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蒋介石

时间:2019-05-12 15:2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蒋介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蒋介石》。

第一篇: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蒋介石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论文 ——蒋介石

姓名:XXX 学号:XXX 系别:XXX 专业:XX 班级:XX 摘要: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产生过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其中,毫无疑问蒋介石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依靠北伐起家,入主南京,统治中国22年,此后又败走台湾,统治台湾26年。蒋介石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还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命运。关键词:蒋介石 生平性格特点 思想 功过 正文:蒋介石简介

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西安事变后接受抗日主张。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蒋的一生经历了近代中国的许多大事。例如辛亥革命,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1922 年,孙中山被陈炯明围困, 是蒋介石从上海千里迢迢跑到广州的永丰舰上, 和孙中山同命运, 共患难。这以后, 蒋领导过北伐战争, 参加过第一次国共合作, 后来清党剿共,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三年内战, 最后退守台湾。评论蒋介石, 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讲。

1.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

蒋早年反对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从雅片战争到上世纪20 年代, 当时侵略中国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是英国。蒋的日记里有这样一些话, 说:“汝忘英夷之仇乎”,“英夷不灭非男儿”,“英番不灭, 国家焉能独立”, 这些话, 我想大家不奇怪。下面一句话:“英番不灭, 焉能解放全人类。”这后半句, 大家可能觉得不像蒋介石讲的。“解放全人类”, 这是共产党人的语言!但是, 这恰恰是蒋介石日记里的话。当时英国侵略中国, 蒋介石对英国帝国主义很仇恨。

抗战期间, 中国和英国、美国、苏联结成了同盟, 大家一定以为蒋介石跟英国人的关系很好, 跟美国人的关系也很好, 但是看蒋的日记, 他内心里对英国、美国, 其实是有许多看法的。比如说, 他骂英国是“老牌帝国主义”。又比如说, 二战末期《雅尔塔协定》规定: 要把原来沙皇俄国在东北所取得的权利完全转移给苏联。罗斯福为了减少美国人的牺牲,让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同意了斯大林的上述要求。蒋在日记里就骂罗斯福“卖华、侮华、畏强欺弱, 以我中国为牺牲品之政策, 实为其一生政治难涤之污点(见蒋介石1945 年3 月15 日、4月13 日、30 日日记)。”这些地方, 把罗斯福骂得很厉害。还有, 他败退台湾以后, 仍然坚持一个中国, 坚决反对台独。

所以说, 蒋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是, 只讲他是民族主义者又不够, 前面一定要有两个定语, 一个叫“温和”,一个叫“软弱”。近代中国,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中国人的任务, 就是要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蒋也是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的, 但是他主张要用温和的方法,要慢慢地跟外国谈判, 慢慢等待。对日本侵略, 他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妥协政策。所以,只能说他是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

2.一个既有大功又有大过的人

蒋介石有两大功, 第一功是他在1926 年到1928 年这段期间, 领导了两次北伐。

第一次是1926 年7 月到1927 年的3 月, 蒋介石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 率领黄埔军校训练出来的国民革命军, 从广州誓师, 8 个月的时间打垮了孙传芳、吴佩孚两个军阀集团,收复了6 个省,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福建。从1928 年的4 月到1928 年的6 月, 他又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打垮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队, 而且在1928 年的12 月, 用和平的方式争取张学良改变旗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辛亥革命以后, 从1912 年到1928年, 这17 年的时间中, 统治中国的是北洋军阀。由于蒋介石领导的两次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长达17 年的统治。这是蒋的第一个大功。

蒋介石的第二个大功就是他和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对日抗战, 而且坚持到底, 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

当然, 有人说蒋介石在抗战的八年里, 也跟日本人谈过。这反映了蒋对于和平解决中日战争有幻想, 这也是说他软弱的一个原因。但是, 蒋在大多数情况下, 反对跟日本人谈判。1939 年, 汪精卫叛变, 从重庆跑到河内,接着跑到上海, 想在南京组织傀儡政权。日本人把汪精卫看成是奇货, 就想用这个跟蒋介石谈条件。当时日本有个特务叫和知鹰二, 是个中国通, 他托人给孔祥熙带信, 说汪精卫马上就要在南京成立政权, 成立国民政府了, 只要你跟我们日本人谈和平, 那我就保证汪的国民政府成立不了, 必要的时候, 还可以把汪精卫除掉,这个条件相当具有诱惑力。国民政府里有人同意了, 这个人就是孔祥熙。孔祥熙很高兴, 给蒋介石写了封信,说咱们要抓紧这个机会, 这是老天爷给咱的好机会,赶快派人去香港跟日本人谈判!蒋介石看到孔祥熙的这封信以后, 批了几行字, 说以后如果再有人利用“汪逆伪组织”来劝我跟日本人谈判,以汉奸论罪。下面还有更厉害的三个字: 杀无赦。

蒋的这个批语, 甩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厉的狠话,非常坚决。这封信虽然是写给孔祥熙的,但是实际上表达了蒋对当时国民党、国民政府主和派严厉的批判态度。

抗战之所以能胜利,蒋介石之所以能将抗战坚持到底,应该承认,和蒋的抗战意志比较坚决有关,也和他在抗战期间执行了比较正确的内外政策有关。对内, 和共产党合作抗日;对外,和美、英、苏结成国际反法西斯战线。

毛泽东在1938 年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有个讲话,给国民党、给蒋介石一个很高的评价。毛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他说,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说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 第二个就是蒋介石。不过,后来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事件后,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就变了。

蒋介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两大功。但是他也有两大过。大过之一,是1927 年到1937 年的清党和剿共。根据统计,仅仅从1927 年3 月到1928 年的上半年, 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的有31万人, 其中共产党员两万六千人。由于蒋介石这个严重的过错,使得本来朝气蓬勃的国民党成了保守党, 成了腐朽党, 成了组织上非常涣散的一个党。也就是说,蒋介石清党剿共,打击了共产党,但是也把国民党毁了。

蒋介石的大过之二,是1946 年到1949 年三年反共内战。抗战胜利以后, 全国人民都渴望和平。胜利了, 蒋介石的威信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 叫“如日中天”。当时北京天安门就挂过蒋介石的像。但是, 蒋介石估计错误。他想, 我连日本人都打胜了, 那共产党我怎么会打不胜? 所以蒋介石就撕毁了已经达成的政协决议, 发动了违背人心、违背历史潮流的内战。

3.一个不断自我反省的人

蒋介石的性格,杨天石教授给他总结了五个严重的坏毛病。第一个毛病是好色; 第二个毛病是暴躁, 脾气很坏;第三个毛病是多疑, 老是怀疑别人要整他;第四个毛病是任性;;第五个毛病是孤僻。

蒋介石早年实际上是一个浮浪子弟。他是一个搞“三陪”的积极分子。第一, 陪酒,找妓女, 当时叫“吃花酒”。蒋介石一辈子不会跳舞, 第二个“陪”是陪打牌, 打麻将, 打扑克。第三, 就是陪宿。蒋虽然搞“三陪”, 但是“三陪”以后, 他又自我反省,自我检讨。他说, 我怎么能干这种事情? 蒋早年受儒学教育, 读过《论语》、《孟子》, 读过宋明理学家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著作。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这是儒家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最核心的要求。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 这四个字就变成六个字,“去人欲, 存天理”。有些宋明理学家, 或者说道学家, 为了进行个人修养, 就搞一个表, 叫“功过格”。到了晚上, 他就想, 我这一天做了什么事情? 有过什么念头? 有好事情、好念头,就用红笔画个红圈;做了一件什么坏事, 有个什么坏念头,就画个黑圈。

蒋介石早年每天静坐。静坐就在想, 我干什么坏事了,有什么坏念头了, 晚上他就在日记上写下来, 哪件事做得不好。每天静坐, 每天通过日记反省, 每周有周反省录, 每月有月反省录, 每年有年反省录。他就这样反省了50 多年。有的毛病改得不错, 比如他第一个坏毛病, 好色, 这一点他大概1927 年以后, 改得比较好。有些毛病, 他一辈子都没改好。尽管他每犯一次错误,就严厉地批判自己一次, 咬牙切齿地骂自己。什么毛病? 就是骂人, 打人。蒋介石不仅打他的原配老婆毛氏, 而且打他的警卫员, 打士兵。每打一次, 他就检讨一次, 说我何苦呢!我打他, 发了脾气, 不仅损伤了他, 也损伤了我自己的身体呀, 因为发脾气嘛!据他养子蒋纬国晚年说,蒋怀疑毛福梅有外遇,一次抓住毛的头发,将毛从二楼拖到楼下, 毛向他跪下,请求不要将自己赶离家门,他还又踢又骂。他的小老婆姚冶诚好赌,他天天同姚吵架,气不过就经常在日记里咒姚为何不死。对于小舅子宋子文也特别讨厌, 经常怀疑他居心不良,骂他跋扈,少年得志;骂姨夫孔祥熙是头猪,骂外甥孙科是阿斗。这个毛病他一辈子都没有改掉。

蒋是一个暴躁、多疑、任性、孤僻的人。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蒋介石的出身,按中国传统来说蒋介石的出生是受到歧视的。他母亲是二婚,当过尼姑,似乎不怎么光彩。他爸爸是盐商,在过去也不是什么光彩职业。这对一个小孩来说就从小蒙上了阴影,很自然的滋生出自卑,孤僻的性格,这也成为蒋遭受人生苦痛,无法正视自己的根由,因为他从心里就不愿接受自己,不愿做真实的自我。所以蒋的早年很任性, 还很孤僻。

蒋自命是一个新人, 他受过“五四”思潮的影响, 但是, 他思想里面还有很陈旧的东西, 比如说相信风水。蒋介石是个孝子, 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 他为他的父母亲找墓地, 前后花了很多工夫, 最后请风水先生, 才把他父亲、母亲的墓地定下来。他用人的时候,也有很不准确的一面。比如山东军阀韩复榘, 蒋介石第一次见到他时, 在日记里写了四个字, 叫“国之宝贝”,但是这个“宝贝”, 后来因为在抗日时逃跑被蒋介石枪毙了, 所以蒋介石常常看人不准确。

正是上述的这些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蒋介石的失败。比起刘邦他少了广开言路,少了信任;比起曹操他少了求贤若渴的情怀,少了众多的谋士,少了独立自主。这注定他会失败,他无法正视自己,无法从残暴、孤僻、专横、狭隘、多疑、极端的性格中走出,是因为遭受太多的创伤,出生与家庭给了他沉重的包袱,如果不是宋美龄的鼎力相助,那他更无法面对。

感受: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就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说。历史的书写不是靠个人努力,但个人却在历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成与败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可以概括的,影响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尤其是性格因素,绝对不可忽视。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性格有着极大关系的,也与生活背景有着极大的关系!想成就一番伟业,首先要完善个人性格,努力改变自己成长的环境,让自己融入到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去。这也算是我学习中国近代史人物分析专题这门课的心得体会吧!

参考文献:

吴晗:《论历史人物评价》,1962年3月23日《人民日报》,简修炜:《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史学月刊》1987年第3期。

降大任:《评价历史人物宜用“阶段论”》,1983年6月29日《光明日报》 彭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教学》1980年第6期 杨天石:《解读蒋介石日记》, 《报刊荟萃》2007年2月15日

第二篇:蒋介石人物事迹

蒋介石人物事迹

1908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4.12事件”,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

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继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 “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皖南事变”后,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

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蒋介石领导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8八年抗战,蒋介石纵有千错万错,也不应该将其丑化矮化,也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定,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伟人;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领导人参加的开罗会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共统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

1948年擅自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中华民国总统。

1949年,蒋介石父子退居台湾之后一直反对台独,反对美国分裂、“托管”台湾。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如果没有蒋介石,当时中国的台湾、东北被日本占领,中国将被各地军阀分割小国家,当时在中国当时唯一可以控制有全国各地军阀、中央军、黄埔系、准嫡系和嫡系拥有几百万军力的国民政府党、政、军非蒋介石,没有第二人,所以蒋介石的存在促进了中国领土完整的重要作用。

个人婚姻

蒋中正在14岁时,经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为妻。蒋中正与毛福梅生有一子经国。

蒋中正与毛福梅分居后,在1911年迎娶姚冶诚为妾,姚冶诚原是一个妓女,和蒋同居,但蒋家没有承认,婚后也没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养了蒋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儿子蒋纬国。姚后来随蒋纬国到台湾养老。

蒋中正在1919年结识陈洁如(1905年-1971年),经张静江及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陈洁如在1921年12月5日结婚。当时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陈也未能为蒋生儿育女,但陈收养了一位华侨的女儿,取名瑶光,小名陪陪。《陈洁如回忆录》指出蒋得过梅毒并传给自己。

1927年,蒋中正登报声明与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于1927年12月1日与宋美龄(1897年—2003年)于上海结婚。

人物生平

早年留学日本,得识孙中山

蒋介石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案发后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蒋介石被派往上海、哈尔滨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后,蒋介石奉孙中山命去山东潍县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不久袁世凯死,中华革命军解散,蒋居上海,与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有往来。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18年3月蒋介石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半年后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闽。因受粤军将领排挤,常离职滞居上海,曾与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蒋做《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奉派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学习军事、政治和党务。

排除异己,逐步走上国民党权力的枢纽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他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虽有所不满,但在当时形势下表示拥护,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执行。他在军校重用亲信,培植个人势力,支持反共分子成立孙文主义学会,抑制和打击青年军人联合会。

他组织和领导黄埔军校师生参加1924年10月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东征讨伐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著,因此获得声誉,先任潮汕善后督办,继兼广州卫戍司令。

1925年8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任军长。廖仲恺被害后,他支持汪精卫驱逐胡汉民出国,不久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师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

在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对三大政策日益怀疑,忌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合作共事,疑惧苏联顾问的工作。他于1926年3月20日一手制造“中山舰事件”,5月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务整理案”,打击和排斥了在第一军和中央党部工作的共产党员。

他乘机相继攫取了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国民革命军在工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四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

蒋介石谋取个人独裁统治的野心日益膨胀。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蒋坚持要迁都南京,冀图直接控制。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于是,蒋介石蓄意破坏三大政策,纵容和唆使暴徒在江西、安徽制造一系列反共事件,在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在广东和东南各省“清党”,从而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至1930年被屠杀的工农群众超过百万。

建立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对日妥协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开会,取得合作反共协议。由于蒋介石在和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争中孤立无援,被迫于8月下野,10月出访日本寻求支持。回国后,离弃妻妾,与宋美龄于12月1日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

1928年1月重任总司令职,2月主持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改变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会上被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4月,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合力北进,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蒋介石为要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局面,以“裁军建设”相号召,力图“编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队,加剧了与各军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见,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见蒋阎冯大战)连绵不断。蒋介石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一一战胜了各派武力。他还击败了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派系的对抗,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对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军事“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奉行不抵抗政策,阻挠军队和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丧。日本侵略者又于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英勇抗击,但是蒋介石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同意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以后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华北的行径一再妥协退让,又同意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

他压制爱国军民的抗御,逼迫冯玉祥取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蒋介石顽固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在1932年6月对工农红军发动的第四次军事“围剿”。失败后,又于1933年10月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经过一年的鏖战,红军因战略指导的错误而失利,乃离开江西出发长征。蒋又调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同时对革命根据地继续“清剿”。

蒋介石极力加强独裁统治,鼓吹法西斯主义,建立以CC系和黄埔系分子为骨干的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势力,专事破坏共产党及革命组织的爱国民主活动,杀害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并对付反蒋派系的抗争。蒋介石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文化“围剿”,查禁进步书刊,迫害左翼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他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以加紧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他还凭借政治特权,和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一道,建立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形成官僚资本。他们开办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兼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垄断了全国金融体系。嗣后又逐步向工商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发展,掌握全国的经济命脉。

1935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自治”,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将反蒋抗日方针改变为“逼蒋抗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蒋介石和国民党决定调整其内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防建设,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他试图同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但仍然坚持要“剿灭”经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被蒋介石部署在西北“剿共”的张学良、杨虎城,决心联共抗日,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兵谏”,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调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实行国共合作,坚持八年抗战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结束十年内战,与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

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反动条例,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1938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花园口,淹死百姓89万人。武汉保卫战结束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汪精卫等人则对抗战前途完全失望,叛国投敌。1939年1月,蒋介石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忧心忡忡,乃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全面发动内战,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一面派出军队抢占胜利果实,大量收编伪军;而且“无罪”释放了末任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将其留在收入部队,直至国民党战败。一面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重庆进行会谈,签订了《会谈纪要》(见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但他随即指挥八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对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各项决议拒不履行,顽固坚持“军令政令统一”的独裁专政。他悍然于1946年6月全面发动内战,妄图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在遭到人民解放军的坚决还击后,次年3月被迫改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屡遭失败后,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最后蒋介石被迫下令收缩防线,实行重点防御。

1946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订了宪法,宣称要“实施宪政”,“还政于民”,“改组政府”,实际上仍是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独裁专政。经过1948年春行宪国大的选举,他任总统,并攫有不受宪法限制的“紧急处置的权力”,使他的独裁统治披上了合法外衣。对于爱国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和工农群众的斗争,他下令整饬,派出特务宪警凶残镇压。1948年8月,他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限期收兑金银外币,强令限制物价,企图摆脱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的困境,结果更加速了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民怨沸腾,社会骚乱。

老年蒋介石(身着一级上将军服)经过1948年秋冬辽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使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维系统治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

1949年1月,蒋发表元旦声明建议和平谈判,但提出了保存“宪法”、“法统”和军队的条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驳。

1月21日蒋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纵党政军大权,破坏和平谈判。

1949年4月23—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向全国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和政治生命至此终结。

退败台湾,三任总统

1949年12月,蒋介石撤至台湾,收集残部,负隅孤岛。

晚年蒋介石在金门岛眺望祖国大陆

1950年3月,他“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

他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相号召,维系他在台湾的统治;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但是他反对“台湾独立”、“国际托管”和“两个中国”,坚持了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当时,台湾人心浮动,美国让台湾独立,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

图为蒋介石晚年在金门岛的掩体里眺望厦门。此照片大约拍摄于70年代初,距离他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

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7岁。

蒋介石去世后,中国大陆新华社刊登了如下报道: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讯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

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四月六日报道,蒋介石死后,蒋帮由伪“副总统”严家淦接任伪“总统”,以继续维持其对台湾人民的反动统治。

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一直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坚持反共反人民,独裁卖国。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但是他的血腥统治始终未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蒋介石逃到台湾后,在美帝国主义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继续坚持与人民为敌。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内部矛盾重重。蒋介石死后,有着爱国光荣传统的台湾省人民,必将进一步为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而展开斗争。怀有爱国心的蒋帮军政人员也将更加认清形势,积极为实现解放台湾、统一祖国作出贡献。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人民日报》1975年4月7日)?

著名的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一书中断言:“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只要他活着,“光复大陆”的计划就会存在下去,用他的话讲:“不可动摇之国家决心。”同时对那些要求台独的人说:“谁说独立,就让谁掉脑袋。”在这一点上,他与北京的观点空前一致,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理想:中国终将实现统一。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则讣文略带讥讽:“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死去是再适合不过了,对他而言,印度支那反共力量的失败让他觉得,在不可避免的长期的反共运动中,反共力量在逐渐失去亚洲,而他则是这个运动的第一个牺牲品。”

蒋介石一生的言论、文电极多,散见于报刊和内部档案。台湾当局编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论总集》等。

大事年表

1887年(1岁),蒋介石生于浙江奉化溪口。

1906年(19岁),在中学读书时即向家里提出要求到日本学习军事。赴日后,因非公费派遣,不能入军校,只能就读于东京清华学校。

1907年(20岁),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炮兵。

1908年(21岁),春,被保送日本东京振武学校。

1910年(23岁),入日本陆军第13师野炮兵第19团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时归国,自“二次革命”后追随孙中山。

1911年(24岁),武昌起义后回国,在沪军部任团长。

在江西与共产党作战时的蒋介石 1912年(25岁),奉陈其美命令,暗杀革命元勋陶成章。

1914年(27岁),第一次会见孙中山,担任第一路司令官。

1915年(28岁),参加筹划“反袁”的上海武装起义。

1916年(29岁),任东北军参谋长。

1918年(31岁),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

1922年(35岁),赴难“永丰舰”取得孙中山的信任。

1923年(36岁),任大元帅府行营参谋长,赴苏联考察。

1924年(37岁),任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

1925年(38岁),第一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第二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总指挥。

1926年(39岁),中山舰事件,打击中国共产党人,任国民革命军北伐总司令。

1927年(40岁),另立“国民政府”,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1930年被杀共产党员超过百万。同年与宋美龄结婚。

1928年(41岁),任南京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主席。二次北伐,日军发动济南惨案一千多人遇难,蒋绕道而行。

1929年(42岁),以裁军为名义召开“编遣会议”。蒋桂战争爆发。

1930年(43岁),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死亡30万人。

1931年(44岁),对中国工农红军发动军事“围剿”。囚禁反蒋领袖胡汉民,5月汪精卫、孙科等人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南京政府相对抗。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丧。同年长江淮河洪水成灾死亡14万人。1933年(46岁),签订《塘沽协定》。蔡廷锴等在福建发动军事兵变“闽变”,蒋加以镇压。1936年(49岁),6月,广东军阀陈济棠和桂系李宗仁发动武力叛变“两广事变”。12月,杨虎城和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蒋被迫签订抗日协议。

1938年(51岁),当选为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使黄河改道89万同胞遇难。蒋下令火烧长沙两万人遇难。

1939年(52岁),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发动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54岁),制造“皖南事变”,正式对日宣战。

1942年(55岁),任中国战区最高统率,派军支援缅甸。河南大饥荒,300万~500万人死于灾难。

1943年(56岁),1943年初派中央军进军新疆,夺取新疆的控制权。代表中国签署《开罗宣言》。

1945年(58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拒收琉求,撕毁《双十协定》。

1946年(59岁),承认外蒙古独立。同年内战爆发。

1947年(60岁),向陕北、山东实施重点进攻,制造“五·二O”惨案。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

1948年(61岁),在“国民大会”上当选为“总统”,实行“币制改革”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1949年(62岁),被迫宣告“引退”败走台湾,带走大量黄金储备。

1950年(63岁),复职“总统”。

1952年(65岁),进行“反共抗俄总动员”。签订“日台和约”,放弃日本战争赔款。

1954年(67岁),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955年(68岁),炮制孙立人兵变案。

1957年(70岁),宣布台湾海峡进入紧急作战状态。

1958年(71岁),引发“金门炮战”。

1960年(73岁),再次当选“总统”。

1967年(80岁),颁布教育改革训令。

1968年(81岁),指示兴建大钢铁厂,建设南北直达公路。

1969年(82岁),实行“党政革新”为蒋经国接班铺平道路。

1970年(83岁),反对“台湾独立”,反对“两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

1971年(84岁),联合国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权。

1974年(87岁),派蒋经国主持黄埔军校五十周年活动。

1975年(88岁),在台湾台北逝世。

人物评价

中国有“盖棺论定”之说。人死之后,其历史地位基本就确定了。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现实政治的演变与档案材料(尤其是“蒋中正总统档案”与“蒋介石日记”)的不断开放,使得有关蒋介石的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布赖恩·克罗泽

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黄仁宇

蒋介石故居 上海蒋介石故居

位于南锣鼓巷地区中北部,南依前圆恩寺胡同,北靠菊儿胡同。此院建于清代后期,原为清代庆亲王奕劻次子载旉府,因赌博输给他人,后被一法国人购得,并在此建立中法企业的办公处。抗战胜利后,成为蒋介石的行辕。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共产党华北局所在地,曾为南斯拉夫驻华使馆。现归友好宾馆使用。

建筑特色

院为中西合璧式宅院,坐北朝南,由中东西三部分组成。原大门已改建成宾馆大门,大门内有一字影壁。宅院中部为一幢西洋式楼房,据说是庆亲王奕劻为其子1875年建。砖混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半。门廊为爱奥尼柱式。楼体作过大规模抗震加固,外貌改动较大。楼前有一带喷泉的水池,池中叠石堆砌,池周点缀有移自圆明园的石刻。池东南侧有一混凝土结构的穹顶亭子,八根陶立克柱式柱子。亭与楼的东侧有一道南北向假山作为屏障。穿过假山即为东部花园区,面积宽阔。有北房五间,前出廊,南花厅三间,带周围廊。西侧廊西北为一勾连搭式敞轩。硬山顶筒瓦过垄脊屋面;东南隅有六角攒尖亭,花园内游廊环绕。西部为一座中式二进四合院,一进院倒座房西五间、东四间,合瓦清水脊屋面,东路北房三间,勾连搭筒瓦悬山式。西路穿过一殿一卷式垂花门进入内宅,有北房三间前带廊,两侧有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各带南耳房二间,各房之间均有抄手游廊相连。垂花门两侧廊上有什锦窗,院东北开一随墙馒头门,门前八字影壁。各房均为硬山筒瓦过垄脊屋面。

此宅院改动不大,基本保持原状,1984年5月24日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王之鸿

后圆恩寺胡同属东城区交道口地区,是交道口南大街路西从北往南数的第三条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交道口南大街与南锣鼓巷,长440余米。清乾隆时称“后圆恩寺胡同”,宣统时称“后圆恩寺”,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三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七条”,后复称“交道口南三条”,1979年恢复“后圆恩寺胡同”原称。

《顺天府志》载:“圆恩寺,元刹也,在圆恩寺胡同。”圆恩寺胡同今称前圆恩寺胡同,是后圆恩寺胡同南面的一条胡同。据此可知,后圆恩寺胡同因在圆恩寺的背后而得名,却没有按习惯被称作“圆恩寺后身”或“圆恩寺后街”,而不是此处原有前、后两座圆恩寺。建筑风格

后圆恩寺胡同7号在胡同中段北侧,坐北朝南,是一组中西结合的建筑,既有中式四合院,又有西洋式楼房。宅院分中、西、东三路:中路为一座西洋式楼房,砖混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半;楼前有一个带喷泉的水池,池中叠石为山,池周有刻石点缀,刻石来自遭劫后的圆明园;池东南有一座八柱西式圆亭,中路东侧有南北走向假山,起着分隔与联系东路的作用。西路为二进四合院,院内围廊环绕。东路为休闲区,庭院开阔,有花厅、敞轩、凉亭、游廊等建筑。历史记载

后圆恩寺胡同7号原为清宗室载旉(fu)的宅第。载旉是庆亲王奕劻的次子,其父奕劻乃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当过清廷的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和内阁总理大臣,与袁世凯是姻亲。载涛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说:“奕劻之无钱不要,为人所共知。”“当革命事起。十月十七日北京报纸曾登载,奕劻私有的金银珠宝衣饰详单估计所值在现金万万两以上;其来源固无从深悉,恐亦不是随便捏造。”奕劻是敛钱高手,其子载旉则堪称“风月场上魁首,赌博局中豪客”,是名副其实的“散财真人”。当年,载旉为讨京城名妓“红宝宝”的欢心,便按照“红宝宝”的意愿建造了这么一座“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豪宅。岂料,不久载旉或因赌运欠佳,或因赌技不精,就把全部家当连同这座豪宅输与他人。后来,此宅转手成为一家中法企业的办公处;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为蒋介石在北平的行辕;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华北局曾在此办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作为南斯拉夫驻华使馆和亚非作家协会所在地,现为宾馆。现状

1984年5月24日,后圆恩寺胡同7号作为“四合院”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启用时间

蒋介石行辕启用时间应是1945年12月11日蒋介石飞抵北平之时,废止时间应是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之日。期间,蒋介石在北平行辕有两次重大活动:一是1945年12月来平,以“抗战领袖”身份慰问北方同胞;二是1948年9月来平,应付辽沈战役。两次重大活动见证了蒋介石在政治上由巅峰跌入低谷。

蒋介石简介

蒋介石(1887-1975),乳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

蒋介石早年加入同盟会,在保定陆军速成学堂肄业后赴日本学军事,1910年毕业于日本振武学堂,1924年出任黄埔军校校长。毛泽东说:“蒋介石利用了孙中山对他的信任,又开了一个黄埔军校,收罗了一大批反动派,由此起家。”

蒋介石自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到1949年在反共内战中失败逃往台湾,在中国政坛上主政二十多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在二十二年的长时间内,蒋介石把中国拖到了绝境。”当年,代总统李宗仁也曾“以国家元首的地位”当面斥责蒋介石“主政二十年,贪赃枉法之风甚于北洋政府时代”。以独裁和反共著称

据说,20世纪30年代初期,易君左出任江苏省教育厅编审主任,主持江苏文协,曾编著《闲话苏州》,招来苏州籍文人说长道短。于是,有报纸将此事化为上联,求征下联。上联是:

易君左,闲话苏州,引出苏州闲话,易君左矣;这次征联活动最佳下联的作者,竟然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林森,字子超,号长仁,福建闽侯人,1932年至1943年任国民政府主席。按理说,国民政府主席是国家元首,但林森得受蒋介石挟持。林森应对的下联隐喻了这个事实。联曰:林子超,国府主席,何曾主席国府,林子超然。

林森的超然大度也反衬出蒋介石的独断与专权

蒋介石将中国共产党视为心腹大患,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蒋介石却被历史无情的抛弃了,在反共内战中败走台湾,“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接受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虽然是被迫,期间,他也多次掀起反共高潮。但是,蒋介石在国家存亡的最后关头,毅然抗战,决不投降,则于民族大义上,尚是凛凛一躯。蒋介石的“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肺腑之言,也是掷地有声。自然,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的声望达到了其人生顶点。

1945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军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在故宫太和殿主持日本华北侵略军签降仪式。12月11日,蒋介石以“慰问北方同胞”为名飞抵北平,部署内战。13日,蒋介石在行辕接见蒋经国、傅作义,并任命陈继承为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16日上午,蒋介石在故宫太和殿向北平一万八千名大中学生训话,并接受学生的“献剑”;下午,在东交民巷检阅驻平美国海军陆战队。18日,蒋介石离开北平。

蒋介石此次北平之行,尽显“抗战领袖”荣光,而且,踌躇满志地要消灭共产党。然而,仅仅过了不足两年时间,蒋介石1948年9月30日再次来平,却如热锅上的蚂蚁,整个十月都穿梭于北平与沈阳,疲于应付辽沈战役,最终也没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后代评价

《蒋介石传》的作者王俯民评论:“综观蒋氏一生,他的坚强、刚毅、固执、以至于暴戾狡诈和独断专行、自我中心的个性与毫不动摇地追求是不同于凡人的。”

<蒋介石传>

美国历史学家兼政治传记作家布莱恩克罗泽著有《蒋介石传》一书,出版于1976年。34年之后的今天,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发布了这本书的中文全译本。基于各自的立场,不同的中国人对于蒋介石的判断并不一致。不过,如果翻开上个世纪前50年的历史,大概没有人会否认蒋介石对中国的影响极为深远,以至于无法轻易翻过关于他的章节。

布莱恩克罗泽以访问各国政要之多,文章之权威而闻名于世。写这本《蒋介石传》的过程中,他多次赴台访问蒋介石本人,也多次采访了国民党权贵如蒋经国、陈立夫、王世杰等人。同时,他手中也有大量关于蒋介石的历史资料。克罗泽经过仔细的分析和审慎的探讨,最终把这本书定名为《丢失中国的人——蒋介石全传》。从这个书名就可以看出克罗泽对蒋介石的态度——他认为蒋的一生是一个悲剧,蒋介石自己是一个悲剧人物。

为了防止过于琐碎地分项探讨蒋介石的政治策略、军事水准、经济政策,克罗泽按照时间顺序分为24章记叙了蒋介石的一生:1911年加入革命,但是籍籍无名。1926年39岁翻云覆雨,可以颠倒中国。1938年51岁成为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统帅”。1949年黯然离开大陆,成为孤岛的岛主。1975年逝世,悲剧落幕,曲终人散。鉴于这是一场悲剧,在每一章里都会谈到蒋介石的悲剧性格如何让他从无名之辈攀登上权力的顶峰,而他不断犯下的错误又是如何一点点侵蚀他的胜利基础,最终使得他的一生以失败收场。

克罗泽分了三条主线来谈这些致命错误:首先是蒋介石在幼年时缺少教育,造就了后来他成为保守主义的革命者这一扭曲而奇特的现象。同时,也因此形成了他在思想和性格上的缺陷,喜欢用强力来实现自己的权威,头脑简单。其次是在意识形态上落后,他根本不知道中国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在于农民,不懂得争取他们的支持,也不懂得笼络知识阶层。推行了多年的“新生活运动”根本得不到任何响应,国民也并不理解。最后是个人水准,蒋介石作为政治家来说,精于战术而非战略。他擅长各种权谋法术,自我宣传,但是最终都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布局。而作为一名军事家,他也有相同的问题,并造成了战争的失败。在所有的这些错误之上,他最大

[1]的个人悲剧大概是和毛泽东处在了同一个时代。新版《蒋介石传》(上下册)

图书简介

蒋介石,字中正,中国近代发展史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浙江奉化人。本书通过大量真实的资料向世人介绍了蒋介石的一生。他那扑朔迷离的家世,飞短流长的婚恋,风雨载途的宦海,难挽既倒的兵败,不堪回首的逃亡,色厉内荏的反攻,是是非非的性格,有惊无险的劫难,神秘兮兮的亡故„„

在中国现代史上,国、共两党“合”“分”几十载,演绎出了多少成败荣辱、多少人生感叹!蒋介石,虽是国共争雄的失败者,但仍抹不掉其在历史上的印记。本书详实生动地记录了蒋介石从出生到病逝台北的整个人生历程,忠实地再现了这个历史风云人物的一生。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历史图片让读者能够了解他这个人政治,爱情,人生观等方方面面,人物形象更丰满,也更能贴近客观 的事实。是一部既有可读性,又有珍藏价值的传记佳作。

作者简介

何虎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生于江苏省句容市。1979年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历史学、政治学、中国党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著有《洪流纪事——解放战争全史》、《孙中山大传》、《宋美龄大传》、《伟人毛泽东》、《百年小平》、《百年陈云》、《告别西柏坡走进中南海的中共领袖》等专著。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述评

报告书

题 目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述评》 姓 名 李秀秀 专 业 艺术设计 班 级 2011级(3+2)1班 学 号 201111310112

枣庄学院教务处、思政部

二〇一二年四月

内容简介: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他最大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他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他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他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他传承先进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污秽,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本报告主要从孙中山的人物简介、早期革命活动、主要成就、历任职务 及历史评价来评析孙中山这一伟大历史人物。

目录索引:

导言-----------------------4

孙中山人物简介-----4

早期革命活动-----------4

主要成就------------5

人物名言-----------5

历任职务-----------------------5

历史评价--------------------6

参考文献-------------------10

正文:

导言:

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伟大人物,他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他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他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他传承先进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污秽,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民主; 革命; 中华民国; 封建专制

这个学期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温了中国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迹,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孙中山。

通过我对孙中山的了解及学习,我想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是一样的,有对的方面也有其错的方面。我们应该客观的来评价他们,毕竟人无完人,每个都是一样的,历史伟人也一样。

人物简介: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他最大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早期革命活动:

1、孙中山建立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联络海外华侨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这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渐渐形成,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作好了准备。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小团体,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4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成立,推进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领导了多次革命活动:黄花岗起义等,宣传了革命思想,鼓舞的志气,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4、提出了三民主义: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大主义,称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极大的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主要成就:他最大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人物名言:

▲驱除鞑虏,振兴中华。▲天下为公。▲五权宪法乃兄弟我所独创。▲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物色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凡百事业,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迟,利益愈大。

▲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辨利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

▲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心信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

▲努力向学,尉为国用。▲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危难无所顾,威力无所畏。[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古人进步最大的理由,是在能实行。能实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能进步。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历任职务:

1900年1月————1905年8月20日 兴中会会长 英属香港 伦敦蒙难记

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 中国同盟会总理 日本东京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国南京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8月25日——1914年7月8日 国民党理事长 中国南京 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 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 中华革命党总理 日本东京 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9月10日--1924年3月21日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中国广州 护法运动 1919年10月10日 – 1925年3月12 中国国民党总理 中国广州 中国国民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1年5月5日 – 1922年6月16日 中华民国大总统(非常时期)中国广州 第二次护法运动

历史评价: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支持。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因此经历史证明孙中山确实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 6

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但是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 7

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他同样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有过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孙中山追逐世界潮流,结合中国情,在政治理论上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思想。第一,民族主义思想内容的发展民族主义是中国的传统思想;第二,民主政治思想的丰富。提倡“直接民权”批判“代议政体”,提出“权能分离”思想,提出训政时期的构想。当然,其思想也有局限性:经济思想切合国情不足。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研究西方社会经济的产物,对民生主义有两个办法: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节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不利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其一,当时中国近代工业极其落后,急需扶植民营工业,调动 8

人民大众的投资积极性。其二,当时国家财产极端困难,无法筹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大量资金。在政治谋略上的主要失误:缺乏摧毁传统的皇权专制主义思想的有效措施论战;革命三十年,为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直到皇埔军校建立;整治活动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谋略。理论基础:进化论,互助论。在思想方面主张道德政治。在政治活动方面,孙中山相信人类进化靠互助,而不是靠竞争;他不是从人类为追求利益、充满竞争的现实状态出发,而是从仁义道德互助的愿望出发,观察并解决实际问题。他看不到事物的复杂性,忽视了行之有效的军事政治谋略的建构。

总之,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做贡献,虽有一些在革命上的不足,但是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些事无法避免的,故他是一个令人敬仰的革命前辈。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父的传奇人生:《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 华文出版社 李菁 著

《孙中山全传》 „„„„„„„„„„„„„„„„„„„ 江西人民出版社 李守鹏 汪鹏生 倪三好 著

2012年4月30日

第四篇:近代史作业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的悲剧——《蒋介石传》读后感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

——布赖恩·克罗泽

关于蒋介石,想必并不需要我多说什么?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对他有一个自己的评价?对于蒋介石,我只知道他的一些最最基本的情况:他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故。是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除此之外,从没思考过他是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他的失败该归咎于什么。

枭雄曹操曾傲慢的说过:假设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如果没有蒋介石,不知还有多少军阀还在压迫百姓,互相殊死搏斗,蒋介石当然不是圣人,他的统一也并没有为人民带来福音,但至少保持了形式的统一,在这点上,还是不能否认的。

蒋介石的人生不仅不完美,而且是个悲剧!政治人物似乎注定无法完美,可是蒋的悲剧也是自己造成的。

和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比起来,他们两个一个秀才,一个兵,秀才虽然在开始单挑兵是打不赢的,但是秀才号召一群农民把那个兵群殴了一顿,于是他胜利了,这就是中国近代史。

二我想蒋介石悲剧的人生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体制的悲剧。

1、性格的悲剧。他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听不进意见,在北伐中,这个性格决定了他如黑马般成功,在孙中山走后的特殊时代,他超越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以其军事胜利主导党务政治;但是在解放战争中,他的性格有为他的失败埋下大祸,苏联和美国都希望一个和平的中国,甚至共产党都希望能牟个一官半职的就行时,他决绝了和平,他不要联合政府要独裁,他的失败是必然的:苏联大力支持了共产党,将东北的日本武器全部给了共产党;美国停止了对蒋的军事援助,他的武器很紧张。

2、命运的悲剧。他的运气一直不好,从1927年开始,孙中山天真的去北京会冯玉祥,客死北京后,留下的烂摊子孙博士不要再操心了,但蒋却还只是个黄埔军校校长,他要对付党内竞争者,要对付共产党,要对付北伐军阀,要对付外国,一刻也没有停止。攘外必先安内,这没有错,至少他做到了99%,第五次围剿的胜利让共产党快消失了,当日本人救了共产党,蒋介石的最后一击的胜利被共产党史诗般的长征及北上抗日的宣传给冲淡了,他又面临与其合作的可能,如果再晚半年,小日本再侵华,那历史将重演。

3、体制的悲剧。从一开始的北伐就埋下了祸根,为了尽快在党内竞争中取得胜利和决定权,蒋放弃了革命到底的机会,对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等北伐军阀妥协了,虽然成立了国民政府,其实是军阀的暂时统一,蒋只是最大的一个军阀而已,这个体制注定了时刻的为了利益的反叛,时刻的命令不统一,时刻的党内斗争,无论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都是如此,国民党如同一盘散沙。

有人说蒋介石是个成功的人,成功的原因是忠心,军事天才;也有人说他就是个失败者,是中国历史上失去中国的人。我想,他没有失败,他的人生时近时退,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但是蒋的人生是不幸的,他遇上了毛泽东,输在了运气二字上,是生不逢时吗?他到底是乱世之英雄呢,还算是治世之能才?也许都不是,也许都是。

蒋在他最后的二十年使得台湾经济告诉发展,他致死都没完成的梦想是“光复大陆”。这又算什么呢?就像孙中山有时也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家一样,蒋也是!

人这一辈子,孰能无过?但有些错犯了就很难改过;有些错改了也无法求得原谅;有些错即使被原谅也永远都是个错!

这就是蒋介石的悲剧。

第五篇:近代史人物摘要

人物篇:评价的时候,一般人都爱国

林则徐:清朝后期湖广总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

虎门销烟,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组织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魏源:清朝后期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官至尚书。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开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道光皇帝:清朝皇帝。

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鸦片战争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

勤政节俭的皇帝,却鲜有作为,在其在位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此处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奕的评价可以相互借鉴。李鸿章:清末直隶总督,授文华殿大学士。

镇压起义,洋务运动时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史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其思想过于封建,维护的依然是封建王朝。张之洞:晚清政治家,洋务派代表。

洋务运动时兴办近代企业,还发展河运、铁路、电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总结了洋务派的基本纲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推动者,尤其是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无法估量,但其思想任有封建性,维护的任然是封建王朝。

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洋务运动时创立和统帅湘军,兴办近代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创立“湘乡派”;镇压太平天国,攻克天京。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史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其思想过于封建,维护的依然是封建王朝。奕: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封恭亲王。

领导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但其思想任有封建性,维护的任然是封建王朝。

此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和谭嗣同的评价,可以互相借鉴。共同的局限: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仍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康有为:晚清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官至工部主事,孔教会会长。公车上书;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介绍国外变法的经验教训;创办强学会;主持广州的万木草堂;百日维新反对专制体制,主张君主立宪;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梁启超:晚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公车上书;著作《变法通论》;在长沙时务学堂人中文总教习;主笔上海的《时务报》;百日维新;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伟大的爱国者,但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仍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但同时,他更是一位著名学者。在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严复:清末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翻译了大量西洋学术名著,代表为《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图存的思想;先后出任多校校长;主办天津的《国闻报》和湖南的《湘报》;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近代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翻译巨匠,教育家。辛亥革命后,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谭嗣同:晚清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白日维新。爱国志士。

光绪:晚清皇帝。

主持戊戌变法;甲午战争主战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政治: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变法是失败了,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经济:接受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文化教育: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使知识分子扩大眼界,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国父”。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代表作《三民主义》,1911年辛亥革命。临时组阁、二次革命、护法运动、联俄联共。

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在彻底反封建的道路上坚守一生,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但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有其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宋教仁:近代政治家、革命家。

编写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筹组国民党,南北调和主张和平民主。

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黄兴:近代民主革命家,实干家,同盟会庶务,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兼任参谋,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创建华兴会,同盟会实干家,民国捍卫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革命家,实干家。

袁世凯:近代政治家,北洋军阀的领导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在位时,废科举,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主张建立强国和强大的中央政府。主张复辟帝制。

客观评价:袁世凯虽然处处投机,在位时又实行专制,甚至想要复辟帝制,但其却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有功之人。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领导新文化运动。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小说《一个问题》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流派“问题小说”。研究儒家、哲学、古典文学、禅宗、《水经注》等多个方面。胡适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更是人们眼中的自由主义斗士。

陈独秀:近代政论家,文字学专家、大学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提倡新文化,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领导文学革命,倡导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建党活动。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旗帜,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尽管存在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但是陈独秀作为共产国际斯大林主义路线的替罪羊,其灿烂的历史功绩是不能抹杀的。

下载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蒋介石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蒋介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岷县近代史人物

    岷县近代史著名人物13通信工程班韩如贵(20131989)张明远岷县西寨镇坎铺塔村人。1927年在冯玉祥部高树勋师当兵,1931年12月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之中美关系史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学号:1051410042 姓名:管春娇 中国近代史之中美关系史 历史文化学院 管春娇 学号1051410042 【内容提要】阅读陶文钊的......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纲要模拟题 2 判断题(A表示正确,B表示错误) B1.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1.0分) A2. 1913年至1922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

    中国近代史

    1、新文化运动 包括“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中国近代史

    名词解释: 1、 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援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军的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同时派军队侵占我......

    中国近代史

    ??■齐卫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和神圣责任。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她领导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中国近代史

    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a 社会主义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的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b 社会阶级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行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

    中国近代史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旧) (1)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3分) (2)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