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改革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
读《改革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政府对我国在一系列问题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了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与贯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改革举措,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了《改革热点面对面》一书。近期,我将全书完整细致地读了一遍,对我国的热点问题和政府的相应改革措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全书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司法体制改革以及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等十个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同时,还将上述问题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次庖丁解牛般为我们剖析了问题的本质、缘由和对策,使我们对于相关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书中出现了大量的调研数据,且从数据调查范围之广,样本采集之大就足以看出本书编委做了大量的信息采集工作,并通过严密地统计和分析,终而成书。这也使得《改革热点面对面》一书的信息翔实可信,贴近民生。
此外本书在语言上也独具风格,一改平日政府文件式的严肃刻板风格,取而代之的是使用清晰简洁、诙谐幽默、贴近生活的言语,将当前十大难点问题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了解读。例如,在谈到政府和市场关系一节中,书中谈到,“一些部门抱着审批权死死不放,使‘跑部钱进’现象屡见不鲜„„”在谈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一节中,书中表示“只有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追究责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才不再是‘纸老虎’、‘稻草人’。”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这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使之成为政府读物大众化、平民化的表率。
本书的重中之重正如它的标题――改革。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国家经济也以高势头稳步发展。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本书针对这些焦点、热点发表了自身的观点和建议。举例说明,在环境方面,近年来,雾霾天气严重威胁着北京、河北、上海等地居民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百姓茶语饭后谈论的焦点,这些负面影响也逐步让国家和民众意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为此,今年四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这一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可以说是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史上又一座新的里程碑。除了提到国家层面的相关立法之外,本书也从“重在建制”、“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等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应的改革措施,而且书中还坚信只要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一定会早日实现。
第二篇:学习《改革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
学习《改革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
在近期的理论学习中,我们集中学习了《改革热点面对面》的相关内容。此次学习共分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生态文明制度建构、司法体制改革、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等10个方面进行,对于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让我们真正理解了改革的热点问题,了解了最新的理论政策,也让我们对于十八大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重点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密切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这十二个字也集中体现了我们作为公民应遵循的一些道德文明方面的标准。近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道德缺失问题日益严重,很多人似乎渐渐将原本被我们视为基本道德的东西看做腐朽落后的文化,在这种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而现在,为了加强对于道德建设,国家更是借助法律手段,如为使尊老养老能有法律保障,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这也体现出了国家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凝聚人心的重视。总书记关于对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于我们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在世风日益浮躁的今天更要踏实做人,谨记习总书记对于我们的要求,在大学生中模范带头,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住传统文化的“根脉”。
另一个令我感触格外深的,就是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个问题。近年来,人们对于中国应试教育下的考生招生制度有诸多争议,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作出部署,明确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方向。这次改革的总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具体来说,包括3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学生、学校、专业机构、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招考运行机制;构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作为经历了中考、高考等考试的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以往招生制度的弊端。此次改革措施,一改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招生制度模式,对于中国教育改革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从中也看出了国家此次改革的决心,以及真正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国家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在学习过程中,学院党总支书记林书记还为我们做了“以实际行动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报告。林书记主要从为什么要入党、从思想上入党等方面,教导我们应端正入党动机,真正从思想上入党,并将理想信念化为自己的行动,这也让我对于自己的入党动机进行了反思。
总的来说,此次学习,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对于人民热切关心的,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如户籍问题、养老保险等民生问题的关注与改革的决心,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所坚持的群众路线。而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在经过此次的学习后,不仅对于我党的最新政策有了详细的了解,更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改革的决心。我们更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生活、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争取做一名更加合格的党员。
2014年11月12日
第三篇: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
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
由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 理 论热点面对面,从2003年 至今已 连续出版了8部,在通俗理论读物方面独树一帜,业已成为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的理论品牌,不少专家学者对它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最近出版的 七个“怎么看” —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针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热点难
点问题,紧紧围绕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反腐倡廉等关于民生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答,依旧体现了它独有的贴近群众生活、紧扣时代脉搏、针对现实问题、通俗形象生动的风格,同时又保持了理论的深度和洞察力,朴实而不玄虚,浅显而不肤浅,成为集理论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通俗理论读物的基本特征。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就必须走出书斋,来自生活,解读生活;来自实践,服务实践。架起理论与群众的桥梁,是通俗理论读物的重要使命。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了对科学的需求,就能LC-t‘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同理,广大干部群众一旦有了对党的理论的需求,就能赋予党的理论发展以巨大的动力,而满足理论需求的最好途径,就是研究和回答人们关心的理论问题。如果党的理论能不断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党的理论就会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现实社会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理论常常滞后于生活实践。为此,黑格尔曾用诗意的语言比喻,作为理论思维之结晶的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总是在黄昏时候才起飞。列宁为提醒人们注重实践,不要死抱理论,强调“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他曾经引用歌德的诗句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因为实践之树始终莲蓬勃勃,充满生机,总是不断抽出新的枝条和叶芽,当然是常青的。而那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体理论,一旦实践发展变化了,具体理论的真理性就会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变成灰色。事实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错位现象,有的问题在实践中提出来了而理论难以回答,有的问题在实践中已经解决而理论没有及时概括。这既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困惑的问题,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
时代发展,世事变化之快如白驹过隙,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普遍会对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产生种种疑问和困惑,对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什么产生,怎么看待等等,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给予说明和解答。而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就是要敢于直面理论难题,敢于剖析社会矛盾,针对人们的思想困惑,及时加以正面引导,用最新素材阐述理论问题,用身边事例说明深刻道理,不回避问题,不避重就轻,不拐弯抹角,切实做到有的放矢。七个“怎么看”紧扣社会热点,选题精当,直面难点,在理论上具有全面、准确的思想内涵。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反复比较,认真梳理而成的七个“怎么看”,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又抓住了人民群众当前十分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像一块磁铁,紧紧抓住了人民群众的心灵。如开篇第一看,讲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际上是全书的总起,这是一个长期来困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难点问题,接下来几个怎么看的问题,都和发展不平衡这个特殊的国情有密切关系。正如书中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编者还通过大量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视角,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谜团一一作了令人信服的解答,既反映了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又有解疑释惑的现实针对性,既有宏观的总体把握,思路清晰,又紧扣时代脉络,抓住当前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惑,充分体现了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既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又强调以理论指导实践,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正面解读,解决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从而合广大干部群众从理论的学习思考中得到启迪和帮助。
二、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是通俗理论读物的根本要求。再好的理论,如果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就难免“和曲高和寡”,不可能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理论读物要通俗化,为人们群众所乐于接受,必须在表现形式上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兴趣。从理论宣传教育形式看,如果故作高深、刻意晦涩,把简单明白的道理复杂化,那是故弄玄虚。如果回避矛盾,绕开难题,以大话套话壮胆,以空话废话敷衍,那是愚弄群众。如果不看对象,不分层次,当深不深,当浅不浅,使人云里雾里,难以接受,那是不负责任。如果照抄照搬,堆砌文件语录,全是人家讲过的东西,那就没有生机和活力。这样的理论读物和宣传形式,看似有根有据、完全正确,实难取得宣传教育的预期效果,读者总有司空见惯的感觉,难免“望而生畏”,渐生倦意,久而久之必然败坏理论的声誉,难免使理论之树变成灰色。目前在一些理论著述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照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用时髦的“新概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写文章,搞宣传总喜欢摆弄几个新词儿,把时髦当作标签到处乱贴,本来可以用很明白简单的文字说清楚的话,偏偏要用艰涩之词,本来并不难懂的意思,却偏偏拐个大弯,结果使人难以理解。毛泽东同志历来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身体力行,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一是从内容上看,它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总结;二是从形式上看,它必须有一个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诚然,内容无疑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但形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和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人民群众就看不懂,因而不能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群众的自觉实践把理论变为现实。我们的理论宣传工作主要是同广大群众交流思想,它需要我们与群众交流,化为百姓实践的语言。多说群众熟悉的话、能懂的话,这不光是一个文风的问题,也是理论宣传工作做到“三贴近” 的基本要求。“三贴近” 的前提就是要面对普通群众说话,力求清楚明白,通俗易懂,鲜活有趣。这除了要有笔下的张力和文字的功夫外,关键在于作者要有面向群众、为群众服务的强烈意识和愿望。七个“怎么看” 一书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心里装着群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看作自身的历史使命,不仅用群众性、平民化的语言表达理论的内容,还用许多生动的事例和比喻来活跃读者的思维,让人们更易于触摸到理论的精神实质。该书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善于从群众的语言中汲取营养,言简意赅,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反映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时,用农村群众的话来说:“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又如讲到分配制度改革时,用人民群众的俗语加以说明:“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寥寥数语道出了公平的重要性。再比如谈到怎样让群众看病更便捷时,书中用家住杭州余杭某社区张大妈的一番话,道出了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在缓解群众看病难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前心里总犯嘀咕,怕这里(指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看不好病会误事。没想到不用挂号直接就能看,而且医生服务态度好,水平也挺高的。真是太方便了!” 像这样的表述方法可以使群众看到,在自己的生活中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理论就在自己身边。这些栩栩如生的语言和事例,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很亲切,有一种作者和读者“面对面” 拉家常的感觉,收到了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
实现理论大众化,离不开理论的通俗化。这就要求在理论宣传教育中必须注意文风,就当前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因此,我们在宣传方面不必繁文缛节,不必文过饰非,而要实事求是。有一说
一、有二说二,是则是、非则非,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文风,不仅是一个态度和立场的问题,还是一个能力和水平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文风反映作风、体现党风,“人们从文风状况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党的形象,进而观察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情况”。克服不良文风,提倡优良文风,事关党的性质、宗旨,事关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事关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具有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必须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把改进文风作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努力形成新鲜活泼、清新朴实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善于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清新简洁的文风,深入浅出地开展理论宣传,正是通俗理论读物的“通俗” 之处,因此,一本优秀的通俗理论读物,不仅要求作者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求作者能以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表述方式透彻明白地把理论知识传递给他们。在此,无须抽象的概念演绎和繁琐的逻辑论证,更不要大段大段的引证和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让厚重的历史、鲜活的事例、翔实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说话。(七个“怎么看” 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无疑是成功的,它不愧是通俗理论读物的典范之作。
第四篇: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
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
由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 理 论热点面对面,从2003年 至今已 连续出版了8部,在通俗理论读物方面独树一帜,业已成为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的理论品牌,不少专家学者对它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最近出版的 七个“怎么看” —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针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热点难
点问题,紧紧围绕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反腐倡廉等关于民生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答,依旧体现了它独有的贴近群众生活、紧扣时代脉搏、针对现实问题、通俗形象生动的风格,同时又保持了理论的深度和洞察力,朴实而不玄虚,浅显而不肤浅,成为集理论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通俗理论读物的基本特征。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就必须走出书斋,来自生活,解读生活;来自实践,服务实践。架起理论与群众的桥梁,是通俗理论读物的重要使命。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了对科学的需求,就能L-t‘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同理,广大干部群众一旦有了对党的理论的需求,就能赋予党的理论发展以巨大的动力,而满足理论需求的最好途径,就是研究和回答人们关心的理论问题。如果党的理论能不断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党的理论就会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现实社会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理论常常滞后于生活实践。为此,黑格尔曾用诗意的语言比喻,作为理论思维之结晶的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总是在黄昏时候才起飞。列宁为提醒人们注重实践,不要死抱理论,强调“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他曾经引用歌德的诗句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因为实践之树始终莲蓬勃勃,充满生机,总是不断抽出新的枝条和叶芽,当然是常青的。而那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体理论,一旦实践发展变化了,具体理论的真理性就会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变成灰色。事实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错位现象,有的问题在实践中提出来了而理论难以回答,有的问题在实践中已经解决而理论没有及时概括。这既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困惑的问题,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
时代发展,世事变化之快如白驹过隙,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普遍会对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产生种种疑问和困惑,对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什么产生,怎么看待等等,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给予说明和解答。而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就是要敢于直面理论难题,敢于剖析社会矛盾,针对人们的思想困惑,及时加以正面引导,用最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新素材阐述理论问题,用身边事例说明深刻道理,不回避问题,不避重就轻,不拐弯抹角,切实做到有的放矢。七个“怎么看”紧扣社会热点,选题精当,直面难点,在理论上具有全面、准确的思想内涵。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反复比较,认真梳理而成的七个“怎么看”,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又抓住了人民群众当前十分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像一块磁铁,紧紧抓住了人民群众的心灵。如开篇第一看,讲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际上是全书的总起,这是一个长期来困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难点问题,接下来几个怎么看的问题,都和发展不平衡这个特殊的国情有密切关系。正如书中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编者还通过大量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视角,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谜团一一作了令人信服的解答,既反映了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又有解疑释惑的现实针对性,既有宏观的总体把握,思路清晰,又紧扣时代脉络,抓住当前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惑,充分体现了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既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又强调以理论指导实践,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正面解读,解决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从而合广大干部群众从理论的学习思考中得到启迪和帮助。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二、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是通俗理论读物的根本要求。再好的理论,如果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就难免“和曲高和寡”,不可能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理论读物要通俗化,为人们群众所乐于接受,必须在表现形式上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兴趣。从理论宣传教育形式看,如果故作高深、刻意晦涩,把简单明白的道理复杂化,那是故弄玄虚。如果回避矛盾,绕开难题,以大话套话壮胆,以空话废话敷衍,那是愚弄群众。如果不看对象,不分层次,当深不深,当浅不浅,使人云里雾里,难以接受,那是不负责任。如果照抄照搬,堆砌文件语录,全是人家讲过的东西,那就没有生机和活力。这样的理论读物和宣传形式,看似有根有据、完全正确,实难取得宣传教育的预期效果,读者总有司空见惯的感觉,难免“望而生畏”,渐生倦意,久而久之必然败坏理论的声誉,难免使理论之树变成灰色。目前在一些理论著述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照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用时髦 的“新概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写,搞宣传总喜欢摆弄几个新词儿,把时髦当作标签到处乱贴,本来可以用很明白简单的文字说清楚的话,偏偏要用艰涩之词,本来并不难懂的意思,却偏偏拐个大弯,结果使人难以理解。毛泽东同志历来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身体力行,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一是从内容上看,它必须是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总结;二是从形式上看,它必须有一个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诚然,内容无疑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但形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和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人民群众就看不懂,因而不能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群众的自觉实践把理论变为现实。我们的理论宣传工作主要是同广大群众交流思想,它需要我们与群众交流,化为百姓实践的语言。多说群众熟悉的话、能懂的话,这不光是一个文风的问题,也是理论宣传工作做到“三贴近” 的基本要求。“三贴近” 的前提就是要面对普通群众说话,力求清楚明白,通俗易懂,鲜活有趣。这除了要有笔下的张力和文字的功夫外,关键在于作者要有面向群众、为群众服务的强烈意识和愿望。七个“怎么看” 一书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心里装着群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看作自身的历史使命,不仅用群众性、平民化的语言表达理论的内容,还用许多生动的事例和比喻来活跃读者的思维,让人们更易于触摸到理论的精神实质。该书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善于从群众的语言中汲取营养,言简意赅,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反映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时,用农村群众的话来说:“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又如讲到分配制度改革时,用人民群众的俗语加以说明:“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寥寥数语道出了公平的重要性。再比如谈到怎样让群众看病更便捷时,书中用家住杭州余杭某社区张大妈的一番话,道出了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在缓解群众看病难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前心里总犯嘀咕,怕这里(指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看不好病会误事。没想到不用挂号直接就能看,而且医生服务态度好,水平也挺高的。真是太方便了!” 像这样的表述方法可以使群众看到,在自己的生活中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理论就在自己身边。这些栩栩如生的语言和事例,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很亲切,有一种作者和读者“面对面” 拉家常的感觉,收到了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
实现理论大众化,离不开理论的通俗化。这就要求在理论宣传教育中必须注意文风,就当前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因此,我们在宣传方面不必繁文缛节,不必文过饰非,而要实事求是。有一说
一、有二说二,是则是、非则非,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文风,不仅是一个态度和立场的问题,还是一个能力和水平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文风反映作风、体现党风,“人们从文风状况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党的形象,进而观察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情况”。克服不良文风,提倡优良文风,事关党的性质、宗旨,事关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事关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具有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必须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把改进文风作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努力形成新鲜活泼、清新朴实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善于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清新简洁的文风,深入浅出地开展理论宣传,正是通俗理论读物的“通俗” 之处,因此,一本优秀的通俗理论读物,不仅要6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求作者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求作者能以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表述方式透彻明白地把理论知识传递给他们。在此,无须抽象的概念演绎和繁琐的逻辑论证,更不要大段大段的引证和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让厚重的历史、鲜活的事例、翔实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说话。(七个“怎么看” 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无疑是成功的,它不愧是通俗理论读物的典范之作。
第五篇:读《理论热点面对面》有感
读《辩证看·务实办》有感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有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然而,通过读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专家学者撰写的《辩证看〃务实办》,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之树不仅不是灰色的,而且必然是生机盎然,常绿常新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宏观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生产力才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正确的宏观理论指导。
自2003年以来,中宣部理论局每年推出一本通俗理论读物,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近日出版的2012理论热点面对面——《辩证看〃务实办》,在继续保持前五本通俗理论读物优点的基础上,无论在内容撰写上还是在版式编排上都有了创新,在讲述社会生活问题的同时结合相关“政策传真”、“百姓心声”、“权威声音”等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图文并茂,把党的理论工作与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一部精心选题、精心写作、精心设计、精心编排的高质量理论读物,直面现实、贴近群众、解疑释惑,是理论宣传的又一精品力作。
《辩证看〃务实办》是为深入回答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撰写的。该书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紧跟时代脚步,充满时代气息,选题精确,聚焦热点,直面现实,不回避矛盾,在理论上具有全面、准确的思想内涵,这是“理论热点面对面”多年来形成的品牌特色。书中的八个话题无
不紧扣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关切,个个都是理论的重点、现实的热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收入差距如何缩小、房地产调控如何坚持、看病费用如何降低、素质教育如何推进、食品安全如何保障、环境污染如何遏制,这六个话题紧紧贴近广大人民群众,是切实关注民生的热点话题,读后深深被我党切实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所感染,书中就上述话题进行客观理论地辩证分析后,还提出了党的宏观调控策略以及日后社会各方面进一步努力提高的方向,让群众清晰问题形势,并能启发群众积极配合我党的正确指导工作;道德风气如何提升、反腐倡廉如何深化,在保障物质生活日渐提高的同时,也提到了精神生活的建设提高。各个问题围绕百姓生活,并对这八个问题作了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回答,观点权威准确,文风亲切朴实,可读性强,读后豁然开朗,为我党切实为民的工作精神所感动!理论联系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理论宣传工作的一大特色。改革开放的实践轨道折射出理论的光芒,而理论的春色又蕴含着实践的生命。在这本书中,广大读者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而产生共鸣,令人解渴,并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同时也是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导读物。
例如,就收入差距如何缩小这一问题,书中先提到差距扩大趋势难以扭转的原因是我国尚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分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自然而然启发读者思考,该如何对症下药,逐渐缩小收入差距。接
着书中就提到了有关劳动收入的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分配制度的规范和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等方面的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及存在的相关问题。编者以党的宏观政策为出发点进行解读,结合图表、图片、“专家点评”等极具说服力地深刻分析说明了问题所在,如在提到收入差距存在原因之一是国家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时,编者提供了库兹涅茨曲线,形象准确,让读者信服,绝非空谈、虚谈。编者通俗易懂的笔风,让读者在思考严肃社会问题的时候也会感觉比较轻松,从而有效激发了读者思维的扩散,如在读到“劳动收入怎么提高”中促进农民增收时,就会使读者自然联想到我国当前社会人口众多,耕地减少,大多数农民进城打工,是否在关心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该相应关心农民工的生活等等。总之,读后受益匪浅。
《辩证看〃务实办》这本书还教会读者看问题、办事情的基本方法。辨证看,从哲学角度说,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通俗地讲就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用对立统一的思维和矛盾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创新变革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如果不能辨证地看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就看不清主流、瞅不准根源,易被一些表象和局部迷惑,从而困惑、郁闷、迷茫,不能理性地把持自我。“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聪明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正确来自哪里,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回答来自实践。我认为来自于做之前对事物的正确分析判断,这就是一个辨证看的问
题。磨刀不误砍柴功,遇事不浮躁三思后行,多用系统的观点问几个为什么,多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从正反面想一想,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历史、现实、未来思一思,多用矛盾的观点考虑一下主要和次要问题。如此,才能看清真相、理清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科学制定措施。务实办,是办事的实用办法。办是执行,是解决问题的行动。有了好的措施,关键在于落实。在人的一生中办事是贯穿终生的话题,办事要务实。陈云说:“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办事来不得半点虚头。尽管办事有多种方法,虚事实办、实事虚办,急事缓办、缓事急办,大事小办、小事大办,但务实最重要,没有务实的执行,再辨证的看也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对此作为毛泽东思想人民观、矛盾观、政治观、实践观和文化观之一的实践观说的很对,毛泽东有名的《实践论》科学地阐述了知行统一观。
通过“理论热点面对面”的宣传,中央和各地主要新闻媒体、都市类媒体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优势,在理论宣传上更加关注现实问题,更加贴近群众需要,进一步推动了文风的转变。《辩证看〃务实办》在互联网上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宣讲家等网站开设专栏,登载新闻报道、书评和内容连载,以及网友的相关评论。进一步带动了各地的理论学习和宣传普及工作。各地党委中心组把它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材料,讲师团把它作为宣讲的必备教材,高校师生把它作为形势政策教育的参考资料。这本书也为基
层理论工作如何有效进行理论宣传,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提供了借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辩证看〃务实办》一书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给人的印象是美好的。她犹如一池春水,天光云影,徘徊其间,令人流连忘返。之所以如此,在于她能够汲取实践之源泉,吸纳时代之气息。我们中国共产党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为民,民拥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我们的生活定会更加幸福美好。
作者:侯艺德 ***单位:准格尔旗环卫园林局日期:2012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