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得和感想有什么区别
心得和感想有什么区别
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首先,要读好原文.其次,排好感点。第三,选准感点。第四,叙述要简。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读书心得并不难写,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想。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一篇“读书心得”。读书心得并不难写,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想。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一篇“读书心得”。二是要写清楚读了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你有哪些感受?受到了什么教育?要十分明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不要含混模糊。三是要有分析。
第二篇:比喻和通感的区别
比喻和通感的区别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喻想要说的某一件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它的表现形式是“本体+喻词+喻体”。暗喻和借喻不过是这一形式的变格使用。比喻重在“喻”,即通过喻体来表现本体,在形式上必然要涉及甲乙两种事物。所谓“相似点”也只能是甲乙两种事物的共同特征。如“无边的草原是这样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一句,“海洋”所以能表现“草原”,是因为它具有“一望无际”和“平展”这一特点,而这一特点必须是“草原”也具备的。再如“半空中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飘动”一句,“白带子”之所以能表现“瀑布”,是因为他具有“白”而“宽”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也必须是“瀑布”所具有的。
通感又叫移觉或联觉,它是将一种感官感觉的事物通过另一感官表达出来的辞格。它只有本体而没有喻体和相似点。其表现形式为“本体:甲感觉→乙感觉”。如“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本体是“草坂”,它不可能具有“幽情”的特征。但“绿茸茸的草坂”不仅仅是“幽情”,二者给人的感觉很强烈,一经沟通,“充满幽情的乐曲”悦耳动听之声,使“绿茸茸”的感觉也触手可及。又如“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一句,本体“热带的天气”不可能具有“响”的特征,但“热带的天气”不仅“亮”而且“响”,温度觉与听觉一经沟通,其“毒”倍增,“叫人害怕”。
以上可以看出,比喻和通感各有不同的特点。比喻的基本点是“相似性”,通感的基本点是“相通性”。比喻离不开本体、喻体和相似点,三者是统一的,而通感却不具备这些特点。
在通常的情况下,比喻和通感常综合运用,阅读时要加以区别。如“回顾只是茫茫的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弱的白光,也早融入了那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得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烘烘的火响”,这一句中“热空气在作烘烘的火响”是哦比喻和通感的综合运用。作为比喻,他的本体是“热空气”,喻体是“火”,相似点是“热”。但同时,“热空气”还在“响”,这就是运用了通感,它把人的听觉、温度觉调动起来,全句给人以动的感觉。又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也是比喻和通感的综合运用。作为比喻,它的本体是“清香”,喻体为“歌声”,相似点是“渺茫”、“时断时续”。但同时,这一句用本是嗅觉形象的“缕缕清香”用听觉形象“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表现出来,又属于通感。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区别。
这二都有相交的地方,也就是说在通感里有两种其中的一种就是比喻的通感,另一种是形容的通感,在比喻里包括一种特殊的比喻就是通感比喻,通感的比喻是一种比喻,它不同于一般的比喻,一般的比喻侧重于形似,而通感的比喻侧重用一种感觉比喻另一种感觉,如:荷花飘来缕缕的情香,仿佛远处高楼了传来渺茫的歌声,这里就用歌声比喻花香,是两种不同的感觉相通。
第三篇:三感心得
“三感教育”心得体会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作风、能力素质建设,把创先争优活动、转变机关作风活动和政府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提升年活动落到实处、引向深入,推进绿色湖南建设,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喜迎党的十八大,湖南省林业厅在全省林业系统干部职工中开展增强“历史使命感、工作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教育活动。对此,我院在开学前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培训,一方面贯彻林业厅精神,另一方面为新学期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下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 历史使命感
作为一种塑造人类灵魂、倡导社会理想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职业团队,教师的基本历史使命在于:传道、授业和解惑。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重要的是一种事业。或者说,教师首先是一种事业,其次才是一种职业。我们教师应当能够站在一个全民族、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高度(而不是仅仅从个人私利作为其行事的出发点)观察和思考问题,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关注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方面,真正脱离低级气味、庸俗和物欲,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以暂新的姿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二 工作责任感
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授职能,二是研究职能。
传授职能是教师在其职业和事业活动中发挥的传授思想、知识和技能的作用。显然,无论是思想传播,还是知识和技能传授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否则,思想传播或知识传授都将是一句空话。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没有创造性思想或理论基础的教师如何能够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
开展科学研究是教师的另一大职能。只有在具备了相当的研究能力的条件下,才可能从教师自身方面避免剽窃学术成果等学术腐败的现象出现。也只有在形成一个具备高水平研究能力的教师群体的社会中,科学和思想的发展才是可能的。研究职能是科学和思想发展的必要条件。正是建立在一种能够有效地激励和培养人们的研究能力的制度安排的基础上,西方世界才在二三百年的时间里兴起并保持长盛不衰,而东方文明的衰落正是缺乏相关制度安排。
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我们只能不断学习、实践、思考,增强“四心”,做到与时俱进,完成人格与能力的升华!三 集体荣誉感
集体荣誉感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它是振奋精神,激励斗志,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的强大动力;集体荣誉感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有了集体荣誉感,团队才有凝聚力,才有进取心,才有向上的朝气;集体荣誉感是粘合剂,它可以将一盘散沙聚合成坚硬无比的砂轮,力量足以磨平坚硬的钢铁。一个强大的集体,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集体荣誉感,它是团队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教师不仅是一个传播思想和知识的群体,更是一个“生产”思想和知识的群体。恰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这个群体,都依附在学院这个载体上,学院荣,我们荣;学院耻,我们耻。依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推动集体的车轮前进的,只有大家有劲一块使,朝同一方向同时使劲,才能获得最大推动力。只有学院强大了,个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个人才能真正受惠于这个集体。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绝不会为个人的私利而损害学院的整体利益,甚至为学院的集体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具有集体荣誉感的人,在任何一个集体中都会受到欢迎和尊重!
第四篇:新旧党章区别心得
专业:农 资
学院:资 环
新旧党章区别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4日闭幕,大会表决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党的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是我们党诞生以来第16次修改党章。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它集中体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因此,党章的基本内容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党章进行必要修改。
所谓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党的理论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二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三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有新的创造和新的经验。
党章修改的历史,是我们党91年伟大发展历程的缩影和展示。一是展示了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伟大历程。二是展示了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伟大历程。三是展示了我们党不断总结党的建设的新创造、新经验,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伟大历程。
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召开。我们在热切盼望十八大的召开,渴盼新一代领导人给我们带来政治上的清新,工作上的进步,生活中的富足,思想上的昂扬的同时,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成员千万不要忘掉自己的神圣使命,认真学习领会把握十八大的精神实质并向广大普通党员和基层党组织进行宣传,并立足自身岗位,把十八大的要求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认真学习领会。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修正案,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党的工作重点,特别是党对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目标、措施、要求。扎实宣传贯彻。要搞好宣传贯彻,不拘何时何种形式,要结合身边实际,用最浅白、最鲜活、最朴实的语言,采取人民群众最乐于接受的形式,广泛宣传党的十八大制定的方针、路线、政策,将十八大的主要精神切切实实地宣传贯彻到每一位老百姓。有效推进工作。最终要落实,要立足本职岗位,把党对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要求和主要措施与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把握本地区本单位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规律,将十八大精神踏踏实实地落实到工作中。带头加强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组工干部自身建设的灵魂和根本。要紧紧抓住十八大召开的有利时机,结合学习李林森等同志的先进事迹,以更高的认识和标准,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锻造优良品质,培养高尚情操。带头加强能力建设。对于组工干部来说,要具备下面五种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好工作。一是政策执行能力,政策执行能力是做好组织工作的必备前提,一定要熟知政策。二是知人善任能力,严格执行政策规定,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三是组工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努力成为岗位工作的行家里手。四是组织协调能力,履行好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完善和管理职能,有效整合各种组织资源,增强党组织的优势。五是自身免疫能力,要健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制定防范和治理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效措施,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
十八大对党章进行六方面修改
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增写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监督等内容
1、对科学发展观作出新的定位和阐述。把科学发展观明确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2、充实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成就的内容。新增写“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充实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4、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把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5、充实完善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增写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新内容
6、与党章总纲部分相衔接,适当修改了关于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这三条
为了能在对新党章的学习中感受党的变化进步,掌握发展方向,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我对党章的修改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是历史必然,是时代所需,是民心所向,彰显了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理想,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升华。二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生态文明、保持党的纯洁性等重大战略思想写进党章,体现了我们党治国方略的发展完善,标志着我们党的治国方略取得了符合时代精神的历史性进步。三是将全党智慧结晶写进党章,体现了我们党发扬党内民主的生动实践。四是进一步强调了改革开放的意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五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内容中,在改善民生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障民生”,强调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方向,增加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内容。
通过学习,我觉得,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它明确了我国今后的发展思路,为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通过学习,我们充分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会更加辉煌。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更要切实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按照党章的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在社区工作中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用热情、用真心、用真情扎实工作,为创建一个和谐有序、生活舒适、环境优美、民族团结的新型社区而努力奋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它集中体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因此,党章的基本内容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所以,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必须对党章进行修改。
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党章修正案,这次修改不仅吸收了近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而且与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重大理论概括和重要提法紧密衔接,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都很强。对党章内容的补充和修改,体现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体现了民众对生态、民生、改革开放、精神需求和对党的建设的期待,体现了与时俱进,为党和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于我们党支部及成员来说,我觉得我们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党章修正案对党员和党的干部以及党的基层组织提出的新要求上来。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将第三条第一项第一句修改为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样有利于引导我们广大党员增强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第三十三条增写了干部选拔监督的内容,第一款强调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第二款增写了党重视监督干部的内容。充实这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更好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公道正派的用人作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强化干部监督,促进干部健康成长,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第三十四条第五项增写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的内容,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充实这方面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党性原则、加强道德修养、更好发挥表率作用。
第五篇:【读感】论语—《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
怀着期待,我们一群懵懂的孩子来到了大学。带有茫然,带有不解,或许还带有一些恐慌,但是,我们就是来到了这里,等待一个全新的领域,探索这个全新的世界。
感动于文遗班的关怀和温馨,然而更感动于我们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的教师,可以负责的开展我们的知识储备工作,真的让我们感动。开始,我们接到了读书会的任务,有一些小情绪,而且《论语》是一部高不可攀的书,可虽然如此,它又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书。《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的地位。
通过这两个多月的品读,我也明白甚多,懂得更多,这种细心的品读,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部书,让我更加透彻的了解了那千古莫测的历史长河,尽管,《论语》只是一部小小的书,其中参透的也只是一点一点小小的历史之水,可是,那句句在耳边的回荡,让我们了解的,是除却“之乎者也”的大道公理。从孔子的一字一句平实出发,我已看到,其中闪烁的智慧的光芒。
似乎应从修身谈起。修身之始,于我理解,应始于为学。为学之道,在《论语》中有诸多的方面提及。
孔老夫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为师之道,颇为精悉。我们从小就熟知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切经典的句子,都伴随了我们的成长,给以我们重要的影响。孔子一人的教导如此,其优秀的弟子的无限智慧,我们将受益的,不仅仅是背过几句话就可以涵盖的。学问是一种很深奥的东西,也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的。
我们现在是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之中,明白学习的意义,理解学习的内涵,懂得学习的方法,都将给我们的人生以重大的启迪。它教给我们,要在学习之中享受,它告诉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温习,它教导我们,要在学习里面找寻乐趣„„从《论语》中,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了学习的快乐,更多的是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也更加珍惜这种大的学习环境。
其实,除去学习,《论语》教给我们的往往是最为朴实的道理,我们在读这本书时,感动你的不是治家治国之道,而是在自己的修为上的感动。读罢这本书,我最为触动的一句话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涵盖了为人处世的精湛哲思。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为,要增强自己的学识素养,总要有一个目标,总要有一个理想,孔子笔下的贤人,是一切有所成就的,有所超越的,有大担当的仁人、志士、勇者、德才的统称,无论我们的目标和理想是什么,我们只需要记得一点,有所学习的,就一定是值得学习的,也一定是你所要奋斗的。《论语》给我们一种积极的奋进的价值观念,见贤思齐,不贤之人,我们就可以屏蔽掉吗?孔老夫子的回答是否定的。不贤之人,一样是一种奋进的动力,我们可以在这种向上高攀、向下修补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中,达到人生的最顶峰。
或许,当下的个性观念成为了这一想法的阻力,他们提倡个性,讲求自我,以“走自己的路”为宗旨,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不理会追求的存在,纯粹的为自己而活,因此对于传统和道义有所模糊,不在乎这种“贤人”与“不贤”对自己的影响。但是,作为我们这种社会性的群体动物,真正的做到“走自己的路”是非常困难的,可以说是不现实的。所以,我推崇这句话,因为它的确是从现实出发,对我们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的。
修身是一项大的工程,然而却是一项最为基础的工程。学识是一个人修养的一方面,但是孔子所提倡的,是“仁”,而非“智”,这就是说,我们所重视的,更应是个人的修为,个人的道德素养。例如“孝悌之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不敢赞同“不远游”的说法,毕竟,现在的社会,更加适合的是“好男儿志在四方”,但是,“游必有方”却是极为重要的。当下的人们,或许还包括着我们的父母,甚至是我们自己,已经远离家乡,而在外的时候,我们似是没有体会到家中的人的担忧,没有了解到家里人的等待。我们连自己的至亲都无法爱护,修身又有何为?!所以,《论语》的为孝之道,亦是我们从阅读中收获的一份礼物。
在我心中,孔子在“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三个方面做的并没有第一个方面成功,他的治理之术,或多或少的都有些困囿于“礼”之中,我并不是否定礼制的作用,但是,等级名分的束缚的确不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而且似是背离了当下的主流价值观。既便如此,我们还应当看到其中的其他的精华。比如说那份真情流露。其实,孔子不是一个高大的不可以亲近的圣人,而是一个重情之人。在颜渊之死上,孔子表现的重情之意字字可见。作为师长,他惜才,对于颜渊之死,最为悲愤的,莫过于孔子,那一声声的号呼,在我看来,真的是撕心裂肺,这种至深之情,不仅仅是因为颜渊的才华,而是两人真的有不可割舍的情谊,子畏于匡时,那简短的两句对话,透出了两个贤人的至真之情,这是一种不平凡的情谊,是两个智者的惺惺相惜。字里行间,我看到了千年前这个孤独的老人在秋风萧瑟中,怀念着弟子,怀念着一个圣人的清高。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那些为政之道,那些为学之理,那些为人之义„„我们从字字句句中感受得到这些,也体会得到这些,只是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两点,因为这是理与情的交融,理性的学习,理智的思考,可是作为人,我们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是人间的爱。
这不是一部教人知天下的书,而是一部人性之书,它的教导,在些许的修养,在点滴的感情,在丝毫的行为。或许,更确切地说,我们推崇的,是半部《论语》达人性,半部《论语》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