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

时间:2019-05-14 18:5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

第一篇: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

杨奎松: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

2011年11月08日08:21人民网杨奎松

[导读]由于二人的出身、学历相对都比较低,这导致他们明显地存在着某种自卑心理和不安全感。即使后来两人都成了党的领袖,我们看他们的日记或谈话,还是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这种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文章整理自杨奎松先生在北大博士生联谊会上的讲座——“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

他们的出身都属中间阶层

蒋介石出身于普通盐商,祖籍浙江奉化镇,地位不太高,财富也不是很多,在当时也只是中等收入家庭。毛泽东的的家也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他的父亲辛劳了一世,才把家业弄到了富农的程度,在当时的湖南韶山也算得上是中等收入的家庭。比较全国状况而言,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出身状况颇为相似,都属于当时中国的中间阶层。这样的出身,后来却都成为了最高领导人,这之间的地位有很大的差距。

他们都只是中等文化水平

除了出身之外,二人的教育背景也很相似。简单地说,他们两个人即使在当时条件下,也都只是中等文化水平。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就有大批学生出国留学,国内也陆续办起了一些大学,这些留学生和大学生构成了20世纪上半期的社会菁英的一个群体。但是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没有上过大学,他们仅仅受过中等教育。毛泽东是小学毕业后入了师专,毕业以后又去当小学教员。那个时候的师专,就相当于现在的中专,即初高中水平。蒋介石名义上读过军校,其实也只是培训式的速成学校。蒋后来的师爷们把蒋说成是日本士官生,结果台湾的李敖一考证,日本士官学校根本就没有蒋的名字。蒋当年从保定速成学堂转去日本后,上的只是一个补习班性质的军事补习学校,叫振武学校。毕业后,他再没有入过军校,只是在1910年冬天被分到日本的一个炮兵部队做了一段“弼马温”,就是养马的兵。蒋介石受的教育显然也是一种初高中水平

这两人的教育状况对他们后来的人生道路有很大影响,不过,他们之所以没有再谋求深造,实际上也是他们两人独特的性格和气质所决定的。我们知道,毛泽东当年曾经是有机会像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他们那样去国外勤工俭学的。但是,所有一切都办得差不多了,毛泽东却坚持留了下来。在这方面,蒋介石与毛泽东也有颇多相似之处。

他们小时候都颇具反抗心理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性格、气质之相似,可以从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中清楚地看出来。比如,蒋介石从小就有颇具反抗心理,自尊心极强。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从小“顽劣益甚”,就是非常顽皮、淘气。一些老人曾经回忆,说蒋介石小的时候如何不听母亲的话,如何顶撞老师,别人要打他手板的时候,还没有打上,他就哭开了,边哭还边在地上打滚。过节的时候,孩子排队等长辈发给糖果,他偏偏不排队,去加塞儿,孩子们把他挤出去后,他就跑到外面去弄上一身泥,再来加塞儿,大家看他脏兮兮的只好让他。这些老人的回忆可能有点儿演义的成分,但太过顽劣不服管教的个性,蒋介石自己也是承认的。

毛泽东小的时候也有很相似的一面。他同样反抗心理非常强,自尊心也极强。他自己讲的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他几乎从来不服父亲的管教,甚至敢于当着众人的面与父亲顶撞。有一次父亲气得要打他,他也气鼓鼓地跑到门外的池塘边,威胁父亲敢打他,他就敢跳塘。父亲怕他真的跳下去,自然也就不敢打他了。从上面这些简单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和蒋介石小时候至少不像我们今天许多孩子那样“乖”。不仅不乖,而且极具反抗精神。他们在后来近乎残酷的政治斗争的风浪中战胜各自的对手,成为一方的最高领袖,这种独特的性格气质显然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然,说他们二人性格相同,更多的只是指他们的极强的自尊心和反抗的心理,并不是

响,应当没错。

为何他们没能成为“同路人”?

由于二人的出身、学历相对都比较低,这导致他们明显地存在着某种自卑心理和不安全感。即使后来两人都成了党的领袖,我们看他们的日记或谈话,也还是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这种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当他们达到一定的地位时,自然会形成很强的自尊心。既然毛、蒋二人都受到过激进主义思想的影响,都赞同过相同的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的主张,他们为什么又没有能够走到一起去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大概要注意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了。1914年以后,蒋介石开始跟随孙中山,加入了当时的中华革命党,后来这个党又改名为中国国民党。这是个有相当长的革命经历的政治团体。而它明显地不同于中国共产党,不仅因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同于共产党的共产主义,而且因为这两个党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基础。

孙中山的党的主要支持力量显然是社会的中间阶层。它在许多年里,其实始终是依靠海外那些爱国的华侨的赞助和参预生存发展下来的。从1894年成立兴中会开始,一直到1919年改组成中国国民党,它的势力虽然在国内逐渐扩大,吸收的却大都是一些中等水平以上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家庭出身及其自身的地位,也都属于有“恒产”,即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的那一阶层。因此,他们的许多理念都与孙中山的理念相似,追求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和经济制度,但希望用些社会主义的措施来抑制资本主义的弊病滋生。中国共产党就不同了。它从一开始成立,就将自己的基础公开地放在中国最底层的贫苦民众当中,公开地反对有钱人,主张用暴力的手段,通过剥夺富裕者和彻底消灭私有制的办法,来达到实现人类理想社会的目的。

由于两党依靠的阶层不同,他们的利益和政策目标也就不同。孙中山为了实现自己的建国的目标,到处找外援,最后不得不与苏联和中共合作。而他也因此遇到党内很多老党员的反对,原因就在于此。

由于两个党的指导思想不同,社会基础不同,政策目标和利益所在不同,毛泽东和蒋介石分别加入到这两个党当中去,其成长时所受到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可能是相同的。蒋介石再激进,再受五四新思想和苏俄革命精神的熏陶,他所依赖的那个党所给予他的影响毕竟要更大更直接。因此,蒋介石的思想再激进,最终也还是会服从于国民党的政策需要。何况,对于蒋介石这样一些深具抱负的人,组织本身就是他在政治上安身立命和实现其鸿图大志的看家本钱,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因为某种并不成熟的理想,而放弃对组织的依赖。蒋介石最后会一步步走上反共的道路,并不是他没有或不曾有过激进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恐怕还是其抱负心和利益使然。

同样的情况,毛泽东一开始加入的就是另外一种政党组织。他因此接受的是共产主义的观念。这套观念从俄国传进来,争取和依靠的对象是工农大众。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表示过自己不同于国民党,并且优越于国民党的这种态度。以后的国共合作,两党之间之所以会发生那样多的矛盾与冲突,根本上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心态在起作用。我们从1923年至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过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毛泽东对国民党工作的重视和深得国民党领导人赏识的种种情况。这甚至使他在共产党内受到了相当多的批评。但是,毛泽东同样是抱负心很大,并有志于依靠党的组织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当然不会因为国民党人的重视和给他较高的职位,就转到国民党一边去。从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人的成长过程来看,由于他们加入的组织和依靠的人群不同,接受的思想影响不同,也就使他们最终所选择的道路大不相同了。关于这一点,我们这里只能是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他们有着相同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他们二人成长中那些颇为相近的方面。由于二人的出身、学历相对都比较低,这导致他们明显地存在着某种自卑心理和不安全感。即使后来两人都成了党的领袖,我们看他们的日记或谈话,也还是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这种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在通常情况下,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会与很强的自尊心联系在一起。当他们达到一定的地位时,自然

只可惜,当年帮助过毛,或者看重毛的这种大知识分子太少了。因此,毛泽东只记住了一个章士钊,而对其他的教授、专家、社会名流印象很不好。毛泽东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总是强调“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和“书读得越多越蠢”之类的道理,并且总是自诩为“小人物”的代言人,鼓动“小人物”来打倒大人物。当然,我们也不应当回避,这种情况也与当年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有关。建国以后,我们经常会谈论知识分子的地位问题。之所以会谈论,就是因为不好摆。我们过去是讲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从阶级论的角度,知识分子算不得是什么阶级。于是就有了“毛”和“皮”的关系问题。知识分子这堆“毛”,究竟是附在资产阶级这张“皮”上呢,还是附在工人阶级这张“皮”上呢?多数知识分子当然想要附在工人阶级这张“皮”上。问题是,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因为列宁早就讲过:知识分子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服务于资产阶级的。你要想改变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就只好去改造它,因为只有改造好了才能使其变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自卑感导致强烈的自尊心 毛泽东和蒋介石之所以自尊心很强,与二人成长的时代背景也有些关系。因为那个时代的特点,是中国受尽外国列强的侵略、欺压和凌辱,经常都会受到亡国亡种危险的刺激。因此那个时代的许多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人,都有很强的民族主义和悲情意识。毛泽东是如此,蒋介石又何尝不是如此?有时候我们会注意到蒋介石国民党当政时,在处理外交事务上不够强硬,妥协退让,甚至有丧权辱国的做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蒋不爱国,不是民族主义者。从1928年“济南惨案”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再到抗日战争等,我们注意一下蒋的日记,就能够知道,蒋介石内心里对民族和国家的态度是很清楚的。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在处理和共产国际,特别是和俄国人的关系问题上,曾经很强势地坚持过独立自主。比较一下蒋介石,他在处理与美国顾问的关系时,又何尝没有相同的表现?美国总统派史迪威将军到中国战区来做蒋介石的参谋长,史迪威非常看不上蒋介石,对蒋不尊重,再加上两人在如何使用中国军队的问题上意见相左,常闹矛盾。最后史迪威极力想取得中国军队的指挥权,于是把状告到了罗斯福总统那里,罗斯福也一度想要压服蒋介石接受史迪威的意见。面对这样一种巨大的压力,蒋介石硬是冒着破裂与美国关系的危险将这个四星将军赶走了。

有一位北大的老师在课堂上曾经讲过这样一则传闻。说的是新中国在保卫南沙群岛的斗争中,曾经不得不从黄海和东海调舰队前往南海。从黄海和东海穿过台湾海峡速度会快得多,否则绕公海就要耽搁很多时间。当时,中共中央在讨论要不要冒险走台湾海峡时,毛泽东说了一句话。他说:没关系,我相信蒋先生是爱国的。其实,不管我们在过去怎样讲蒋介石是美帝走狗,毛泽东、周恩来他们内心里是很清楚的。这位老师讲的这个故事未必十分真实,但却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事实上,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期间,毛泽东就不止一次地讲到过,蒋家父子是爱国的,并且试图团结蒋介石,搞联蒋抗美。

在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对于国家利益的问题,执政党与革命党由于所处位臵不同,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也不一样,因此,当面对重大危机之际,它们所选择的作法很可能不会一样。革命党可以把口号喊得很高很响,因为它不需要承担执政党的失败责任。然而执政党却有它的难处。我们今天批评蒋介石30年代不该搞“安内攘外”的所谓“国策”,这在情理上是说得通的。国家都要亡了,你还要镇压异己势力,岂不是不讲民族国家利益?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从蒋介石和执政党当时的立场来看问题,不完成国家的统一,听任地方势力武装割据,甚至你在前面抗战,他在后面乘虚而入掏你的老窝,你又如何集中精力来抵御外侮?这种问题,对于当年许多国家的执政党来说,都是一件很难把握好分寸的事。其实,这里的关键还是要看你的这种政策最后是否达到了你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距

毛泽东是诗人,但同时也是农民。这在军事上就构成了毛泽东的重要特点。那就是,他一方面相当注重保存实力,另一方面又注重战略,往往会有超人的想像力和魄力,不墨守陈规,敢于冒险,不怕打烂坛坛罐罐。

在另一方面,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不同之处,也会极大地影响到两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比

不过,毛泽东军事指挥上更突出的地方却还是他作为诗人的浪漫主义的那一面。因为只关心大的战略,关心大问题,他从不会去过问前线部队具体怎么做,更不会去干预前线指挥官的具体指挥行动。我不知道毛泽东会不会围棋,大概不会,但是他之善于布局,确有信手拈来的架式。1944年欧洲战场刚刚取得胜利,毛泽东就开始考虑战后与国民党争夺天下的问题了。为了造成牵制国民党的有利战略布局,毛泽东硬是冒险将延安的两个旅从国民党和日本人占领地之间塞到湘粤边界一带去。此举虽然因日本很快投降最终没有实现,但毛泽东注重战略布局的特点反映得非常清楚。1946年国民党坚持在东北大打,毛泽东在关内实施报复作战,用的也是同样的战法。尽管冒险,但却相当有威胁。1948年至1949年的三大战役,更是典型地表现出毛泽东的这样一种战略家的特质。他灵活地在战役指挥中使用运动战的战法,大胆地调动部队迂回穿插,忽儿内线,忽儿外线,这些战法不仅在蒋介石那里无法看到,而且习惯于墨守成规的蒋介石也难以适应。毛蒋对抗,蒋介石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当然,蒋介石缺乏幻想和想象力,不够浪漫,谨小慎微和墨守成规,也有它的好处。蒋去台湾后始终坚持稳定高于一切,对台湾的经济建设就有相当的帮助。然而,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政权很快巩固之后,不再有那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之后,其特性中浪漫主义的一面就很自然地更加显露出来。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毛泽东为了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各种运动,结果是使得人们始终处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之中,几乎没有可能集中精力来搞经济建设。大陆在经济上之所以越来越落后于台湾,与此不无关系。

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和在台湾的成功另外还应当提到的,是毛泽东与蒋介石因过去的经历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对社会的认知和对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态度也颇不相同。毛泽东向来是比较倾向于下层劳苦民众的,喜欢到农民和贫民当中去,并且能够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甚至听到老百姓受苦就会难过,掉眼泪。但他对富裕人家或社会中上层的喜怒哀乐就远没有那么关心了。这一点与蒋介石恰好相反。我们什么时候见过蒋介石到工人、农民当中去?什么时候见到蒋介石关心穷苦百姓的生活和命运?从来也没有。他嘴里也讲过工农士兵,也讲过人民,但他真正重视和关心的只是社会的中上层,尤其是统治阶层,特别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统治的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在台湾却把经济搞上去了,与蒋介石对知识分子和专家的态度是有关系的。蒋介石是沿海的盐商出身,他对经商自然从小就不存恶感。沿海生长的经历,更使他相信与外界交往是好事。他出过国,去过日本,知道日本军事了得;去过苏联,知道苏联军队能打仗。因此,他非常看重外国的专家。为蒋介石工作过的外国军事专家从苏联,到德国,到美国,到日本,应有尽有。退到台湾后,他自然更是主动邀请外国专家到台湾来帮国民党设计经济发展的方案。蒋介石在上海做过股票生意,以后在统一国家的战争中,不能不倚重各种专门的人材来帮助他筹集经费,因此他很知道专门家的作用。国民党人执政后,大量接纳经济、文化、法律各种知识分子和专家入阁当部长,并非偶然。当然,这与国民党自身的社会基础也是有关系的。因为这些大知识分子、专门家通常也都是中产阶级出身,他们也愿意为国民党这种执政党服务,国民党从巩固政权和加速建设的角度出发,也乐于倾听这些人的意见。因为国民党相信这些人所代表的社会阶层,才是国民党最为稳固的社会基础。

不过,过于重视社会中上层的利益,使得国民党在大陆的时候很多事情是做不了的。比如土地改革。因为它依靠的阶层是有衡产的中产阶级,这些中产阶级有相当部分生活在城市,却在农村有土地。要搞土改,就不能不考虑到这些人的利益。国民党虽然几度想要搞减租,但真正推行起来,还是阻力很大。这与国民党自身的社会基础在中间阶层这一点不无关系。共产党则没有这样的负担,因此它也很容易得到中国最广大的社会阶层农民的欢迎。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得不到农民的拥护,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然而,这种情况到台湾以后却改变了。因为国民党到台湾,与当地的地主及富裕阶层并无多少关系,牺牲他们的利益很容易。何况国民党解决土地问题用的还是孙中山的赎买的办法,台湾那些靠土地吃饭的地主,多数也乐得拿政府买土地的钱或股票去投资工商业。结果是农民土地问题解决了,工商业也发展了,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一个社会阶层也没有因为土改而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反而在其他方面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二篇:毛泽东、蒋介石共同推崇的人

这个人就是曾国藩,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立下三不朽的功勋。《曾国藩家训》更是给后人留下的无尽财富。

曾国藩六戒

①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②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③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④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⑤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⑥凡成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人谋居半,天意居半。曾国藩谈做人准则

①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②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③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④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⑤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⑥事以急败,思因缓得。曾国藩从政八经

1.做人一定要像人,做官不可像官。

2.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

3.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也就谁都不得罪了。

4.有油水的地方常常最滑,爬起来站稳都难。

5.沉默是一种态度,拖也是一种方法。

6.不怕群众骂你,就怕群众不找你。

7.可以得罪忙人,但不可得罪闲人。

8.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曾国藩论“八交九不交” 八交:

胜己者;盛德者;

趣味者;肯吃亏者;

直言者;志趣广大者;

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

志不同者;谀人者;

恩怨颠倒者;好占便宜者;

全无性情者;不孝不悌者;

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蒋介石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论文 ——蒋介石

姓名:XXX 学号:XXX 系别:XXX 专业:XX 班级:XX 摘要: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产生过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其中,毫无疑问蒋介石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依靠北伐起家,入主南京,统治中国22年,此后又败走台湾,统治台湾26年。蒋介石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还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命运。关键词:蒋介石 生平性格特点 思想 功过 正文:蒋介石简介

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西安事变后接受抗日主张。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蒋的一生经历了近代中国的许多大事。例如辛亥革命,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1922 年,孙中山被陈炯明围困, 是蒋介石从上海千里迢迢跑到广州的永丰舰上, 和孙中山同命运, 共患难。这以后, 蒋领导过北伐战争, 参加过第一次国共合作, 后来清党剿共,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三年内战, 最后退守台湾。评论蒋介石, 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讲。

1.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

蒋早年反对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从雅片战争到上世纪20 年代, 当时侵略中国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是英国。蒋的日记里有这样一些话, 说:“汝忘英夷之仇乎”,“英夷不灭非男儿”,“英番不灭, 国家焉能独立”, 这些话, 我想大家不奇怪。下面一句话:“英番不灭, 焉能解放全人类。”这后半句, 大家可能觉得不像蒋介石讲的。“解放全人类”, 这是共产党人的语言!但是, 这恰恰是蒋介石日记里的话。当时英国侵略中国, 蒋介石对英国帝国主义很仇恨。

抗战期间, 中国和英国、美国、苏联结成了同盟, 大家一定以为蒋介石跟英国人的关系很好, 跟美国人的关系也很好, 但是看蒋的日记, 他内心里对英国、美国, 其实是有许多看法的。比如说, 他骂英国是“老牌帝国主义”。又比如说, 二战末期《雅尔塔协定》规定: 要把原来沙皇俄国在东北所取得的权利完全转移给苏联。罗斯福为了减少美国人的牺牲,让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同意了斯大林的上述要求。蒋在日记里就骂罗斯福“卖华、侮华、畏强欺弱, 以我中国为牺牲品之政策, 实为其一生政治难涤之污点(见蒋介石1945 年3 月15 日、4月13 日、30 日日记)。”这些地方, 把罗斯福骂得很厉害。还有, 他败退台湾以后, 仍然坚持一个中国, 坚决反对台独。

所以说, 蒋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是, 只讲他是民族主义者又不够, 前面一定要有两个定语, 一个叫“温和”,一个叫“软弱”。近代中国,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中国人的任务, 就是要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蒋也是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的, 但是他主张要用温和的方法,要慢慢地跟外国谈判, 慢慢等待。对日本侵略, 他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妥协政策。所以,只能说他是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

2.一个既有大功又有大过的人

蒋介石有两大功, 第一功是他在1926 年到1928 年这段期间, 领导了两次北伐。

第一次是1926 年7 月到1927 年的3 月, 蒋介石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 率领黄埔军校训练出来的国民革命军, 从广州誓师, 8 个月的时间打垮了孙传芳、吴佩孚两个军阀集团,收复了6 个省,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福建。从1928 年的4 月到1928 年的6 月, 他又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打垮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队, 而且在1928 年的12 月, 用和平的方式争取张学良改变旗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辛亥革命以后, 从1912 年到1928年, 这17 年的时间中, 统治中国的是北洋军阀。由于蒋介石领导的两次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长达17 年的统治。这是蒋的第一个大功。

蒋介石的第二个大功就是他和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对日抗战, 而且坚持到底, 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

当然, 有人说蒋介石在抗战的八年里, 也跟日本人谈过。这反映了蒋对于和平解决中日战争有幻想, 这也是说他软弱的一个原因。但是, 蒋在大多数情况下, 反对跟日本人谈判。1939 年, 汪精卫叛变, 从重庆跑到河内,接着跑到上海, 想在南京组织傀儡政权。日本人把汪精卫看成是奇货, 就想用这个跟蒋介石谈条件。当时日本有个特务叫和知鹰二, 是个中国通, 他托人给孔祥熙带信, 说汪精卫马上就要在南京成立政权, 成立国民政府了, 只要你跟我们日本人谈和平, 那我就保证汪的国民政府成立不了, 必要的时候, 还可以把汪精卫除掉,这个条件相当具有诱惑力。国民政府里有人同意了, 这个人就是孔祥熙。孔祥熙很高兴, 给蒋介石写了封信,说咱们要抓紧这个机会, 这是老天爷给咱的好机会,赶快派人去香港跟日本人谈判!蒋介石看到孔祥熙的这封信以后, 批了几行字, 说以后如果再有人利用“汪逆伪组织”来劝我跟日本人谈判,以汉奸论罪。下面还有更厉害的三个字: 杀无赦。

蒋的这个批语, 甩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厉的狠话,非常坚决。这封信虽然是写给孔祥熙的,但是实际上表达了蒋对当时国民党、国民政府主和派严厉的批判态度。

抗战之所以能胜利,蒋介石之所以能将抗战坚持到底,应该承认,和蒋的抗战意志比较坚决有关,也和他在抗战期间执行了比较正确的内外政策有关。对内, 和共产党合作抗日;对外,和美、英、苏结成国际反法西斯战线。

毛泽东在1938 年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有个讲话,给国民党、给蒋介石一个很高的评价。毛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他说,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说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 第二个就是蒋介石。不过,后来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事件后,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就变了。

蒋介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两大功。但是他也有两大过。大过之一,是1927 年到1937 年的清党和剿共。根据统计,仅仅从1927 年3 月到1928 年的上半年, 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的有31万人, 其中共产党员两万六千人。由于蒋介石这个严重的过错,使得本来朝气蓬勃的国民党成了保守党, 成了腐朽党, 成了组织上非常涣散的一个党。也就是说,蒋介石清党剿共,打击了共产党,但是也把国民党毁了。

蒋介石的大过之二,是1946 年到1949 年三年反共内战。抗战胜利以后, 全国人民都渴望和平。胜利了, 蒋介石的威信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 叫“如日中天”。当时北京天安门就挂过蒋介石的像。但是, 蒋介石估计错误。他想, 我连日本人都打胜了, 那共产党我怎么会打不胜? 所以蒋介石就撕毁了已经达成的政协决议, 发动了违背人心、违背历史潮流的内战。

3.一个不断自我反省的人

蒋介石的性格,杨天石教授给他总结了五个严重的坏毛病。第一个毛病是好色; 第二个毛病是暴躁, 脾气很坏;第三个毛病是多疑, 老是怀疑别人要整他;第四个毛病是任性;;第五个毛病是孤僻。

蒋介石早年实际上是一个浮浪子弟。他是一个搞“三陪”的积极分子。第一, 陪酒,找妓女, 当时叫“吃花酒”。蒋介石一辈子不会跳舞, 第二个“陪”是陪打牌, 打麻将, 打扑克。第三, 就是陪宿。蒋虽然搞“三陪”, 但是“三陪”以后, 他又自我反省,自我检讨。他说, 我怎么能干这种事情? 蒋早年受儒学教育, 读过《论语》、《孟子》, 读过宋明理学家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著作。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这是儒家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最核心的要求。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 这四个字就变成六个字,“去人欲, 存天理”。有些宋明理学家, 或者说道学家, 为了进行个人修养, 就搞一个表, 叫“功过格”。到了晚上, 他就想, 我这一天做了什么事情? 有过什么念头? 有好事情、好念头,就用红笔画个红圈;做了一件什么坏事, 有个什么坏念头,就画个黑圈。

蒋介石早年每天静坐。静坐就在想, 我干什么坏事了,有什么坏念头了, 晚上他就在日记上写下来, 哪件事做得不好。每天静坐, 每天通过日记反省, 每周有周反省录, 每月有月反省录, 每年有年反省录。他就这样反省了50 多年。有的毛病改得不错, 比如他第一个坏毛病, 好色, 这一点他大概1927 年以后, 改得比较好。有些毛病, 他一辈子都没改好。尽管他每犯一次错误,就严厉地批判自己一次, 咬牙切齿地骂自己。什么毛病? 就是骂人, 打人。蒋介石不仅打他的原配老婆毛氏, 而且打他的警卫员, 打士兵。每打一次, 他就检讨一次, 说我何苦呢!我打他, 发了脾气, 不仅损伤了他, 也损伤了我自己的身体呀, 因为发脾气嘛!据他养子蒋纬国晚年说,蒋怀疑毛福梅有外遇,一次抓住毛的头发,将毛从二楼拖到楼下, 毛向他跪下,请求不要将自己赶离家门,他还又踢又骂。他的小老婆姚冶诚好赌,他天天同姚吵架,气不过就经常在日记里咒姚为何不死。对于小舅子宋子文也特别讨厌, 经常怀疑他居心不良,骂他跋扈,少年得志;骂姨夫孔祥熙是头猪,骂外甥孙科是阿斗。这个毛病他一辈子都没有改掉。

蒋是一个暴躁、多疑、任性、孤僻的人。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蒋介石的出身,按中国传统来说蒋介石的出生是受到歧视的。他母亲是二婚,当过尼姑,似乎不怎么光彩。他爸爸是盐商,在过去也不是什么光彩职业。这对一个小孩来说就从小蒙上了阴影,很自然的滋生出自卑,孤僻的性格,这也成为蒋遭受人生苦痛,无法正视自己的根由,因为他从心里就不愿接受自己,不愿做真实的自我。所以蒋的早年很任性, 还很孤僻。

蒋自命是一个新人, 他受过“五四”思潮的影响, 但是, 他思想里面还有很陈旧的东西, 比如说相信风水。蒋介石是个孝子, 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 他为他的父母亲找墓地, 前后花了很多工夫, 最后请风水先生, 才把他父亲、母亲的墓地定下来。他用人的时候,也有很不准确的一面。比如山东军阀韩复榘, 蒋介石第一次见到他时, 在日记里写了四个字, 叫“国之宝贝”,但是这个“宝贝”, 后来因为在抗日时逃跑被蒋介石枪毙了, 所以蒋介石常常看人不准确。

正是上述的这些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蒋介石的失败。比起刘邦他少了广开言路,少了信任;比起曹操他少了求贤若渴的情怀,少了众多的谋士,少了独立自主。这注定他会失败,他无法正视自己,无法从残暴、孤僻、专横、狭隘、多疑、极端的性格中走出,是因为遭受太多的创伤,出生与家庭给了他沉重的包袱,如果不是宋美龄的鼎力相助,那他更无法面对。

感受: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就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说。历史的书写不是靠个人努力,但个人却在历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成与败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可以概括的,影响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尤其是性格因素,绝对不可忽视。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性格有着极大关系的,也与生活背景有着极大的关系!想成就一番伟业,首先要完善个人性格,努力改变自己成长的环境,让自己融入到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去。这也算是我学习中国近代史人物分析专题这门课的心得体会吧!

参考文献:

吴晗:《论历史人物评价》,1962年3月23日《人民日报》,简修炜:《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史学月刊》1987年第3期。

降大任:《评价历史人物宜用“阶段论”》,1983年6月29日《光明日报》 彭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教学》1980年第6期 杨天石:《解读蒋介石日记》, 《报刊荟萃》2007年2月15日

第四篇:《蒋介石与美国》读后感

《蒋介石与美国》读后感

本书选择的切入点是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由此展开这桩政治色彩鲜明的婚姻以及传奇女性宋美龄对蒋介石今后一生政治生涯的影响。

蒋介石由早期的亲日、联苏走向亲美,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宋美龄的影响。他曾经借由美国之手走向世界舞台,也曾在被其抛弃时饱受羞辱。中美关系,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于中国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从记录中,我们或许得以一窥历史的启示。

书中一开始引用了蒋介石写给宋美龄的求爱信:“余今无意政治活动,惟念生平倾慕之人,厥惟女士。前在粤时,曾使人向令兄姊处示意,均未得要领。当时或因政治关系。顾余今退而为山野之人矣,举世所弃,万念灰绝。曩日之百对战疆,叱咤自喜,迄今思之,所谓功业宛如幻梦。独对于女士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但不知此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女士视之,谓如何耳?”

这封求爱信写于蒋介石被逼下野之后,措辞恳切热烈,同时在言语之间也适度收敛了贪婪的野心。当然,打动宋美龄芳心的不只是这一封求爱信,自然还有蒋介石的远大前程。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这一婚姻被当时的媒体精要地概括为“中美联姻”。

蒋介石出生于中国传统家庭,而宋美龄则自幼在美国接受全面的西方文化教育。书中提到:“她的英文说、写流利,是地道的美国南方风格,她从思维习惯到生活方式都已‘全盘西化’”。这也奠定了宋美龄崇美、亲美的思想接触,更重要的是,这桩婚姻直接影响了蒋介石之后的政治生涯,甚至是间接影响了之后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

蒋宋联姻带给蒋介石的不仅是美貌与财富,书中引用海伦·福斯特·斯诺在《近代中国妇女》一书中的一段话说:“显然,这门婚姻是在蒋中正、洋化华人和洋人之间沟通联络的一条渠道。在某种意义上说,宋美龄是中国旧传统的一个人质,是家族利益与政治利益之间维持信义的一项保证。但蒋中正是一个神气十足、仪表堂堂的军官,他个性强悍,雄心勃勃,他们两人没有理由不能成为一对恩爱的夫妻。”同时议论说,蒋宋联姻是蒋介石针对当时的政治困境实行“以退为进”战略中积极地一步。而事实证明,这桩婚姻也确实将蒋中正带离了他政治生涯的一个低谷,帮他摆脱了被迫下野的尴尬境地,将他重新推向了国民党的权力中心。

而这仅仅还是第一步,蒋宋联姻更深远的影响是促使蒋介石把自己的政治赌本从押在日本转为押在美国一方。中国近代的各派军阀势力背后无不是有帝国主义的支持才得以生存,而蒋介石借由宋家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赢取了美国作为其今后在政治斗争中的后盾。同时,美国在国际间的崛起也为蒋介石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政治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被迫联共抗战,而宋美龄则参与了抗战初期的中国空军建设和对美国的宣传工作。由于宋美龄的不懈努力和无与伦比的外交能力,当时的中国空军迅速具有了一定规模,并且赢取了援华美国空军陈纳德上校的全力支持与帮助。在这里书中详细描写了陈纳德对雍容得体,优雅大方的蒋夫人强烈的第一印象,以及之后陈纳德完全为宋美龄的工作态度和个人风度所倾倒,成为了宋在空军建设中的得力助手和崇拜者。宋美龄的外交手段以及对美国人的感染力由此可见一斑。

从抗战初期对于美国远东政策的不满,到宋氏三姐妹联手对美宣传,在美国掀起空前绝后的“外交旋风”,加之随之而来的美援和道义支持,宋美龄在中美关系上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她精通英语,通晓西方文化,充当蒋介石与美国联系纽带的同时也充分博取了美国民众的好感以及对中国抗日工作的同情。

开罗会议是蒋介石跻身强国领袖的一个标志,罗斯福为了利用中国战场牵制日本而把蒋介石捧上国际舞台。表面上看,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一夜之间飞升,从累受屈辱的殖民地国家一跃而成为能与美英苏相提并论的“强国”。而实际上弱国无外交,此时蒋介石作为中国领导人仍然只是大国的棋子,任人摆布。

蒋介石在开罗会议期间与列强“讨价还价”,尽可能地赢取了一系列对中国有利的条件,极力减少中国在战争中的损失。书中特别提到了会议期间蒋介石与罗斯福的秘密会谈,这次会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起草的《开罗宣言》基本就是以这次秘密会谈为依据。蒋介石在会谈中提出要求收回东北4省、台湾和澎湖、辽东半岛的中国领土,并要求一并归还大连、旅顺二港。

而书中也提到蒋介石在说到琉球群岛问题时提出了国际共管的原则,希望战后由美国和中国共同管理琉球群岛。这一举动对维护中国领土完整极为不利,而此后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受到了中国学者的严厉指责。会谈中罗斯福和蒋介石在战后东南亚各国的处置等一系列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并约定战后中美将订立某种共同防御的协定。

然而在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友好会谈背后,罗斯福仍然对蒋介石深怀不满,本书引用了会谈后罗斯福对儿子说的话:“事实上,在中国的工作只有一个要点:我们必须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以牵制日本的军队。”可以看出美国拉拢蒋介石的唯一目的仍然是出于对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美国对于战争的态度一向是尽可能地使战场远离本土,而利用中国的力量牵制日本军队则不啻为当时战局下的最佳选择。

在开罗会议中,宋美龄以蒋介石夫人与翻译员的身份出席了所有会议和宴会,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书中特别举例提到,宋美龄曾经指出了身为中国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的王宠惠在翻译《开罗宣言》时的一处细节错误,由此可以窥见宋在蒋介石与欧美列强交往时起到的重要作用。

开罗会议取得的成果令中国国内为之一振,中国各界人士和欧美各大报刊都纷纷发表评论,宣扬开罗宣言对于战局和未来世界格局的重大意义。开罗会议可以说是蒋介石与美国交往史中的一个里程碑,美国藉此向战乱中的中国展现了一个无比美好的前景,而这个虚幻的未来却在德黑兰会议之后化为泡影。

书中提到德黑兰会议上,美英苏三国达成协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英国将开罗会议上决定的中、英联合反缅甸的计划一笔勾销,决定将兵员、物资转移于欧洲战场;斯大林答应美国于击败德国后出兵中国东北,但条件却是中国东北铁路和港口的特权,对此罗斯福均表示同意。

就这样,蒋介石被美国出卖,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错误,而随后到来的太平洋战争则揭开了历史上美蒋争权的一页。

美国需要让中国继续作为对日作战的主战场,以中国战场消耗日本的实力,从而减少美军的伤亡。珍珠港事件后中国国民党政府对日宣战,1942年1月3日,由罗斯福提议,蒋介石被正式推举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负中国及泰国、越南地区联军部队总指挥的任务。蒋介石对此喜出望外受宠若惊,却从没想到这个头衔只是一个虚名,书中引用《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中的话说:“为了让蒋介石具有正式地位,盟国单独辟出中国战区,请他担任中国战区盟军最高司令。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不打算派盟军到中国作战,这等于是告诉蒋介石他指挥的范围仅限于他本国的军队。”即便是蒋介石的中国军队,美国也想插一手加以控制。

这时史迪威被美国方面任命为中国战区统帅部的参谋长,书中提到史迪威坚决执行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而这一举动直接危害了蒋介石政权的根本利益。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勾心斗角从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与美国在战争主控权上的斗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史迪威在访华的过程中甚至在汉口见到了共产党的周恩来和叶剑英,书中提到他与周叶二人共同进餐,并对他们产生好感。史迪威在日记中写道:“他们一致地坦率,有礼貌,友好而直截了当,和穿着皮领子,靴子上有马刺的国民党新式拿破仑形成对照——这些人只是装模作样和傲慢”。

而相反,他对蒋介石的印象非常不好,他在日记中对于蒋介石的评价是:“他没有做些事情的意图,或者他对与一等强国作战应如何做准备的意义全无理解。”

史迪威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与战局的混乱有着充分的理解,而他的字里行间又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蔑视,具有极为强烈的主观色彩。史迪威作为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的特殊身份决定了美国与中国很难协调好两国利益。

随着英国与日本对战的惨败,中国军队在美国的引导下入缅作战,以惨烈的代价击溃了日军,战果卓著。但是战场上随之而来的失败又进一步激化了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矛盾。书中说道中国军队在混乱的指挥和不良的协作下,付出了十分昂贵的代价,10万远征军付出了6.1万人伤亡的惨重损失,生还者仅4万人。

由此见得,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依然只是利用中国军队的血肉顶住日军的枪口,史迪威利用美国的军队拖延战事,造成极为惨烈的伤亡,直接导致了后来愈演愈烈的史蒋冲突。由此开始的一系列事件,直至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再到最后蒋介石向美国方面要求调回史迪威,这一时期蒋与美国的关系如同行走在刀锋上,微妙而艰难。

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使得美国舆论起了微妙的变化,美国国内渐渐有了反蒋的声音,一时间美国兴起了对于共产党的同情。

而赫尔利作为罗斯福的私人代表来华访问后却站在蒋介石一边,随后美国政府便确立了扶蒋反共的政策。从表面上看,美国为蒋介石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这一举动确实符合蒋介石政府的利益。而实际上美国却只是为了扶植一个亲美的中国政府而利用蒋介石的反共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的对华政策间接助长了中国内战的危险性。帝国主义不会使中国富强,列强只是借由国民党政府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随着日本的全面投降,中国打响了国共战争。美国对于蒋介石的慷慨援助激起了其军事剿共的想法,由此,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

而此时虽然美国政府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内战很不满意,却依然继续在经济上支持蒋介石政权。美国把赌注押在国民政府,自然不愿意看到蒋介石在国共战争中失败而丢掉中国。

对共战场的形势日益恶化,在战争中蒋介石低估了毛泽东的军事实力,从而造成了轻敌和盲目乐观。国民党政府一迁再迁:由南京而广州,而重庆,而成都,为了赢取美国的帮助,蒋介石被迫签订了一系列出卖中国主权利益的商约和协定,可甚至在国民党政权即将土崩瓦解的时刻,美国政府仍然在是否大力援华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宋美龄在美国请求援助时遭受的冷遇更是反应出此时美国政府对于一个正在瓦解的政权的冷淡。

书中写到,1949年8月美国政府发布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进一步表示了美国对于蒋介石政权的失望,表示美国不再支持蒋介石政权,从而宣告了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彻底失败。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逃亡台湾。蒋介石从权倾一国的权利高峰跌入政治生涯的低谷,而这时美国却在还台湾问题上雪上加霜。

书中引用了江南在《蒋经国传》中的描述:“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形容1950年的台湾6月,其真实性无可非议。很多过来人,甚至30年后,回首前尘,生不寒而栗的感觉。台湾前途,一片漆黑,除了向神祈祷,或许会出现扭转命运的奇迹„„”

被美国抛弃的蒋介石在这一黑色时期中痛苦反省,他承认了过去对于美援的依赖心理,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需要自力更生才能不仰人鼻息。他的感想十分深刻而有意义,其在之后与美国的接触中也明显多了许多勾心斗角和暗中争权。

本篇读后感引用了《蒋介石与美国》中第一到七章的部分内容,论述了美国在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中起到的部分影响。从开罗会议到退守台湾,美国把蒋介石推上过权力的高峰,也在其危难时落井下石,成也于此,败也于此。

究其根本,美国作为帝国主义列强,其行动的根据必然是本国的利益。把美国作为强大的政治背景固然可靠,然而用主权换取经济援助的行为则极不可取。

纵观这一段历史,美国在反共问题上对于蒋介石的背叛固然将其推向人生的低谷,然而也不失为对蒋更至于对全民族的启示。一个饱受欺凌的民族,如果想要屹立于世界,那么必然要靠自己的双脚站立起来,必然要以自己的双手去劳作,否则仰人鼻息,为人奴役,则永无出头之日。

最后选用本书结尾引用《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中的一段话作为总结:切勿存有依赖心理和失败主义,不顾身之力量而专看外人之颜色,以便重蹈大陆沦陷之覆辙;昔在大陆以依赖外援而沦陷,今日在台以不需经援而图强,于是经济反得自立自足。今日基地已有自保自强之道,而乐观奋斗之心理,亦由是建立。

第五篇:蒋介石与基督信仰

蒋介石与基督信仰

蒋介石(中正)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生前身后可谓毁誉参半,有人誉之为千古伟人,也有人毁之为独裁屠夫。作为基督的信徒,蒋介石则有他鲜为人知的一面。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出生于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名为志清,后为中正(孙中山赐名),字瑞元,号介石。他早年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在孙中山信任与重用下,逐步跻身国民党的领导核心,后成为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成为基督徒,不得不提宋美龄。1922年,蒋在孙中山的寓所邂逅宋美龄,并一见倾心。此后两人交往五年之久。在交往中,宋美龄也将基督教信仰介绍给他。由此,蒋中正开始接触并了解基督信仰。1927年,蒋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宋美龄出身于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化家庭,其父宋嘉树为卫理会的牧师,母亲倪桂珍则是明代中国教会柱石徐光启之后。宋美龄向母亲提出她与蒋介石的婚事,倪桂珍提出,希望蒋能成为基督徒。蒋以诚相告,他不愿意为了结婚而作虚伪的表白,但愿做一个诚实的基督信仰的寻求者。倪欣赏蒋的坦诚,同意了他们的婚事。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宋氏府第,以教会仪式举行了婚礼,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余日章牧师为他们证婚。蒋介石履行诺言,认真研读《圣经》。在岳母和妻子的指导下,他对基督信仰有更深的理解。1930年,倪桂珍临终前,蒋介石还没有受洗,但他在日记中称,因为岳母对他非常好,为了使老人在离世前得到一点安慰,所以他就在倪夫人去世前,说愿意受洗。另据为蒋介石施洗的卫理会牧师江长川回忆:“某日,战事进行中(注:中原大战),蒋先生被敌军诱困于开封附近,四面几全被包围,处此失望之境,蒋先生祈祷上帝解救,并声言此次得救后,定即正式信仰基督为救主。上帝对此祈祷即予接纳,骤降大雪,为此季节所罕见,因是敌军无法进迫。同时他的援军已从南京由火车运到,结果不仅蒋先生的生命得以保全,且反败为胜。”由此可见,蒋介石受洗归主,既有自身研读《圣经》明白真理,也有岳母倪桂珍的行为感召,再加上经历一些神迹奇事等因素才愿意信主的。1930年10月23日,在上海慕尔堂(今沐恩堂),江长川牧师为蒋介石施洗,蒋正式归入主的名下。受洗后,蒋介石开始过灵修生活,他每天必早上读经,晚上进行祷告。1936年底,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拘禁了蒋介石。蒋深陷险境,随时都有遇害的可能,因而心绪极度不安。据说他一直想着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祈祷,及其在法庭所受到的凌辱,内心感到平安,才借此而挺过来的。12月22日,宋美龄亲赴西安,与张、杨谈判,解救蒋介石。蒋在《西安半月记》回忆到:“今日清晨,偶翻旧约,得某章有‘耶和华在地上造了一件新事,就是女子护卫男子。’(注:耶利米书31章22节)云云,午后,余妻果至,事若巧合,然余妻冒险相从,非受宗教素养极深者,不可能也。”西安事变的经历,使蒋介石的信仰日益坚固。抗战期间,面临日寇穷凶极恶的进攻,蒋介石常为中华民族的命运祷告。他在日记中常道“惟愿上帝佑我中华,抗倭时期内不发生叛变而已。深信上帝必不负余夫妻之苦心也”“ 布置已毕,兵力已尽,时间亦已到,凡能人为之事已尽,我此后自当宁静淡泊以完成上帝之使命。”“江山依然,风景如古,战况国情凄怆万千,深信上帝必佑我中华,转危为安也。”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劝勉中国基督徒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他在《民国三十三年耶稣圣诞节告全国教会书》称:“我以为今日基督教徒不仅要信奉基督教的博爱教义,而且更要发扬基督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我们整个的国家,需要基督革命的信仰,需要崇高的道德标准与基督的牺牲精神。”蒋介石撤退到台湾后,深刻反省在大陆的政策上的错误,调整了政策,促进台湾的发展。他这段时期的信仰更为虔诚,《纽约时报》曾报道:“他刻苦简朴的时日完全消磨在工作上,每日只有两次小小的间断,那就是祈祷和默想。......蒋总统黎明即起,清晨约七时,他已盥洗毕,或穿当日所穿蓝色之长袍,或穿一普通军服,然后进入书室,与蒋夫人同作早晨的祈祷。”蒋介石的牧师周联华也回忆说:“蒋介石和宋美龄每天早晨起床一定都会读圣经。”晚年时,蒋介石每逢主日,必偕夫人一起到台北市士林凯歌堂做礼拜;他最爱吟唱的赞美诗是《慈光歌》。在遗嘱中,蒋介石称:“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的信徒自居。”《文章来源于网络及弟兄姊妹推荐和投稿,版权归基督耶稣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 微信:rujianan1984 及时删除》

下载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新年献词,是针对蒋介石的“求和”声明吗?

    教材分析/ 毛泽东新年献词,是针对蒋介石的“求和”声明吗? ●董运动 安徽省濉溪二中(235100)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1]第17课《解放战争》有这样一......

    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学习材料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基础。认真学习和领会毛泽东哲学思想,不仅关......

    浅谈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浅谈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荣泽东、张长剑、刘玉恒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毛泽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者,是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者、中......

    毛泽东与井冈山

    毛泽东与井冈山 井冈山斗争历时两年零四个月,在此期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井冈山前委、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军委,在领导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建党、建军、建政的过程中,始终把干部的......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读后感 财管7班沈惟骏091360724 说到蒋介石,我们大概除只知道那场蒋宋联姻的世纪政治婚礼和四大家族,其他的可能了解得很少。我们对蒋介石先生的了解还很模糊,读过的书......

    蒋介石日记观后感

    《历史关口 蒋介石日记 1931至1945》观后感 120516 12051177 魏屹坤 在反复斟酌后,我选择了《历史关口 蒋介石日记 1931至1945》这一部纪录片。蒋介石作为一名在中国近代史上......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观后感回顾历史,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这段历史呈现出众多英雄。正如战火弥漫的三国时代,乱世出英雄,亦或者是枭雄。而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人来说,一位不可不提的人物则......

    蒋介石读后感 (大全五篇)

    蒋介石读后感从酒店辗转到这里来了之后,每天在学习之余偶尔的空暇之间,一直都在看《蒋介石传》,聊作为精神放松的最佳课外读物,蒋介石读后感。这些天终于看完了。最后的结局是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