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日记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6:4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蒋介石日记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蒋介石日记观后感》。

第一篇:蒋介石日记观后感

《历史关口 蒋介石日记 1931至1945》观后感

120516 12051177 魏屹坤

在反复斟酌后,我选择了《历史关口 蒋介石日记 1931至1945》这一部纪录片。蒋介石作为一名在中国近代史上无法绕过的人物,他的人生经历,政策决断以及其它的琐琐碎碎一直是大家都很关注的。但是由于有些信息无法公开,大家也都只能依靠猜测。这次胡佛档案馆公开的蒋介石日记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蒋的绝好机会。

这部纪录片总共分为五集,总时长约为两个半小时。当然,在两个半小时内对蒋介石在1931至1945年间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活动是无法面面俱到地介绍的,所以纪录片就选取了几个特殊的历史瞬间来一窥蒋介石云谲波诡的一段人生历程。

一、不抵抗政策

日记是最私密的表达方式,蒋介石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坚持写日记,从1915-1972年没间断过,这些日记,对于中国对于蒋介石,都是历史关口。蒋介石的一生充满传奇和争议,他的日记聚敛和透析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等众多事件的幕后细节、真相以及重大历史疑问。

我们首先来看看蒋介石在对待日本人的问题上犯下的致命错误。说起不抵抗政策,人们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九一八”,张学良,日本。在1931年的9月18日晚,蒋介石在去往江西的军舰上苦苦思索如何剿共,而东北军的张学良则和夫人一同来北平中和戏院观赏梅兰芳的京剧作品。历史总是喜欢和关键人物开玩笑,这两个日后背负着无数谴责与压力的人物,却没能亲身经历那个惨痛的黑夜。“九一八”事变的具体细节就不在叙述了,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在“九一八”后,这两位关键人物的表现。“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这是蒋介石在9月20日写下的日记,可见蒋还是有收回东北的计划。但是蒋是怎么做的呢?蒋介石采取的是外交策略。但是,一个已经下定决心吃掉你领土的国家又怎么会去理会国联的谴责呢?我认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蒋介石心中根深蒂固的西方民主思想,但是现在是在东方,投票或者请大家长来管是行不通的。或许这也是蒋介石与毛泽东在思想上的差异,或者说是谁对近代中国看得更透彻。还有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是“不抵抗政策”是谁先下达的?引述张学良的一段话,“后人骂我啊,国人骂我啊,我说你骂我啊,“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啊,我是一点不服,不认这个账。我没有错啊。可是你要骂我是封疆大吏,没把日本人的情形看明白,那我是,我承认”从张学良的这段话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张学良与蒋介石微妙的关系。但是在蒋介石的日记中,关于“不抵抗政策”这五个字很早就出现了。但总之,无论是谁下达的命令,一场持续了十四年的国殇开始了。

二、攘外还是安内

大家都知道蒋介石的一句名言“攘外必先安内”,我们不能说蒋这样做不对。假如在共产党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国民党这样一个地方非法武装力量,那我想共产党人一定会二话不讲立即剿灭。那在当时蒋介石也是采取了这样一种措施,更何况日本侵占中国在即,谁能保证共产党不是和日本有什么秘密协定呢?我这样说并不是为蒋介石,为国民党开脱罪名,因为历史已经冷酷地证明了当时国民党的领导人所做出的错误决定给大半个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既然我们是在说

历史,那么就应该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上去看待整个问题。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唯有深入历史人物,才能洗去小姑娘脸上的浓妆艳抹,还以素颜。

现在让我们回到历史关口,到底是剿匪为重,对日妥协;还是与日决战,放任共党?严肃的选择题摆在了蒋介石面前,蒋应该怎么做呢?当时国民政府已经与日本签订了许多的协定,步步退让,东三省沦陷,淞沪也即将失手,山海关已被攻破,共产党还在茫茫大山中曲折穿行。对蒋来说如此的“内忧外患”确是棘手。最后,蒋采取了对日拖延的手段,以免战局扩大;同时一面剿共,一面准备集结中央军精锐准备与日作战。率先展开的淞沪会战就将日本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蒋介石的中央精锐部队也损失殆尽,中华民族真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三、国共的第二次合作

大敌当前,日本对中国的华北地区的吞并之意已昭然若揭。华北地区物产丰富,是中国重要的资源储备地区,倘若华北丢了,那么中国就丢了。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仍然不顾眼前的危机而坚持剿共。从这一点我们也许可以看出蒋介石心中对“统一”的看法。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消灭异己永远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蒋调派张学良的关东军在陕西一带围剿红军。仗打到这个地步,张学良也会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日本人正在步步紧逼,而我军却在与中国人打得热火朝天。于是,张学良与杨虎城决定发动兵谏,迫蒋抗日!在1937年的7月7日,著名的“七七事变”爆发了。蒋介石被软禁在西安并与外界隔绝了联系。先不论蒋的处境,我们来看看张学良的微妙位置。自己的手下发动兵变抓了自己,张学良作为蒋的老部下,位置自然是十分尴尬。而且张的行动不仅在国民党,在共产党甚至在日本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应。国民党内部关于如何营救蒋介石吵得不可开交,共产党则是反复思考如何处理与蒋介石的关系,而日本人也在密切注视事态的进展。一场行动引发了三方的反应,这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大概也是不多见的。随后的历史也看到,在蒋介石无奈同意联共抗日后,张学良立即被软禁。直到蒋介石去世后,才得以恢复自由。可见张学良在民族危机前所做的巨大牺牲。我们可以想到,当时张对这种行动的后果一定是非常了解,他肯定知道蒋介石是不会放过他的,但他仍然这样做了,这也许就是一名军人的担当吧。

抗战结束后,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两党面前,就是谁来领导战后的中国。重庆谈判普遍认为是在拖延时间,但是我认为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重庆谈判前后,国民党做了许多“和平”的举动,共产党显然是被迷惑了,复原了大量的部队。这正是蒋介石愿意也是朝思暮想希望看到的。共产党的军队收缩了,而蒋介石的兵力却在悄然扩大。刚刚赶走侵略者的中国又将会有新的战火燃烧在大半个土地上。不可避免的内战终将爆发。

四、帝国之间

有一句很快老的话,但是在描述帝国之间的关系却十分精当---帝国与帝国之间,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有的只是永久的利益。这一句话在中国抗战后英美苏三国对华的态度上展现得酣畅淋漓。抗战已有四年,迁都重庆后,日军的无差别轰炸昼夜不断。重庆城内满目疮痍,饿殍遍地。面对破碎的山河,蒋介石心中是痛苦的,是想与日决一死战的,但也是无奈的,因为蒋清楚地知道现在的中国军队在经过几次大而惨烈的会战后,根本无力再发动大规模地进攻行动了。用四个字来形容蒋介石现在的策略,就是“苦撑待变”。期待国际形势的变化,但另他悲哀的是,国际形势并没有按照蒋的预测发展。正如我在本段开始所说的,“有的只是永久的利益”。当时在亚洲,只有中国还在坚持抗击日本。而苏联在与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后,苏联撤回了所有对华援助。为什么呢,“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我们的古人真的是非常智慧,一眼就看穿了一些表面复杂的问题。与此同时,远在天边的美英两国更是撒手不管。这是,在美国寻求贷款的胡适说了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倘若美国再多卖给日本一滴石油,中国的将士就要多流一加仑的鲜血”,但这仍是无济于事。蒋介石对此异常失望。但是历史总会给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对日,意,德宣战。这无疑给蒋介石打了一剂强心针,中、美、英三国结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这也是蒋介石梦寐以求的对日作战的最好时机。他在日记中兴奋得写道“抗战政略之成就,本日达于极点”,随后世界反法西斯的进程就一泻万里地开始了。

最后的话

写到这里,我们的日记也要说完了。我选择蒋介石,因为他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人,但也是一个我们知之甚少的国民政府的领袖。我们从小就学习蒋的诸多缺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应该更清楚地,洗去小姑娘脸上妆容地看看历史的真相,看看真正的蒋中正。虽然一部纪录片无法对蒋的一生,或许是一生中的几个小片段做详细的介绍,但是“管中窥豹”,我们也学到了不少新知识,对蒋介石也有了不一样的了解。

本文中引用《蒋介石日记》中的内容以加粗字体表示,再无其余参考资料。

第二篇:读蒋介石日记有感

读蒋介石日记有感

苏照龙6100511069

中国历朝历代都会有一些备受争议的名人,对于这些人从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在中国近代就有两个备受争议的伟人,一是毛泽东,另一个是蒋介石。今天我就对蒋介石就我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来一次比较客观的评价。

古往今来伟人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功过并存。蒋介石作为民国时期最高统帅也不例外。蒋介石生于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逝世于 1975年 4月 5日,活了 88岁。他一生经历了近、现代中国的许多大事。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讨袁、护法;孙中山逝世后,领导北伐、清党、剿共、抗日、内战,很长时期内担任中国党、政、军三方的最高领导人,位居“元首”。既和中国共产党有过两次合作,又两次分裂。1949年后退到台湾,既坚持反共复国,又坚持一个中国,在活过 88年以后去世。在部分人的口中、笔下,他被神化、美化为千古完人,光同日月,“高勋盛德”,“光华流泽”;但是,在另一部分人的口中、笔下,他则被鬼化、丑化为人民公敌、元凶首恶、民族败类、千古罪人。

两种情况,简单的捧和骂,都背离蒋介石的实际本性,下面我就据一些具体事件来分析一下蒋介石。

一、蒋介石早年思想

蒋介石生于晚晴的一个盐商之家,早年曾留学日本,思 1

想也比较开放,相比与常人视野比较宽敞,它曾极度反感中国的旧社会还有乡绅制度,后来归国参加革命,追随国父孙中山,决心推翻旧政权,坚决拥护孙中山,五四期间曾大量阅读有关共产阶级的图书文献,并认为共产党的理论和方法可取。1923年,正直国共合作期间,蒋介石曾担任访苏代表团团长访问苏联,在国民党和共产党问题上蒋介石认为共产党受苏联共党操控不可取,他坚持一个主义一个党,中国人民的路始终要国人自己走,大权不宜旁落于他国之手。

二、个人修养

蒋介石注重修身,这与他比较崇拜晚清重臣曾国藩、胡林翼等人有关,他曾节录曾国藩的“嘉言”作为自己的“借镜”。其内容有:“虑忘兴释,念尽境空”;“涵咏体察,潇洒澹定”;“韬光养晦,忍辱负重”;“以志帅气,以静制动”;可见蒋对曾推崇备至,蒋介石自行和写日记的好习惯也受曾国藩影响很大。蒋介石还好色,为了戒色他曾和自己做过数年的心理斗争并最终取得成功。

三、不抵抗之说

1937年七月七日抗战全面爆发,之后蒋介石邀集各界人士 158人在庐山举行谈话会,讨论《应战宣言》。该《宣言》空前坚决地声称:“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可见蒋在当时全民抗战之决心。但是,由于当时牵涉的问题利益异常复杂,而且蒋介石对打败日本完全没有信心,所以对于这份宣言应否发表,何时发表蒋介石自己也犹豫不定。后来经过传播已经改变蒋介石当时的本意,最后竟变成蒋介石不抵抗之说。

四、国共和谈

这里的国共和谈也和大家所熟知的版本不一样。事实上蒋介石再三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和谈,毛泽东当时是不敢去的,后来是斯大林催促毛泽东前去赴会,毛没办法才去的。蒋介石也曾想过在重庆杀掉毛泽东,但碍于共产党军队众多而且还有苏联在背后支持所以没敢下手。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每个特定历史时期总会有那些个力挽狂澜的人来拯救黎民于水火,然而这些大人物也会有很多人格缺陷,这是可以理解的。通过读书,我发现很多被遗弃的历史,正如读蒋介石日记,我了解到国民党和蒋介石并不是坏的无药可救,而共产党和毛泽东并不是好的一塌糊涂,所以我们要好好读书,为往圣继绝学,不辜负那些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人们。

总的来说,如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没有国民党和蒋介石,中国也许已经灭亡了,所以我们没办法凭借只言片语来全面评价蒋介石这个人,我们只能根据史料和当时国内环境来一步步了解蒋介石、来还原真正的历史。

第三篇:掩卷而思--《蒋介石传》观后感

掩卷而思

——毛概课《蒋介石传》观后感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

——题记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或许这是研读历史的人们的共识。原来我对这点并没有什么感觉,但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阅读面的扩展,我不得不承认这一句话的深刻。

就以蒋公中正而言,从小到大的历史课上,老师只是千篇一律的教导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挽救广大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并率领我们建立起了伟大的新中国!,相”应的,教科书上也总是出现着毛主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争传奇;而对蒋介石,这个毛主席的“手下败将”,总是以绿叶陪衬红花的形式出现,以他的过错和失策,来彰显毛爷爷的伟大。久而久之,蒋介石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也就急转直下,和失败等否定意义也就产生了某种联系。于是,等我们渐渐长大,到了能与他人辩思的时候,也就脱口而出,蒋某如何不智不才、如何技穷计竭,毛主席这般英明神武、这般智谋超群。然而当我们再次自己去涉猎些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人们对于历史评述的书籍时,却蓦然发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历史似乎并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样子。并不是伟人就完美到毫无瑕疵,曾

经的失败者也好像并不是就失败的一塌糊涂。在浩瀚的史料中潜游时,历史在眼帘中不再是冰山一角,不说可窥全豹,至少斑纹也见到七八块了吧。

坦白的说,在老师播放《蒋介石传》以前,我个人对蒋介石的了解也就局限于教科书中的“老蒋”和战争影片中的“蒋委员长”,除此之外,可谓一无所知。原以为这版《蒋介石传》也不过说些无关痛痒的评价,给蒋某人个不咸不淡甚至有些讥讽的所谓“盖棺定论”。但是,总的看来,似乎使我有些小人之心度人之腹了。影片基本上还原了一个比较真实的蒋介石,从他的出身,他的权谋斗争、仕途攀爬,到个人感情、生活,再到后来从巅峰而下政治生涯和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引导作用,方方面面基本都涉及到了,并且比较进步的一点,影片中的配音评论少见的没有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一贯论调,虽勉强但至少一部分上承认了蒋介石对中国,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肯定了他身上的一些积极面。虽然有些不太好听,我记得电影里的确说到,蒋介石在玩弄权术上是个中高手。

课下,本着对蒋公到底是怎样的为人,历史上有怎样的功和过的好奇,我在网上搜索浏览了下。不出所料,和所有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一样,拥护者和反对者双方都声势浩大,剑拔弩张,不惜血本的彼此投掷着“史料炸弹”,针对诸如“蒋介石是否采取了绥靖政策”,“蒋介石是否有领导时局之才”,“蒋介石是否坚守民族大义”等等焦点唇枪舌战,俨然真理守卫者的样子。幸而有些评价还是很中肯,是除去了有色眼镜后,直面历史得出的结论,于我来说还是很受用的:

蒋介石属于那种少见的、非同小可的人物:这种人的勇气、工作能力、个人意志及其精力——全部耐力——是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这种人对他们的时代和后世的不同影响取决于他们从事活动的政治背景、他们所继承的历史遗产以及他们国家的大小、国力或重要性。我们大家今天还受到列宁和斯大林的影响。希特勒曾给他那一代人带来过巨大的灾难。

丘吉尔由于打败希特勒这一贡献使他在未来的岁月里留下了烙印。佛朗哥和铁托改变了他们

国家的面貌,就象穆斯塔法.基马尔从前改变了一代人一样。历史的偶然使蒋介石不得不和另一个更加独特的人物——毛泽东共同统治中国并在这个国家里决一雌雄,这是蒋介石的不幸。这也就是说,蒋介石缺少那些将军和政治家流芳百世的先决条件——运气。

他的运气糟糕透顶,同样,他的错误也的确是不可估量的。由于蒋介石就是蒋介石,因此他做什么都要做得彻彻底底。按男人、军人、作家和思想导师、政治家和领袖等不同身份对蒋介石进行研究是毫无意

义的(就象不能这样研究戴高乐一样)。动机、失败和成就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令人难分难

解。

或许正是错综复杂的因素赋予了历史以神秘感,增加了它的魅力。一切历史的人物得以在历史长河中转瞬的须臾留名而过,都不是

偶然,却也都是偶然。譬如刘邦,这个父母兄嫂瞧不起,生活都难以自立的人,竟能后来也站在光芒的顶端;朱元璋,这个曾经的光头和尚,也出人意表的摇身一变成为了帝王,这一切不说是意外,也是历史的因缘际会。所以,蒋公中正,或许有他人所说的不堪之处,但肯定也有他身上切合时代大背景的星星点点,也许再加之以命运的垂青。所以,于我而言 去研究蒋介石看的不是老学究般的刨根问底细细考证,也不是非要泾渭分明般的善恶之分,我只需知道蒋公是个曾经有益于中华的人,至于到底其中细节怎样,还是留待我徜徉书海是自己去探索,从其身体味到人世的沧桑,感受历史风云的激荡,洞察人生转角的瞬息万变或许才是我最看重的。与其顺手拈来别人的历史价值观,不如自己去探索真相来的真切。

盖棺难有定论,后人也未必能恰如其分的评价功过是非。但是,人需要有羁绊于大地之时还能去仰望星空的精神,同样也需要展望未来之时仍能不忘回首的虔诚,不求真的能鉴之可规避所有的错误,可至少能予我们以启迪,让灵魂有份厚重感。

第四篇:从日记看蒋介石爱情世界---蒋介石日记读后感

从日记看蒋介石爱情世界---蒋介石日记读后感

学号211655

蒋介石是充满政治野心的一代枭雄,政治和军事成就是他人生的主题,但他的爱情世界也尤为引人注目。从他的择偶观,可以看出他的人生理想;从他的描述与各女子交往日记中,可以看出他的感情变化,推测出他在人生各阶段中的人生观的变化。

蒋介石的第一个女人,是他年幼时通过父母媒妁之言迎娶毛氏。那时介石仍是一个求学中的毛头小子。毛氏的家庭在当时算上殷实,其父母对毛福梅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毛氏亦是缠足的小脚妇女。蒋介石和毛氏的结合虽然没有感情基础,但当时懵懂的蒋介石与毛氏也一度有融洽的时候,曾带毛氏赴学伴读,并生下长子蒋经国。但当赴日本求学,见识了花花世界和接触了新颖思想之后的蒋介石,渐渐流露出对村野出身的毛氏的不满。蒋介石也算是一好色之徒,流连风花雪月之所时认识了姚冶诚,1913年正式纳为妻室,之后领养的蒋纬国,便是交由姚冶诚抚养。当时的蒋介石追随陈其美,在军政界小有成就。

1915年,蒋介石开始记日记。个人认为,当时的蒋介石更加确定了自己一生的理想和目标,准备时时以记载自己言行以便鞭策和反省自己。他也深知自己是好色欲之人,但为了雄心壮志,他时时在日记中警戒自己。如1919年2月,他日记中曾写到“好色为自污自贱之端,戒之慎之!”,随之某日又写“见色心淫,狂态复萌,不能压制矣”。但马上当天晚上又反省自己:“介石以日看曾文正书,不能窒欲,是诚一生无上进之日矣!”他在色欲和自制之间挣扎,可谓矛盾的综合体。当时他钟情于一个青楼女子“介眉”,日记中对此颇多记载。他因“船位太污,不愿其送至厦门”而留下与介眉厮混,事后他又懊悔不已,写到:“母病儿啼,私住海上而不一省视,可乎哉?良心昧矣!”。最后,是什么让他决定斩断“情思”呢?当然是他个人志业。1919 年5月25 日,其日记中写到:“蝮蛇蛰手,则壮士断其手,所以全生也;不忘介眉,何以立业!”当时的蒋介石仕途不明,又因放荡的生活身染病痛,而只能儿女情长的青楼女子显然对其志向无所助益且生性薄凉不会照顾关爱蒋介石,蒋介石选择了与介眉“恩断义绝”。同年,蒋介石认识了商人之女陈洁如,那年,陈洁如才13岁。然而,情场官场失意的蒋介石,急需一个温柔、有文化的新式女性填补他的感情空白。他在给陈洁如的情信中写到:“中国革命尚待完成,但是我,一个革命者,感觉心神沮丧,不能以我的全部精力,贡献于我们的国家。我终日仰望你予我必须的慰藉与鼓励,以安定我的不乐之心。我只要你答允我一件事,然后我才能重新得到力量,以为革命效力……你爱我们的国家,就不会只顾一己,而吝予给国家的一位革命者些许快乐...”可见,蒋介石早就以救国英雄自居,女性的温柔和爱,是抚慰他孤独心灵、助他成就志业的陪衬品。当时,他与原配毛福梅、妻妾姚冶诚仍未离婚,又岁近中年,与13岁的陈洁如实在相差太大,因此,他的追求受到了陈家人的拒绝。而移情别恋的蒋介石,开始在日记中抱怨其妻妾。1919年10月18日的日记上写道:“冶诚嗜赌不休,恶甚,恼甚!”此外,1920年5月16日,他在日记中记述道:“近日冶诚嗜赌而不侍我疾,且出言悖谬,行动乖违,心甚忿恨之。”蒋介石还对姚冶诚缺乏教养很是不满。1923年7月24日,他在日记中说:“冶诚咒外人,终非大家闺范,心滋不悦。”可见,蒋介石追求的是有文化、温顺乖巧、善解人意、擅于持家的大家闺秀。他的择偶,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他的野心和志向服务。在日记中显露出对前任情人的不满,指责别人的不足,以示是别人之错,配不上他,才导致他弃旧人换新人,以便免了他因薄幸而起的自责!对待原配夫人,蒋介石更是自比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与毛福梅犹似深仇大恨。1921年4 月3 日下午写到:“游文昌阁回, 在书室看《通鉴》时,见毛氏与经国擅自城舍归,忿不可遏,与之拼命大闹。余于毛氏平日,人影步声,皆足刺激神经。此次因事寻衅,竟与我对打,实属不成体统。”5月4日:“晨五时起,登文昌阁,伫眺风景。回家见毛氏犹在,为之晕厥,痴呆半晌,又发暴性, 不顾母之有病也。环境难打破,抵有出俗为僧而已。···我待毛氏已甚,自知非礼,但一见心狠,按耐不住。”11月蒋介石母亲丧事一过,他便马上与族人再提离婚之事。其实,我认为,蒋介石只是为了讨好新欢迎娶新欢,而对阻碍的原配憎恨交加。他追求陈洁如时曾向其家人许诺会休离妻妾,迎娶陈洁如,在蒋介石丧母之时,曾多次致信陈洁如。如9月9日下午:“发纬儿谕,惠寄璐妹书。”11月17日:“下午筹办丧事,给讯璐妹。”璐妹是陈洁如本名,可见,丧事进程,与人商议离婚之事的进程,他都会告知陈洁如。

1922年,没有约束的蒋介石与陈洁如感情如胶似漆。在日记中,陈洁如出现频率暴增,多记载他们互访、游玩和信笺往来等。然而,好景不长,豆蔻年华

孩子心性的陈洁如,是无法满足蒋介石膨胀的欲望的。1925年,日记中陈洁如出现的频率又开始增多,但其中不满之意渐长。如4月18日:“晨六时起床,往码头接洁如,未到,甚懊丧。”4月20日:“近日不满意于沽如,亦爱亦憎,情思撩乱。”4月30日:“下午,与洁如游西湖,途中又生气。我为此碧玉,几病神经矣。”5月23日:“昨夜又与洁如吵闹。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而乃一至于此。”6月9日:“早起,百忙中写寄洁如一笺,隐恨无穷。”当时的蒋介石对陈洁如可谓爱恨交加,爱的是她的青春貌美,恨的是她孩子心性,不懂持家助夫,可参考1926年6月20日他日记中记载:“洁如仍是一女孩子,不知治家之道,无奈她何。”

结合蒋介石1926年的政途情况,他通过种种手段,攫取了国民党的的政务和军事大权。地位的变化和权欲的膨胀,使蒋介石的择妻标准有了新的变化。陈洁如缺乏高贵的出身、显赫的门庭,无助于他将来的仕途。可以说,他每往上爬一步,就会丢弃一个女人,而将目光投至与其地位相匹配的新欢。1926年,蒋介石与宋家三姐妹私交更深,出身于权贵家庭,集美貌与才学于一身的宋美龄,无疑成为蒋介石的下一个结爱目标。

在政途上平步青云的蒋介石,终于又厌弃了一个自己当年千辛万苦而追得到手的佳人。他在日记中从未自责,而是指责对方,如1926年7月10日的日记中写到:“...今日,以洁如治家无方,教育幼稚,不胜怨恨。”7月30日中写到:“上午七时后起床,以洁如不谙家事,心甚懊闷,驰函劝令读书。”同日,他在写给蒋介石在写给张静江的信中,吐露了离弃陈洁如之意:“洁如之游心比年岁而增大,既不愿学习,又不知治家,家中事纷乱万状。请属其不管闲事,安心学习五年,或出洋留学,将来为我之助,如现在下去,必无结果也,乃害其一生耳。如何?”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为陈洁如考量,恨铁不成钢的痴人形象,可是确真如此么?其实他不过是寻到了对其人生目标和功名更有助益的女子罢了。陈洁如对其是有情有义的。1922 年陈炯明叛变,炮轰大元帅府,蒋介石与陈洁如涉险同登永丰舰,守卫在流亡的孙中山身边。陈洁如以蒋介石夫人的身份活跃于各种社交场合,应付自如,蒋介石也曾为此颇感骄傲。在日记中,蒋亦夸奖陈温顺,有情义,如1925年8月15日:“今早下床,发火气。近日性躁而僻,洁如耐心侍奉,毫无恼怒之态,亦可恕其过往矣。”可见,年轻的陈洁如是有心为蒋介石在完善自我的,然而,努力,也不会敌过宋美龄天生的美貌,从小受的优越教育,更重要的是宋美龄家族滔天的财势。在决心将陈洁如送出国留学之前,蒋介石已是对宋美龄倾心不已,将洁如送走不过是又一次清除障碍的手段。日记中早透露了蒋介石情感的转移,1926年7月2日:“上午,往访美龄。下午,美龄将回沪,心甚依依。”一个准备新的攻势的男人,当然是对旧爱百般挑剔了。不怪我遗弃你,只怪你没跟上我的脚步。这或许就是蒋介石爱情世界的写照。

21岁的陈洁如被自己的男人以爱的名义送到异乡,她苦学英文,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但即使如此,她也再没机会站在蒋身边。回国后,她只能形单影只隐居上海,后又前往香港定居。

从送走陈洁如开始,蒋介石对宋美龄展开了更为猛烈的爱情攻势。1927年宋美龄成为了蒋日记中的绝对女主角。从最初频繁记载与宋美龄的函电往来,到直接表白“情绪绵绵,相怜相爱,惟此稍得人生之乐也”;“近日无论昼夜,心目中但有三妹,别无所思矣。”其实,这些关于热烈爱情的字句,他为他的几个女人都描写过,如介眉,如洁如。

或许,蒋在每一段爱情开始时,都热烈过,只是,当他走上更高的位置,碰到更优秀的女人,他的感情就会很快地变质。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终于抱得美人归,与宋美龄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他当时志得意满,兴奋非常,在日记里记载到,“见余爱姗姗而去,如云飘露荷,平生未有之爱情,于此一时间并现,不置余身是何处矣”,次日日记又云,“在家与爱妻并坐拥谈,乃知新婚之蜜,非任何事所可比拟”。

婚后的蒋介石与宋美龄,可谓浓情蜜意,但也有过不和谐的时候。蜜月之中,两人就爆发争吵,因为宋美龄外出,蒋介石寂寞难耐,“心甚不乐”,因而与宋怄气,结果宋美龄一气之下回到娘家,蒋“扶病连夜往访,彼甚以不自由为病,复劝余以进德,心颇许之。夜中以心悸惊跳,不能安眠”。

在以后的婚姻岁月中,蒋介石更加地为宋美龄的而个人魅力而倾拜甚至依恋。毕竟宋美龄年轻蒋介石十岁,又有强大的家庭背景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对于蒋介石这样马上得天下的暴发者,有很大的优势。蒋介石一度获得那么高的成就,宋美龄也有极大的助益。宋美龄确实可谓女人中的极品,美貌与才情并集,又有强硬的家族势力,更重要的是她与蒋志向相投,始终对蒋不离不弃,关爱有加。

这样一个女子,在当时中国再无女可比拟。

或许他们结合初始政治投机为主要因素,但在后来的他们的志趣相投,共同扶持,共进退共荣辱中,他们是真心相爱的,他们在各自的事业志向中是互相助益的。

一直到蒋介石病故,他们都维持着一个和谐融洽的婚姻。我认为,蒋介石无法再取得更大成就和宋美龄无法超越的优秀,是使蒋介石对宋美龄保持感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他们的婚姻中,蒋介石其实也曾感情出轨过,如《光明日报》曾披露蒋介石与陈立夫的侄女陈颖搞过风流韵事,但这次事件以宋美龄偷偷将陈颖送到国外,蒋介石无法发火而告终。在1949年底蒋介石日记中,有这样一篇,“近日事务较忙。朝夕各课皆觉心神粗浮而不能精微,而且时起报复之意。此乃虚骄之始,又对过去恩怨亦沉浮无定,而对李氏子青之想念为尤,切相离已卅四年,不知其人实在人世否?奈何恋痴若此,惟此一氏使余终身不能忘情耳。”垂暮之年,身伴贤妻,还对另外佳人念念不忘,不可谓不“多情”!

总之,他的日记中,他自诩痴情汉,却又三番两次找各种原因理由抛弃旧爱。他多情,也自认色心强烈,并同时常常自省,不过我认为他并没有彻底改过自我。他人生不同的阶段,便会寻不同的女人。只有够强大(助他成就霸业),够容忍(他性格孤僻暴躁多疑),够完美(让他无法寻到更好的),能满足他各种欲望(让他产生依恋依赖)的女人,才最后伴他走完一生。他一生抱着统一中国,成就伟业的理想,以万世敬仰的英雄自居,只有能助他成就英雄之名的女人,才不会被其无情抛弃。可以说,他的爱情中,夹杂了太多杂质。一切,都最终匍匐在他的个人欲望和英雄梦之下!

第五篇:蒋介石在日记中的反省

蒋介石在日记中反省:一生最大缺点是“擅自独断” 翻开蒋介石日记可以看到:

蒋介石的正确或不正确的反省,深刻地影响着此后一段时期台湾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些反省起了好作用,有些则仍如噩梦一样,仍纠缠着、牵累着历史的新一页。

蒋介石是一个爱反省的人。他的日记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他的反省记录。一周过了,有《本周反省录》;一月过了,有《本月反省录》;一年过了,也常有“本年反省录”一类的记载。

自然,丢掉大陆,对蒋介石来说,可谓创痛巨深。他有很多反省,也有许多自责,日记中常见“愧悔无地自容”、“几无面目见世人”等字样。他甚至有过“遁迹绝世,了此一生”的念头。但是,蒋性格顽强,《反省录》自称,所造罪孽,不能怨天尤人,只能待罪补过,以求自赎。(《民国38年反省录》,《蒋介石日记》手稿本)与此同时,他在台北开办革命实践研究院,调集干部学习,总结经验,多次发表演讲,其中也有大量反省、检讨的内容。

“近因”:“外交失败”、“军事崩溃”

1949年3月底,蒋介石在《上月反省录》中表示,要彻底检讨失败原因,拟成条目,以便反省与改革。条目自甲至寅,共13条之多(以下简称《反省十三条》),但写得很简略,多数条文只有一句话,1951、1952、1953这几年,蒋介石逐月审读1944年至1948年的日记,不时写下心得。1951年10月,他审阅1947年6、7两月的日记后,决定将这一段失败期间的日记秘密印刷,分赠部属,共同研讨过去的得失。同年12月25日,他要蒋经国研读自己1945年的日记,认为其经历教训,比之读任何历史为有益。1952年,蒋介石再次决定将1944年的日记先行付印,供干部研究。

研究蒋介石的《反省十三条》,综合考察蒋迁台前后的其他日记与文章,这一时期,蒋介石的反省大致可分为八个方面:

反省之一,是外交失败。蒋介石认为这是“最大之近因”。在蒋看来,世界上只有强权,毫无信义。苏联外交反复无常,毒辣残忍;美国有头无尾,轻诺寡信;英国阴险狡诈,唯利是图。自己不加区别,均以“信义”对之,焉能不败。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9年8月17日)1946年3月,苏联乘马歇尔返美述职之际,向国民政府提出,愿出面调解国共纠纷,在东北与中国经济合作。当时,蒋介石坚拒不理。迁台后,蒋介石检阅当年外交记录,认为此举殊为失策。当时应不顾美国,以自主精神与苏联谈判,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使美国有所顾忌,而不敢轻易怠慢中国。他将此视为不能不反省的“最大之教训”。1951年,蒋介石检阅1945年11月日记,认为苏、美均是一丘之貉,如果仅据文字、语言及表面现象,即将某国视为诚意可信的友邦,将是“傻中之傻”。1952年11月,他阅读1944年7月以后的日记,认为外交只有强权,弱肉只有等待被吃。

马歇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制订者和执行人,因此,蒋介石多次在日记中指责马歇尔“误美害华之罪”,称马歇尔为灭亡中国的“祸首”。1949年1月底,他在《本月反省录》中就认为,他的“革命剿匪”任务之所以失败,原因不在中共,不在“俄史”(编者注——“史”即“史大林”),而在于“美马”的“冥顽不灵”。他批评自己外交运用无方,过分相信美国,因此应该引咎自责。迁台后,他总结既往教训,觉得只剩下这“弹丸一片亁净土”了,自誓从此再也不能因幻想美援而接受美国人的“愚妄”要求了。

反省之二,是军事崩溃。1949年10月,蒋介石在革命实践研究院演讲中曾称:“我们今天失败的原因很多,而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军事的崩溃。”他列举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缺点共8条,军队的弱点与缺点达16种之多。12月12日,蒋介石演讲继称:“军队里面不仅精神丧失,而且纪律荡然”,“每一次撤退,高级将领总是先部下而退,置部下的生死存亡于不顾”,“在还没有和敌人接触的时候,他心中早就有了一个腹案,就是怎样脱离战场,从那一条路逃到那一个偏僻安全的地点,苟全性命。”1950年1月,蒋介石演讲又称,认为军队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军队监察制度”,“政工人事不健全”,“政训工作亦完全失败”。

关于军事战略与指挥,《反省十三条》没有涉及。1951年8月7日,蒋在日记中谈到:1945年11月,蒋介石鉴于苏军阻挠,中国军队接收困难,曾主张东北问题暂时搁置,将开到东北的五个军调到华北,首先解决关内的中共军队,先安关内,再图华北,由近及远。但是,由于马歇尔出面调处,蒋介石相信外援,将大量精锐部队开入东北,以致内地空虚,各战场都感到兵力单薄,陷入舍本逐末之误。

“总因”:“党内分裂”、“金融政策失败”

反省之三,是党内分裂,纪律扫地,组织松懈。蒋认为这是革命失败的“总因”。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以陈诚为书记长。此后,三青团与陈立夫掌握的国民党系统的矛盾逐渐尖锐。1947年9月,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宣布党团合并,但双方的矛盾并未消除。蒋介石认为,陈立夫想借合并之机消灭三青团势力,并在国大代表等选举中把持包揽,扩大矛盾。1948年5月,蒋介石曾慨叹党内纠纷日甚一日,裂痕无法弥缝,自感此为生平“最大过失”。他设想今后或者停止各级党部活动,彻底改组;或者听任各派自动组党,分道扬镳。迁台后,他曾力主将国民党的性质定位为“革命政党”,而不是“纯粹民主政党”,甚至主张将县、市以下基层党部改为秘密组织。当时,国民党中央委员名义上有四百余人,人多,纠纷也多,蒋介石因此倾向于将国民党彻底解散、重新组党。1950年,蒋介石在《反省录》中声称,革命失败,其起因在于党务内部的分裂,以致影响到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及教育等各方面的纷乱与崩溃。9日,他列举改造国民党的理由,认为民国败亡,人民沉沦,主义不行,共匪叛乱,均应由本党负责。次日,他更直指“派系倾轧,人事纠纷”是革命失败的首因。2月2日,他在日记中表示,革命事业以党为基础,多年来,自己专力于军事与政治,将“党事”委之他人,结果在人事、组训等方面都毫无基础,以致败亡既速且惨,今后不能不“以党事为先”。

桂系是国民党的重要军事派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政治派系,蒋介石的第三次下野,和桂系的“逼宫”紧密相关。蒋介石迁台后,对桂系仍恨之入骨,称之为“广西子”。他批评李宗仁与白崇禧“害国害民”、“伪言伪行”,“无廉无耻”。1950年4月2日,蒋介石约白崇禧等聚餐,谈笑言欢之际,内心想的却是,彼虽表示归诚,但完全无法相信。1952年,他批阅1948年4月至5月之间的日记,认为桂系当时声势浩大,压倒一切,所造成的“党内斗争”形势,较之中共的“围攻”还要险恶。

1950年3月,蒋介石在革命实践研究院演讲时还曾谈到,由于组织不严,因此被中共渗透到内部,盗窃机密,制造谣言,“以致我们几百万部队,并未经过一个剧烈的战斗,就为敌人所瓦解”。

反省之四,是经济、金融政策的失败,蒋认为这是军事崩溃的“总因”。1950年3月,蒋介石检讨失败因素,认为“财政为第一”。宋子文担任行政院长期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曾按国际惯例,大量抛售国库中的黄金。蒋介石始终认为此举属于宋子文“误国”中的最大过错。1952年10月,他撰写讲稿,对于是否要如实记录此事,颇费踌躇,但最后仍然决定“实录”,其理由是:宋子文害国败党,私心自用的“罪过”太多,“以此为最”。到了1955年,他回忆过去,仍认为“误用宋子文一人”,结果是招致政治、经济、外交的全盘失败。

反省之五,是抗战胜利后,选择实行民主宪政的时期、制度,以及国民代表大会选举等,都动摇“剿匪之基本”,与“剿匪对共政策”背道而驰。他强烈感到,错学了美国民主。

抗战胜利后,美国介入中国内政,派马歇尔出使中国,调解国共纠纷。当时,马歇尔按照美国模式,要求国民党改变***制度,开放政权,成立联合政府。为了满足美国人的这些要求,蒋介石于1946年召开有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1947年、1948年相继召开“制宪国大”与“行宪国大”,通过《中华民国宪法》,选举总统与副总统。早在1948年5月,翁文灏因组阁与立法委员意见分歧,彼此攻击,蒋介石就判定“民主制度”危害国家。同年9月17日,立法院要求增加公教人员工资,他为此烦闷苦恼,感到中国“未及民主程度而硬行民主”,以致党员如脱缰之马,不可收拾。1949年9月8日,蒋介石与人谈往事,觉得民主、宪政、国民大会等一套做法“到处束缚军政”,以致无法“剿匪”。他心有余愤地表示:“所谓民主与宪政,其害国之大,竟如此也,诚悔莫及矣。”在蒋看来,听美国人的话,实行“民主”与“联共”,是促使国民党政权崩溃的重要原因。

“一生大病”为“轻浮急躁”、“擅自独断”

反省之六,是本身的骄矜、愤懑,自恃、忙迫,不能澹敬虚心,全凭主观行事。蒋介石认为这也是失败的“总因”。1949年5月27日,蒋介石自我反省,认为一生大病是“轻浮躁急”。1951年12月8日,他反省自己,一生重视科学,却总不能实践“科学之精神”。1955年10月3日,他批评自己个性太强,凡大小政策,无不自信自决,以致无人进言,不能集思广益,折中至当。例证之一就是,西安事变中,自己误信中共“亦是国人与同胞”,“召其抗战”,擅自独断,而未能谋之于众,以致铸成大错。在他的《反省十三条》中,第九条为:不研究、不学术(作者注——应为“习”)、不注重客观,也可视为对自身的批评。

在用人问题上,蒋介石觉得自己过于“宽大”、“宽容”。1951年,他重校1933年的《事略稿本》,批评自己“对人不校”、“用人无方”。李济深、陈铭枢、白崇禧、李宗仁等“背党叛国”不止一次,但自己不问恩怨,不念旧恶,重用如故。这不仅是奖恶,而且是自杀,是“误国”,表示对“叛徒”应“杀无赦”。

蒋介石是基督徒,其虔诚,有时到了迷信的程度。1947年,他返乡扫墓,路过绍兴大禹陵,曾向大禹的“偶像”鞠躬,旋即后悔,谴责自己违反基督教“不拜偶像”的教义。他认为,此后三年内连续失败,即是天父对自己的惩罚。

反省之七,是干部制度不立,干部腐化自私。抗战胜利后,大批党政干部从内地到沦陷区,竞相以接收敌伪物资为名,疯狂地掠夺财富,特别是“票子、房子、车子、条子(金条)、女子”,当时有“五子登科”之称,惹得民怨沸腾,广泛流传“盼中央,想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一类歌谣。1949年5月19日,蒋介石反思当时的“接收”工作,批评党政干部皆为物质所诱,造成自私自利之恶习颓风,而其原因,则在于本人事前未有充分之准备,未对干部作严格之监督与准备。因此,“实由余应负其责”。次日,更进一步自认,干部误国,其原因在于本人管教不严,制度不立,以致抗战甫胜即败。1952年7月底,他反省为中共所败的原因,认为其一是军政与社会组织空虚,干部腐化,丧失志节,最后一年,几乎没有一个干部能够效命奋斗。

蒋介石《反省十三条》的最后一条是,未能“宣传”社会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蒋认为这是“唯一之致命伤”。1949年2月3日,蒋介石回奉化,游览城乡,发觉当地乡村40年来毫无改革,痛感当政20年,党政机构守旧、腐化,只重做官,不注意实行三民主义,“对于社会与民众福利毫未着手”,因此,他在日记中表示,此后要以民生为基础,亡羊补牢,尚不算晚。3月9日,他开始设计土地制度的实施方案,在预定4月份的大事时,特别将拟订“实行民生主义之方案”列为内容之一。10月19日,蒋介石研究军队战胜的基本条件,列出的条目有:提高人民生活,实行减租减息,反对剥削,反对压迫专制,反对侵略,反对汉奸,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实行民生主义而战。1950年1月3日,他决定开展“社会经济运动”,其内容为兵农合一、三七五减租,限期耕者有田。2月19日,他制订当年《大事表》,第17条为“社会性的民生主义政策”,其内容中有醒目的两句话:劳动有食、耕者有田。

蒋介石反省涉及的其他方面还有:无组织、无宣传、无监察、无赏罚;无秘密、无侦察;不科学、不前进;无策略、无轻重(无重点,无中心)等,不赘述。

反省有正确部分,也有错误或肤浅部分

蒋介石迁台前后的反省,有正确部分,也有错误或肤浅的部分。

《反省十三条》最后一条,检讨在大陆期间未能“宣传”社会经济政策和民生主义,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但说得太轻飘了。其实,不是未能“宣传”,而是未能实行的问题。国民党执政期间,没有解决“民生”,特别是广大贫苦农民的生存、温饱和获得土地的要求,才是失败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还在1947年8月,蒋介石在研究英国、美国和苏联社会之后,曾写过一段《杂录》,中云:“我国为历史上最长于吸收之民族,具自新自强之美德。今日必须发扬此一美德。舍英、美之保守与强权政治,而采取其民主,矫正苏俄之专制,实现民生主义,以第三种力量树立于远东,尽我对世界之使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应该是比较正确的选择。可惜,他当时空有认识,而未能付诸实践。1949年9月13日,他在成都演讲称:“我们今天真正要造福于农民,就惟有彻底实现二五减租。这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的第一步,也是我们反共的最后、有效的武器。”这时候,大半个中国已经转手,蒋介石提出“造福农民”,幻想以二五减租作为反共的“最后、最有效的武器”,这真有点像俗话所说:“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了。不过,他的这一认识对他治台方略的形成还是有益的。

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另一原因是长期坚持***、个人独裁的政治体制,既违背世界潮流,又丧失民心,尤其是知识分子之心。结果是使国民党的躯体日渐腐朽,百病丛生而无药可治。但是,蒋介石却因战后国民大会选举及召开中出现的种种“乱象”,错误地视“民主”、“宪政”为祸国之道,觉得民主反而不如专制、独裁好,这就对历史作出错误总结了。

1949年6月16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表示,他要用新精神,新制度、新行动来迎接新历史、新时代,新生命,新使命,奠定新基础,完成新任务。1950年元旦,他又以前人格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自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自勉。

但是,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人们在创造新一页历史的时候,不可能离开既往历史的影响,更离不开对既往历史的认识与科学总结。可以看到,蒋介石的上述正确或不正确的反省,都深刻地影响着此后一段时期台湾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些反省起了好作用,有些则仍如噩梦一样,仍纠缠着、牵累着历史的新一页。

下载蒋介石日记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蒋介石日记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揭秘日记中的蒋介石:三读手抄本圣经

    自美国胡佛研究院所藏的蒋介石日记开放以来,海外及两岸三地的学者闻风而至,俨然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镇之一,学者们在阅读了这些世所罕见的史 料后,更传出“民国史应该重写......

    蒋介石人物事迹

    蒋介石人物事迹 1908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4.12事件”,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 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戎马一生,他干过很多大事,也犯下许多错误。1937年9月11日,蒋犯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当时他命令少帅张学良,尽可 能地避免和日本人发生任何冲......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读后感 做为一个历史人物,他是鲜活的。做为一个军人,最终他是失败的。做为一名政治家,他是有相当地位的。蒋介石的一切,说白了其实都是历史赋予他的。脱开历史,脱开当时......

    蒋介石评传读后感

    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 ——读《蒋介石评传》有感 从小听着毛主席的事迹长大,我却渐渐对老蒋充满兴趣。也许因为老蒋是浙江人的缘故,我从......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读后感 财管7班沈惟骏091360724 说到蒋介石,我们大概除只知道那场蒋宋联姻的世纪政治婚礼和四大家族,其他的可能了解得很少。我们对蒋介石先生的了解还很模糊,读过的书......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观后感回顾历史,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这段历史呈现出众多英雄。正如战火弥漫的三国时代,乱世出英雄,亦或者是枭雄。而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人来说,一位不可不提的人物则......

    帝企鹅日记观后感

    帝企鹅日记观后感1 它们有着黑色和白色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烁着光亮。它们有着一双明亮动人的眼睛。它们走路的样子滑稽可爱,它们叫做帝企鹅。但我深深喜欢它,不仅是因为它那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