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姚杰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
心 得 体 会
教师:姚杰 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姚 杰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对民族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对亚洲,欧美一些国家也有重大影响。孔子的教与学思想虽然已过两千多年了,但今天重温孔子的教书育人和学习方法依然有启示。孔子时代的教育内容和形式相距今天甚远,但孔子的教育理念仍有夺目的光彩。
一、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离开鲁国,游说列国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开办私塾学堂,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贵族子弟才有权受教育的陈规陋习,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孔子的教育。不因是否贵族而不能受教育,两千多年前就破坏了旧的社会道德。孔子的私人办学创教育的新纪元,这个突破对社会新道德的形成和民族文化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二、教师应备的条件
关于教师的条件,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主张面对和平“仁”的事,就是教师。做教师不必谦让,忠实于传授知识和提高自身的修养的任务。
1,教师应博学多知。
孔子主张教师“博学多识”还不够,还要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教师应传授文化知识及圣贤的教导,教师不能任意变更知识内容和标新立异。
2、教师应好学、博学、温故知新
孔子主张作为教师应博学多识的人,否则就没有资格做教师。教师应有广阔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你获得广博的知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孔子主张教师必备的求知欲。教师应有乐学好学的风范,既要温习和巩固原有的知识又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是喜欢古文化勤奋学来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自身勤奋学习,没有文化知识是不能教育学生做到“文、行、忠、信”。
3、教师应重视身教
孔子主张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应十分重视“以身作则”的原则和方法。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如何教育学生和端正别人。教师应有“言行一致”的行为,使教师能以师为榜样学到品德修养的本领。
三、教师用的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
孔子承认人有个性差异,教师应掌握差异性因材施教。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有充分认识,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如道德修养好的颜渊、闵子蹇、冉伯牛、仲方,口才好能言善辩的宰我,子贡,善于办理政事的冉有、季路,了解古代文献的子游、子夏,孔子对其学生的个性及特长都有了解。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收效甚好。依据学生的差异性,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四科进行教学。
2、循循善诱、欲罢不能
孔子的教育的成功,他有很好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论语》子罕篇记录了颜渊对孔子学问的感叹,颜渊说教师的学识抬头仰望越觉得高,越努力专研越觉得深,看着在前面忽然又好象在后面。教师善于有次序地诱导我,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一些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循循善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各种问题,教师应有启发学生去思考的技巧。欲罢不能使学生在努力进取,停止学习已成为不可能使其集中精力专心进行专研。
3、教师应学而不厌,教而不倦
孔子约五十年在教育岗位上,孔子坚持做到“学不厌,教不倦”的教书育人。当学生想把问题搞清楚,尚未搞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来时才去启发他。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抓住时机搞清问题。
四、教师要实现教育目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很明确,是以教育学生“成人”、“成德”。孔子教学内容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术),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成人”“成德”是加强自我修养而独善其身,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及恨什么人。鼓励学生爱仁德,就要认真学习。厌恶不仁的,在实行仁德的时候就不让不仁的人影响自己。
孔子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讲古论今”使学生明白好的品德在发展而弊端也在发展。古代狂妄的是不居小节,现今放荡的人是有些厉害,现今矜持的人是蛮横无礼以及拼命;古代愚昧的人还有直率的一面,现今愚昧的人只有欺诈了。要求学生模仿道德品行从而远离不道德行为。孔子强调:“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要求学生追求“成人”“成德”,就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五.学习应学、思、行的结合
孔子主张教师应当贯彻“学思结合”,“学”是“思”的基础从而“思”是“行”的前提。儒家学者把孔子的学、思、行的环节,发展成:“博学之、审问之、甚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明辨是非、学习实践“仁德”,是实现“成人”、“成德”的基础。孔子最忧虑的“德行没修养,学问没认可”,听到义不能实行、有过不能改”。
我已经做了7年教师,下面结合孔子的教育思想,谈谈自己管理学生的几点看法:
一、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必须建立健全各方面的制度,并使之成为全体成员行为的准则,在班级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如卫生制度,学习制度等等,制度出来以后,班主任要及时做好指导和督导工作,协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并随时做好个别调查,杜绝弄虚作假的现象,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可以把班内几十名学生进行重新组合,分成小组,小组之间围绕班内日常事务,积极开展竞赛活动,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的良好的局面。
二、有三心,既有爱心,有细心,有耐心
对学生感情真挚,充满爱心,但不溺爱,处理班级事务要细心,处理学生的之间的矛盾要用耐心
三、培养好的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眼睛,对管理班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和班干部一起制定班会计划,集思广益,让他们各抒己见,组织实施,这样不仅使班会丰富多彩,也能提高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和亲和力。尽可能的实现班级自主管理。
第二篇:孔子教育思想学习感悟
医者仁心
师者泛爱
——记山东访学归来有感
2017年仲夏,正值伏天,骄阳似火,气温达到历史极值。而扬州市师资培训中心正组织第二期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一行同仁前往山东曲阜——孔子故里进行访学活动。学员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不负组织者的热心,不输这40度的高温。
山东访学行程时间紧凑,活动频密。首先参观孔庙孔府孔林,而后又参观了曲阜师范学校,并聆听了专家的讲座。最后又同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行了业务上的交流讨论。在曲阜这样一座沉浸在孔子思想的古城里参观访问,所见所闻都让我们对于二千年前的孔子及其所创立的思想体系有了更为真切地体会。空间上的亲近仿佛让我们能够超越时空与孔老夫子直接对话,作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和一名普通人民教师之间更多的是顶礼膜拜,更多的是学习和领悟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所创立的儒教文化。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先哲孔子就提出了超越那个时代的儒家思想包括其先进的教育思想。孔子的终身职业就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实践了其教育思想。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可以归为两点:
一 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 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巧妙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和方法。
作为一个乡村教师,扎根农村教育近二十年,面对种种教育怪像的诸多疑问,面对教育中的许多困惑在学习和研究孔子教育思想中慢慢释然。在教书育人的问题上,我们其实面临着许多相似的问题。在如今的乡村,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生源特别是优质生源不断减少,教师的直观感受就是好教的学生变少,难教的学生变多。问题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等诸多学生情况层出不穷。在这种抱怨中,如何心平气和地去对待所有的学生也就成了教育的首要问题。试想一下,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说明当时 的生源肯定也是良莠不齐,否则网上也就不会有嘲笑孔子教学的优秀率差的段子了。但是这恰恰是孔子坚持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实例。
面对当下的情形,我们不能挑剔我们的教育对象,相比较所谓的名校,我们所在的乡村学校在生源大战中是极度弱势的,现实的乱象其实是有违教育理想的。当然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时也会有意无意地渗出歧视的毒素。面对在不利的教育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发挥教师的个人影响和力量去关爱每一位学生而不因为其暗淡的背景、残缺的人格,更应该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而不因为学生薄弱的基础、后进的能力,更应该无私的奉献而不因为我们的回报不成比例,社会地位不够高尚。这次游学是对我们教育精神的一次洗礼,两千多年前的哲人都已经明白,身处二十一世纪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更应该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并且能够在现实的困境中找到智慧的解决之道。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客观地认识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特别是经过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先天与后天的多重因素的综合下学生的差异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总之我们都要理性地对待,冷静地分析;其次要乐观的规划每个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马上新带的初中的起始年级,更要让学生又一次重新起跑的机会,让他们又一次重新认识数学,热爱数学的可能。这一点上,对于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一样的。
教育首先是要公平,大家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教育是一场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人生马拉松。教育是人的最终发展。教育应该遵循人的意愿和个体差异,获得自身不同的发展,那是更高层面上的公平。也就是孔子所追求的“因材施教”。它既是教育上的大战略,又是教学上的小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开头所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尊重学生共同发展的前提下,让学生获得最大化的发展,不去刻意回避“差异”。当然“因材施教”的原则是要细化到教学的具体措施当中去的,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率。
一 课堂教学中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有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状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特性。
二 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则无异于雪上加霜,抽去了 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
教育是个永恒的问题,今天的困惑也是数千年来的困惑。我们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求我们今天的答案。此次山东孔子故里之行便让我们在教育思想上有了一次与先师孔子亲近的机会,当然在今后的教育生涯里,那位先哲的思想就如同泰山横亘在齐鲁大地一样矗立在我这样一位乡村教师的心中,纵然泰山有十八盘难登,我依然会一步一个台阶的慢慢前行。
第三篇:孔子教育思想培训心得体会(模版)
孔子教育思想培训心得体会
六盘水市第二十中学
姚滟
2012年6月28日,我到曲靖参加孔子教育思想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明白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它对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此次培训心得浅谈如下:
在这次培训中,我对教师的站,立,行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国学是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国文化。孔子思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深刻认识到,什么样的人可以为师,孔子认为:“学为人师,身正为师,品德高尚的人可以为师。”教师同时也是君子,君子必须德才兼备,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君子,君子严于责己,宽以待人。孔子主张讲究教法,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即现在讲的观察,学习,体验三位一体的学习方法,把感性和理性相结合,重视教育工作。
二,孔子的哲学思想。1,关心入仕。
2,主张天人合一,相信天人感应,普遍和谐的哲学思想。3,孔子关于人性本质是性相近,习相远。三,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孔子是开创私学合中国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在古代中国,教
育一直被统治阶级所把持,平民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直到孔子出现后,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他推动了古代中国文化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总之,我们今天学习孔子教育思想,就是要吸取其精华,把它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更好的为现代教育服务。
2012年7月5日
第四篇:姚世杰学习计划书
学习计划书
非常高兴能再次进入学习的课堂,自从大学毕业后,总有那么的不舍得学校这个环境带来的感觉,一开始自己没觉得,但只有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贵,但现在又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给自己规定自己从那几方面开始入手和深入!最后顺利毕业!
从刚接触新的知识和深入了解学习知识,我分为几个方向!电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等跟大学比起来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但一般来讲:
第一:要初步了解这个专业的学习方向,特别是自己对这个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有多少,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具体活动可包括多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尤其是比自己学习好的知识面比自己多的,不懂的询问老师,多回家看看课本和网上的学习资料,让自己做好工作和生活学习的完美转变,单位是单位,学生是学生!第二:合理分配时间,争取一次过关学习仅靠面授是不够的,由于课时安排紧张,面授课主要功能是“指点”,必须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理解知识,充分利用时间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第三:成立学习小组,解决学习困难,俗话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所以班主任就帮我们班制也了班级所有同学的通讯录,我们也建立了群这样更加有利于组织学习和讨论,有什么事情大家还可以互相通知、转告,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因为我们有些同学平时所学的知识与现在所读专科的专业不一致,既要学习现在的知识,又要补充平时工作中积累的知识,这样有了班级通讯录,成立了学习小组,大家就可以一起讨论,共同提高。
第四:积极参与多媒体教学,掌握学习内容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尤其适应我们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为我们“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我们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努力提高工作效力。
第五:极完成课后作业,及时消化和巩固知识做作业和练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活动,它的目的是检查学过的的知识能否及时消化,检查是否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核和独立操作,做到“做作业和考试一样,考试和平时做作业一样”。对于作业做错的原因,应认真分析,对症下药,直到弄明白为止;对于那些自己感觉非常头痛的问题和作业,慢慢理顺他,那你会感觉到很容易就能解决了!所以我自己认为我应该不要过于急躁和不安,要一步一个脚印来。绝对不能到了要考试了才看书,到了要交作业了才写,这样是不允许的!
第六:做好课后复习,让知识提高和升华复习的目的,一方面是解决预习和上课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相信制定了这个学习计划,对我今年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可以有计划、有条理的去学习,争取在未来的2年半到3年时间里,让自己毕业!
计划人:行政管理本科(姚世杰)
2011年3月28日
第五篇: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化学化工学院
11化学(1)班
苏萍
学号:1107030014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
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一、孔子的学生观
孔子的学生观集中体现在他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思想。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相差不远,只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人与人之间才形成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认为除了上知、下愚不可移易之外,其他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这说明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可塑性。孔子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基础上,演绎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他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宋、晋、楚、秦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渊;有愚直的高柴,也有卤莽的子路。孔子不畏世俗,怀着极大的教育热情,“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对于那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施以平等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忠于道”,体现了师爱的理智性和广泛性。“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所呼唤的教育公平是最好的回答。
孔子在尊重学生志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方面树立了榜样。由于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因而能因人而教,循循善诱。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一书中的记载是很多的。在《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的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的锐气。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这个例子说明了孔子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无的放矢。
孔子的教育还十分注重顺应学生的性情,采用使学生“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这就好像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是一派盎然的生机,而不是冰霜肃落、生意萧索。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在成为孔门弟子以前,“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凌暴孔子”。但孔子对子路并没有采取憎恶的态度,而是“设礼稍诱”,以身立教,终于使子路折服,并穿上儒服发誓要跟孔子学习。后来,子路不仅追随孔子游说诸侯,而且成为了孔子思想的忠实信奉者和执行者,甚至在卫国宫廷内乱时还牢记孔子“君不死,冠不免”的教诲,临危系帽缨而被杀。这显然是孔子循循善诱的结果。我们深知,改变一个学生,在延迟的期待中需要老师多大的耐心和韧力。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改进后进生的教育不无启迪。
二、孔子的教学观
孔子提出了以“学—思—行”为主要内容的三环节教学法。“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他认为学是求知的唯一途径。孔子主张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强调对学习不仅要有兴趣还要有乐趣。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孔子的教导下,颜回“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达到了“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孔子指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说看问题不要先入为主,不要主观妄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惟我独尊,而要实事求是。这些都是做学问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当然,光思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思而不学则殆”。与此同时,孔子十分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孔子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简称为“由博返约”。孔子主张教学中广博与专精两者是辨证的统一,他认为教学既要重视学习的广博,又要强调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学生只要有了这种能力,就能把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把握住知识的核心。颜回能“闻一知十”,就是他善于思考的结果。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主张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他认为学习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就证明有所学。他的弟子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学以致用”的观点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综合实践课程的初衷如出一辙。由学而思由思而行,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教学过程,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要求时,不要勉强灌输知识。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想不通,心中充满愤懑的时候,再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在学生有所体会,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点拨他;不能举一反三的学生,是没有培养前途的。这说明孔子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教学,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的教学思想。
我们还不妨审视一下《论语》这部书的形成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基于教育意义上的启发。《论语》以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提问记录为主体内容,书中把当时诸位弟子的提问及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了下来。所谓论者,是指这些记录是由其中七十名高足弟子讨论编辑的。可见其间弟子和先生的教学互动对《论语》的问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论语,从字面理解,便是论者语录。如果不论,不积极展开讨论,论语从何而来?在今天看来,这种以讨论为主的“论语”式教学方法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孔子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孔子采取了个别教学、集体教学和游历教学三种形式。孔子的教学以个别教学为主要形式。他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施教。例如对积极上进的颜回,则整日与之讲学,使“回也终日不违如愚”。而对自我要求不严而“昼寝”的宰予,则用“朽木不可雕”的严厉批评促使他学习。据《庄子?渔父篇》记载:“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这里的“杏坛”就是孔子聚徒讲学之所。可以说“杏坛设教”就是我国集体教学的雏形。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他一面进行政治游说活动,一面进行教育活动。尽管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孔子仍坚持教诲学生。在宋国被困,孔子“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国断粮,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其“诲人不倦”之精神可见一斑。就孔子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言,也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孔子的教师观
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史,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孔子提出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孔子对教师提出的这一要求可以说是严格而合理的。孔子说他自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两句话揭示了教师工作的本质特征。为了教好学生,教师就必须学好知识。“学而不厌”表现出教师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诲人不倦”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育的乐观。古今中外,凡是在教学上成绩卓著受到学生敬仰的优秀教师,没有不符合孔子这两句话的精神的。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就应重视自身的学识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矣改,是吾忧也。”他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主张诲人不倦,认为这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与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他认为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高度负责的态度是诲人不倦的思想和精神基础。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这表明孔子强调教师要为学生作表率,他自己就是以身作则的典范。孔子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学生生病,他去探视;颜回病逝,他老泪纵横。孔子对学生的热爱,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与尊敬。学生对他心悦诚服,视之如日月,敬之如父母。孔子死后,“弟子皆服丧三年”,“哭各复尽哀”,“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之于学生,学生之于孔子,充分说明了成功的教育首先必须是爱的教育。
五、孔子的课程观
可以说,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注重教材开发和课程改革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以“文、行、忠、信”为核心内容。在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不忽视知识的教育。孔子精心整理、编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作为教学用书,其教学内容涵盖了文学、道德、伦理、哲学、历史、音乐艺术等课程。孔子的课程设置及教材开发充分了表明了他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目前,我国教育正面临着课程改革的严峻挑战,借鉴孔子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观,或许对我们的课程改革及教材开发会起到深刻独到的启迪作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作为我国教育的开山鼻祖和一代宗师,已化作尘埃飘散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时空,但他作为教育家的思想光芒和执着于教育的崇高精神却永远闪烁在中国教育文化的灿烂星空,滋润着中国教育的每一寸沃土,在这片沃土上必将绽放出万紫千红,必将茁壮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