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思想的总结及在生活中的意义(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11:2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孙子思想的总结及在生活中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孙子思想的总结及在生活中的意义》。

第一篇:孙子思想的总结及在生活中的意义

姓名:何莞晨

学号:2014012075 孙子思想的总结及在生活中的意义

进入大学以来,多次有老师强烈建议学生读《孙子兵法》这本书。于是这学期我选了“孙子兵法导读”这门课,想借此好好拜读一下这本著作。

《孙子兵法》作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代的政治家啊、军事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称得上是千古奇书,兵家绝唱。《孙子兵法》的价值在世界上受到广泛地认可。曹操曾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唐太宗李世民也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不仅在中国,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军事家也对《孙子兵法》高度评价,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所言:“孙武的思想有惊人之处——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美军总指挥弗兰克斯评价说:“孙武,这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的幽灵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进的每架战争机器的旁边。”孙子十三篇区区千字,却流传了上千年之久,而且其实际价值随时间不降反升,这在世界上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它甚至可以和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2200年后的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有过之而无不及。

孙子兵法不仅在军事领域有重要的影响,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被誉为“经营之神”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能全篇背诵《孙子兵法》,他公开宣称《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是他们成功的法宝。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对其兵法认真背诵,灵活应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拳击高手们在比赛开始时,并不急于进攻,而是先以弱者姿态躲闪对手的进攻,耐心等候机会,待到对手疏忽时,再一击制胜。这正是孙子“能而示之不能”的思想的体现。

至今没有人对战争战略比孙子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他的许多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对战争的客观规律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总结,并且建立了一套重要的军事思想体系和决胜的战略战术,对战略战术做出了精辟的论断。

孙子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性有着很清晰的认识。正如他在开篇所写,“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孙子兵法·始计篇》),战争关系着国家的存亡和人民的安危,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刻都需要慎重对待。孙子认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全面考虑“道”“天”“地”“将”“法”等各个方面,缺一不可。只有做到上下同心、天时地利、将帅得力、法制健全才有能力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如此,还要对战争的利弊进行客观地分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兵法·九地篇》),这种分析必须要眼观全局,立足于国家整体的利益。在战前通过对交战双方进行这种利弊分析,就能先于对手一步令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孙子对战前应该考虑的“五事”“七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孙子兵法·始计篇》)指出了决策者进行战前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此之外,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所谓“君患于军”(《孙子兵法·谋攻篇》),国君应该做的是修道而保法,不能随便干预军中事务。如果国君 “不知军之不可进而谓进之”“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于决定战争走向的各方面因素有着全面的认识。

孙子对决定战争走向的因素的认识全面而深刻,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之处。人生中总是充满着抉择,就比如说刚刚结束的选课,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中签。但是,有的人直接打上勾就转身离去,而有些人,却能够根据各种情况合理选课,使自己的要求尽可能得到满足。他们会详细研究各门课的志愿情况,尽量选择选中概率大的课程;确保自己的必修课程能够选上,而不是先去抢那些次要的课程;因为有学分上限的限制,在保证课余量充足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先不选不可能选不上的课程,而将学分用来选择掉课可能性较大的课程,增加选上的概率。如此一来,这些学生的选课成功率必然要高于那些不考虑这些因素的学生。

孙子对于战争对国家经济的关系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解。“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子兵法·作战篇》)孙子认识到,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国家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作为后盾,否则无法取胜。众所周知,战争一定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甚至会严重破坏国家经济基础,给人民增加沉重的负担。对此,孙子提出“兵贵胜,不贵久”“因粮于敌”“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等观点。想要尽可能减少战争造成的影响,就必须速战速决,时间一长,不仅“钝兵挫锐”,还会造成“国用不足”,最终导致战争的失利。在军需补给方面,长途运输势必会消耗大量的资源,所以取粮于敌方才是最为划算的策略,所谓“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孙子兵法·作战篇》)。战争中军队必定遭受损失,如果损失过多,会对战斗能力造成巨大影响。因此,战斗中应尽力缴获的敌方军备供自己使用,对于俘虏的敌军士卒应尽量给予优待,让他们能够为我所用,从而避免己方出现兵源不足的问题。

孙子在两千多年前对战争、经济关系的认识直到现在仍然十分受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生产力十分低下,武器装备也非常落后,最终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缴获敌人的武器装备所起的作用不可否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美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吸收了大量德国的优秀科学家,为自己成为世界霸主(的打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政治与军事方面,孙子也有十分独到的见解。人人都知道战争是不利的,都渴望避免战争。然而孙子不仅仅看到了战争的危害,同时也看到了战争所带来的利益,这些收益主要是政治上的。“成王败寇”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战争的胜利能实现政治目的,强化统治者与其所统治国家的政治地位,暂时解决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集团和集团之间的矛盾。在过去,强国正是靠对外扩张等手段来宣扬自己的强大,在扩大领地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实力。战无不胜的君主的统治必然比屡战屡败的君主对国家有更牢固的统治。在此也不乏反面的事例,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战场毫无结果的投入引来的是人民无尽的抗议,自己也越陷越深,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人民对当权政府的支持不断下降,拖垮了数届政权。作为君主,必须对战争有所取舍,多打胜仗,少吃亏,才能取得人民的拥护。

在其他方面,这一点也同样得到应用。在瞬息万变的商场,成功的商人们都知道尽可能的选择赚钱的生意,避免赔本的买卖。时间一久,不仅自己收获大量利润,也提高了自己在圈内的声望,为自己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达到滚雪球的效果。身为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经常会出现来不及复习的情况。应对时间不够的最佳方法,就是分清需要复习内容的主次,然后着重复习主要知识点,次要的知识点少花时间,这样的复习方式一定比整篇看书对提高分数帮助更为有效。

孙子在著作中还通过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阐述了主观、客观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战争“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孙子兵法·军形篇》)。自己的客观实力无法与对手匹敌,就要尽量避免战争。实力相当,则胜利必定建立在突破敌人的疏忽之处。同时,在主观上要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扩大自己的优势。

这一点在生活中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在各方面和别人的竞争,在比拼中占据优势才能战胜对手。如果自身实力处于劣势,就要学会扬长避短,利用自己擅长的方面缩小与对方的差距,甚至反超;如果自身实力在人之上,则要充分发挥出来,尽量甩开对手,取得优胜。

作为一名大学生,孙子的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孙子兵法》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 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而且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人格、气质、修养、情感等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第二篇:孙子“慎战”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孙子“慎战”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孙子以现实主义军事家独有的战略智慧提出了“慎战”思想,他将理想追求与现实操作统一起来,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与“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原则和“伐谋”、“伐交”等克敌制胜的战术,力图寻求维护国家最大利益的最佳战争途径。这些思想为和平时代的人们认识多级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式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孙子兵法;慎战;战略思想;现代意义。

《孙子兵法》这部“兵学圣典”且先不论战争取胜之道,而是首先将战争与国家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开宗明义说明战争中的存亡胜败是不能不慎重分析的。“慎战”思想作为孙子对战争的基本态度,贯穿于他的整个全面而完整的战争思想体系中。“慎战”思想的最高理想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但是孙武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群雄并起、兼并战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军事家,他想寻求一条既可维护国家最大利益但是又不能使国家军队遭受重大损失的最佳战争途径,同时他又想找到在激烈残酷的军事斗争中能够克敌制胜的法宝。正基于此,孙子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维护国家利益作为战争宗旨的战略思想,但是孙子并没有沉湎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境界中,从《孙子兵法》中浓墨重彩于具体的战术战法的战争艺术来看,孙子更多的是对”全胜“理想境界的向往转变到尽可能的谋求军事利益的现实境界中。一旦”慎战“思想中的理

想境界被打破,那么在现实境界中只能”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则止“。在战争不可避免的形势下,他给战争设置了三道门槛:”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以上”三不“原则,乃是他的”慎战“主张进一步的具体化。可以说,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与”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破胜“思想是他在”慎战“问题上理想追求与现实态度的统一。这些思想为和平时代的人们认识多级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式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拟就以上问题作一粗浅的探索,就教于方家。

一”慎战“思想的理想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作为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军事家,孙子的”慎战“思想是建立在他对战争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他在《孙子兵法》中以”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作为开篇之句,认识到了国家一旦诉诸战争,不但国家在经济上要受到巨大损失,而且国家处于”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所以孙子告诫君主和将帅,在战争决策上一定要”慎之“、”警之“,决不能以个人或者一时的喜怒好恶轻易发动战争。否则,”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①“于是孙子在战争的决策上提出了一个高层次的战略思想,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的全胜战略。这一战略思想是高于具体作战思想的大战略,是对具体军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决定作用的方针、政策和策略,这是孙子”慎战“思想的最高理想追求,这种追求是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体现了他的”慎战“思想的立足点的高度,”慎战“的最佳方式是”不战“(此处的”不战“是不直接交战的意思,而不是否定战争),而不

是”百战百胜“。所以在《谋功篇》中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功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②“为了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理想境界,孙子从战略层面上提出了能使敌人屈服的2种方法:”伐谋“、”伐交“。至于”伐兵“、”攻城“则是次等的策略甚至是下策。”伐谋“是指以我方的谋略挫败敌方的谋略,使敌方不得不放弃与我方对抗的企图。”伐交“则是打击敌国的盟友,以外交策略破坏敌国的联盟,同时扩大自己的盟友,使敌方屈服于我方。从实行的目的而言,在《谋攻篇》里,孙子强调的是”全胜“:”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⑤“如前所述,孙子所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是他”慎战“思想上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一方面孙子看到兵凶战危,战争乃是国家存亡攸关,军民生死搏斗的流血斗争,必须慎重对待;另一方面他又追求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如果能通过”伐谋“、”伐交“等全胜策略使敌方屈服,则是他希望”慎战“的最高理想境界。

二”慎战“的现实境界———”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在诸侯争霸战争日益激烈残酷的春秋末期,孙子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军事家,提出了”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观点,进而给战争设立了三道门槛:”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也就是说,如果不符合国家利益,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国家没有遭受严重

危机,就要慎重的对待战争。他认为在尽可能降低战争频率,减少不必要的战争的前提下,如果战争不可能避免,他主张运用战争和武力的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要对战争进行慎重的谋划,尽量减少战争可能带来的损失,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所以,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基础上,辨证的提出了”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形势下取得”破胜“的策略。在这里,”全“是使敌方完整的屈服而我方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甚至没有损失,是”慎战“的理想状态;”破“是攻破了敌方但是我方也遭受了损失,这是战争的常态。

在他的破胜策略中,涉及到各种战术战法,而”慎战“的思想一直贯穿其中。在开宗明义的《计篇》开始,作者就强调对待战争的慎重就要”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从五个方面研究战争,比较分析双方的条件,考察双方的实际情况。我们看到,《孙子兵法》6000余字十三篇,从开头的《计篇》到《用间篇》依次论述了战略运筹、战争准备、战争计划、作战指挥、特殊战法、战略侦察等方面问题,涉及的精妙战术如”避实就虚“、”速战速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都是”慎战“思想在”利动“形势下现实战事中的具体体现。如前所述,一旦战争不可避免,就要慎重对待战争中的每个战略战术,使战争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这也是孙子追求理想境界中的不破之全和战争现实境界中的破中求全。

三”慎战“思想的现代意义。

春秋战国,由于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有的诸侯国崛起,有的诸侯国衰落。在有着优越地理环境的

齐、晋、楚、秦等诸侯国中,由于其社会改革的成功而先后称霸。其中晋、楚又分别扶持吴、越作为各自的争霸伙伴。吴、越也以此为转机,迅速发展壮大,跨入了大国的行列。这就构成了当时保持着相互制约下的平衡的多级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有现实的竞争对手,又有潜在的敌人。在当今世界,冷战已经成为历史痕迹,两级战略格局解体,国际形势发生了新一轮的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前的两大发展主题,世界基本矛盾出现新的力量组合,这与孙子所处时代的多级战略格局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在这种形势下,慎战思想更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它为人们认识多级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式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概而言之,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兵者,国之大事“的观念,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树立安国全军的国家安全意识,赢得战略主动权。《孙子兵法》所产生的春秋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反映到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表现为频繁的战争。仅举鲁史《春秋》记载,在242年里就发生过483次大的战争⑥。在战争的漩涡中,孙子认识到了战争的惨烈和残酷,所以他以战略家的睿智在开篇就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提醒人们要慎重对待战争。所谓”兵凶战危“,战争的破坏作用和对国家的潜在危险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慎战“思想在当今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要从战略上充分认识兵者关乎国之死生与存亡,目的是要”知其厉害“,从而达到安国全军的目的。中国的发展强大具有世界性的积极意义,他的社

会主义制度、所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永不称霸的庄严承诺,决定了他是当今多级格局中的一股强大的和平力量,但是现在我国国家没有完全统一,还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领土争端问题,有个别地区一时还不能彻底解决一些问题,甚至为了经济利益还时常出现摩擦,面对一些复杂问题,不争一时之气,不逞一时之勇的”慎战“思想就显得尤为具有针对性。因为”慎战“不是消极避战,而是积极止战,他不是战略目的,而是战略手段。我们要以克制忍让的方式妥善处理国际争端,本着登高望远的原则解决这些问题,不因个别事件影响国家间的整体发展,尽量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因为当今世界,和平形势下依然暗流涌动,霸权主义、军备竞赛、恐怖袭击等不稳定因素经常发生,而我国军事实力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只有以和平发展为主题,加强国防建设,尽快提高我军现代化水平,才能在这种情况下赢得战略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二)坚持”不战而屈人之兵“,采用”衢地交合“的睦邻原则,正确处理地缘关系。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慎战思想的最高理想境界是每个军事家梦寐以求的,在后世的军事战争中,许多军事家将这种理想演变成为伐谋、伐交的实际操作,力求达到”全胜“的境界。如战国时代的连横、合纵,三国时代的多级斗争谋略等。在现代战争中,这种伐谋、伐交的方式就是一种”衢地交合“的睦邻原则,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智慧运筹。因为每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要受到地

理地缘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在多国利益比较集中的地区,地缘战略的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它们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有的还伴有种种历史遗留问题,使用者可以利用盟友借力打力或宣示自己的强大使敌方畏服。如果采用”衢地交合“的睦邻原则处理好地缘关系就可以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但如果处理不当,则极易交恶成仇,甚至迸发出战争的火星,导致原本可以避免的战争灾难。因此,在处理地缘上的多边关系,要坚持对话沟通,平等协商、消除误解、利益共享,利用”衢地交合“的睦邻原则,达到”慎战“的最高理想境界。

(三)坚持”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对霸权主义和台独势力的挑衅,做出恰当反应,努力遏制战争的发生。孙子提出的”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是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为出发点的孙子认为,凡是违背这三条原则的战争都是不符合国家根本和长远利益的,是不符合国家安全的,这种战争都是不应该发动而应该制止的。当今世界的多级格局面临的局势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家和地区中有同层次的竞争也有不同层次的竞争,有现实的敌人也有潜在的对手,各级由于各自利害的驱动,敌、我、友的关系也会因时因地的转变,从而增加了局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但是一旦跨过了这三道战争的门槛,孙子也主张运用战争和武力的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主张以”霸“、”王“之兵来”威加于敌“,以战制战,以暴去暴。慎战并不等于软弱,对于挑衅者的行为要明辨其目的:如果是纯粹的军事挑衅和军事侵略,则必须给予以军事还击,否则不足以制止敌人 的侵略气焰;若敌人是以捣乱为目的,则”斗乱而不乱“,要谨慎选择反击手段。当今世界,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策,企图分化和西化不同制度的国家,经常对这些国家从政治上、经济上施加压力,挑起事端,制造麻烦,甚至不惜以武力侵犯别国主权,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民族感情受到极大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做冷静的理智的思考,不可凭直觉和感情做出过激的反应。我国在港澳顺利回归之后,最后完成台湾和大陆的顺利统一是目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我国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原则,是一个符合我国现状,符合两岸人民根本利益的明智选择和根本出路。这一政策得到了两岸人民的热烈拥护,中国政府也在为这一根本政策做出努力。但是少数”台独“势力仍然嚣张,时刻威胁着两岸的统一,使得国家和政府的和平愿望和统一措施时刻处在付之东流的危险之中,为此必须有”退而求其次“的思想准备,这也是”慎战“思想的应有之义。我国政府提出的”尽最大努力和平统一祖国,但绝不放弃必要时以武力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孙子慎战主张的新阐释和新发展,这也是所谓的”能战方可言和“,以实力求和平则和平存,以退让求和平则和平失。慎战思想的丰富内涵,对我国现阶段的军事斗争准备和军事战略选择就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对待台湾问题上,更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孙子的慎战思想是广大爱好和平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战争观念,慎战的核心是遏制战争,遏制战争是当今和平时期的军事战略基本着眼点,不战而胜是遏制战略的最理想战略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

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基础,通过各种方式为这个目的制造氛围,积极显示能够打赢战争的强大实力和坚强意志,使任何敌人都认识到与我作战必将付出巨大代价,或者是得不偿失,或者是惨遭失败,从而迫使其放弃战争的图谋,这也是孙子慎战思想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智慧的现代启示与诠释。

注:

①(《武经七书》之《孙子兵法·火攻篇》,中华书局,2007年第一版)。

②⑤(《武经七书》之《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华书局,2007年第一版)。

③(《武经七书》之《孙子兵法·作战篇》,中华书局,2007年第一版)。

④(《武经七书》之《孙子兵法·用间篇》,中华书局,2007年第一版)。

⑥(《中国军事伦理文化史》,顾智明著,海潮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第三篇:孙子的和平思想

期末论文

孙子的和平思想

《孙子兵法》集中体现了孙子崇尚道义的尚德思想,崇尚“非战”的不尚武思想,以及强调有备无患的积极防御思想。孙子认为,要尽最大可能实现和平解决争端,战争是解决矛盾的最后手段。这里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传统思想中尚德不尚武的传统,成为中国人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重要思想文化渊源之一。《孙子兵法》十三篇以“先胜一全胜一战胜”的逻辑构建了以“胜”为核心的战争理论体系,以“察”战、备战和慎战的重战战略思想、“伐谋”和“伐交”为主的“不战”战略思想以及唯“战道”是从的“善战”战略思想构建了一个有机的大战略体系。李际均认为,《孙子兵法》的战略“是一种立足于国家大战略和完全主动作战的军事思想,其核心就是进攻战略的非攻原则”。考察《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构建体系,尤其是在中西军事思想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传统“和合”思想一以贯之,形成了独特的“和合”军事文化,并且对今天的国际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孙子兵法》的现代意义,试图从中发掘能够用于指导更多领域的战略与策略,这一努力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特别是《孙子兵法》思想在当今经济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虽然《孙子兵法》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其中却没有积极鼓动战争的穷兵黩武的军事思想,孙子推崇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认为战争不是目的,而仅是一种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是双方最后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手段,展现了孙子倡导的“非战”的和平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尚德不尚武的历史传统,是构成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历史渊源。

一、《孙子兵法》的“和”军事文化

考察《孙子兵法》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和”思想渗透于其整个军事体系中,体现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军事理论特色。这种“和合”军事文化以人本精神为逻辑起点,超越了对战争的现实主义认识.从而成功地消解了战争与和平的二元对立,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军事文化。历史上,对战争的认识往往多关注其自然属性,而《孙子兵法》则提出了系统的战争观:“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论断可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战胜敌人:“屈人之兵”。这是战争的基本手段和形态。其二,和平:“不战”。这是战争的终极目标,同时又可作为实现战争目标的战略手段。其三,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三个层面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战争观。期末论文

从战争的自然属性来看,暴力是战争的本质。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因此,战争的本质要求“暴力最大限度的使用”。他之所以这样来定义战争,是因为他的基本出发点是:“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种从属性使得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因此,战争是也就是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

《孙子兵法》对战争的本质认识则是在充分认识战争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更高的眼界审视战争本质的方法。《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认知角度是“增加胜算和减少战争成本”。孙子从“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高度理解战争的极端重要性,也认识到战争本身的矛盾性:对内“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国内的经济问题又会引发各种矛盾,从而动摇国家政权的稳定;对外也要考虑战争的后果,必须战后“修其功”。因此,战争本身并不是目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进而,孙子提出了四种可选方案:“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这里,孙子把“伐谋”、“伐交”的政治、外交策略与方法作为战争的重要手段,从另一角度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内在联系。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理论强调应尽量避免军事力量的直接对抗,暴力战争并不是战争的唯一选择,而且也不是首选,战争的目标可以通过政治、外交等途径来达到。所以,“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不战而屈人之兵”反映了《孙子兵法》“和”军事思想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认识。传统“和”文化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希望和平安泰,而非一味强调对立和斗争。《孙子兵法》“和”军事思想一方面来源于当时“弥兵运动”等战争与和平的战略背景,另一方面又是中国“和”文化的智慧结晶,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观点和辩证智慧,并把它们在军事领域内自觉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和”军事哲学体系。

二、《孙子兵法》崇尚道义的尚德思想

在孙子看来,一个国家是否选择走向战争与国家利益生死攸关,因为战争的胜负关乎国家存亡,是任何一个统治者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对国家的统治者而言,如何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生存成为国家的第一要务。

在如何对待战争的问题上,《孙子兵法》提到了一个“道”的概念,“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在这里,孙子将“道”的概念界定为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期末论文

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对于这里的“道”,很多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人认为孙子在思想上曾受道家的影响。钮先钟认为,“道”就是战略的国内基础,亦即为其政治基础。孙子在文中所说的国内基础亦即政治基础的“道”应是“王道”。因为孙子对于“道”的概念界定与孔孟儒家思想中界定的“王道”如出一辙,那就是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体恤民情,热爱和平,维持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实现国民安居乐业等。这样就会激发民众的拥戴,进而表现出愿意为之同生死。否则,就会被民众唾弃。这也折射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国传统思想。《孙子兵法》中展现出来的强调君主与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从而可以同生死的道义思想,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在孙子看来,作为一国之君王决不可轻易言战,应谨慎考量国民的接受程度,只有当战争得到人民的认可,并且取得人民的积极响应,符合国家与人民利益,也就是要求符合基本的“道”,从而达到“上下同欲者,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兵法》中对修“道”的具体方式也进行了说明,“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也就是要求对待士卒如对待婴儿,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这种观念与中国自古以来奉行的道德传统并行不悖,体现了中国人的尚德传统以及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贤良君主的“爱民如子”的道德理想。孙子在论述官兵关系时说:“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按照孙武的理解,“视卒如婴儿”令素行“与众相得”等都应该是“修道”的具体说明。而且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认为要判断双方胜负,必须首先注意“主孰有道”,也就是对峙中的双方谁能够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符合“道”的原则,并得到民众的支持与拥护。其次,双方胜败的关键因素还包括三军将帅的个人品格。在论及考察哪一方将帅更高明时,孙子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所提的五个条件中也把将帅的讲信义、有仁爱之心列在重要位置,这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军事统帅也特别强调有道德修养;另外,孙子将“智”列在第一位,而“勇”则屈居第四位,这表明孙子看重的是“斗智”而非“斗勇”。他的思想与孔子非常接近,不仅“智“仁“勇”的排列完全一样,而且对战争也始终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这里也体现出孙子对君主施政以及军队内部的管理的要求,那就是应秉承尚德精神,实行“王道”,将道德规范在国家当中置于一个至高地位,要求国君推行仁政,将帅爱惜士卒,崇尚信义。

《孙子兵法》中所体现出来的尚德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兵学强调的战争必须要服从社会道义的法则,而非简单地为了伸张一己之私利。军事力量的运用必须接受人类道德的约束,而不能变得没有限制;期末论文

而且应该清楚地明白,研究战争以及战争规律的目的不是为了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而是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地体现了中国和平共处、睦邻友好的传统外交理念。

三、崇尚“非战”的不尚武思想 《孙子兵法》对于战争有着独到的见解,“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孙子看来,“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可以看到,孙子并非崇尚武力解决矛盾,而是希望能够通过非战的方式和平解决争端,并且认为和平方式化解矛盾是最好的办法。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没有展现出一丝一毫黩武主义的味道,而是时刻不忘战争的风险与危害。在孙子看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伐谋”“伐交“伐兵⋯‘攻城”是四种不同的手段,也分别构成四个不同阶段。从阶段的发展上看,孙子最欣赏的是“伐谋”和“伐交”,其次才是“伐兵”,但对于“攻城”则表示极端的厌恶。在孙子看来,对于对峙的双方,运用谋略去挫败对手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是最优选择,在这一阶段,国家应合理选择应对策略,利用自身资源,周密策划布局,打破对手的意图以制止其战争行为。第二阶段就是利用外交手段战胜对手,这一种手段也是当前国际社会最常用的解决冲突的方式。在孙子看来,利用外交手段去协调矛盾,实现双方在权益上的妥协退让是在采取谋略挫败对手的努力失败后采取的措施,既然在第一阶段不能挫败对方的战略意图与行为,国家就不得不采取妥协立场,以便实现双方在相关问题上的和解,从而结束对抗实现和平。第三个阶段就是使用武力进行野战。如果不能在战场上击败对手的野战军,那就不得不采取下策,也是孙子深恶痛绝的第四个阶段——“攻城”,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孙子兵法》中体现出来的“非战”思想,这里可以将《孙子兵法》与德国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做一下简要的比较。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明确指出:“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很容易认为,一定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者打垮敌人,并且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这种看法不管多么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消除的错误思想,因为在像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从仁慈产生的这种错误思想正是最为有害的。”在克劳塞维茨看来,战争就意味着双方的激烈的武装冲突,不存在不战而期末论文

获得胜利的好事。如果一方不能全力应战,那么反应迟缓的一方将付出沉痛代价,而不顾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则必然会取得对抗中的优势。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因此,交战的每一方都使对方不得不像自己那样使用暴力,这就产生一种相互作用,从概念上讲,这种相互作用必然会导致极端。因此,这种观念本身会导致彼此的沟通成为障碍,非战争手段也就失去其发挥作用的平台。克劳塞维茨崇尚最大限度地使用武力打击对方,摧毁敌人相应的最大限度的力量,从而实现战争的目的或者说希望实现的政治目标。在克劳塞维茨看来,“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也就是通过战争去实现国家的军事与政治目标。“在战争中达到目标,即达到政治目的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战斗是唯一的手段,因此一切要服从用武器解决问题这个最高法则。敌人如果确实要求战斗,我们就无法拒绝。因此,必须肯定对方不会进行战斗,或者在战斗中对方一定会失败时,我们才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总之,在战争所能追求的目的中,消灭敌人军队永远是最高的目的。在克劳塞维茨的以战而胜敌为战略目的一系列观点中,无不散发着浓烈火药味。对于《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对待战争态度上的差异,英国军事理论家福勒在《战争指导》一书中以孙子的观点批评克劳塞维茨:“这些人永远不理解战争的真正目的。克氏的著作坚持消灭敌人是战争的目的,与之相对应的是两千多年前孙子的观点:战争的目的是胜利,消灭敌人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最佳选择。对二者的分析比较凸显了《孙子兵法》所崇尚的“非战”思想。《孙子兵法》追求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消灭敌人的军队不是好的选择,也不是战争的目的,并且一再强调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而克劳塞维茨却认为,在战争所追求的目的中,消灭敌人的军队永远是最高目标,而妥协与谈判,在其看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孙子兵法》展示出的是“非战”的思想,《战争论》则强调只有“战”才能获取权益,通过彻底地打垮敌人去实现理想的政治目标。通过这种比较,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西方两种文明的巨大差异: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生态,民众普遍企盼和平安定与安居乐业,而欧洲文明源于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富于扩张思维,具有热衷于军事远征和对外扩张的传统。它们对横跨大陆、远涉重洋的征战与军事扩张习以为常。

四、:《孙子兵法》的“和”文化的战略指导

“和平发展”战略思想植根于中国“和合”思想传统,《孙子兵法》在战争与和平的关系问题上的“非战”、“全胜”思想,为人类提供了期末论文

明智的选择方案。《孙子兵法》“和”军事文化对于今天的多元化世界和复杂国际关系背景下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和平发展”是中国在“和合”文化基础上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并迸一步指出中国实现和平崛起酌文化基础:“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位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相互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和平发展理论是中国处理内外美系的基础。2003年12月26目在纪念毛泽东诞成110周年座谈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再次强调,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贡献。”2005年12月2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白皮书从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和平发展”国家战略: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实现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建设持久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白皮书向全世界表明:“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发展战略。

在“和平发展”的概念中.“和平”与“发展”具有工具性与目的性统一的特征。“和平的目的性是指和平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平的工具性是指人们利用和平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和平与战争一样也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不过和平是非暴力的解决方法。”而发展的目的性是指发展是实现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以及军事等各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实力持续稳定增长的过程;发展的工具性是指中国的综合实力增长更有利于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已成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中国发展也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孙子兵法》中体现出来的尚德思想还是“非战”的思想,归根结底,就是要做到尽最大可能实现和平解决问题的思想,战争是解决矛盾的最后手段,非万不得已绝不轻易言兵。中国传统兵学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精神与一些西方的军事战略家强调首先进行军事打击,在战争遇到挫折后才不得不选择妥协谈判的方式明显不同,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传统思想中尚德不尚武的传统,也成为中国人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思想文化渊源之一。

第四篇:孙子的管理思想

孙子的管理思想

一、领导管理思想

(一)兵家者流,用智为先 所谓“智”,是指智谋、知识和才能。孙子明确地把“智”放在“五德”之首,体现出“孙武尚智”的思想。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多次论及“智”的重要性。《地形篇》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九变篇》曰:“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孙子认为将者要认真研究,善于思考,通晓用兵的方法。在作战时要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指挥作战。

(二)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

《十一家注孙子·杜牧》曰:“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意即赏罚有信,唯有如此,才能令行禁止。“信”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孙子讲的“信”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取信于人与施信于人。英国管理学家罗杰·福尔克说过:“世界上最容易损害一个经理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在进行欺骗”。

取信于人表现在:其一,对内要做到“号令一也”。领导者要在下属中取得威望,有效地行使指挥和控制职能,就必须对下属讲求信用,以树立威信。要做到赏罚有信,赏罚分明,合理合法,公正无私。其二,对外要以“信”为本,要“重合同、守信用”。

“信”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体现在要施信于人。即要任人以信,就是要在用人方面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充分相信下属,以使人尽其才。领导者面对的繁多事务,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上级对下属的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信任是上级用以调动下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把钥匙。信任度越大,下属的主动性也就越大。只有充分施信于下属,授权于下属,下属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领知遇之情,效报答之力,努力把工作做好。

(三)仁者,惠抚恻隐,得人心也 《孙子·地形篇》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古代魏将吴起治兵,对士卒施行仁德,正因为他能够“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所以士卒愿为之拼死作战,连战连捷,所向无敌。“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也正是因为岳飞的以仁治军,使岳家军上下同心,连胜金兵。孙子认为对待下属需以仁相待,尊重下属人格,关心下属疾苦,与属下同甘苦共患难,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同欲”以得人心,全体才会齐心拼搏,共同进步。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上下齐心,克敌制胜。

(四)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 杜牧曰:“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王皙曰:“徇义不惧,能果毅也。”所谓“勇”,是指将帅应具备的勇敢果断的品格。对于一个合格的将帅而言,既要有谋,也要有勇。《十一家注孙子·杜牧》中引用吴起的话说:“凡人之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耳。勇者心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将也。”勇与智应统一起来,取得“智”的支持。有勇无谋是冒失,有谋无勇是腐儒。领导者应决策果断。在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要敢于决断,敢于负责,以赢得战争的主动权。切不可犹犹豫豫,坐失良机。但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勇”并不意味着鲁莽,这里的“勇”应是有智谋条件下的“勇”。其二,是领导者应具备的开拓、创新精神,战争是残酷的,必将有胜有负。只有具备开拓、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向前。而创新就必然会有风险,因此领导者还必须勇于承担风险,敢于向风险挑战,勿错良机。

(五)严者,以威严肃三军也

孙子在《地形篇》中指出:“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冶,臂如骄子,不可用也。”军队作战,需要严明的纪律作为保证,严明军纪,严明法令,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是没有战斗力的。“严”是保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只有“严”,才可以“服强齐众”;只有“严”,才可以统一全军行动和意志。经营企业也如同治军,也需要突出一个“严”字,只有用众以威,责吏从严,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胜。严治企业必须做到公正无私,切忌徇私舞弊;要坚持纪律而前人人平等,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不可朝令夕改,也不可搞下不为例。另外,“严”不仅仅针对下属,企业家对自己更要从严要求,树立榜样。曹操“割发代首”以明军令,诸葛亮因错用马谡失街亭要地而引咎自责,贬官三等,都是古代将军严以律己的典型例子,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从严治企业的严肃性,取得良好效果。

二、人才管理思想(一)择人务要 “择人任势”、“择人任时”,择人是很有学问的。用人要知人。人才要从四方面去获知:德、才、能、资。关于德、才,孙子说“将”要具备“智信仁勇严”素质,这主要说的是就是德与才问题;能,能力,例如创新能力;资,资历,人的自然情况,包括学历、履历等。我们尽量要找上述四方面素质较好的人而用。但是,千万求全责备了,其中,资是参考的因素。看人才切忌主观随意性,戴有色眼镜看人,看不清真人才。更不要有成见得看人,要防止“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这样的事发生。人才的表现,有时受诸多因素影响,使人才表现扭曲,为此,看人才要全面,不能一时一事论英雄。

(二)用人之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择人要讲德才,要扬才而用。责任不按德才标准不行,过分苛刻、求全责备也不行。天地无全攻,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根据被用者的德于其才之所长,把他放置到与其相适应的岗位上去,给予责,授予权,以充分发挥其智慧和能力。一个人“全”是没有的,“长”是有的,任何人都会有,用人就要用其特长处。《十一家注孙子》中张预说:“任人之法,使贪、使愚、使勇,个任自然之势。不责人之所不能,故随材大小,择而任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刻。人才有高下之分,不能强其所不能,不能求全与他人。让一般的士兵去指挥全局战争不好,让将军扛炮弹也不行。用高射炮轰蚊子是浪费人才,用鸡蛋去砸石头,也不是正确的用人之举。

用人要用取所长,抑其短处。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使干部的专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不足在扬长中克服。用人不求全,人才总是会有缺点的,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我们在用人时也必须善待被用者的优点、缺点,看其主流,不要被对方的某些缺点蒙了眼。

(三)将能君不御 “将能而军不御者胜”(谋攻篇)将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的做君主的不要干预将的行动,以保证将的才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孙武提出的“君不御将”的思想,反映的一个相宜授权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授权的艺术。授权是指上级给予下属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使其在一定监督之下,处理问题有相当的自主权。领导层次愈高,自由的幅度就愈宽,酌情处理问题的余地就愈大,可能采取的授权的范围也愈宽广,就更要讲究授权的艺术。第一,因事择人,视能授权。孙武指出了“君不御”的前提是“将能”。领导授权要视其“能”,就是看他是否有完成任务方面的专长和能力。授权不是提升职务,所以不必作全面考察,但必须根据具体任务的性质和特殊要求去选择能够独立胜任的人。只有择人恰当,知人善任,授权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第二,明确权责,适度授权。“君不御将”并非说“君”在任何事上都“不御将”,而是分清自己的职责,不去插手“将”工作范围内的事。对被授权的人要讲清所授予的权力和责任范围,讲清执行该项任务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让被授权人摸清领导的意图。同时,授权不是将自己的领导权力全部授给某人,而是将有关事项适当授予若干适合被授权的人。授权不能“越位”,不属于自己权力范围内的事,不能授权。第三,用人不疑,勿妄干涉。“不御”,就是授权后领导者不能乱加干涉,让被授权人有被信任感、安全感、责任感和认同感,从而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用而又疑,特别是在“君不知”的情况下盲目“御将”,搞瞎指挥,“将”就会提心吊胆,无所适从,“三军”就会“既惑且疑”,自乱阵脚。第四,授权留责,监督控制。“君不御将”并不等于完全听之任之,不闻不问,推卸责任。授权以后基本职责还在领导者肩上,出了问题,领导者应勇于承担责任,这样下属才会乐意接受授权,并在接受授权后大胆地工作。但“放手”不等于“撒手”,“不疑”不等于“不管”,领导者仍需运用必要的监控手段,以避免偏离目标方向或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

“君不御将”的授权艺术,是领导者的分身术和成事术,对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培养锻炼下属干部,更好地完成群体目标,都有很大的作用。这对于现代的领导者,尤其是自以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领导者来说,是避免成为“事务主义者”的好方法和好途径。

第五篇:大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的意义

题目:

大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的意义

摘要: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践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及人所参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与组织能力,也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促使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实践

形式

理论

实践

成长 正文:

一、生活中也存在实践

生活是课堂的延伸,生活是知识得以实践的基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实践。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懂得如何与人交往,而交往则需要技巧,需要在每天的与人接触中提高自身的素养,锻炼交往的技巧。这时,我们以往在书中所学到的交往礼仪,待人处事之道便得以实践。《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告诉我们一种遇事时要看对方对此事的态度,推己及人,如若自己不想做的事业不要强行要求他人违背意愿去完成。而学习也同样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学习的定义很宽泛,它并非仅是指向老师请教,向书本求索,它还指某方面的技能掌握与学习,知识面的扩展。当我们与别人在一起时,看到某人的长处,我们即可向之学习,若是看到别人的缺点,我们便善意地提醒,并自己警醒,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齐则内自省也”的体现。

二、为什么生活中也需要实践

(1)、实践是生活经验得以累积的重要途径

1米有多长,我们通过拿到尺子度量才知道,路途有多远,我们通过背起行囊出发才知道,学习有多快乐,我们唯有全心投入才知道。生产流程有多复杂,我们参与其中才知道。生活中的经验,都需要我们日常生活的累积,而经验的获得绝不能离开实践。实践可以是直接获得,也可以是间接获取。我们实践过了,才能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我们实践过了才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实践使我们掌握了如何进行软件操作才是最快捷的。实践使我们领悟了如何实现目标才是最省事省力的。

(2)、实践是知识再次获取与整合的动力

古人云“知耻而后勇”。我们考试成绩没达到预期值,我们要进行总结与反思,查漏补缺。我们技术操作出现障碍,我们要立刻查看资料,及时解决。我们遇到老外,口语说得太生硬,我们暗下决心,要回来好好学习。我们节目排练不够熟练,要进行沟通,针对性地让每个人掌握好节奏和动作。通过实践,我们方知自身还存在诸多的不足,诸如和太多人说话会结巴,上台演讲会紧张,自己外出会分不清楚方向,权益受到侵害不懂怎么维权,等等。正是在生活实践中,种种细小问题的凸现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局面,甚至处于受侵害的位置,那就不得不进行知识的再次获取与整合,以便使自身变得更主动,更强大。

(3)、实践是所学知识,技能得以检验的重要参考

邓小平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暂且不去探讨如何绝对权威的论述。我们只需要将我们所学知识,技能用实践作参考,看其是否行得通,是否不偏离我们最初的设想,就好比我们将我们所学到的哲学理论与方法论运用于实践。在生活中的实践过后,确实发现要客观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事情也要考虑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遇到一些不顺心的意外发生,我们也要勇敢滴面对,因为客观事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所学技能也同样需要实践来参考,自己掌握的技能用到实践,了解其耗时用力是否比别人总结出来的多,如果是,那用别人的好呢,还是进行自己技能的改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预想中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呵护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合乎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这时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思考,学习,整合,再实践的过程

三、大学生实践表现在哪些方面

(1)、大学生实践主要表现在毕业前学校的要求和安排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宏伟夙愿,迫切需要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又红又专的人才。毋庸置疑,数以百万计的在校大学生,在今后几年内,都将陆续加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列,成为四化建设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我们的大学生能不能在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这些青年学生在今天能否选择一条正确的成才之路。这不仅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前途,而且关系到祖国的命运和未来。什么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正确道路?这就是在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认真向实践学习,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校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地走出校门、了解国情、学习工农、服务社会的一条列实践活动的总称。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兴未艾。据调查,近几年来,每学期约有200万大、中专学生利用假期走出校门,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改革后,各所高校都坚持学生在校学习和到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也是说当大学生在学校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在走向社会前会按照学校的要求和安排进行社会实践,但是根据研究表明65 %的大学生是安稳地在学校度过两三年,这样的学生在走向社会,走向岗位时是相当地被动,茫然。

(2)、大学生实践还表现在假期社会实践

%的学生会选择假期实践,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假期不上课,可以到社会上历练一下,见识一番。而在短短的实践中,她们也不敢对雇主提出更多的要求,更高的薪金,普遍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的实力还不够,不足以承担重任,于是,便随便择业,听从安排,就等于到社会上见见世面,增长见识!

(3)、大学生实践还表现在周末外出做兼职,学习日在校进行小实践

15%的大学生实践还表现在周末外出做兼职,学习日在校进行小实践。这类型的学生相对是偏向主动,她们会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按照个人的喜好找兼职,并且在学习之余进行些小实验,小实践,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另外,她们还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仔细,认真地探讨和琢磨。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们认为:大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应该树立社会实践观,使社会实践 日常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是寒暑假集中的、突击性的活动,而应该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广义的实践观,使社会实践活动 日常化、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在已有的教学、科研、实习、传统教育、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等类型的基地的基础上,要根据国情、省情、市情,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模式、功能,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

四、大学生能够坚持实践的意义

(1)、坚持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增长生活经验,丰富阅历

江泽民同志在《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知识分子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工农。研究社会,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植根于工农群众中,从群众身上极取营养和智慧,把自己的力量与人民的力量融合在一起。”①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的有生力量,但他们从家门走向学校,大都是从墙里看社会、看现实,实践锻炼缺乏、政治经验贫困、对国情和政策了解不全面,致使思想游离性大、人格可塑性大,易受错误思潮诱惑,迷惘、苦闷、徘徊,甚至导向错误,这与社会变革的要求、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步伐以及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这就催发他们到社会实践中,接受新思想,走向真理,发奋成才,健康成长。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间题作一探讨.一、社会实践是大变革时代的迫切要求 人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其生存发展活动是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中进行的,社会环境决定人的本质和性格。社会是一个由人的一切生活条件组成的复杂的机体,它一方面阻碍着人的生存活动,另一方面又为人的生存提供科学的发展可能。换言之,社会以人为主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大学生正是通过在生活中实践,才不断地积累经验,丰富个人的认识和阅历。有过第一次,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便可以从容面对,如果是别人遇到了,我们也可以在旁边给与建设性的温馨提醒。

(2)、坚持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个人技能,提高竞争力

21世纪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 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 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 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 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 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 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 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青年是人类的希望和社会的生 力军,学校和社会各界应该深人、全面、创造性地探索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努力 营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在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重视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 新意识和潜能,提供给大学生参与社会的机会,从而增 强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在生活中的实践可以使我们增长技能,增加熟悉度与掌握能力,并能游刃有余地运用。这样,无形中已经提高了我们的合作精神与竞争力。

所以我们唯有不断地进行实践,在每天的生活中坚持实践,坚持思考,这样方能提高我们的实践技能,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实践论》 毛泽东 《逻辑学》 黑格尔

《陶行知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版 《新教育之梦》 林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6日第11版

下载孙子思想的总结及在生活中的意义(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孙子思想的总结及在生活中的意义(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总结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2、商业中鉴别牛奶的浓度、酒的浓度,农业生产中配制盐水选种的问题; 3、根据密度知识选择不同的材料: (1)汽车、飞机常采用高强度、低密......

    学习孙子的战势思想的心得体会(5篇范例)

    学习孙子的战势思想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完《孙子兵法》中的《势篇》后我们认识到孙子的战势思想是研究孙子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且战势思想必然是孙子军事思想的核心内......

    浅谈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及意义

    浅析韩非子的“法” 作者:马娟 时间:2012--06--05 论文关键词:法治 原因内容意义 现代法制建设 论文摘要: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把法家的理论推向了高峰,其思想包括法......

    韩非子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范文合集

    王 颖:《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2008-12-05 12:39:37| 分类: 本科论文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王 颖 【内容提要】 战国末年韩非提出了以法来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法治思......

    《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

    西方化和科学化使得科学中心主义,机器中心主义的伦理观被人文中心主义的伦理观所替代。从表面上看,科学的发达仿佛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幸福和丰盛的物质。但实际上,它给我们带来......

    古田会议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作用意义 论述了红军政治工作的作风和方法。《决议》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做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要注意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

    庄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庄子思想中的三观 内容摘要: 庄子这个名字历代传诵。大家知道庄子是一个“称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在成篇的三十......

    孔子的廉政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孔子的廉政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决定,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