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今天听了路青好老师的课我觉得这节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向一个集体的几分之几的过度,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在意义上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路老师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具体表现在:
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路老师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创设了让学生去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再次感悟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平均分,通过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从而认识几分之一。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桃子的个数不同,而其中的一份都是二分之一,每盘桃子都是六个其中的一份却可以说成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八分之一等等,使学生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人教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定位为:本册教材主要是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画一画、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方式,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三、一些建议
1、对于几分之一的意义,老师说的太多了,建议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多说。
2、普通话一些地方不太标准,老师要多练习,纠正。
第二篇: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对于《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课题,相信各位老师都很熟悉,而今天听了潘老师的课,我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潘老师先出示了下面分别有几个西瓜和正方形,然后通过大量的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很自然地从整体引出分数, 让学生感受到分数是数,加强了分数意义的理解。再通过折一折后涂色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分数,再次感悟分数的意义。在折纸学分数时,由扶到放,在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同时自然地让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全课一气呵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巩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新理念,下面说说自己听了这节课后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人教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定位为:本册教材主要是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方式,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而以后要学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逐渐脱离了直观方式的支持,更多的是从数系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分数。潘老师这节课目标定位准确,紧紧地抓住目标,层层落实。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折一折1/2,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地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了几分之一的分数,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二、借助经验,自主探索
“分数”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熟悉的。因此潘老师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说一说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桥梁;通过找一找、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亲身感受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可以用分数表示,为继续探究分数知识奠定了坚实得基础,提
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三位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三位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三位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 ”“ ”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我觉得胡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2、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胡老师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胡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
1、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胡老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
2、课堂上充分表现出胡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但是胡老师自己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
2011年11月29日下午大武口区教研室在石嘴山市第十九小学三楼多媒体教室组织片区数学教研活动,石嘴山市第十九小学《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小专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做课教师任
晓娟、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
评课发言内容: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探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首先我代表我校全体数学教师感谢教研室和十九小学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机会。小专题教研是一种非常好的教研方式,它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才能,在实验教师和全体参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针对性地解决我们数学课堂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向着更有效、更完美、更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方向发展。
听了任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感触很多,因为我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来听课的,任教四年来,我一直担任第二学段(四、五、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虽然也借阅过第一学段的课本自学过,但也只是领会了清风浮云,今天任老师的这节课也使我这个“学生”收获了很多,《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由于分数与整数的意义、读法写法有很大的差别,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但是任老师的小组合作与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充分的准备与任老师优秀的自身素质和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领悟使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明朗,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显著,一节课40分钟里学生是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的,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的教学思想,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在坐的每一位老师,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任老师的教学才能和教学艺术。整节
课目标明确扎实有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本课从创设情境就引入了一些生活化的元素,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分苹果”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生活化的数学贯穿于整节课中,化数学问题为生活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喽,原来这个问题我遇到过”,“这就是分数呀!”“看,分数真有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本课“来源于生活又圆规于生活,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教育思想。
第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与人交换一个苹果,你的财富没有多大的改变,与人交换一种思想,你将多一种看问题的方法”。现在讲的“团队”、“合作”就要从小培养,从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虽然学生的合作尚现粗糙、交流不免差强人意、回答的也会有些零乱,但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探究精神就是在这些粗糙、勉强、和零乱中培养和提高的。本节课中,教师很好地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内容,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领会到了分数与平均分的重要关系。本课很好地处理了思考与操作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历探究的经验。
第三、学习中的思维碰撞,评价中的教学智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建构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许多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材料、思考空间和实践机会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获得成功的强烈欲望。习题设计“分层测试”基础题、中等题、提高题
层次分明,上不封顶下能保底。
教师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四、教师的个人素质和组织教学能力。本课充分的准备让教师优秀的个人素质得以充分展现,课堂教学精彩不断,既有预设的精彩也有生成的精彩。
1、普通话好。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单调,圆润动听的嗓音……
2、教态度端正、自然大方。
3、机智的教学智慧
4、板书简单扼要整洁美观。
教学建议:
第一、“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教学内容不易过多,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防止课堂教学出现走过场。第二、“无数个精彩而美好的开始不如一个成功而有效的结束”课堂小结部分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再现与总结,也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再温习,不能因为时间紧而草草收尾。
⒊注重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三位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三位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三位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 ”“ ”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
⒈张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张老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
⒉周老师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但是毕竟这是借的班级,学生跟不上你的的语速,跟不上你的思维,在这种情况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让学生回答,等一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⒊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李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但是李老师自己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失误。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下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的一些感受,仅供参考,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1、恰当地组织数学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一般认识分数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顺序,由1/2、1/
3、1/4等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通过图形演示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认识的分数是形式上的,并没有为学生积累足够丰富的感性经验。将来要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需要有丰富的表象作支撑。因此,教学中呈现的内容不应是一个分数与一个图形的简单机械的对应,而应有更为丰富宽广的内涵。所以,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材料:各种形状的纸片和一条线段,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表示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一条线段等图形的—,在脑海中建立起—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这样的1/2是生动的、具体的,富有活力的。练习设计中的“猜想游戏”和“色块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是富于挑战性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可以尽显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2、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的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分数的产生包含着丰富的思维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充分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教师就以直接揭题法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望,为主动探究作了心理上的铺垫。接着,教师提出:既然是分数,与什么有关?自然地引出分东西,师生共同在分东西的过程中,经历的产生过程。在认识1/2基础上,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欣喜地发现,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创造出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3、构建群体互动交流的发展区。“做数学”强调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中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交流反思中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提升活动的价值。如当学生利用学具充分操作后,及时组织小组讨论:你是怎样创造出分数的?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使认知结构得以扩充与放大。当学生提到“正方形的1/4”时,抓住契机,收集学生的不同的折法,展开对—本质意义的探讨。教师只提出:看到这些图形,你有什么想法?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阴影部分的形状各不相同,却都是这个图形的1/4呢?经过讨论才发现: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而与具体分的方法和分成的形状无关,从而剔除分数的非本质属性。在上述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明确本质,升华认识。又如:“奇妙的色块图”的问题解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采用小组讨论,合理反馈交流的活动形式,既总结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又展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形象思维,渗透极限思想。不仅满足了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为部分困难学生创造了“最近发展区”,进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达到共享成果的层面。
此外,本节课老师以满腔的热忱、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的情,粘住孩子们的心。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知识信息的传授、思维的碰撞,还有心与心、情与情真诚地交流。其独特的学风格,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听吴老师的课,如同亲临精彩的演出,既让人精神愉悦又回味无穷,难怪孩子们上她的课不愿下课,老师们不愿离开。听完这节课,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第三篇:《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更注重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沈明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她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机智的引导,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使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操作、创造等活动,让学生在思考、动手、交流、倾听、争执、发现中获得知识。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教学时,沈老师从分苹果入手,从分4个苹果到分两个,再到分一个,复习近平均分的概念时得出每位小朋友分得2个、1个和半个。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然后出示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中,沈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画图折纸涂色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在认识1/2的基础上,沈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第四篇: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拓展材料7: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椒江区第二实验小学 翁玲燕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三位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三位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三位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
⒈张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张老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
⒉周老师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但是毕竟这是借的班级,学生跟不上你的的语速,跟不上你的思维,在这种情况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让学生回答,等一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⒊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李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但是李老师自己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失误。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评:吴颖老师的《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 前言:
以“聚焦课堂,行为跟进,合作共赢”为主题的第三届景东杯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于14周展开。为了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自身的教学素质,我们备课组精诚合作,共同探讨。在课前,吴颖老师和陈佳峰老师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他们认真钻研教材,查找相关的资料,观看“862”与之可以借鉴的观摩课,精心设计教案,同时向其他老师虚心请教。值得一提是,由于我们学校数学方面的教具比较缺少,两位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教具或者自己制作。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积极发挥团队精神,对两位老师的教案设计认真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新教材的理解,提出一些非常好的设想。此后,在听了两位老师的试教课后,针对试教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并和两位老师一起探讨如何改进的措施。两位新教师在听取了备课组的其他老师的建议后,针对试教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积极思考,认真反思,对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三维目标地落实等方面重新定位,对教案作出了较大地修改。特别是陈佳峰老师,他的敬业精神和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态度实在让人感动。为了能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他对教学设计几度易稿,多媒体课件制作了好几遍,试教课上了两次,他积极进取的态度让我们每位老师由衷地敬佩。评课:
吴颖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却给我们上了一堂成功的而且有实效性的数学课。教师教态自然,思路明确,说明课前做了充分准备而胸有成竹;教师语言规范,教学节奏把握准确,说明教师的教学素质较高。教师不仅出色的完成了知识目标,而且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非常注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渗透,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下面我谈一下,我对这堂课的感受: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逐渐过度到新知。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从旧知识逐渐迁移到新知识,并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探究,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这堂课,吴老师通过对“倍”的复习,巩固了旧知与解题方法,很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到新授内容“增加几倍”。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采用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里一部分学生摆一摆小圆片,另一部分学生画一画线段图,最后共同算一算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和体会小组合作的力量,最终达到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达成团体目标。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的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步领悟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的解题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主导,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3、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整堂课教师不仅培养了学生摆学具,画线段图的学习方法和解题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对获得的知识予以阐述,从而培养了学生严密的数学思维过程。在对结论的推导过程中,吴老师运用列举的方法,层层引导,使学生的思路清晰明了,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4、学习氛围宽松,自由,和谐。
整堂课吴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和谐学习氛围,师生之间的交流融洽。特别是教师能给学生恰当的鼓励。有一位学生在回答提问时,由于紧张一时没有讲出理由,教师不是马上让其他的学生去帮助他,而是让全班同学一起鼓掌予以鼓励。教师的信任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温暖,而且会让学生克服害怕答错的心态,今后能勇于发表自己的建议。常听到老师讲,自己所教的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从吴老师的课中,我能体会到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给予鼓励和培养。纵观整节课,我有点个人的建议: 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组操作,合作探究是数学课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合作前要让小组明确探究的目的,让每一个同学对要“做什么 ”“怎么做 ”以及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合作谁是发言人要有明确的安排。要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上一届的景东杯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后,专家也对我们提出了要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给予关注。由于农村的孩子接触的事物较少,人比较淳朴,平时言语较少等客观因素,再加上我们教师平时也不重视(我也是),因此我们学校学生的表达能力一直是制约课堂教学发展的瓶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讲。可以采取师与生,生与生,小组与小组等多元地交流方式,使全班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和预设性。
数学语言是很严谨规范的,教师的提问,引导,总结等言语对学生理解知识有着莫大的关系。同时,教师对自己的语言要有预设性,要讲得精简而明确。目标的制订,角色要正确。
新课程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说目标表述是以学生的角度出发的,而我们教师常常将三个维度的目标主体转移为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后绪:
应该来说,从两位新教师身上折射出我们景东小学教师踏实勤劳,埋头苦干,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相信经过若干年的磨练,并且通过对自身的不断要求,一定会对景东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添上浓浓的一笔。
《用字母表示数》评课 小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抽象、显得较枯燥的。而且用字母表示数的许多知识和规则与小学生原来的认识和习惯是不同的,而这些知识和规则又是学习简易方程以及将来学习代数的主要基础。杨老师的这节课,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找准了知识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旧知迁移诱导到新知学习,完成了认知上的一次飞跃。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说我对这节课的认识: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新的课程标准里说,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杨老师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比如:母子年龄、儿歌等,这些的设计使原来抽象的字母变得具体与富有情趣,并且杨老师还现场提取数学信息,创设了老师和学生年龄对比的这一有趣的生活情境,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2、重视学生自主与合作,讨论与交流的学习。
本节课杨老师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比如本节课中,教师提出:选用一个你自己喜欢的(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字母来表示自己的年龄,并用这个字母来表示你爸爸、妈妈等身边熟悉的人的年龄。学生先合作讨论,然后自主完成,最后再拿出来大家交流。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认为杨老师在这一环节处理的很恰当,值得我学习。
3、教师和学生都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本节课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想法、观点,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比如:一个环节,教师采用了“数青蛙”的儿歌。课堂进行到此学生已有些疲劳,在此采用儿歌“数青蛙”,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玩中学,乐中悟,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再一次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全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充分体现了学生从“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是一节“新、趣、活、实”的好课。
第五篇: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陆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折纸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陆老师整节课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来理解各种分数的意义,学生通过折、画等方式在动手中理解分数。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陆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