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南京》观后有感
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了电影院,观看早有耳闻的爱国主义电影——南京!南京!相信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忍心看下去的片子。而我却带着沉重的心情和愤怒的火焰看下去了,每每看到日本人进行惨绝人寰的行为.虽然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很久了,抗日战争最终也以日本军国主义失败而告终,但是南京大屠杀的惨剧是每个中国人应牢记。近年来,中日和平是主旋律,但是日本右翼还是有不少人否认南京大屠杀,每年还是有不少日本内阁的成员去参拜靖国神社,每年还是有人要提出修改教科书,中日在南海岛屿的一些纷争也依然存在,这些都在提醒着我们,日本军国主义的亡魂依然阴魂不散。
日本军人的形象塑造,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突破。作为敌人的他们,当然可以享受某种意义上的正常 生活。在南京这座伤城因为战争被极端放大的城市中,即使是占领者,即使面对的只是别人的屈辱和死亡,也仍然难以逃避自身的灵魂震荡甚至拷问。
我们党在为广大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革命道路上,形成了许多让人敬仰和崇敬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太行精神等,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
抛开民族大义来客观地评价,祭祀舞中随着激壮的鼓点击打爆发出来的就是一种当时的日本人的精神。那是一种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极端精神体现。无论是他们对于攻占别国国土的强烈自豪和成就感还是对于自己的阵亡将士的祭奠和告慰,都是这种被极端化了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正是有这样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才会有那样的攻占和屠杀,毫无犹豫毫无恐惧毫无愧疚。
所以我们要团结一致对外的侵略,中国之所以用红色代表了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其渊源追溯到古代对日神虔诚的膜拜。沉淀、深化和扬弃,传统精髓逐渐嬗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中国红吸纳了朝阳最富生命力的元素;采撷了晚霞最绚丽迷人的光芒;蒸腾着熊熊烈火的极温;凝聚着血液最浓稠活跃的成分;糅进了相思豆最细腻的情感;浸染了枫叶最成熟的晚秋意象……
如今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保持高速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了小康,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也有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并不能忘记过去那些血淋淋的教训和事实。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身边有些人,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崇洋媚外,有些90后甚至不知道南京大屠杀,这实在是一种悲哀啊,连中国人自己都不尊重这段历史又怎能让日本人去承认呢? 我们的教育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是应该在爱国主义和文化引进上多加教育和管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崛起正式由先辈们的鲜血换来的,因此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消防车涂成红色是为了在大雾弥漫的天气里、尘土飞扬的环境下或者狂风暴雨时,叫人们老远的就看见它,为它让路,以便尽快完成灭火抢险的任务。,我作为一名消防部队的人我为自己感到自豪,深深触动了我一颗为中华之崛起而决心继续在消防部队做贡献。我能为人民全心全意的服务,我为自己而自豪。
在看完电影以后我想了很多,我们现在生活是这么的美好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时光。
第二篇:关于《南京南京》观后心得体会范本
《南京!南京!》这部电影。以阐述南京大屠杀事件为背景,再现了70年前的南京。主要以一位日本普通士兵角川正雄的视角出发,给我们带来在杀戮中对生命的救赎的主线。然后让我们反思到战争带来的灾难、人性的存亡、民族的毁灭与希望、生命的价值。这都是这部影片呈现给我的最直观的感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南京南京》观后心得体会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南京南京》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一】
震撼,震撼,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期待已久的“陆川”新片《南京,南京》终于搬上荧幕面向广大观众,其四年磨一剑的呕心力作是光芒尽露!
影片全程以灰色为背景,让人觉得很压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从开始一直持续到最后。黑白电影的效果有种复古的真实,配上现代化科技的手段加于处理,影片的场景确实很逼真,基本上还原了历吏的一幕!
没有《集结号》里那种振奋人心的战斗场面,也没有《投名状》里那种浩大的进攻场景,影片《南京,南京》是在一阵炮轰乱炸后的投降中拉开序幕的,看到那些不顾同胞们的生命,而踏在他们身体上逃跑的士兵,心中不免有几分悲愤,但扣心自问。
到处都是硝烟弥漫,整个南京城一片废墟,除了尸体还是只有尸体,到处都是惊恐的惨叫声以及祈祷的眼神,生命在这里如同草介一样微不足道。活活烧死、推入长江、生生掩埋、被当作标靶一样的射杀、刺杀、肢解,所有能想到的杀人方式,均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演练!
尽管场面十分残忍,但由于是一部黑白电影,所以感觉不到任何的血腥,“陆川”导演以一种若隐若现的拍摄手法,演绎了历吏的一幕,既还原了历吏的真实,又不至于让观众出现视觉疲劳,相比之下二十年前的那部《南京大屠杀》显得特别血腥,该片也精致不少!
虽然在画面上没能给我们带来太大的视觉冲击,但其声响效果却是值得一赞,也许是因为在五星级影院里观看的缘故,6.1声道的杜比环绕声响效果,有种如临现场的感觉,一声声枪响,一阵阵子弹穿梭的声音,感觉就像颗颗子弹都打在自己的身上一样,是如此的真实。
影片最初的震撼是在于那些逃亡的士兵,一个个惊惶失措的往城门口爬去时所发出的那一阵阵急促的呼吸声,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的真实!
最让人感动的是德国牧师“拉贝尔”临行前的那一跪,其深深的为不能保护那些难民而感到无奈,其善良的一面让我们很难跟其它德国纳粹分子联想在一起。不过,想不到中国人竟然要靠德国人的庇护,想想还真是一种悲哀!
最让人揪心的是范伟所饰演的唐先生跟其妻子离别的那一刻,那是一种生死之间的离别,那是一种英雄就义的场景,那是一种肝肠寸断的画面,那是一种淡薄生命的描绘。
比较庆幸的是,“陆川”并没有把该片拍成是一部三-级-片,影片里并没有出现任何禁忌的镜头,也许出现在面前的是一部经过删减过的删减片也说不一定,但不管如何,“陆川”并没有太刻意的去描绘太多中国妇女被凌-辱的场面,不过还是充分的反应出了当时日本的种种兽行。
关于《南京南京》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二】
翻开历史的篇章,回忆那段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日本军队闯进南京时,城内的军人们用身躯铸成了一道道人墙。可这些都无济于事,日本军队以强大的冲击力冲垮了人墙,把军人们踏在脚底。大肆的闯进南京。
南京城内所有的战俘都被抓起来了。有的人,葬身在机关枪接二连三的扫射中;有的人被带到海边,又是一阵疯狂的扫射,人们倒在海边,海水冲刷着他们的身体,将他们轻轻拖入海中,顿时鲜血染红了整个海面……
我怎么能不痛恨日本人,我何尝不想让他们付出血的代价。想一想,当他们的孩子在摇篮中甜甜的入睡时,我们的婴儿却被残忍的摔在地上;想一想,当他们的儿童享受美好的童年时,我们儿童却要面对死亡;想一想,当他们的老人在家安享晚年时,我们的老爷爷、老奶奶却流浪在街头无家可归;
正如电影里所说“中国不会亡!”是的,中国没有灭亡,但祖国现在的兴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多少英雄冲锋陷阵,用鲜血和平,他们何尝不想在家和一家老小过平安、幸福的日子可是日本的侵略打破了这样的生活。为了祖国他们必须要上阵杀敌。
是啊!“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为国家做出贡献,使中国更加强大这样才不愧对那些抗日英雄,中国才不会重蹈覆辙。
关于《南京南京》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三】
看完南京南京,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我观看了南京南京影片讲述的是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与此同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惨烈的抵抗。在抵抗最终失败之后,在数十万中国人的鲜血终于染红长江之后,南京全城沦落,一系列惨无人道的的疯狂举动在无耻的日本人的手下展开……最后,角川把幸存的两名中国人送出南京城,而自己选择了自杀。
影片留给了我很长时间的思考。是,人怂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当我看到镜头里那一张张痛苦的脸、无奈的脸、绝望的脸……便心如刀绞;又看到日本鬼子用人力把孙中山的塑像拖倒在地,我又是多么愤怒!泪水、痛苦、愤怒编织在一起,便是南京南京的最好观后感。
当我看到日本人拉着一车死去的慰安妇,把我们中国人当货物一样宰割,我是多么想站起来,流着泪,向这些慰安妇致敬;我也要用尽一切恶毒的语言去咒骂这些无耻的日本人,他们失去了最起码对人性的尊重!
“日本妇女五元,中国、朝鲜妇女两元。”在日本,一位军官这么说。他们的做法就是对我们极大的侮辱,极大的伤害!我们不是羊!这一点,中国不会忘!
是的,南京大屠杀,中国不会忘!
华夏大地曾经多么慷慨的给予我们,它给予我们热情、善良、坚强,却忘了给予我们平安。炎黄子孙享受着这一切。但是,当别人攻击我们之时,有无还手之力,这是莫大的悲哀啊!
我觉得南京南京这个名字更像是一句口令。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发奋图强。
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从现在起,认真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的更昌盛,更繁荣,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关于《南京南京》观后心得体会范本【四】
好久不曾看这类爱国题材的电影了,记得小时候看《地雷战》、《地道战》完全是另外的一种感受,虽紧张,虽愤怒,但最终还是喜悦的,因为中国人民凭着聪明机智总能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而这一次,却是另外一种心情——无奈、沉痛……
主要因为陆川导演在对这部影片的表现上采用了独特的视角,他很大程度上是以还具良知的还清醒着的日本兵的视角去看待这场战争,尤其是屠杀中的种.种丑恶的残忍的行径。片中两位日本主角是正常的人,他们是清醒的,恰是因为他们的清醒,才让他们不堪忍受这样的战争。这样的罪恶生活是对绝大多数日本士兵的极大摧残和折磨,他们的良知,他们的人性在畸形的环境气氛中渐渐扭曲,最终要么成为欲望的工具,杀人的恶魔,要么就像角川一样,绝望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比死了还痛苦!
影片中多处表现了日本兵对妇女的摧残,包括中国,朝鲜,以及日本本国的慰安妇,看完之后,无比心痛与悲哀。
最难忘的该是妓女小江。在片中,进入安全区的妇女们排队领象征安全的小牌那一桥段是小江的第一次出场。从趁乱想多拿几块牌子防身到被发现后遭勒令制止,几个简单的手势,一副故作满不在乎的轻佻模样,一个自私自利、贪生怕死、好贪小便宜的风尘女子的形象立刻变得鲜活起来。
之后死活不肯剪去长发及刮除红色蔻丹的不合作不妥协的态度,以及那句“打完仗后还要靠它吃饭呢”的话语,愈发显得她“商女不知亡国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当女教师姜淑云告诉大家日军想用100名妇女做慰安妇来交换安全区过冬的衣物和粮食的时候,她第一个主动举起了手。“拉贝先生,我去。”她的吴侬软语很是动听。然而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字字千斤。在安全区的几天生活及见闻,尤其是在被日军强暴之后,小江不会不明白这一去意味着什么……不过即使如此,她依旧毅然地主动站了出来。她或许不曾像姜淑云那样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可能不太明白“民族大义”这4个字的详解,但为了安全区更多的人们能获得一线生机,她甘愿受辱,慷慨赴难,舍身取义!那被日本人带走时那梨花带雨的回眸一笑,更是全片中最令人心痛的凄美一幕。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风尘女子尚有如此的侠义血性,然而回顾影片之初,那么多躲在教堂里、老幼妇孺中间的士兵与青壮年男子被巡逻的角川意外发现后,竟束手就擒,主动缴械投降!这等苟且偷生的怯懦行为着实令人为之汗颜!
悲哀、沉痛、无奈……
且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时刻记得“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励自己向上向上再向上!
关于《南京南京》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五】
今天看了《南京!南京!》
跟预想的一样,黑白画面,自始至终的压抑感。
同样的历史见证者,亲历者,不同的视角诠释了同样的沉重...中国战俘:
如果抵抗是一种方式,那么无谓抵抗就是一种态度!巷战中让我看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
如果投降是一种软弱,那么慷慨赴死就是一种刚强!响彻苍穹的“中国万岁”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军人的悲壮!
平民百姓:
被烧焦的尸骨,被砍下的头颅,被掩埋的身躯,72年前,那可能是你的,可能是我的慰安妇:
日本女人,朝鲜女人,中国女人,被玷污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灵魂。百合子一定会诧异角川会在她死后给她立坟,江小姐肯定也不会知道会有人留意她脚踝上的链子,因为她们不过是泄愤的工具。或许在他们眼里不应该叫“她们”,而是叫“它们”。但在我们眼里,不应叫“他们”,而应叫“它们”!!
救援人员:
1970年,犹太大屠杀纪念碑前,面对600万冤魂的无声的追问,德国总理勃朗特选择了下跪;1937年,拉贝离开前,面对无数绝望的难民的求救,拉贝选择了下跪。无论是面对已逝之人还是将死之人,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下跪,是对生命的敬畏。
当至亲被残害,唐先生选择了从努力保全自己到最后慷慨赴义。他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因为他早已经死了。“我太太又怀孕了!”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里最深刻的一句话。一个民族的灭亡不是去消灭她的人口,而是失去她的希望。存有希望,中华民族就不会灭亡!!
子弹带走了姜老师的温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角川应该做了件相对正确的事情。他让一个女人带着纯洁的身躯和做人的尊严离开了世界,而姜老师把中国女人的不屈,机智与无畏留给了我们的记忆
日本军人:
这段时间有人批评陆川在美化日本人,骂他是汉奸。
其实,我们冷静理性的分析那段历史的时候,在南京,没有胜利者和失败者,军事上的胜利者在人性上成了最大的失败者。
陆川选择了伊田和角川代表两种侵华日军。
伊田在战争中完全丧失了人性,肆无忌惮。影片最后卡片上显示他活到了1974年,也许战争中伊田“享受”着毫无顾忌的杀人快感,但战后,也许某一个宁静的夜晚,伊田会在噩梦中惊醒,而现实又把他重新抛回了那个永远也不会消逝的梦魇。他会用全部余生去完成他完成不了的救赎,带着对现实世界的无限重负和对未知世界无限恐惧永远闭上他那双杀人时从没眨过的双眼。
角川,一个初涉世事的初级军官。他有着单纯的善良的本性,但战争的本质就是要剥夺这些原本美好的东西。(其实,我们不要片面的觉得日本人都是恶魔,都是邪恶的,日本军人中也有一批本性善良的人。日本人为什么要训练新兵刺杀活人?战争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泯灭人性,让你从一个本性善良的人退化成一个丧尽天良的战斗工具。)挣扎是痛苦的,面对无法克服的矛盾,人性的谴责和战争的需要不可调和的冲突,像角川这样的日本军人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去适应战争,去毁灭自己;另一条是去离开战争,去完成生命的自我救赎。角川选择了后者。放走了两个本应处死的中国人,算是良心的再发现,而举枪自尽,煎熬过后的解脱。他常说的“活着比死了更难”,不但是对中国人,同样还有日本人。
孩子: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最真实的。但那样的真实没有一个成人能承受的了,却留给了一个孩子
影片最后,小豆子复杂的笑容,永远定格在了我的心里。那笑容是痛苦的,是喜悦的,是无奈的,是不屈的...那种笑容胜过一切语言对战争的反思。
小豆子从大屠杀中幸存,其实就是我们的民族在苦难与屈辱中顽强的存活下来,而且还有孩子般的希望!
卡片上写着“小豆子还活着!”。的确,“活着比死了更困难",但带着那样的童年活着,好好活着,无疑是一种伟大!小豆子如今早已不是孩子了,但他会有孩子;他的孩子不会有那样的童年了,但那样的童年里发生的一切会代代相传...我们可以定格仇恨,但我们绝不会忘记历史;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但历史也不应该仅仅被铭记
本来说不去看的,因为会失望。但这部电影又是不得不看的,因为不看会更失望。
说实话,看完之后的结果还是失望。倒不是因为陆川拍得不深刻,也不是演员演得不投入,而是这个题材早已经决定了影片的失败性。其实在我看来,已经看过的《辛德勒名单》也好,还没看过的《拉贝日记》也好,都是失败的。因为大屠杀从来不需要阐释,任何阐释过的都不是真正的大屠杀。文学作品不能阐释,影视作品不能阐释,只要你有想阐释大屠杀的想法,你就是错的,你就是失败的。你可以还原场景,但你不能还原真实。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审视,从那个侧面切入,所阐释的都是你理解的大屠杀,但大屠杀不需要你去理解;无论你用哪种画面表现,用哪种音乐渲染,你能做的不过是震撼人的心灵,但大屠杀却早已摧毁人的心灵。
但即便失败,文艺工作者还是努力去回忆那段历史,去呼吁现代的人们反思那段历史。这便是我们需要向他们致敬的地方。因为这个题材决定了他们无论做了什么,怎么做都是不够的,但他们却努力去尝试。而又因为他们努力去接近那个根本无法接近的真实,使得我们可以去感受那种根本无法感受的历史。
电影永远是电影,大屠杀永远是大屠杀。尽管电影的画面足以震撼你,但当你面对30万具尸骨堆成的山时,一切都不是我们可以去承受甚至去想象的....观《南京!南京!》有感
在这里,生命不再宝贵,可以任意索取;在这里,家园不再安逸,可以任意摧残;在这里,国旗不再神圣,可以任意践踏和焚毁……
在这里,一切都褪掉了颜色,只剩下灰、白、黑在默默讲述……
南京,1937年,12月,中华民国国都!
电影中,仿佛感觉不到阳光,感觉不到希望,感觉不到生命,尽管它们确实存在,埋藏在某个角落,某个人内心深处,在隐隐的闪光,但是没人能感觉得到。在黑白的背景,恐惧的眼神及沉郁的面容中,没人能感觉到。那是一场屠杀,自然不需要阳光的温暖,希望的憧憬,生命的祈祷。它只需要重机枪“突突”的子弹声,铁锹铲上的碰撞声,烈火焚烧的“轰隆”声,以及死神匆匆的脚步声。
我不知道30万到底是什么概念,但我知道——1万人可以塞满整个操场,赤壁之战曹操率兵20万,秦瞬间建起的长城也只征用了70万役夫……30万我想应是个庞大的概念,而这30万人被瞬间屠杀,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大的耻辱与悲痛?但似乎不仅仅是这样,当领袖的雕塑被推倒,当国旗被撕碎……国家似乎已没有概念——那本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一个国家所有的荣耀……
不禁想起红场阅兵中斯大林那段振奋人心的战前讲话:“战士们,俄罗斯虽大,但已没有退路了,后面就是莫斯科……”那种氛围中,听了这段话,即使不是俄罗斯人,也会热血沸腾,也会深切感知那份对国家的责任。但是中国似乎没有如此魄力的人说出如此感人的话——所有高级官员都撤离了,没有更多的援助,没有更多的食物与弹药。那是一座孤城,一座被遗忘的,必将惨遭屠杀的南京。它在呐喊,却终如被俘士兵们最后那句“中国不会亡”一样湮没在机枪声中。
还是莫斯科保卫战,所有的男女老少都被动员去修筑战壕,一个小队的士兵以全体牺牲的代价阻止了24辆坦克,散落地面的军粮被拾来货车……
但在南京,尽管战火缭绕,但该打的牌决不会少打;最需团结和关爱的时刻却仍不忘占那蝇头小利;几百名士兵和平民向几个日本兵投降……是震撼还是耻辱?
战争不仅是武器与武器的对抗,军人与军人的对抗,更多的还要取决于国民的素质。国民的素质决定不了战局,却左右着战争的胜负。一个有良好素质的民族,是决不会轻易言败,决不会任人宰割,他会为了国家,为了家园,为了生命而不停地奋战。
国之殇,自难忘。
难忘的不仅是我30万同胞惨遭屠杀,更是我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觉悟程度及精神面貌的低下。
国殇难忘!
第三篇:南京之行有感
南京之行有感
金秋送爽的季节,我到南京东南大学参加第三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观摩了12节精彩的数学课,聆听了6场精彩的报告。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有全国著名特级老师吴正宪的《相遇问题》,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比较数的大小》,著名特级教师刘松的《认识时、分》,年轻的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余颖老师的《黄金分割》以及来自俄罗斯的教育专家奥克萨娜·雷泽的一节《分类、数图形》。每一节课上,我都被特级教师所营造的大气、流畅、和谐、灵动的课堂所感动。试想,当孩子不愿意下课时,作为老师心里是多么的激动和自豪,孩子们和专家们融为一体,专家们浸深于课堂,课能上到如此境界,夫付何求?
吴老师先向我们展示了《相遇问题》的观摩课。吴老师把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方法转化为教师指导下的解决问题,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交流——拓展与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下,学生解决问题时不是把问题和类型相联系,而是经历一个思考与再创造的过程,把思考还给学生。如一开始抛出一个生活问题,让学生围绕“走路”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知道了“路程、时间”等量,当学生说不出“速度”这一个量的时候,吴老师不慌不忙,告诉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路程叫速度”,及时地化解了尴尬,机智地处理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接下来吴老师抓住了相遇问题中的关键词“同时、相对、相距、相遇”,通过让学生演一演、想一想、说一说,逐步形成了理解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并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吴老师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重视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在“汇报交流”这个环节上,吴老师让学生组织学生针对算式进行陈述、讨论、辩论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在悄无声息中得到了增强。特级教师刘松老师上《认识时、分》的课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我们平常教学并无太大差别。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多层次、丰富的体验。这应该算本节课的一大靓点。他从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出发去设计本节课的体验活动。先听音乐,感受“度日如年”——静态中的一分钟,再设计一分活动,感受“岁月如梭”——动态中的一分钟。在学生初步感受、体验一分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两层练习。
1、让学生当小闹钟感受一分钟时间,看谁猜的准。静态中体验一分钟。
2、播放两遍国歌让学生估计两遍国歌的时间“等于两分钟”“比两分钟长”还是“比两分钟短”?想想如果播一遍国歌用的时间应该是“等于一分钟”“比一分钟长”还是“比一分钟短”?学生不仅要学会动态中估计时间长短,还要进行时间上的估算,有层次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动静结合在学 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而又客观的一分钟时间的概念,是多维度立体的一分钟。对于“惜时如金”的公开课来说体验能做到前面“三步曲”,已经算完美了。当新课教学已结束后,刘老师安排了三分钟时间想让小朋友上放松一下。请学生到讲台上来尽情唱一曲,学生都很乐意上来,不知不觉地又进入老师设计的情节,“猜猜,刚才咱们一起唱歌用了多长时间。”让学生再次感受了一分钟、三分钟到底有多长。多样化的体验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正是刘老师所追求的“无招胜有招”的课堂教学的一种最高境界。
黄爱华老师的《比较数的大小》则让自己成了“扇风点火”的大“忽悠”。一开始与学生交流,黄老师就让游戏充满了情趣与智慧。“相反的游戏”学生比较感兴趣,富有趣味性,如何引入课堂,一句话便自然将学生带到课堂中去。“这个游戏好玩吗?”,学生说“好玩”。“跟好玩相反应该怎样说”“不好玩”“不好玩我们就不玩了”特级教师既能激趣、调情,又能控制、调配。练就这样的功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
“数学课上做游戏与平时的游戏有什么不同?”“要思考数学问题”黄老师这样的点拨为让学生的学习探究打下了伏笔,既做游戏,又学数学知识。所以,看了课题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什么?”“有没有简便一点的比较方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与前面学过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三个问题贯穿了整个教学,课结束,学生也解决了这三个关键的问题,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比较数的大小”这个内容,老师都知道这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内容,但黄老师改变了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整堂课的知识点都巧妙地蕴含在三轮游戏比赛中,让学生在一次次轻松、刺激的比赛中来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本堂课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游戏不是纯粹的娱乐活动,也不是为了增添课堂活跃的气氛,而只是黄老师采用的一种形式,在游戏的背后是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有效的数学思考。游戏规则的修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了对比较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后,黄老师让学生把比较两数大小的关键数字用圆圈圈一下,这让所有的学生一目了然。黄老师这样细腻的教学处理,不得不让我为之叹服:就是这小小的一个圆圈,指出了比较两数大小的关键方法。学生这么一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就迎刃而解了。
黄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民主、平等的气息,学生的整个游戏活动是轻松、愉悦的。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学生在其中能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数学理解。
来自俄罗斯的教授奥克萨娜雷泽的课《分类、数图形》,因为语言障碍,显得不是很流畅,但却在一个环节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要求孩子们两人合作完成所有活动,在反馈的时候,每个小朋友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就像我们平常课堂中看到的一样。这时,她总是示意小朋友,任务是你们两个人完成的,举手时能不能把你和同桌的小手牵在一起,这个小小的要求,给提倡“合作学习”的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我们还聆听了哲学家郑毓信的《小学数学教育热点问题透视》,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小学数学,另有一番风味。让我们一线教师能跳出数学看数学,重新审视数学教学问题,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做高素质的数学老师》,要求人课合一的最高境界,黄爱华老师的《畅神境界的追求》则更加引领我们进入课的仙境,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戴博的《我的孩子在中国上小学》和大家讨论“作业和玩哪个更好”的减负问题,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的《课堂因差错而精彩》精彩的报告,则让老师善于抓住差错,把差错当作资源,让课堂闪耀别样的精彩。
短暂的三天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对课堂教学最高境界的追求才刚刚开始。就让我们牢记专家的话,勤于钻研、慎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反思,真正进行自己对“畅神境界”的追求!
2006.11
第四篇:观《南京》有感
观《南京梦魇》有感
那些沉睡的梦魇,飘飘摇摇、累累伤痕地织着死亡;那些遥远的时间,泛泛滥滥、支离破碎地生根发芽;那些遗失的光线,深深浅浅、忽明忽暗地在夜阑人静的子夜吐气微兰、凄凄惨惨„„我一个人游走在历史的最底端,望见的只是明明暗暗的南京——茕茕独立!南京,是个坐落在长江边上的水香城市;南京,是座纵横多年的历史文化古都;南京,是片遭受蹂躏、血肉模糊的土地„„南京应该是历史酸辛而苦痛的岁月,一页页掀不动、抹不去的绝望回忆!
(一)伴着这一幅幅古老而苍凉的黑白掩映画面,我独自一个人,寻寻觅觅的双眸始终含着清泪。我干枯嘶哑的喉咙嘶喊不出半点声响。还加上我那滚滚跳动的心房,撕碎了,绝望地拍打着忽明忽暗的翅膀„„
掀开历史颤抖的扉页,抹平一片苍凉。那段痛苦而沉重的过往,我是深深地铭记着,丝毫不敢遗忘!
拉开记忆的雨帘,一幕幕画面跃然纸上。那个残酷、冷血还决绝的总指挥官宫亲王朝香,那项罪恶滔天的、荒诞不经的屠杀征服计划;那些该死的,见了鬼的步枪、军号、轰炸机;那些野蛮的疯狂的誓死效忠天皇的日本兵。一个个、一群群地向我的方向迎面扑来,来势汹汹,面目狰狞,我手足无措地下坠,我惊颤不已的颤抖„„接着,便是漆黑、无望的缭绕烟火,连绵漫长、永不绝断的熊熊大火,满无天日。昏天黑地肆虐飞扬的烟尘,一屡屡,一层层向我迎面袭来,让我措手不及,只得愣在那里,良久,良久„„而后是,那队队渴望求生投降的中国士兵男子,乞求着日军悲怜的恩赐,却全都被屠杀在正值风华正茂的年华。无一幸免,死得那样绝望,那样冰冷,那样惨白;那群群慌乱无辜可怜的平民百姓,奋力挣扎着,逃窜着,奔跑着,却统统被日军的机枪扫射,一波接着一波地落地,一排排连着一排排躺在河水里,那血染红的冰河水涮涮地冲击着静静的尸体,那样的惨烈,那样的忧伤;那些城墙下呻吟着跌进壕沟的几万人民,绝望的骚乱;还有那些稍具姿色的可怜的女子,受尽了颠簸、蹂躏,含恨而终的双目永不瞑目;还有那些嘶哑的叫声,悲天悯人的哭声,不计其数的乱尸体„„
这惨绝人寰的画面,猛烈地冲击着我伤痕累累的视线,残酷而绝绝的枪声,绝望、凄厉的哭声,模糊不清的大脑在我的大脑里轰鸣,肆意辗转。
(二)希望晨曦会把它们裁剪成烟缕,没有年月,不会凋谢,从不落叶,永远鲜艳!
我忘却了表情,却也望不掉万恶的日军那张狰狞、凶残的脸,忘不掉那种死灰的光线,那片流血千里的血泊;我忘却了动作,却望不了那些日军疯狂野蛮地扫射,忘不了那些善良人民死去的挣扎痛苦的姿势;我忘却了语言,却忘不了朝香灭绝人性的命令,忘不了婴儿无知的啼哭,妇女惊天动的嘶喊,老人撕心裂肺的悲鸣„„
纵然是时过境迁,岁月不在,那些血雨、战火却会与岁月碰盏,有心灵触礁。纵然是逝者已去,来者可追。但那些灵魂的足响,终会辗转反侧,疼痛不休。
纵然是神伤黯然,泪弦远逝,但那些悲鸣咆叫,定会晨钟暮鼓惊醒苦海梦迷人!
(三)而此时的我躺在时间的缝斜里,夜与昼的羽翼深深地覆盖着我,我感到历史散尽的孤单和痛苦。终日挣扎在白昼与黑夜的交换里。那些从黑夜挣扎出来的;狰狞狂乱的黑白画面。那些永世难忘,日夜苦缠的梦魇;那些挥之不去,抹之犹存的南京历史„„
我挣扎在黑与白的边缘,恨意忍不住回望,回望那个风雨飘摇、政治腐败、时局**的中国。软弱无能的蒋介石政府,丝毫不积极地做好迎战准备,只是一味的犹豫不决,一味的退守,举棋不定。最终,残忍的抛弃了南京,如弃草芥地丢弃了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兵,决绝地抛弃了千千万万南京子民。无疑为日军侵占南京、屠杀国人开辟了一条便宜的小道。于是,便有了日军几个星期连着好几个月的空头轰炸,那连绵的战火不仅烧到战区,还蔓延到非战区。例如,人口最多的南城,十二三岁的孩子、农夫、老人、妇女,全被无情地扫射,杀害。日军看着一批批死去的国人,麻木不仁命令几十个人留下坎挖大壕沟填埋尸体。根据史料记载:1938年12月3日,共26.9万老百姓死亡,实际上还远远不止这个数目。还有些被50十人分组到河边被杀的国人,仅仅是为了方便日军好让河水处理尸体„„这些残酷的内幕爆料,无一不暴露日军的野蛮、冷血与疯狂。那些万恶的武士道精神,那些灭绝人性效忠天皇的日本军官,全然不顾南京人民的死活。把自己无聊、自私的欲望凌驾在中国人民的血泊与尸体上„„
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惨案,也怕是算得上是空前绝后了吧!那么如今的日军右翼势力,极力散播谣言声称没有南京大屠杀,屡次删改教材,否认犯下的滔天酷罪,又该是多么的寡廉鲜耻、荒唐可笑了吧!毕竟,谎言与白纸掩盖不了鲜血写的事实。谎言欺骗不了人民澄澈明净的心,那一记记血泪,那一本本旧帐,岂能说没就没,说忘就忘得了的?只是知道,忘不了,不能忘,不敢忘!
(四)思索着,思索着,我深深地痛苦着,挣扎着;为了那破碎的岁月,为了那冤死的灵魂,为了那片伤痕累累的土地——南京,国人的痛苦,逝去的记忆!
痛苦,忍不住坚强,坚强忍不住回望,回望忍不住铭记!那些声音,那些画面,永永远远、生生世世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不惧怕黑暗,不惧怕岁月的尘封。我要保存、鲜活。时时刻刻地鞭策国人,铭记痛苦和耻辱,强大中国!
我想对于每个人来说,最大的幸福应该是活着吧。活着而有意义的拼搏,拼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该是多么的幸福和骄傲呀!而那些求生的渴望会随着湮灭而变成痛苦,汇成泪水,深锁在心底时,所有的一切又该去找谁去讨伐?又该去找何人来申诉?然而,那种痛恻心扉的历史是锁不牢固的,它会蔓延到每一个地方,漫入每一处裸露的肌肤,最终,变成一种纯粹的精神——一种国人凝聚力的精神。这种精神将会演绎出巨大的力量,驱使人们做出超出想象的事情。从而会惊醒一披又一披沉睡的国人,苏醒他们的心灵,勒紧敌人的脖子,抽出敌人的情感,生生不息地回击,拼搏,战斗„„
而我们站立在历史的背后,翻翻历史的扉页,思考思考鲜血与眼泪。我想,凡是有点良知的人类都会深思、都会痛苦。但是,这之后呢?我们能做点什么呢?只是感想或者伤感,又有什么呢?该是反省的时候了吧,反省自己的弱小、涣散和软弱;该是改变的时候了吧,从古自今“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从未失去过魅力,所以,我们也只好加油让自己变得强大、团结、坚强。那时侯,也该是高吟南京血泪挽歌的时候了吧!
如今,梦与醒,昼与夜,血与泪,都随着时间幻化成淅淅沥沥的过往,只是那些时间教会了我们铭记那段历史,诚诚恳恳!我想说,南京是亘古不变的守望,南京,拒绝遗忘,拒绝时间,拒绝软弱!南京,要的仅仅是铭记,铭记那些鲜血,弹诉哀愁甚好!
第五篇:观南京南京有感
观《南京!南京!》后感
“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现在让我们汉族,或让我们中国人拿出一段震慑人心的代代相承的文化的东西,我觉得已经没了,我们就剩秧歌了,我们真正的东西在哪儿呢?”----《南京!南京!》陆川
民族的伟大,包容,创新,不拘一格在丧失了这么多年,我们倒也活了这么多年。日本人的炮火还不够猛烈,飞机还不够为所欲为,在淞沪会战中,也是损失惨重,紧接着部分整修就马上投入到南京的攻坚战。还记得第一次淞沪会战的条约吧,《淞沪停战协定》签好后,好了,谁也不用搭理谁了,承认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在上海至苏州、昆山地区无驻兵权。但日军可在上述地区驻“若干”军队。成,咱们继续纸醉金迷,那边的东北该咋咋地,反正我这没事。紧接着,华北、热河、冀北那也折腾起来了,好,《塘沽协定》咱再签,不行咱再签《何梅协定》和《秦士协定》,最后“广田三原则”也被私下接受了。
让我们看看什么是三原则吧:广田三原则:一不许中国民众用任何形式(从武装抗日一直到抵制日货)来反对日本。同时还要使中国政府完全亲日;二要南京政府正式承认满洲国,与满洲国建立邦交;三日本帝国与南京政府共同联合进攻中国的苏区和红军。这还只是我们能看到的!卢沟桥事变时,南方的人呐,还在想着没事,还没打到我这,我继续吃我的喝我的!甚至淞沪会战时,两国都还在私下谈判!
南京不得已蒋介石下令守城,当时的我们占据着地势、人力后备等一切优势!一直到11日的夜晚我们很多阵地并没有丢多少,为什么突然之间所有团以上的军官都TM的逃跑了,竟然还留有船逃跑!于是当第一幕上映时,日军枕戈待旦,全神凝住,而城里是到处逃跑的百姓,挹江门下是仅剩不多的战士们在堵住城门,陆剑雄(刘烨扮)带着弟兄们对着冲过来的散兵游勇大声疾呼:“不准逃跑!不准弃城!”我们能得到的回应是:“当官的都跑了!”于是胆小而无知的士兵向英勇正义的战士扑去,踩踏了他们的脊梁,蹂躏了他们的心脏!我在想,你打仗为了谁,为了什么,为了混口饭?为了混饷?还是为了你们的上司?我记得我在跟警备团的朋友聊天时,他无奈地说:“我们200多万战士戍守边疆,而我们保护的国家百姓竟然浑浑噩噩这么多,我们很伤心。”国破了,我们的安逸都没了,怎么办?哦,换地。家我不要了,地我不要了,妻子亲属我们也不要了,我们换地!
连日本人也没有都不敢相信,一个首都会打得比一个城镇还简单!所剩下来的装备让日本人瞠目结舌!大量的德械装备,所配属的坦克在质量上远远胜于日本的铁皮坦克,还有数不清的弹药军械!这就是我们15万之众的国军,8、9万被屠杀掩埋不知反抗逃跑的中国军队!这就是我们的劣根性!让日本人一个打一个准的劣根!妥协麻木与逃避不仁。一个日军小队,5个人左右,小心翼翼的挪在破修的街道上,路两旁是被绑缚或是吊死的人,赤裸裸的女性尸体,还有触目惊心的人头群。。其中的一个日军发现汽水摊,便贪婪的喝着,面目表情是天真快乐的,小队长伊田训斥道:“别动!小心支那的陷阱!”可笑啊,讽刺啊,连武器装备跟良心都不要了,哪来的勇气去设置陷阱呢!当他们发现教堂的动静时,更加小心的向教堂挪去。当教堂沉重的大门打开刹那,他们震惊了!大气不敢出,心跳加速!是成群的妇孺跟儿童畏缩在他们面前,人群出奇的静,向后挪去。他们向前挪,我们就向后退。渐渐的,有双手举过头顶,是拿着枪的,然后无数的手握着枪的举过头顶,日本人吓懵了,伊田(木幡龙)慌忙的喊道:“要救援!叫救援!”陆川在处理这个细节做得太好了,把我们脸上的麻木无知与不仁在日本人的慌忙与退却中拨裸的血淋淋的,对比出巨大的讽刺。日本兵在大街上呼喊道:“支那兵!支那兵!”,而教堂里是越来越多的举起了双手,当坐在父亲肩头的小女孩在看到他周围的同胞,他的亲人,他的叔叔阿姨都举起手来时,她做了人生第一个选择,慢慢的举起双手,高过头顶!这就是他先辈们教会他的!这就是他学到的第一堂课!没有抵抗,当敌人来临时,放弃抵抗,放弃挣扎,举起双手!是的,等待着的是,更多的屠
杀与嘲笑!与对待牲畜般的行为!
当电影的结尾,再一次的让我落泪,我痛恨自己的无能无知,痛恨我们失去了如此多的文化传统底蕴-。
我还要再次借团长里说出来:“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哪去了?别看不起你百年来的先辈,你不如他们,因为我们是后人,后人鉴之而不改之,我们更是丢脸!如果再来次屠杀,再来次灭亡中国的计划行动,才能唤起我们的话,我选择!国人啊,同胞啊,醒一醒吧,别在等着敌人拿起刀,站在你跪着的尸骨前,大声的喊道:“看吧!这就是奴隶”的时候,你的灵魂才能醒来!别浪费你的时间,别怕自己不行,去追逐你儿时的梦想,做好你的学问,研究好你的技术,写好你的文章,365行,行行需要你自己去做好,少再去惦记着那些虚无的东西,那不是你寻的灵魂,是你寻的坟墓,将你一起带走,我的同胞们!天佑我中华,必先中华忖行!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商务语言系商日二班
马莹营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强奸了成千上万的妇女,往往有妇女受不住日军的折磨而死。除此之外,日军还强迫乱伦行为。估计当时发生的强暴案可能超过20,000宗。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南京大屠杀惨绝千古人寰!然而,面对着一系列铁一般的事实,日本人又是怎么说的??————“南京大屠杀并不存在,一切都是正常的战争伤亡。”山川出版社的教科书中写道:“1937年(昭和12年)12月,日军占领了中国首都南京。当时,日军杀害了包括非战斗力量在内的多数中国人(南京事件,见注),随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要么回避事实,要么轻描淡写。南京南京剧情实在不想回忆,但是那一幕幕却又不断的在脑海映现……看到日本人要在难民营里挑选一百个中国妇女当慰安妇才能保住难民营里所有的人不惨遭杀害,而这一百个中国妇女甘愿走出来牺牲时,心在泪… 看到那些妇女
被惨遭凌辱后,日本人把那些裸体的中国妇女的尸体仍到架子车上拉走时,旁边的日本兵在那里放荡大笑时,心在流泪……难民营里有个德国的医生拉贝要离开难民营回国时,这些在难民营里的妇女及老人们苦苦哀求他不要走,因为她们知道,只要这个德国人走了之后,那些日本人就会无所顾忌的来到难民营开始他们的又一次兽行!这个德国人也是被逼回国的,走之前,跪在门外,深深的鞠了一躬!这一躬,意味深长,他想拯救这些难民营里的妇女,老人和孩子,可是光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当我再看到,这些兽行的日本兵,冲杀到医院里,去残杀那些已经重伤在身,又手无寸铁之力的中国士兵时,有些中国士兵为了不被这些兽行的日本兵所凌辱,就拿起枪自杀。然而,自杀后,那些禽兽不如的日本军官又拿枪上去,对准自杀的中国士兵补上一枪…
…
惨痛的历史我们不会忘却,仇恨我们不会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