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戎马一生,他干过很多大事,也犯下许多错误。
1937年9月11日,蒋犯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当时他命令少帅张学良,尽可
能地避免和日本人发生任何冲突。
这一命令注定了蒋介石最后的命运。
很多人认为蒋不爱国,缺少民族意识,可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他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
治者,岂会不爱国?
1906年,蒋上一堂日本人教的卫生课。日本教员拿出一个土块,将它比做中国,说中国
有4亿人,而他手中的那个土块正好有4亿个微生物。这时蒋胸中一股怒火,他不顾军纪走
上前去,把那土块掰成八块两眼怒视教员问道:“日本五千万人,是否也像五千万个微生物
寄生在这八分之一中?”蒋当然是个爱国者!他坚持维护一个台湾原则,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谁搞台独,我要谁脑袋。”这是他的名言。
人这一辈子,孰能无过?但有些错犯了就很难改过;有些错改了也无法求得原谅;有些
错即使被原谅也永远都是个错!
蒋介石的人生不仅不完美,而且是个悲剧!政治人物似乎注定无法完美,可是蒋的悲剧
也是自己造成的。
其实我从不讨厌蒋,有时还有点喜欢他。他的缺点很多,性格古板,暴戾,神秘等。可
他是个孝子,他母亲也是个很好的,伟大的母亲!
有人说蒋介石是个成功的人,成功的原因是忠心,军事天才;也有人说他就是个失败者,是中国历史上失去中国的人。我想,他没有失败,他的人生时近时退,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
进一步!但是蒋的人生是不幸的,他遇上了毛泽东,输在了运气二字上,是生不逢时吗?他
到底是乱世之英雄呢,还算是治世之能才?也许都不是,也许都是。
蒋在他最后的二十年使得台湾经济告诉发展,他致死都没完成的梦想是“光复大陆”。这
又算什么呢?就像孙中山有时也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家一样,蒋也是!
悲剧的人生~ ~
第二篇: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读后感
财管7班沈惟骏091360724
说到蒋介石,我们大概除只知道那场蒋宋联姻的世纪政治婚礼和四大家族,其他的可能了解得很少。我们对蒋介石先生的了解还很模糊,读过的书都是官方教材,要客观正确的了解蒋介石就应该读外国写的历史。打个简单的比方,文革到底发生了什么,历史书上是怎么写的?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 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克洛泽的评价基本准确,蒋介石确实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性格的悲剧。他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听不进意见,在北伐中,这个性格决定了他如黑马般成功,在孙中山走后的特殊时代,他超越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以其军事胜利主导党务政治;但是在解放战争中,他的性格有为他的失败埋下大祸,苏联和美国都希望一个和平的中国,甚至共产党都希望能牟个一官半职的就行时,他决绝了和平,他不要联合政府要独裁,他的失 败是必然的:苏联大力支持了共产党,将东北的日本武器全部给了共产党;美国停止了对蒋的军事援助,他的武器很紧张。
2、命运的悲剧。他的运气一直不好,从1927年开始,孙中山天真的去北京会冯玉祥,客死北京后,留下的烂摊子孙博士不要再操心了,但蒋却还只是个黄埔军校校长,他要对付党内竞争者,要对付共产党,要对付北伐军阀,要对付外国,一刻也没有停止。攘外必先安内,这没有错,至少他做到了99%,第五次围剿的胜利让共产党快消失了,当日本人救了共产党,蒋介石的 最后一击的胜利被共产党史诗般的长征及北上抗日的宣传给冲淡了,他又面临与其合作的可能,如果再晚半年,小日本再侵华,那历史将重演。
3、体制的悲剧。从一开始的北伐就埋下了祸根,为了尽快在党内竞争中取得胜利和决定权,蒋放弃了革命到底的机会,对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等北伐军阀妥协了,虽然成立了国民政府,其实是军阀的暂时统一,蒋只是最大的一个军阀而已,这个体制注定了时刻的为了利益的反叛,时刻的命令不统一,时刻的党内斗争,无论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都是如此,国民党如同一盘散沙。
其实,总其一生,蒋都不懂中国革命要解决的问题,他都从未真正统治过中国,他只是频于应付,他是一个军人,不是一个政治家;他是一个玩弄权术的军事独裁者,不是一个统治者。看完蒋传,再对比毛传,我突然感觉到,埋头干事情和嘴上唱歌一样重要,甚至在一定时候,会说的比会做事情的更能成功,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从来就不缺乏做具体事情的人,缺的往往是思想家,缺的是信仰。毛解决这个问题,而蒋频于奔命,这就是一个成功,一个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个秀才,一个兵,秀才虽然在开始单挑兵是打不赢的,但是秀才号召一群农民把那个兵群
殴了一顿,于是他胜利了,这就是中国近代史。蒋介石先生生活在中国大动荡的艰难岁月,其经历和背景复杂,差之毫厘就会谬之千里。我们不能简单化。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他算得上是位英雄,最起码他风云世纪,影响了后人。
1出生与背景
中国近代史中一号曾叱 风云的人物, 生于淅江奉化溪口.祖父蒋玉表盐贩出身, 日子有天, 生意愈做愈大, 到了晚年就在镇上开设玉泰盐铺, 售卖油, 盐等各样集货.其子蒋明火(即蒋介石生父)将盐铺业务推至顶峰, 在当地算是薄有势力了。蒋明火原配徐氏, 1877年生蒋介卿, 于父亲在1895年死后掌理玉泰盐铺的业务, 这是后话, 容后再谈。徐氏不久便仙游, 蒋明火遂取其副手王贤东之堂妹王采玉为填房 , 她, 就是蒋介石的生母。方才谈到蒋介卿于其父死后掌理玉泰盐铺, 话说蒋介卿为人, 生性暴躁, 仗势凌人, 他平生有三好, 一好嫖妓, 二好骂人, 三好赌博, 于当地风评不佳, 又曾多次与王氏吵架, 母子关系日渐疏远, 但饶是如此, 蒋介石于日后对其兄长仍是照顾有加。
2北伐战争时期
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搞国民革命,受命于危难之际,创办黄辅军校,培养出一批革命的军事人才;率部东征,北伐,打垮北洋军阀,取胜军阀混战,争取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了清朝灭亡后的混战局面,重建自辛亥革命以来几乎崩溃的中央政府,进而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①货币改革
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用纸币取代银元(硬通货),由四大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其余货币一律停止使用。国民政府借此统一了货币发行权。同时稳定汇率,法币实行“外汇本位制”,盯住美元和英镑,但以美元为主,1元法币约合0.29美元。国民党政府统一货币发行,从理论上完成了货币近代化的进程。
②改定新约运动
从1928年6月起,国民政府大力宣传要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并发起一场同列强“改订新约”的运动。这一运动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国民政府“改定新约运动”,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又很不彻底,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局限性所在]
③新生活运动
宋美龄和蒋介石结婚6年之后,首次投入的一场大规模运动,即旨在改造社会道德与国民精神的“新生活运动”。国民党于三十年代所推出的这场“精神方面的重大战争”(蒋介石语),(“心灵道德建设”“使中国随时代潮流的进展而进步”,“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宋美龄在运动的推行和宣传上扮演了“火车头”)“新生活运动”当作其政治事业来看待,试图使国人在生活习惯和精神上“脱胎换骨”,不要让西方人“看不起我们”,并藉此让国人知道蒋夫人关心大家,其出发点不能说不正确,其用意不可谓不好,但是,这场运动的背景是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和
贫穷的广土众民,再加上推行的方法不得当,宋美龄领导的这场运动就像许多运动一样,很快地走进历史而成为明日黄花。
④“白色恐怖”
蒋介石杀共产党,围剿红军,大打内战,背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打压、屠杀异己也是有罪的,但站他的角度看,也不必过多非议,毕竟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他不以这些手段对付别人,其他人就可能会以这些手段对付他,那时侯北伐接近尾声,(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党附体于国民革命发展自己,并且在行动中急于夺权发动苏维埃革命,破坏和背叛了国民革命。这样附体国民革命的结果,使得中共由1925年的不满千人,爆增至1928年的三万人。)共产党很可能夺权。
4.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共两党纲领若干原则的一致性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但二者的阶级利益(党的纲领)不同,又最终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是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的一致)为共同政治基础,是以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合作是党内合作为特点的。此时的国民党已改组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为各个阶级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国民党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指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新三民主义则是在国民革命兴起之时,随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联俄、联共、互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在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具有更明确的反帝思想,民生主义中主张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民权主义则增加了节制资本等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然后再进一步创造条件,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我以为,即使国共合作建立新中国,国民党最终也是共产党消灭的对象;实际上国民党在现代也有其存在的历史条件,中国近由新民主主义过度到社会主义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今年的台湾大选,国民党显示出活力,今后也会有所作为,尤其对于民主政治的进步。有作为国共双方的核心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各有自己的治国方略,假如蒋当政,我们走的就近乎韩国的路线是;民主是需要时间的,蒋由独裁走向民主也是需要时间的>
5.抗日战争时期
①首先要说的是,没有蒋介石就建不了抗日统一阵线。蒋的地位和作用是否没有其他人可以取代,比如换了李宗仁白崇禧或者其他什么人,中国就不能抗日,即使抗日也只能失败?②为什么开始不开始抵抗?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之际,顺应美英等帝国主义“绥靖政策”而
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帝国主义顺利侵占东北后大举侵略中国,以至大片国土沦陷,人民惨遭屠戮┅┅我们想想:难道蒋介石不知道这样会使自己声望扫地、大失民心乃至下台吗?这其中是有战略考虑的。蒋介石学留日本时就对日本国民性有认识,当时中日国力悬虚,国际反法西斯又没形成同盟,中国难靠一己之力战胜日本。蒋介石“深知两方的实力,如即此仓卒应战,只有自取败亡。”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未战胜过世界强国日本,尤其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国留下深刻的伤痕,泱泱大国尽打不赢小小日本。1936年6月,蒋介石对英国人李滋罗斯说:“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牵制日本)”。蒋介石曾表示“如果日本支持他完成革命”,则“满蒙问题也容易解决,排日运动当可绝迹”。
第三篇:《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观后感
回顾历史,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这段历史呈现出众多英雄。正如战火弥漫的三国时代,乱世出英雄,亦或者是枭雄。而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人来说,一位不可不提的人物则无可厚非的非蒋介石莫属。
对于蒋介石的印象,从小就接受着“国民党反动派头子”、“美帝国主义的走狗”的熏陶,尤其爷爷奶奶那一代人都认为他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但是,经过这些年来两岸的逐步开放,双方有了更多的交流,对蒋介石的认识也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个时期的中国领导人,一位曾咤叱风云的人物,对于风雨飘渺的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
蒋介石从一介草民,自小闯荡江湖,追随孙中山搞国民革命,危难之际受命创办黄辅军校,培养出一批革命的军事人才;率部东征、北伐,打垮北洋军阀,取胜军阀混战,争取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了清朝灭亡后的混战局面,重建自辛亥革命以来几乎崩溃的中央政府,进而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更重要的是,蒋介石政府进行了金融改革,发展经济,领导抗战直至胜利,废除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渐渐成为一个大国„„所有这些贡献是不争的事实。
30年代,蒋介石推动了旨在改造社会道德与国民精神的“新生活运动”,希望用儒家伦理思想加强民众的心灵道德建设,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改造社会。因此,我们在银幕上见到的蒋介石,常常穿着长袍马褂,可见他是个比较传统的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虽然当年的国民党政府是十分腐败的,但蒋介石本人实际上并不贪腐。而且他的民族意识也很强烈,坚定反对台独,不愿国家分裂。所以,蒋介石并不是前几代人所描述的那么十恶不赦。不可否认,蒋介石确实是有很大缺陷的人,他精通战术和权谋,却不是一个战略家。本书作者布赖恩·克罗泽把蒋介石和同时代的另一位伟人毛泽东相比较。蒋介石对宏观局势的分析和把握显得很不精到。这与战略眼光和战术运用娴熟的毛泽东相比,自然逊色多多。在战略上,他错误评估了日本侵略者的目的,认为日军没有殖民中国的企图,只是争取经济利益,于是制订了一个所谓的以空间换时间的计划,主动撤退,保存实力,并致力于“攘外必先安内”,以消灭共产党为首要任务。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他又低估了民众心中那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对外不抵抗 错误的政策使他慢慢地失去了众多民众基础,而共产党顺应中国人民的需求取代了国民党成为民族救亡运动的领导力量,争取到了众多的民众支持。虽然抗战取得胜利,但政府表现出来的日益腐败而 丧失民心,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军阀割据,使国民党完全陷入了被动,最终败退台湾,偏居一隅。
此外,蒋介石的领导方法和艺术也很有问题,埋头军事斗争和巩固政权,不懂得“深入群众”,不太了解底层百姓的疾苦,更忽略对农民这个庞大群体的关心、关怀,似乎习惯于精英政治,擅长自上而下独裁式统治,偏重于经营城市从而忽略了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村,最终共产党依靠农民壮大实力,从农村包围城市,终结了国民党的统治。
纵观全书,蒋介石一生都贡献在政治上,包括了与宋美龄的美满婚姻,最初想法也是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显然,蒋介石在领导才能上,喜欢运用灰色手段进行统治并取得一段时期的成功。但没有正确认识和了解广大中国人民的需要以及错误的判断国际形势使得蒋介石
最终走向衰落。作者布赖恩·克罗泽在书中评价,“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运气糟糕透顶,同样,他的错误也的确是不可估量的。”历史不可复制,个人的特质也无法改变,后人只能望着历史的背影感慨万千。
不过,当历史真实的面纱逐渐被世人揭开时,人们对于蒋介石的评价也将逐步改变,正如前几年对于曹操的评价因为易中天教授而大受关注。蒋介石对于中国的贡献将会使人们信服,国共合作的新时期将不可忘却蒋介石的贡献。
第四篇: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读后感
做为一个历史人物,他是鲜活的。做为一个军人,最终他是失败的。做为一名政治家,他是有相当地位的。蒋介石的一切,说白了其实都是历史赋予他的。脱开历史,脱开当时的环境去评价蒋介石,是不客观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正面战场是蒋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在对日作战,中国共产党的起势,恰恰是当时国际局势和国内局势成就的。所谓时势造英雄,蒋介石在一段历史时期内顺应了当时的时势,成就了一段辉煌。而毛泽东也抓住了时势,只不过这个时势被毛牢牢把握住,并最终转化为胜势。
作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历史人物妄下评论,本就不足。可能五年以后,十年以后,再次解读蒋介石又会是另外一番感受。茫茫众生,越是看的多了,听的多了,越觉得有句话说的对,顺势者昌,逆势者亡。何为势,大势亦为势,趋势亦为势,造势亦为势,气势亦为势。大势如滚滚洪流不可挡,顺应大势,方能生。趋势如高山流水,虽能折其流,终不能改其道。顺应趋势,方能明。明了时势,才能造势,大势为我所用,顺势而起,终成一派气势。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判,单纯的用对错来衡量,切入点就不高。以今人之能,诽古人之过,可见格局有限。在术的层面,成王败寇,成功者自会有人歌颂,或故意为之,或任由发展,成功者愿意自己被美化,乐于流芳百世。败者失势,一切归于尘土。
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仅以此借古明智,历练神魂。
第五篇:蒋介石传 读后感[最终版]
《蒋介石传》读后感
摘要:蒋介石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是中国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深刻影响了近观代中国的历史走向。长久以来,人们对其功过是非的评价呈现多极趋势,中外史学界也热衷于研究、挖掘蒋介石的生平、性格及思想。由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兼历史学者布赖恩·克罗泽撰写的《蒋介石传》,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较为客观地记述了蒋介石波澜起伏的传奇一生。
关键词:蒋介石;军事;政治;个人传记
《蒋介石传》是一本较为客观描写了蒋介石从出生到日本求学,从从军到登上高位,从权倾当野到败退台湾的历史过程的书。作者布赖恩·克罗泽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者兼政治传记作家,被公认为是采访、撰写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最多且最具权威性的作家。在中国研究蒋介石的学者很多,出版的蒋介石传也不少,基于各自的立场,不同的中国人对于蒋介石的判断并不一致。写这本《蒋介石传》的过程中,布赖恩·克罗泽多次赴台访问蒋介石本人,也多次采访了国民党权贵如蒋经国、陈立夫、王世杰等。同时,他手中也有大量关于蒋介石的历史资料。我并非认为他在写作这本传记的时候做到了真正的客观公正,但相对于国内的版本,这本书确实为我们了解蒋介石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渠道。我的读后感更偏重于蒋与毛、周的不同之处。
一、蒋介石的出身
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学名志清,生于淅江奉化溪口。蒋介石和我算是老乡了,都是浙江人。江浙一带盛产商人的历史由来已久,蒋介石的祖父蒋玉表就是盐贩出身,生意愈做愈大, 到了晚年就在镇上开设玉泰盐铺, 售卖油, 盐等各样集货。蒋介石的父亲蒋明火将盐铺业务推至顶峰, 在当地算是薄有势力了。所以蒋介石在今天看来也算是个“富二代”。再看毛泽东,生于湖南省湘潭一个农民家庭,后来甚至辍学在家务农,是个实打实的“农二代”了。周恩来是干部家庭出身,但经济状况也并不好,求学也是依靠别人的资助。出身对于一个人的人生选择、价值观等有很大的影响,这从当年蒋毛二人采取的政策及态度中就可以看出来。国民党中有不少“地主式”人物,尽管国共两党当时都认识到了农民和工人阶级的革命力量,但国民党从始至终都未倾向于农民阶级,它的政策一直是以资产阶级利益为核心的。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时提出过“土地改革”,但改革的内容显然有违国民党内大多数人的利益,最终也是草草了之。而毛泽东,不得不说他相比于蒋介石复杂得多了,出身对他此后政治生涯的影响必定不小,但在他很长的一段青年时期里,他的革命思想并不是以工人和农民阶级为主的。在国共合作的时候,他实际上在国民党担任了重要职位,并工作得十分尽职,他当时的想法实际上和国民党许多左派人士不谋而合。现在也有很多人对毛泽东的这段历史表示尴尬,和后来逐渐成熟的毛泽东思想相去甚远。可自从毛泽东发现了农民阶级强大的革命力量后,农民就成了他依靠的主要力量。
国共两党明争暗斗的历史确实是非常有趣的,对那段历史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包括国内和国外。乱世出英雄,换做现在这个时代,几乎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反转现象。实际上,在历史上各个时代的乱世中,我们能找到最多这样的“励志故事”,而在所谓的 太平盛世,“寒门难出贵子”的说法恐怕更为合适。所以现在一大波希望闯出一片天的“屌丝”们,最好偷偷地希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真能和日本来一战(虽然希望渺茫)。乱世可以将天生的不公平因素降到最低,像朱元璋,洪秀全这样的屌丝逆袭也更容易发生。
二、蒋介石的性格
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但同时也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这本书的作者倾向于认为他人生的悲剧性,包括他性格的悲剧。为了防止过于琐碎地分项探讨蒋介石的政治策略、军事水准、经济政策,克罗泽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蒋介石的一生:1911年加入革命,但是籍籍无名。1926年39岁翻云覆雨,可以颠倒中国。1938年51岁成为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统帅”。1949年黯然离开大陆,成为孤岛的岛主。1975年逝世,悲剧落幕,曲终人散。鉴于这是一场悲剧,在每一章里都会谈到蒋介石的悲剧性格如何让他从无名之辈攀登上权力的顶峰,而他不断犯下的错误又是如何一点点侵蚀他的胜利基础,最终使得他的一生以失败收场。克罗泽分了三条主线来谈这些致命错误:首先是蒋介石在幼年时缺少教育,造就了后来他成为保守主义的革命者这一扭曲而奇特的现象。同时,也因此形成了他在思想和性格上的缺陷,喜欢用强力来实现自己的权威,头脑简单。其次是在意识形态上落后,他根本不知道中国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在于农民,不懂得争取他们的支持,也不懂得笼络知识阶层。推行了多年的“新生活运动”根本得不到任何响应,国民也并不理解。最后是个人水准,蒋介石作为政治家来说,精于战术而非战略。他擅长各种权谋法术,自我宣传,但是最终都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布局。而作为一名军事家,他也有相同的问题,并造成了战争的失败。
蒋介石的性格,在我看来却并不悲剧,可能我并不是从军事政治的角度来评判他性格的缺陷。毛泽东的性格激进、丰满,那样一个时代需要的应该是这样有魄力的领导式人物。作为军事家,毛泽东是成功的,可作为政治家,管理国家却需要一个冷静缜密的头脑。周恩来则十分“冷血”,更像是一个非人类的存在。甚至对于婚姻,我认为他的选择完全出于理性,选了最合适的革命伴侣。在他青年留学法国时,或许经历过爱情,他和邓颖超之间或许也不能确定有没有爱情,可能连他们双方都无法下定结论。周恩来从没有嫖妓的经历,在法国甚至连朋友也因此疏远他,美女对他仅仅是美的一种形式吧。毛泽东的感情泛滥史众所周知,从青年到建国后,从未终止过活力。蒋恰恰处于一种正常的平衡,在青年时代,他曾在上海和国民党一些人士经常进出妓院,可并不沉溺于此。特别是在娶了宋美龄之后,成了一个模范丈夫。可以说他的性格是传统的,但又稍夹杂了西式的先进思想。
他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现在的台湾,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显然超过大陆。他是一个接受了封建思想教育很深,一个很传统的男士,追寻着父辈光宗耀祖的思想,并一辈子实践着。一个守旧的人用着守旧的方式统领着当时风雨飘渺的中国。他不会英文,讲得最顺溜的就是对宋美龄“达令”的称呼。后来教育蒋经国时,他强调四书五经的学习,更强调了英文的学习。他和毛泽东都喜欢看曾国藩的书籍,但他明显受曾国藩的影响更深一些。可以看出,他在后来一直致力于修身,成年之后坚持写日记,追求宋美龄时信奉了基督教,晚年也一直恪守着包括饮食,行为等的戒律和习惯。可以说,尽管他不是完人,但他一直在想方设法做更好的自己,可是有些东西很难改变,比如到死他也没能忘怀张学良对他的侮辱。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领导,他确实少了一点风范魄力,性格中懦弱的成分大了点。可除去政治因素,他的性格是传统意义上乃至放在当今也是模范典型。
三、反思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毛泽东胜利之后,蒋介石成了一个象征性的败寇。中国有“盖棺定论”之说,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 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蒋毛二人都去世已久,现在不能说百分百但至少对他们已经做到了相对公正,这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确实很难得,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他们的功过。
历史有其偶然性,运气的成分不容小视,而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或许正是错综复杂的因素赋予了历史以神秘感,增加了它的魅力。所有历史人物得以在历史长河中转瞬的须臾留名而过,都不是偶然,却也都是偶然。所以,蒋或许有他人所说的不堪之处,但肯定也有他身上切合时代大背景的星星点点,也许再加之以命运的垂青与背弃。很多事也不是非要泾渭分明般的善恶之分,蒋是曾经有益于中华的人,至于到底其中细节怎样,还是留待自己去探索体味。与其顺手拈来别人的历史价值观,不如自己去探索真相来的真切。很多事情难以放下,尤其是这样的大起大落,不过我想临死的蒋介石应该真正认清了形势,不再想着要夺回政权了。在我,他们都是大人物,也都值得我们乃至后世再去品味思考。参考文献:
1、[美]布赖恩·克罗泽《蒋介石传》
2、[美] 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3、百度百科 蒋介石,蒋介石传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