔字、一页钢笔字、一页毛笔字,备课中适当应用简笔画。
(2)加大青年教师基本功训练力度。采取分类推进、晋级达标等形式抓好青年教师的“三字一话一画”等基本功达标训练。未晋级达标的教师每周加大练功作业量,确保教师人人都有一手过硬的基本功。
(3)加大青年教师计算机应用技能训练,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引导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提高研究水平。
(4)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基本功测试,组织一次教师三笔字竞赛和教师普通话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活动促训练,并将教师基本功测试及比赛成绩纳入考核。
4、名师培养制度
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是学校教师队伍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学校要评选产生一批为广大师生和社会认可的名师,着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要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和辐射带头作用,要让他们与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结对子进行帮扶,建立“师徒”关系,履行导师资格,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熟,使帮扶对象能在县级及以上教学教研活动评比中执教公开课、获奖,并能成为全市重点培养对象。每学年至少要组织名师进行一次全校范围内的专题讲座或经验介绍,每学期至少上全校观摩课一节。在学科教学中,要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学校及上级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原则上都要担任本学科专业引领人员。
5、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1)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成长档案中所存档案内容应客观、真实、全面。“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将作为青年教师个人工作业绩的主要参考资料。
(2)开展“拜师结对”活动。青年教师在到校工作的一年内,由学校指定热爱教育事业,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简称导师)。
(3)组织青年教师上“达标课”活动。
结合实际,在新分配青年教师中开展专项“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具体做法为:①学校成立学科达标工作评审小组。②新分配教师申请讲课。新分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同年级组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精心准备出代表自己课堂教学水平的课。在个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向学科达标评审小组中的评审联络人提出讲课申请,然后由评审联络人通知评审小组所有成员按时听新分配教师的课,听后给予评课指导。新分配教师每学期至少申请讲两节达标课。
(4)坚持重点培养。对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进行量体裁衣、因材帮教、精雕细琢。
6、例会制度
学校根据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全体教师会、级部例会、业务学习、集体备课等会议制度,并坚持落实。
(五)教学质量
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制度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一般为A、B、C、D四个等级)。
2、考试管理制度
严格考试管理,不组织、不参加未经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种统考、联考或其他竞赛、考级等活动。
学科单元测验属于教学过程中的诊断性考试。由任课教师或教研组进行命题(也可采用学生自主命题)并组织实施。每个学科每个单元可进行一次测验。
小学不组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一般安排在学期末放假前一周,由学校组织进行,试题由学校命制。
小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考查科目为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改革考试形式,鼓励采用开卷考试、实验操作、听力测试、辩论、情景测验、成果展示、小论文以及面试答辩等多种考试、考查方式。重视过程诊断反馈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书面测试与口头测试、动手测试相结合;学科测试与特长测试相结合;免考与重考相结合。
各任课教师、各班级不允许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等。
3、关于期末考试
(1)考试前或考试期间,教师不能为了提高学生成绩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在考前不得泄露考题,不得在考试中给学生以任何暗示。
(2)在考试期间,规范考试各环节管理。
考试期间,考务工作人员和监考教师必须提前20分钟到达考场办公室,负责组织、分发、领取试卷。监考教师必须提前10分钟进入考场,组织考生进场,宣读考场规则和考场纪律,并提前5分钟发放试卷。在考试过程中,监考教师应认真履行监考职责,严禁做与监考无关的事情,发现学生作弊应立即制止,并取消考试资格,考试结束后立即报告学校按有关制度处理,不得隐瞒或私自处理。收齐试卷后应当按序清点,填写“考场情况登记表”,一并送交教务处验收。
(3)实行集中阅卷制度。考试成绩评定要公正、客观,评分过程要严格按评分标准执行,不应受评分者的兴趣、爱好、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评分结果力求真实可信。期末考试要制定明确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由任课教师提供,由教务处审核。在集中阅卷评分的过程中,教研组长组织、监督、抽查阅卷评分情况,教务处负责阅卷评分的复查工作。严禁在阅卷中舞弊。
(4)考试结束后,要组织任课教师作出简要的质量分析和制定改进措施。
(六)学生习惯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基本保障,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学习习惯养成标准 包括学生课前准备、坐立姿势、读书姿势、写字姿势、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标准。
课前准备:(1)上课前将课本、练习本、文具盒及其他学习材料准备好,放在课桌一角.(2)提前1—2分进入教室,静坐看书,等候教师上课。
坐立姿势:(1)端庄坐正,抬头挺胸。(2)双脚平放,平视前方。(3)双肩放松,保持水平,手臂自然下垂,放在膝盖或桌面上。(4)回答问题,积极举手,站立端庄,声音洪亮。
读书姿势:(1)身正肩平,双手拿书。(2)左右两臂,自然平放。(3)目光与课本,保持垂直。(4)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33厘米)。
写字姿势:(1)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足安、臂开”,一手执笔,一手按住本子。(2)书写要注意保护好视力,要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膛离书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课堂学习:(1)课堂上认真听课,虚心接受教师指导,全身心地投入学习。(2)积极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质疑问难,说话完整,口齿清楚。(3)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讥笑别人的错误。(4)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过程性管理与检查制度
要求任课教师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注意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培养。每学期学校要组织对各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专项评比检查活动。
(七)教师和学生评价
1、学生发展评价
评价学生要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明确评价的目的、内容,采用开放、多元、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习惯、方法、知识与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检测和评价。要淡化评价的甑别、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功能。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可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课堂即时评价、特长展示、作业批阅、实践操作、社会调查、成长记录等形式考查和评价学生,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要充分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学期末的考试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考试形式要多样化,如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平时,可依据教学需要由教师自主安排阶段性测验,测验次数要合理控制。
教研室要加强考试命题的研究与指导,建立必要的审题制度以监控试题质量。其他学科通过平时考查评定成绩。
学校要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完善好学生成长档案袋,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品德发展、学业进步、成长过程的资料,记录情况要典型、客观、真实,体现诚信和各方参与验证的原则。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方法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个性、发挥潜能,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发展。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各学科的学业状况和教师的评语。评语应在教师对收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产生。评语应恰当运用描述性、鼓励性语言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制,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
2、教师发展评价
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要遵循科学性,客观性、激励性、导向性的原则,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让教师能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以利于反思、调整、改进工作方法,加快专业发展。学校要把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发展水平、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等情况纳入教师发展评价的主要内容。(1)职业道德的考评
要求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公正、诚恳,具有健康的心态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2)专业发展水平的考评
主要从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交流与反思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评。专业素养主要考评教师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等。教育教学能力主要考评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了解和尊重学生,善于灵活利用各种教育资料、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反思与自我发展等方面。交流与反思能力主要要求教师能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同事、学校领导进行交流和沟通,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热爱学习。教科研工作主要考评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案例研究、专题研究等几方面;可通过考查教师的教研专题性发言、案例自我分析、评课、说课、撰写教科研论文以及教研成果,考查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考查对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考查与人合作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的能力等,对教师研究能力和教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应当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真实记录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和体现专业水平的典型作品。
(3)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考评
教学行为考评主要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及改评、学习辅导、考试(考查)等一系列教学常规工作进行考评;考评既要重过程性,又要重创造性和实效性,力戒形式主义,教学常规工作的考评可与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相结合。教学效果的考评主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即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来评估教师教学工作的绩效:还可以举行由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听课、评议等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八)教学研究
1、校本教研制度
学校责任科室必须制定学期教研工作计划和学科教研课题,并加强对备课组及教师个人教研、教改的课题指导。学校要建立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制度,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与措施,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从改革实践中提出教研课题。校长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要整合学校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和课题组等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研专业人员等校内外各方面的作用;要形成对话机制,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提供平台。
2、教学案例研究和专题研究制度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案例研究要以新的课程理念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重点研讨课程实验中教师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把学习、设计、行动、反思贯穿始终。教师应当在案例研究中研究学生、反思自己,既要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又要借鉴、分享他人的经验,互助切磋,共同提高。
学校要培养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课题组组长等,组织引导教师观察教育、观察学校、观察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学校要组织各教研组定期开展课堂观察、反馈会议,加大对研究过程的指导、检查、评价力度,切实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学校要组织好课题研究的阶段汇报活动,督查课题计划的实施情况,落实阶段目标,为课题研究提供各种保障。案例研究和专题性的课题研究工作要纳入教师的工作量,作为教师学年考核、职称评聘的一项重要内容。
3、校本研修制度
学校要加大对校本培训工作的投入,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研究的能力,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促进校本研究的高效开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五篇:教学管理规范
教学管理规范
(淄职院政办字[2008]44号)
为了加强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促进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教学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遵循教育教学管理的一般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第二条
所有教学人员,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遵守学院针对教学工作的各个主要环节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第三条
学院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和高效率的教学管理队伍。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能
第四条
分管教学副院长全面主持教学工作;教务科研处是学院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对教学工作进行整体协调、宏观调控,全面督导、检查,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各系(院)是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部门,全面负责本部门教学工作的落实与检查,认真贯彻执行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五条
教学管理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逐级分工,各负其责。
第六条
教学各部门在分管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认真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管理、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质量管理、学生成绩评定管理、学生学籍管理及其他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第三章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管理
第七条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工作指导性文件,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是人才质量和培养规格的重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改和执行必须按照严格的规范和程序进行。
学院应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突出学院办学特色,按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化”等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程序是:
1、教务科研处提出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经学院审议批准后,以文件形式发至各系(院)。各系(院)根据文件要求,由各专业负责人在充分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按专业培养目标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各系(院)组织相关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业界人士对本部门拟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审议、修改,由系(院)主任审定后报教务科研处。
3、教务科研处对各系(院)提交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审核后,经教学副院长审定,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后执行。
第八条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应围绕实现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培养目标而展开。
1、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实行课程化管理。将新生入学教育、军训、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按课程来建设和实施,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进程安排,将课外与课内培养融为一体。
2、突出人文素养类课程体系化设计与个性化实施。按照自入校至就业的人才培养进程安排,对人文素养课程进行课题式管理和实践,自成体系,同时在将具体素质和能力要求单独设置为课程的基础上,将相关内容融入到其他课程的讲授和实训过程中,强化和规范职业素质的养成。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构建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按照工作岗位(群)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将职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教学内容进行项目等为载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
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把握柔性教学原则。在完成核心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订单培养、企业提前招聘、实习期的调整等),遵循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原则对未完成教学的课程进行调整,可以以网上学习(精品课程和课程内容上网的课程)、在企业授课、企业实训等替代原有的教学安排。
第九条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在新生入学前一学期确定。其内容应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面向、开设课程、培养进程、培养模式、考核评价、实施保障、毕业条件。
人才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后,不能随意变动,但允许在课程顺序和学时安排方面作适当的调整。调整意见由系(院)提出,经教务科研处审查,分管教学副院长批准。经批准的人才培养方案,由教务科研处和各系(院)负责组织执行。
第四章 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参管理
第十条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的建议等。课程标准要力求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对课程内容目标要求表述的行为动词要明了、确切。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第十一条
课程标准由系(院)组织骨干教师制订,经教务科研处审核批准后执行。第十二条
任课教师必须认真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要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学时编制授课计划,安排教学进度。执行中允许在完成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所增删,但须经教育教学部同意,报教务科研处批准。
第十三条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用应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及其他行业部委、省级规划教材和重点教材,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的、获省部级及以上奖的优秀教材。并使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的选用率达到70%以上。
第十四条
学院的教材管理工作由教务科研处负责。无论采用何种教材都必须在开课前一个学期提出,由系(院)主任签署意见,经教务科研处审查汇总报教学副院长审批后组织预订、采购或编印,不得随意更换。
第十五条
学院应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创造条件让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参加教材编审工作;鼓励各系(院)大力开发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的工学结合教材,鼓励各系(院)结合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出相应的特色教材。
提倡教师编写必要的补充讲义,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科技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最新知识,以及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并具有思想性、启发性和教学上的适用性。
第十六条
任课教师不可随意发放教学参考资料,确有必要的,须经系(院)研究同意后报教务科研处审核,由教学副院长批准后,随教材一并发放。
第五章 教学行政管理
第十七条
教学工作计划是实施教学目标管理的依据,应按学期制订。计划应明确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工作,重点突出,职责分明,措施得力。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由教学副院长组织教务科研处拟定,经院长办公会审批,于新学期开学时发至各系(院),学院应定期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并于学期结束时做好总结。
第十八条
教务科研处、系(院)应按学院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分别制定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内容应简明扼要,并附有工作安排计划表。工作计划于开学后两周内提出,经教学副院长审批后执行,并定期进行检查,学期结束时做出总结。
第十九条
校历是学院安排教学工作及其他工作的基本依据,应按学期编制,主要内容应包括:学年和学期的起止时间;每学期教学活动周数及年、月、日的具体日历;寒、暑假起止时间;开学、注册、入学教育、军训、校运动会、毕业教育的日期和法定节、假日。教务科研处应在每学期放假前一个月编制出下一学期的校历,经院长办公会审批后印发各部门。
第二十条
教学进程表是每学期各班级具体的教学安排。教学进程表应包括各班级的教学实习、公益劳动、考试日期等内容,由各系(院)根据校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教务科研处批准汇总。下学期的教学进程表应在放假前二周编好,经教学副院长审批后作为任课教师拟定学期授课计划的依据。教学进程表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二十一条
教务科研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下达教学任务,系(院)应统筹兼顾、择优合理地安排任课教师,经教务科研处审核,于放假前一周下达教学任务通知书。
第二十二条
学期授课计划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的具体安排。任课教师应熟悉课程标准,在通晓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编写。学期授课计划应完整、规范,实践性教学、阶段测验、考查、考试应在计划内列出。学期授课计划应于开学前一周完成,经教育教学部讨论,系(院)审核,教务科研处批准后执行。学期授课计划一式四份:由教务科研处、专业所在系(院)、任课教师所在教育教学部和教师分别留存。如需变动学期授课计划,按上述程序审批。
第二十三条
课程表是协调安排各专业班级所授课程的上课时间、地点以及教学进程顺序等环节的调度依据,是使全院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课程表包括总课程表、教师任课一览表和班级课程表。课程表由教务科研处编排,教务科研处长审批后于新学期开学前一周下发。课程表一经公布,不得随意变动。因特殊情况需临时调课,原则上须提前一天提出书面申请,系(院)主任审签后报教务科研处长批准。班级需临时停课必须经教学副院长批准,并由教务科研处下达通知方可执行。
第二十四条
教室日志是教师执行学期授课计划情况、复核教师教学工作量及掌握学生出勤情况的原始记录,任课教师每次授课后均应认真逐项填写。系(院)每周应汇总检查一次各班级的教室日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汇总结果报教务科研处。
第二十五条
教学质量检查是一项常规性工作。教务科研处和系(院)应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组织教案检查、听课督导、学生成绩分析等多种形式掌握教与学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二十六条
开学前及学期初的主要工作:
1、制定全院教育教学活动计划;
2、检查教学准备工作情况,如任课教师配备、教材供应、教学设施配备、实习基地落实等情况;
3、办理学生升留级手续,组织学生补考;
4、发放课程表、教室日志、教学情况记录、学生成绩登记表、作业批改记录等;
5、办理学生报到注册手续,填写新生学籍卡,统计在校学生人数变动等学籍管理数据;
6、制定新教师的培养计划,确定指导教师,部署新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
7、整理上学期教学文书档案、教学业务档案,并按规定建档及移交学院档案室;
8、组织期初教学检查;
9、组织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或修订;
10、组织院本教材的编写。
第二十七条
学期中的主要工作是检查教学进度、督促检查教育教学活动的执行情况、进行教学质量考评、分析教学质量,检查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组织期中教学检查。
第二十八条
学期末的主要工作
1、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或修订,确定成为一学期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下达教学任务书。
2、根据教材建设规划,联系征订下一学期教材。
3、编制下学期校历等教学用表;
4、督促下一学期任课教师制定学期授课计划,并进行审批;
5、组织和安排学生期末考试,组织毕业考试、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6、组织学期教学质量考评和教师(学年)业务考核,学生成绩分析及检查教学活动执行情况;
7、组织期末教学检查;
8、统计学生的成绩和考勤,确定、通知下学期报到注册时间和补考时间;
9、进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10、汇总审核各系(院)提报的教学、实训设施及设备购置、维修计划;
11、为毕业生办理毕业手续。
第二十九条
教学文书档案的主要内容
1、上级及学院有关教学工作的文件、决议、通报、指令、批复、条例、规定、制度等;
2、学院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
3、教务科研处和系(院)的工作计划与总结;
4、教学质量检查的原始资料、结果和教学评估的总结;
5、学院教学工作的各种上报材料;
6、教学改革方案和总结;
7、其他有保留价值的教学管理材料。
教学文书档案由教务科研处负责收集、建档,交学院档案室保管,并另立副本由教务科研处保管。
第三十条
教学业务档案的主要内容
(一)学院教学业务档案的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验(训)指导书;
2、教材使用情况说明表;
3、校历、教学实习进程表、考试课一览表、课程表和教学实验开出项目汇总表;
4、考试试题样卷,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等;
5、学生成绩登记表,试卷成绩分析表;
6、学期授课计划、实践性教学的计划、大纲及其他原始资料;
学院教学业务档案由教务科研处负责收集、建档,学生毕业后及时交学院档案室保管。
(二)系(院)教学业务档案的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验(训)指导书;
2、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执行与调整情况说明;
3、校历、课程表、教学实习进程表、考试课一览表、调课审批单、教室日志;
4、教师业务档案 ① 教师登记表
② 教师的经验总结、论文、专著、编写的教材、译文、教科研成果的证明材料等 ③ 有关教学质量、业务水平的考核评估材料及奖惩材料; ④ 各种业务、技术培训的材料;
⑤ 学历学位证书、任职资格证书、聘约等材料和复印件; ⑥ 教师教研活动记录;
⑦ 教师业务考核等其它有关教师教学工作的材料。
5、学期授课计划、教案、听课记录、作业批改记录、辅导答疑记录;
6、学生考试试卷、评分标准、学生成绩单、试卷分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7、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考试模式改革材料;
8、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及其他材料。
系(院)教学业务档案由各系(院)负责收集建档。
第三十一条
学生学籍档案的主要内容:
1、学籍卡;
2、招生办公室批准的录取名单;
3、保留入学资格、休学、复学、退学、转学、留级及奖惩等文件;
4、在校学生人数变动统计表;
学生学籍档案由教务科研处负责收集,学籍卡按班级建档,其余材料按学年建档,学生毕业后及时交学院档案室保管。
第六章
教学质量监控
第三十二条
坚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和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重视教学各环节的教学质量,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设计和监控始终围绕培养高质量人才进行。
第三十三条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与相应的奖惩制度。通过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促进学院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全面提升我院的教学质量。
第三十四条
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监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监控、专业设置监控、教学过程监控。
第三十五条
加强信息反馈监控,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机制和追踪调查机制。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聘请学生为教学信息员,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各种反映,指导和改进教学。通过对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的调查及对学院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和指导教学,以适应社会需求。
第三十六条 成立教材审定机构,对各系(院)、各专业所选教材的适应性、科学性、文字水平及印刷质量等进行评估认定。建立教材质量调查反馈机制,就教材内容的先进性、编排体系的合理性、教材对本院的适应性等方面征求教师、学生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整理和归纳,及时反馈到系(院)和教育教学部。
第三十七条
教学质量监控的方式主要有:质量检查;系(院)教学工作评估;专业建设评估;课程评估;管理纠偏;质量跟踪等方面。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学院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加强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等课程的教学,并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教育,国情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和遵纪守法教育,创业教育,法制教育、美育教育等,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三十九条
体育是学院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指导。组织好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如各种体育比赛和学院运动队的训练,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水平和终身体育意识。
第四十条
学院应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将美育、劳动教育(职业角色体验)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院工作计划。结合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各种劳动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第四十一条
要有计划地组织广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计划地开展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学生具备团队合作、开拓和创业精神;要有组织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应组织健全、计划落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有意义。
第四十二条
教室(包括多媒体教室)、实验实训场所、体育运动场地优先满足常规教学需要。
本规范由教务科研处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执行。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