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17:0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韩非子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韩非子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篇:韩非子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王 颖:《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008-12-05 12:39:37| 分类: 本科论文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内容提要】 战国末年韩非提出了以法来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法治思想,其思想中的“法”、“术”、“势”相结合是突出的特色,于此之外韩非法治思想还具有很多不同于其它学派的特点,同时韩非子思想源远流长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我们不断探索法治本源推荐法治社会的建设。

【关 键 词】 韩非子

法治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思想意义和政治意义,到了战国末年,法家思想占了优势,法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则应首推韩非,他的言论突出代表了法家的进步思想。韩非是战国时期最后的一位哲学和政治思想家,他综合了前期的法家思想,在当时的乱世中,融汇并发展了道家、荀况以及商鞅、管仲等人的思想,缔造出一套独树一帜的法家理论,建立了“法”、“术”、“势”想结合的法治理论。论述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首先要辨明的就是“法”、“势”、“术”三者的内容及关系。

在韩非子看来,“法”是君主的制民工具,是为了君主造威严之势,“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法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1]906是说,法是官方公布的法令,有赏有罚,让老百姓遵守。对于“法”,正如“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1]1058所说,法一经制定,就不容易改变,法不能含糊其辞,要让老百姓容易理解,便于记忆,这就是要防止朝令夕改。韩非子将“法”摆在第一位,认为建立法制是统治者最应注重的。他主张“立法于君”,强调立法权的集中。但他同时又指出应当“因天命、持大体”、[1]512 “守自然之道”、[1]508 “因道全法” [1]513,在立法权的行使过程中,要遵循和顺应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天命”和“道”,使“法”得以健全和完善,尽量令所制订的法追求“公利”而不“逆人心”。韩非子主张实行以法为准绳的信赏必罚原则,以法稳定君位,确立国家秩序,最后使国富兵强,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所谓“术”,就是君主根据臣下的才能授以官职,依其言论衡量其功绩,紧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才能,在韩非子看来,“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1]906 “法”、“术”在维护君主的“势”方面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术”有利于君主更好地统治臣民,如何施术?用人授职乃是国家存亡的关键,衡量臣下应该以实际功绩和所提的建议为依据,考核其建议和功绩是否相符,言行是否一致,并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奖罚。韩非子主张“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1]868君主要牢牢把握住术,将术藏在心中不让他人知晓,暗中控制臣下,将臣下的功绩归为己有。

“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1]105韩非子对于势的定义:“势者,胜众之资也。”[1]996即把“势”看成统治者相对于被统治者所拥有的优势或特权,他尖锐地指出:“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四,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沈,非千钧轻而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 [1]508。君王能够“制贤”、“王天下”的首要原因并不在于其能力高强、品德出众,而是由于拥有“势”而位尊权重。韩非子再三告诫统治者:必须牢牢掌握“势”,绝不可须臾松懈。若一旦“失势”,“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1]111。灾难和混乱由是而生,所以说,当君主要让老百姓心服口服,这就是从外部驾驭人臣的力量,君主掌握权威,则依靠势来改邪禁暴,稳定国家。

“法”、“术”、“势”三者相结合,有机地促进了君主地位的确立,以及国家的稳定,“法”与“术”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法”的实施是以“势”为基础的,君主对官吏说明法律,让其依其法律治理老百姓,而君主则依靠术来管理官吏。而“术”和“势”的关系也可以认为是以“术”巩固“势”,君主只有通过加强对“术”的管理,挑选贤臣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因此可看出韩非子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国家稳定。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年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即将形成的形势下提出的,他的核心理论是通过加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具体而言,韩非子的法治理论就是为封建帝王提供统治方法的。韩非子思想中最本质的东西,法由君制定,法代表君的意志,法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韩非理想的封建中央集权专制的形式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1]121,“要在中央”是指立法大权归统一的中央政府掌握,这表明诸侯分权的政治局面即将结束,郡县制将完全取代分封制。“圣人执要”是说中央政府的权力,最后决定在皇帝手中,即实行君主专制。这种加强统治权的主张,是适合即将出现封建大一统的要求的,战国末期,诸侯争霸的局面已定,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已成为当务之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标志是君权,君权的削弱乃是中央集权的衰落,韩非认为君主应该“独断”,“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1]736君权不能相分,也不能下放,国君一旦下放一点权力,臣下就会得寸进尺,最终会连君位都失掉,因此,包括制定法律在内的一切大权都应牢牢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臣下应该依法办事,决不允许有任何特权,这种绝对的君权,成为我国历史上封建中央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在封建社会维护了国家的统治,因而韩非子的主张就自然而然受到秦始皇以及历代君主的青睐。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不单单是对前期法家思想的继承,更重要的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为“法治”思想赋予了新的特点。首先是“法治”思想的成文性和公开性,韩非子在《难三》篇中说:“法者,编着之图籍,设置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1]868 “编着之图籍”是说法的成文性,“布之于百姓者”指的是法的公开性,因此看来韩非子所说的法是一种公开的成文法典。法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依据,是老百姓遵守的行为规范,那么法律就应以成文的形式出现,韩非子主张“法莫如显”,要尽量让人们知道,以免不知法而触犯法律,做到家喻户晓。它是臣民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积极的防范措施,而不是一种消极的制裁手段,这些都是法治进步化的表现。

其次,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和稳重性并重的特点。法是全国人们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规范,应该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随意解释,使法矛盾,前后不一致。保持法律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并不是意味着法律是亘古不变的而是随着时期和时代的变化而相应发生改变。韩非子强调实事求是,法应该有其实用的现实性,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最终使国家达到富强的境界。进而,韩非子说提倡的法又是“着于官府”,“行于臣民”的“宪令”。可见它是一种君主的统治工具,是一种专制法。君主有制定法律和依法治理臣民的权力但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阶级法反映了贵族与平民女之间不平等关系,而专制法则进一步提高了君主的地位,使他凌驾于群臣万民之上了。同时,韩非子所论述的法治中,并没有系统地拟定具体的法律条文,他只论述了法律的原则与基本内容,而这也是专制法的另一种体现。《二柄》说:“明主所导致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1]111《定法》说:“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如乎奸令者。”[1]906可见,法作为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落到实处,不过是德赏和刑罚两大方面,德赏用来奖励守法有功的人,刑罚用来惩罚犯法之人。

韩非子主张加强法制教育,彰明法令,使法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五蠹》中说:“明主之国,无国之文,以法为教;无先主之话,以吏为师。”[1]1067他想要全国人们都知法,懂法,不触犯法律,总体目标是为了巩固君主的统治。同时,韩非子主张执法时对臣民一视同仁,信赏必罚,以维护法制的严肃性。《有度》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也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避大臣,善赏不遗匹夫。”[1]88可见,除了君主拥有不受法律制裁的特权之外,所有的臣民一旦触犯了法律,都必须惩处,不管是君主的宠臣,还是达观贵士,都不得幸免,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88。而小民如果有功,照样得赏。韩非子所说的法,虽然在适用对象上有所局限,没有包括君主在内,但在执行上,则主张法权代替君权。它一方面比封建礼制更为独裁,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带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韩非子的法治的思想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深刻而广泛地影响到后世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后世用法律约束行为,推动国家的发展,都是对韩非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韩非子思想作为中国法制史上的一颗明珠,对现代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与时俱进,制备完整的法律体系

韩非子主张“法与时移”,立法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虽然我们我处的时代背景与韩非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时代却在同样不断变化。因此作为现代法制运行首要环节的立法,也需要及时制定,修改和废除,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方略,依法治国,首先有法,要立法,使法律在全国具有最高权威,将立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升为法治民主建设的主要任务。

2、布之于众,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公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整个民族的法律意识的状况,对法治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韩非子强调,“法”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一旦制定,就要以成文形式出现,“布之于众”,争取做到“家喻户晓”;主张“以法为教”,官吏和人民都要学习法律。这种知法守法的思想,有助于国家秩序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今天我们仍应该将普法,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放在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使人人都能自觉遵纪守法,不做违法的事情。

3、法不阿贵,全力维护司法公正

韩非子提出,执法过程要公正平等,赏罚及时,这对我们的现在法制建设有值得借鉴的一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维护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实施,而严格高效地执行法律取决于司法机关的活动,只有司法和执法机关严格守法,依法办事,才能维护法制的尊严和权威,保障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顺利进行。只有取消凌驾于法律至上的各种特权,对干扰司法公正的一切势力绳之以法,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参考文献】

[1]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 陈奇猷,张觉.韩非子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90.[3] 郭丹,陈节.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4] 戴黍.“法”、“势”、“术”——略论韩非子的法治思想[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5).[5] 王吉梅.韩非子法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4).

第二篇:浅析法家“以法治国”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浅析法家“以法治国”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段平2015级政治一班 201502020127 摘要:法家“以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虽然与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时间上相距两千年之遥远,但以史为镜,其历史经验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在政治变革实践中的重要借鉴。

关键词:法家思想;以法治国;现代意义

法家以推行法治而有名。在法家发展史上,管子最早提出“以法治国”的口号,商鞅则在实践中极力推行以法治国,韩非子最后对之作了理论上的总结。法家的法治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法律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现如今新旧体制、新旧观念更替的中国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法家“以法治国”之内容

(一)公平

法家“以法治国”思想的关键在于公平。法家反对孔子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说法,坚持同样的法适用于所有的人,不分高低贵贱。商鞅的“壹刑”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根据“壹刑”,所有的人犯同一种罪都要接受同样的处罚,不因身份不同而有异。对于执法人员,尤其不能例外,执法者犯法,最难容忍。

韩非子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法不阿贵,绝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律绝不屈从、偏袒尊贵者,正如作为量直之具的绳不能缠曲的东西一样,对过错的刑法,不能避开大臣;对善行的奖赏,不能避开匹夫。

(二)重刑

重刑论,是法家“以法治国”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商鞅是重刑论的奠基者,他的重刑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重罚而轻赏,罚先而赏后,罚多而赏少;另一方面是轻罪重罚。关于前者,商鞅指出:“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在他看来,赏罚各占百分之五十的国家必定是弱国,赏占百分之三十而罚占百分之七十的国家必定是强国,做得最好的国家是赏占百分之十而罚占百分之九十。关于重刑说的第二方面,商鞅指出:“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故重轻,则刑去而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商鞅认为,在执行刑罚时,如果加重刑于轻罪,那么轻罪就不致产生,重罪也无从出现。他强调轻罪重罚对人们的威吓作用,这种作用使人们连轻罪都不敢犯,至于重罪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是所谓的“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

韩非子继承了商鞅的重刑论,他持重刑论的依据与商鞅相同:轻罪重罚,则可以使那些有犯罪念头的人具有害怕心理而不敢犯罪。与商鞅有所不同的是,韩非子明确指出,重刑不“伤民”不“罪人”,重刑不是为了为难良民百姓,而是为了止奸。

(三)性恶

性恶论是法家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在法家看来,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管子认为:“夫凡人之性,见利能勿扰,见害莫能勿避„„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万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商鞅同样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人性好利主要表现为人的生存欲望和生存需要。“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由于人有这种生存需要,因此,没一个人在利弊之间都要趋利避害。“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商鞅认为人的本性与生俱来,人的一生就是逐名逐利的一生,人的所有行为都受制于好利的本性。韩非子的人性论继承了商鞅的人性好利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好利主要根源于人们的生存需要。每个人都有利欲之心,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好利的本性支配,即使是父子、君臣之间,也是计利而行的。“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重爵禄与臣市。君臣之间,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他还认为儒家所说的君臣之间以忠信仁义相待是不可靠的。

二、法家“以法治国”之简析

法家“以法治国”思想中的公平精神体现在它希望给不同等级、不同背景的人以公平的对待:同功同赏,同罪同罚。这种公平精神与西方政治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着相似之处,是对同时代儒家学说中注重等级、重视人治思想的反驳。法家不主张平均主义,他们对公平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对公平主义的追求。平均主义向往结果的平等,而法家的法治则向往机会的平等。但是,法家所主张的公平仍是在君主专制制度基础上的,皇帝的权力远远大于法律的效力,法律的制定在本质上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这个“平等”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法家把重刑论作为其“以法治国”学说的重要内容,但是,其重刑思想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法治的正轨。秦朝在大一统后,攻守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继承者继续对法家重刑思想不断继承和发挥,使得刑法已经成为赤裸裸的暴力,最终官逼民反,导致秦朝的灭亡。严明的法治,既不要求轻刑,也不要求重刑,而要求“当刑”。对于犯罪行为恰如其分的处罚,才符合罚的大公无私的本性。如果一味重刑,必然会导致韩非子所坚决反对的“释法术而任心意”。既然刑越重越好,判刑者便不是根据客观、公平的法,而是根据主观、偏私的心意作出判断。

性恶论最早由荀子提出并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则将人性恶的主张发挥的更加鲜明彻底,治恶手段也从礼治发展成为用刑。法家思想中的性恶论与西方性恶论存在很大差别,最突出的便是性恶的主体的不同。法家学者认为性恶的主体以普通的黎明百姓为主,而西方的“原罪说”引出的性恶论是对人性的普遍不信任。由此可见,法家“以法治国”思想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做到所有人的平等,实质上是统治者统治国家、稳固政权的工具。

三、法家“以法治国”之现代意义 法家“以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虽然与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时间上相距两千年之遥远,但以史为镜,其历史经验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在政治变革实践中的重要借鉴。

法家“以法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首先在于:推动公平正义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公平正义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公平正义是人类的共同政治价值和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公平正义当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中全会又对建设法治国家和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这清楚地表明,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法家“以法治国”所追求的“同功同赏,同罪同罚”与此是相通的。

其次在于:促进当前中国“重重轻轻”“宽严相济”的刑法体系的完善。储魏植教授从罪与刑在哲学上是对立统一关系的角度论述了刑罚的严厉程度与遏制犯罪之间的逻辑关系,即“罪与刑双方互相斗争,但又相互以对方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双方斗争的结果是有时候刑遏制罪,有时候又是罪与刑相抗衡。”法家重刑主义的失败,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单纯采用重刑是不能达到减少更不用说消除犯罪的目的,反而会导致弊端丛生。只有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真正为人民的利益考虑的刑事政策才具有生命力。单纯重刑化的选择也与当今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格格不入。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经济的和谐发展、政治民主的稳步推进、重视人的价值、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更包含社会公正、安定秩序等基本的目标追求。而重刑思想则破坏了这种和谐秩序的构建,甚至使刑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最基本的功能即遏制犯罪、保障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的功能都无法发挥,人们看到的仅仅是无异于暴力的刑罚。单纯重刑化的失败为我国刑法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最后在于:有利于我国依法治国这一基本国策的全面推进。因为人性本恶、人性好利,要采取赏罚的政策,而赏罚要依法进行,这是法家的基本主张。依法治国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国策,德治只是法治的补充和附属。依法治国包含着对人实行赏罚的前提,而依法则是赏罚的一个标准和治国的保证。因为人好利恶害,所以用赏罚,赏罚需要法律,这是法家的逻辑。法律是标准和准则,现代国家治理虽然少去了对赏罚的解读,但用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标准和准则,是有历史共同性的,或许这就是法治的普适性价值。但与专制社会不同,现代的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和前提的,它是民主制度的保障和体现,维系的手段是强制和自觉的有效结合,目的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意志和利益。

四、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原来单纯靠行政手段调节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方法已经不适用,需要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主要的调节手段。因此,国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加快了制法的步伐,制定出了一大批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适用性的法律法规。法家“以法治国”“以法为本”的主张得到现实的实践。

在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价值观、道德观念碰撞的今天,重提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非常有必要。虽然我们处在不同的时代,但同属新旧观念、新旧体制更替之时,我们也必须把“法”放在首要位置,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我们的国家更具竞争力,保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稳步发展。

第三篇:法家领导思想对现代领导意义

法家领导思想对现代领导意义 正文: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韩非子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韩非子的思想理论对于现代领导科学产生着影响,也给领导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值得参考的思想理论,但是要明确的是,法家思想只能作为一个辅助参考,凡事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

法家重视法律,这是众所周知的,法家思想中的“法治”是针对国家而言,等同于制度对于企业,“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韩非也已经不止一次的提起。谈到用人和管人,首先就要有制度。如果没有制度,别人就会问了:你是凭什么管我啊?为什么我就要按你说的去做呢?这就需要用制度作为用人者管理的依据。这个制度未必就是经过所有人的同意,它只是一个依据,一旦有了制度,大部分人都是会遵守的,有极少部分人反对也是无效的。制度制定好后不能当成一个摆设,一定要好好维护以及运用,否则如同当今的社会,法律一直在完善,但是违法的人还是有一部分的,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运用法律来维护权益。

对企业管理来说,制度设计合理、运作有效,企业高效运作,员工士气高昂,企业蒸蒸日上。反之,内部协作困难,相互间矛盾重重,员工士气低落,企业每况愈下。许多企业在创业的时候,拼命抓机会,开阔业务,但忽略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结果发展到一定时候,公司业务反而停滞不前。所以对于在创业期或成长期的企业,及早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至关重要。

法律的制定与维护,在这个方面,法家运用的统治思想,这个并不能说它的消极与专政。法律是为所有人制定的,但是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见。

但是法家过重地看中“法”,它轻罪重刑的主张,轻罪与重罪同罚,这个有失法律的正义性。其实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这个当中也考量着领导者的尺度拿捏以及自身的能力。就好比有事迟到,却因为严格按照考勤制度而重罚该人,这种做法就欠妥当,领导者也是人,也是有思想的,不能因为有了制度而完全由制度去判断事物,否则这样既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又不能以法服人。

有位著名的用人者曾经说过:“哪怕拥有一个坏制度,也比没有制度强”。但是“德”是一个用人者首先要具备的资本,不管是对待事业、对待下属,没有德的领导就好像没有驾照的司机一样,即使你再怎么的熟练,也不能期望警察同志能对你高抬贵手。韩非子在《说林》上中曾提及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而不美。”对于用人艺术来说,美丑其实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韩非子提醒用人者需要注意的是:“行贤而去自贤之心”。你要用人,首先就是要别人服你,征服了下属,那么以后的命令也能得到更好地贯彻。一个领导者的关键在于修炼内功,而修炼最有效的手段便是“以德服人”。

牛根生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因为“德”是制服人心地最佳武器。牛根生当初被迫离开伊利,卖掉伊利股票成立蒙牛时,原来

跟随牛根生的兄弟便一起投奔到了他的公司,这些人里不乏有伊利的重要人物。牛根生在外表上做出默默无闻的贡献,却在内心层面征服了自己所用活着将要用的人,这样成功的保证正式体现了韩非用人思想的精髓:首先就是要“行贤”,行为贤德。

领导者是组织中的一员,但又不是一般的成员。这就决定领导者的品德和才能要高于一般的组织成员,而不能混同于群众。这就要管理者在行为上做组织成员的榜样。一个组织中,人们往往模仿领导者的工作习惯和修养,领导者的行为有利于组织,群众会仿效;领导者的行为有损于组织,群众也会效仿。这种普遍存在的“向官”效应,决定了领导者必须牢固树立榜样意识,严于自律,在行动上为群众做出好的表率。最有效的领导方法是身体力行,而不是发号施令。

与其向你的下属呼来喝去,不如搬出一套严密的制度更有说服力。制度是一个团队所向无敌的保证,人治总没有法治让管理均具有神圣性。韩非在《饰邪》中提及:“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意思就是彰明法制的,国家就强盛;怠慢法制的,国家就会衰弱。制度和执行制度,是成功用人者管理团队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建立了科学的制度,并严格依照制度办事,才能谈得上科学的管理,而且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必须力求完整全面。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好的人才,安邦兴国,兴盛企业,作用不可估量;如果错用了人才,不仅会使办事效能大打折扣,还会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上进心,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韩非子提及:“明主之道,取于任,贤于官”,祁黄羊任人唯贤的故事也一直被后人称赞着。其中也不得不提及一个问题,怎样来判断“名副其实”,韩非主张“循名责实”,也就是说考核一个人是不适合这个职位,是不是个人才,必须要在实践检查他们的工作成果。

有人反对法家思想的极端化,但是换种思维想,物极必反,这个不单单是针对法家的思想而言,是一种客观规律。我们经历了历史的洗礼,思想也再不断的改变进取,我们可以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很好地运用他们的知识理论财富来贯穿与我们的现代领导中,而不是一味地去指责它的弊端,这样不是更好吗?

人无完人,德兴兼备的人才毕竟是少数,所以就要靠资源来完善一个组织,包括它的制度,它的人才,以及领导者的领导,相信法家的思想对现在领导能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第四篇:由韩非子法家思想浅谈中国历史文化

由韩非子法家思想浅谈中国历史文化

摘要: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或多或少推动社会的进步。在中国传统思想流派中,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在此扮演着很大的作用。“法家”韩非的法治思想本质是为君主专制体制服务,虽有局限性但也有发光点。且对现代的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示与推动。

关键词:韩非子 法家

历史文化 法治社会 和谐

一:韩非子法家思想的主张。

(1)。法家思想的诞生和确立。

在中国历史中即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关系的变革导致了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战国末年天下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个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即将出现,历史要求产生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严密而有强有力的法家思想体系,以适应新兴的统治阶级大一统帝国巩固政权的需要,于是出现了法家思想从源流上来讲,法家思想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来自古人治理国家的政治经验;第二是来自儒家的“礼”制传统;第三是来自道家的方法论。当然,法家还包容了其他学派诸如墨家、名家、纵横家等派的思想。

(2)韩非子的思想

韩非子结合了法、术、势,提出君权至上以及“三纲”。韩非被称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在于他综合与总结了以前法家所取得的成果及经验教训,建立起法、术、势相统一的法家思想体系,从而使法家思想系统化。韩非兼集慎、申、商三巨头思想为一体,将法家的理论规划为一个完整而鲜明的体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顶盛时期,并为后来秦赢政“扫六合,成一统”打下了完备的思想基础.他在对既往政治经验和百家思想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实现了法家思想的系统化。这就充分说明法家思想是起于实践的,是总结性的,是相对晚熟的。有利于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法家思想的内容集中体现了法制与法律。包括了反对礼制,尚法治。“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变迁观。“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等。

二:韩非子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1)。积极方面

大家都知道法治思想的核心精神是讲公平、平等,这与商周以来的礼治思想正好相反。所谓礼治,就是要求被统治者服从贵族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这种制度,严格地维护贵族的特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同的等级之间,根本谈不上平等。而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正好与此相反,他明确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可贵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人们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地位。这是符合上升时期的新兴阶级的要求的。当时那些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新贵们大多出身低微,不享有贵族特权,随着他们经济地位的上升,他们要求在政治上也与贵族阶级平起平坐,有同等的机遇被单拔任用,享受赏赐爵禄。所以,韩非子提出的这种法的平等性原则,在当时是代表新兴阶级利益的一场革命。

(2)。消极方面。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是不可能彻底实现真正的平等的法制精神的。特别是当他们的统治地位巩固之后,就必然会以新的特权代替旧的特权,以新的专制代替旧的专制。但是,现代法治必然要求是“实质的、深度的”法治,它是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人权概念相辅相成的。可见,法家的基本价值、立场与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法治还是有差距的。在我国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际,有必要对法家思想进行现代反思。

三.历史文化、思想与当今的对比

(1)当今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历史文化

由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可以看出当时的古代历史文化,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我们知道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这就决定了法本身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是万能的,有其滞后性,不可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诚然,法作为人类阶级社会的调节器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把它的作用加以无限扩大,就会产生负面作用。所以要正确认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2)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当今社会法制社会的区别。

我们可以清洗得到,现代法治讲求法律至上,而法家则强调君权至上。其次,现代法治讲求权利平等,而法家思想则无权利平等观念。第三,现代法治讲求权力制约,而法家则倡导极端的君主专制。最后,现代法治讲求权利本位,而法家的“法治”是以义务为本位的。

所以要从多个角度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就法制社会而言。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儒家的礼法德治还是法家的高压政策,都使道德或法律不同程度地僭越成目的。与此对应,人则被贬损为工具乃至沦为牺牲品。法家为了伸张法的权威而夸大道德的局限当前我们提倡建立和谐社会,法治和德治是行之有效的最佳手段,我们应充分发挥法治和德治的作用和功能,树立法治权威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不仅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而且要建设相应的道德规范体系。为改革发展构建一个人心思进、公平正义、富而好礼的和谐社会而努力。参考文献

《史记》。

《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 《韩非子与他的法家思想》

第五篇:7第七讲 法家思想:韩非子

第七讲:法家思想

一、韩非子的“计算社会”论

人人都有“欲利之心”:

‚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解老》)

‚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奸劫弑臣》)

父子关系:

‚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六反》)

‚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六反》)

夫妇关系:

‚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备内》)

‚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见疏贱‛。(《备内》)

君臣关系:

‚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难一》

‚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饰邪》)

劳动雇佣关系:

‚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畦畤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外储说左上》)

法治的根据: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八说》)

二、法、术、势

行法比行仁对人民本身更为有利:

‚今家人之治产也,相忍以饥寒,相强以劳苦,虽犯军旅之难,饥馑之患,溫衣美食者,必是家也;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故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後穷。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六反》)

法: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难三》)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定

法》

法的执行:

‚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有度》 ‚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问辩》

‚去私曲,就公法‛。(《有度》)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有度》)

术: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定法》)

循名责实: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於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於寒。‛。(《二柄》)

以“七术”驭臣:

‚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势:

‚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难势》)

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难三》)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人主》)

法与术的关系:法和术必须相结合法与势的关系:‚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

术与势的关系:“势者君之马也,无术以御之,身虽劳犹不免乱,有术以御之,身处佚乐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外储说右下》)

下载韩非子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韩非子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家韩非子名言名句

    法家韩非子名言名句1、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2、荡而失水,蝼蚁......

    浅谈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及意义

    浅析韩非子的“法” 作者:马娟 时间:2012--06--05 论文关键词:法治 原因内容意义 现代法制建设 论文摘要: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把法家的理论推向了高峰,其思想包括法......

    法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浅谈法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关键字:法家 企业管理 传统文化 摘要: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内外面临种种挑战。本文研究了法家的古典管理思想,从中寻找企业从内部管理上应对这些挑......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12级会计学一班 宋高飞 法家社会思想 法家社会思想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主张法治。他认为儒家的德治和礼治不可能克服当时战国时期的混乱,只有依靠......

    《韩非子》先秦法家的集大成之作

    《韩非子》先秦法家的集大成之作 秦始皇称誉韩非的文章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贵族,早年曾与李斯一起受业于荀子,但成就却超过李斯许多。他的文章被收集整理为《韩非子》一书。......

    浅析法家教育思想

    浅析法家教育思想 法家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之一,发端为春秋时期的管仲,他辅佐齐桓公完成霸业,用法规管理,初露客观化、系统化社会管理之端倪,到战国时期,李悝、吴起、申不害......

    法家思想ppt整理材料!

    法家的基本思想  法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明刑尚法,信赏必罚,尊主卑臣,毁弃仁恩。也讲“德”,赏罚分明中的“赏”就是他们眼中的“德”。(德刑)  法家思想有三个基本的主张:  其一,发展经......

    韩非子管理思想

    韩非子管理思想 班级:10会专五 姓名:韩觉锐 学号:100322522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此前各位法家思想家如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的思想,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