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悲剧的思想意义

时间:2019-05-15 04:4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伤逝》悲剧的思想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伤逝》悲剧的思想意义》。

第一篇:《伤逝》悲剧的思想意义

《伤逝》悲剧的思想意义

石寿红

鲁迅先生在1924年和1925年间写了许多有关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这是因为先进知识分子是民主革命中最先觉悟的阶层,在社会成员结构中他们是最能敏锐地感知时代变动信息和捕捉历史发展趋势的人。在“五四”和以后的革命过程中都起到重要作用,这不能不引起鲁迅的注意。这些小说主要收集在《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里,以《彷徨》集居多。《伤逝》一文写于1925年10月,收在《彷徨》集里。从写作直接相关的背景来看,学时正是“五四”高潮已经过去。鲁迅自己的思想正处在重大的彷徨和探索之际。因而很自然地将自己和他所感知到的知识分子时代心理变化交织在一起进行典型概括。鲁迅写过不同类型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在鲁迅的有关知识分题材的小说中,《伤逝》是极富新意和独创性的一篇。作者通过爱情生活题材对有关知识分子广性解放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解放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新的思索和探讨。

《伤逝》是一篇具有非凡思想浓度的小说,它与当时其他作家同类题材的伤口相比较,有其独特之处:第一,它描写的重点,不象一般爱情小说那样放在诉说封建社会制度下爱情婚姻不自由的痛苦,或表现青年们在个性解放思想鼓舞下,为争取婚姻恋爱自由与封建传统偏见所作的斗争中,而是放在子君与涓生结合以后的悲惨遭遇上。他们的爱情不是直线走向悲剧结局,在他们为爱情而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子君毅然离开封建专制家庭和涓生在亦兆胡同建立了宁静的爱巢,在这里他们共享着爱情的密果,但悲剧却从这里开始了。所以一般描写爱情作品的终点只是它的起点。第二,他们的爱情悲剧不是直接来自于客观社会的压力,而是突出地表现为同居之后,爱情自身热力的降低和消散,这出悲剧不仅是爱情婚姻的悲剧,也是一出反封建社教,反封建专制的悲剧,也是一出知识分子企图通个人奋斗,获得个性解放的悲剧。

作品的主人公子君和消生都是二十年苍茫初期具有民主程度的民主思想的知识青年,他们是一对反封建礼教与封建专制的判逆者,作者通过对他们婚后生活的细致描写,深刻提示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为社会谱写了一曲悲婉的爱情挽歌/

作品写他们因恋爱而幸福的同居并未暗示人们这是一种错误的结合,相反他们的相爱、同居有着他们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他们均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他们在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索生,谈仄戈尔,谈雪莱”。他们有着渴望婚姻自主,爱情自由的崇高理想,并为之勇敢地斗争,在争取爱情这条道路上,子君与涓生可谓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彼此手挽手,步伐一致,这样他们的爱情显得愈加深沉而真挚。同居又使他们的爱情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一朵爱情之花经过子君与涓生辛勤与培育终于开放了,但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呢?他们彼此顶住如此大的社会压力才获得爱情归宿的情侣,同居令一年多为什么又匆匆分手呢?这不能不引人深思,催人猛醒,封建社会是这样森严恐怖,封建专制的牢宠又是如此的坚不可破。在封建主义的黑暗秩序中,中国的妇女处于被压迫、被侮辱和被蹂躏的地位。儒家伦理道德所宣扬的大男子主义的思想观念,将妇女当作发泄淫欲的工具,并不可能有同男子平等的地位。婚姻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妇女不大可能有择偶的自由权利。这种专制的婚姻制度,实际上是专制的政治制度的派生物,而子君则坚定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与涓生他们争取爱情和婚姻自主的思想,显然与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格格不入。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势单力薄的子君与涓生俨然是网中之鱼,笼中之鸟,当他们的鳞羽还未丰满时,变必然会被封建统治者当作邪恶的异端加以扼杀。在这里作者对封建礼教、封建专制的控诉是何等的强烈啊!

《伤逝》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奴役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工具,封建思想在人民心目中根深蒂固。封建统治者就利用它来维护其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使人民成为它的奴隶。封建思想已成为广大劳动因袭的无法摆脱的精神枷锁,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反抗,都将撞得头破血流。那么对于势单力薄的子君与涓生来说同样难以幸免。他们成子这一制度的殉葬品。

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制度是规范,约束人民行动的准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个伦理常纲就是这种准绳的体现,违反常纲为当时社会所不容。子君与涓生从恋爱到同居,没有遵循封建婚姻的那一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是明媒正娶。依照准绳自然是大逆不道的,子君的叙文极力反对子君的行为,百般阻挠。最后气愤到不认他侄女的地步。子君的叙文是封建道德的维护者。他怎么能容忍子君的大逆不道之举呢?子君与涓生的同居当然为当时社会所鄙弃。即使是亲朋好友,也多数给他们以白眼和冷遏,这样人像躲避麻风病者一样避而远之。“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大半是被托辞拒绝”,“寻了二十多所,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子君与涓生在往日的亲朋好友那儿得不到丝毫的理解和同情,他们的生活天地虎来越狭小。开始时涓生还“由家到局,由局到家”,还能“在办公室桌前钞,钞,钞些公文和信件”。不多久连这样的生活也不能保全了。就这剩下这个“小窝”了。冷酷无情的封建制度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以极端残忍的手段使他们陷于孤立无援的地步,进而将他们一举“歼灭”。

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扼杀是极端恶劣的,封建家长制的权势就是它的直接手段,子君虽不生活在父母身旁,寄居在叔父家里,叔父依然行使着家长制的特权,竭力阻挠她的婚事,甚至将她送出家门。虽然子君勇敢地从封建家庭里走了出来,但她始终摆脱不了封建家庭的阴影,最后又陷入阴影,在阴影的笼罩下,不久逝去,这种杀人手段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啊!

子君在与涓生同居前是一个无畏的战士。她在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道路上是表现得十分坚决和勇敢的。为了追求个人幸福,不顾父辈的反对,不顾周围人的冷眼,不顾最终的身改名裂,甚至是无字的坟墓,在那些邪恶的封建势力面前,她显出了一种高傲和睥睨一切的神色,她坚定地向涓生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的选择没有错,她就像放飞的小鸟,自由而幸福地飞翔在自己争取来的这一方蔚蓝的天空上,但她在反封建的道路上又走了多远呢?在她得到幸福的爱情之后,她就无法了解前面还有什么远大的生活目标了,不知道还有什么更为重要的事情应该去做了,只是劳碌地埋头于琐碎的家务中。没有时间自书读报,没有闲暇谈家庭专制„„。渐渐地,她两眼中充满稚气洋溢着对新生活热爱的光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琐碎的家务和券养小油鸡和“阿随”的空虚和无聊,再也没有了与涓生共同战斗的勇气,再也没有了理想的追求。在与封建礼教封建专制斗争中,曾找到真正自我的子君在与涓生勇敢同居后,失掉了她最初的人生追求,心甘情愿地依拊男人暂时做稳奴隶,在一个用爱构筑的小家庭中又失去了自己,她实质上从一个牢笼又陷进了另一个牢笼,并未取得真正的解放,她最终只有默默地向封建家庭的围城缴械投降,终于被黑暗的社会吞噬掉。

涓生是子君的思想启蒙者,但子君的思想却比涓生透彻、坚强得多。子君闯入涓生的生活,曾给涓生带来了很大的快乐,倍尝爱情的甜蜜。但他较弱,多顾虑:“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这充分暴露了他思想的弱点。对于同居后的子君整天沉述于琐碎的家务,不再读书,不再思考问题。这使涓生不满,爱情这花渐渐褪色。涓生对婚后生活认识是较清醒的,认识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否则:“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但是爱情怎样才能更新、创造、生活的意义窨是什么,要开辟什么样的生活?他自己并不很清楚。他先把婚后爱情生活褪色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子君,当他遭到失业打击,生活难以维持时,非但不想与子君共同奋斗,反而把子君看成是自己的累赘,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甚至“突然想到她的死”。以到有一天他终于向子君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样累率的不负责任的话,终于使子君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在这里,作品对资立阶级极端的利已主义思想作了深刻的批判。

经济压力是造成涓生和子君悲剧的间接手段。1923年10月鲁迅远在北京好高等师范学院演讲时就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娜拉走后怎样?她指出妇女取得自由的关键是经济制度的变革。否则,娜拉除带走一颗觉醒的心外什么也没有,不是堕落,就是重回丈夫家里充当玩偶。妇女争取解放的前提是要在经济上有独立的地位。鲁迅明确提出,经济制度要改革,不改革旧的经济制度就无所谓妇女解放。子君和涓生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动摇了这个经济制度了吗?没有,相反,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以此作为一条坚硬的绳索牢牢地束缚着他们。他们政治上、经济上都有无权。首先,子君在那样的社会里不可能与男人要样有一份应有的工作,真正达到人格上的独立。只好依赖丈夫,只好操持家务,使自己的思想日趋平庸,空虚起来。再者,涓生虽然努力工作,苦苦奋斗、译书、撰稿,但生活的境遇却每况愈下。最后失业了,这样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也不具备了。但涓生并没意识到这是封建势力加在他们身上的经济压力,却消散了诱人的芳香,失业的打击则加速了爱情之花无情地凋谢。就这样仅一年多点,一个冲破艰难险阻建立起的家庭就被毁掉了,主人公的爱情理想在强大的经济压力面前被子击碎了。那么,如果他们生活富裕,涓生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是不是可以避免悲剧发生呢?我认为这也不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因为物质的富裕,并不能弥补精神的空虚,这苍白、空虚的爱情又能维持多久呢?

主人公爱情至上主义思想的局限性,也是悲剧发生的思想根源。子君在争取爱情自由时,确实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无畏的精神,但一旦得到爱情之后,就陷于狭小的天地,不再思考问题,不再读书看报,整日忙于琐碎的家务,养小油鸡,喂小狗“阿随”。因为害怕房东太太的嗤笑和奚落,就把轻易不吃的羊肉给“阿随”,为了小油鸡而与房东太太暗斗,一个勇敢的女性,一个曾经为爱情理想而大胆反抗的女战士又回到了旧社会为妇女安排的哪条平庸的老路上去了,变成了家庭的奴隶,结果使自己的思想一天天趋向平庸、空虚、怯弱,为了竭力牢牢抓住自己得的爱情,又靠努力唤起甜蜜的回忆,靠虚伪来填补爱情的虚空,结果只能使爱情之花渐渐暗淡,直到全部凋零。

涓生在婚后似乎比子君清醒些,但他并没有迈出更大的一步。他虽然感到“爱情必须更机关报、生长、创造”。又感到不能“只是为了爱——盲目的受,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疏忽了”。可是拘局于狭小的生活圈子里,割断了与社会斗争的思想联系的他也不知道别的人生要义是什么。涓生预感到爱情虽已成为虚空,但子君来说,却是生命脉的唯一的一根丝线,因而他又想努力不让它断绝,但缺乏了为爱情提供持久、巩固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实际基础,所以这对他们日赵破裂的爱情并没有带来任何帮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仅仅以追求爱情作为人生的全部,这样的爱情不可能天长地久。所以作品通过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深刻地再现了爱情至上主义者的心理变迁,暴露出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实质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因有弱点。

当然,在封建势力张牙舞爪的二十年代,子君与涓生敢与封建礼教、封建专制制度抗衡,争取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产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这是可歌可叹的。但是他们不懂得人生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追求个人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变革,社会解放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社会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个人解放和个人幸福社会解放是个人解放,个人解放的基础,前提条件,所以子君离去后,涓生虽然奋斗了一番,却一事无成,孤苦无告。结果并没有迎来他自己预感到的“新生面”鲁迅先生在这里揭示出这样的思想:知识分子如果把个人奋斗的目标仅仅局限于追求个人出路的圈子中,仅仅凭着个人奋斗的微弱的力量是决然冲不出封建势力的樊笼的,是找不到一条生路的,在冷酷现实的逼迫下,涓生的个人奋斗暴露了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

总而言之,《伤逝》的悲剧不仅仅是寻求妇女解放的悲剧,也是知识分子奋斗的悲剧。因此这不仅是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也是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这样《伤逝》就成为了鲁迅启蒙主义小说所达到的一个新高峰。在封建思想统治森严的旧社会,广大人民意识尚未真正启蒙的思想状态下,通过个性解放实现妇女的个人解,此路不通;知识分子不与广大人民结合,靠个人奋斗,实现个性解放的愿望终究破灭。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个人幸福的理只有与寻求社会解放和人民解放道路的思想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附参考书目:

八校合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甘竞存《鲁迅小说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评论选》 丁涌生的《鲁迅〈伤逝〉思想的重新审视与界说》 林非《〈伤逝〉的思想与艺术》

第二篇:论《伤逝》爱情悲剧根源

论《伤逝》爱情悲剧根源

摘要:而这种同居,在某种意义上是婚姻的象征;殊不知,冲破重重阻碍所换来的婚姻却并没有走向最后的幸福。甚至在同居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便已经裂痕重重。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源,固然有那个社会的压迫,阻挠,遗弃,为此他们被迫断绝所有的人际关系,涓生失去维系生活的唯一经济来源。然而,更深层次的,横亘在涓生与子君之间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早已溶进血液里的隔膜。

关键词:爱情,悲剧,隔膜,男尊意识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得到解放。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当时反封建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文学创作上,有大量的反应青年人为实现个性解放,冲破家族禁锢的爱情故事问世。但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止步于“有情人终成眷属”,没有人思考他们结合以后的故事是否一如童话中一样“王子和公主打败了巫婆,最终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鲁迅先生所写的《伤逝》当中的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青年男女一样,他们向往自由平等,敢于突破封建礼教追求爱情,为爱甚至不惜同封建家族决裂。然而鲁迅先生却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描写他们为争取爱情自由的抗争故事,而是用独特的视角着重写了他们结合以后却最终分离的一幕爱情悲剧。两个新时代的“反叛青年”并没有如预期中一样的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反而一步步走向了截然相反的路上,直至子君自杀,两人之间的爱情彻底覆灭。这场悲剧,并非一句“涓生变心”便可以结语的,因为悲剧的发生并不是处于偶然,而是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性格根源。

在恋爱的初期阶段,他们沉溺在爱情所营造的美好氛围当中,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彼此眼里的情人都是完美无瑕的,所以,他们并未预见到结合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当爱情逐渐被平凡的生活磨去当初的光泽后,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隔膜就渐渐地明晰起来了。子君从骨子里透出的所谓“贤妻良母”意识,涓生的“男尊意识”都使彼此渐行渐远,最终分道扬镳。隔膜的两岸,是两颗永远无法真正靠近的心。涓生与子君,两个接受反封建反礼教思想的新式青年,也许在外人眼里,他们行为怪诞,人们都宁愿避而远之,但是他们在恋爱的初期阶段却可以做到无视流言,毅然地选择同居。他们“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他们谈得废寝忘食,他们以为彼此的心灵已经贴得很近,他们热烈而满含激情。直至“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道不再认她作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他们在同居在一起。

而这种同居,在某种意义上是婚姻的象征;殊不知,冲破重重阻碍所换来的婚姻却并没有走向最后的幸福。甚至在同居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便已经裂痕重重。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源,固然有那个社会的压迫,阻挠,遗弃,为此他们被迫断绝所有的人际关系,涓生失去维系生活的唯一经济来源。然而,更深层次的,横亘在涓生与子君之间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早已溶进血液里的隔膜。

“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现钱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正的隔膜”,这段话已经隐隐暗示着他们日后的悲剧。这种隔膜,并不是在同居以后才有的,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是整个时代整个旧社会的悲哀。当时在热恋当中的他们并未看透这一点,他们互相崇拜,互相赞赏。子君视涓生为老师,是思想的启蒙者,她倾倒于他学识的渊博,见解的独到;涓生更把子君看作这个时代的新女性,有别于过去的,有思想、有灵魂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子君石破天惊的一喊,“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边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对于子君,一个被启蒙者,涓生感到满足和骄傲。他们对于彼此的认识都太过片面,因此在同居了一段时间后,爱情也渐渐地被琐碎的生活一点一点侵蚀掉,彼此慢慢疏离,爱情的新鲜感不再,幸福更加背道而驰了。

只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并未认识到那种隔膜。它有别于《故乡》当中的闰土与“我”的隔膜,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血液里,融入骨髓。子君受到了新思想的启蒙,她追求平等自由,她坚强独立,热烈纯真;她为爱出走,不惜与父亲叔叔决裂,她是一个带有浓烈时代特色的新型女性。对于旧式女子“在家从父”的命运,她据理力争。她不顾人们的嘲笑,世俗的不容,她最终还是义无返顾地奔向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是的,她胜利了!然而,出人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的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女性,在同居之后却在某种意义上过上了“出嫁从夫”式的生活。她停止了读书,放弃了思考,做起了传统中国式的“贤妻良母”来。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她埋头繁重的家务劳动,命地想方设法维持小家庭的存在,饲喂油鸡、阿随。生活的拮据与邻居争吵不再追求人生,不再追求个性解放,不再追求理想,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了一个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

作为一个复杂组合体的子君,在追求个性解放的同时,她又未能彻底摆脱压在自己身上沉重的传统精神负担。正如鲁迅在 《娜拉走后怎样》 中曾无奈的感慨:“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 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所以,在子君将自己的全部都托附于涓生时,一半是爱,一半应当说是封建礼教中 “三从四德”以及妇女对男子的依附心理。当她以一个战斗者新女性的形象出现时,随即又跌入“丈夫的附庸” 的怪圈之中。她沉湎于日常琐事中,她对丈夫百依百顺,温柔体贴,她把爱自己的丈夫,搞好家庭内务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简言之,她完全丧失了自己,而把重心转移到了涓生身上。她依赖涓生的爱而生存,面对着涓生爱的表示,子君 “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力避我的视线,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 ; 面对涓生表明不再爱时,子君 “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她的这种依附式的爱,在涓生对她说出“不爱”时,将自己逼上绝路。

然而她内心里的“贤妻良母”式理论却造成了自己与涓生之间最深的隔膜,在涓生那里直接表现为对子君的认知落差。涓生的隔膜感一旦产生,他眼中的子君身体很快就变形:子君竟胖了起来, 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醉心于家务的子君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了, 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当初那清纯的子君已不复存在,而外形的邋遢和粗糙也隐喻着精神价值的消亡。精神价值一旦消亡,子君对任何风吹草动都十分敏感。涓生叫她不可太操劳,她神色马上变得凄然等等。对于子君的前后落差,涓生深感失望,他认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他意识到了这种隔膜,却并不了解造成这种隔膜的根源,因为他自己也早已深陷其局。

子君受封建传统文化影响深重,涓生又未尝不是。从骨子里透出的男尊意识使涓生在发现自己已经对子君无爱后,将全部责任推卸给子君。涓生向子君表示纯真热烈的爱的时候,“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了”,“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然而 “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一点永远留遗”。在内心深处,涓生对男性尊严的降低是难以接受的。在面对生活困顿时,涓生想到的是“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活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是如此。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再如,涓生发现吃他残饭的只有油鸡们,便 “如赫胥黎的论定 ‘人类在宇宙间的位置’ 一般,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置: 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子君吃的饭是不是少得连残饭都剩不下,只看这位置中的子君在哪里?这种男尊意识是导致悲剧一步步发生的催化剂,当发现子君已经成为自己的累赘时,他的第一个念头便是抛弃,他甚至为此给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在通俗图书馆里往往瞥见一闪的光明,新的生路横在前面。她勇猛地觉悟了,毅然走出这冰冷的家,而且——毫无怨色的神色。我便轻如行云,漂浮空际,上有蔚蓝的天,下是深山大海,广厦高楼,战场,摩托车,洋场,公馆,清明的闹市,黑暗的夜„„”令人犹为寒心的是,这样一个男人,他将子君的存在看作一个沉重的负担,阻碍了他前进的路,唯有子君的离开是他唯一的光明。

事实上,当子君的父亲接走子君后, 涓生感到了解脱:心地有些轻松, 舒展了, 想到旅费, 并且嘘了一口气。子君最终以死结束了一场虚无的爱情,身体的灭亡是最彻底的灭亡。因为爱是精神实践,同时也是身体实践,它是对死亡的抵抗,是对生命的救赎,是对价值的肯定。身体已然消亡,爱情更无处依存。那种男尊意识,发展而成的个人主义,早已化作一剂毒药,或是一把匕首,狠狠地插进了子君的身体。究竟是涓生逼死了子君,还是他的那种连自己也浑然不觉的男尊意识逼死了子君,抑或是子君的那种对爱的极度倚赖逼死了自己。

涓生的男尊意识,无形中加剧了他与子君之间的隔膜,他只是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看着子君渐渐埋没在日常琐事里。当自己的爱已经全部收回,就将这种无爱的结果归咎于对方,然后堂而皇之地抛弃对方。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子君而言,同居后的涓生,她深感迷惑,惶恐不安,更多的是不了解,猜不透。当自己为了一日三餐而忙得晕头转向时,招致的是涓生堆积起来的无奈、抱怨和不理解。她看不到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因而也无从去改变。两人间的隔膜日趋加深,终于发展到爱情破裂,伊人远去。

这种隔膜是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造成的,如果子君只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封建小姐,而涓生也是一个只懂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公子,那么悲剧必定不会发生。他们没有对新生活的幻想,更不会去尝试。然而《伤逝》当中的这一对青年,正是五四以后一群追求进步的青年的代表,他们向往自由平等,并坚持身体力行。也许他们已经强过了许多人,他们击败了软弱;然而却永远不会明白,那身体里所遗留的封建残汁,已经在二十余年的身体里生根发芽,连自己也浑然不觉;当爱情渐渐被平凡的生活所替代,归于平淡的时候,它所带来的隔膜趁虚而入,将两个进步青年曾经对未来抱有的期望瞬间砸个粉碎。

参考文献

(1)吴宏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9(2)李今.析 <伤逝 >的反讽性质[J].文学评论,2010(3)苏颖.古典爱情在五四文学中的演变[J].文学评论.2011(4)孙郁.鲁迅与胡适[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5)魏福惠.鲁迅研究[M ].沈阳: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第三篇:浅谈《伤逝》悲剧的原因

从《伤逝》中感悟到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无疑就是一场悲剧。然而这样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呢?

一,涓生和子君的思想理念不同导致爱情悲剧

涓生的爱情观是,因为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选择追寻爱情。而子君的爱情观是,因为我选择了爱情,而不惜倾其所有。

和大多数情侣一样,在爱情刚刚萌发的时候,涓生和子君是幸福的。

因为还未得到子君的许可,涓生想方设法获取女方的欢心,内心充满着焦急与期待,“在这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喊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

但涓生是否真的了解子君呢?他对子君的爱,除了她的年轻与貌美外,还包括她的思想吗?“壁上就钉着一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当我指给她看时,她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这说明,涓生是知道子君是一个还保有旧思想习俗的女子。但子君却拥有为爱付出一切的勇气,“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面对自己胞叔对自己爱情的阻拦,子君发出了这样的抗议。这让本来对子君有一丝犹豫的涓生仿佛看到了希望——即完美了子君在自己心中唯一一点的瑕疵。

但时间不仅仅能冲淡记忆,它还能拨开迷雾,让人与人之间看得更明了。涓生得到了子君,便渐渐退却了当时追求子君的狂热——因为当时的狂热也无非是为得到子君。而子君是个单纯的旧式的单纯女子,又因被涓生的热情所打动,从而对那晚涓生对自己的表白念念不忘。但涓生却因为这不断的“被质疑,被考验,并且被命复述当时的语言”而感到厌倦。

慢慢地,涓生发现,子君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自己迷恋的女子,因为“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确实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距离的不再,阻碍的不再,时间的延长,让人与人之前消失了好奇心,进而消失了继续经营关系的耐心。涓生慢慢发现,子君与自己是不同的,甚至有自己无法忍耐的“缺点”。从最开始,涓生养花,但子君却不喜欢而忽略枯死了花,到后来子君因喜欢动物而养了油鸡、阿随,因想让涓生吃饭而打断了他的工作,因生活的琐事而和邻居官太太吵嘴,最后因家里太穷,涓生放掉杀了油鸡,放了阿随而神情恍惚……因为这些“不同”,涓生没有选择理解和包容,而是认为“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并最终选择“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的很”这条路。

而子君却“是这样地热烈,这样地纯真”地爱着涓生,而一步步地退让,放弃自己的喜好,放弃自己的尊严来迎合涓生,维持这段感情。

而这篇小说的悲剧不仅仅在于这段感情的结束和子君的死,还在于涓生的懊悔。“新的生路自然还很多,我约略知道,也间或依稀看见,觉得就在我面前,然而我还没有知道跨进哪里去的第一步的方法”,但就是因为这个“新的生路”的幻影,让涓生轻易地抛弃了当下的,他已然看不到希望的生活,而去追寻虚无,最后一无所所获,悔不当初。当他想再挽回时,斯人已去。试想,当涓生想起,当初的子君是怀着那么多内心的痛苦来强颜欢笑维持这段感情时,他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人,总是有太多的幻想,太多的奢望,却又缺乏自知。当失去了当下,又追悔莫及。如果说涓生的悲剧给了我了我一些启示,那么,最深刻的就是——活在当下,且珍且行。

二.对子君的性格分析

虽然是“涓生手记”,但从涓生的角度看去,子君的性格是有一定典型性的。

而子君呢?因为深爱着涓生,不惜与家庭决裂,与涓生一起过着艰苦但自认为幸福的日子,她为涓生的失败而低落,为涓生的选择而牺牲自己的快乐,最后因涓生的抛弃,而默然离开。子君的悲剧命运在于,她因把爱情给了涓生,便把自己的人生也托付给了他,如果爱情变质了,她的人生也就走到了尽头。子君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她的单纯,她对爱情的执着与勇敢。但她同样是可悲的,因为她不懂,人必须要拥有自我,保持自我的独立性,才是最可爱的。毕竟,爱情之所以萌发,就是因为彼此的欣赏。毕竟,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爱上一个对自己百依百顺,随声附和的人。

第四篇:浅谈《伤逝》中的爱情悲剧

浅谈《伤逝》中的爱情悲剧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四班 范淑媛 20090510434

摘要:《伤逝》是鲁迅作品中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小说中男女主人翁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让读者无不深感惆怅,慨叹不已。对于他们的爱情悲剧的成因,更是众说纷纭。而在我看来这场悲剧是双方性格弱点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涓生的自私自利的性格弱点是造成这场悲剧的主要因素。

关键字:伤逝 爱情悲剧 性格弱点

《伤逝》是鲁迅作品中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小说中男女主人翁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让读者无不深感惆怅,慨叹不已。这是一出追求婚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却处处碰壁,最终不得不回到起点的悲剧;是一出两个受五四新思想影响而觉醒的年轻知识分子,冲出黑暗冲出封建家庭束缚,得到片刻幸福,而最终又被封建势力束缚的悲剧;“这是一支具有深刻的社会悲剧与性格悲剧意义的歌!”这场爱情悲剧,不仅让我们惆怅、伤感、甚至流泪,同时也激发着更多的人去探究导致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我个人浅薄的认为归根掘底这场悲剧是由子君和涓生各自的性格弱点所造成的,当然也有一点封建势力的摧残的因素。最终子君在“无爱的人间死灭”,“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涓生则回到再不会有子君的寂静而空虚的会馆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而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他自己的悔恨和悲哀,为他自己,也为子君。

一、在俗物中日渐浅薄的子君

首先来看子君她一开始给认得印象是漂亮、文静、贤淑,而且受到五四新思想的影响,她总是微笑着听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俗,谈男女平等,谈伊索生,谈泰戈尔,谈 ① 张盛如,康锦屏主编,《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

雪莱„„”她的思想里有反封建的意识,在与涓生交往半年以后,为反抗胞叔和父亲,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时候她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追求婚姻自由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发展到后来我们不难发现她的世界只是一个男人而已。她追求的只是爱,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冲出了封建家庭之后,她只是蜷缩在‘幸福安宁’的小家庭中做起甜蜜的新梦了。”她开始变得没有追求,在俗物中日渐浅薄,成了一个家庭主妇,整天忙于做饭,养小油鸡,喂狗阿随。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至于连读书,散步的时间也都没有了。尽管他们的生活日渐拮据,但是她却因为受不住房东太太的奚落而把残饭给小油鸡们。有时还为小油鸡们与邻居暗斗。可见在她的身上仍然残存着封建思想。对于爱情,她似乎只是活在过去,活在回忆里,一遍遍的逼着涓生和她一起温习往事,她似乎想要靠这温习来找寻他们相爱的证据,但是她自己却不知道,爱情就是一把散沙,握得越紧流得越快。在繁琐的家务中,在一遍遍的重温旧课中,她的爱情已经流失。倘使子君是一个彻底摆脱封建思想的新女性,她可以继续进步,继续读书学习,甚至在涓生忙于写作时可以给他一些帮助,而不至于让丈夫觉得自己是一种负担。如果她能坚强一点,也不至于就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然而子君的悲剧更多的却是由于涓生的自私而导致的。

二、自私自利,没有担当的涓生

涓生呢,他最大的性格缺点就是自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逃避自己的责任,泰勒曾说:“个人主义的黑暗面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我们的生活既平庸又狭窄,是我们的生活更缺乏意义,更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涓生就是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者,因此,他从没有站在子君的位置上替子君想想,最终把子君推向没有墓碑的坟墓。他打着悔恨的招牌所做的阐述,只能让他自私更加暴露。他追求子君也许只是为了填补心里的某些空白,“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近一年多了。”由此可见他的爱情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逃出寂静和空虚。在追求子君的时候,他期待着子君的到来,希望她来聆听自己的心声,④子君总是微笑着听他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俗,谈男女平等,谈伊索生,谈泰 ②③ 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

魏洪丘主编,《鲁迅小说导读》,第20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④ [加]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戈尔,谈雪莱„„也许这些都本不是子君所喜欢的,否则子君为什么只是微笑呢。自私的他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子君,而且还想当然的认为子君都懂。当子君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无视旁人的蔑视,毅然和他同居后,他却记不清自己那时候是怎样的将自己的爱表示给子君的,在他的心里就只有他自己。然而子君却什么都记得,光凭这一点谁爱得更真就清晰明了。短暂的满足感退去之后,他开始挑剔子君,“我也渐渐清醒的读遍了她的身体,他的灵魂,不过三个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其实他从头到尾都没有了解子君,他连自己的自私自利都未曾自觉。

至此他们爱情的罗曼蒂克的玫瑰已经完全凋零,子君给他带来的片刻的充实也已经满足不了他。他开始觉得烦腻了,他觉得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然而他并不了解整天忙于家务,养小油鸡,喂阿随的子君也有他的无奈,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散步那些并不全是子君的错。他只是自私的认为子君变了。他也为子君一遍遍的温习旧课感到厌烦,但是他没想想子君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守着眼前的他,她无法找到他爱的证据。辞退书的到来让他感到怯弱,在他自感怯弱的同时他还要把子君也拉入怯懦的行列,以便为自己的怯弱找借口。原来期待子君的到来,为他打破死一般的沉寂和空虚,而今他写不出好稿子,却又把责任推给子君,“可惜的是我没有一间静室,子君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了。”自私自利的他总是趋利避害,总是为自己找借口,生活的窘迫逼迫着他们,为躲避家里的严寒涓生自己跑到图书馆去烤火炉,他何曾想过寒冷同样在摧残着比自己更柔弱的子君。

自私自利,毫无担当的他开始寻找出路,同时也开始转嫁责任。“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为了他自己所谓的生活,他愿意放弃子君,他想他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因为骄傲不与世交往,只要远走高飞,路还是很宽。他无非是想重新结实那些原先为冲破封建势力而疏远的人,这样看来不仅是子君,在他自己身上也还有封建残余思想。他想摆脱子君,但是苦于无法开口,自私的他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于与子君分手,他想“她应该决然离去”,多么残忍,多么可耻的想法,他不但想摆脱子君,而且还不想背自私的罪名。对于生活的压力下涓生做出自私的选择,“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将 ⑤⑥⑤

⑦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⑦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个细节无限放大,作为涓生和子君悲剧的主要原因,以印证《娜拉走后怎样》对经济权的强调。其实鲁迅自己在小说中放大的倒并非经济的窘迫,而是涓生应对待(这个字因为误加)经济窘迫的能力和态度。”这个没有担当的男人,自己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了子君。他鼓足勇气对她说:“我不爱你了”。就这样为了寻求自身的解脱,他残忍的让子君负着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所谓的人生的路。最终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以“不爱你了”作为分开的理由,先不说这符不符合道德规范。追求婚姻自由,似乎是因爱而走在一起,不爱了,大家好聚好散。“爱”是无法抗拒的力量,“不爱”也是无法抑制的悲剧。涓生深知这一点,当然他也知道子君和他走到一起的勇敢和无畏都是应为爱,只要自己说“不爱了”子君自然会离去。其实这同样是这个自私的人找的借口,从他的忏悔来看,其实他一直也都还爱着子君,只是自私自利的性格使他忘记了该如何去爱。他只是为自己摆脱生活的困境找一个相对合理的借口。而对于子君的死他不是没有预料到,相反他知道一旦自己说出“不爱你了”这几个字,子君“所有的只是他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寒过冰霜的冷眼。”,只是自私的本质使他不会取为别人多考虑一下。而狠心的将她推向死亡的深渊。他的自私也是自己永远处在无边的悔恨和悲哀当中。

三、结语

爱需要用心构建,爱情本身容不得半点杂质,子君和涓生的爱情中有太多的不得已,然而他们性格的弱点却是导致这场爱情悲剧的最主要的因素。尤其是涓生的自私,让他们这条爱情的路上显得过于拥挤,拥挤得容不下子君单纯的爱。

参考文献:

[1] 张盛如,康锦屏主编,《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

[2] 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⑧ 郜元宝:《鲁迅精读》,第66——6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3] 魏洪丘主编,《鲁迅小说导读》,第20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加]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6][7] 白烨 秦弓::选编,《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8] 郜元宝:《鲁迅精读》,第66——6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关于《伤逝》悲剧的 沉思 毕业论文

忻州师范学院成教院

(毕业论文)

题 目 关于《伤逝》悲剧的 沉思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指导教师 学员姓名 学 号

2011 年5 月 28 日

目录

一.摘要 关键词 „„„„„„„„„„„„„„„„„2 二.正文

(一)引言

„„„„„„„„„„„„„„„„„„

3(二)社会悲剧

1.社会动荡,知识分子谋生艰难 „„„„„„„„„„4 2.经济落后,知识分子不受重视 „„„„„„„„„„4 3.新旧交替,知识分子无所适从 „„„„„„„„„„4 4.世态炎凉,知识分子孤立无援 „„„„„„„„„„4

(三)人生悲剧

1.性格懦弱,难以立身 „„„„„„„„„„„„„„5 2.弃旧不能图新

„„„„„„„„„„„„„„6 3.思想不够成熟

„„„„„„„„„„„„„„6

(四)爱情悲剧

1.爱情基础不够牢固

„„„„„„„„„„„„„„7 2.平淡从容才是真。

„„„„„„„„„„„„„„8

(五)结束语

„„„„„„„„„„„„„„8

(六)注释

参考文献 „„„„„„„„„„„„„„9

关于《伤逝》悲剧的沉思

The meditation on the tragedy of “Regret for the Past”

【摘要】 《伤逝》描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一对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男女——涓生和子君,由相聚到分离的爱情悲剧。本文从社会、人生、爱情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指出了青年婚恋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从而阐明了《伤逝》具有深刻的悲剧意蕴,并点明了它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Abstract: “Regret for the Past”describes a love tragedy of a pair of young couple(Juansheng and sub-Jun who pursuit the individual liberation)from together to seperate in 1920s.This article describ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society, life and love to reveal the roots which cause of the tragedy and point the complex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marital issue of young people.Therefore, the article clarifies that the “Regret for the Past ”has a profound tragic meaning, histor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关键词】 悲剧根源; 意蕴 ;现实意义

Key words: the roots of tragedy;meaning;practical significance

关于《伤逝》悲剧的沉思

一.引言

二十世纪初到中国,是一个风云动荡,除旧布新的时代,是一个大觉醒、大探索、大奋进的时代,是一个争取民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大时代。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文学家,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鲁迅先生,他的作品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单就其小说而言,几乎一篇一体,表现了艺术构思的多样性和独创性。其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只写过一篇,这就是收在《彷徨》中的《伤逝》。当时以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很多,几乎成为一种时尚,许多作家都写过这类小说,而鲁迅的《伤逝》比当时同类的小说要深刻得多。

《伤逝》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一对追求新生活的知识分子,冲破家庭和社会的种种羁绊,如愿以偿地结合在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他们又不得不分离,最终女主人公被黑暗的就势力所吞噬,只留下男主人公悔恨和悲哀。

我国古代的许多爱情故事往往以大团圆为结局,如《西厢记》、《风求凰》等。而鲁迅先生却另起炉灶,完全摒弃了这种做法。他把重点放在对“分离”的原因的描述上。当男女主人公结合在一起,开始自由的二人生活时,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实际上却是命运的转折,悲剧的开始。因为他们身处黑暗势力之间,仅凭一腔激情而不设法改变社会现状,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因此他们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那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伤逝》的悲剧意蕴极为深厚,那么他毁灭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该如何理解呢?我们从社会、人生、爱情三个层面来解读《伤逝》的悲剧。

二.社会悲剧

1.社会动荡,知识分子谋生艰难。

《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生活得年代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年代,辛亥革命、袁氏复辟、二次革命„„有人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主题概括为战争和革命,应该说是十分形象而精当的。人们虽说“乱世出英雄”,但当时这些英雄多由张作霖、袁世凯之流从绿林起家或出身豪门的人充当。至于涓生类的知识分子,却正是“满腹诗书不值钱”的时期。他们的生存空间极为狭小,谋生异常艰难。我们从鲁迅的《范爱农》和朱自清的《背影》中不难读出他们的艰难。涓生自然也不例外,其谋生手段也不外乎教书、抄写、写作与翻译等几样吧了,而当时凭这些来养家糊口谈何容易!在吃穿尚成问题,只能苟全性命的乱世,试想又有多少人会有闲钱去供养子女上学呢?又有多少人会有闲情逸致去浏览那些不能充饥果腹的文章呢?这样的局面,当时许多大作家尚不能单以写作谋生,何况涓生们呢?正所谓“才子清明志自高,声誉1 末世运偏消”。○2.经济落后,知识分子不受重视。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受尊重的程度就成为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天然标志。奴隶社会时期的孔子,柏拉图等思想大家的命运凄惨且不必说,封建社会时期的祖冲之不时也一再落到“臭老九”的地步吗?知识分子队伍的大小,命运的优劣势与社会的进步程度,经济的繁荣程度分不开的,落后的社会不尊重知识分子,贫穷的社会养不起知识分子。二十世纪初到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挣扎在贫穷的死亡线上,境遇十分悲惨。他们既不能向农民那样攒下救命的粗糠烂菜,又不能像工人那样挣得维持生命的微薄薪金,在这样一个知识不受重视,知识分子遭难的时代,涓生们又怎能不命运多舛呢?

3.新旧交替,知识分子无所适从。

2涓生和子君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的时代。他们是新派人物,是精英,可他们在当时社会是少数派,他们为社会上的守旧势力所不容,他们的自由结合更加重了这种不容程度。他们走在路上,会时时遇到敌视、讥笑和轻蔑的目光。尽管他们时时记得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然而他们的创新之路不是那么好走的,“别人”也不只是“说”而已。最终他们中了冷箭,跌入陷阱,涓生被无端解雇了。既然不能为旧势力所容,那么就看看新派人士的表现吧!他们总该会惺惺相惜吧,然而这些新派人士却也和他们的境遇相似,很难有剩余之力再去拉别人一把,涓生寄予厚望的《自由之友》也不过是寄来几角钱的稿费而已。

更何况,革新与守旧只是相对而言而已,曾几何时,康有为、梁启超等新派人物,转眼就成了最顽固的守旧派。面对变化如此之快的3世界,涓生们定然无所适从,只能“望天地之悠悠,独惨然而涕下”○了。

4.世态炎凉,知识分子孤立无援。看鲁迅的《孔乙己》、《祝福》等作品,人们往往惊诧于国人的冷漠,孔乙己在人们的讥笑中凄惨地死去。《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没有谁来拉他们一把,有点只是冷笑旁观,淡然置之,甚至于暗放冷箭,落井下石。不要以为这是鲁迅先生幼年惨遭家庭变故,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后的激愤之词,那是先生敢于直面人生,正视淋漓鲜血之后的呐喊,是先生为衰弱大中华民族开出 的良方,孟子也曾提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美好主张,然而在一个极为贫穷,人人自危的国度,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挣扎在死亡线的,套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的人,在“老吾老”“幼吾幼”都无法做到的时候,又怎能“及人之老”“及人之幼”呢?那时,涓生和子君所造受得冷遇,又会有谁不曾遇到过?人人变得麻木的民族,必将是分崩离析,任人宰割的民族。

总的来看,《伤逝》揭示了导致那个时代一些知识分子悲剧的社会根源。在那样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任何一个与觉悟的知识分子都会成为出头的椽子,挨枪打的出头鸟。他们在进行新生活,新风尚的尝试过程中,往往会为社会各方所不容,会成为最先被毁灭的对象。更何况,涓生的觉悟还不彻底,还没有一个明确政治理想、奋斗目标,他们就如无根的浮萍一般在乱世的骇浪中飘荡,自然也就难逃恶势力的魔爪。再加上社会的腐朽,民众的麻木,他们往往就会失去应有的支持和用户。这就更谈不上什么教育民众,开花民众了,因此他们在遇到旧势力的镇压之时,就会变得束手无策,孤立无援,最终只是坐以待毙。可见,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的涓生和子君,他们的悲剧不仅是那个时代很多知识分子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覆巢之下,安有完!

三.人生悲剧

1.性格懦弱,难以立身。

遇事但现儿女态,百无一用是书生。涓生和子君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当年卓文君随司马相如私奔后,穷的叮当响,他们开了个小酒店来维持生计。而子君婚后却足不出户,满足于当一个家庭主妇,经济上不能自立,完全依赖于涓生:而涓生又把陷入困境的原因归咎于子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境日益困窘而无计可施。生活的道路对涓生而言固然很窘,但毕竟天无绝人之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有能力维持生计,作为知识分子对他们维持生计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无论如何当时的知识分子绝不是死路一条吧。涓生不是积极去谋生,而是采取了逼迫子君离开的办法来苟延残喘。中国传统在知识分子的软弱,遇事推诿,不负责任的不足,在他们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明知把子君推出去可能就是把她逼上了绝路,去还是那样做了。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普遍性格软弱,他们在政治上不能独立,在经济上无法独立,不是依附于统治阶级,就是沦为平民,潦倒终生。“人

4今朝的风流人物让知识分子上山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饥饿。”○

5结果,那么多知识下乡也不用了很简单的一句话:不去不给饭吃。○分子为了糊口不得不就范。为了生存下去,人们有时候不得不出买自由、良心乃至尊严。“自由固然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6在面临严重生存危机的时候,涓生之流的小知识分子往往就伤失了○节操,把做人的尊严抛在了脑后。

2。弃旧不能图新。

生活在新旧交替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如同新瓶装旧酒。他们有了新思想:他们反对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讲究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然而,他们的新思想是有局限性的,婚后的子君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家庭主妇,变得无所事事,庸俗而无聊,涓生呢都在婚后和许多朋友都绝了交。失业之后有自暴自弃,整日泡在图书馆消磨时光,完全封闭了自己。这些又是他们不能摆脱旧思想的表现,他们不够创新,不能完全向他们所想忘掉那样生活,他们又不够守旧,不能像别人生活的那样生活。因为他们的新思想,他们为旧势力理所不容,又因为他们的旧根子,他们便找不到新的出路。因而,他们只能碰壁,只能沉沦,只能挣扎。说他们新,是因为他们在反旧,说他们旧,是因为他反过之后便四顾茫然,找不到理想和目标.在反旧上,涓生和子君是何等的坚决,子君毫不犹豫地喊出:我是我自己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涓生也依然决然地带着子君私奔。然而他们这只是在弃旧、反旧、却没有图新,立新。因此,他们的新生活,没有了理想和目标,就必然在抛弃旧生活的同时被新生活所遗弃。

3.思想不够成熟。

那个时期,许多新潮知识分子都把抛弃发妻当做反旧的行为、新潮的标志,甚至把他当做个性解放思想的举措。鲁迅、郭沫若等人就都摆脱了包办婚姻自择佳偶,开始了新的生活。可涓生和鲁迅等人不一样:鲁迅等人的婚姻是封建包办的,没有感情基础,他们解除婚姻关系是有觉悟的新生活,而涓生和子君却是新兴的婚姻关系,是他们自由恋爱的结果。但他们开始家庭生活,却没有了人生目标,涓生逼迫子君的离开,这暴露出个性解放思想的不成熟性和内心的软弱。他们的分离是必然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和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有必然的联系。

由此可见,任何现实的悲剧都不会仅仅是社会的悲剧,就如同:不是每一粒种子在丰年都会发芽,也不是每一粒种子在荒年都不能发芽一样。涓生和子君的悲剧,除了受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他们有新的思想却缺乏必要的谋生本领,一心弃旧却又难以图新,热血沸腾而又做事盲目。在那样一个大动荡的年代里,性格软弱的涓生和子君试图靠个人奋斗来过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是绝对不可能的。

《伤逝》的悲剧表明,不成熟的知识分子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中必然会遭遇被毁灭的命运。在社会的激流中,人们应该站稳脚跟,深思熟虑,勇敢前行。倘若你缩手缩脚,犹豫不决或者盲目行事就可能被 激流所吞没。

四、爱情悲剧

1.爱情基础不够牢固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热情高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成了许多爱情至上者的至理名言,但现实远非如此,一位哲人曾说过生活中仅有爱情是不够的,人生第一要素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着。马克思也曾断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据说他嫁女儿是把对方的经济条件作为重要的因素来考虑。可见爱情的产生容易。婚姻的维持却很难,因为他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许多人的婚姻失败了,与其说是他们没有了爱情,不如说是他们的爱情失去了经济的保障。当生活都成为问题的时候,爱情便成为高谈阔论,成为奢侈品。因为温饱问题远比爱情问题要重要得多。似乎有些例外,像《红楼梦》、《西厢记》或者琼瑶小说中的许多男女主人公就好像都是为了爱情而生的。他们爱的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他她们无所畏惧地追求爱情。但是别忘了,这些人都是王孙贵族,公子小姐,他们那用为生计发愁,一心只把那爱情来追求。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才有了他们的至上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普通的平民百姓,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艰难的生活早吧他异化成了生产的工具了。他们在生死线上挣命,只能是简单的繁衍后代,传宗接代,又哪里能去卿卿我我,谈情说爱呢?又怎么能产生摇曳多姿的爱情的故事?既然如此,涓生们的爱情悲剧就不难理解了。相爱来说,爱情的产生是比较容易的,而维持爱情却困难的很多。前苏联著名诗人叶赛宁与美国“现代舞蹈之母”邓肯一见钟情,他们在坠入爱河不久便步入婚姻的殿堂。然而叶赛宁不懂英语,邓肯又不通俄语,他们之间除了缺少共同的语言进行必要的交流之外,还有一些因素的存在,所以不久之后他们的婚姻宣告失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冬妮亚差一点嫁给保尔,设想一下,如果冬妮娅真的嫁给了保尔,他们的婚姻又能维持多久呢?诸如此类的爱情故事很多,但他们的结局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悲剧收场。因为,爱情很多都是激情冲动之后的产物,而维持他们则需要很多因素的保障。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就更加没有保障了,他们的相爱,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反对封建势力的干涉上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外界巨大的压力反而成了促成他们的重要因素。当这一切都过去之后,外界的干预相对而言发生了变化,缺少了外力的因素,他们的离心倾向也就凸现了出来,并逐步走向恶化。在当时,许多涓生和子君一类的知识分子都曾经冲破封建的罗网,靠自由恋爱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然而熟悉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很快就要有分手了。离婚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的流行病。真是聚也匆匆,散也匆匆啊。钱钟书先生曾风趣地把这一现象比做围城:城外的想进来,城内的想出去。婚前的 期望值越高,婚后的失望越深,这正如《心太软》中所唱:相爱本是简单,相处太难。

2.平淡从容才是真。

培根有句名言:别让你的爱情之火熊熊燃烧,否则他会把你烧焦。激情澎湃的爱情固然很美,可是谁又能长久地保持激情呢?据说冬天在室外放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先结冰的却是热水。故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事实证明,越是炽烈的感情持续的时间越短。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不也说明了这一点吗?越是容易得到的就越不知道珍惜。理想

和现实终归有一定的距离,琼瑶一类的小说根本不切实际。那些即将恋爱或者正在恋爱的男女们,一定要谨慎挥洒你们的情感,别让那燃烧的激情蒙蔽住你们智慧的双眼;一定要多几分理智,少一些冲动,否则涓生、子君的悲剧就会重新上演。因为爱的真谛是:两人手牵着手一起慢慢变老,这虽然不够轰轰烈烈,却朴实无华,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涓生和子君在热烈之后,不是就陷入了难以承受的空虚和无聊吗?他们的爱情不够成熟,他们太浪漫了,有的只是一时冲动。看来这乃是需要平淡的,即使平淡如水,但却能厮守终身。

可见,爱情和婚姻是不能等同的。男女间相爱可以很简单,可以为了爱而爱。但维持婚姻却很难。婚姻的维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要冷静、理智的却处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重演。

五.结束语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伤逝》深厚的悲剧意蕴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可见说它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他让人们对爱情和婚姻有了更全面、更深刻、更清新的认识。青年人的婚恋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紧相联。离开了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自立而去追求婚姻上的自主,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个人的独立和解放是离不开整个社会的独立和解放的。涓生和子君的悲剧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在当时要维持他们的婚姻是何等的艰难。他们的悲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鲁迅先生能不随俗流,高瞻远瞩得来审视青年人的婚恋问题,并创作出《伤逝》这样具有深刻意义的作品,是我们的幸事。他让我们明白:任何悲剧都不会只是个人的悲剧,悲剧的产生有着其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其他因素。青年人在处理个人问题时,必须考虑诸多因素的存在。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讲究和谐、富裕文明的盛世,生活在一个知识备受尊崇的时代,但我们不应忘记曾经有多少知识分子为争取自由和美好生活遭受的痛苦和屈辱。我们也不该忘记他们做出的奋斗和牺牲。历史是面镜子,它能让我们获得许多有意的启迪。我们应该多 读读鲁迅,他是我们永远的老师。

【注释】

1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2赵志远《宋词三百首·李清照·声声慢》 ○3唐朝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钱理群《话说周氏兄弟》 ○5钱理群《话说周氏兄弟》 ○6见《伤逝》 ○

【参考文献】

1.《鲁迅经典作品选》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2.钱钟书的《围城》 3.曹雪芹的《红楼梦》

4.钱理群的《话说周氏兄弟》

下载《伤逝》悲剧的思想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伤逝》悲剧的思想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伤逝爱情悲剧的原因

    浅谈爱情悲剧的原因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的悲情小说,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旨在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揭示了只有社会解放......

    试分析《伤逝》中的婚恋悲剧

    试分析《伤逝》中的婚恋悲剧 摘要:“五四”退潮后,作家们对“五四”进行了冷静客观的审视与反思,鲁迅的《伤逝》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涓生与子君的婚恋悲剧反映了“五四”个性......

    《伤逝》中的人物形象及爱情悲剧

    《伤逝》中的人物形象及爱情悲剧 摘要:......

    论《伤逝》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论《伤逝》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谢越 (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4班***) 摘要: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唯一的一片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

    论《伤逝》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1

    小说的主要内容大致是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

    伤逝的主题和意义(xiexiebang推荐)

    伤逝的主题和意义 《伤逝》是鲁迅先生在1925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对爱人冲破封建枷锁后却又失望于婚后生活,感情破裂,女逝男伤的故事。其中剖析了五四知识分子的内心,......

    《伤逝》

    《伤逝》:质疑现代女性解放神话 一. “娜拉出走”与鲁迅的质疑 大家大概会记得茅盾在论及《彷徨》(涓生是他的重要论据)时说过的一段话:‚《彷徨》呢,则是在于作者目击了‘新文......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摘要:《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有:日常琐事对两人爱情的消解力量;二人的性格原因;家庭经济问题;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