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给教师的阅读建议感想》
骨干教师培训班
题目:读闫学老师《给教师的阅读建议》一书有感 学段学科:高中部
读闫学老师《给教师的阅读建议》一书有感
在本书中,闫学老师以“阅读”为主题,探讨了阅读的意义,指出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她还讲述了应该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样写读书随笔,等等。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了读书对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重要性。并且对于读哪些书,怎样读书也做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本书的第一章,闫老师就指出优秀教师师读出来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感赞同。教师,教书育人者,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对事物科学理性的认识,而这些除了生活中经验的积累,读书便是实现以上要求的一个主要途径。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文化底蕴很大层度决定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这其中包括有形无形两种影响力。所以教师应该读书;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读书人;教师应该通过读书丰厚自己的底蕴;教师应该通过读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在阅读中获得教育教学智慧;教师可以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尽管作为一线教师,工作量相对较大,但是也不应该忽视阅读的重要性,也要合理安排好时间进行阅读,在阅读中获得进步。
虽然,一个教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这其中的因素很多,比如:一个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所处的教育环境,所拥有的生活经历,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所具有的职业天赋,等等。但我们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真理:如果一个教师不读书,他就不能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走得很远。换句话说,那就是:一个不读书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这次培训中,培训老师推荐大家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虽然本书与教师的教学业务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如果一位老师能真正理解一些书中内容,对其个人对事物的总体看法高度,看问题角度都是大有裨益的。而且老师只有自身有了对事物,世界的科学认识,才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去指导学生建立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实现“教书育人”的宗旨。
在启发我深入思考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的时候,该书也为教师们指出了阅读大概的方向。比如我自己作为一名工作两年的青年教师而言,我知道了现阶段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是在提出业务水平基础上去选择那些有情怀能够照亮自己教学工作的书和一些经典的教育入门书。以免在面对纷繁的教学问题的时候迷失自己,失去对教学的理智认识。同时也帮助自己解除每一个新教师的心头都充满了各种困惑。越是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越是有思想、有责任感的青年教师,往往产生的困惑越多。
这时候,释疑解惑就显得非常重要。诚然,一些针对新教师的入职培训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以聆听讲座、课堂观摩等为主要形式的常规培训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只能解决少数问题,更重要的还是靠青年教师本人的思考和摸索,包括借鉴一些前人的经验。这时候,青年教师下决心读一些经典的教育入门书是比较重要的。因为这一类书往往论述方式深入浅出,又都清楚地回答了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关键问题,让青年教师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第二篇:读书笔记--读给教师的建议感想
读书笔记
这个学期我拜读了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他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在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光辉的教育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困惑与不解娓娓道来。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一些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这些学生太笨,还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内,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我曾经也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不由得陷入了沉思,我们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学生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同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接受知识的能力不一样。有的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记忆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有的学生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对所有的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就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 1
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进步的喜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精力才能被纳入正常的轨道,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勤奋的专心的学习。
当我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进行这样的准备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
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英语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今后,我要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一个合格的老师,他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不仅是输送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情感交流的心理学家。我相信,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读完这本书后,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艺术。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第三篇: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
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老师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那么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当我捧起《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进行心灵的交流。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文章里谈到了怎样对待“后进生”问题,读过之后,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作为教师,被赞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每一个后进生?在我们的学校里也存在着这样的群体,由于家庭因素、生活环境因素或者先天智力发育等,使他们的学业不佳,使他们成为教育者心目中不被关心,至少是不被特别关注的一类人。与此相反,那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自然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宠儿、学校里的精英。不被关注的学生们沦为弱势群体,没人关注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思想。其实他们的心中也有自尊,也有拥有自豪感的强烈欲望。学生年龄再小,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也需要赞许的目光、会心的微笑、红红的对号、竖起的拇指。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笑容,多洒一些雨露给那些“无可救药”的后进生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作业题。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们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或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们有机会独立去思考。如果教师只是口头讲授或板书,或者让一些程度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流利的回答,那么表面上似乎很完美,但对于那些后进生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久之就会有更多的“欠账”。因此,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很重要,无论这些时间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要促使后进生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回想一下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做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关心、特别关注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好好地反思,切实地改进工作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求,当做饥饿者的食物。但是环顾一下周围的人们,看到的令人遗憾的现象就是大多数老师整天都忙着批改作、备课、上课,可以说没有谁能够有闲逸之情去捧着教育杂志或者教育名著在阅读。只有个别老师在写论文或上公开课时,才偶尔想起来找一点参考书看,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现成文章,有无可参考的教案、论文等。大多数老师仍在“啃老本”。一位语文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和教参)的老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爱心和社会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教师”所不可缺德“精神底子”。可在今天,我们的“老本”还够用吗?还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吗?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心智,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读书,每天不间断读书,跟书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仅是为了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读一些学术专著,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内,是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些科学基础知识,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交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
总之,读完《给教师的建议》,我感到收获很大。只有我们每一位老师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教育的价值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应每天都有更高的追求,以不愧己心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2):
早就听说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一本书,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这些名著,接受专家的建议,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是说实话,面对这本厚达548页的书,我已经没有耐性一页一页精心读过去,只是粗略翻了一翻,读了几个章节。但是就是这么一翻,就是这么几个章节,还是让我感触颇深。单是看了书的目录,“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怎样检查练习本”“兴趣的秘密在哪里”“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等等,我就明白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我们教师的身边出发,探讨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也就是“一百条建议”。我觉得这些一定对我们教师有着很实用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因为我没有认真读完这本书,我只能简要地谈谈我所读过的章节,以及这些建议给我的启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在校时间远远不止8个小时,在这些时间里,我们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卫生,每次上课都要准备很多的材料等等,有时候还要抽出时间来学新教材新大纲、写论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教育照顾自己的孩子等等。那么教师怎样才有更多的时间呢?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说:“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作者还说:“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总是用终生的时间备每一课的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也是我比较关注的话题,在这一章节里,提到一个叫“费加”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待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数学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好书,值得每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虽然苏霍姆林斯基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我想我以后会花时间读更多的内容,把其中精华的理念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第四篇:读给教师的建议的体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我们的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孩子成才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我常常思索,作为教师如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使自己不被淘汰?偶然间我读到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心中的疑团逐渐解开。
初读《给教师的建议》看到的是浅显的建议和劝告,一个个平常的事例,皆来源于生活;细品《给教师的建议》知道了真正的好老师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更多的是理论与事例相结合,体会与方法的渗透,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遍地阅读、品味。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里,读书是一个重复次数最多的词语,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没有书,便没有了教育;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书。他认为教育应从阅读开始,会阅读的人也是会学习的人,他强调边阅读边思考,这一点我现在很有体会,读书使我告别了过去哪些浮躁的生活,渐渐地心也静了,思想也成熟了,读书能使人明理,读书能使人聪明。不过这里所说的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科书,而是教科书以外的影响师生成长的各方面的书籍。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如果说学生第一,那么阅读则数第二了。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从各方面论述了读书的作用。
关于教师读书,苏老说,这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也是教师幸福工作的保证。他说,要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教学变成单调乏味的事,就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不会阅读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应该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教师是阅读的引导者,带领学生走进阅读的精神世界,也是书香校园的建设者,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闻到书的香味。教师的阅读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的每一节备课应该是一生读书的结晶,而不是明天的课就是今天所备的。
书中还写到: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
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同时也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觉得今后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做:
首先,我要做一名专业知识扎实而有博学多才的老师。这就是说,教师要读书。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这24 小时意味着你要上课、备课,你要批改作业,甚至还要处理班级里的事务和学生之间的小矛盾,哪里有时间读书呢?这我想起了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睡前十分钟或二十分钟把有感触的教育随笔或设计独特的教学案例多看几遍,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摘录下来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这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地读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多姿多彩的,才能像那位历史老师那样“用终生的时间备课”,“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现场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听课的老师入了迷,才能给学生的永远是新鲜的营养,这才是读书的关键——读以致用,这样才能做一名专业扎实而又博学的老师。
其次,做一名宽容的老师。“宽容”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作为孩子难免犯错,记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犯错的孩子那就不是正常的孩子”,连上帝都能原谅孩子犯错更何况是身为教育专业岗位的我们?因为犯错所以更应该有改错的机会,这个机会需要教师的宽容,因为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作为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善待犯错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不断犯错,不断改错才是一个儿童的成长。针对犯错的学生,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如果色厉内荏的批评,孩子可能会吓哭也可能会采取抵抗不说,不如我们先平心静气之后再与之交谈。其次,是让孩子改正错误。找准原因,了解想法之后,就要让他明白犯错就要改错,这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一颗宽容的心就能减少学生否定自己、胆小自卑、信心不足等教育遗憾。只要从言行上耐心教育,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品德的养成。正如文章中所讲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 一种精神”,只有把这种精神贯穿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才能培养良好品的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具有美好心灵,健全人格,教师就必须从正己开始,一切以自己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让我们从中汲取方法,品味建议,感悟教育,做一名不断提高自己的老师,用理论的光芒照亮我们教育前进的道路!
第五篇: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终南中学 张 顺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感触颇深。它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书中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我们教师有着很实用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都知道,要教给学生一滴水,那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看看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的营养,这样数量就逐渐转化为质量。是什么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之所以有差距,问题出在态度上,往往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又做到了多少?当然此书中的建议都是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
读完后我如闭塞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又如黑暗中点燃了几盏明灯,我又进一步理解了“教育艺术”“教育智慧”的深刻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