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孙子的战势思想的心得体会
学习孙子的战势思想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完《孙子兵法》中的《势篇》后我们认识到孙子的战势思想是研究孙子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且战势思想必然是孙子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能理解孙子提出的势的思想,不懂得识势、用势。造势,就不可能掌握孙子军事思想的精髓。
所谓战势,就是交战双方在战争中所处于不同的地位。因而就是双方作战能量的对比上形成的位差。居于强势的就称为优势,居于弱势地位的就称作劣势。
而通过学习我们还知道,战势是多重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它包括道势、人势、时势、气势、谋势、物势、地势等。
我们也学习到孙子的造势思想有:夺取政治优势,夺取人的优势,以及以谋造势,以兵力造势、以勇造势、以速造势等。
还有孙子的造势思想的时代精神,在今天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在竞争中同样需要正确的认识形势以夺取和创造自己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研究孙子的战势思想,以使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识势:一要对形势的正确认识,然后辩证的认识势。用势:一是适应环境,二是及时转变经营策略。
造势:一是要努力发挥主动精神,第二是要树立先胜思想,第三是要注意宣传攻势的利用。
最后,通过以上对学习过的孙子兵法中的战势一篇的总结,我们深刻认识到,“势”既是对战场形势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也是指挥作战的将领为了战争的胜利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创造。对于战势的认识的正确与否以及深浅程度对势的掌握与利用直接决定了作战的胜负,因而战势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学习孙子的战略思想的心得体会
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倍受人们推崇的。通过学习《孙子兵法》我们可以总结出,孙子的战略战术主要有
(1)避实击虚: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
(2)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便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方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式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他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要了解敌人。知己知彼,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5)“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布置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的为正,担任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箝制敌人的主力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部队为奇,集中机动、偷袭或采用特殊战法的为奇,才能最终战胜敌人。
(6)“识众寡之用者胜”:在《孙子兵法》中,孙子不断总结出了兵多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法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处置兵力的分散或集中,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们不难看出,孙子对于战略战术的思考是达到了很深的程度的。同样在当今这个商场亦战场,处处有竞争的时代,如果能够将《孙子兵法》中的这些战略战术思想进行转化进而运用到实际中来,是肯定会发挥很大作用的。
学习孙子的谋略思想的心得体会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泛的著作之一。特别是其中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这学期通过对孙老师《孙子兵法》这门课的学习,对《孙子兵法》中谋略思想尤其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孙子兵法》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谋略的基础是尊重战争规律,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规律, 发挥其最大效能, 形成有利于己的态势。而这些谋略思想对于现代战争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兵者, 诡道也。孙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一语道破了战争是一门灵活多变的艺术, 战争艺术的基础则是谋略。《孙子兵法》不仅蕴涵着中国古代丰富的谋略思想, 而且揭示了谋略的基础、基本原则和最高境界。这些思想经过数千年战争实践的检验, 对当代战争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谋略作为一种指导战争取得胜利的艺术, 贯穿于整个军事行动的始终。但是, 运用谋略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克敌制胜。只有符合战争规律所规定的各项客观条件和要求, 谋略才能在指导战争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谋略没有现成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需要根据战场形势、战争条件、作战实力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尽管谋略千变万化, 但基本的原则就是“ 因利而制权”。根据战争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谋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从而在战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谋略是在尊重战争规律、符合战争条件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各战争要素, 实现“ 因利而制权” 的战争艺术。而这门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 不战而屈人之兵”。
由此我们将此推及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则不难看出孙子对于谋略的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同时我们也可以推想,谋略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仍然是处在相当重要的地位的。
学习孙子的战争观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经过对《孙子兵法》这本书的学习,我们对孙子的战争观有了一些 了解,同时,在孙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也意识到一种学说, 如果没有实用价值, 那么它就停止了生命。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到孙子的战争观的现实意义。
首先,孙子的战争观主要有:
(一)政治制约战争, 国家的政治状况决定战争的胜负。(二)经济实力为基础, 国家贫困则无以言战。
(三)政治手段解决问题为先, 战争为不得已而为之。
然后,由此我们联系到现实社会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得知孙子的战争观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 把握政治主动权。
世界局势的改变给我国提出了新挑战。政治上,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经济上, 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以新的科技革命为先导的生产力迅速发展, 综合国力竟争日益激烈。文化上, 东西方思想文化之间碰撞、融合、激荡, 少数西方大国谋求文化霸权, 意欲称场世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不会逆转,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 我们应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扩大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汇合点, 妥警解决分歧。同时要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域性组织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样,我们在政治外交等领域才能争取主动, 才能一心一意干好自己的事情。
(二)抓住战路机遇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历史上看, 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 但近代以来展遭战火的蹂助和强敌的欺辱, 究其原因就在于经济落后。因为在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能够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军事上或政治上的失败, 往往是经济上失败的最终结果。所以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经济和增强经济实力, 是和平和安全的保障。军队建设 要以经济发展为后盾。为此, 找们要紧密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使两者互相促进。要认识到, 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是解决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所有问题的基础, 是提高国际竞争力,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 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关键所在, 所以, 国防建设要紧密配合这个大局, 而不能妨碍和影响这个大局。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虽然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外部对我国的军事威胁程度大大降低, 但也要看到, 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对我国安全的威胁仍然存在着, 而且比过去更为复杂, 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对战争的危险保持高度的普惕。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是我军的崇高责任。我们在抓紧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同时, 要做好各种反侵略和防止危害国家安全的准备, 以完成党和国家斌予我军的神圣使命。我军建设的越好, 准备得越充分, 国家安全也就越有保证。为此, 我们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 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不变,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军建设, 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篇:孙子“慎战”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孙子“慎战”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孙子以现实主义军事家独有的战略智慧提出了“慎战”思想,他将理想追求与现实操作统一起来,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与“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原则和“伐谋”、“伐交”等克敌制胜的战术,力图寻求维护国家最大利益的最佳战争途径。这些思想为和平时代的人们认识多级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式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孙子兵法;慎战;战略思想;现代意义。
《孙子兵法》这部“兵学圣典”且先不论战争取胜之道,而是首先将战争与国家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开宗明义说明战争中的存亡胜败是不能不慎重分析的。“慎战”思想作为孙子对战争的基本态度,贯穿于他的整个全面而完整的战争思想体系中。“慎战”思想的最高理想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但是孙武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群雄并起、兼并战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军事家,他想寻求一条既可维护国家最大利益但是又不能使国家军队遭受重大损失的最佳战争途径,同时他又想找到在激烈残酷的军事斗争中能够克敌制胜的法宝。正基于此,孙子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维护国家利益作为战争宗旨的战略思想,但是孙子并没有沉湎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境界中,从《孙子兵法》中浓墨重彩于具体的战术战法的战争艺术来看,孙子更多的是对”全胜“理想境界的向往转变到尽可能的谋求军事利益的现实境界中。一旦”慎战“思想中的理
想境界被打破,那么在现实境界中只能”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则止“。在战争不可避免的形势下,他给战争设置了三道门槛:”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以上”三不“原则,乃是他的”慎战“主张进一步的具体化。可以说,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与”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破胜“思想是他在”慎战“问题上理想追求与现实态度的统一。这些思想为和平时代的人们认识多级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式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拟就以上问题作一粗浅的探索,就教于方家。
一”慎战“思想的理想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作为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军事家,孙子的”慎战“思想是建立在他对战争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他在《孙子兵法》中以”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作为开篇之句,认识到了国家一旦诉诸战争,不但国家在经济上要受到巨大损失,而且国家处于”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所以孙子告诫君主和将帅,在战争决策上一定要”慎之“、”警之“,决不能以个人或者一时的喜怒好恶轻易发动战争。否则,”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①“于是孙子在战争的决策上提出了一个高层次的战略思想,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的全胜战略。这一战略思想是高于具体作战思想的大战略,是对具体军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决定作用的方针、政策和策略,这是孙子”慎战“思想的最高理想追求,这种追求是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体现了他的”慎战“思想的立足点的高度,”慎战“的最佳方式是”不战“(此处的”不战“是不直接交战的意思,而不是否定战争),而不
是”百战百胜“。所以在《谋功篇》中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功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②“为了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理想境界,孙子从战略层面上提出了能使敌人屈服的2种方法:”伐谋“、”伐交“。至于”伐兵“、”攻城“则是次等的策略甚至是下策。”伐谋“是指以我方的谋略挫败敌方的谋略,使敌方不得不放弃与我方对抗的企图。”伐交“则是打击敌国的盟友,以外交策略破坏敌国的联盟,同时扩大自己的盟友,使敌方屈服于我方。从实行的目的而言,在《谋攻篇》里,孙子强调的是”全胜“:”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⑤“如前所述,孙子所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是他”慎战“思想上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一方面孙子看到兵凶战危,战争乃是国家存亡攸关,军民生死搏斗的流血斗争,必须慎重对待;另一方面他又追求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如果能通过”伐谋“、”伐交“等全胜策略使敌方屈服,则是他希望”慎战“的最高理想境界。
二”慎战“的现实境界———”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在诸侯争霸战争日益激烈残酷的春秋末期,孙子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军事家,提出了”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观点,进而给战争设立了三道门槛:”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也就是说,如果不符合国家利益,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国家没有遭受严重
危机,就要慎重的对待战争。他认为在尽可能降低战争频率,减少不必要的战争的前提下,如果战争不可能避免,他主张运用战争和武力的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要对战争进行慎重的谋划,尽量减少战争可能带来的损失,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所以,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基础上,辨证的提出了”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形势下取得”破胜“的策略。在这里,”全“是使敌方完整的屈服而我方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甚至没有损失,是”慎战“的理想状态;”破“是攻破了敌方但是我方也遭受了损失,这是战争的常态。
在他的破胜策略中,涉及到各种战术战法,而”慎战“的思想一直贯穿其中。在开宗明义的《计篇》开始,作者就强调对待战争的慎重就要”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从五个方面研究战争,比较分析双方的条件,考察双方的实际情况。我们看到,《孙子兵法》6000余字十三篇,从开头的《计篇》到《用间篇》依次论述了战略运筹、战争准备、战争计划、作战指挥、特殊战法、战略侦察等方面问题,涉及的精妙战术如”避实就虚“、”速战速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都是”慎战“思想在”利动“形势下现实战事中的具体体现。如前所述,一旦战争不可避免,就要慎重对待战争中的每个战略战术,使战争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这也是孙子追求理想境界中的不破之全和战争现实境界中的破中求全。
三”慎战“思想的现代意义。
春秋战国,由于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有的诸侯国崛起,有的诸侯国衰落。在有着优越地理环境的
齐、晋、楚、秦等诸侯国中,由于其社会改革的成功而先后称霸。其中晋、楚又分别扶持吴、越作为各自的争霸伙伴。吴、越也以此为转机,迅速发展壮大,跨入了大国的行列。这就构成了当时保持着相互制约下的平衡的多级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有现实的竞争对手,又有潜在的敌人。在当今世界,冷战已经成为历史痕迹,两级战略格局解体,国际形势发生了新一轮的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前的两大发展主题,世界基本矛盾出现新的力量组合,这与孙子所处时代的多级战略格局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在这种形势下,慎战思想更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它为人们认识多级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式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概而言之,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兵者,国之大事“的观念,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树立安国全军的国家安全意识,赢得战略主动权。《孙子兵法》所产生的春秋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反映到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表现为频繁的战争。仅举鲁史《春秋》记载,在242年里就发生过483次大的战争⑥。在战争的漩涡中,孙子认识到了战争的惨烈和残酷,所以他以战略家的睿智在开篇就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提醒人们要慎重对待战争。所谓”兵凶战危“,战争的破坏作用和对国家的潜在危险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慎战“思想在当今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要从战略上充分认识兵者关乎国之死生与存亡,目的是要”知其厉害“,从而达到安国全军的目的。中国的发展强大具有世界性的积极意义,他的社
会主义制度、所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永不称霸的庄严承诺,决定了他是当今多级格局中的一股强大的和平力量,但是现在我国国家没有完全统一,还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领土争端问题,有个别地区一时还不能彻底解决一些问题,甚至为了经济利益还时常出现摩擦,面对一些复杂问题,不争一时之气,不逞一时之勇的”慎战“思想就显得尤为具有针对性。因为”慎战“不是消极避战,而是积极止战,他不是战略目的,而是战略手段。我们要以克制忍让的方式妥善处理国际争端,本着登高望远的原则解决这些问题,不因个别事件影响国家间的整体发展,尽量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因为当今世界,和平形势下依然暗流涌动,霸权主义、军备竞赛、恐怖袭击等不稳定因素经常发生,而我国军事实力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只有以和平发展为主题,加强国防建设,尽快提高我军现代化水平,才能在这种情况下赢得战略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二)坚持”不战而屈人之兵“,采用”衢地交合“的睦邻原则,正确处理地缘关系。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慎战思想的最高理想境界是每个军事家梦寐以求的,在后世的军事战争中,许多军事家将这种理想演变成为伐谋、伐交的实际操作,力求达到”全胜“的境界。如战国时代的连横、合纵,三国时代的多级斗争谋略等。在现代战争中,这种伐谋、伐交的方式就是一种”衢地交合“的睦邻原则,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智慧运筹。因为每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要受到地
理地缘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在多国利益比较集中的地区,地缘战略的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它们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有的还伴有种种历史遗留问题,使用者可以利用盟友借力打力或宣示自己的强大使敌方畏服。如果采用”衢地交合“的睦邻原则处理好地缘关系就可以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但如果处理不当,则极易交恶成仇,甚至迸发出战争的火星,导致原本可以避免的战争灾难。因此,在处理地缘上的多边关系,要坚持对话沟通,平等协商、消除误解、利益共享,利用”衢地交合“的睦邻原则,达到”慎战“的最高理想境界。
(三)坚持”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对霸权主义和台独势力的挑衅,做出恰当反应,努力遏制战争的发生。孙子提出的”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是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为出发点的孙子认为,凡是违背这三条原则的战争都是不符合国家根本和长远利益的,是不符合国家安全的,这种战争都是不应该发动而应该制止的。当今世界的多级格局面临的局势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家和地区中有同层次的竞争也有不同层次的竞争,有现实的敌人也有潜在的对手,各级由于各自利害的驱动,敌、我、友的关系也会因时因地的转变,从而增加了局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但是一旦跨过了这三道战争的门槛,孙子也主张运用战争和武力的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主张以”霸“、”王“之兵来”威加于敌“,以战制战,以暴去暴。慎战并不等于软弱,对于挑衅者的行为要明辨其目的:如果是纯粹的军事挑衅和军事侵略,则必须给予以军事还击,否则不足以制止敌人 的侵略气焰;若敌人是以捣乱为目的,则”斗乱而不乱“,要谨慎选择反击手段。当今世界,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策,企图分化和西化不同制度的国家,经常对这些国家从政治上、经济上施加压力,挑起事端,制造麻烦,甚至不惜以武力侵犯别国主权,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民族感情受到极大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做冷静的理智的思考,不可凭直觉和感情做出过激的反应。我国在港澳顺利回归之后,最后完成台湾和大陆的顺利统一是目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我国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原则,是一个符合我国现状,符合两岸人民根本利益的明智选择和根本出路。这一政策得到了两岸人民的热烈拥护,中国政府也在为这一根本政策做出努力。但是少数”台独“势力仍然嚣张,时刻威胁着两岸的统一,使得国家和政府的和平愿望和统一措施时刻处在付之东流的危险之中,为此必须有”退而求其次“的思想准备,这也是”慎战“思想的应有之义。我国政府提出的”尽最大努力和平统一祖国,但绝不放弃必要时以武力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孙子慎战主张的新阐释和新发展,这也是所谓的”能战方可言和“,以实力求和平则和平存,以退让求和平则和平失。慎战思想的丰富内涵,对我国现阶段的军事斗争准备和军事战略选择就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对待台湾问题上,更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孙子的慎战思想是广大爱好和平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战争观念,慎战的核心是遏制战争,遏制战争是当今和平时期的军事战略基本着眼点,不战而胜是遏制战略的最理想战略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
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基础,通过各种方式为这个目的制造氛围,积极显示能够打赢战争的强大实力和坚强意志,使任何敌人都认识到与我作战必将付出巨大代价,或者是得不偿失,或者是惨遭失败,从而迫使其放弃战争的图谋,这也是孙子慎战思想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智慧的现代启示与诠释。
注:
①(《武经七书》之《孙子兵法·火攻篇》,中华书局,2007年第一版)。
②⑤(《武经七书》之《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华书局,2007年第一版)。
③(《武经七书》之《孙子兵法·作战篇》,中华书局,2007年第一版)。
④(《武经七书》之《孙子兵法·用间篇》,中华书局,2007年第一版)。
⑥(《中国军事伦理文化史》,顾智明著,海潮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第三篇:孙子的和平思想
期末论文
孙子的和平思想
《孙子兵法》集中体现了孙子崇尚道义的尚德思想,崇尚“非战”的不尚武思想,以及强调有备无患的积极防御思想。孙子认为,要尽最大可能实现和平解决争端,战争是解决矛盾的最后手段。这里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传统思想中尚德不尚武的传统,成为中国人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重要思想文化渊源之一。《孙子兵法》十三篇以“先胜一全胜一战胜”的逻辑构建了以“胜”为核心的战争理论体系,以“察”战、备战和慎战的重战战略思想、“伐谋”和“伐交”为主的“不战”战略思想以及唯“战道”是从的“善战”战略思想构建了一个有机的大战略体系。李际均认为,《孙子兵法》的战略“是一种立足于国家大战略和完全主动作战的军事思想,其核心就是进攻战略的非攻原则”。考察《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构建体系,尤其是在中西军事思想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传统“和合”思想一以贯之,形成了独特的“和合”军事文化,并且对今天的国际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孙子兵法》的现代意义,试图从中发掘能够用于指导更多领域的战略与策略,这一努力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特别是《孙子兵法》思想在当今经济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虽然《孙子兵法》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其中却没有积极鼓动战争的穷兵黩武的军事思想,孙子推崇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认为战争不是目的,而仅是一种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是双方最后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手段,展现了孙子倡导的“非战”的和平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尚德不尚武的历史传统,是构成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历史渊源。
一、《孙子兵法》的“和”军事文化
考察《孙子兵法》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和”思想渗透于其整个军事体系中,体现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军事理论特色。这种“和合”军事文化以人本精神为逻辑起点,超越了对战争的现实主义认识.从而成功地消解了战争与和平的二元对立,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军事文化。历史上,对战争的认识往往多关注其自然属性,而《孙子兵法》则提出了系统的战争观:“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论断可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战胜敌人:“屈人之兵”。这是战争的基本手段和形态。其二,和平:“不战”。这是战争的终极目标,同时又可作为实现战争目标的战略手段。其三,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三个层面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战争观。期末论文
从战争的自然属性来看,暴力是战争的本质。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因此,战争的本质要求“暴力最大限度的使用”。他之所以这样来定义战争,是因为他的基本出发点是:“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种从属性使得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因此,战争是也就是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
《孙子兵法》对战争的本质认识则是在充分认识战争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更高的眼界审视战争本质的方法。《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认知角度是“增加胜算和减少战争成本”。孙子从“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高度理解战争的极端重要性,也认识到战争本身的矛盾性:对内“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国内的经济问题又会引发各种矛盾,从而动摇国家政权的稳定;对外也要考虑战争的后果,必须战后“修其功”。因此,战争本身并不是目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进而,孙子提出了四种可选方案:“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这里,孙子把“伐谋”、“伐交”的政治、外交策略与方法作为战争的重要手段,从另一角度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内在联系。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理论强调应尽量避免军事力量的直接对抗,暴力战争并不是战争的唯一选择,而且也不是首选,战争的目标可以通过政治、外交等途径来达到。所以,“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不战而屈人之兵”反映了《孙子兵法》“和”军事思想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认识。传统“和”文化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希望和平安泰,而非一味强调对立和斗争。《孙子兵法》“和”军事思想一方面来源于当时“弥兵运动”等战争与和平的战略背景,另一方面又是中国“和”文化的智慧结晶,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观点和辩证智慧,并把它们在军事领域内自觉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和”军事哲学体系。
二、《孙子兵法》崇尚道义的尚德思想
在孙子看来,一个国家是否选择走向战争与国家利益生死攸关,因为战争的胜负关乎国家存亡,是任何一个统治者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对国家的统治者而言,如何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生存成为国家的第一要务。
在如何对待战争的问题上,《孙子兵法》提到了一个“道”的概念,“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在这里,孙子将“道”的概念界定为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期末论文
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对于这里的“道”,很多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人认为孙子在思想上曾受道家的影响。钮先钟认为,“道”就是战略的国内基础,亦即为其政治基础。孙子在文中所说的国内基础亦即政治基础的“道”应是“王道”。因为孙子对于“道”的概念界定与孔孟儒家思想中界定的“王道”如出一辙,那就是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体恤民情,热爱和平,维持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实现国民安居乐业等。这样就会激发民众的拥戴,进而表现出愿意为之同生死。否则,就会被民众唾弃。这也折射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国传统思想。《孙子兵法》中展现出来的强调君主与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从而可以同生死的道义思想,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在孙子看来,作为一国之君王决不可轻易言战,应谨慎考量国民的接受程度,只有当战争得到人民的认可,并且取得人民的积极响应,符合国家与人民利益,也就是要求符合基本的“道”,从而达到“上下同欲者,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兵法》中对修“道”的具体方式也进行了说明,“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也就是要求对待士卒如对待婴儿,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这种观念与中国自古以来奉行的道德传统并行不悖,体现了中国人的尚德传统以及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贤良君主的“爱民如子”的道德理想。孙子在论述官兵关系时说:“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按照孙武的理解,“视卒如婴儿”令素行“与众相得”等都应该是“修道”的具体说明。而且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认为要判断双方胜负,必须首先注意“主孰有道”,也就是对峙中的双方谁能够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符合“道”的原则,并得到民众的支持与拥护。其次,双方胜败的关键因素还包括三军将帅的个人品格。在论及考察哪一方将帅更高明时,孙子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所提的五个条件中也把将帅的讲信义、有仁爱之心列在重要位置,这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军事统帅也特别强调有道德修养;另外,孙子将“智”列在第一位,而“勇”则屈居第四位,这表明孙子看重的是“斗智”而非“斗勇”。他的思想与孔子非常接近,不仅“智“仁“勇”的排列完全一样,而且对战争也始终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这里也体现出孙子对君主施政以及军队内部的管理的要求,那就是应秉承尚德精神,实行“王道”,将道德规范在国家当中置于一个至高地位,要求国君推行仁政,将帅爱惜士卒,崇尚信义。
《孙子兵法》中所体现出来的尚德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兵学强调的战争必须要服从社会道义的法则,而非简单地为了伸张一己之私利。军事力量的运用必须接受人类道德的约束,而不能变得没有限制;期末论文
而且应该清楚地明白,研究战争以及战争规律的目的不是为了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而是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地体现了中国和平共处、睦邻友好的传统外交理念。
三、崇尚“非战”的不尚武思想 《孙子兵法》对于战争有着独到的见解,“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孙子看来,“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可以看到,孙子并非崇尚武力解决矛盾,而是希望能够通过非战的方式和平解决争端,并且认为和平方式化解矛盾是最好的办法。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没有展现出一丝一毫黩武主义的味道,而是时刻不忘战争的风险与危害。在孙子看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伐谋”“伐交“伐兵⋯‘攻城”是四种不同的手段,也分别构成四个不同阶段。从阶段的发展上看,孙子最欣赏的是“伐谋”和“伐交”,其次才是“伐兵”,但对于“攻城”则表示极端的厌恶。在孙子看来,对于对峙的双方,运用谋略去挫败对手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是最优选择,在这一阶段,国家应合理选择应对策略,利用自身资源,周密策划布局,打破对手的意图以制止其战争行为。第二阶段就是利用外交手段战胜对手,这一种手段也是当前国际社会最常用的解决冲突的方式。在孙子看来,利用外交手段去协调矛盾,实现双方在权益上的妥协退让是在采取谋略挫败对手的努力失败后采取的措施,既然在第一阶段不能挫败对方的战略意图与行为,国家就不得不采取妥协立场,以便实现双方在相关问题上的和解,从而结束对抗实现和平。第三个阶段就是使用武力进行野战。如果不能在战场上击败对手的野战军,那就不得不采取下策,也是孙子深恶痛绝的第四个阶段——“攻城”,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孙子兵法》中体现出来的“非战”思想,这里可以将《孙子兵法》与德国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做一下简要的比较。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明确指出:“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很容易认为,一定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者打垮敌人,并且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这种看法不管多么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消除的错误思想,因为在像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从仁慈产生的这种错误思想正是最为有害的。”在克劳塞维茨看来,战争就意味着双方的激烈的武装冲突,不存在不战而期末论文
获得胜利的好事。如果一方不能全力应战,那么反应迟缓的一方将付出沉痛代价,而不顾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则必然会取得对抗中的优势。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因此,交战的每一方都使对方不得不像自己那样使用暴力,这就产生一种相互作用,从概念上讲,这种相互作用必然会导致极端。因此,这种观念本身会导致彼此的沟通成为障碍,非战争手段也就失去其发挥作用的平台。克劳塞维茨崇尚最大限度地使用武力打击对方,摧毁敌人相应的最大限度的力量,从而实现战争的目的或者说希望实现的政治目标。在克劳塞维茨看来,“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也就是通过战争去实现国家的军事与政治目标。“在战争中达到目标,即达到政治目的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战斗是唯一的手段,因此一切要服从用武器解决问题这个最高法则。敌人如果确实要求战斗,我们就无法拒绝。因此,必须肯定对方不会进行战斗,或者在战斗中对方一定会失败时,我们才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总之,在战争所能追求的目的中,消灭敌人军队永远是最高的目的。在克劳塞维茨的以战而胜敌为战略目的一系列观点中,无不散发着浓烈火药味。对于《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对待战争态度上的差异,英国军事理论家福勒在《战争指导》一书中以孙子的观点批评克劳塞维茨:“这些人永远不理解战争的真正目的。克氏的著作坚持消灭敌人是战争的目的,与之相对应的是两千多年前孙子的观点:战争的目的是胜利,消灭敌人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最佳选择。对二者的分析比较凸显了《孙子兵法》所崇尚的“非战”思想。《孙子兵法》追求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消灭敌人的军队不是好的选择,也不是战争的目的,并且一再强调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而克劳塞维茨却认为,在战争所追求的目的中,消灭敌人的军队永远是最高目标,而妥协与谈判,在其看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孙子兵法》展示出的是“非战”的思想,《战争论》则强调只有“战”才能获取权益,通过彻底地打垮敌人去实现理想的政治目标。通过这种比较,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西方两种文明的巨大差异: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生态,民众普遍企盼和平安定与安居乐业,而欧洲文明源于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富于扩张思维,具有热衷于军事远征和对外扩张的传统。它们对横跨大陆、远涉重洋的征战与军事扩张习以为常。
四、:《孙子兵法》的“和”文化的战略指导
“和平发展”战略思想植根于中国“和合”思想传统,《孙子兵法》在战争与和平的关系问题上的“非战”、“全胜”思想,为人类提供了期末论文
明智的选择方案。《孙子兵法》“和”军事文化对于今天的多元化世界和复杂国际关系背景下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和平发展”是中国在“和合”文化基础上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并迸一步指出中国实现和平崛起酌文化基础:“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位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相互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和平发展理论是中国处理内外美系的基础。2003年12月26目在纪念毛泽东诞成110周年座谈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再次强调,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贡献。”2005年12月2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白皮书从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和平发展”国家战略: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实现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建设持久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白皮书向全世界表明:“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发展战略。
在“和平发展”的概念中.“和平”与“发展”具有工具性与目的性统一的特征。“和平的目的性是指和平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平的工具性是指人们利用和平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和平与战争一样也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不过和平是非暴力的解决方法。”而发展的目的性是指发展是实现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以及军事等各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实力持续稳定增长的过程;发展的工具性是指中国的综合实力增长更有利于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已成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中国发展也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孙子兵法》中体现出来的尚德思想还是“非战”的思想,归根结底,就是要做到尽最大可能实现和平解决问题的思想,战争是解决矛盾的最后手段,非万不得已绝不轻易言兵。中国传统兵学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精神与一些西方的军事战略家强调首先进行军事打击,在战争遇到挫折后才不得不选择妥协谈判的方式明显不同,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传统思想中尚德不尚武的传统,也成为中国人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思想文化渊源之一。
第四篇:孙子的管理思想
孙子的管理思想
一、领导管理思想
(一)兵家者流,用智为先 所谓“智”,是指智谋、知识和才能。孙子明确地把“智”放在“五德”之首,体现出“孙武尚智”的思想。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多次论及“智”的重要性。《地形篇》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九变篇》曰:“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孙子认为将者要认真研究,善于思考,通晓用兵的方法。在作战时要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指挥作战。
(二)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
《十一家注孙子·杜牧》曰:“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意即赏罚有信,唯有如此,才能令行禁止。“信”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孙子讲的“信”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取信于人与施信于人。英国管理学家罗杰·福尔克说过:“世界上最容易损害一个经理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在进行欺骗”。
取信于人表现在:其一,对内要做到“号令一也”。领导者要在下属中取得威望,有效地行使指挥和控制职能,就必须对下属讲求信用,以树立威信。要做到赏罚有信,赏罚分明,合理合法,公正无私。其二,对外要以“信”为本,要“重合同、守信用”。
“信”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体现在要施信于人。即要任人以信,就是要在用人方面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充分相信下属,以使人尽其才。领导者面对的繁多事务,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上级对下属的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信任是上级用以调动下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把钥匙。信任度越大,下属的主动性也就越大。只有充分施信于下属,授权于下属,下属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领知遇之情,效报答之力,努力把工作做好。
(三)仁者,惠抚恻隐,得人心也 《孙子·地形篇》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古代魏将吴起治兵,对士卒施行仁德,正因为他能够“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所以士卒愿为之拼死作战,连战连捷,所向无敌。“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也正是因为岳飞的以仁治军,使岳家军上下同心,连胜金兵。孙子认为对待下属需以仁相待,尊重下属人格,关心下属疾苦,与属下同甘苦共患难,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同欲”以得人心,全体才会齐心拼搏,共同进步。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上下齐心,克敌制胜。
(四)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 杜牧曰:“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王皙曰:“徇义不惧,能果毅也。”所谓“勇”,是指将帅应具备的勇敢果断的品格。对于一个合格的将帅而言,既要有谋,也要有勇。《十一家注孙子·杜牧》中引用吴起的话说:“凡人之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耳。勇者心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将也。”勇与智应统一起来,取得“智”的支持。有勇无谋是冒失,有谋无勇是腐儒。领导者应决策果断。在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要敢于决断,敢于负责,以赢得战争的主动权。切不可犹犹豫豫,坐失良机。但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勇”并不意味着鲁莽,这里的“勇”应是有智谋条件下的“勇”。其二,是领导者应具备的开拓、创新精神,战争是残酷的,必将有胜有负。只有具备开拓、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向前。而创新就必然会有风险,因此领导者还必须勇于承担风险,敢于向风险挑战,勿错良机。
(五)严者,以威严肃三军也
孙子在《地形篇》中指出:“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冶,臂如骄子,不可用也。”军队作战,需要严明的纪律作为保证,严明军纪,严明法令,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是没有战斗力的。“严”是保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只有“严”,才可以“服强齐众”;只有“严”,才可以统一全军行动和意志。经营企业也如同治军,也需要突出一个“严”字,只有用众以威,责吏从严,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胜。严治企业必须做到公正无私,切忌徇私舞弊;要坚持纪律而前人人平等,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不可朝令夕改,也不可搞下不为例。另外,“严”不仅仅针对下属,企业家对自己更要从严要求,树立榜样。曹操“割发代首”以明军令,诸葛亮因错用马谡失街亭要地而引咎自责,贬官三等,都是古代将军严以律己的典型例子,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从严治企业的严肃性,取得良好效果。
二、人才管理思想(一)择人务要 “择人任势”、“择人任时”,择人是很有学问的。用人要知人。人才要从四方面去获知:德、才、能、资。关于德、才,孙子说“将”要具备“智信仁勇严”素质,这主要说的是就是德与才问题;能,能力,例如创新能力;资,资历,人的自然情况,包括学历、履历等。我们尽量要找上述四方面素质较好的人而用。但是,千万求全责备了,其中,资是参考的因素。看人才切忌主观随意性,戴有色眼镜看人,看不清真人才。更不要有成见得看人,要防止“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这样的事发生。人才的表现,有时受诸多因素影响,使人才表现扭曲,为此,看人才要全面,不能一时一事论英雄。
(二)用人之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择人要讲德才,要扬才而用。责任不按德才标准不行,过分苛刻、求全责备也不行。天地无全攻,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根据被用者的德于其才之所长,把他放置到与其相适应的岗位上去,给予责,授予权,以充分发挥其智慧和能力。一个人“全”是没有的,“长”是有的,任何人都会有,用人就要用其特长处。《十一家注孙子》中张预说:“任人之法,使贪、使愚、使勇,个任自然之势。不责人之所不能,故随材大小,择而任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刻。人才有高下之分,不能强其所不能,不能求全与他人。让一般的士兵去指挥全局战争不好,让将军扛炮弹也不行。用高射炮轰蚊子是浪费人才,用鸡蛋去砸石头,也不是正确的用人之举。
用人要用取所长,抑其短处。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使干部的专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不足在扬长中克服。用人不求全,人才总是会有缺点的,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我们在用人时也必须善待被用者的优点、缺点,看其主流,不要被对方的某些缺点蒙了眼。
(三)将能君不御 “将能而军不御者胜”(谋攻篇)将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的做君主的不要干预将的行动,以保证将的才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孙武提出的“君不御将”的思想,反映的一个相宜授权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授权的艺术。授权是指上级给予下属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使其在一定监督之下,处理问题有相当的自主权。领导层次愈高,自由的幅度就愈宽,酌情处理问题的余地就愈大,可能采取的授权的范围也愈宽广,就更要讲究授权的艺术。第一,因事择人,视能授权。孙武指出了“君不御”的前提是“将能”。领导授权要视其“能”,就是看他是否有完成任务方面的专长和能力。授权不是提升职务,所以不必作全面考察,但必须根据具体任务的性质和特殊要求去选择能够独立胜任的人。只有择人恰当,知人善任,授权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第二,明确权责,适度授权。“君不御将”并非说“君”在任何事上都“不御将”,而是分清自己的职责,不去插手“将”工作范围内的事。对被授权的人要讲清所授予的权力和责任范围,讲清执行该项任务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让被授权人摸清领导的意图。同时,授权不是将自己的领导权力全部授给某人,而是将有关事项适当授予若干适合被授权的人。授权不能“越位”,不属于自己权力范围内的事,不能授权。第三,用人不疑,勿妄干涉。“不御”,就是授权后领导者不能乱加干涉,让被授权人有被信任感、安全感、责任感和认同感,从而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用而又疑,特别是在“君不知”的情况下盲目“御将”,搞瞎指挥,“将”就会提心吊胆,无所适从,“三军”就会“既惑且疑”,自乱阵脚。第四,授权留责,监督控制。“君不御将”并不等于完全听之任之,不闻不问,推卸责任。授权以后基本职责还在领导者肩上,出了问题,领导者应勇于承担责任,这样下属才会乐意接受授权,并在接受授权后大胆地工作。但“放手”不等于“撒手”,“不疑”不等于“不管”,领导者仍需运用必要的监控手段,以避免偏离目标方向或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
“君不御将”的授权艺术,是领导者的分身术和成事术,对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培养锻炼下属干部,更好地完成群体目标,都有很大的作用。这对于现代的领导者,尤其是自以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领导者来说,是避免成为“事务主义者”的好方法和好途径。
第五篇:《商君书.农战》学习心得体会
《商君书.农战》学习心得体会
《农战》有言:国去言则民朴,民朴则不淫。意思为:国家摒弃空谈民众就朴实,民众朴实就不放纵。
作为一名全职性的企业员工,对此句的理解应当为,我已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合同约定的8小时为全时段付出,属于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双方约定。
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先别说大话,现遵守最起码的规章制度,从最本分做起,把最基础的做好。而作为一名部门负责人,甚或企业高管,更应该注重信用。当社会经历了资本积累,达到一定文明程度,契约的重要性,信用的重要性就逐渐上升到法律地位。竞业禁止等类似的法律限制条款看似是法律的严禁,实际上是道德一种退步。
企业老板的追求,就如同封建时期的帝王。为了统治思想的下达,希望每一个管理者每天像儒家思想的学者一样,用孔子的理念将国家的理念传播到每一个员工。先育民,使民强,则国强。再驭民,使民弱,则国强。再愚民,使民弱,则国强。
因为作为一名管理者,你每天要宣扬企业的文化、老板的理念。宣传当日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否则就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理念。下不尊上,上不服众。
《史记.田单列传》有言:忠臣不事二主,贞女不更二夫。意思为忠义之臣不奉事两个朝代的君主,贞节的妇女不再嫁第二个丈夫。
在秦汉时期的农业社会,虽然以上言论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放至今日的民营企业仍不为过。民营企业最核心的追求是资本积累,对员工的要求自然是追求极致。如若以一颗公有制员工的心态来衡量民营企业,那么你可以离开了,因为你永远都无法和老板交心,永远都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