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数的初步认识》磨课心得体会 李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磨课心得体会
上栗县栗江小学
李容
首先十分感谢教研室的兰老师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让我成长。下面我就对我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磨课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获,反复的磨课中,有困苦与彷徨,有希望与欣喜。回顾这个磨课的经历,即有痛苦又有快乐。磨的过程是痛苦的,前期煞费苦心的研究教材,熬夜的制作教学课件,为取舍而做断的左右为难。好几次都到凌晨才睡,好几次走在路上,还设想着这堂课,虽然很累,但当打磨出令自己满意的教学方案时,一种快乐感油然而生,更重要的是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许多收获,我最大的感悟是一堂好课应该是朴实的,我总认为是富有新意的教学环节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室关键,在准备期间,我为了把教案设计的尽善尽美,于是查阅了许多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资料,相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加上自己独具匠心的设计,一定可以做到完美,第一次试教就发现这样的设计却并没有达到较好的预期效果,但我却固执的迷恋于展示自己设计上的完美,对于自己苦心设计的教学关节又不舍得放弃,导致在前几次的试教中徘徊不前,后来我终于鼓起勇气,客服惰性放弃了先前所在我眼里有新意的教学环节,才使得整节课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看到最后留下来的最朴实的教学过程,使我悟出了课堂并不能追求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应注意环节的有效性。
一次次的试教也使我感受到,当我面对不同的学生,课堂的经历和生成时不同的,学生的思维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就不一样,通过这次参加县优质课比赛,我成长了,我从心底里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一次成长的经历,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阳英老师和我们学校的智囊团的老师一次次地听我试教,一遍又一遍地帮我梳理。
不敢说经过多次磨练,打造出的这节课是一堂好课,它还存在着许多不完整的地方,但至少我曾经历过这个辛苦的过程,也享受过这个进步的过程,借用崔永元的一句话“痛并快乐着”,曾经对该课一无所知,真是摸不着头脑,继而广罗资料,雕琢成文,细细体会,反复修改,最终收获自我作品。大凡事物都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痛快的快乐才倍感珍惜,才记忆深刻,才深有所获。感谢能有这样的一次经历,让自己在活动中提高,让自己在磨课中成长!
第二篇:分数的初步认识(磨课)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等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 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利用多媒体,结合生活情景,创设提问,引发学生认识学习分数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因此,一开始,我由狐狸分饼的不公平,引发学生思考怎样分一个饼才公平,从而引出”平均分“。并且强调,这是最公平的分法,使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印象。
二、学习二分之一
1、利用课件,初步感知二分之一
课件演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观察一个饼切成2份后,其中的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不能用整数1来表示,那用什么数表示呢?由此引入新课,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让学生观察大屏幕,思考”这个饼的二分之一是怎样得到的“?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后面手势的辅助和二分之一的书写都是让学生加深对这个分数的理解。
2、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二分之一
在一张长方形纸中你能找到它的二分之一吗?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知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是它的二分之一。同时,根据不同的折法,提出思考的问题:相同的长方形纸,不同的折法,为什么斜线部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通过这样的思考,使学生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
3、相应练习,加深理解
在一些图形中,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只有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三、学习其他的几分之一
1、再次动手操作,创作几分之一
分数中还有许多的几分之一,让学生再次通过动手实践,体会这一点。
2、作品展示,交流
通过展示,交流,再次巩固分数的意义。
3、思维提炼
在学生的作品展示中,通过观察,引导,让学生发现
1、不同的形状,为什么可以表示相同的分数?
2、相同的图形,为什么能表示不同的分数?这两个问题,是对分数意义的深层次思考,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在平时的课堂中能多问几个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的相应练习,让学生写分数,巩固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最后一题,由不平均分转化为平均分,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可以变化的。
2、寻找生活中的几分之一
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分数就在身边。最后同一个钟面,不用的分法,得到不同的几分之一,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物体,思考的方法不同,就能得到不同的答案,提高思维的多样性。
去年,我们三年级段备课组代表学校参加团队赛课,我们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了3次磨课。我们循着前人探究的道路,收获一些自己的见解,不断吸取名师、行家的意见,不断改进,课的设计和处理有了一个过程性的变化,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向大家做简要汇报。
一、如何深刻体验平均分,引入认识分数
“平均分”是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是产生一个分数的前提,为了能更好的让学生主动产生“分”的意识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我们设计了“分学具中理解平均分”,我们原来的预设中(有4个正方形、2张练习纸、一个圆)。但是第一次试教时,没有具体反馈如何分整数个的学具,直到把一个圆分成同样的两份,才点出平均分。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不够深刻。于是我们做了调整:第二次试教时设计分学具的情境为: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1个圆形平均分给两个人,学生很快就发现,一个圆不能平均分给2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时老师并不急于处理,而是让学生先说说其它的图形是怎么分得,总结出了“像这样分得的每一份同样多在数学里称为 „平均分‟。”不要小看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它沟通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升华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为后面的学习作了有效的铺垫。可是圆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给2个人吗?自然地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使用生活语言得出“每人分得这个圆的一半”,而“一半”还只是一个具体的量,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数。“这一半怎么用数表示呢?”提问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学生再次根据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数学知识回答是“1/2”,解决问题,建立新的认知平衡,此时,适时强调:“1/2是一个分数。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突出1/2作为数的含义,引入课题。
二、如何积累活动经验,层层深入地构建1/2
关于分数1/2的构建是本次磨课,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环节,第一次上课,从圆的一半过渡到1/2来表示,请同学们初步理解、观察圆片图,理解1/2的意义,教后发现,学生对1/2的理解不深刻,浮于表面,表述1/2意义时模棱两可,不够准确。于是,经过两次试教后我们调整为:(1)在直观的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出1/2表示生活中的“一半”的数学化结果,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了认知桥梁,并让学生折一折、写一写圆的1/2,让学生对1/2有一个思维层面上的认识。(2)安排学生折长方形纸并表示其中的1/2,实现了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由内化到外化的过渡,并由此展开求同思考(图形一样,折法不同,为什么都是图形的1/2),剥离1/2的非本质属性,凸显了本质属性。再通过观察图形、判断是不是1/2,引导比较正方形和三角形不同图形的1/2,不仅强化了平均分,而是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1/2。
三、如何通过观察判断,拓展认识几分之一
在学生认识了1/2之后,让学生用正方形纸创造了几分之一。原来的设计是让学生对着自己手中折出的图,说一说几分之一的意义,学生大部分说得支离破碎,不仅表述不完整,而且几分之一的体会不深刻。为了降低表述难度,注重理解,我们进行了两次调整。在第二次试教时,李老师通过下面各图形中涂色部分能用1/2表示的吗?一组练习,最后一个图形是平均分成3份,让学生自然从1/2过渡到1/3。这样的调整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本质,也充分利用了素材。在验证了圆是平均分成三份之后,出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1/3。让学生创造几分之一,在折完正方形纸,涂色之后,用这样一个句式说一说。这样的设计降低了学生表述的难度,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说,达到了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同时也符合概念教学轻表达重理解的要求,在后面试教中学生无论表述1/
4、1/
6、1/
8、1/10都比较自然。
四、如何充分利用素材,自主比较分数的大小
在比较大小的环节时,李老师引用改进了苏教版的条形图,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观察图形引导学生估一估1/
2、1/
3、1/6,再验证交流方法,再次深化对平均分的认识。借助条形图形比较1/
2、1/
3、1/6的大小。第一次试教时学生能借助图形很快做出分数大小的判断,老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总不能感悟到随着评价份数越来越多,每一份的大小会越来越小。第二、三次试教时,我们反复琢磨如何让学生感悟更深一些,能领悟到这一层次的人数更多一些,经过讨论,尝试,我们觉得运用肢体语言让条形的发展趋势形象地展现出来,再利用黑板上生成分数1/
4、1/
5、1/
8、1/12等进行再次比较大小,让分数从图形中走出来,让分数比较的思维层次有所提升,数学味浓一些。这个环节将估算溶入到分数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意思,并有效地利用图形进行比较大小的教学,再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感悟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的大小就越少。这一探究过程凸显数学教学最本真追求。教师精心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完成几分之一大小的建构。
五、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分层次综合的应用提升
初次试教时,比较了分数大小之后立即引导学生从多美滋广告中寻找分数,其他练习都安排在新知之后巩固,我们在听课后总感觉课堂练习少了些什么。经过磨课和行家点评,我们才明白少了什么。少了“综合”,练习的设计应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注重练习的层次与递进。教师可以练习实际生活去寻找素材。带着这个发现,我们开始了更深入地思考积极寻找教学素材和相关教学资料。第三次试教时,我们又引用了“红绿灯”等新的练习设计,这些练习即贴近生活,又为分数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找生活中的分数,使分数的概念得到拓展,让学生感知单位“1”不仅仅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以上五点只是我在本次磨课中的一些感悟,定然言之不够全面,不可能全景式地展现我们团队磨课的心路历程,更无法达到一叶知秋的效果。或许还有不正确的解读,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让《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有更深入的探讨,让概念教学更加突出本质属性,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经验有所积累,感悟更深刻,理解更透彻,共同打造精品课。
第三篇:分数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
《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习体会
11月20日,我们全体数学老师到解放南路小学进行培训,内容是公开课《分数的初步认识》,分别由解放南路小学的张敏老师,解放北路的吕艳萍老师和北京密云三小的郑素文老师执教的,三位老师的课都设计了非常贴近儿童的教学情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听了三位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学生熟悉的“分苹果”小故事引入,让学生发现要比较公平的分物体必须要“平均分”,而在生活中还有经常会出现把“1个图形”或“1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这时候学生发现用自然数解决不了,就出现新的问题,引出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另外老师设计了从生活中找出分数的应用,同时让学生自己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说生活还有哪些分数的应用。我认为这样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合作学习,感悟知识。
光有理解,学生的印象是不深刻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设计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比如:在学生理解了一个苹果的1/2,并且会说了之后,老师让学生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中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图形去“折一折”1/2,再“涂一涂”,把图形的1/2涂上顔色,由动口到动手,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
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本课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用“1/2”表示“一半”逐步认识分数,教学中能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形状、大小的纸片,通过折、涂、看、说,形成对“1/2” 的正确认识,接着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来理解分数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探索的思维空间,也为他们与其他人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机会。
总之,这三节课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和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第四篇: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对于《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课题,相信各位老师都很熟悉,而今天听了潘老师的课,我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潘老师先出示了下面分别有几个西瓜和正方形,然后通过大量的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很自然地从整体引出分数, 让学生感受到分数是数,加强了分数意义的理解。再通过折一折后涂色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分数,再次感悟分数的意义。在折纸学分数时,由扶到放,在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同时自然地让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全课一气呵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巩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新理念,下面说说自己听了这节课后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人教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定位为:本册教材主要是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方式,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而以后要学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逐渐脱离了直观方式的支持,更多的是从数系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分数。潘老师这节课目标定位准确,紧紧地抓住目标,层层落实。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折一折1/2,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地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了几分之一的分数,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二、借助经验,自主探索
“分数”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熟悉的。因此潘老师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桥梁;通过找一找、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亲身感受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可以用分数表示,为继续探究分数知识奠定了坚实得基础,提
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三位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三位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三位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 ”“ ”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我觉得胡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2、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胡老师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胡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
1、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胡老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
2、课堂上充分表现出胡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但是胡老师自己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
2011年11月29日下午大武口区教研室在石嘴山市第十九小学三楼多媒体教室组织片区数学教研活动,石嘴山市第十九小学《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小专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做课教师任
晓娟、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
评课发言内容: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探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首先我代表我校全体数学教师感谢教研室和十九小学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机会。小专题教研是一种非常好的教研方式,它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才能,在实验教师和全体参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针对性地解决我们数学课堂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向着更有效、更完美、更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方向发展。
听了任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感触很多,因为我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来听课的,任教四年来,我一直担任第二学段(四、五、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虽然也借阅过第一学段的课本自学过,但也只是领会了清风浮云,今天任老师的这节课也使我这个“学生”收获了很多,《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由于分数与整数的意义、读法写法有很大的差别,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但是任老师的小组合作与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充分的准备与任老师优秀的自身素质和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领悟使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明朗,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显著,一节课40分钟里学生是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的,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的教学思想,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在坐的每一位老师,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任老师的教学才能和教学艺术。整节
课目标明确扎实有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本课从创设情境就引入了一些生活化的元素,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分苹果”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生活化的数学贯穿于整节课中,化数学问题为生活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喽,原来这个问题我遇到过”,“这就是分数呀!”“看,分数真有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本课“来源于生活又圆规于生活,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教育思想。
第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与人交换一个苹果,你的财富没有多大的改变,与人交换一种思想,你将多一种看问题的方法”。现在讲的“团队”、“合作”就要从小培养,从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虽然学生的合作尚现粗糙、交流不免差强人意、回答的也会有些零乱,但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探究精神就是在这些粗糙、勉强、和零乱中培养和提高的。本节课中,教师很好地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内容,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领会到了分数与平均分的重要关系。本课很好地处理了思考与操作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历探究的经验。
第三、学习中的思维碰撞,评价中的教学智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建构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许多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材料、思考空间和实践机会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获得成功的强烈欲望。习题设计“分层测试”基础题、中等题、提高题
层次分明,上不封顶下能保底。
教师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四、教师的个人素质和组织教学能力。本课充分的准备让教师优秀的个人素质得以充分展现,课堂教学精彩不断,既有预设的精彩也有生成的精彩。
1、普通话好。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单调,圆润动听的嗓音……
2、教态度端正、自然大方。
3、机智的教学智慧
4、板书简单扼要整洁美观。
教学建议:
第一、“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教学内容不易过多,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防止课堂教学出现走过场。第二、“无数个精彩而美好的开始不如一个成功而有效的结束”课堂小结部分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再现与总结,也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再温习,不能因为时间紧而草草收尾。
⒊注重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三位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三位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三位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 ”“ ”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
⒈张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张老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
⒉周老师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但是毕竟这是借的班级,学生跟不上你的的语速,跟不上你的思维,在这种情况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让学生回答,等一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⒊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李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但是李老师自己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失误。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下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的一些感受,仅供参考,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1、恰当地组织数学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一般认识分数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顺序,由1/2、1/
3、1/4等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通过图形演示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认识的分数是形式上的,并没有为学生积累足够丰富的感性经验。将来要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需要有丰富的表象作支撑。因此,教学中呈现的内容不应是一个分数与一个图形的简单机械的对应,而应有更为丰富宽广的内涵。所以,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材料:各种形状的纸片和一条线段,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表示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一条线段等图形的—,在脑海中建立起—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这样的1/2是生动的、具体的,富有活力的。练习设计中的“猜想游戏”和“色块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是富于挑战性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可以尽显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2、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的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分数的产生包含着丰富的思维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充分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教师就以直接揭题法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望,为主动探究作了心理上的铺垫。接着,教师提出:既然是分数,与什么有关?自然地引出分东西,师生共同在分东西的过程中,经历的产生过程。在认识1/2基础上,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欣喜地发现,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创造出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3、构建群体互动交流的发展区。“做数学”强调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中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交流反思中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提升活动的价值。如当学生利用学具充分操作后,及时组织小组讨论:你是怎样创造出分数的?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使认知结构得以扩充与放大。当学生提到“正方形的1/4”时,抓住契机,收集学生的不同的折法,展开对—本质意义的探讨。教师只提出:看到这些图形,你有什么想法?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阴影部分的形状各不相同,却都是这个图形的1/4呢?经过讨论才发现: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而与具体分的方法和分成的形状无关,从而剔除分数的非本质属性。在上述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明确本质,升华认识。又如:“奇妙的色块图”的问题解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采用小组讨论,合理反馈交流的活动形式,既总结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又展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形象思维,渗透极限思想。不仅满足了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为部分困难学生创造了“最近发展区”,进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达到共享成果的层面。
此外,本节课老师以满腔的热忱、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的情,粘住孩子们的心。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知识信息的传授、思维的碰撞,还有心与心、情与情真诚地交流。其独特的学风格,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听吴老师的课,如同亲临精彩的演出,既让人精神愉悦又回味无穷,难怪孩子们上她的课不愿下课,老师们不愿离开。听完这节课,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第五篇:《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更注重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沈明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她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机智的引导,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使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操作、创造等活动,让学生在思考、动手、交流、倾听、争执、发现中获得知识。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教学时,沈老师从分苹果入手,从分4个苹果到分两个,再到分一个,复习近平均分的概念时得出每位小朋友分得2个、1个和半个。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然后出示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中,沈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画图折纸涂色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在认识1/2的基础上,沈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