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共5篇]

时间:2019-05-12 14:1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第一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致力学生终生学习、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深刻内涵和新远意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将紧紧围绕着新课程标准,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

何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所谓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下: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围绕着语文课程的含义和基本理念,我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一些思考。在往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

一,真正爱学生,应让他们全面发展。新加坡教育部校长委任状里有这样一段话:“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诚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把我手上的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我要努力把学生教育成自己满意的女婿或者儿媳妇儿的模样,他们不一定能成为哪个优秀的谁,但一定是最好的自己,也一定是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公民。全面发展的学生就是我眼中最棒的学生。

二,真正爱学生,就让他们学会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种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你看那些不会用手机,不会玩QQ,不会用微信,不会刷抖音的人可不就已经out了吗?谁愿意跟一个拒绝新事物,不愿进步的人为伍呢?想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真正爱学生,就应当言传身教,以德树人。生而为师,一言一行都应当堪称典范,方不负“老师”盛名。说得天花乱坠,不如躬身示范。你正直明理,善良睿智的模样,才是学生心目中最美老师的模样。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最美的模样。牢记新课程标准,紧握学科核心素养,为把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最好个人和有用的公民而不懈奋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无问西东。

第二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参加工作已经有20多年了,但高中语文新课程在中学的实施情况却并不乐观,好多教师仍是一头雾水,而且经常能够听到老教师这样说:“真是不知道怎么教才好,越改越迷茫啦”,其实,并不是改革不好,而是好多人还没有彻底地去改变自己头脑中的老观念,以至觉得无从下手。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次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心得一:高中语文因该把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旨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上。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课的教学设计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教学目标从单纯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转向情感、能力、审美情趣的同步发展。语文课堂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均衡发展,因此我们要敢于“跳出”语文看语文。

心得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愉悦的心态下积极参与教学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设法创设愉快的学习情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人”的现代师生关系观,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在自己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同时,尽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允许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断把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力求有所创新。使用同桌伙伴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提高课堂上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效率。

心得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与写相结合。

我们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用“以读为主、自悟自得、读法渗透”为特色的现代阅读新模式代替以“内容分析、烦琐提问、写法分析”为特征的阅读教学旧模式,使阅读教学返璞归真,成为真正的阅读能力训练课,语言文化修养课。教师在阅读指导上,要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出发,注重诵读、感悟和积累,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

心得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阅读小课堂”引向“阅读大课堂”。

开放语文课堂,实施课内外结合,拓展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搞好课堂阅读教学改革,“向40分钟要质量”。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把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希望全部寄托于课堂教学,把学生的阅读视线限制在课本上。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课堂上所获得的内容远远达不到广泛阅读的标准,所以阅读课堂教学必须是开放性的,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跳出教材,放大阅读范围,把“阅读小课堂”引向“阅读大课堂”。引导学生读书报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光盘)和“无字书”(自然万物、人情世故等),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阅读、积累感悟、提高能力。

心得五: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音像材料和文字材料互相补充,实现超文本阅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但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要慎用。曾看过这样一事例:一堂优质课《蘑菇该奖给谁》,一开课教师就让媒体展示了故事的动画,师复述内容,生提问,就是不让学生读书,用多媒体取代了对文本的解读。阅读,就是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图象,多媒体运用得不当,剥夺了学生转换语言符号的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学生其他素养的发展必须通过理解和运用语言来实现,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坚守属于自己的那块领地。让我们一起共勉。

第三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此次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变化都很大。如何用好高中语文新大纲,特别是新教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迫切课题。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提出五点建议,仅供使用的老师们参考。

一、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我认为至少要树立下列的语文教育观:

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任务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如过分强调工具性,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这是错误的。但是,绝不能据此就彻底否定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认为高中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一定要切记: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

2、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走过不少弯路,如:有时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文知识传授;有时又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我们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新教材的教学中一定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母语中流淌着中华的文化,血浓于水,是它,联结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每一颗心,它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民族文化之根。

3、语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字型教育,乃至二十世纪初,则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有人预测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将出现第三次重大转变,即从“语言——思维”型教育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型教育.我们认为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时代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因为人拥有了语言。离开了语言,就根本谈不上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在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时,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认真比较新旧教材,准确把握新教材的特点

1、建立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分编体系。

过去的高中语文课本,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过去称“听说训练”)是混合编排的。过去的课本以课文为主,而写作和口语交际仅仅是“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一部分而已,可见写作和口语交际在过去的课本中既没有地位,又没有科学的体系。同时,课文阅读为了照顾到写作,只好侧重在文体特点、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等方面,而这样做却偏离了阅读的自身,把阅读变成了写作的附庸。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各自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却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阅读是理解、吸收读物的信息;写作、口语交际,则是传播信息及交流信息。新教材把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成两个独立的系统编写,有助于分别按照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各自规律编排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的线索清晰,序列完整,便于操作。

2、破除以文体为中心的编排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新体系。

旧高中教材的阅读和写作基本上是按照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来编排。新教材破除了这种编排模式。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章和较浅易的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领悟现代文章的能力和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丰富文章素养。第二阶段(高二),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文学素养。第三阶段(高三),学习文化内涵丰富的社会科学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析文章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文学和文章素养。从而,构建成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高中阶段的阅读能力体系。阅读部分的单元也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能力训练目标和课文本身的实际组织单元。比如,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就以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等能力培养目标为线索进行编排。文学作品则以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为线索组织单元。文言文主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结合时代先后顺序排列。

写作教材分三个方面。第一,培养从事写作必须具备的几种能力,如感受生活、深入思考、善于想象和联想、再现客观事件和表现主观情意等。这几种能力的培养,是按照写作过程进行的分解训练。第二,提高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能力,比如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景物的特征、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等。第三,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培养文学写作的能力。

口语交际教材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上),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教学内容有即席发言、演讲等;第二阶段(高一下,高二),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内容有体态语、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总之,写作和口语交际教材,既有了自己的独立体系,又突出了各自的能力培养。

3、增选时文,加重文言分量,扩大文学作品比重。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课文与老课文的比例,大约各占50%。新教材保留50%的传统课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把那些完全符合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要求,又经过了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效果不错的传统课文,保留下来。二是符合教师教学的实际。如果新课文太多,将给教师备课带来很大的困难,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甚至有可能引发教学上的混乱。同时,新教材增加了一批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作为课文,初步改变了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现、当代的文章,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余秋雨的《道士塔》等等。

新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0%。作为新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必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新教材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课文总数的60%以上。高二课文全部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丰富文学素养。高三课文有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着重培养理解、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文学素养。同时,有关的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欣赏常识的短文,穿插在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新教材加大文学课文的比例,重视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对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建设人才,将产生重大的作用。

三、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落实新大纲新教材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切实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1、加强课型研究,优化教学过程。

上面介绍了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建立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分编体系。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材,大多数是以课文教学为主,写作、口语交际等在教科书均为“忝列末座”,地位低微,缺乏系统的安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实际上过去的语文教学,也大都是课文教学。这种教学状况决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更好地用好新教材,加强课型研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要想用好高中语文新教材,至少要掌握三种基本课型,即阅读课、写作课和口语交际课。这三种课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三种课型,有时会有一定的交叉,但是决不能把阅读课上成写作课,或者把写作课上成阅读课。阅读课,一定要以阅读为核心,按照阅读规律教学,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指导阅读方法等。阅读课,又可以分为现代文阅读课、文言文阅读课。现代文阅读课还可以细分为讲读课、自读课和文学欣赏课等。文言文阅读课也可以分为诵读课、串讲课、自读课和文学欣赏课等。如果,我们能对某一种课型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它们的基本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教学,一定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拿到新教材一看,我的第一反映就是课时紧,课时不够用。以高中第一学期语文为例,每周6学时,一个学期18周上课,共108学时。如果用36学时上现代文(12篇课文),36学时上文言文(12篇课文),20学时上写作,10学时上口语交际,最后只剩6学时机动。这样算来,课时确实非常紧张。解决课时紧张的最好办法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文的教学,要围绕单元教学重点展开。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如第一册前三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分别是: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又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过去至少要讲四个课时,教学重点设了三个,即学习思想内容、理清思路、把握写作特点;而新教材中只安排了两个课时,教学重点只有一个,即理清思路。新旧教材一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到,新教材的特点是系统性强,教学重点明确,而且每一课只突破一个重点,不要求面面俱到。这就告诉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一定要围绕着重点展开教学,并且有所突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古诗文的教学,要注重积累、诵读、感悟和熏陶。新大纲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重视了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特别是古诗文的诵读,这样有利于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过少,背得少的状况。同时,古代作品,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可以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切记: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3、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语文学习局面。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课文配有能力训练目标、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等资料。教学时,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改革教法,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探究。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改变过去那种常见的教师一讲到底、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或文学作品讲得支离破碎的做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变“要我读、要我写”为“我要读、我要写”。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不讲,适当的讲解还是必要的,但课堂上的讲解,重在研读思路的清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拨,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活动。

当今世界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界经历了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 个性和谐发展型”的转变。反映到语文教育上,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乐学”的态度,掌握“会学”的技巧,形成“自学”的能力。语文课堂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外壳,而且是人自身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中蕴藏着人终身发展的丰富养料,认真科学地学习语言,就意味着人的和谐成长。同时既要看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差异性特别大(要因材实教),又要看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在能力很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语文读本》,注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1、《语文读本》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套新教材除课内的教科书外,还有供学生课外阅读用的《语文读本》全套共六册,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语文读本》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侧重阅读。阅读包括一般文章、文学作品、文言文、语言运用知识等,以“时文”为主。这些自读课文有的属延伸性的,和教科书的内容相关;有的是鉴赏性的,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进他们的文学素养;还有一类是知识性的,包括有关语言运用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也有听说读写方法和思维方法方面的文章。写作部分有三类文章,一是作家创作经验谈,二是学生谈写作体会,三是优秀的中学生作文。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模仿和借鉴,提高写作能力。

2、《语文读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阅读《语文读本》和学习教科书的目的是相同的,着眼于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所不同的是,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训练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灵活性较大,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我认为,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但因课内的课时有限,课文数量又不能太多,只凭一本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是不够的。一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正是这套《语文读本》的编写目的。同时,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也是不够的。《语文读本》选进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把课内学习到的阅读方法,积累的阅读经验,举一反三,运用到课外自读中,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易于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3《语文读本》的使用,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语文读本》的使用十分灵活,主要应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既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读,就不应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内容,完全放任自流,而要把它当成高中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尽可能发挥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增强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教师要把《语文读本》纳入教学设计中,可以给学生提出几条总的要求,如要求对每篇逐字逐句阅读、搞清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等等。也可以对不同的文章提一些具体的要求,如大声朗读精彩的段落、做简单的读书笔记、复述文章梗概等等。还可以开展比较阅读,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对学生自读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并不是要考试,可以利用开始上课或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抽查,如让学生朗读精彩片断,谈谈文章大意等等;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举行阅读座谈会,谈谈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还可以让学生在壁报或自办刊物上,直抒己见,展开对一些文章的讨论,等等。总之,以达到督促学生认真自读,让《语文读本》发挥最大作用为目的。

4、注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新大纲的附录中设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列有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哈姆雷特》等。这个内容非常重要,切不可忽略。建议教师们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交流。千万不要放任自流。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可以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为日后的继续自修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终身受益。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鼓励创造性地用好《教师教学用书》

1、准确把握《教师教学用书》。

过去教材的教学参考书,比较注重对课文的分析与解说,而不大注重提供研读的思路和备课资料。本来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用的,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实际上却成了对课文分析或解说的“唯一”或“标准”答案。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不能定于一尊,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标准”,不免失之偏颇。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吸取了过去教学参考书编写中的经验教训,以新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新教材为依据,重在说明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课文的点评和鉴赏指导中,注意吸收语文教学和语言学、文学研究中已有定评的新成果。从当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注意帮助教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注意给教师留有余地,尽量不提供结论性的东西,以利于发挥教师钻研教材的积极性和在教学实践中的创造性。2创造性地用好《教师教学用书》。

我们一定要明确,新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只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向导”,而不应该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紧箍咒”,也不能直接拿来做讲义或教案。有的学校图书资料比较齐全,有的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及自己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案,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能够结合自己的特长,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当然,新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言中的《逍遥游》、《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课文,高一学生阅读有一定的困难;高二的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与写作(议论文)完全脱节;教科书中没有安排语言运用的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些方面,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加以注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侯全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李承芳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第四篇: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心得体会

高 二 语 文 备 课 组

吴 艳 华

2008年11月15日

高中新课程实施心得体会

吴 艳 华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碰到了许多问题,有着许多担忧,也做了一些探索。现在把我们这一年来的所思所做拿出来和大家探讨。希望能给各位同仁提供一些借鉴,也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面对周课时少,教材内容多,初高中知识在衔接上存在问题的现状,首先要使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语文人教版必修模块教材容量大,仅是阅读部分,每册就有四个单元共16篇文章,还有表达交流5个专题,梳理探究3个专题。一个模块实际的上课时间为9周共36学时,其中至少需要8──10个学时的作文课时间,还有梳理探究的内容,这样仅阅读教学最多剩下20个学时,加之相当多的选文有一定难度,一篇课文(尤其是文言文)按传统教学就需3──4个学时,教学上时间非常紧,就是在早晚课并用的情况下,按常规操作一般也完不成教学任务。

分析起来,教材的容量增加是客观事实(至少是将以前三年语文学习的内容安排到了一年零半个学期里),而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的教材观有待更新,处理教材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长期以来我们“教教材”教惯了,教学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不尝试“用教材教”。教材仅仅是个例子,虽说是老师们人人能说的一个道理,但在操作中却不敢擅加取舍。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不完高中新教材是正常的,但并非是学生“学”不完。教学中,我们是以书本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还是从学生实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灵活自主地处理教材?是以“教”完教材内容为重,还是以“学”到多少为本?是从教师个人预设的教学任务出发,从教材内容出发,还是从学生实际、学习过程状况出发?是坚持统一要求、统一步骤,还是尊重学习个性和学习差异?是过于依赖教师个人,还是不对学生放心?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老问题,是“以教定学”还是“以学定教”的观念冲撞的结果。“教”不完可能客观存在,但学生“学”完是完全可能的。“教会”和“学会”孰轻孰重值得认真思考

所谓“教教材”,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忠实传授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其特点是对教材内容做细致地梳理,到位地传授,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教材的观点就是“真理”、“权威”。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讲究启发、讨论,也讲究师生活动,但当学生的观点与教材的观点不一致时,只能以教材的观点为标准观点,甚至对某个问题的表述都要以教材的文字表述为依据,即所谓“以本为本”,其实质是压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区仍然使用统一的教材,仍然与考试大纲一道成为高考命题的依据,故此种知识立意的教学行为仍然占据主流地位。

所谓“用教材教”,就是依据课标、基于学情,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忠实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在此种教学行为中,教材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并不是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教材也不能成为高考命题的依据。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推开,各种版本的高中教材纷纷上市,为各地市、各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同时,伴随着高中教学使用教材版本的多样化,高考只能依据课程标准而不是某个版本的教材来命题。

就“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而言,从知识容量看,教学大纲的目标主要是“双基”的目标,重在知识点的规范,课标的目标则是包含“双基”在内的三维目标;教学大纲规范的学习内容没有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力,在其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很容易导致“教教材”的教学行为,而课标中的学习内容的总量大大超过了教学大纲所规范的知识容量,其中大量的选修模块和新教材(无论是必修教材或是选修教材)中呈现的大量学习素材(如丰富的案例),赋予了学生极大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从知识的呈现方式看,原来的统一教材更多地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编写思路,知识体系比较完整,前后章节的逻辑性较强,文字表述多以结论性的表述为特征。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编教材,以学科理论为背景,以课标“三维发展目标”为核心来编写,体现“问题解决”特色,很少或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素材自己悟出隐含其中的基本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教科书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学材”。由此,教师如果不加选择地用“教教材”的教学行为去实施,必然出现“课时不足”的尖锐矛盾,同时也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所以,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必须是“用教材教”。

为了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实质性转变,我们考虑了两个问题。其一是“教”什么,其二是怎样“教”。

作为教师,应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并将这些基础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已有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应深入思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涵义,认真分析课标中规定的内容及其所达到的要求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还可补充哪些内容?同时应将哪些内容从课堂教学中删减去?

作为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

其次,合理利用时间,利用各种机会“教”语文,让学生“学”语文。(1)早、晚课的合理使用,课程的合理整合与分配。(2)对学生成长记录袋整理的参与

二.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信息多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教材上没有一个标准,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涉及,教师应依据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学生知识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尤其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我们要做学生思维的呵护与引导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下面是我们一位教师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的片段。

师:《林黛玉进贾府》中后人的两首《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他不愿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行为偏僻性乖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之子”。其实,这正是曹雪芹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我分析完后,学生们都在低头做笔记,突然,一位学生举起手来,我以为他可能听得不太明白,叫他起来,他慢慢地站起来,看了我两眼才说:“老师,我觉得我们的同学与贾宝玉有相似之处,比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对于贾宝玉的这些,作者与世人大加赞赏,而我们却得到老师与家长的批评,难道不可以说我们也是对传统的一种反叛吗?”

对于这位学生的提问,我愣住了,同学们也惊讶了。学生提出的这种问题还真出乎我的意料,但我知道这问题很牵强,可见学生对文章认识的错误。我刚想反驳,但又想,问题虽然是错误了,但在学习中能联系身边的人和事来比较,并大胆提出疑问,毕竟他是思考了,这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吗?或许他也知道自己提的问题不太妥当。于是,我决定换种方式,引导其正确理解。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说明他在学习中懂得思考,是位有心人。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我先把问题抛给学生,看看他们的反应如何。果真有学生举手,我指名回答。

生:老师,我觉得他讲的有些道理,贾宝玉光有一幅漂亮脸蛋,只知在内帏厮混,又不喜欢学习,这样的人能赞扬吗? 生:对呀,我们现在有时也不喜欢学习,为什么老被批评?

师:贾宝玉真的只在内帏厮混?真的不喜欢读书?他不喜欢读什么书?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和我们的有什么差别?

生:我知道贾宝玉为什么不喜欢读书了,因为他生活在封建社会中,当时他们学习的是八股文之类又长又臭的文章,没有实在意义,只能死记硬背,那当然是怕读文章了。

生:我记得《红楼梦》中贾宝玉是喜欢看《西厢记》的。

生:大观园大都是女人,贾宝玉接触得最多的当然是她们了,其实他不是厮混,他经常与他们对诗作画。

生:宝玉作为出生在贵族家庭中的贵公子哥儿,不仅不鬼混,而且对丫环们也平等对待,在封建社会中这种行为难道不值得称赞吗? 生7: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与贾宝玉的是不同的,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为了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我们能不学习吗?

师:同学们,你们的说法是很正确的,要正确认识一个人物,就不能脱离他所生活的背景与环境。贾宝玉在封建社会中的这些表现,不能简单地认为他是个贵公子哥儿不思进取,相反,他却是一个敢于和封建制度、封建思想作抗争的叛逆者。处在不同时代背景的我们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贾宝玉,要正确认识我们的学习目标与任务,祖国的明天需要我们在座的各位去建设,因而我们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三.面对目前在教学上强调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活动,教材的练习与训练题变少,高考又不知怎么改的问题,要处理好教学中“实”与“虚”、“死”与“活”的关系。

尽管经过了培训,有的是多轮培训,但许多教师操作上的改观不大。仍是重在讲授和训练,仍是把高考当作第一关注的话题,将教学过程纳入高考的循环之中。他们是在担心:课内学生活动多了,体验多了,老师的讲解少了,学生学不到东西、教学效果下降了怎么办?有的课堂有变化,但在追求热闹,学生具体收获不多,花架子,不务实,知识与技能不能落实。有的仍以高考训练的模式套新课改,处处以训练为本,试题又深又难,题型沿袭高考样题,过于追求考试分数。

有效教学首先需要解决狭隘的教学目标问题。如果将新课程定位在为高考服务,为学生成绩提升服务上,那是极其狭隘的课程观。我们不能让高考指挥一切,让教学只是围着考试转。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学业成绩是其重要的方面,但不是我们的教学的终极目标和全部目标。如果改善了教学,真正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和发挥起来,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师生共同合作,学生有了全面的素养,有了提高和发展,面对考试,即便是高考,学生也不会有困难。

由于语文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论争尘埃落定,大家都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于是在新课程实施中又出现另一种偏失,相当多的教师受弱化工具性观念的影响,不恰当地认为要弱化知识教育,反对知识本位,加之实验教材无论是课文前后,还是一本书的前后均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这种做法及教材审查标准是否妥当尚待时间来检验),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大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喜欢“死”,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透,就立马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引伸与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并且极力地要把一节课做得热热闹闹,又好玩又好看──十分“活”。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的“死”东西就不是在搞新课程,只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和一节课的“活跃”“活泼”上。这也是偏了人文性,又弱化了工具性,“虚”得没有着落,是一个误区。

我们也不能将教学效果仅局限在知识与能力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这中间需要辩证的处理和科学的安排。课内各种活动必须要追求效果,虽然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课改的追求,但在教法上太实太“死”又不是语文课的特点。如果仅是为了追求“死”,而把重要的“过程”忽略了,其实是把重要的教学目标丢却了。

许多人总认为我备好的课、确定的教学任务就是目标,一节课应该完成我定下的目标,把预设的任务完成才放心,如果学生活动的“过程”太长,讨论、思考、体验的时间太多,我的课没上完,这节课目的就没达到,就是失败的课。于是在课堂中,许多热闹的讨论场合、生机倍现的体验过程被强令嘎然而止。教师怕时间不够,不得不让学生从“过程”中走下来,直奔预设“目的”,“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这是很煞风景,不大科学的。语文教学当然要有目标,只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目标过于单一刻板、过于集中明确、控得过死也不行,它应该是在具体与模糊、明显与隐匿的交融互动之中。有些目标表面看来没有马上达到,但通过学生的多方位体验,已深入其内心,对其思维方式的改善、情感的养育、知识领域的补充有很大效益,这不是狭隘明确的预设目标所能涵盖得了的。急功近利不利于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所以说我们既要重视显性、明确的目标,又不能忽视隐性、模糊的目标──教学目标和内容既要“死”、“实”,又不能太“死”太“实”,既要有一定的基础(或重点),又不能完全为基础(重点)而教,要有综合效益(三维目标)的追求;教学方式上要“活”,不要把课上得太“死”、太“实”,要把“活”“虚”的过程给学生,但又不能太“活”太“虚”而没有实效,以致流于“虚”„„这大概是语文学科十分独特的地方。语文课的特别处就在于“死”“活”并重,“实”“虚”相间。

四、对学生模块学习的过程评价要公正、灵活。

按新课程要求对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平时测验等,教师都要给打出一定的过程综合分。不说别的,单就作业而言,一个模块教学中,至少十多次作业,四篇作文,而每位教师必须面对100左右位学生,要对几千份的作业逐一评价,恐怕是只能走形式了,怎么能给他打课堂表现分?教师的工作量有多大?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1、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教师不能“独霸话语权”。在课堂评学时,教师是主要的评价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除教师外,还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避免单一的评价带来的误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不同主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2、评价结果的呈现应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应采用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鼓励性的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只要你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的评价。另外,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纠正学生有失偏颇的地方。评价的呈现方式一般包括评分或等级、评语等。

五、新课改实施一年以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必修教材的整合处理还需进一步探讨。

2、由于对学生学情调查估计不足,制定的教学目标有偏高现象,还需调整。

3、过程性评价还有待于完善。

2008 年11月15日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英语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太安中学

王姣

新课标指出,可以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删减,要避免仅仅为满足考试需求而对教材进行取舍。对过去一味死记硬背的办法也不再提倡,要求积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营造逼真语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和形式要更直观、生动、形象。

一、提出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新版《课程标准》更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即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二、提倡采用重在语言运用的多种教学模式

新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将原来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无疑是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也是对除任务型教学方法之外的其它教学途径与方法的包容和认可,对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的肯定。

三、明确音标教学的基础地位

新版《课程标准》在五级知识目标里,将原来的“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改为“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这一修订明确了音标教学在初中阶段的定位,使课改以来一直困扰教师的“初中英语到底要不要教音标”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音标教学获得了足够的重视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有极大帮助。

四、语法教学内容有所调整

新版《课程标准》在语法项目表中对五级的要求也做了调整。调整后的语法项目难度降低了,要求更清晰了。如被动语态中只要求学生掌握含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中只要求掌握动词不定式做宾语、宾语补足语、目的状语的用法,而定语从句则只要求“能辨认出带有由that, which, who引导的限定性定语从句,并能理解句子意思”。这些对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和难度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对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学习,使我对新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要上好新教材,我们教师非下苦工夫不可。

五、为了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需要,尽快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3.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5.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认真地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实到实处,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让自己的教学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下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参加《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心得体会 范桥镇中心小学杨成东 参加《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的学习,我省教育专家的讲座和名师示范课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

    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范桥镇中心小学杨成东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

    新课程高中语文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贾向东自2006年9月始,我们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 进入新课改后,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理论学习、听课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比以前大大增多,我校还与......

    关于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资料收集(高中语文)(本站推荐)

    关于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资料收集(高中语文)一. 收集途径 1.书籍、报刊、杂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21世纪语......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共5篇)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海伦市丰山中心小学 王洪臣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确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新”的原因:1、从单纯注重传授知......

    2015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共5则)

    2015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第1篇: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5篇范文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

    高中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心得体会 雷玉文 2012年秋季我参加了高中语文新课程研修培训班的学习,使我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每天半天的时间的专家远程视屏教学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