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资料收集(高中语文)(本站推荐)
关于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资料收集(高中语文)
一. 收集途径
1.书籍、报刊、杂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21世纪语文教育文库》
《教育新理念》
《语文课程新探》
《中国教育报》
2.相关精品网络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中学语文网中网
中学语文阅读
中学语文之窗
中学语文世界
中学语文在线
中学语文教学教研网
人教网—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苑
网络语文
语文导学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网
大语文教育
语文基础论坛
语文在线
现代语文网
网络语文
新语文
语文天地
中国语文网
语文报
语文网.cn/index.htm.cn/zhongyyu..cn.cn.cn
3.师大附中等中学语文实际课堂中
二. 相关内容概要
1.新课程标准内容
2.关于新课程标准的背景资料(高中)
3.课程标准必备资料
(1)中国文学史概览
(2)外国文学史概览
(3)中外名著集萃
(4)现代汉语常识
(5)文体常识简读
(6)逻辑知识简读
(7)古代汉语常识
4.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课堂的变化
5.新课程标准下口语交际训练的加强
6.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7.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8.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
9.新课程标准下综合性学习在学校课堂中的实施情况
三. 优秀文章推荐
1.《语文学科“三维”教学实验》
2.《新课程与语文课堂教学》
3.《高中语文〈口语交际训练〉的几点思考》
4.《网络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单元学习设计》
5.《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初探》
6.《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
7.《我过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
8.《教师与课程改革》
9.《新课程与教师观念的更新》
10.《新课程改革需要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
第二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参加工作已经有20多年了,但高中语文新课程在中学的实施情况却并不乐观,好多教师仍是一头雾水,而且经常能够听到老教师这样说:“真是不知道怎么教才好,越改越迷茫啦”,其实,并不是改革不好,而是好多人还没有彻底地去改变自己头脑中的老观念,以至觉得无从下手。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次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心得一:高中语文因该把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旨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上。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课的教学设计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教学目标从单纯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转向情感、能力、审美情趣的同步发展。语文课堂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均衡发展,因此我们要敢于“跳出”语文看语文。
心得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愉悦的心态下积极参与教学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设法创设愉快的学习情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人”的现代师生关系观,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在自己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同时,尽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允许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断把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力求有所创新。使用同桌伙伴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提高课堂上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效率。
心得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与写相结合。
我们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用“以读为主、自悟自得、读法渗透”为特色的现代阅读新模式代替以“内容分析、烦琐提问、写法分析”为特征的阅读教学旧模式,使阅读教学返璞归真,成为真正的阅读能力训练课,语言文化修养课。教师在阅读指导上,要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出发,注重诵读、感悟和积累,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
心得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阅读小课堂”引向“阅读大课堂”。
开放语文课堂,实施课内外结合,拓展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搞好课堂阅读教学改革,“向40分钟要质量”。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把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希望全部寄托于课堂教学,把学生的阅读视线限制在课本上。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课堂上所获得的内容远远达不到广泛阅读的标准,所以阅读课堂教学必须是开放性的,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跳出教材,放大阅读范围,把“阅读小课堂”引向“阅读大课堂”。引导学生读书报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光盘)和“无字书”(自然万物、人情世故等),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阅读、积累感悟、提高能力。
心得五: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音像材料和文字材料互相补充,实现超文本阅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但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要慎用。曾看过这样一事例:一堂优质课《蘑菇该奖给谁》,一开课教师就让媒体展示了故事的动画,师复述内容,生提问,就是不让学生读书,用多媒体取代了对文本的解读。阅读,就是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图象,多媒体运用得不当,剥夺了学生转换语言符号的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学生其他素养的发展必须通过理解和运用语言来实现,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坚守属于自己的那块领地。让我们一起共勉。
第三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此次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变化都很大。如何用好高中语文新大纲,特别是新教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迫切课题。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提出五点建议,仅供使用的老师们参考。
一、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我认为至少要树立下列的语文教育观:
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任务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如过分强调工具性,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这是错误的。但是,绝不能据此就彻底否定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认为高中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一定要切记: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
2、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走过不少弯路,如:有时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文知识传授;有时又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我们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新教材的教学中一定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母语中流淌着中华的文化,血浓于水,是它,联结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每一颗心,它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民族文化之根。
3、语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字型教育,乃至二十世纪初,则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有人预测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将出现第三次重大转变,即从“语言——思维”型教育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型教育.我们认为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时代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因为人拥有了语言。离开了语言,就根本谈不上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在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时,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认真比较新旧教材,准确把握新教材的特点
1、建立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分编体系。
过去的高中语文课本,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过去称“听说训练”)是混合编排的。过去的课本以课文为主,而写作和口语交际仅仅是“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一部分而已,可见写作和口语交际在过去的课本中既没有地位,又没有科学的体系。同时,课文阅读为了照顾到写作,只好侧重在文体特点、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等方面,而这样做却偏离了阅读的自身,把阅读变成了写作的附庸。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各自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却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阅读是理解、吸收读物的信息;写作、口语交际,则是传播信息及交流信息。新教材把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成两个独立的系统编写,有助于分别按照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各自规律编排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的线索清晰,序列完整,便于操作。
2、破除以文体为中心的编排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新体系。
旧高中教材的阅读和写作基本上是按照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来编排。新教材破除了这种编排模式。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章和较浅易的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领悟现代文章的能力和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丰富文章素养。第二阶段(高二),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文学素养。第三阶段(高三),学习文化内涵丰富的社会科学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析文章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文学和文章素养。从而,构建成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高中阶段的阅读能力体系。阅读部分的单元也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能力训练目标和课文本身的实际组织单元。比如,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就以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等能力培养目标为线索进行编排。文学作品则以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为线索组织单元。文言文主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结合时代先后顺序排列。
写作教材分三个方面。第一,培养从事写作必须具备的几种能力,如感受生活、深入思考、善于想象和联想、再现客观事件和表现主观情意等。这几种能力的培养,是按照写作过程进行的分解训练。第二,提高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能力,比如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景物的特征、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等。第三,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培养文学写作的能力。
口语交际教材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上),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教学内容有即席发言、演讲等;第二阶段(高一下,高二),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内容有体态语、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总之,写作和口语交际教材,既有了自己的独立体系,又突出了各自的能力培养。
3、增选时文,加重文言分量,扩大文学作品比重。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课文与老课文的比例,大约各占50%。新教材保留50%的传统课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把那些完全符合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要求,又经过了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效果不错的传统课文,保留下来。二是符合教师教学的实际。如果新课文太多,将给教师备课带来很大的困难,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甚至有可能引发教学上的混乱。同时,新教材增加了一批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作为课文,初步改变了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现、当代的文章,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余秋雨的《道士塔》等等。
新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0%。作为新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必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新教材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课文总数的60%以上。高二课文全部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丰富文学素养。高三课文有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着重培养理解、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文学素养。同时,有关的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欣赏常识的短文,穿插在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新教材加大文学课文的比例,重视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对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建设人才,将产生重大的作用。
三、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落实新大纲新教材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切实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1、加强课型研究,优化教学过程。
上面介绍了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建立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分编体系。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材,大多数是以课文教学为主,写作、口语交际等在教科书均为“忝列末座”,地位低微,缺乏系统的安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实际上过去的语文教学,也大都是课文教学。这种教学状况决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更好地用好新教材,加强课型研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要想用好高中语文新教材,至少要掌握三种基本课型,即阅读课、写作课和口语交际课。这三种课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三种课型,有时会有一定的交叉,但是决不能把阅读课上成写作课,或者把写作课上成阅读课。阅读课,一定要以阅读为核心,按照阅读规律教学,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指导阅读方法等。阅读课,又可以分为现代文阅读课、文言文阅读课。现代文阅读课还可以细分为讲读课、自读课和文学欣赏课等。文言文阅读课也可以分为诵读课、串讲课、自读课和文学欣赏课等。如果,我们能对某一种课型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它们的基本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教学,一定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拿到新教材一看,我的第一反映就是课时紧,课时不够用。以高中第一学期语文为例,每周6学时,一个学期18周上课,共108学时。如果用36学时上现代文(12篇课文),36学时上文言文(12篇课文),20学时上写作,10学时上口语交际,最后只剩6学时机动。这样算来,课时确实非常紧张。解决课时紧张的最好办法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文的教学,要围绕单元教学重点展开。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如第一册前三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分别是: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又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过去至少要讲四个课时,教学重点设了三个,即学习思想内容、理清思路、把握写作特点;而新教材中只安排了两个课时,教学重点只有一个,即理清思路。新旧教材一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到,新教材的特点是系统性强,教学重点明确,而且每一课只突破一个重点,不要求面面俱到。这就告诉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一定要围绕着重点展开教学,并且有所突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古诗文的教学,要注重积累、诵读、感悟和熏陶。新大纲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重视了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特别是古诗文的诵读,这样有利于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过少,背得少的状况。同时,古代作品,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可以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切记: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3、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语文学习局面。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课文配有能力训练目标、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等资料。教学时,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改革教法,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探究。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改变过去那种常见的教师一讲到底、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或文学作品讲得支离破碎的做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变“要我读、要我写”为“我要读、我要写”。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不讲,适当的讲解还是必要的,但课堂上的讲解,重在研读思路的清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拨,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活动。
当今世界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界经历了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 个性和谐发展型”的转变。反映到语文教育上,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乐学”的态度,掌握“会学”的技巧,形成“自学”的能力。语文课堂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外壳,而且是人自身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中蕴藏着人终身发展的丰富养料,认真科学地学习语言,就意味着人的和谐成长。同时既要看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差异性特别大(要因材实教),又要看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在能力很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语文读本》,注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1、《语文读本》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套新教材除课内的教科书外,还有供学生课外阅读用的《语文读本》全套共六册,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语文读本》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侧重阅读。阅读包括一般文章、文学作品、文言文、语言运用知识等,以“时文”为主。这些自读课文有的属延伸性的,和教科书的内容相关;有的是鉴赏性的,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进他们的文学素养;还有一类是知识性的,包括有关语言运用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也有听说读写方法和思维方法方面的文章。写作部分有三类文章,一是作家创作经验谈,二是学生谈写作体会,三是优秀的中学生作文。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模仿和借鉴,提高写作能力。
2、《语文读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阅读《语文读本》和学习教科书的目的是相同的,着眼于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所不同的是,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训练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灵活性较大,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我认为,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但因课内的课时有限,课文数量又不能太多,只凭一本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是不够的。一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正是这套《语文读本》的编写目的。同时,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也是不够的。《语文读本》选进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把课内学习到的阅读方法,积累的阅读经验,举一反三,运用到课外自读中,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易于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3《语文读本》的使用,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语文读本》的使用十分灵活,主要应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既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读,就不应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内容,完全放任自流,而要把它当成高中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尽可能发挥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增强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教师要把《语文读本》纳入教学设计中,可以给学生提出几条总的要求,如要求对每篇逐字逐句阅读、搞清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等等。也可以对不同的文章提一些具体的要求,如大声朗读精彩的段落、做简单的读书笔记、复述文章梗概等等。还可以开展比较阅读,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对学生自读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并不是要考试,可以利用开始上课或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抽查,如让学生朗读精彩片断,谈谈文章大意等等;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举行阅读座谈会,谈谈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还可以让学生在壁报或自办刊物上,直抒己见,展开对一些文章的讨论,等等。总之,以达到督促学生认真自读,让《语文读本》发挥最大作用为目的。
4、注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新大纲的附录中设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列有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哈姆雷特》等。这个内容非常重要,切不可忽略。建议教师们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交流。千万不要放任自流。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可以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为日后的继续自修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终身受益。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鼓励创造性地用好《教师教学用书》
1、准确把握《教师教学用书》。
过去教材的教学参考书,比较注重对课文的分析与解说,而不大注重提供研读的思路和备课资料。本来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用的,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实际上却成了对课文分析或解说的“唯一”或“标准”答案。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不能定于一尊,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标准”,不免失之偏颇。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吸取了过去教学参考书编写中的经验教训,以新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新教材为依据,重在说明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课文的点评和鉴赏指导中,注意吸收语文教学和语言学、文学研究中已有定评的新成果。从当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注意帮助教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注意给教师留有余地,尽量不提供结论性的东西,以利于发挥教师钻研教材的积极性和在教学实践中的创造性。2创造性地用好《教师教学用书》。
我们一定要明确,新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只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向导”,而不应该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紧箍咒”,也不能直接拿来做讲义或教案。有的学校图书资料比较齐全,有的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及自己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案,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能够结合自己的特长,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当然,新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言中的《逍遥游》、《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课文,高一学生阅读有一定的困难;高二的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与写作(议论文)完全脱节;教科书中没有安排语言运用的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些方面,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加以注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侯全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李承芳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第四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致力学生终生学习、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深刻内涵和新远意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将紧紧围绕着新课程标准,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
何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所谓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下: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围绕着语文课程的含义和基本理念,我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一些思考。在往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
一,真正爱学生,应让他们全面发展。新加坡教育部校长委任状里有这样一段话:“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诚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把我手上的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我要努力把学生教育成自己满意的女婿或者儿媳妇儿的模样,他们不一定能成为哪个优秀的谁,但一定是最好的自己,也一定是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公民。全面发展的学生就是我眼中最棒的学生。
二,真正爱学生,就让他们学会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种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你看那些不会用手机,不会玩QQ,不会用微信,不会刷抖音的人可不就已经out了吗?谁愿意跟一个拒绝新事物,不愿进步的人为伍呢?想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真正爱学生,就应当言传身教,以德树人。生而为师,一言一行都应当堪称典范,方不负“老师”盛名。说得天花乱坠,不如躬身示范。你正直明理,善良睿智的模样,才是学生心目中最美老师的模样。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最美的模样。牢记新课程标准,紧握学科核心素养,为把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最好个人和有用的公民而不懈奋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无问西东。
第五篇:新课程高中语文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贾向东
自2006年9月始,我们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
进入新课改后,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理论学习、听课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比以前大大增多,我校还与两所重点中学结成一个课改联合体,三校的高一教师几次在一起研讨交流。从平日听课、案例分析、三校研讨活动中,我感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但是,普遍存在一些困惑。下面便是老师们存在的几点困惑,和我对这些困惑的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是否与传统的截然不同?
在开学前的以高中新课改为主题的校本研训中,我们组织语文教师观摩省教育研训院提供的教学录像,看完后,有的老师说:‚这就是新课改的课吗?似乎没有多少新的东西,我们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嘛。‛我校有一位高一老师上人教版高一第三单元时,先讲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和如何鉴赏这类散文,给学生以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然后让学生自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并且质疑和指出自主鉴赏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再归纳学生的问题,然后用两节课进行比较赏析和讨论交流,学生不仅充分理解了课文,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评课时,这位老师同样说:‚我的这堂课是课改课吗?我以前也常这样上课呀。‛在几次听课活动中,不断听到类似的说法。看来,有部分教师用‚全新‛目光看待新课改的语文教学,认为新课改的语文课应该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
那么,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真的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截然不同吗?
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课堂教学模式,很难明确,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因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
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由此而观,我校那位高一教师的那堂课是一堂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
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拔式、讨论式等。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和钱梦龙的 ‚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改革的是什么?是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需求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转变‚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互动式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二、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是得了课堂的‚热闹‛而失了‚双基‛的落实吗?
新课标的实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探讨、讨论发言的机会,一节课常常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度过。但一堂课下来,好像老师感觉好像什么都没有教到,学生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以前所强调的基础知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似乎成了课堂‚被遗忘的角落‛;学生的作文上错别字、用词不当、病句、语序混乱等现象层出不穷。于是,有的语文老师忧心忡忡:‚这样课堂是‘热闹’了,却忽视了语文‘双基’的落实,长此以往,将来考试怎么办哟——‛有的老师埋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忽视了‚双基‛。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要有正确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改以往教师‚独霸‛课堂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了。我校一位高一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语文第一模块的课文时,他根据‚必修1‛有许多篇蕴含悲情的特点,让学生从‚悲情美‛角度去赏读分析课文,分组研读,大胆讨论,各抒己见,非常活跃,他们既梳理了知识,又品尝了探究的乐趣;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审美能力。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我们不能简单看待,因为这种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热闹‛,着力于培养学
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教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不过,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让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一次听一位教师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她开头是一番感人肺腑的导语,再是简单地解释字词,然后进入重头戏‚课本剧‛演出,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新编邹忌讽齐王纳谏‛,最后学生评议谁演得好,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动‛起来了,而且似乎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演课本剧本无可厚非,但曲解了课文的寓意,把课文改编得面目全非,使之庸俗化,类似‚戏说‛之类的闹剧,如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怎能不令人啼笑皆非?如此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怎能不会让人们对新课程改革产生困惑?这种片面追求‚热闹‛课堂教学貌视‚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徒有形式,而无实效,违背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对此我们应持之以恒。
其次,我们应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70~80年代又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提到‚双基‛,而是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这一变化看,似乎‚双基‛已成为过去时了。其实,目前推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双基‛,而是将其进一步科学发展,使之更科学,更具人文化。
从理论上,‚语文素养‛是‚双基‛的继承发展。不论时世如何变迁,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是中小学设立语文课程的目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依然重视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与‚双基‛相比,它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阔,不仅表现为有较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从教材设置上,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它们都注重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人教版的高一教材‚必修1‛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它们从文学作品阅读理解和品味鉴赏,和写作口语交际,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培养阅读习惯,不仅提高思考能力,而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万丈高楼,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重视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但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应走出以往‚应试‛的局限,从‚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双基‛的内涵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双基‛,不能简单地把‚双基‛理解为字词句等语法知识,更不能狭隘地把‚双基‛理解为以前高考所考查的知识和所考查的能力。
三、新编语文教材的使用是在‚增负‛吗?
不少语文教师认为,新教材的使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也为完成教材的教学疲于奔命,因为新教材的内容比旧教材更多了,过去一个学期学一册,一册课本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而如今,人教版的语文‚必修1‛的一册课本‚阅读鉴赏‛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课本另外还有‚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而且要求一定要半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学时少,内容多,这难道不是‚增负‛吗?
若按如此算法,旧版教材就比新教材的‚负担‛更大,因为旧教材除了必修本,还有厚厚的一本约有80多篇诗文的语文读本。因此,不能用课文数量的多少去衡量新教材是‚减负‛还是‚增负‛。
这种‚增负‛的抱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它反映了有的老师仍墨守传统的‚教教材‛观念,把教材当作‚圣经‛,而不是‚用教材‛。在传统观念中,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每篇课文都不放过。如今世变时移,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的教材观也应更新。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知识载体,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至于教材怎么用?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灵活处理,把教材当作学材,把教本当作学本。课程标准变了,高考也在不断改革,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墨守成规,势必如以前那种说法那般‚戴着镣铐跳舞‛,这怎能不感到新教材是给学生‚增负‛呢?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我同意‚增负‛的说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选修课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靠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一只粉笔就可得心应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努力学习,更新观
念,提高文化素养,精心钻研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的负担确实变得比以前重了。但在这辛苦的学习与钻研中,实现了‚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