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经济学的起源》学习心得3
是是非非说分工
——《经济社会的起源》学习心得
最近,认真阅读了罗伯特•海尔布罗纳和威廉•米尔博格合著,李陈华和许敏兰翻译的《经济社会的起源》(The Making of Economic Society)(第十三版)(后文简称“书中”)。该书结合世界(主要是欧洲、美国、前苏联、中国)的经济史,阐述了人类经济社会的起源和发展,重点分析了市场运行的经济。细心读来,酣畅淋漓,获益匪浅,启发良多。由于篇幅所限,就说说分工的是是非非。
一、为什么要说分工
假设一个人完全自给自足,就不用货币、不用交易、不用担心各种质量问题、信用危机等,没有书中所说的“个人与社会”、“生产与分配”等基本经济问题。这种简单、直接的经济社会并不存在,但原始社会的部落、族群,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书中的“古代的经济组织”还是比较接近这种状态。书中的“前市场经济”也分工不复杂,整个经济社会也简单,以至于没有“经济学”这门学科。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生产资料的所以权和生产、分配、消费三个环节是统一在一起的,统一于某个人或者某个小群体。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者分离了,生产、分配、消费三个环节分离了,需要协调经济社会的运转了,出现了剩余价值、交易成本,出现了传统、命令、市场等经济社会运转方式。可见,分工是当今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也是对其进行解读的钥匙。
二、分工的发展过程
分工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自然分工是基于性别、天赋、自然因素等差别的分工。例如南稻北粟、男耕女织等。社会分工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分工,人类历史上经历了3次大的社会分工,第1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形成了专门从事农业或牧业的劳动者;第 2次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专门的工匠和独立的手工业者;第3次是商业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现在分工越来越细了,从产业的分工到产业内的分工,再到价值链的分工。一件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装配、销售服务等环节可能由不同地区的不同企业完成,出现了书中的“外包”。例如iPhone手机由apple公司研发设计、由富士康公司等生产装配,销售和售后服务由销售渠道商和售后服务商完成。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人的分工也日趋专业。在古代,一个知识分子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都得有所涉猎,最好做到文武兼备、出将入相,如周亚夫、诸葛亮等。现在,专业分工很细,大多数人一辈子只学一个专业,从事一种工作,所谓的专业人才。
三、为什么会出现分工
书中认为,“经济生活货币化”、“市场需求的作用”等是“变革的前提”,“行商”、“城市化”、“十字军东征”、“国家权力的增长”等是“变革的力量”。作者结合历史事件分析了分工的出现,从理论上分析,某人或某单位(地域)参与分工,就会出现有的产品(或服务)有余,有的不足,就需要互通有无,也就是需要交易。交易需要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监督成本等成本。因此分工的出现(即交易的发生),必须分工带来的好处大于分工带来的坏处(即交易的成本)。因此,交易成本的降低和分工带来的好处的增加促进了分工的出现。
一方面交易成本的降低。科斯(Coase, R.H)认为,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包括传播信息、广告、与市场有关的运输以及谈判、协商、签约、合约执行的监督等活动所花费的成本。交通的改善、货币的出现、人口的聚集、社会治理的规范等都促进了交易成本的降低。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国际贸易,都得益于交易成本的降低。例如国际贸易的开展,必须有便利的交通、相互承认的货币、统一的贸易准则等条件。目前的,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为信息的传播、搜寻、交易的议价、监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减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如中国的京东、阿里巴巴就是典型。
另一方面分工带来的好处的增加。对于分工带来的好处,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有论述,: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同时,亚当·斯密认为绝对比较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的存在也给分工带来了经济效 益的提高。后来,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相对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进一步解释了分工带来的好处。
四、分工带来的影响
书中认为,分工促进了“劳动、土地与资本的形成”,“无产阶级的出现”,形成了“市场机制”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都认为分工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斯认为分工带来了交易成本,并分析了交易成本对经济治理方式的影响;杨小凯结合分工和交易成本,并将其数学化,形成了以“超边际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带来的影响,也可以大概分为正面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负面的——在带来了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对整改经济社会也带来不稳定因素。正面的影响不再赘述,负面的影响略举几例。
其一,给经济社会带来潜在的脆弱性。高速运转的经济网络,其中某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就可能冲击整个系统或系统中的个人分。就整个经济系统来说,如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本世纪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都是发源于某一地某一环节,却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就个人经济生活来说,有的婴儿可能食用了劣质奶粉而造成终生伤害,很多民众对假币处处提防、提心吊胆,生怕某个事件影响到自己。这些都是由于分工给社会、个人经济带来的脆弱性。为了规避这种脆弱性,有的国家搞贸易保护主义,有的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回归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状态,例如更多人愿意自己种植蔬果、养殖禽畜。其二,生产与分配脱节,造成分配鸿沟,带来潜在的经济危机。由于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的分离,导致生产与分配脱节,出现了“社会剩余”,问题不在于“社会剩余”的出现,而在于“为谁积累剩余”——即分配问题。马克思认为,社会上剩余产品的出现是剥削产生的物质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以及社会分裂为阶级是剥削产生的现实基础。分配的鸿沟,导致生产与消费的脱节,出现“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进而导致潜在的经济危机。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至今提醒着人们别过于乐观。书中坦承“回到1929年的经济,现在可以看出经济脆弱性最深层次的原因:收入报酬并没有足量地流向要实实在在花钱的人。”即“大萧条”表现“投资萎缩”和“消费不足”(两者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消费不足),实则是“收入分配不公”,进而影响到生产。目前,资本主义社会在“投资”和“消费”两方面做文章,通过扩大政府支出、扩大货币发行、干预分配等政策“抚平”分配鸿沟,“熨平”经济周期,但并没有根治经济危机,同时带来了政府赤字扩大、通货膨胀等问题。书中也坦承“当额外的、作为刺激的政府开支被削减时,经济也下滑到衰退状态”。
其三,带来二律背反现象。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即相互冲突或相互矛盾。自从出现了分工,经济社会就日趋复杂,矛盾冲突也越来越多。例如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益提高与交 易成本并存的矛盾,国际贸易与国家经济安全的矛盾,专业分工与集成融合的矛盾等等。对个人来说,一方面,分工在积累专业知识,锻炼熟练程度,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造成了知识面狭窄、系统整体思维不够等不足,导致隔行如隔山。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系统,需要集成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例如,现代建筑集成了新材料、信息技术、光伏发电技术等相关学科的成就。根据这种情况,有识之士呼吁加强通识教育,提高系统思维,促进产业融合等。
经济社会因分工而丰富多彩、繁荣昌盛,也因分工而纷繁复杂、危机四伏,关于分工的是是非非也就被人们不断评说。
第二篇:经济学学习心得
学习《经济学通俗读本》一书的心得
通化县社区党工委 董俊峰
2010年县委在十二届五次全会上提出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员干部”活动。县委组织部结合全县干部队伍实际,精选《经济学通俗读本》一书,作为乡局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学习的必读书目。通过学习,对经济学知识有了更深入地掌握、了解和认识,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有着重要意义。
该书共分十二篇,以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为背景,涵盖了整个经济学的框架,其中前六篇是微观经济学,包括经济学的发展,价格现象、消费者和企业行为等;后六篇是宏观经济学,包括财政政策、银行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
首先是微观经济学。只要市场在,供不应求涨价,供过于求落价,我们永远可以以合理的价格买到东西,永远不会饿死人(除了身无分文的人)。如果大规模饿死人,那是因为市场被破坏。或者由于战争,或者由于人类的愚蠢。少数人饿死,是因为没有钱,不是没有粮。因为有价格的波动,和人类追逐利益的本性,各种资源会随着价格变化而流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市场非常重要,它保证我们能以合理的价格买到所需要的东西。通过市场的竞争,生产和需求能够匹 配,经济结构能够经常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口、资源、偏好和科技的进步。市场竞争能够消除低效率的生产和消费,保持社会以高效率完成经济活动。市场既然如此重要,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市场是如何建立,维持,或者被破坏的。这个经验可以从人类历史中去发掘,也可以从当今世界的现实比较中去认识。
建立市场经济的困难何在?首先是人在法律面前的地位平等。在权势社会中统治者不需要遵守法律,他们可以为所欲为,欺侮百姓。平民百姓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他们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很容易被权势者剥夺。人们争做有权有势者,实在不得已才去从事生产。以后剥夺别人财富越来越困难,代价越来越高,人们转向生产财富而不是争取权势。不过市场经济把人们分成有钱人和穷人,钱能够交换权,所以法律上的平等并不容易做到,富人往往得到更多的法律保护。其次是财产权的确立。私人所有的财产应该受到严格保护,不受任何权势人物的侵犯,特别是不受政府的侵犯。财产权得不到保障,通过巧取豪夺就能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交换还有什么意义呢。政府侵犯私人财产往往有一套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这就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建立。财产可以找一个理由来侵犯,以后就后患无穷,社会将陷入剥夺和反剥夺。再就是个人自由的承认和确保。个人有权创业,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可以辞职不干,有权选择交换对象,可以讨价还价。在一个权势社会中权势者往往限制别人的自由,以扩大自己的自由,用各种似是而非的口号为特权者额外的自由寻找借口。由此可见,法律面前平等也好,财产权的保障也好,自由也好,对这一切造成障碍的就是特权。市场经济之前和之后作比较,就是特权的受制约。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也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结论。
宏观经济学。虽然从微观上通过价格波动,供应和需求经常处于均衡状态,不会买不到东西,也不会卖不掉东西,但是如果家庭的储蓄不等于社会的投资,全社会在总量上发生供需的不均衡,于是发生萧条或者过热。此时价格起不到均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作用,要靠市场之外的力量,就是政府。这是凯恩斯在二次大战以后提出的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有实用价值、最成熟、研究的人也最多的一门学问。它既非常深奥,又平白易懂,就看我们怎么学。一个人不学经济学也能懂一般的经济规律,比如说物以稀为贵,这就是经济学。但是学过经济学就懂得更深刻,问题看得更透。而且能够用经济学的规律来解释世界,判断事物的是非,估计局势的发展,可见普及经济学知识有多么重要。
第三篇:经济学社会调查报告
回龙观地区经济,贸易活动与金融生态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回龙观地区经济活动种类、经济主体结构,经济、贸易、金融等业态及竞争状态;了解回龙观地区经济、贸易、金融等的需求(包括企业和居民);分析回龙观地区的经济,贸易、金融生态,对这一地区的经济、贸易、金融等服务从供(各种提供主体、金融机构等)需(市场、消费者、服务对象等)两个角度给出意见和建议。
调查地区:回龙观。
调查对象:金融机构从业者、超市销售者和回龙观地区居民。调查方式:走访调查,网络查询,问卷调查。第一部分:回龙观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地理位置:回龙观地区位于昌平区最南端,南接海淀区西三旗,北至沙河镇,西紧邻海淀上地信息产业基地、航天城、永丰乡,东邻东小口镇,距德胜门仅10公里,昌平区的南大门。地铁十三号线贯穿东西,八达岭高速公路纵穿南北,京包铁路蜿蜒而过,北清路把回龙观与中关村紧紧相连;344、345、925、315、618、398、375(支)、371、719、919、811、819、307、845等多条公交线路在回龙观地区辖区内设有车站。回龙观地区交通便捷、环境优雅、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口:回龙观人口约为46万,其中常住人口约34万,32周岁以下68%,青年人群占据相当比例,2-3人的家庭人口构成占到65%左右,大专以上64.2%;4000元以上高收入群体占34.48%。
产业构成:回龙观地区发展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和大型商业项目,其中,北京国际信息产业基地已签约引进包括美国嘉吉、台湾复盛机械、远东德丰等国内外上市公司企业22家,年产值已达到20亿元,2010年上缴税金1.5亿元;入驻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40家,2010年上缴税金2.2亿元,以原创型高新技术为标志的实验室经济正在崛起;三一产业园正式建成投产,2010年完成税收1.5亿元。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已有两批共45家企业入驻。中关村永旺国际商城、华联商场、美联美、北店时代广场等一批现代服务业企业建成并投入运营。从税收角度看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由2005年末的72%降至2010年的44%,工业、其他商贸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由2005年13%上升至2010年的54%。放映了回龙观地区初步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由依赖房地产业向依靠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未来将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新格局。GDP:过去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1%和11.5%,中关村昌平园产业收入年均增长19%,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一番,服务
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5%,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全区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其他经济特点:社区多,人口稠密且流出流入人员大。第二部分
回龙观地区一共有商场+市场11个,银行20个(银行ATM 47个),保险3个,证券2个。其中商场与市场数量少,规模较大,但客流量较小,多为物美价廉、中低档层次;银行多,大小不一,服务态度根据银行不同而有所差异,每类银行都有不同的金融产品,但总结起来基本为理财、债券、保险、外汇、基金、贵金属,客流量根据所处地域、不同时段而不同;保险数量少,且大小差距较大,大型保险公司各方面都较为完善,服务态度也很好,而小型公司服务较差;证券公司数量少,且集中于同一区域,经营规模相差较大,但客流量较多,金融产品大多类似,服务态度很好。
第三部分 供:
1、调查问卷题目分析: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确定店铺的服务类型。主要有餐饮,服装,服务和生活用品类,方便我们分析不同店铺的需求情况。
第二个问题问的是店铺启动资金的来源。从启动资金的来源中,我们可以初步判定店铺是否已经对金融服务和贷款有需求并且判断企业未来是否会有需求。
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店铺启动资金的大概数目。
第四个问题问到了店铺一年的年收入,我们可以从年收入中看出店铺通过贷款或者购买金融服务是否会对店铺的收入产生影响。
第五个问题是调查企业或者商铺是否为自己的企业购买了保险。
第六个问题,我们询问了贷款后的放款时间,从中能看出贷款机构的运营情况,并从此看出企业是否对放款时间满意。
第七个问题,问的是企业或商户是否有固定的借款渠道。
第八个问题提到了企业日常经营中需要的借款金额范围,观察企业是否有大的贷款需要,企业是否能从贷款中获得更高利润。
第九个问题问的是过往借贷的年利率和月利率,从中分析出贷款利率对企业贷款的影响。
第十个问题设计企业通过哪种渠道了解贷款及其他金融服务,从中看出回龙观地区的金融机构对业务的宣传力度,以及企业通过什么方式了解金融服务,方便金融机构日后提高宣传效率。
第十一个问题,我们询问了企业在选择使用贷款产品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2、调查数据分析(1)整体数据分析
我们一共调查分析了五种类型的店铺,其中包括餐饮,服装,服务,生活用品,以及其他小类等五项,餐饮行业占比26.9%,服装行业占比23.1%,服务行业占比24.4%,生活用品行业占比14.1%,其他行业占比11.5%,各个行业占比均衡,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我们调查的第一项是各商铺启动资金的来源,启动资金来源包括最高的银行贷款36%,其次是个人贷款25.6%,以及民间贷款4.7%,其中“其他”占比31.4%,这包括上一年净利润投入到下一年,以及个人的资产投入。
调查的第二项是商铺的启动资金数量,五万到十万是大多数商铺的启动资金,占比38.5%;28.2%的商铺启动资金数额较大,有十万以上;另外,20.5%的商铺启动资金是两万到五万,12.8%的商铺投资较少,仅有不到两万。
调查的第三项是商铺的年收入情况,回龙观地区有七成商铺收入在二十万以下,占此区域的大多数,有两成收入收益较好,可以达到二十到五十万;另有少数商铺年收入在五十到八十万,甚至在八十万以上。
调查的第四项为商铺购买保险情况,41%的商铺选择了小额贷款保证险,16.7%的商铺购买了企业团体综合意外险,12.8%的商铺购买了雇主责任险,37.8%的商铺不购买任何保险。
调查的第五项为贷款的放款时间,遗憾的是46.2%的商铺无贷款经历,三到五天为大多数的放款时间,11.5%的放款时间为11到30天,7.7%的放款时间为6到10天,17.9%的放款时间为3到5天。
调查的第六项为主要固定的借款渠道,大部分商铺选择在传统银行借款,占比73.1%;民间借贷占比20.5%;股份制银行占比11.5%;融资担保公司占比7.7%。
调查的第七项为日常借款金额,大多数商铺日常借款为五到二十万,为82.1%;15.4%的商铺借款数额较大,为21到50万;仅有1.3%的商铺借款金额在100万以上。
调查的第八项为过往借贷月/年利率,绝大多数商铺年利率较低,仅为1%/12%;5.1%的商铺月/年利率为1.2%/15%;1.3%的商铺利率较高,为1.8%/22%。
调查的第九项为贷款的渠道,依次为:银行网站7.1%;报纸传统媒体0.5%;手机APP5.9%;露天广告0.4%;小贷中介及民众借贷1.5%;朋友推荐5.5%;其他为2%。
调查的第十项是商铺在贷款时所考虑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贷款利率9%;贷款额度7.5%;放款速度5.1%;还款方式及灵活程度4.5%;贷款条件4.3%;其他1%;用户体验0.5%;售后服务0.3%。
小结:从启动资金的来源来看,大部分商户选择了银行贷款,或是通过之前的盈利结余作为启动资金,民间贷款较少说明回龙观地区的商户大多信任银行等权威的金融机构。因为走访的很多是个体小商户,年收入大多在二十万以下,由于他们的经营规模较小,所以启动资金大部分分布与五万到十万,且很多商户并没有为他的店铺购买保险,说明回龙观地区商户的金融概念差,他们其中大部分的借款渠道为传统银行,说明传统的建行、农行、工行被普遍地接受和信任,众多商户的收益较低,所以他们过往的借贷年利率为12%,利率较低,大部分的商户通过银行网站、手机app或朋友推荐了解贷款渠道,说明报纸等传统媒体关于贷款渠道的宣传不到位,大多数商家在贷款是考虑的因素为贷款利率、贷款额度、放款速度、放款条件,说明这些因素影响了商家的决定。
(2)分店铺类型分析
餐饮类企业购买保险的情况的是,由60%的企业购买了小额贷款保证险,25%企业团体意外险,5%的企业购买了雇主责任险。服装类企业购买保险的结构与餐饮类类似。服务类企业有20%购买了小额贷款责任险,15%购买了团体意外险,10%购买了雇主责任险,有一半的企业没有为自己的公司购买保险。生活用品类企业,有44%的购买了小额贷款保证险,44%的购买了团体意外险,11%的购买了雇主责任险。其他类型的企业购买状况与服务业类似,也是有一半的企业不为自己的公司购买保险。从日常贷款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餐饮类企业借贷范围都在5-20万元之间,只有5%的企业选择了借贷更多的钱。服装类企业借贷5-20万元和20-50万元的比例为7:3。服务类的接待情况有70%的企业借贷5-20万元还有四分之一的服务类商铺日常借款达到21-50万元,剩下还有极少部分商铺能够达到100万以上。生活用品类商铺近九成日常借款在5-20万左右,剩余的商铺日常借款是21-50万。其余类型的商铺,大部分日常借款也为5-20万,只有极少部分商铺可以达到21-50万,甚至一百万以上。
小结:餐饮行业借款相对较少,大部分在二十万以下,而服装行业就有一些商家需要五十万以下的借款,说明做服装行业需要更多资金的支持,在资金的运转方面有一定的风险。总体来看,回龙观的很多商家借款金额较少,没有高额借贷。小额贷款保证险是不同种类的商户都会考虑的保险类型,生活用品行业的部分商家还为自己的店铺购买企业团体综合意外险,服务类的商户相较于其他行业购买保险的比例较少,当然,纵观回龙观地区的所有行业,大部分都没有给自己的商户买保险,比较缺乏购买保险的意识。
(3)分年收入不同阶梯分析
年收入在20万以下的商铺,小额贷款保证险购买量为48.4%企业团体综合意外险购买量为6.5%,雇主责任险购买量为4.7%。年收入在20-50万的商铺,有近一半的购买了企业团体综合意外险,35.3%的商铺购买了小额贷款保证险,另有17.6%的商铺,购买了雇主责任险。年收入在50-80万的商铺,同样有近一半的商铺购买了企业团体综合意外险,另外,有四分之一的商铺,分别购买了小额贷款保证险和雇主责任险。最后年收入在80万以上的商铺只调查到了一个,数据说服力不足,就不予说明了。年收入状况与购买贷款渠道的关系:年收入在20万以下的商铺,有71%通过传统银行贷款,16.2%通过民间借贷,8.1%通过融资公司接待,剩余6.5%通过股份制银行借贷。年收入在20-50万的商铺,其贷款渠道占比分别为58.8%,23.6%,5.9%,11.8%。年收入在50-80万的商铺,有四分之三通过传统银行借贷,剩余四分之一通过股份制银行借贷。年收入情况与贷款利率的关系。年收入在20万以下的商铺,绝大多数会选择年/月利率为1%/12%的贷款利率,只有极少部分会选择1.2%/15%的年/月利率。年收入在20-50万的商铺,有四分之三会选择年/月利率为1%/12%的贷款利率,还有17.6%会选择年/月利率为1.2%/15%的贷款利率,更有极少数会选择年/月利率为1.8%/22%的贷款利率。年收入在50-80万的商铺,有四分之三会选择年/月利率为1%/12%的贷款利率,剩下四分之一会选择年/月利率为1.2%/15%的贷款利率。
小结:综合以上的数据可知,年收入情况对于商户选择的贷款渠道以及贷款利率没有较大的影响,但对于购买保险的种类有较大的影响。无论年收入的多少,商户大多选择传统银行作为主要贷款渠道,利率也选择最低的。年收入越多,可能经营的规模也越大,商家会有购买保险的意识,年收入少的商户和可能不够买保险,大部分购买的是小额贷款保证险,年收入较高的商家会选择购买企业团体综合意外险以及雇主责任险,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年收入八十万以上的商家就购买了雇主责任险。可见,商铺的类型并不是影响商家购买保险的因素,但年收入的确实一个重要因素。
三、总结
回龙观地区商家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金融机构的办事效率,精简金融服务的程序
二、金融机构应该严格把控风险,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以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商家在选择开始经营之前有其他的收入,这样他们的启动资金大都来源于自己,不需要借贷,回龙观的众多商户倾向于安稳,在平日的经营活动中很少需要贷款。
回龙观地区商家的贷款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贷款的申请条件较高,不易达到要求,应降低贷款门槛,使更多的商户有发展的机会,以促进回龙观地区的商业发展。
二、贷款利率较高,增加了还贷的负担,应有所下调。
三、能够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较少。
需:
一、问卷题目
题1.通过对被调查居民年龄的分类更细致的分类,来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从而分析回龙观地区不同对象的不同金融需求结构。
题2.从性别角度去分析男性和女性在金融产品需求上的不同点。题3调查居民对不同金融产品的普遍需求
题4.了解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以寻求金融生态大概状况。题5.调查居民选择银行的考虑要素,了解居民的经济需求。
题6.调查居民对证券的潜在需求和消费偏好来了解居民的经济状况,和本地区的金融生态。
题7.调查居民保险需求,分析保险产品消费情况。题8.调查居民借贷需求反映该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
题9.调查居民对互联网金融服务需求的潜力和目前的了解程度以反映该地区金融服务
二、总体分析
此次调查对象为20岁以上回龙观地区居民,其中有一半集中为20岁到30岁年轻群体,30到40岁中年人群占30%,男女比例均衡,为真实反映居民金融产品消费情况提供保障。
居民购买的金融产品中:保险占54.62%;股票占35.38%;基金占23.08%;黄金占14.62%;期货占10%;外汇占5.38%,其他占26.92%。说明保险是居民主要消费的金融产品且涉足股票的居民不在少数。基金占比小于股票,一方面原因是基金投资方式认知度低,一方面是居民偏向于股票的高收益和侥幸心理。黄金、期货、外汇等新兴投资方式还未普及。
绝大部分居民的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5%以下,其多为有固定资产的中老年人。占比大的多为出于发展期的年轻人。此比例有利于经济环境稳定和经济发展。
银行办理业务时居民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性,其次是消费方便程度和银行利率,影响较小的是现金周转率和贷款方便程度。银行应提高消费方便程度,减少繁琐程序。
在债券选择方面,近一半居民选择受国家保护支持的政府债券,三成居民选择金融债券,一成居民选择公司债券。说明居民偏向保障性高的政府债券。
居民购买保险基本类型为汽车保险、人寿险、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居民普遍借贷方式为亲戚朋友间的借贷和银行贷款,说明注重便捷和安全。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绝大多数居民不太了解或有一定了解。在电子时代,加强金融在互联网方面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应普及民众对其认知。其中第三方支付已被大多数人接受,其次是网贷,众筹、数字货币等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互联网消费产品,民众最注重的是品牌信誉,其次关注的是其附加功能和优惠活动,提高后者能更好地吸引民众关注。对于消费偏好,绝大多数人选择低风险低收益。
回龙观地区居民对于本地区金融服务评价多为一般,有待加强。对本地区金融服务的要求主要分为四点:
(一)安全性:加强金融安全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政府管理,为民众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投资平台。(二)便捷程度:完善基本设施,银行人员熟练业务,精简繁琐的程序,提高效率。
(三)金融机构建设方面:增加投资理财公司和专业性强的金融服务机构,提供多种理财方案,增加银行网点和种类。重视服务态度。
(四)对金融互联网需要进一步普及,让民众对其了解更深入。
三、针对回龙观不同年龄段居民金融经济状况的分析:
本次调查有效人数共130份,其中20-30岁69人,30-40岁38人,40-50岁12人,50岁以上11人。
从购买过的金融产品方面分析,所有年龄段中的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购买保险,其中30-40岁的人还会有大部分购买股票,40-50岁的人大部分还买了股票和基金;所有年龄段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25%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绝大多数,其中40-50年龄段的人中还是有较为多数人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25%-50%;每个年龄段到银行办理业务时想到的首要因素基本都是安全性,其次还关注了其银行利率及消费方便程度;在购买证劵方面,每个年龄段的大部分人选择购买了政府债券,除50岁以上年龄段,其余年龄段少部分人还选择了金融债券及公司债券;在购买保险方面,每个年龄段的人基本都购买了人寿险,意外伤害险,以及汽车保险,少部分人购买了责任保险,50岁以上人特别注重人寿险;在借贷方式方面,每个年龄段的人大多都选择过亲戚朋友间的借贷以及银行借贷,20-30岁的人也有
部分选择过网上借贷;在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了解程度方面,50岁以上的人中大多数不太了解,其余年龄段了解与不了解的人数参半;互联网金融产品方面,每个年龄段的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第三方支付,除了50岁以上年龄段,其他年龄段也有少部分人参与过网贷,众筹及数字货币;选择互联网消费产品,20-40年龄段主要关心品牌信誉,优惠活动,有无附加功能及逾期惩罚力度,40-50岁注重优惠活动多一点,50岁以上大部分选择了其他,另外也比较关心有无附加功能及品牌信誉;在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消费偏好方面,每个年龄段都主要选择低风险,低预期收益年化和中低风险,一般预期收益年化;最后,大多数人觉得回龙观地区金融服务一般,有待加强,一些人认为不佳,需要大力改进。
四、由年龄段分析表明主要以20-40岁的男性居民为主占总比例的86.89%,说明偏年轻化。
居民当中主要以购买保险(55.74%)、股票(39.34%)、基金(31.15%)为主,但是其他金融产品也均有涉及。说明到21世纪以来金融资产多样化、由一开始的单一储蓄存款过度到多元化配置的模式。
发现男性居民对互联网产品的选择持保守的态度(占总资产的25%一下集中),认为男居民对互联网产品了解程度薄弱.需加大力度去普及互联网知识。由所调查的结果表明男性居民安全性和大众化的金融产品,比如微信、滴滴打车等。
由男性调查总体来看居民生活水品比往常提高,但是相比于一、二线城市而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把主线移到互联网金融行业上、跟上时代步伐。在调查的人群中,女性中购买过股票的占31.88%,购买过保险的占53.62%,购买过基金的占15.94%,购买过黄金的占15.94%,购买过债券、期货、外汇的分别占8.7%、7.25%、4.35%,其他占30.43%。由此看来,保险和股票这两种传统金融产品还是更加为回龙观居民所青睐。各种金融产品都被尝试过,说明,回龙观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选择还是比较多样化的。
在女性中,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在25%以下的占68.12%,25%~50%的占18.84%,50%~75%的占5.8%,75%以上的占4.35%。这说明回龙观居民所持有的金融资产普遍较少。
选择银行办理业务是主要考虑的因素中,安全性得票率最高为78.26%,银行利率46.38%,消费方便程度44.93%,贷款方便程度10.14%,现金周转率7.25%,其他5.8%。由此看来,女性比较看重财产的安全,同时看重消费体验。在借贷方面,大多数女性尝试过亲朋间的借贷和银行借贷,二者所占比例均为36.23%。
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不太了解的占46.38%,有一定了解的占46.38%,说明在回龙观地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普及程度还不高。大多数人尝试过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方式,尝试网贷和众筹的人较少。
在女性中56.52%的人看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品牌信誉,看重有无附加功能和优惠活动的占37.68%。50.72%的人偏好低风险低收益的金融产品,34.78%的人偏好中低风险,极少数人偏好高风险高收益。
对回龙观金融服务,55.07%的女性认为一般,有待加强,说明回龙观的金融服务还没有很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总体来看,男性居民比女性居民购买基金的比例更高一些,其他方面较相似。值得一提的是,男性居民偏好中低风险一般收益的人数占40.98%,高于偏好低风险低收益的(36.07%),这反映出男性居民在投资理财上比女性居民更具有冒险精神。
第四部分
评价:通过几天的走访调查,发现回龙观地区真是睡城,街道上车辆较多但不及四环以内,路上行人几乎没有,这一地区的经济、贸易、金融等服务机构在白天几乎没人进入,似乎大家都睡在家中。有接近半数人了解金融产品,男女对互联网产品有不同意见,品牌效益在人群中影响明显。
建议:希望政府多引进高新技术和大型商业项目,不断向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进军,唤醒睡城。
第四篇:养老保险制度起源的经济学分析
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学分析
自19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失业、贫困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传统上个人与社会互动的网络开始松动甚至完全脱离,从而导致个人生活的风险加大,个人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大为下降,以某种方式建立社会“安全网络”来帮助个人抵御这些风险就成为必要。在探索这种社会“安全网络”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千差万别的解释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产生与发展的理论,而且这些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并走向完善。
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关注私有制社会工人阶级的社会福利,虽然没有正式提出过社会养老保险和国家保险理论或具体的制度构想,但是,其著作中却有社会保险的相关论述,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关于社会分配和再生产理论中。马克思关于“六项扣除”一直被认为是马克思对建立未来社会保险制度的纲领性论述。马克思还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基金,不仅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福利服务;社会福利的发展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保持一致,社会福利的费用来源于生产者创造的财富,“又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于社会处于低位的这个生产者谋福利”1。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对社会保险的一些基本特征有以下认识:第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然选择;第二,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要实现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就需要国家或政府的积极参与,政府是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第三,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缓解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为一部分特殊的社会群体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第四,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障制度本身不会产生出物质资料,它只不过是在社会再生产中对国民收入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为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生产后备和再生产劳动力;第五,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建立是增进全体公民福利的需要与手段,体现了公有制优越于私有制;第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是保障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手段,不是社会利益冲突的调节器。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六项扣除”思想,提出了与“共担风险”原则相区别的国家负责制理论。1902年,列宁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拟定的纲领草案中,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工人阶级社会养老保险中的基本要求,即要求国家应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工人支付抚恤金。1912年,列宁正式提出了工人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社会养老保险思想,“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9-20页
是国家保险”,国家财政为养老保险运行提供全部的经济基础,从而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认识到了国家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主导作用,在劳动者遇到老年收入风险时,不是由劳动者个人、社会共担风险,而应该由国家全部承担;而且强调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为了保障那些已经失去劳动能力的全体老年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而非只救济贫困的老年人。因此,列宁认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实际上是社会再生产环节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为了保障社会再生产的顺利的手段;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承担全部经济运行风险的原则,也体现了劳动与福利相结合的原则。
古典经济学主张的是国家福利论,强调社会保障的内在机理和经济效率;其研究视角有二:即效率与政治均衡。他们从这两个视角出发,围绕政府与市场对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由于其研究视角为效率与政治均衡,所以,新古典经济学研究养老保险制度起源的理论被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效率理论,主要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来解释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他们认为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市场失灵、提高效率的一种优化方案。效率理论主要包括最优再分配与风险分担理论、人力资本溢出理论、退休保险理论、政府父爱主义、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理论、最优寿命保险理论、管理成本优势、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理论等。最优再分配与风险分担理论认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解决老年人口贫困问题的最优方案;人力资本溢出理论认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存在是年轻一代向老年人支付一定的养老金来换取老年人的工作岗位,从而提高社会平均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或提高社会生产效率;退休保险理论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给不能继续工作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退休保险,建立强制性退休保险是为了有效地解决退休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政府父爱主义则认为养老保险的建立与发展是政府解决个人因“短视”所造成的储蓄不足以支持老年最低生活的一种有效措施;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理论认为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干预国民收入、降低国民储蓄、提高有效需求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第二部分是政治理论。政治理论主要是将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看成是一种收入再分配机制以及政治斗争的结果。他们认为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在社会利益集团的政治斗争中,由于老年人集团获胜而使得社会分配的天平朝着有利于老年人集团方向倾斜的社会再分配机制。其主要有多数原则的理性投票模型和利益集团模型两大
政治经济学派的研究视角是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尤其侧重于国家责任与国家推动来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与演变。其主要的派别有社会民主论、新马克思主义论、新工业主义论、新多元主义论和国家中心论等。社会民主论注重推广各种社会福利计划,认为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因为社会存在着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争斗,它们是解决这种争斗、减少内耗、增加社会福利的手段。新马克思主义则强调阶级结构、阶级冲突和阶级决定社会福利政策,认为劳资矛盾只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成因之一,更重要的是由国家控制工人、实现收入再分配、缓解阶级矛盾。新工业主义论则强调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对养老保险等社会公共支出及其服务的增加作用,认为工业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新多元主义论则认为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是各种利益集团竞争协调的结果。而国家中心论用国家的行政管理来解释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强调国家自治、国家结构、历史渊源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第五篇:西方经济学学习心得
西方经济学学习心得它的基本问题微观可概括为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理论。宏观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你要写心得可以抓住需求理论,因为我觉得那是西经中最简单的地方了。再联系下当下的金融危机以及就业难的问题讨论!
微观经济学的出发点应该是产品、劳务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平衡,一般的规律是产品价格提高,则对产品需求量减少,而产品供给量增加;(贵了人就不买了,那么就会使供给的数量增加)产品价格下降,则对产品需求量增加,而产品供给量减少。但供求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如何?这就是价格弹性问题。为什么对不同商品需求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消费行为理论,一般称为效用理论,(效用不是越多越好,吃一个馒头觉得很舒服,吃十个就难受了)这也是需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不同商品供给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生产要素组合和成本分析,这就是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如果考虑到不同市场类型条件下的厂商最佳产量,就是厂商均衡,亦称市场理论。分配理论是指生产要素价格问题,因为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确定就是分配问题。除上述五个基本问题外,微观经济学的目标是使市场均衡,即实现福利最大化——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理论,包括帕累托最优和市场失灵条件下的微观经济政策问题等。
我国现实垄断的根本原因垄断分:国家给予某种生产的特权;占据某种必要的生产资料;拥有某种生产技术;只有一家到一定规模才能以最低成本供应物品(自然垄断)。
我国的垄断比如铁路电信移动等是国家给予的特权,并且禁止其它生产商提供同样产品,即由国家提供的进入市场的壁垒。
改革方法从政策起,放开市场垄断自然消失。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根据下列资料,应用IS-LM、AD-AS模型和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等相关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政府货币政策的起因及作用。
1、中国2007年部分主要经济指标
2007年11月公布的关键经济数据显示: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和银行贷款在11月均有降温,另一方面名义零售总额和出口维持强劲。
①固定资产投资。尽管近期投资增长减速,投资的潜在势头仍维持强劲。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FAI)同比增长26%,低于10月逾30%的增长率。房地产投资和新建项目投资在11月出现了大幅增加。这点也进一步证实了政府对新投资项目和房地产贷款进行紧缩控制的必要。
②工业生产及出口。中国的出口仍维持良好的增长,11月出口同比增加22.8%(以美元计算),为263亿美元。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17.3%,低于此前数月。生产增长放缓可能预示了出口的下滑。未来出口增长如出现更为明显的下滑,将导致工业生产的进一步放缓。
③消费物价指数(CPI)。CPI年比攀升至6.9%,达到11年来的高点,CPI的高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猛涨拉动,尤其是猪肉和食用油价格,而非食品通胀仍维持低位。
④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增长在11月出现了显著下降。11月新增贷款874亿人民币,为2007年最低水平,不到去年新增的一半,但未达到监管者期望的零增长。这表明,严厉的紧缩措施遇到了强劲的抵制,而停止一切贷款既不可能,也不可行。同时,金融系统的流动性依然非常充裕。央行在11月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采取的其他措施实际上并未让货币环境变紧。因此,货币供应量(M2)11月仍维持同比增加18.5%的高增速。
2、应对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趋势,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2007年以来,宏观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势头,受食品、能源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为此,人民银行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先后10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7年12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2007年内第5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本次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上调至4.14%,上调 0.27个百分点;活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0.81%下调至0.72%,下调0.09个百分点;其他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二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29%上调至7.47%,上调0.18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其他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2007年内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创20余年历史新高。据统计,前9次上调准备金率,共冻结货币市场资金高达1.66万亿元。瑞士信贷近期发布报告表示,中国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调高至14.5%,将从银行体系中回笼大约3800亿元资金,降低银行的放贷能力。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是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目的之一。
生产增长放缓受近期信贷和投资紧缩措施影响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存在滞后效应,这些政策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效果。
严格意义上说,我们现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应该称为“现代经济学”,只是但是出于意识形态等因素考虑,为了区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济
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所以称其为“西方经济学”。为了与课本接轨,在这里,我还是称其为西方经济学。
一门科学,应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西方经济学以其严谨的理论架构和独特角度分析,使其不同于社会学以及哲学,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一套对现
象做出理性解释的理论。
林毅夫老师曾经说过:要想成为经济学家,其实是可以“速成”的,只要记得两个理论:一个是相对价格,比如说日本的房子都很小,而电视机就比较大;而美国房子都很大,而电视机就比较小。原因是因为日本的地价相对美国来说就贵,电视机相对来说则很便宜。这就是相对价格。还有一个理论就是收入效
应,就是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也会随着增长(只不过根据弹性的大小不同,增长的幅度也会不同)。
其实这两个理论也就是经济学的最基础的两个工具,掌握好工具,你才能乘帆远行啊。我记得曾经有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好象是罗伯特 索洛)说
过“经济学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它的所有理论只要用一张纸就可以写满。”所以说接下来就要看我们怎么样使用这些“工具”——经济学理论。
西方经济学又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及建立在他们上面的一些分支,诸如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现在还包括了一些新的内容,比如“贫穷经济学”。
千万别忘了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一些重要的假说上,假说改变了——由于环境资源或者经济发展政策变化导致的假设的变化,那么理论也应当随之改变。从而才有一些理论的衍生扩展和创新。所以你在简化模型的时候应当注意理论的假设前提.虽然国外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地,他们的理论发展也处于世界的最前沿水平,但是中国作为一个转型中国家,在引进国外经济学理论的时候要考虑到理论的“水土是否相服”的问题。例如象林毅夫老师所说:西方经济学有一个重大的,隐含假设,就是假设所有的企业都具有自生能力(“自生能力”这个概念,我在《国有企业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中有介绍:即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假设企业在正常的经营管理下,不需要外力支持——指政府的保护和补贴下,能取得社会的预期利润率,就称此企业具有自生能力)。这在发达国家适用,因为发达国家的大部分企业都是按照其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因此都具有自生能力,但是在像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却不适用(详见“国有企业失败的深层次原因”)。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初俄罗斯以及东欧一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采取“休克疗法”导致了经济崩溃。
所以说我们要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前沿的理论,但要强调的是,要学习它整个理论的思维体系和方法论,进行有选择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