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下乡”心得体会:因为经历,所以感触
“三下乡”心得体会:因为经历,所以
感触
为期三天的XX县XX村“三下乡”活动圆满落下帷幕,虽然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在XX村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有收获的。当地的景与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淳朴,让人感觉心旷神怡,远离城市的喧嚣,村民们每天宁静的生活都是在慵懒的阳光照耀下开始的。
在这一次的“三下乡”中,我的工作安排主要是在生活组、趣味实验组及调研组,再外加负责一个关于抗战胜利70周年的项目。我很喜欢这种同时兼顾几个小组工作的感觉,因为让我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参与到这次意义非凡的活动中。
生活组主要负责这三天大家饮食和采购方面的工作,第二天所需要准备的食材都会在前一天决定好,清晨时分我们一行人就会出发准备大家的早餐。因为早起,所以就能看到太阳最有朝气而且很温柔的一面。清晨的阳光真的很舒服。看着大家品尝着我们一起买回来的早餐,心里也是乐滋滋的。为了保证所买食材的新鲜,我们一日三餐所需要用到的材料都至少在一天内分开三次去买,一买回来就开始烹饪。这三天最要提及的就是我们的大厨师——两位辅导员。有辅导员老师的精心烹调,这三天的伙食感觉都是很幸福的。在当地买东西的时候准会带上会讲客家话的同学,每次我都会尝试仔细听听他们的对话内容,不过发现听懂的没几句。在生活组的事情比较像在家做的家务,和同学们一起“做家务”的感觉也是很温馨的,出门在外什么都需要靠自己的,只要有一双手,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力所能及的。
趣味实验组真的是个很有趣的小组,我们六个人在“三下乡”之前就准备好所有的实验道具,而且对每个实验都进行了演练,检查是否会出现问题。“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除了要掌握实验的做法还要理解每个实验的原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细节都很重要,要考虑当地的小孩子是否会感兴趣,考虑到他们是否能真正学会我们所说的原理,更重要的还有安全问题,所以从实验的挑选之初我们就已经是小心谨慎的了。大家一起演练实验的时候也都是笑料百出,有很多欢乐的场景。实际与想象还是存在差距的,等到我们把所有实验搬上讲台跟小朋友们展示的时候,发现现场的确会存在很多预想不到的情况。而且面对这班小学的小朋友,我们在教他们的时候除了要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还要注意跟他们交流的方法。和他们相处交流的时候是一个软硬兼施的过程,要能有效地活跃课堂,但也要让小学生们明白认真守纪律的道理。小孩子总是精力充沛的,所以我们也必须展现出活力四射的感觉,和他们一起动、一起想。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志愿者们还和他们一起跳“小苹果”,还一起玩了个“趣味竞答”的游戏。小朋友们虽然是零零后,但是他们都很愿意和我们交流,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不能觉得他们难相处,不能先入为主地认为有代沟,更不能认为我们所知道的就比他们多。其实小孩子们都是很简单的,只要我们用心、真心与他们相处,他们也会同样以真心相待。
调研组是智力活加体力活的结合体,我也很喜欢调研组的工作。为了了解当地人民对“一村一法律”政策的了解,我们分队进行不同街道的访问与调研。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很晒,虽然走了很远的路,但是我们一点都不觉得累,一心想着可以多访问一些人,多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当遭到拒绝,我们也是一笑而过,想着“没关系,再接再厉”;当遇到愿意和我们聊的村民,心里真的充满了感激。我感觉亲身做调研的效果比单单只填一份问卷的效果好很多,我们把问卷调查上的问题转化为通俗口语化的聊天话题来进行调研,大部分村民都会比较容易接受,在和村民做访问的过程中,我们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该项政策所存在的地方性问题,也能更直接地了解到群众对“一村一法律”政策的看法。
在这次的“三下乡”活动中,我还有和另外一名志愿者负责一个关于“抗战胜利70周年”的宣传。于我而言,这项安排给我的感触真的很大。作为一个历史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我对抗日战争的了解的确有很多,但是抗日战争是很沉重的,在接到这项安排后,我和我的搭档都苦思冥想要怎样才能让当地的小学生去接受这方面的知识。作为这个宣传的主讲人,我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好,没有做到让小朋友们感兴趣去了解这段历史,让他们有兴致想听下去。一直以来我都有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应该如何把沉重的历史说得让身边的人接受和理解,如果我日后真的如我所愿成为一名老师,我又该如何让我的学生对那些沉重的历史感兴趣并且能深深吸引他们由此进行研究。活动开展的那天晚上我有一些失落,虽然这项活动是顺利完成了,但是我觉得留下了遗憾,也引发了我的深思。其实历史是每个人都会有所了解到的知识,每个人或多或少地了解许多历史,而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我觉得必须要更深入地去挖掘并且掌握更多才行。要如何在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上找到突破点并成功进行讲授是我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XX村的三天,我们每天每个时间段都有安排的事情,是非常充实的一次“三下乡”。这三天,我们向当地村民宣传正能量的东西,但同时我们自己也是被教育的其中一员,我们同样收获了很多,看到了一些可能过去没有看到的事情,感受到了过去一些可能没有感受过的东西。为了“三下乡”,大家共同努力、共同付出。因为经历,所以感触,我会一直记住在这三天里面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当然还有与我并肩奋斗的伙伴们。
第二篇:教学经历及感触
简介:
李延明,男,出生于1961年8月,辉县市吴村镇卧龙岗村人。1980年7月高中毕业,同年10月份参加工作,1980年10月至1985年7月在卧龙岗小学任教,1985年8月至1986年7月任职于柳湾小学,1986年8月至1988年7月在辉县市进修学校进修学习,1988年8月至2003年7月工作于新安屯小学,2003年至今任教于赵屯小学。
事迹:
他,扎根农村三十余年,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将自己的大好青春献给了农村的教育事业;他,任劳任怨,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埋头苦干,无怨无悔。他就是吴村镇赵屯小学五年级班主任——李延明老师。
李延明老师是吴村镇卧龙岗村人,高中毕业后,他放弃了留在城里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他所热爱的家乡,那个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深感于家乡教育的现状,他立志于成为一名平凡的乡村教师,为孩子们插上一双双腾飞的翅膀,帮助他们走出那个闭塞的世界,奔向全新的世界。李延明老师1980年参加工作,一开始在卧龙岗村任教,后来又被分配到黎虎庄,在那里一待就是九年。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电,更没有自来水,还有独自解决食宿问题,这对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但李延明老师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困扰,而是想方设法克服这些不利条件,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从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我甘当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出于工作的需要,李延明老师先后被调到新安屯、王敬屯、柳湾、南宿等地工作,二零零四年至今在吴村镇赵屯小学任教。无论那次调动,李延明老师都毫无怨言,积极服从组织的安排,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得到了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俗话说“舍小家给大家”,李老师的大伯不幸瘫痪,然而更祸不单行的是,李老师的母亲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李老师肩上的负担一下子沉重了许多,既要干好本职工作,又要照顾生病的母亲,这其中的艰辛和困难可想而知,然而李老师从没有因为这些而耽误过一节课,更没有因为这些迟到或早退。每天李老师喂完母亲饭以后才去上班。作为人子,他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作为一名老师,他又是问心无愧的,一说起这段经历,李老师满腹辛酸,泪眼婆娑,我们不难体会到这种复杂的心情。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孩子,而李老师为了把学生教好,很难抽出自己的时间去陪伴自己的孩子,不能和孩子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作为一名父亲,李老师觉得自己是失败的,然而他让其他更多的孩子获得了成长的快乐。李老师经常觉得愧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能和他们朝夕相对,对他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尽管如此,李老师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这又是何等无私的大爱,更是何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和执着。
从教三十多年来,李延明老师从零开始,不断积累,不断进步,逐渐从一个青葱少年成长为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名师。在他的教育生涯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留下了他的青春年华。他始终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心系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欣赏学生,滋润了一个又一个干涸的心田。学生生病了,李延明老师悉心照料;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手足无措时,李老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耐心讲解,直到学生听懂为止;学生犯错时,李老师帮助学生认清是非,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使学生心悦诚服;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李老师鼓励学生重拾信心,给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学生取得进步时,李老师勉励学生不能骄傲,再接再厉…...在李老师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很聪明,但是不够踏实,而且喜欢惹事,李老师在对待这个学生时没有一棍子打死,更没有放任自流,而是因材施教,针对这个学生自尊心强的特点,从侧面加以引导,帮助他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认清自己的不当之处,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个学生有了很大的改观,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和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师想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应该有一桶水,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不断开阔,他们想要了解的也更为深入和全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终身学习也便成为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李老师虽然是一名老教师,但他没有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而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努力使自己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所淘汰。空闲时间,我们总能看到李老师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遇到不懂的技术问题积极向年轻教师请教,这些老师们都看在眼里,并且打心眼里敬佩。在李老师的影响下,赵屯小学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人人奋勇争先,追求进步。
在为人处事上,李老师也堪为楷模。李老师总是能从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任劳任怨,坚决完成学校分配的工作,特别是学校的后勤工作,比如修理桌凳电器,搬运图书器材等,甘当老黄牛。另外,李老师还团结同事,以身作则,致力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从不易老资格自居,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踏踏实实。赵屯小学有几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李老师总是热心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最后用一句话来说,李延明老师是一个既平凡又平凡的人。说他平凡是因为他是广大教师队伍的其中一员,说他不平凡,是因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我们现在就需要这样的人。
教育感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带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职业,是一项需要用爱浇灌的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时常觉得自己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工人最幸福的是看到自己生产的优质产品,农民最幸福的是看到自己收获的五谷满仓,商人最幸福的是看到财源滚滚......而我认为,最幸福的莫过于看到自己亲手教出来的学生都成为栋梁之才,这才是我的幸福感之所在,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值得骄傲和欣慰的地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愿将我的全部精力继续投入到这项伟大而甜蜜的事业中去,继续当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教书匠。
从教三十余载,我尝遍了教育事业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份事业的神圣与崇高,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看似简单而乏味的工作,让我的生命充满价值,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一点点感悟。
第三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经历
这次三下乡的社会实践经历,真让人难忘。下面往返顾下这次的社会实践进程。
经太长途跋涉,我们终究走进了吕梁,走进柳林,也走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我对山区的熟悉是从贺家坡乡的杨家凹开始的。为了支持我们的活动,县里专门派车接送我们,协助我们的工作。
对我来讲,两个月前玩过山车时游客们的尖啼声还回荡在耳边,今天我们就座上了名不虚传的过山车。黄土高原的山路,除固有的坎坷回环外,有平增了几分艰险。一边是高山峭壁另外一边就是万丈深渊。从车窗向下看往,直接就是看不到底的深谷,生与死常常只有一线之隔,一步之差。面对更真实的恐惧,车箱里的队员反而显现了出奇的平静。不是透过车窗看着远山,就是直视前方,看着一个又一个必经的险坡。或许人们都再假想我们将要往的杨家凹是甚么样的,抑或更具使命感的制定着自己的工作计划。可以这样说,对将要发生的一切,我们一无所知,除假想还是假想。
而我的思绪仍就停留在刚刚离开的贺家坡。一到贺家坡就闻声孩子们用稚嫩的嗓子不断的喊着:向来访者学习!好好学习,每天向上!一种久违的亲切感顷刻间涌上心头,好久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见到这样的场面了。走过往,只见排成方阵的孩子们穿着分歧季节的运动装,手及第着彩色的花束、花环,在老师的指挥下有规律的挥动着,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淌下往,一个个神情严厉而认真。在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贺家坡小学,那里已聚集了很多的村民。领导们开了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当时接近中午,烈日当头,我们这些身着短衣短袖的大学生已觉得酷热难耐了,可那些孩子们仍然静静地,直直地站着,听凭火一般阳光毫无保存地烤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究竟这一切是由我们酿成的,况且他们怯怯而不敢直视的眼神也是我们所不愿见到的。
仪式过后,我们走到他们中间,帮他们脱往那厚重的外衣,让孩子们也凉快一下。我们的这一举动消除我们之间的陌生感和不该有的隔阂,气氛立即变的轻松起来,不一会儿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类小小的欢乐渐渐在校园的上空弥漫开来
杨家凹是我们小分队进驻的第一个自然村。听司机师傅说,这还是一个交通相对便利的村子,其他邻村只能步行往,而且间隔都相当的远。那里,我们是不能往的。
村民们很早就在村长家等我们了,通过一些简单而直接的交谈,我们了解了好多。这里的家长比我们想象的开通的多,他们普遍意想到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一般家庭都会尽最大气力供孩子读书。杨家凹已连续五年大旱了,贫瘠的土地上,本来就不宜种植食粮,而赖以生存的枣树,长势也极其可怜,当时已接近收获季节,可每棵枣树的枝条上却不见结枣,可见今年又将是个歉收年。
这里的教育水平很落后。教师授课以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和班里的尖子生的把握状态为准,其他大部份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授课进度。落后的教学方式致使的直接后果是升学率的滞下,这个村应届生升学率为0,而经过复读的学生升学率也不过10%,况且是要往柳林一中补习的,在那儿一年下来得花费两千五百元左右,对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来讲,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呀!在本地复读固然便宜,但效果很难让人满意,听说,有的孩子读了三年也没能考上高中。
这些山里的孩子们就在经济条件与教学条件之间左右难堪着,终究家庭稍困难的学生就此失往了读高中的机会。固然这其实不是尽对。宋老师就是一个例外。
说实话,第一次看见宋老师让我想起了电影《凤凰琴》中的校长。棱角分明的脸上架着一副大大的近视镜,薄薄的两片嘴唇牢牢的抿着,一副教师所独有的单薄的身体,更显蕉萃。宋老师是负责我们与孩子之间联络的,很多资助孩子上学的用度,都是通过他中转的。他的家住在废弃小学的旧窑洞里,简单的陈设中大部份是各种书籍,电视机是我所见到的唯一家电,但平时怕影响孩子学习是很少看的。宋老师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教师,也是一名成功的父亲,他的女儿是全校唯一应届考上高中的学生,并成为我们首批奖学金的取得者。这道让我想起一首歌曲: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
村民对我们可以说是热忱备至。他们总是出于人性中最仁慈的本质为你默默的做着一切,他们质朴而浑厚的笑脸时时震动着我心灵的深处。程田雨是我资助的一个孩子,为了迎接我,他拿出了家里最好的,也是平时很少吃的白面,做了南瓜白面条(他们这里四季都吃不上蔬菜,一切以面食为主,很多家庭吃的还是玉米面、高粮面)。饭是为我一个人做的,当我吃面的时候,他们专注的看着我,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脸,恍如嚼着白面条的是他们而不是我。在这里我是不敢剩饭的,田雨的妈妈看着被我吃干净的碗,眼神中流露出非常的欣慰,生怕我这城里娃,感到不习惯而吃不下。可是此刻,我的心里却早已经是酸甜苦辣甚么味道都有了。这里有一个习惯,晚上要喝小米稀饭,俗称喝汤。第一天晚上,我们是在刘爱军家度过的。他的父亲为了让我们往他家喝汤,在村长家等了足有一个半小时。在他的盛情邀请下,我们往了他家。当时天很黑,本来坎坷不平的山路,在夜幕下更显得艰险难行。在我们后,刘爱军全家才在厨房的一角开始吃晚餐,一切的一切都在我们吃完以后,我们只是后悔当初为何不早一点来!晓辉给爱军补习了会儿英语。天渐渐的晚了,他的父亲执意要送我们回往,要知道走一趟最少得用半个小时,而当时已接近十一点,这将直接影响到他的休息,明天的劳作该怎样办呢?况且我们已给他们一家添的麻烦实在太多了,因而我们拿了手电筒独自往回走,路上田雨和他的母亲拿着灯光微弱的手电筒来接我们。后来才知道,他们在村长家等了我们两个小时,实在等不及了才来找我们。晚上我住在了他家。由于一天的奔走与劳累,我一躺下就睡着了,梦里布满了老乡们和善单纯的笑脸,孩子们期待信任的眼光在城市里长大的我,历来没有发现,自己原来可以给他人带来如此大的快乐与幸福。他们尊重我、支持我、需要我,而我所做的却又那末微不足道!啊,这类人与人之间同等的爱与被爱,关怀与被关怀的感觉多么好呀!第二天,田雨说我在睡梦中也是微笑着的。
第四篇:三下乡心得体会.doc
“三下乡”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 袁瑾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我们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统一”的具体行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
今年暑期我院“三下乡”的主题是:“低碳环保,绿色 宣传”,几天的时间说起来不长,但对我们大拓的每个人来说都将是收获与难忘的日子。
短短几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圆满的结束,这次在处长和主任还有吴老师﹑汝老师﹑陈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大拓于张掖市高台县南华镇进行了为期十天的下乡之旅,我作为大拓这个团队的一份子,对能够参加这次活动并在活动中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而感到了一份特别的骄傲和自豪。我们在农村里,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度过了一段充实而有意义的光阴!
下乡期间我们分别进行了“环保 宣传”“物资捐赠”“支教”“下田劳动”等实践活动,均得到了高台县领导﹑群众﹑学生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为我院增光添彩,向社会证明了我们陇桥师生的素养与能力。
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我们感到充实与兴慰,更重要的使我们受益匪浅。当我们进行“环保宣传”实践活动时高台县的老老少少基本都参与到活动了,当然他们当中有的懂,有的不懂,对于不懂得群众我们大拓的成员均耐心地给他们讲解,直到他们懂为止,在与他们交流中我们看到农村人民的朴实与封闭,引发了我们一系列的思考,使我们情不自禁的主动为他们讲解,开导他们,同时学习他们的质朴。
当我们举行“物资捐赠”实践活动时,我们看到了顽强的生命,体会到了“自古寒门出秀才” 的真谛。因为在我们捐赠的几家贫困户中,有一位小姑娘是孤儿且双目失明,但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与教育下她依然快乐幸福地向生命挑战着,向知识叫嚣着。
在“支教”活动中,是我们与小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的时候,也是我们离留守儿童的心声最近的时候,他们的笑声是那么的稚嫩;脸蛋是那么的天真;言语是那么的无邪;情感是那么的真挚,尤其是他们那种对知识和亲情渴望的眼神,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永远都难以忘怀!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都能关注他们—留守儿童,这样他们就会终将变成我们。
当我们的支教活动结束的那天小孩们都哭了,就连平时最坏,最调皮捣蛋的小男孩都哭得无法抑制,好多小朋友都
哭着说“哥哥姐姐你们不要走好不好,可不可以给你们老师说一下到我们这来上大学?”这使得我们大拓的每个成员都感动不已,我们买的火车票是晚上的,告别联欢会是中午举行的,谁知其中有好多小学生中午都没吃饭就守在我们宿舍门口,帮我们整理东西„„直到公交车来,他们几个人一起帮我们抬﹑装行李。车子启动了,他们站在路旁看着我们挥手„„此刻眼神里透露出的是不舍与孤独。车子越走越远了,可他们还是站在路中央不停地挥手,嘴里不停地喊着“哥哥姐姐有时间一定要来看我们,我们会想你们的,我们也会好好学习考大学去看你们的!”就当这感人的一幕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时,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都湿了!
总之,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了解国情。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在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另外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
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感谢学院,感谢大拓,给我这次下乡的机会,在此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的收获怎一个“多”字了得!
第五篇:三下乡心得体会
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
——暑期“三下乡”心得体会
水利土木工程学院09级水利水电工程本科班杨林 2011年8月6日,晨曦的骄阳躲藏在云层中,昔日湛蓝的天空布满云彩,而暑期的今天少了份酷暑多了份惬意。如此美好的天气好似都为我们准备一般。今天是我系40名师生决定“三下乡”的日子。清晨,我们忙碌的装好货物后,乘坐着小巴士奔赴林芝县康扎村进行社会实践。秉承“服务社会,锻炼自我”的主题开始了2011年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心中冲满了好奇与期待。
车缓缓地驶进村子,稳稳地停在一家院门旁。下车后,环视四周,才发现,这是一所依山而建,筑在山坡上的村庄。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沿着水泥路两旁修建,成一带状,煞是美丽。每一户人家都是独户独院,给人一种宁静而悠闲的感觉。但今天,家家户户都是紧闭门扉,偶尔可以看到有人牵着驮着重重的麦穗的马在路上缓慢前行。哒哒的马蹄声如优美动听的音乐响彻山谷。一问村长才知道,此时正是小麦的丰收季节,人们都趁着好天气在地里忙碌的收割。原本为他们准备的文艺演出也就不得不取消,节目取消了,但在周书记的号召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另一项活动:和农户们一起体验丰收的喜庆。
在村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田间。一片忙碌的景象映入眼帘,农民躬着背的身影;拖拉机来回穿梭于田间;马儿驮着重重的麦穗缓慢前行。多年未见得景象顿时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回忆与亲切感。这一
切的一切是如此的真实。很快,我们被分成了6个组,每个组负责帮助一家农户收割麦子。我被分在了教师组里,跟着周书记,我们来到了一户农家的地里。这户农家是一位年迈的母亲和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家里在没有其他人。为了生存,女儿失去了上学的机会,母女俩相依为命。看到我们的到来,母女俩微笑着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说明目的后,她们开始教我们如何割麦子,捆麦子,生疏的我们在她们的指导下慢慢地懂了,得心应手了。时间一点点流逝,田里的麦子也一点点的消失,看到自己的成果,心中充满了欢喜,虽然很累,但心里很甜,很幸福。因为时间的有限,我们不得不离开农田,离开这忙碌而又充满乐趣的景象。但我们用照相机留下了这美好的一刻,值得我们每个人怀恋的一刻,感受分享着农家的乐趣。
离开农家丰收景,我们重新回到了村长家。映入眼帘的是一群孩子嬉闹的场景,不禁走上前去,才发现原来我们的队友正在为这群小孩理发。一个个蓬头乱发在队友们的巧手下瞬间变成了可爱的小铲头。充满童稚的他们带着天真的笑容嬉戏着,令人怀恋、向往。这一切并没有停止我们的脚步,因为还有更重要的是等着我们去做。
捐赠仪式开始了。贫困的人们隐藏在世界的个个角落里,但我们不能一一帮助,因为我们做不到,我们只能尽力去做我们所能做的一切。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也是如此。在村支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拜访了村里的五保户群众,为他们赠送了大米、茶叶、衣服等物品,表达我们的心意,因为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一切还要靠他们自己。在这次捐赠仪式里,有一家令我映象十分深刻。这是一个三口之家,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已经嫁出去了,现在家里只剩下这对母女。我们跟着这位母亲上了楼,来到了女儿的房间,房间干净整洁。女儿一人躺在床上,我走到床前,只见她满脸惊恐,畸形的手臂不停地挥舞着,让人看了心有余悸。母亲见这情形,忙上前在女儿面前说了几句我听不懂的语言,这才使得女儿安静下来。我相信应该是一些安慰的话吧!向母亲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女儿已经23岁了,床是她唯一呆过的地方,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的她一切的一切都要靠母亲料理。23年约8400天,就这样,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细心照料她。8400天,母亲从未想过要放弃她的女儿,在她的眼里,女儿就是他的一切。她要尽她的一切能力照顾好她的女儿,在她的有生之年。而家里的收入也仅仅依靠游客住宿,一年大约有4万左右。从不放弃,如果是我,是否也能像这位母亲一样坚持?不知道,不知道!此刻,在我心里只有崇敬,对这位母亲的崇敬,对母爱的崇敬,母爱是伟大的!
沉重的心情在队友的安慰下,慢慢地恢复过来。时间已指向下午三点半,由于时间的紧迫,农民们的忙碌,剩下的衣物、宣传单我们并没有一一发放,而是放在了村长家代为发放。我们告别了村长,告别了这个村,徒步向村外走去。眺望四周,远处炊烟袅袅,房屋顶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五星红旗?为什么呢?询问老师后才知道,西藏和平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才使得他们过上了如此自由自在、惬意的生活。因此为了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他为他们带来的一切,所以······心中的自豪感又胜了几分。
来到村口,看着石碑上刻着的“康扎村”,我明白了:“不到长城,不知道长城的雄伟;不进农家,不知道农家的生活请况”。三下乡是一段路,时而坎坷,时而沿途风景独好。她告诉我,没有一个人的前进道路是平平稳稳地,即使是河中穿梭航行自如的船也难免颠簸,因此生活受伤难免,失败跌倒错过不可怕,可怕地是因此而一蹶不振,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只要你没有因此失去方向,你就会欣赏到独特的风景。
“三下乡”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服务队伍将会继续下去,不断的去需要我们的地方尽自己一份力。意气风发的我们经得住困难的洗礼;象牙塔里的我们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年轻的我们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仍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1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
学院:
班级:
姓名:
——个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