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美国》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06:4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蒋介石与美国》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蒋介石与美国》读后感》。

第一篇:《蒋介石与美国》读后感

《蒋介石与美国》读后感

本书选择的切入点是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由此展开这桩政治色彩鲜明的婚姻以及传奇女性宋美龄对蒋介石今后一生政治生涯的影响。

蒋介石由早期的亲日、联苏走向亲美,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宋美龄的影响。他曾经借由美国之手走向世界舞台,也曾在被其抛弃时饱受羞辱。中美关系,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于中国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从记录中,我们或许得以一窥历史的启示。

书中一开始引用了蒋介石写给宋美龄的求爱信:“余今无意政治活动,惟念生平倾慕之人,厥惟女士。前在粤时,曾使人向令兄姊处示意,均未得要领。当时或因政治关系。顾余今退而为山野之人矣,举世所弃,万念灰绝。曩日之百对战疆,叱咤自喜,迄今思之,所谓功业宛如幻梦。独对于女士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但不知此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女士视之,谓如何耳?”

这封求爱信写于蒋介石被逼下野之后,措辞恳切热烈,同时在言语之间也适度收敛了贪婪的野心。当然,打动宋美龄芳心的不只是这一封求爱信,自然还有蒋介石的远大前程。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这一婚姻被当时的媒体精要地概括为“中美联姻”。

蒋介石出生于中国传统家庭,而宋美龄则自幼在美国接受全面的西方文化教育。书中提到:“她的英文说、写流利,是地道的美国南方风格,她从思维习惯到生活方式都已‘全盘西化’”。这也奠定了宋美龄崇美、亲美的思想接触,更重要的是,这桩婚姻直接影响了蒋介石之后的政治生涯,甚至是间接影响了之后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

蒋宋联姻带给蒋介石的不仅是美貌与财富,书中引用海伦·福斯特·斯诺在《近代中国妇女》一书中的一段话说:“显然,这门婚姻是在蒋中正、洋化华人和洋人之间沟通联络的一条渠道。在某种意义上说,宋美龄是中国旧传统的一个人质,是家族利益与政治利益之间维持信义的一项保证。但蒋中正是一个神气十足、仪表堂堂的军官,他个性强悍,雄心勃勃,他们两人没有理由不能成为一对恩爱的夫妻。”同时议论说,蒋宋联姻是蒋介石针对当时的政治困境实行“以退为进”战略中积极地一步。而事实证明,这桩婚姻也确实将蒋中正带离了他政治生涯的一个低谷,帮他摆脱了被迫下野的尴尬境地,将他重新推向了国民党的权力中心。

而这仅仅还是第一步,蒋宋联姻更深远的影响是促使蒋介石把自己的政治赌本从押在日本转为押在美国一方。中国近代的各派军阀势力背后无不是有帝国主义的支持才得以生存,而蒋介石借由宋家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赢取了美国作为其今后在政治斗争中的后盾。同时,美国在国际间的崛起也为蒋介石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政治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被迫联共抗战,而宋美龄则参与了抗战初期的中国空军建设和对美国的宣传工作。由于宋美龄的不懈努力和无与伦比的外交能力,当时的中国空军迅速具有了一定规模,并且赢取了援华美国空军陈纳德上校的全力支持与帮助。在这里书中详细描写了陈纳德对雍容得体,优雅大方的蒋夫人强烈的第一印象,以及之后陈纳德完全为宋美龄的工作态度和个人风度所倾倒,成为了宋在空军建设中的得力助手和崇拜者。宋美龄的外交手段以及对美国人的感染力由此可见一斑。

从抗战初期对于美国远东政策的不满,到宋氏三姐妹联手对美宣传,在美国掀起空前绝后的“外交旋风”,加之随之而来的美援和道义支持,宋美龄在中美关系上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她精通英语,通晓西方文化,充当蒋介石与美国联系纽带的同时也充分博取了美国民众的好感以及对中国抗日工作的同情。

开罗会议是蒋介石跻身强国领袖的一个标志,罗斯福为了利用中国战场牵制日本而把蒋介石捧上国际舞台。表面上看,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一夜之间飞升,从累受屈辱的殖民地国家一跃而成为能与美英苏相提并论的“强国”。而实际上弱国无外交,此时蒋介石作为中国领导人仍然只是大国的棋子,任人摆布。

蒋介石在开罗会议期间与列强“讨价还价”,尽可能地赢取了一系列对中国有利的条件,极力减少中国在战争中的损失。书中特别提到了会议期间蒋介石与罗斯福的秘密会谈,这次会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起草的《开罗宣言》基本就是以这次秘密会谈为依据。蒋介石在会谈中提出要求收回东北4省、台湾和澎湖、辽东半岛的中国领土,并要求一并归还大连、旅顺二港。

而书中也提到蒋介石在说到琉球群岛问题时提出了国际共管的原则,希望战后由美国和中国共同管理琉球群岛。这一举动对维护中国领土完整极为不利,而此后在这一问题上,蒋介石受到了中国学者的严厉指责。会谈中罗斯福和蒋介石在战后东南亚各国的处置等一系列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并约定战后中美将订立某种共同防御的协定。

然而在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友好会谈背后,罗斯福仍然对蒋介石深怀不满,本书引用了会谈后罗斯福对儿子说的话:“事实上,在中国的工作只有一个要点:我们必须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以牵制日本的军队。”可以看出美国拉拢蒋介石的唯一目的仍然是出于对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美国对于战争的态度一向是尽可能地使战场远离本土,而利用中国的力量牵制日本军队则不啻为当时战局下的最佳选择。

在开罗会议中,宋美龄以蒋介石夫人与翻译员的身份出席了所有会议和宴会,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书中特别举例提到,宋美龄曾经指出了身为中国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的王宠惠在翻译《开罗宣言》时的一处细节错误,由此可以窥见宋在蒋介石与欧美列强交往时起到的重要作用。

开罗会议取得的成果令中国国内为之一振,中国各界人士和欧美各大报刊都纷纷发表评论,宣扬开罗宣言对于战局和未来世界格局的重大意义。开罗会议可以说是蒋介石与美国交往史中的一个里程碑,美国藉此向战乱中的中国展现了一个无比美好的前景,而这个虚幻的未来却在德黑兰会议之后化为泡影。

书中提到德黑兰会议上,美英苏三国达成协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英国将开罗会议上决定的中、英联合反缅甸的计划一笔勾销,决定将兵员、物资转移于欧洲战场;斯大林答应美国于击败德国后出兵中国东北,但条件却是中国东北铁路和港口的特权,对此罗斯福均表示同意。

就这样,蒋介石被美国出卖,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错误,而随后到来的太平洋战争则揭开了历史上美蒋争权的一页。

美国需要让中国继续作为对日作战的主战场,以中国战场消耗日本的实力,从而减少美军的伤亡。珍珠港事件后中国国民党政府对日宣战,1942年1月3日,由罗斯福提议,蒋介石被正式推举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负中国及泰国、越南地区联军部队总指挥的任务。蒋介石对此喜出望外受宠若惊,却从没想到这个头衔只是一个虚名,书中引用《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中的话说:“为了让蒋介石具有正式地位,盟国单独辟出中国战区,请他担任中国战区盟军最高司令。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不打算派盟军到中国作战,这等于是告诉蒋介石他指挥的范围仅限于他本国的军队。”即便是蒋介石的中国军队,美国也想插一手加以控制。

这时史迪威被美国方面任命为中国战区统帅部的参谋长,书中提到史迪威坚决执行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而这一举动直接危害了蒋介石政权的根本利益。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勾心斗角从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与美国在战争主控权上的斗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史迪威在访华的过程中甚至在汉口见到了共产党的周恩来和叶剑英,书中提到他与周叶二人共同进餐,并对他们产生好感。史迪威在日记中写道:“他们一致地坦率,有礼貌,友好而直截了当,和穿着皮领子,靴子上有马刺的国民党新式拿破仑形成对照——这些人只是装模作样和傲慢”。

而相反,他对蒋介石的印象非常不好,他在日记中对于蒋介石的评价是:“他没有做些事情的意图,或者他对与一等强国作战应如何做准备的意义全无理解。”

史迪威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与战局的混乱有着充分的理解,而他的字里行间又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蔑视,具有极为强烈的主观色彩。史迪威作为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的特殊身份决定了美国与中国很难协调好两国利益。

随着英国与日本对战的惨败,中国军队在美国的引导下入缅作战,以惨烈的代价击溃了日军,战果卓著。但是战场上随之而来的失败又进一步激化了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矛盾。书中说道中国军队在混乱的指挥和不良的协作下,付出了十分昂贵的代价,10万远征军付出了6.1万人伤亡的惨重损失,生还者仅4万人。

由此见得,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依然只是利用中国军队的血肉顶住日军的枪口,史迪威利用美国的军队拖延战事,造成极为惨烈的伤亡,直接导致了后来愈演愈烈的史蒋冲突。由此开始的一系列事件,直至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再到最后蒋介石向美国方面要求调回史迪威,这一时期蒋与美国的关系如同行走在刀锋上,微妙而艰难。

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使得美国舆论起了微妙的变化,美国国内渐渐有了反蒋的声音,一时间美国兴起了对于共产党的同情。

而赫尔利作为罗斯福的私人代表来华访问后却站在蒋介石一边,随后美国政府便确立了扶蒋反共的政策。从表面上看,美国为蒋介石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这一举动确实符合蒋介石政府的利益。而实际上美国却只是为了扶植一个亲美的中国政府而利用蒋介石的反共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的对华政策间接助长了中国内战的危险性。帝国主义不会使中国富强,列强只是借由国民党政府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随着日本的全面投降,中国打响了国共战争。美国对于蒋介石的慷慨援助激起了其军事剿共的想法,由此,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

而此时虽然美国政府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内战很不满意,却依然继续在经济上支持蒋介石政权。美国把赌注押在国民政府,自然不愿意看到蒋介石在国共战争中失败而丢掉中国。

对共战场的形势日益恶化,在战争中蒋介石低估了毛泽东的军事实力,从而造成了轻敌和盲目乐观。国民党政府一迁再迁:由南京而广州,而重庆,而成都,为了赢取美国的帮助,蒋介石被迫签订了一系列出卖中国主权利益的商约和协定,可甚至在国民党政权即将土崩瓦解的时刻,美国政府仍然在是否大力援华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宋美龄在美国请求援助时遭受的冷遇更是反应出此时美国政府对于一个正在瓦解的政权的冷淡。

书中写到,1949年8月美国政府发布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进一步表示了美国对于蒋介石政权的失望,表示美国不再支持蒋介石政权,从而宣告了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彻底失败。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逃亡台湾。蒋介石从权倾一国的权利高峰跌入政治生涯的低谷,而这时美国却在还台湾问题上雪上加霜。

书中引用了江南在《蒋经国传》中的描述:“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形容1950年的台湾6月,其真实性无可非议。很多过来人,甚至30年后,回首前尘,生不寒而栗的感觉。台湾前途,一片漆黑,除了向神祈祷,或许会出现扭转命运的奇迹„„”

被美国抛弃的蒋介石在这一黑色时期中痛苦反省,他承认了过去对于美援的依赖心理,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需要自力更生才能不仰人鼻息。他的感想十分深刻而有意义,其在之后与美国的接触中也明显多了许多勾心斗角和暗中争权。

本篇读后感引用了《蒋介石与美国》中第一到七章的部分内容,论述了美国在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中起到的部分影响。从开罗会议到退守台湾,美国把蒋介石推上过权力的高峰,也在其危难时落井下石,成也于此,败也于此。

究其根本,美国作为帝国主义列强,其行动的根据必然是本国的利益。把美国作为强大的政治背景固然可靠,然而用主权换取经济援助的行为则极不可取。

纵观这一段历史,美国在反共问题上对于蒋介石的背叛固然将其推向人生的低谷,然而也不失为对蒋更至于对全民族的启示。一个饱受欺凌的民族,如果想要屹立于世界,那么必然要靠自己的双脚站立起来,必然要以自己的双手去劳作,否则仰人鼻息,为人奴役,则永无出头之日。

最后选用本书结尾引用《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中的一段话作为总结:切勿存有依赖心理和失败主义,不顾身之力量而专看外人之颜色,以便重蹈大陆沦陷之覆辙;昔在大陆以依赖外援而沦陷,今日在台以不需经援而图强,于是经济反得自立自足。今日基地已有自保自强之道,而乐观奋斗之心理,亦由是建立。

第二篇:《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戎马一生,他干过很多大事,也犯下许多错误。

1937年9月11日,蒋犯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当时他命令少帅张学良,尽可

能地避免和日本人发生任何冲突。

这一命令注定了蒋介石最后的命运。

很多人认为蒋不爱国,缺少民族意识,可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他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

治者,岂会不爱国?

1906年,蒋上一堂日本人教的卫生课。日本教员拿出一个土块,将它比做中国,说中国

有4亿人,而他手中的那个土块正好有4亿个微生物。这时蒋胸中一股怒火,他不顾军纪走

上前去,把那土块掰成八块两眼怒视教员问道:“日本五千万人,是否也像五千万个微生物

寄生在这八分之一中?”蒋当然是个爱国者!他坚持维护一个台湾原则,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谁搞台独,我要谁脑袋。”这是他的名言。

人这一辈子,孰能无过?但有些错犯了就很难改过;有些错改了也无法求得原谅;有些

错即使被原谅也永远都是个错!

蒋介石的人生不仅不完美,而且是个悲剧!政治人物似乎注定无法完美,可是蒋的悲剧

也是自己造成的。

其实我从不讨厌蒋,有时还有点喜欢他。他的缺点很多,性格古板,暴戾,神秘等。可

他是个孝子,他母亲也是个很好的,伟大的母亲!

有人说蒋介石是个成功的人,成功的原因是忠心,军事天才;也有人说他就是个失败者,是中国历史上失去中国的人。我想,他没有失败,他的人生时近时退,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

进一步!但是蒋的人生是不幸的,他遇上了毛泽东,输在了运气二字上,是生不逢时吗?他

到底是乱世之英雄呢,还算是治世之能才?也许都不是,也许都是。

蒋在他最后的二十年使得台湾经济告诉发展,他致死都没完成的梦想是“光复大陆”。这

又算什么呢?就像孙中山有时也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家一样,蒋也是!

悲剧的人生~ ~

第三篇: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读后感

做为一个历史人物,他是鲜活的。做为一个军人,最终他是失败的。做为一名政治家,他是有相当地位的。蒋介石的一切,说白了其实都是历史赋予他的。脱开历史,脱开当时的环境去评价蒋介石,是不客观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正面战场是蒋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在对日作战,中国共产党的起势,恰恰是当时国际局势和国内局势成就的。所谓时势造英雄,蒋介石在一段历史时期内顺应了当时的时势,成就了一段辉煌。而毛泽东也抓住了时势,只不过这个时势被毛牢牢把握住,并最终转化为胜势。

作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历史人物妄下评论,本就不足。可能五年以后,十年以后,再次解读蒋介石又会是另外一番感受。茫茫众生,越是看的多了,听的多了,越觉得有句话说的对,顺势者昌,逆势者亡。何为势,大势亦为势,趋势亦为势,造势亦为势,气势亦为势。大势如滚滚洪流不可挡,顺应大势,方能生。趋势如高山流水,虽能折其流,终不能改其道。顺应趋势,方能明。明了时势,才能造势,大势为我所用,顺势而起,终成一派气势。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判,单纯的用对错来衡量,切入点就不高。以今人之能,诽古人之过,可见格局有限。在术的层面,成王败寇,成功者自会有人歌颂,或故意为之,或任由发展,成功者愿意自己被美化,乐于流芳百世。败者失势,一切归于尘土。

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仅以此借古明智,历练神魂。

第四篇:蒋介石评传读后感

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

——读《蒋介石评传》有感

从小听着毛主席的事迹长大,我却渐渐对老蒋充满兴趣。也许因为老蒋是浙江人的缘故,我从来没有讨厌过他,甚至可以说,是喜欢的。喜欢那个曾经的出生于浙江奉化溪口镇的瑞元无赖,喜欢那个登上国民党头把交椅的严峻清瘦的枭雄,也喜欢最后退守台湾死于台北的耄耋老者。

看完《蒋介石评传》,第一感想是,宁得罪小人,不得罪文人,特别是如李敖这样的狂人。认识李敖的人,都知道他对老蒋有着非比寻常的仇恨,这种仇恨也正带到这本书中。如果此书还有第二个名字,一定是《李敖大骂蒋介石》。也许李敖也知道世人均了解他对老蒋的偏颇认为由他写出的评传绝对带有个人色彩,于是才又找了位王荣祖共同操刀,由他提供各种资料。几乎每一段讲到蒋介石过去的文段末尾,都会注明其资料的出处,加强了这本书的科学性。

于是,各种关于蒋介石不为人知的一面在李敖犀利的言辞下一一展现了: 谋求权利,陷害异己。就像李敖对老蒋的称呼老王八蛋一样,老蒋就连自己的亲信有时也看不下其作为,想来真是咋舌不止。再加上他对日一向秉持的“不战而败”战略,只求苟全权利,表面上一套,私下又是一套,果真是如那句老话说的一下——三岁看到老。瑞元无赖,即使是长大了,依旧还是改变不了其本性。

虽然李敖的所有言辞都有资料来源,但也难免他“断章取义”,用自己的理解去误导读者。比如文章开头就写了蒋母王采玉因小儿子去世而过度伤心,“甚至这种伤心超过了丈夫去世”,并且在小儿子去世后还为他办了冥婚,然后硬要求蒋介石把蒋经国过继到小儿子名下,以至不让小儿子断后。这一段资料之后,李敖又说,冥婚不道德的,举出了许多例子,更有《周礼》作为其依据,指出了对蒋母这一做法的不认同。然后又写蒋母的这一做法让蒋介石“心有怨恨”,暗暗透露出其实蒋介石与其母亲并不是很好的关系,之后更是对蒋母过于偏心小儿子,而使蒋介石认为自己被轻视从而故意小时候顽劣异常只为吸引母亲的注意力。这样更是显示出了一种蒋母不会教子的感觉。然而,其事实却并非如此。类似诸如此类的“断章取义”,《蒋介石评传》中还有许多。[1]

但是,除去这一点,总的来说,《蒋介石评传》依旧是一本不错的书。有这样一句话,敌人往往是最了解你的人。诚然,李敖恨透了蒋介石,但无疑,他可能也是最了解蒋介石的人也说不定。纵观李敖著作,前前后后就共有九本关于蒋介石的著作,而每一本著作都有大量的资料依据。足以证明李敖对蒋介石的了解。

为了正确看待老蒋其人,我又读了何虎生著作的《蒋介石传》。纵观其戎马一生,老蒋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值得学习的。

一、蒋介石的孝在当今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童年的经历给人的一生定下了主旋律,快乐童年带来积极人格,不快乐的童年一辈子都有阴影。儿时的童真是人类沧桑灵魂在一生悠长岁月中永恒的救赎。

蒋介石的童年是在母亲和兄弟姐妹中度过的。他的父亲,蒋肇聪在蒋介石八岁的时候就逝去,那时年仅八岁的蒋介石也许并不清楚死亡的意义。父亲在他的记忆中,唯有严厉二字的印象。剩下的童年的记忆,便是含辛茹苦的母亲。

他曾说过:“我是在孤儿寡母家庭中长大的,受到过很多委屈,无可神速。母亲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我抚育成人,母亲的忍耐力是难以想象的,我也深受影响,我的个性就是在这种压迫环境中所形成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就是这样地锻炼出来的。”

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是继室,23岁的时候嫁给了45岁的蒋肇聪,31岁的时候,她以一寡妇之身抚养一群稚龄的儿女长大,个中辛酸不是三言两语能够道明。对于蒋介石来说,王采玉既是严师又是慈母。王采玉对孩子的教法很有一套,她不约束蒋介石的天真活泼,只是对他的过失行为施以约束与惩罚。蒋母的通情达理,给了蒋介石一个自由的童年,这对蒋介石的影响可是极为深远的。

另外,蒋母本身也是个孝女,嫁到蒋家之后,不忘照顾娘家,资助两个弟弟读书成家。娘家到蒋家相距25公里,她每年必去接母亲来家,往往住三个月以上,自己虽然家务繁重,但也常要携子女到娘家小住。正是有蒋母如此以身作则的榜样,蒋介石也是极为孝顺。在蒋母卧床五旬时,他朝夕亲侍汤药,事事亲为,可谓至孝。

反观当今呢?

2010年:

武汉名牌大学毕业生张建军只是因为寻找工作不顺,竟把一切缘故归咎于母亲,在发生争执后挥刀相向。

上海青年孙建国因生意纠纷,用锤子尖刀等凶器击打捅刺母亲和弟弟的头面部致使两人死亡。

安徽一名中学生因为母亲阻止他上网,就涌电源线勒死母亲。„„

2011年: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的15岁少年因为母亲发现他抽烟而动了杀心,将母亲杀害后由于被幼妹发现,又将年仅8岁的妹妹杀死。

台湾男子黄振维由于父母偏心,故冷血杀死哥哥和母亲,并且追杀父亲。„„

甚至是最近,4月1日,发生在上海浦东机场,留学日本的留学生,由于学费和母亲起争执而连刺母亲九刀。是否,在如今科技越发发达的今日,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今日,仁义孝道也随着远去的历史而被人们遗忘?许多人将此归罪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结果,或把关爱化作溺爱,或把棍棒体现教育,结果酿成悲剧。在众人苛责父母教育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作为子女最基本得孝道的逝去?

或许蒋介石有太多过错,但是,在为人子这一点上,他无所愧疚。

二、蒋介石的爱国在当今

关于老蒋是否爱国,这个话题其实很有争议性。在李敖看来,老蒋是极不爱国的,多次对日本不战而退的做法,分裂祖国的做法,甚至那些北伐的年代,在他看来,都是在危害民众的生活。

老蒋治军的军纪在我看来,还是不错的,毕竟他青年的时候曾经去日本留过学,对日本军人的军纪很是向往,并且也这样严格的要求自己。一个能够严以律己的统领,想必,在他率领之下的军人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他平定商团叛乱,平定杨刘叛乱,整顿国民革命军的军纪,分别进行第一次东征和第二次东征,立下赫赫战功,其实从另一点上考虑也是维护了祖国统一的一众做法。

除开这一点不讨论,在老蒋对待日本的态度上,各家有各家的说法。除李敖的看法外,还有人认为老蒋是并不知道日本的意图才一再退让的。但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妥协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就此展开,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打响。

在高中历史的教科书上,也明确的指出了,由国民党率领的军队是主要战场,而由共产党率领的军队则是敌后战场。当时在课上,历史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颇深——如果没有国民党军在主战场的死守,或许中国的抗战可能就会输了。

这句话可能有点偏颇,但也大部分属实。毕竟当时,国共悬殊的差距是众人目睹的,如何分配战力,如何决策也是一目了然的。在这场抗战中,许多国民党名将死于其中,为国捐躯。作为国民党当时的最高决策者,蒋介石,在此时,是爱国的。

他当然是爱国的。青年时,他在保定军校。一名态度傲慢的日本军医教官,在讲课的时候把一块泥土比作中国,然而又说这块泥土中有四亿个微生虫,正如中国的四亿人口。这种侮辱的语言,激起了在场同学们的愤怒,但是却大多敢怒不敢言。就是在此时,蒋介石挺身而出,据理反驳。他箭步上前,将泥土分为8块,对着那位骄横无理的教官讲到:“日本有五千万人口,是否也像五千万寄生虫依附在这八块泥土中呢?”

中年时,他在战场上。

从1927年到1937年,这十年被称为“十年黄金时代”。在1928年的时候,蒋介石领导了二期北伐,之后东北易帜,中华民国获得了初步的统一,走上了“外求和平、内求发展”的历史阶段。刚刚获得初步和平的中华民国需要维护统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很大程度上艰难却胜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在十年间,军阀武装叛乱,日本公然侵略,苏俄阴谋颠覆,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可为何还被称为黄金时代?自然是因为经济得到了初步恢复的原因。孙中山提出“以建设民生为首要”,因此在此期间,为了建设民生,国民党政府使用私有制,肯定了自由经济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方针,继而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和保护国货的经济政策。也因此将把晚清改革开放所遗留下来的和在民国初年曾获得了巨大发展的民族自由经济,推向了一个辉煌的发展阶段,并产生了傲人的成就。国内曾出版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书中说道:“1928年至1931年世界经济萧条时间,中国新设立的工矿企业就有660家,资本总额达2亿5千2百45万圆,其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翻开1930年代上海的经济发展史,茅盾曾写过的长篇小说《子夜》中就真实的反应了这一点。由于1930年代中国各阶层知识分子和一般人民收入的这一状况[2],因此那个时代的中国留学生们几乎都愿意学成回国。三十年代的中华民族资本家们,曾拥有过怎样一个志得意满的“黄金岁月”啊!

从1937年开始,中国进入抗战期间。八年抗战的历史,在历史书上却讲的不多。我们所知道的,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晚年时,他在台湾。虽然与大陆的立场不同,但他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有很强的民族意识。“谁搞台独,我要谁脑袋。”这是他曾经说过的话。

反观如今呢?

在如今全球化的今日,爱国主义渐渐成为一个书中的概念,一个符号,一个抽象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曾戴着红领巾在红旗的见证下庄严的宣誓,每个人都曾坚定的写下一份入团申请书,如今,当年的誓言,还记得几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已不是个例,在小学课堂上,当老师问你为什么而读书时,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竟已成为笑谈。小学生尚且年幼的稚龄却事故的说出“为了赚更多的钱而读书”“为了体面才读书”等话语,对于他们,世界观与人生观都尚未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已经刻不容缓。

你可曾听说过“69圣战”[3]?那是一些网络爱国人士自发组建的一场战役,其直接目的是让迷恋他国文化的人清醒。这里所谓的迷恋,指的是那些已经对自己国家产生偏见的歪曲思想。这场战役开始之初,其实只是因为追星而已。可是,当追星这种行为伤害了国家同胞的尊严,而那些追星的人还在为他们背叛自己的国家,继续支持他们,保护他们时,就危害到了国家。

刚远去不久的“69圣战”在所有人心中打响了警钟。但是这场圣战之后却慢慢改变了其初衷,从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伪爱国主义”,被不良的网络营销利用。我们需要理智的对待那些还不满20岁的粉丝。他们不是恶魔,不是宿敌,他们是被社会文化所牺牲的替罪羊。我们需要明确,是谁给他们灌输了崇洋媚外的思想,是谁在畸形化这个社会。

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决不是“伪爱国主义”——即狭隘的民族主义。一叶障目,不见真理,爱国外衣下的狂热与激进,不比那些地震或者海难更可怕?拒绝日本人入内却使用着松下索尼等各种日本产品是爱国吗?吃肯德基不吃麦当劳是爱国吗?嚼着绿箭口香糖大骂美国霸权是爱国吗?仅仅因为去了靖国神社,姜文就被不问青红皂白地指斥为汉奸,一篇篇的讨伐檄文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他飞来,漫天的唾沫背后,似乎一切关于靖国神社的行为都意味着与日本军国主义亡魂的纠缠。

所谓明媚而又忧伤的青春,当愤怒褪去,当历经人世浮华,当他们再回首曾经的年岁时,是否会被自己曾经那样激烈而张狂的青春置之一笑?这不是愤青。他们只是在宣泄一种毫无正面价值且弊大于利的冲动。他们只是一味的回忆、忧伤、愤怒,可是未来不会在忧伤的回忆中被愤怒创造。而忧伤的他们,却看不透这一点。

当爱国以如此敏感和狭隘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究竟应该庆幸还是悲哀?居心叵测的推断,无聊的口舌之争,又让我们在多大意义上接近爱国的精神内涵?那些过激的言论和行为因为打着“爱国”的旗号而分外冠冕堂皇,似乎只有从那些诸如姜文、赵薇那样“不爱国”的名人们的身上践踏而过,才能证实自己更加爱国。爱国本来无错,但是当人们把爱国当作一场时髦的运动,随便找个靶子吐口水的时候,严肃的热情就异化为滑稽的狂热,爱国就在无聊的炒作中病变了。

无论如何,蒋介石作为一个曾经国民党的最高统帅,不能过于片面的说他好,或者是他坏。虽然在国共的战争中,他输了,但是正如尼采说的那样: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仍旧值得我们崇敬。

备注:

[1]如记录其中的蒋介石的《淞沪起义军事计划书》中的某一段,李敖却说这是蒋介石的结论。几乎所有关于蒋介石的人物传记皆是记载蒋介石在计划书提出的首要目标是“夺取肇和、应瑞、通济军舰,然后夺取江南制造局、警察局、电话局等,控制整个上海”,李敖却断章取义的说蒋介石根本没有提到“先攻打海军”,并且最后结论是“在这场起义中,杨虎是主角,蒋介石只是配角”。

[2]1933年,上海工人的月工资一般为20元,双职工家庭年收入为400元以上。技术工人、小学教师、医护人员等家庭的月收入超过50元,达到小康水平;中级职员、工程师、中学教员、医生、记者、作家、律师和一般演员的家庭,月收入一二百元以上,则进入中产阶层。

[3]2010年6月9日 07:00pm 传中国各大网络社区将联合狙击Super Junior,起因为2010年5月30日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韩国馆发生的踩踏事故,史称69圣战,口号:“脑残不灭,圣战不休!”,为2010年中国网络文化冲突之大事。

05月30日 上海世博会Super Junior出席,据了解,这场演出的发票量在5000张左右,其中有部分会提供给韩国团队观众,因此上午的实际发票量在2500张左右。一位执行任务的武警战士告诉记者,像这样“疯狂”的场面在世博开园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因为韩国方面当初说给5000张票,在贴吧耸动大量粉丝去世博,结果到了以后只发几百张票,导致粉丝们暴力行动。出现了打骂武警和志愿者的现象,关键是,他们有人朝武警吐口水,更有甚者脱了自己的衣服说武警非礼。这次事件造成了人员伤亡,虽然很快封锁了消息,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情很快在网络传开。就在事情发生的当晚,网民们爆掉SJ官网。于是SJ的粉丝去SJ的韩国官网道歉,而且是代表中国人去道歉。关于踩踏事件,事后韩方坚决认为是中国这边的问题,广大网民群情激愤。

英语10乙班贺若珈 附:上海纱厂工人家庭生活费用表;曹家渡230户家庭食品费的分配

第五篇: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读后感

财管7班沈惟骏091360724

说到蒋介石,我们大概除只知道那场蒋宋联姻的世纪政治婚礼和四大家族,其他的可能了解得很少。我们对蒋介石先生的了解还很模糊,读过的书都是官方教材,要客观正确的了解蒋介石就应该读外国写的历史。打个简单的比方,文革到底发生了什么,历史书上是怎么写的?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 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克洛泽的评价基本准确,蒋介石确实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性格的悲剧。他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听不进意见,在北伐中,这个性格决定了他如黑马般成功,在孙中山走后的特殊时代,他超越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以其军事胜利主导党务政治;但是在解放战争中,他的性格有为他的失败埋下大祸,苏联和美国都希望一个和平的中国,甚至共产党都希望能牟个一官半职的就行时,他决绝了和平,他不要联合政府要独裁,他的失 败是必然的:苏联大力支持了共产党,将东北的日本武器全部给了共产党;美国停止了对蒋的军事援助,他的武器很紧张。

2、命运的悲剧。他的运气一直不好,从1927年开始,孙中山天真的去北京会冯玉祥,客死北京后,留下的烂摊子孙博士不要再操心了,但蒋却还只是个黄埔军校校长,他要对付党内竞争者,要对付共产党,要对付北伐军阀,要对付外国,一刻也没有停止。攘外必先安内,这没有错,至少他做到了99%,第五次围剿的胜利让共产党快消失了,当日本人救了共产党,蒋介石的 最后一击的胜利被共产党史诗般的长征及北上抗日的宣传给冲淡了,他又面临与其合作的可能,如果再晚半年,小日本再侵华,那历史将重演。

3、体制的悲剧。从一开始的北伐就埋下了祸根,为了尽快在党内竞争中取得胜利和决定权,蒋放弃了革命到底的机会,对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等北伐军阀妥协了,虽然成立了国民政府,其实是军阀的暂时统一,蒋只是最大的一个军阀而已,这个体制注定了时刻的为了利益的反叛,时刻的命令不统一,时刻的党内斗争,无论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都是如此,国民党如同一盘散沙。

其实,总其一生,蒋都不懂中国革命要解决的问题,他都从未真正统治过中国,他只是频于应付,他是一个军人,不是一个政治家;他是一个玩弄权术的军事独裁者,不是一个统治者。看完蒋传,再对比毛传,我突然感觉到,埋头干事情和嘴上唱歌一样重要,甚至在一定时候,会说的比会做事情的更能成功,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从来就不缺乏做具体事情的人,缺的往往是思想家,缺的是信仰。毛解决这个问题,而蒋频于奔命,这就是一个成功,一个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个秀才,一个兵,秀才虽然在开始单挑兵是打不赢的,但是秀才号召一群农民把那个兵群

殴了一顿,于是他胜利了,这就是中国近代史。蒋介石先生生活在中国大动荡的艰难岁月,其经历和背景复杂,差之毫厘就会谬之千里。我们不能简单化。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他算得上是位英雄,最起码他风云世纪,影响了后人。

1出生与背景

中国近代史中一号曾叱 风云的人物, 生于淅江奉化溪口.祖父蒋玉表盐贩出身, 日子有天, 生意愈做愈大, 到了晚年就在镇上开设玉泰盐铺, 售卖油, 盐等各样集货.其子蒋明火(即蒋介石生父)将盐铺业务推至顶峰, 在当地算是薄有势力了。蒋明火原配徐氏, 1877年生蒋介卿, 于父亲在1895年死后掌理玉泰盐铺的业务, 这是后话, 容后再谈。徐氏不久便仙游, 蒋明火遂取其副手王贤东之堂妹王采玉为填房 , 她, 就是蒋介石的生母。方才谈到蒋介卿于其父死后掌理玉泰盐铺, 话说蒋介卿为人, 生性暴躁, 仗势凌人, 他平生有三好, 一好嫖妓, 二好骂人, 三好赌博, 于当地风评不佳, 又曾多次与王氏吵架, 母子关系日渐疏远, 但饶是如此, 蒋介石于日后对其兄长仍是照顾有加。

2北伐战争时期

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搞国民革命,受命于危难之际,创办黄辅军校,培养出一批革命的军事人才;率部东征,北伐,打垮北洋军阀,取胜军阀混战,争取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了清朝灭亡后的混战局面,重建自辛亥革命以来几乎崩溃的中央政府,进而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①货币改革

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用纸币取代银元(硬通货),由四大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其余货币一律停止使用。国民政府借此统一了货币发行权。同时稳定汇率,法币实行“外汇本位制”,盯住美元和英镑,但以美元为主,1元法币约合0.29美元。国民党政府统一货币发行,从理论上完成了货币近代化的进程。

②改定新约运动

从1928年6月起,国民政府大力宣传要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并发起一场同列强“改订新约”的运动。这一运动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国民政府“改定新约运动”,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又很不彻底,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局限性所在]

③新生活运动

宋美龄和蒋介石结婚6年之后,首次投入的一场大规模运动,即旨在改造社会道德与国民精神的“新生活运动”。国民党于三十年代所推出的这场“精神方面的重大战争”(蒋介石语),(“心灵道德建设”“使中国随时代潮流的进展而进步”,“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宋美龄在运动的推行和宣传上扮演了“火车头”)“新生活运动”当作其政治事业来看待,试图使国人在生活习惯和精神上“脱胎换骨”,不要让西方人“看不起我们”,并藉此让国人知道蒋夫人关心大家,其出发点不能说不正确,其用意不可谓不好,但是,这场运动的背景是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和

贫穷的广土众民,再加上推行的方法不得当,宋美龄领导的这场运动就像许多运动一样,很快地走进历史而成为明日黄花。

④“白色恐怖”

蒋介石杀共产党,围剿红军,大打内战,背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打压、屠杀异己也是有罪的,但站他的角度看,也不必过多非议,毕竟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他不以这些手段对付别人,其他人就可能会以这些手段对付他,那时侯北伐接近尾声,(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党附体于国民革命发展自己,并且在行动中急于夺权发动苏维埃革命,破坏和背叛了国民革命。这样附体国民革命的结果,使得中共由1925年的不满千人,爆增至1928年的三万人。)共产党很可能夺权。

4.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共两党纲领若干原则的一致性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但二者的阶级利益(党的纲领)不同,又最终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是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的一致)为共同政治基础,是以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合作是党内合作为特点的。此时的国民党已改组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为各个阶级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国民党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指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新三民主义则是在国民革命兴起之时,随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联俄、联共、互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在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具有更明确的反帝思想,民生主义中主张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民权主义则增加了节制资本等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然后再进一步创造条件,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我以为,即使国共合作建立新中国,国民党最终也是共产党消灭的对象;实际上国民党在现代也有其存在的历史条件,中国近由新民主主义过度到社会主义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今年的台湾大选,国民党显示出活力,今后也会有所作为,尤其对于民主政治的进步。有作为国共双方的核心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各有自己的治国方略,假如蒋当政,我们走的就近乎韩国的路线是;民主是需要时间的,蒋由独裁走向民主也是需要时间的>

5.抗日战争时期

①首先要说的是,没有蒋介石就建不了抗日统一阵线。蒋的地位和作用是否没有其他人可以取代,比如换了李宗仁白崇禧或者其他什么人,中国就不能抗日,即使抗日也只能失败?②为什么开始不开始抵抗?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之际,顺应美英等帝国主义“绥靖政策”而

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帝国主义顺利侵占东北后大举侵略中国,以至大片国土沦陷,人民惨遭屠戮┅┅我们想想:难道蒋介石不知道这样会使自己声望扫地、大失民心乃至下台吗?这其中是有战略考虑的。蒋介石学留日本时就对日本国民性有认识,当时中日国力悬虚,国际反法西斯又没形成同盟,中国难靠一己之力战胜日本。蒋介石“深知两方的实力,如即此仓卒应战,只有自取败亡。”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未战胜过世界强国日本,尤其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国留下深刻的伤痕,泱泱大国尽打不赢小小日本。1936年6月,蒋介石对英国人李滋罗斯说:“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牵制日本)”。蒋介石曾表示“如果日本支持他完成革命”,则“满蒙问题也容易解决,排日运动当可绝迹”。

下载《蒋介石与美国》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蒋介石与美国》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传》观后感回顾历史,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这段历史呈现出众多英雄。正如战火弥漫的三国时代,乱世出英雄,亦或者是枭雄。而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人来说,一位不可不提的人物则......

    蒋介石传 读后感[最终版]

    《蒋介石传》读后感 摘要:蒋介石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是中国现代史上举足轻重......

    蒋介石读后感 (大全五篇)

    蒋介石读后感从酒店辗转到这里来了之后,每天在学习之余偶尔的空暇之间,一直都在看《蒋介石传》,聊作为精神放松的最佳课外读物,蒋介石读后感。这些天终于看完了。最后的结局是蒋......

    蒋介石与基督信仰

    蒋介石与基督信仰 蒋介石(中正)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生前身后可谓毁誉参半,有人誉之为千古伟人,也有人毁之为独裁屠夫。作为基督的信徒,蒋介石则有他鲜为人知的一面。......

    中国与美国读后感

    刘亚洲将军在昆明基地的一次震撼演讲!(信念与道德)刘亚洲将军在昆明基地的一次震撼演讲!(信念与道德)---(刘亚洲原系大陆军队作家,亦系原中共国家主席李先念之女婿,其夫人李小琳......

    《美国与中国》读后感

    同样的历史,不同的解读 ——读《美国与中国》有感 统计学院2班 学号:2014201566 手机*** 电子邮箱2890886931@qq.com 首先,我的坦诚地说,阅读这一本书的吃力程度并不亚......

    蒋介石传 读后感(精选5篇)

    《蒋介石传》读后感 蒋介石是中国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深刻影响了近观代中国的历史走向。长久以来,人们对其功过是非的评价呈现多极趋势,但都一致认为其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

    杨奎松: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 2011年11月08日08:21人民网杨奎松 [导读]由于二人的出身、学历相对都比较低,这导致他们明显地存在着某种自卑心理和不安全感。即使后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