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原理与方法》心得体会
读《说课原理与方法》心得体会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我们作为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现在我就谈谈读完《说课原理与方法》这本书之后的心得和体会:
一、说教材要说深、说透、说全面
说教材是说课最基本的内容,即说“教什么”的问题。对教材的整体了解和把握,是说好课的关键。把握教材要紧密联系《课程标准》,认真阅读教学用书。说教材要说清楚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前后知识的联系、编排意图,与原教材分析比较,对变化的部分说得要具体,提出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要依据《课标》,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针对性较强、较具体的教学目标。切忌如“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样,效果很难得到有效检查,反而削弱了应达到的培养目标,不能简单的照搬和罗列教学用书,缺乏老师的创见。
二、说教法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老师的教法不要包办与垄断。说教法时,必须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参与学生学习;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说出突出重点、难点用什么方法,学生有困难用什么方法。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用,单纯用一种方法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可采用探索、合作交流、讲述、讲解、谈话、问答、练习、游戏等方法,要注意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大多数老师都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融进了学生的探索,更加注重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经历通过具体事例建立概念“模型化”的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并没有全盘否定。教法的改进要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要体现课程改革思想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最能体现课程改革思想,说学法一定要注意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针对性的说清具体学法,明确提出学生的活动内容,改善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老师讲例题的做法,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抽象、概括和数学表示等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探究、动手、动脑,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等方面,都有了重大转变。另外,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不能盲目追求形式,否则就会出现邯郸学步。
科学的运用教法和学法要做到四个结合。即:①确立教学目标与要求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结合;②遵循教育规律要与学生的认知
规律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③传授知识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相结合;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相结合。
四、说教学内容要说到做到
说教学内容就是谈自己正确处理教材,说出和学生实际之间的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哪些建设,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说明等,也就是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内容要能落到实处,注意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效性,提高说课的可行性。大多数老师都能用课件增加感染力,但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过分依赖课件,老师不动手板书,往往学生很难看出具体的过程,课件的制作缺乏动感、清楚、醒目、色彩、字号、讲究精益求精。说教学内容较为费时,老师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连贯、流畅,具有感染力,注意打造和包装,声音要抑扬顿挫,说得让人爱听,有条理性,激情饱满,精神振奋。
五、说评价与反思要有新意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全面反映学生装的学习状况。①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②关注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③关注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④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如: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讨论,建立成长记录,撰写小论文和活动报告等。老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优秀做法,加强老师基本功的培养,难免出现矫枉过正,不要走极端,具有强化课改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
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二篇:说课方法与技巧
说课的内容与技巧
说课的内容是说课的关键。不同的说课类型说课的内容自然也不同。这也是我们这几年主要研究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实践,实践型说课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说教材 主要是说说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2、说教法就是说说你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准备采用哪种教学方
3、说过程这是说课的重点。就是说说你准备怎样安排教学的过程,教具准备等,这些可以简单地说,目的是让听的人了解你要说的课的内容。
法。这应该是总体上的思路。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一般来说,应该把自己教学中的几个重点环节说清楚。如课题教学、常规训练、重点训练、课堂练习、作业安排、板书设计等。在几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据说清楚。这也是说课与教案交流的区别所在。理论型说课与实践型说课有一定的区别,实践型说课侧重说教学的过程和依据,而理论型说课则侧重说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理论型说课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说观点理论型说课是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立场鲜明。
2、说实例理论观点是要用实际的事例来证实的。说课中要引用恰当的、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是说课的重点。
3、说作用说课不是纯粹的理论交流,它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我们要在说课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该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说清楚。
说课的技巧
技巧综述 主要有: 1.2.3.4.5.6.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 说“学情”
说“教学流程” 说“教学反思”
具体的如下:
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向同行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这种教学研究方式,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如何有效开展教学研究、让说课活动上档次,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是新时期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笔者开展了题为“对说课的审视与反思”的网络教研活动,就说课所包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讨。我们认为,必须深入研究、全面分析,说课才能说出品位、道出精彩。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得恰当与否,直接反映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并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制订。对教材理解越深刻,说课内容将越充实、全面,反之就只能是蜻蜓点水、触及皮毛。且看一例:
《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是《化学1(必修)》(鲁科版)第三章《硫的转化》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是在介绍《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之后引入该节内容的。因此,学生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已有一定基础,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
上述分析显然不够厚实。“教材的地位”,不仅仅是指该内容在教材中的“地理位置”(处于哪一章哪一节),更包含这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意义以及该内容的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意价值。因此,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把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分析:
1、该内容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安排意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描述该教材安排在哪里,更要分析教材编者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才把它安排在这里。具体说来,它应该包括:(1)前面已经安排了哪些知识,作为该内容的基础;(2)本课包含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3)该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有怎样关系或者该内容在后续学习将得到怎样的深化等。
2、该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训练哪些方面的技能或者科学方法、发展他们哪些方面的能力和建立怎样的情感、养成怎样的态度和形成怎样的价值观等。
3、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只有分析透这些内容,教学目标的制订才有基础,否则教学目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说“教学目标”
分析教材后,就可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很好的导向和监控作用。说课时,如何科学描述教学目标呢?先来看看某老师在《硝酸及其应用》说课中的描述: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是硝酸的强氧化性。了解硝酸的用途。
„„
上述表达是否合理呢?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后促使学生达成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教学目标表述必须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必须明确说明对象——即学习什么、掌握什么;(2)必须用可以检测、或者能够评价的词语来界定目标属性,如“说出„„的名称”、“用自己的话说明„„”、“对„„进行解释”或“陈述„„之间的关系”等。根据这样的要求,规范的目标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1)谁?(行为主体);(2)做什么?(行为动词);(3)做到什么程度(行为水平或行为标准);(4)在什么条件下?(行为条件)。当然,在具体描述中,通常①(学生)和④(在学习、实验等之后)被省略而突出②和③。
分析上述教学目标,不难发现其行为主体定位是错误的。因为,该目标隐含的真实意义是: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主体变成了教师。相比而言,另一位老师的表述则高明多了:
通过观察硝酸溶液及相关实验,准确描述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是氧化性),并能从硝酸的组成特征上对其化学性质进行解释;通过具体实例,说明硝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
这样的目标陈述,和前一案例相比,可以发现:不仅仅是描述方式上存在差异,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扭转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把教学的立足点转移到学习上来,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力图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但是,说课时有没有必要人为的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方面呢?这也是值得探讨的。因为三维目标往往是融为一体、并在同一学习过程中实现的。若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方面加以描述,会不会割裂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呢? 说“教学重点、难点”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就是强调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因此,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也是说课活动必须阐述的一个内容。要确定重点、难点,就必须搞清什么知识是重点、分析学习难点是如何形成的。
什么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指有共性、有重要价值(包括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意价值)的内容。从化学学科来看,教学重点知识,主要包含了核心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核心技能(化学实验技能、化学用语书写技能和化学计算技能)和核心的思想观点(微粒观、运动观、分类观)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知识本身的系统化,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
所谓难点,就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学习难点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没有知识基础或者知识基础很薄弱;(2)学生原有的经验是错误的;(3)内容学习需要转换思维视角(如从宏观到微观);(4)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具有上述一个或多个特点的内容,都可能成为教学的难点。
下面是一位老师在初中化学《绪言》一课的说课内容:
《绪言》是学生首次接触的化学课,本课的学习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动机等学习内驱力的形成,因此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概念是今后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它将直接影响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化学变化,它是化学研究的核心,贯穿化学学习全过程,因此这一内容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此外,本节学习是在实验基础上进行的,实验是学习、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而认真、有序地观察是实验的关键,因此借助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的目的性、有序性是本节课的第三个重点。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头脑中的感性材料积累是有限的,这就使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有了障碍,要准确理解两种变化的区别、正确判断两种变化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准确判断某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该案例不仅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价值准确定位了教学重点,而且根据学生经验水平分析了教学难点,因而成为说“教学重点难点”中较为成功的范例。
一些有特色的说课,在分析教材重点、难点的同时,还分析了教学关键点。所谓关键点,指的是教材中对顺利地学习其他内容(包括重点、难点)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分析这一内容很有意义,因为关键点往往是学习与研究其他知识点的枢纽,是众多学习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准确把握教学关键点往往在教学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学情”
深入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在于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但仅仅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情况制约着学习的
开展,影响着目标的达成。因此,学情分析也是说课必需突出的一个方面。如何分析学情呢?
由于学习不仅受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制约,而且还受学生的认知风格、能力状况和学习兴趣等影响。因此,一个好的说课方案,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综合分析学生情况,这些方面都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了教与学的起点。
2.学生的“未知”。“未知”是与“已知”相对而言的,它既包括通过学习应该达成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与技能等,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的过程中所涉及到学生尚不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等。
3.学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要求。它决定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
4.学生的“想知”。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予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或利用课外时间作个别解答)。
5.学生的“怎么知”。“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化学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下面是某老师在《硝酸的性质》说课中所描述的“学情”:
硝酸是氧化性的酸,既有酸性又有氧化性。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初步接触了硝酸,知道它是一种常见的酸、具有酸的性质。在《化学1》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知道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和构成物质中心元素的化合价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知识为硝酸化学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从物质类属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和“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因此,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硝酸化学性质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当然,教材只介绍“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中+5价的氮被还原”,并未分析为何不同浓度的硝酸与铜反应得到的还原产物不同、不同浓度的硝酸其氧化性存在差异等,这些内容将会成为学生的疑点。此外,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教材中提到的硝酸“常用来制备染料、塑料、炸药”也会感到困惑。
该案例从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角度分析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并对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点(“想知”)进行预测,较为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
说“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指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进的时间序列。换句话说,它就是教学活动如何引入、如何展开以及如何结束等。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一般过程,教学流程先后顺序一般为导入新课、新课研习、课堂小结、巩固训练等。当然,新课研习包含多个环节在其中,说课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来进一步的细化。
阐述教学流程是说课的重点,因为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等,都是通过这个环节来实现的,而且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必须通过它来体现。那么,如何在说课活动中阐述教学流程呢?
1、根据学习过程的要求来阐述教学流程内容。学习过程经历了定向、活动、反馈与调控阶段。定向阶段,则要让学习者明确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标;活动阶段,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与内容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而反馈与调控阶段,则要获取(测量)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调整学生学习活动等。因此,阐述教学流程时,必须说明以下主要内容:(1)教学活动在怎样的情景下开展、怎样体现新课导入和结课的呼应;(2)怎样呈现相关材料、怎样指导学生开展信息加工、怎样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内容的整合、怎样指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并使学习内容进一步整合与内化等;(3)采用怎样的手段来测量或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哪些途径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如何根据学生反馈信息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等。
2、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阐述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在教师活动的设计方面,包括设计怎样的情景导入新课、如何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设计和指导开展哪些实验活动、选择哪些教学辅助设备、如何进行讲解、设计怎样的问题或练习供学生使用、如何进行归纳小结以及怎样板书等;在学生活动方面,围绕教师引导、指导,开展哪些有效的学习活动(如阅读什么材料、观察什么实验、完成什么练习、如何进行实验、怎样开展讨论、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反馈、如何实现知识迁移等)。
此外,由于教学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开展的,而教学的关键又在于突破难点。因此在阐述教学流程时,必须就如何突出重点和如何突破难点上多作文章。此外,学习者学习热情和兴趣制约着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学习效果的高低。所以,教学设计的阐述也要体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等内容。说“教学反思”
说课活动中,如何进行反思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一般说来,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或视角,审视自己教学实践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对教学中的缺点和错误进行反省与批判;对教
学中的优点和长处的肯定和坚持。所以说课时说教学反思,无非是剖析自己在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特别是教学设计等方面有哪些可取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具体包括:
1、教学预设中的成功之处。例如,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有哪些独到之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准备了哪些调控措施;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落实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监控;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有哪些过人之处等。
2、教学预设中尚存在的不足或难以把握之处。具体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定位特别是隐性目标(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存在哪些困惑;学情分析还有哪些难以把握的地方;教学设计中设计的活动中哪些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等。
下面这个案例,是某老师在《氧化还原反应》说课中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始于有关铁的腐蚀防护和应用,而终于涉及该问题的解决,较好地实现了新课导入和教学终结的呼应,体现了“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并最终实现了对初中化学知识的提升。教学时,无法对铁的冶炼反应归类的事实,必将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分析、看待化学反应,有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而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让学生感知不同反应中元素价态变化的差异,进而引导学生根据价态变化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归纳提炼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然后安排练习进行训练,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这样教学,符合 “感知—辨认—概括—定义—迁移应用”的概念学习模式。此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实现的,而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悟、体验。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由于学生微观知识储备不够,通过阅读教材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这样的任务能否顺利达成;对于反应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仅仅通过“迁移应用”中的一个问题,是不是就可以合理建立等等。如果这些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哪些知识铺垫?这都是值得研究的。
第三篇:抽屉原理设计与说课
“抽屉原理”设计思路
开发区西园小学 乔海燕
2011.4.6 “抽屉原理”是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的一个新增的教学内容。这教材通过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在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抽屉原理”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时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注重为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运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教学模式,创设了一些活动,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初步了解了“抽屉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在此过程中学会科学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教学环节,分为三部分: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老师们都会以情景导入来开课。但我们不能忽略情景导入的有效性。本节课设计的“抢凳子”游戏,其实就是一个能真实反映“抽屉原理”本质的现象,不单单只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这节课最大的难点在于理解和准确描述“抽屉原理”。“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两根小 棒”,这句话将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但这句话却很“拗口”,而且难以理解。怎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来运用它呢?突破了这一点,后面的教学才能顺利地展开。于是,我就通过“抢凳子”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总有”和“至少”这两个关键词,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游戏结束,告诉学生,这个游戏蕴涵着有趣的数学原理叫做“抽屉原理”,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任务。对照《高效课堂22条》第7条中高效课堂的五项策略中的首项:预习先行,先学后“交”,实现两个前置,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课前我尝试让学生进行了预习,这时又提出“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来学习,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重点。高效课堂的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的效益公式是:1×?=效益。“1”即教师,并假定为“恒数”,那么学生即为“?”,学生投入状态的“?”,即收获正倍或负倍的效益。如何体现高效课堂的这几个重要指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思考和设计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这个环节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化繁为简,用小棒和杯子来研究这个原理,明确学习目标。从最简单的数据入手,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3根小棒放入2个杯子里的情况都一一列举出来,初步感知抽屉原理,再通过把4根小棒放 入3个杯子里的操作熟练列举法。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想一想、组内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说理用具体的实物演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小组探究活动有效、不盲目,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来进行引导。你是怎样放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操作探究和汇报展示,为学生自主探究抽屉原理做好必要的引导,并提供给学生充分交流与展示的空间与时间,避免了小组活动的形式化。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先让学生类推猜测6根小棒放入5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然后提出如何验证,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小棒尽量多的“平均分”到各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里能分到多少根小棒,剩下的小棒不管放到哪个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比平均分得的小棒数多1根,还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这一数学规律。大量列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即“小棒数比杯子数多1时,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问:小棒数比杯子数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求至少数的方法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在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各项能力得到发展。
三、解释应用,回归生活
当研究结束,告诉学生我们所研究的这个规律就是“抽屉原理”,这个时候,学生对于课前提出的问题已找到了答案。然后再出示其它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四、课堂总结,注重方法回顾
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得到的?不但对学习的只是进行梳理,还对这节课所开展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回顾总结。
把学生的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经过研讨,参与的教师明确了抽屉原理研究的是是物体数最多的一个抽屉里最少会有几个物体。所以要想真正理解抽屉原理,首先要使学生明白的是:把3个物体放进两个抽屉里,是放物体最多的抽屉里至少有2个物体。“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页。【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3.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小棒和杯子。【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一起做个小游戏: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学生上来后)
师:听清要求,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
生第一次按要求坐。
师:有一把椅子上坐了两个同学,对吧!再坐几次,但每次的坐法都要跟前面的坐法不同。
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们同意吗?
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同学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用小棒和杯子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抢椅子”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
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5 1.出示题目:有3根小棒,2个杯子,把3根小棒放进2个杯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3,0)(2,1)
师:还有其它不同的摆法吗?
观察这所有的摆法,想一想:五个人坐四把椅子,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那么,把3根小棒放进2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你有什么发现?
生:3根小棒放进2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放两根或两根以上的小棒。
生:3根小棒放进2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两根小棒。师:是每个杯子里都有两根小棒吗?谁再来说一说?
师:说的真好!说的既清楚又简洁。老师把同学们的发现记录下来。那么,依此推想下去,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又有什么结果呢?同学们再摆一摆,看有什么发现?要求边摆边把摆的情况记录下来。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摆的情况来展示一下?(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4,0,0)(3,1,0)(2,2,0)(2,1,1)
那么,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你有什么发现? “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把各种摆放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得到了这样的结论。那么我们再想想:把6根小棒放进5个杯子里,你感觉会有什么结果?
我的感觉也和大家的是一样的。可是我们想的对不对呢?那就需要我们通过实验去验证。可是杯子和小棒越来越多了,我们还像刚才一样把所有的方法都一一列举出来吗?我们能不能想出一种简便的方法,直接就能证明这个结论是对的还是不对的呢?我们来试试看。小组内讨论交流。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想出什么办法来了?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师: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
组1生:我们发现如果每个杯子里放1根小棒,最多放3根,剩下的1根不管放进哪一个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
师: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师: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位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 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众: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呢?(组织学生讨论)
生1: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生2: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 用算式怎么表示呢?剩余的“1”怎么办呢?(放到任意一个杯子里)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快就找到这样一种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这样分的过程。
电脑演示。强调:不管怎么分,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两根小棒。
师:那么,运用这种方法来判断,7根小棒放进6个杯子里会怎么样?理由是什么?谁想再说说?能说说为什么吗?
10根小棒放进9个杯子里呢?100根小棒放进99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呢? 师:这么大的数字同学们这么快就得出了结论,你是不是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了呢?同桌先说说,再回答。
如果小棒的个数比杯子的个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两根小棒。
【设计意图】关注“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物体个数必须要多于抽屉个数,化繁为简,此处确实有必要提领出来进行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铅笔数盒数多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学的有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例2 刚才我们研究的都是小棒的个数比杯子的个数多1,那小棒的个数比杯子的个数多
2、多
3、多4的情况下,有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来,试试吧!
1、出示:把5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会怎样? 先讨论,再摆摆看。22.学生汇报展示。
把5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两根小棒。7根小棒放进4个杯子里呢?为什么呢?
9根小棒放进4个杯子里呢?15根小棒放进4个杯子里呢?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讨论讨论。
同学们,我们研究到这儿了,看看有什么规律?把你的想法先说给别的同学听。
生:小棒的个数÷ 杯子的个数所得的商+余数,就得到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多少根小棒
生:小棒的个数÷杯子的个数所得的“商+1”,就得到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多少根小棒
你同意谁的意见呢?能说出理由吗?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这个原理就是数学中有名的“抽屉原理”。我们所用的小棒就看作被分的物体,杯子就看作抽屉。有关抽屉原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电脑出示)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抓住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本书,余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书的本数多1本。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三、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运用今天我们所研究的抽屉原理,你能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1、出示:8只鸽子飞回3个鸽笼,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根据抽屉原理,8÷3=2„„2 商2+1 2、15个苹果放进4个盘子里,会怎样?
3、游戏:玩扑克牌 4、32个同学中,至少有两个同学是同一天的生日。对吗?
四、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今天你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与大家分享?
1.学生复习“平均分”
2.游戏理解“总有”“至少”两个词的意思,能说 3、2说的真好!说的既清楚又简洁。老师把同学们的发现记录下来。那么,依此推想下去,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又有什么结果呢? 4、3 我们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想一想,感觉„„ 6、5 讨论、验证,平均分 9、8 100、99 5、3 那么,运用这种方法来判断 7、4 9、4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快就找到这样一种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这样分的过程。
选课想法:
作为研讨课,我觉得教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设计教学时的理念和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风险:
抽屉原理指的是在某些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本节课把4个苹果放进3个盘子中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原理”,即把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m>n,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关于这类问题的 “证明”主要涉及的方法是 “枚举法”、“反证法”、“假设法”等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不仅是涉及到最简单的“抽屉原理”:把 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 个空抽屉里(m> n,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还涉及了了“抽屉原理”更为一般的形式:教材的例2涉及的就是,把多于 kn个物体任意分放进 n个空抽屉里(k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k+1)个物体。如果问题所讨论的对象有无限多个,“抽屉原理”还有另一种表述:把无限多个物体任意分放进 n个空抽屉,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无限多个物体。抽屉原理是很难的,其中原理也是难理解,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1. 使学生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 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推理等活动初步让学生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3. 在学习中能发现一定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把4只苹果放进3个盘子中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问题”。学生在操作实物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放进2只苹果,从而产生疑问,激起寻求答案的欲望。在这里,“4只苹果”就是“4个要分放的物体”,“3个盘子”就是“3个盘子”,这个问题用“盘子问题”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把4个物体放进3个盘子,总有一个盘子至少有2个物体。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本课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枚举。通过直观地摆苹果,发现把4只苹果分配到3个盘子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在这里,只考虑存在性问题,即把4只苹果不管放进哪个盘子,都视为同一种情况)。在每一种情况中,都一定有一个盘子中至少有2只苹果。通过罗列实验的所有结果,就可以解释前面提出的疑问。实际上,从数的分解的角度来说,这种方法相当于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即(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反证法”或“假设法”的思路,即假设先在每个盘子中放1只苹果,3个盘子里就放了3只苹果。还剩下1只,放入任意一个盘子,那么这个盘子中就有2只苹果了。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为抽象,更具一般性。例如,如果要回答“为什么把(n +1)只苹果放进 n个盘子,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放进2只苹果”的问题,用枚举的方法就很难解释,但用“假设法”来说明就很容易了。
教学时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教学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以引导他们对教材上提供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思考一下枚举的方法有什么优越性和局限性,假设的方法有什么优点,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学生在解决了“4只苹果放进3个盘子”的问题以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把5只苹果放进4个盘子,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放进2只苹果,为什么?如果把6只苹果放进5个盘子,结果是否一样呢?把7只苹果放进6个盘子呢?把10只苹果放进9个盘子呢?把100只苹果放进99个盘子呢?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苹果数比盘子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放进2只苹果。接着,可以继续提问:如果要放的苹果数比盘子的数量 10 多2,多3,多4呢?引导学生发现:只要苹果数比盘子的数量多,这个结论都是成立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自行总结“抽屉原理”。例如,在解决“5个苹果放2个盘子”的问题时,由于数据较小,学生用动手操作或分解数的方法仍有其直观、简单的特点,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但由于枚举的方法毕竟受到数据大小的限制,随着书的本数的增多,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盘子,看每个盘子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盘子,总有一个盘子比平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这个核心思路是用“有余数除法”这一数学形式表示出来的,需要学生借助直观,逐步理解并掌握。
当学生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了本例中的三个具体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盘子问题”的一般规律,要把某一数量(奇数)的苹果放进2个盘子,只要用这个数除以2,总有一个盘子至少放进数量比商多1的书。例如,要把40个苹果放进9个盘子,40÷9=4„„4,因此,总有一个盘子至少放进5个苹果。如果进一步一般化的话,就是:要把 a个物体放进n个盘子,如果a÷n=b„„c(c≠0),那么一定有一个盘子至少可以放(b+1)个物体。这一结论与前文提到的“把多于kn 个物体任意分放进 n个空盘子(k 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盘子中放进了至少(k+1)个物体”意思是完全一致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也认识到:在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先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只要是合理的,都应给予鼓励。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数学思维;只有这样才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地动脑思考、探究获得的。同时也少不了老师的恰到好处的引导。首先让学生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这对学生将自己发现描述得简练准确有重要意义。之后,通过多次实践与发现,引导学生总结一般规律。以及应用知识中的找准“物体数”与“抽屉数”。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引导,教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茅塞顿开。当然这引导是有时机的,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后,能够迸射智慧火花的时候。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整节课我觉得在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老师处理得还是有点粗,特别是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学生用比较凌乱的语言的进行描述,教师指导不够,因为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是没有很好地强化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
(教后反思:这个环节我认为是最精彩的环节,也是我课后调查学生印象最深的环节。我无法还原当时学生们思维活跃的气氛和当时学生们表述的具体的语言,这里和教学设计完全不一样,第一个学生的回答是我没有预料的,所以我及时的调整思路,让学生们举例验证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这个有争议的问题,学生们在进一步的探究中找到了答案,这样下一个环节就和这个环节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把问题抛给学生,发挥小组的力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们得出结论时的快乐要远远大于老师老师告诉的快乐),只要把机会给学生们,学生们会在辨析质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理也会越辩越明。学生出现理解性的错误问题还是处在老师这里,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预见,但是我想想,这样让学生进行出现问题在进行辩论学生的印象更深一些,课下我曾经调查学生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里,有20几个同学提到这里)
第四篇:说课的理论与方法2010
说课的理论与方法
湘南学院 陈章顺
一、说课概述
(一)说课及其特点
1、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完成备课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辅助手段或方法向教师同行、教学研究人员、领导等系统、全面地介绍自己对某一节课(或某门课程、或某单元、或某主题、或某知识点等)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教研活动。然后通过听者评析,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好的说课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它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一体,这是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考察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测试方式。
2、说课的特点
(1)简易性与操作性
说课不受时间、空间、人数限制,又不牵涉学生,简便易行。既可以是纯口头表达方式,也可以利用实物、实验、投影、音像等教学媒体辅助说课,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理论性与实践性
说课的准备过程是教师分析教材、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尤其是说课不仅要说“怎样教”,还要说“为什么这样教”以及“这样教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就迫使教师不仅要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深入领会教学目标,而且还要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思考教学中各种做法的理论依据,认真反思以往的教学实践活动,确立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意识。可见,说课活动体现了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特别是说课的过程可以使教师有机会从理性上进一步审视教材及其自己的处理和最初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发现备课中和将要实施的教学中可能存在的种种疏漏,说课后再经过修改教学设计,疏漏就会得到弥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吃透教材、完善教学过程。说课还需要教师去写讲稿和演讲,这又是提高教师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3)交流性与示范性
说课既能展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给他人一种示范,也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活动,无论是同行,还是教研员都会在评议说课、切磋教艺、交流教学经验中获益,为说课者提供最实际最贴切的指导。
3、说课的局限性
首先,看不到教师临场发挥,处置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看不到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实际效果。这自然在评议上就有局限性。
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有说得好,但教得不好,或教得好而说得不好的现象。这就需要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中,不能简单和孤立地看待教师说课的好与坏。而应该要把说课评价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
(二)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1、说课与备课关系
(l)相同点
①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
②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
③主要作法相同,都要学习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2)不同点
①概念内涵不同。说课是属教研活动,要比备课研究问题更深入。而备课仅仅是为上课所做的准备工作,重点是思考如何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步骤,是如何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实施方案,属于教学活动中的起始环节。
②对象不同。备课是要把结果展示给学生,即面对学生去上课,而说课是对其他教师,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备课、将如何根据备课去上课。
③目的不同。说课主要是帮助教师认识备课规律,提高备课能力,它促使教师搞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而备课是直接为上好课、为提高课堂效益服务的。
④活动形式不同。说课是一种集体进行的动态的教学研讨活动;而备课是教师个体进行的静态教学准备活动。
⑤基本要求不同。说课教师不仅要说出每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说出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而备课重在教学准备和设计,强调教学活动的安排,只需要写出做什么,怎么做就行了。
2、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说课与上课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有自己的特点。
(1)说课与上课要求不同
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具体做法或效果直接呈现在听课者 面前;说课则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的依据或理论基础,特别要善于把自己可能的实际教学过程及结果描述出来或让听课者自己想象出来。
(2)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研究水平的领导和同行。由于对象不同,因此说课比上课更具有灵活性,它不受空间限制,不受教学进度的影响,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同时,说课不受教材、年级的限制,也不受人员限制,大可到学校,小可到教研组。(3)说课与上课的效果表现不同
上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呈现在学生的行为表现上,说课所体现的教学效果需要听者凭借经验和理论推导才能想象出来。因此,在说课中一定要注意体现教学所引起的学生的反应或行为表现。
(4)说课与上课的目的、形式、内容、评价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具体如下表所示:
总之,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查,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缜密的科学准备。
二、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阐述对教材的理解
说课,首先要求教者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说教材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明确 “教什么”;二是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知道“如何教”。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教材简析。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说明教材在大纲中的地位与编写者的意图,大纲中的教学建议与课程标准对本年级的要求。说明本课时教学内容在节、单元、年级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时备课中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理解越充分,教学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要从思想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或者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这就要求对教材内容作知识点分析。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意思说,只要我们抓住皮袄的领子轻轻地顿一顿,所有的毛都会顺顺溜溜。这“领”就是教材中的重点。教师说教材一定要说明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以及确定的教材依据和学情依据。即说明本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些重点、难点根据是怎么提出来的?解决难点的关键是什么?(二)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
此部分内容可单列,也可插在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当中,将学情作为分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来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说课必须说清楚教学对象是什么样的学生,对学生做出准确无误的分析,这是教学得以正确开展的基础。因为学生不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就应该不一样。说学生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情况(这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有所选择,可多可少)。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这里说明学生学习新知前他们所具有的知识经验,这种知识经验会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起点能力分析
分析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所必须具备的学习技巧,以及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态度。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说明学生年龄特点,身体和智力上的个别差异所形成的学习方式。
4、学生的表现 预测学生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行为表现、存在的问题、难点等。
(三)说方法与手段――介绍选择哪些方法手段
说教法,就是说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采取什么样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
说学法,即拟引导学生通过什么样学习方法来配合教法,以期有效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说教具,简要介绍需要使用的教学媒体或设备及其理由。
(四)说教学程序――介绍教学过程设计
所谓教学程序是指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通俗地讲,就是教学活动是如何发起,接着又是怎样展开,怎样结束的,即整节课主要由哪些教与学的活动组成,各部分的顺序及分别占用多少时间,每一活动教师做什么,学生如何做等。(即课的结构的具体内容)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听者也才能判断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
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
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 “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详细讲解。
另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如果能说明学生在每一活动环节或步骤中的具体表现则更好。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的,解决难点运用什么办法,如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等。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各部分占用的时间。
6、说明板书设计。
(五)说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简要介绍自己教学设计的创新性与独特性,希望达到的最佳的教学效果是什么?学生学习的显著成效是什么?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地指出由于什么原因可能会引发的缺陷或不足之处,自己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如何弥补等。
三、说课的方法
我们了解了说课的基本内容,那么具体的说课方法是怎样呢?
(一)选好要说的课
教师备课,通常每一个课时都需要编写教案,但是每一个课时不一定都要说课。这就有一个如何选择的问题。说课的选择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课的代表性、针对性、典型性。即选择那些有研究价值,老师又能驾驭的课;二是选课也要注意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四面出击。说课选择,可以说一课书的整体教学,也可以着重说某一课时的教学,甚至还可以说某一重点、难点的教学。一言一蔽之,说课尽可能突破一点,有所收获,面面俱到反而会收效甚微。
(二)掌握说课的程序
教师说课从准备到说课而后评析可分为下面几个步骤:
1、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学生的学习情况)
2、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3、设计教学过程,弄清教学理论依据
4、写出讲稿,说前演练
5、登台说课 ①自我介绍
②介绍说课内容的标题 ③说教材
④说学生及学习情况 ⑤说教学目标 ⑥说重点、难点
⑦说教学方法及所使用的教具 ⑧说过程(包括板书设计)⑨说估计的教学效果 ⑩说可能存在的问题
6、说后评议。
说课的整个过程可用如下图表示:
(三)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鉴于说课与备课、上课的以上关系。教师在说课中就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2、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老师和领导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详细讲课。
3、说课不是“背教案”也不是“读教案”,要突出“说”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也不能按说课稿一字不差地读下来。一节成功的说课,一定要熟练地说清楚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将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步骤明确,有理有据,口齿清楚。
4、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是15分钟左右的时间。
5、注意发挥教师自身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杂志上的内容。
6、注意运用教学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
7、注意避免过于表现“理论依据”,脱离教材、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 论。要提倡创新,但不能全盘否定常规教学,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
四、说课的评价标准
下面提供郴州市教育局教科所提出的说课评价表供大家参考:
第五篇:说课方法与技巧参考资料
附件4:说课方法与技巧参考资料
说课参考资料(一)
一、教师说课活动的主导思想
说课,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向同行和专家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在说课活动中,授课教师将对课程教学大纲的理解、对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的运用处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等清楚地叙述和展示出来,同行和专家向授课教师提出课程教学的有关问题,共同研讨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
在招聘教师面试、教师考核等教育教学能力评估工作当中,通过说课活动考察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引导教师学习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奠定扎实的业务基础,练好教学基本功,提高学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二、教师说课活动的目的
通过有目的地抽取授课教师进行说课活动,可以对相关专业教师的以下一些方面进行考察:
1.教师的专业基础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教师了解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动态,掌握行业最新动态的情况,教师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
2.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
3.教师对任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主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理解。
4.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建设情况:参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的研究制订,选用、编写教材及其辅助教学资料,参加实验室建设,承担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工作,参加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活动等情况。
5.教师学习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研究探讨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掌握高等教育教学基本特点的情况。
6.教师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状况,从事教学、科研与开展社会服务等第一线实际工作的经历。
7.教师“一专多能”情况,即教师能够同时承担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承担多门课程教学能力,深入不同专业领域,适应高等教育专业多变性、多样性特点情况,教师掌握文理渗透,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结合,了解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情况;教师双语教学的能力。
三、教师说课活动的内容
授课教师说课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1.说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专业教学计划的具体化,以纲要的形式规定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态度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授课教师必须认真深入地钻研课程教学大纲,树立为培养专业人才服务的思想,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组织教学。因此,说课首先应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即课程对实现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所起的作用;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全局出发说明本课程的分工,处理好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和配合;说明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说明本门课有关章节的教学目标及其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章节的联系:本节课时教学内容的范围和份量,时间分配和教学进度安排。如果本课程是实践教学课程,也要根据教学大纲说明课程设计的思想、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目标。
2.说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说明本课程选用教材(含讲义、参考书、视听教材等)情况,应选用近年出版的优秀教材、参考书等资料。说明教材的适用性,是否较好地体现教学大纲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是否反映本专业的最新成就和最新发展水平;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和学生如何运用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对教材的不足,在教学中如何弥补,教师如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否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或信息资料清单(含参考书、报刊文献、网络资源信息等)。实验教材是否配套齐全,满足教学需要。
具体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说教材和参考资料,实际上是说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对这节课的要求,说出本节课教学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要求;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附件(如图片、数表、资料等)处理要点;确定课题重点难点及理由;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增减处理的理由和依据,适当增加大纲尚未编入的有重大价值的最新成就和成果的材料。
3.说教学方法手段
基本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调查法、练习法、实验法等。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坚持启发式,废止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引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用于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师生特点、教学条件等灵活选择相适应的方法,配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要重视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灵活组合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能否融“教、学、做”为一体,如何开展讨论式、案例式、情境式教学,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板书、板图和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如何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如何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说明课外辅导方法、作业、考试考查等教改举措。本课程是否采用“双语教学”;本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能否取得实效。
如果本课程是实践教学课程,要说明相对于教学内容(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的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考核内容与方法、教学创新与特点等。实践教学条件能否满足教学要求能否进行开放式教学,预期效果如何。
4.说学情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是否科学,首先受教师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制约。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和改进教师教的方法联系起来,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其学习目的、态度、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要了解所任教学生的基础,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先修课程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怎样针对这些困难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理论知识应用以及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的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创造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
教师还要有因材施教观念,树立面向个体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善于总结适于自己的学习经验,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5.说教学程序设计
说清楚一门课或一节课教学过程设计的总体框架、教学内容的详略安排和教学板块的时间分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清楚地说明师生双边活动的具体安排及学情依据,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如何有机结合,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使用时机,教学过程的板书设计以及教具的使用。要说清楚教师突破教学重点的主要环节设计、化解教学难点的具体步骤,说清楚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训练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教师对学生富有爱心,讲课有感染力,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制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授课教师对自己教态、语言、板书、教案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应有较高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不仅要以自己的学识去教人,更要以自己高尚品格去育人。
6.说课与授课的异同
说课与授课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都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教学内容,讲究教法、学法和一定的教学设计。主要不同在于:
第一,目的不同。授课的目的是面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说课的目的则是面对同行和专家系统叙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提问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二,内容和方法不同。授课要针对学生特点,运用科学方法,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不需要叙述备课思维过程,而是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实践活动来体现教学设计与教学技能;说课是教师向同行和专家讲述某一教学课题的教学准备情况,要使用准确的语言叙述备课中的教学设计思维过程,对每一主要内容的教学,不仅要讲清怎样教,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
说课是授课的基础,通过说课,为教师授课梳理出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的授课基本要求。但是这些教育理论和授课方法手段运用是否得当,还需要在授课中加以检验,这样才会促进说课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备好课是说课的前提,而说课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备课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教案(讲稿)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操作性方案,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
而说课稿虽然也包括教案中的精要部分(说课稿的编写多以教案为蓝本),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授课者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和理论依据。一篇好的说课稿是说好课的重要前提,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条件,突出重点,突出教学特色与创新,说课与讲课一样要充满激情。
四、教师说课活动的基本形式及要求
1.说课的课程由现行课表研究确定,教师讲授什么课,就说什么课;提前将抽选说课的教师和课程名单及有关要求通知所在部门,给说课教师必要的准备时间。
2.说课分为课程说课、章节说课和课时说课等。专家组对抽选教师的所授课程,指定课程说课、某一章节说课)或某一课时说课,并提出相应说课要求。
3.无论课程说课、章节说课,还是课时说课,说课教师都要首先简要说明课程教学大纲和选用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准确把握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课程目标、学生情况分析、与相关课程的关系等。
4.章节说课要重点分析章节教学目标及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章节的联系;本章节教学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本章节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的办法;举例说明本章节教学过程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展示教学手段的运用;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能过于笼统,要说明课程素质培养的具体思路。
5.课时说课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说明本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运用教学方法的目的、效果,板书设计,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本课时的作业、辅导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等。
6.教师说课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设计,要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要说明现代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要将自己的教学特长与创新之处讲清、讲透,利用各种方法手段将课程教学设计中最精彩的部分充分表达出来,展示说课艺术,增强说课效果。
7.说课地点和环境条件由学校确定,并确定教学督导委员、同行教师、专家一起参与说课活动。说课教师应该运用一定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教具、图表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同行和专家把课说清楚。每位教师说课时间控制在20-40分钟(由专家组规定),同行教师和专家提问及说课教师答辩时间为10分钟左右。
8.说课过程中或说课后,教师应将说案、教案、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资料、授课计划、助教助学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教具展示给专家和同行。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授课计划、助教助学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教具使用等审查情况在专家填写的说课记录表中要有所反映。
说课参考资料(二)
一、说课具体要求
说课主要是要考察说课者对课程的宏观整体把握和微观具体处理的能力。
1、说课形式:一门课、一章课、一堂课
2、说课课程:主要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说课时间:可长可短,一般为20-40分钟
4、说课人员:专业负责人、授课教师、同行专家,采用研究探讨、专家评价等方式进行
5、说课要求:
(1)说标准:该门课的标准(教学大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所占的地位、作用,为什么要开设?如何与人才培养目标挂钩?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能力、知识如何构成?该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素质、能力、知识)的任务是什么?你个人是如何理解的?该门课程的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如何确定?如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2)说教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难点、重点、如何展示个人素质。
(3)说课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产学研结合、师生互动的改革;教材建设的改革;教学有效性的改革。
(4)说特色:如何体现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
二、说课应着重体现5种意识
(1)课程意识。即所教的课程、具体的章节、内容和培养目标的关系。要说说如何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确定教学的基本思路。要说清教什么?怎样教?还要说透如何贯彻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这一教育教学原则。
(2)育人意识。不管哪一门功课,都有育人的任务。思想教育的内容涉及到许多方面,既寓于教材之中,也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要有机地结合教材内容,渗透思想教育,但也不能太牵强。
(3)头尾意识。说课象写文章一样,讲究开头、结尾。开头要开得漂亮,能吸引听者;结尾要收得有力,能让听者有所回味。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认真分析、处理教材,精心设计过程。语言简洁、生动,要紧扣说课中心。结尾时可概括要点,给听者以深省。
(4)分层意识。说课应体现“特殊性”,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即充分体现班级、学生的特点。学生是分层次的,在说课中要体现全面和重点相结合,分层推进,包括设计不同程度的要求,不同阶梯难度的练习,分层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
(5)创新意识。教学有法,却不可拘泥于成法;说课也一样,说课有规,但不能囿于成规,须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创造出自己的有效、实用、有特色的说课方式、方法,不断丰富、充实说课活动。同时,说课还要瞄准一个时期的热点问题,要使听者从说课中受到启发,悟出道理,走出封闭,开拓新路;好的说课,是意的开掘,能的升腾。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同行切磋,取长补短。在说课中见学识,在说课中见精神。
三、说课应注重以下几点:
(1)抓住一个“课”字,突出一个“说”字
说课,要用一定的时间说出一门课程,必须经历完整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说课者要根据课型(一门课、一章课、一堂课)抓住该门课的基本环节去“说”。说思路、说方法、说过程、说结构、说内容、说训练、说学生、无论说什么,都要说得有理有据,使听者叫好,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目的。
在说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说课”不等于备课,教师千万不能照教案去说; ②“说课”不等于讲课,教师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去说;
③“说课”不等于背死课,教师不应将事先准备好的“说案”一字不漏地死背下去;
④“说课”不等于读课,教师不能拿着事先写好的材料去读。
因此,教师在说课时,要紧紧围绕一个“课”字,突出“说课”的特点,完成说的过程。
(2)遵循“课”路,选准“说”法
教学思路是教师课堂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想。教师讲课时,要紧紧围绕教学思路进行,教师在说课时,当然也要环环扣住课堂教学思路展开。能否围绕教学思路实施“教”法,能否围绕教学思路展开“说”法,无疑是教师授课和说课成败的关键。
说课的方法很多,需要因人制宜,因材施“说”。说理、说实验、说演变、说现象、说本质、说事实、说规律、正面说、反面说、横向说、纵向说、理论联系实际说、陈述说、间语说。但无论怎么“说”,都要遵循课堂教学思路这一主线去“说”。
(3)变换“说”法,找准“说”点
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同行专家、本学科的教师、本教研室的教师、其他学科的教师及教务科、教研室、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但无论怎样,都会去审视说课者说课时的一字一句、一举一动,包括教学重难点的突出、突破;学生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的培育;教学环节的把握以及教学语音、语气、表情、称呼等。因此,说课者必须置于听众思维和学生思维的变化处,站在备课讲课的临界点,变换“说”位,编写“说”案,研究“说”法,找准“说”点。
(4)把握“说”度,把课“说”活
说课的重点应放在说清思路、说清教学过程、说清教学方法;而讲课的重点则应放在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换句话说,说课重理性和思路,讲课重感情和实践。因此,用极有限的时间完成说课,必须详略得当。
如何把握“说”度呢?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因材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取“说”法,把课“说”活。说出该课的特点和特色,把课说得有条有理,有理有法,有法有效、说得生动有趣、绘声绘色,使听众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听众有“词已尽意无穷”的感觉。要求说课教师认真钻研说“材”说“案”,灵活选用“说”法,准确实施“说”程,把课“说”活。
说课参考资料
(三)一、什么叫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 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说得简单点,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教。
二、说课的意义
说课活动的好处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答案。根据我们的实践和理解,说课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以往的教研活动一般都停留在上几节课,再请几个人评评课。上课的老师处在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听课的老师也不一定能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导致了教研实效低下。通过说课,让授课教师说说自己教学的意图,说说自己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让听课教师更加明白应该怎样去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某一专题的说课,统一思想认识,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2、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我们检查了很多教师的备课笔记,从总体上看教师的备课都是很认真的。但是我们的老师都只是简单地备怎样教,很少有人会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备,备课缺乏理论依据,导致了备课质量不高。通过说课活动,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这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3、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通过说课,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的思路。这样就可以克服教学中重点不突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5、说课没有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
上课听课等教研活动都要受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说课则不同,它可以完全不受这些方面的限制,人多可以,人少也可以。时间也可长可短,非常灵活。
三、说课技能
1.说课的组织技能
(1)开头的技能。课有多种开头,或以情入,或以理入,或以“操作”入。但不论哪种开头,都要注意融科学、艺术、审美性于一炉。开好头是十分重要的,它的要求是:新颖简洁,计划严密,科学求实。
(2)中间组织的技能。说课不同于上课,面对的是专家和同行,故主要体现在说课中的“应激”和处理某些问题上。如“准备放映幻灯片时突然停电”“说课过程中有人突然发问”等。“应激”的基本要求:一是沉着冷静,分析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的原因,及时采取对策,尽快进入正题;二是如属自己的失误或当时处理不了的问题,应开诚布公地告诉评委或同行,不掩盖,不回避。三是随机应变,改变说理程序,以利于完成说课任务。
(3)结束的技能。古人作文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好课的结束常包含有益的启示,精美的小结,这些能补平淡开头的不足。其要求是精心小结,并与开头有所照应。
2.说课的表述技能
(1)文字表述主要体现在说课提纲、图表、板书书写及设计上。具体要求是:用字规范,准确精炼。板书设计形象美观,形式布局合理,板书位置选择适宜。
(2)意情表述由表意和表情组成。表意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口头语言上。要求做到:语言清晰,使用普通话;音高得当,关键的地方有逻辑重音;语言生动形象、亲切自然、重点突出。表情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动作体态、举手投足上。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由教师的教态、举止、姿势、眼神、表情、手势和着装等因素构成。其要求是:仪表优雅、表情自然、眼神有韵、举止从容。
3.说课的咨询与答辩技能
咨询与答辩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备课、上课和说课的关系上。备课重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而说课则重在说明“为什么这么教”。
四、说课的三个境界
(一)初级:要求突出三点:
(1)要有学科特点。主要体现在“七说”(说大纲、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说板书)的各环节中。
(2)要有教学内容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有各自的教学规律和要求。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根据内容特点而选择。
(3)要突出课的类型。说课应符合大纲要求。不同类型的课不能用同一模式进行说课,应有变化。对教师的要求以处理教材和表述技能为核心。
(二)中级:要求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根据不同类型的课选择最佳教学模式。要做到“四结合”,即:教和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知识的点和面相结合;增强文化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对教师的要求以组织、咨询与答辩技能为核心。
(三)高级: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理论功底的骨干教师,应进行创新型说课。力争形成“一种风格”,具备“三种”价值,即形成独自的说课风格,具有学术研讨价值、审美价值和借鉴价值。对教师的要求以综合技能培训为核心,并与上课紧密结合,达成一致。
说纲本要“深”。
任何一门学科,都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每节课的内容都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小分枝”。要求教师在说课前应该从一门课、某章节课、一堂课的内容出发,追本溯源,找到它在大纲中的位置,然后顺藤摸瓜,准确把握大纲对课程的要求。至此,这节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就可随之确定了。反之,脱离大纲的说课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会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说方法要“实”。
这个方法既包括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教法,也包括学生在这节课上要掌握的学法。只有教法得当,教师才能有条不紊地施教;只有学法合理,学生也才会兴趣盎然地受教。而要做到教法得当,学法合理,我们教师在备课说课时必须要“实”。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依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以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等教学原则来确定教法、教学手段和学法。作为教师还要有全局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实行分层优化,促优生提高,帮差生转化。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找准出发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说习题要“准”。
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因此习题的设计一定要“准”。既要准确体现该节课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又要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符合。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同时教师设计这些习题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层设计、区别对待,真正做到使“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
说程序要“精”。
说课堂教学程序,与前三项比起来,应说得详细些,因为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和安排既是说课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是贯穿整个说课过程的一条主线。但说课毕竟不同于授课,它面对的是与说课者水平相当的教师,因此说课堂教学程序时无需将教案全搬出来,而要做到一个“精”字。
具体地讲:一要说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环节。二要说出处理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之间联系的方法。三要说出对每个环节、每个层次、每个步骤的设想和安排及这样设想和安排的依据。四要说出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点的理由和方法。五要说出习题设计和板书设计的意图、目的和理论依据。只要将以上五方面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出,使人听明白,即可达到教研交流的目的。
说课,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它要求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只要我们深钻纲本,细研方法,优选习题,精琢程序,就能保证说课质量。持之以恒,坚持说课,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教育创新与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