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小学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心得体会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读体会
美术课标是每一位一线教师必读必须研究的课题,我精心研读这份凝结着众多同行心血和智慧的文本,有感如下:
一、修订不是否定,而是修改完善
课改十年,我们已经从最初的激情与浮躁,追求课堂表面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到今天的成熟淡定,更加追求课堂的实效与内涵。过去我们认为过激的一些改革行为,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我们以一种从容平和的心态来审视美术课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美术学科的完善,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美术课程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修订课标也是必然的事情。
这次课标修订定位于“调整、充实和完善”。新的课程标准保持了原有的理念和学习领域,没有进行大的改动。我认为变化不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实验稿本身已经设计得科学严谨,突出了前瞻性;另一方面保持课改方向的一致性,也是为了让一线教师有较稳定的教学观念,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教学混乱。
二、深化课程认识,表述更为清晰准确
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修订后的课程在前言中表述课程性质、理念时,对实验稿做了一些改动,有了更为科学的界定。
1.美术课程的特征
修订后的课标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美术课程的轮廓形象,揭示了美术学科独有的特征属性,也填补了过去的大纲、课标实验稿对学科特性描述的空白。感知、理解属于审美的范畴,视觉形象的创造则需要技法的支撑,这与我们过去所讲的美术课既要有“美(审美)”,又要有“术(技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2.美术课程的性质 实验稿中将美术课程性质定位于“具有人文性质”,这肯定是正确的,但由于很多学科(语文、音乐等)也有这样的属性,因此还不能全面概括美术课程的完整特性。修订后将美术课程性质概括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比实验稿更全面、更准确一些。凸显视觉性这一特征,更容易实现美术课程发展学生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教育价值。
我特别赞同修订后新增的“愉悦性”这一性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快乐”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之一。
作为非应试学科的美术课程,我们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国家课程计划保证了美术课的开设,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学得好,这就要靠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了。
尹少淳教授曾指出:“在学校众多面孔严肃的科目中,美术扮演的是一种活泼、轻松的角色,尽管它也有严肃之态,但那不属于它真正的性格。因此,美术学习相对倾向暖性。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来评价。”美术活动还具有调节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学生期望在美术课上获得表达与放松。趣味是愉悦性的基础。我在本地美术教师的培训讲座中也多次提出美术课要体现愉悦性的教学原则。鼓励美术教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一些游戏、表演、竞赛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以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3.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所持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理念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新的课程标准确定了四个美术课程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关注文化与生活;(4)注重创新精神。
尽管这四个理念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但应该是在美术教学中倡导和张扬的。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新增的和反复强调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让孩子们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共识。就美术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只面向少数特长学生,而是“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力,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也要开齐、开足美术课,让每位孩子都享受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权利。
三、学生素养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课标中所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内容标准”部分,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美术课标其实就是表述国家对公民在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达标要求),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
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与课程目标更加融合。内容标准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出现了很多定量的具体要求,更具有“标准”的性质。比如:
1.知识与技能方面:
“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图形的符号。”“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三位)及其代表作品。”
2.过程与方法方面:
“知道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方式与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知道2种或者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认真研读内容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修订后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了美术知识、技能的学科主线,也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功能的拓展,还体现了不同学习活动方式所经历的过程、方法,是一种“均衡式”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规范美术教师在操作层面体现多维的课程目标,克服“裸课”与“裹课”的偏激现象。
四、教学、评价建议更加客观可行
由于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各地美术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感到教材难度较大,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生活背景,许多课业难以完成,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的要求,特别提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新的课标的教学建议贴近现状,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
这一建议给美术教师提供更为宽松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变通处理,自主研发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我县在探索农村学校实施美术新课程时走的就是这一道路。许多小学兼职美术教师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开发出了“泥塑盆栽”、“树叶小草粘画”、“卵石画”、“种子贴画”、“树叶书签”等系列乡土美术课例,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了美术学习的乐趣,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教育公平,也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容与方法。
修订后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上也较实验稿更加实际,删去了不易操作的“美术教师评价体系”。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尽量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的确,与其花很多的精力去搞美术教学质量评价,倒不如多搞几次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作品展示来得实在。
此外,修订后的课标还十分重视回应美术教师的诉求。为保障美术课的基本教学条件,在课程资源建议中对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这就为美术教师争取教学条件的合理要求提供了依据。
美术教师是美术课标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后的课标不仅与时俱进,在概念界定上更加准确严谨,在行文表述上也更加简洁精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能够得到美术教师们的喜爱。
修订后的课标是美术课改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学科专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一线美术教师的愿景,必将引导美术课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完成美术课程的使命。当然,以一种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完美”的课标也只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还需要在课程实践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第二篇: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春晖小学 郭丽
利用国庆休假这段时间,我学习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对新课程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理解,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
本学期我担任一至五年级的美术教学,这对于我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美术作为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美术新课标要我们在课堂中教给孩子什么?现在各个阶段的孩子又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美术课堂?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又能教给孩子些什么?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找到了答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将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各个领域也作了具体的分工和要求,如 “造型·表现”中对1-2年级学习领域要求学生辨别12种颜色以上,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则要求1-2年级学生尝试应用2种或者2种以上的工具、媒材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这些新课标都明确的进行了量化要求,1-6年级哪个阶段要求学生学习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标准都一一罗列出来,这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美术教学任务。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了,知识面也较广,在实际教学中,他们所知道的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很多课本中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已知的,如果我们在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还固步自封,照本宣科一点一滴的讲一遍的话,就吸引不到孩子的注意力,提不起学习美术的兴趣。那美术课堂的效果,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就是一纸空文。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我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当然对于美术这样的科任学科,课堂纪律是令老师最头疼的问题,在课堂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想听讲,随意讲话。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天性使然,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我们自身教学方法上的原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更多的都是在找孩子的问题却没有去想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很少做自我反省:反省我们讲授的形式和内容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我们的语言是否缺乏生动有趣的表现力?他们对于这些知识是否已经知道?
《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略了学生思维水平,制约着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带给我们很多新的理念,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通过这次学习,我意识到了课堂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与复杂性。我认为,美术课和其他课程一样,不是孤立的,各门学科之间有横向的、纵深的联系。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前的准备和对学生的研究中去。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力争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能够培养出全面的、完整而又独特的个体。
第三篇: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就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提示了一些与新课程想适应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也提供了不少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过程的线索。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对心得美术课程理念和目标很认同,但是自我感觉缺乏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未能较好的把握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依然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描绘或制作,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取得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平衡,对学生提出发挥自己的想像进行创作的要求,但示范过度,以致学生模仿范例,作品雷同,遏制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也有的老师采用放任式的教学方法,一味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却不指导或必要的示范,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基本的技法,创造能力同样难以得到发展。还有一些教师“喜欢用一个主题竞赛性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易投入,但比赛环节时间压力大,学生很难有时间和空间、理解、感受和表现,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有些不需要合作的内容却采用了分组合作的方式,降低了教学成效。
第四篇:美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美术新课标心得体
沙海中心学校 孙智嫄
随着课改的深入,美术课标也进行了修订,以往美术课在教学中经常被视为小科目,在此次的课标修订中却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学校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这本书,我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美术课程的特征理解 修订后的课标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美术课程的轮廓形象,揭示了美术学科独有的特征属性,也填补了过去的大纲、课标实验稿对学科特性描述的空白。感知、理解属于审美的范畴,视觉形象的创造则需要技法的支撑,这与我们过去所讲的美术课既要有“美(审美)”,又要有“术(技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单纯只解决审美或单纯解决技法问题也是不可取的。审美需要技法的支撑,审美会更有厚度。
二、对美术课程的性质理解
实验稿中将美术课程性质定位于“具有人文性质”,这肯定是正确的,但由于很多学科(语文、音乐等)也有这样的属性,因此还不能全面概括美术课程的完整特性。修订后将美术课程性质概括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比实验稿更全面、更准确一些。凸显视觉性这一特征,更容易实现美术课程发展学生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教育价值。我特别赞同修订后新增的“愉悦性”这一性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快乐”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之一。作为非应试学科的美术课程,我们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国家课程计划保证了美术课的开设,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学得好,这就要靠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了。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来评价。”美术活动还具有调节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学生期望在美术课上获得表达与放松。趣味是愉悦性的基础,美术课要体现愉悦性的教学原则,鼓励美术教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一些游戏、表演、竞赛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以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三、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所持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理念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新的课程标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面向全体学生;(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关注文化与生活;(4)注重创新精神。尽管这四个方面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但应该是在美术教学中倡导和张扬的。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新增的和反复强调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让孩子们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共识。就美术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只面向少数特长学生,而是“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力,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也要开齐、开足美术课,让每位孩子都享受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权利。
四、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标中所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内容标准”部分,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美术课标其实就是表述国家对公民在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达标要求),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与课程目标更加融合。内容标准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出现了很多定量的具体要求,更具有“标准”的性质。(关于内容标准定量要求,原国家体卫艺司艺术处处长张瑞安在今年的全国美术教研员培训会上,有不同见解:省略),记住:
12、3、6,3,2、300。三维目标具体定量要求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求学生能够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图形的符号。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三位)及其代表作品。2.过程与方法方面: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方式与特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要求学生能够说出2种或者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认真研读内容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修订后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了美术知识、技能的学科主线,也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功能的拓展,还体现了不同学习活动方式所经历的过程、方法,是一种“均衡式”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规范美术教师在操作层面体现多维的课程目标,美术综合探索要有“美术味”,不能脱离美术本位,但也忌讳过于纯粹的专业课。把握好尺度。
五、对教学、评价建议的理解
由于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各地美术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感到教材难度较大,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生活背景,许多课业难以完成,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的要求,特别提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新的课标的教学建议贴近现状,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这一建议给美术教师提供更为宽松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变通处理,自主研发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修订后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上也较实验稿更加实际,删去了不易操作的“美术教师评价体系”。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尽量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的确,与其花很多的精力去搞美术教学质量评价,倒不如多搞几次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作品展示来得实在。此外,修订后的课标还十分重视回应美术教师的诉求。为保障美术课的基本教学条件,在课程资源建议中对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为美术教师争取教学条件的合理要求提供了依据。美术教师是美术课标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后的课标不仅与时俱进,在概念界定上更加准确严谨,在行文表述上也更加简洁精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能够得到美术教师们的喜爱。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美术课改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学科专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一线美术教师的愿景,必将引导美术课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完成美术课程的使命。当然,以一种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完美”的课标也只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还需要在课程实践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可以说,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我们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成熟的标志!
第五篇:美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课程标准是规定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如今我结合自己五年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经历再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又有了许多新的体会,下面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分学段系统化设计教学任务及难度。
因为之前有机会教过小学和初中的美术课程,所以我了解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并理清了各个学段美术学科知识的基本脉络。如今结合《美术课程标准》的学习这一认知变得更加地明确与系统化。
就美术课程学习方式来划分,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这四个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紧密相关,分别从美术造型表现、基础设计知识、美术欣赏及表达和综合运用等方面有侧重地划分美术教学重点。
明确了课程的设计重点才能正确合理科学地设计安排好一堂美术课。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美术区别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一门关于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表现、创造的艺术,美术的教学内容不止于课本中简单的几幅图片、范画,他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视觉形象来支撑这就给了美术教师很大的教学空间。随着现在教学手段设备现代化的发展,我们能够利用这些手段为孩子们收集展示更多素材资源,但这一切的前提都要基于对课程目标的精准把握。吃透教学重点合理选择美术教学的素材内容,才能使每一节美术课的内容都丰富高效。
在掌握美术课程横向的教学重点的同时,对于学生美术素养纵向的培养也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美术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这四个学段在教学内容安排及在教学难度设计时应注意依次递进、前后衔接,从而适应孩子不同阶段发展的要求。例如在低年级阶段我们设计教学重难点时就要侧重学生基本美术习惯的培养及养成(正确安全的使用美 术工具、认识基本的颜色、分辨基本的图形等);中高年级时开始渗透点线面、色彩等美术基础知识;高年级之后能掌握运用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造型语言。只有明确熟知这些我们的教学才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我们备课时才能够做到科学合理地设计任务难度,最终上一节成功的美术课。
二、注重创新精神。
注重孩子的创新精神培养这是现今教育者都已达成的共识。美术学科虽然是一门基于视觉的形象艺术,但由于这门课程具有强大的综合性、探索性的特点对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是如何将培养创新精神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我却是遇到了不小的难题。就拿美术教学中最常见的一个环节来说吧:一节美术课在讲授完新知之后有一个环节是教师示范创作范画。但这个范画究竟示范到何种程度才能保护、激发孩子的创造性,这个“度”我觉得很难把握。按照课题要求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完整的范画,孩子们就会比着黑板上的画“照抄”,甚至学生之间会以谁画的和老师一样不一样作为评价好坏的标准。美术不是语文写汉字描红要横平竖直,不是数学运算要求只有一个答案,美术课上做完整的范画往往会让孩子们的创造性被限制的一无所有。后来我也曾改变方法,像上语文的写作课一样给学生分析绘画的作业要求(例如画春天,大家可以画燕子、画发芽的柳树、画漫山遍野的小花、画放风筝的孩子……)不做范画然后一声令下“大家开始画吧”,结果会有一些绘画基础较差的孩子挠着头、咬着笔看着我说“不会画”。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没有一定的图形素材作支撑就让孩子去创造是存在一定难度地。所以完全不做范画也是不可取的。
那么就美术课堂而言究竟该如何既完成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呢?如今再次学习《美术课程标准》结合其中的实施建议我又有了一点新的想法。
首先,美术课标上要求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怎么营造这样的氛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从思想上放开对孩子们的限制。我们的语文数学那样的标准答案式的教育不能再出现在美术课堂上来了,我们的孩子天生是具备 创造能力的,他们的想法是天马行空的,这也是为什么马蒂斯、毕加索那样的艺术大师会追求模仿孩子们的画风。我认为我的美术课上不应该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画画就像是用汉字写文章,只是一种抒情达意的方式途径。太阳可以是蓝色的,因为我希望它能凉爽一些。爸爸的手可以画的小小的这样他打我屁股时我就不会太疼……不用标准答案去圈住孩子的想象力,对他们与众不同的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
其次,孩子认识的世界毕竟有限,他们没有丰富的形象素材积累自然想象不出,没有系统的绘画训练自然就会画不好。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还是应该尽可能多的给孩子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并且分阶段的设计环节分化课题难度。例如五年级的《风景写生》一课,先提供大量的线描风景速写供学生体会线描表现风格特点。然后以亭子为例,概括基本型。让学生练习找出其他建筑物概括基本型。示范亭子瓦片的画法,学生练习。讨论其他建筑的绘画难点并解决,最后自由选景写生练习。这样分步设计绘画任务就能一定程度上地减小学生独自创作的难度。
同时,另一个发展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方面就是从改变评价内容方式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确的评价能给予孩子鼓励及引导。评价的内容不仅仅只是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和探索的过程。美术评价的标准不是像与不像,不能唯一,而应是孩子是否能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言之有理即为好。对孩子的美术作业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巧等方面着手,在充分肯定其创新进步的同时还要明确提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水平和学生参与度。
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渗透于日常美术教学的同时,还可以依托美术社团活动开展系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训练(例如结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开展图形、图案的变形训练)。还可以多学科融合设计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孩子综合能力……
再次学习《美术课程标准》使得我对于美术教学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上面提到的想法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 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但是我无所畏惧,道清路小学为我们美术教师提供了所有美术教学所需的各种硬件设备(这是之前我待的农村学校很难提供的)我唯有尽自己所能为我的学生上好每一节美术课,让我上的每一节美术课都能成为好课!我要教会我的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评价美的嘴巴和创造美的双手,为了这个目标我需要加油,加油,再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